佛說佛地經
佛說佛地經
我亲自听佛这样说过:
那时,世尊安住于最胜光明的七宝庄严之中,放大光明普照一切无边世界。无量方位美妙装饰排列周遍无际,其广大难以测度超越三界所行之处,胜于世间善根所生,以最极自在清净心识为体性。此处是如来所居,诸大菩萨众云集围绕,无量天龙、人非人等常随侍卫,以广大法味喜乐为滋养,利益一切众生,灭除烦恼缠缚,远离诸魔超越一切庄严。是如来庄严所依止处,以大念慧行为游履之路,以大止妙观为乘载工具,以大空、无相、无愿解脱为入门之道,以无量功德众宝庄严,以大宝华王众所建立。在这大宫殿中,世尊成就最清净觉性,不二现行趣向无相法门,安住于佛所住处,获得一切佛平等性到达无障碍境界,行持不可转法无有障碍。其所成就不思议境界,游履三世平等法性,其身周遍一切世界,于一切法智慧无碍,于一切行圆满大觉,于诸法智无有疑惑,所示现身形不可分别,具足一切菩萨所求智慧,证得佛果无二住于殊胜彼岸,不相混杂。如来解脱妙智究竟圆满,证得无中边佛地平等,穷尽法界边际,遍满虚空体性,通达未来无尽之际。
与无数大比丘众在一起——这些比丘都已调伏身心,都是佛弟子,心得到究竟解脱、智慧得到究竟解脱、戒律清净无染,追求法喜充满,广闻多闻并能持守;他们所听闻的教法不断积累,善于思维所应思维、善于宣说所应宣说、善于行持所应行持,具有敏捷智慧、迅速智慧、锐利智慧、超越智慧、殊胜抉择智慧、广大智慧及无与伦比智慧,成就智慧珍宝,圆满具足三种明达,已证得最胜现法安乐住,成为众生最清净福田,威仪寂静,具足无减的大忍柔和,已善巧奉行如来圣教——又有无量菩萨摩诃萨,从诸佛国土共同前来集会——他们都安住大乘、游化大乘法中,对一切众生心皆平等,远离种种分别及无分别相,降服一切魔怨,远离声闻独觉的一切系缚分别,以广大法味喜乐为依止,超越五种怖畏,直入不退转地,为息灭众生一切苦恼逼迫而示现世间——妙生菩萨作为上首。
那时佛陀告诉妙生菩萨:妙生你应当知道,有五种法能总摄大觉境地。是哪五种呢?就是清净法界、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
妙生,你应当知道,清净法界就像虚空一样,虽然遍布于各种色相之中,却不能说它有种种相状,它的体性始终如一。同样,如来的清净法界虽然遍及各种不同种类的所知境界,却不能说它有种种相状,它的体性始终如一。
就像虚空,虽然遍布各种颜色却不与之分离,但不会被颜色的污浊所沾染。同样,如来的清净法界虽然遍及一切众生的心性,由于真实不虚的缘故而不舍弃众生,却不会被众生的过失所污染。
如同虚空包容一切身体、语言、意念的行为,而虚空本身并无造作。同样,如来的清净法界包容一切智慧所变现的利益众生之事,清净法界本身也无造作。
就像天空中显现的各种颜色形象,出现又消失,但虚空本身没有生灭。同样,在如来清净法性中,各种智慧的显现和利益众生的事业出现又消失,但清净法性本身没有生灭。
就像天空中各种色彩显现增多或减少,但这虚空本身并无增减。同样,在如来清净法界中,如来甘露般的圣教虽有显现增多或减少,但清净法界本身并无增减。
又如十方虚空中的色相无边无际,这是因为虚空本身没有边际的缘故。而这虚空无所谓来去,也无所谓动静转变。同样,在如来清净法界中,为了利益安乐十方一切众生而建立的种种作用也是无穷无尽的,这是因为清净法界本身没有边际的缘故。而这清净法界亦无所谓来去,亦无所谓动静转变。
就像虚空中的三千世界时而毁灭时而生成,但虚空本身既没有毁灭也没有生成。同样,在如来清净法界中,虽然显现无量庄严相状成就正等正觉,有时也示现进入大涅槃,但这清净法界本身既未成就正觉,也未进入寂灭。
就像依靠虚空显现的各种色彩形象,可以观察到它们会损坏、腐烂、燃烧、干枯发生变化,但虚空本身不会因为这些而变化,也不会因此损耗。同样,在依靠如来清净法界的众生世界中,可以看到各种修行戒律在身、口、意三业上的违犯现象,但清净法界本身不会因为这些违犯而变化,也不会因此损耗。
就像大地、高山、光明、水火、帝释天及其眷属,乃至日月等种种现象都依托虚空而存在,但虚空本身并不具有这些现象的特征。同样地,如来的清净法界中显现出戒蕴、定蕴、慧蕴、解脱、解脱智见等种种功德,但清净法界本身并不等同于这些功德相状。
就像天空中因缘和合,种种现象辗转生起,三千大千无量世界循环显现,但虚空本身并无造作。同样,在如来清净法界中,无量庄严的诸佛众会循环示现,但清净法界本身并无造作。
妙生啊,大圆镜智就像一面明亮的圆镜,能映现出所有事物的影像。同样,依靠如来的智慧明镜,一切处所、境界、心识的影像都能显现出来。这里之所以用圆镜来比喻,是因为圆镜与如来智慧明镜完全等同无二。因此,这种智慧被称为圆镜智。
如同一面巨大的圆镜,被有福之人悬挂在高处安稳不动,无数来来往往的众生都能从中照见自己的善恶得失,为了保持善行舍弃恶业。如来同样安住圆镜智于清净法界之中,恒常不动摇,为了让无量无边的众生看清染污与清净,从而选择清净舍弃染污。
又如一面圆镜经过精心打磨,清净无垢,光明普照。如来大圆镜智也是如此,由于彻底出离了一切烦恼障和所知障的垢染,如同精心打磨;因依止于禅定之力,故而清净无垢;为利益安乐一切众生之故,光明普照十方。
就像明亮的圆镜依据所照物体,显现出各种影像形态。同样,如来那广大圆满的智慧明镜,在一切时候随着各种因缘条件,自然映现出种种智慧影像。
犹如明镜之上显现众多影像,而镜中其实并无影像存在,这面明镜本身也毫无动摇与造作。同理,如来圆镜智中虽显现种种智慧影像,但智慧镜中本无影像可得,此智镜亦无动摇与造作。
就像明镜与镜中影像,既不相合也不相离,因为影像并非真实存在,却能随缘显现。同样,如来大圆镜智与众生的智慧影像,既不相合也不相离,因其本质空寂不聚,却又不失随缘应现之妙用。
就像一面圆镜,镜面光洁明净,能够映现一切影像。同样,如来大圆镜智,永远清净无染,为一切智慧影像生起所依,包括声闻乘的智慧影像、独觉乘的智慧影像、无上大乘的智慧影像。这是为了让修习声闻乘的人依声闻乘得到解脱,修习独觉乘的人依独觉乘得到解脱,修习大乘的人依无上大乘得到解脱。
如同圆镜中可以显现大影像,比如大地、高山、大树、大宫殿的影子,但圆镜本身并不等同于这些景象的大小。同样,在如来圆镜智上,从极喜地到佛地的智慧影像都能显现,一切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智慧影像也都能够显现,而圆镜智本身并不等同于这些境界的分量。
就像圆镜不会因为被障碍物遮挡而产生影像一样,如来的大圆镜智也不会对那些被恶友影响、听闻邪法而蒙蔽的众生产生智慧映照,因为这些人不是合适的法器。
就像明镜不会因为黑暗的材质而映现影像,如来的大圆镜智也不会因为喜爱恶行、愚昧无明的众生而显现智慧影像,因为这些众生不具备接受智慧的根器。
又如明镜,并非远离物体而使影像显现。同样,如来大圆镜智,不会因为不净、缺乏善法、不信佛法的众生而显现智慧影像,因为这些众生不具备接受佛法的根器。
妙生啊,平等性智慧通过十种特征圆满成就。获得对诸相的无上喜爱,是因平等法性圆满成就;明白一切感受的缘起,是因平等法性圆满成就;远离差异与对立之相,是因平等法性圆满成就;广大无边的慈悲心,是因平等法性圆满成就;无条件的大悲心,是因平等法性圆满成就;随顺众生喜好而示现,是因平等法性圆满成就;一切众生恭敬受教,是因平等法性圆满成就;世间与涅槃同一真味,是因平等法性圆满成就;世间苦乐皆是一味,是因平等法性圆满成就;培植无量功德达至究竟,是因平等法性圆满成就。
妙生,还有一点要知道。如来的妙观察智,就像大地承载万物那样,能够总持所有陀罗尼法门和三昧境界,无障碍地演说诸佛的微妙教法。
就像世间众生能同时生起一切种种无量相状和认识的因缘一般,如来的微妙观察智慧,也能同时生起一切无碍妙智所知的种种无量相状和认识的因缘。
又如世间有各种令人愉悦的景致,如园林、水池等装饰点缀,极其美好可爱。同样,如来微妙观察智由各种波罗蜜多、菩提分法、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功德庄严,也极其美好可爱。
再比如世界中的各个部分,像陆地岛屿、太阳月亮、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大梵天等等,这些都被巧妙地排列装饰着。同样,如来所具有的微妙观察智慧,也能对世间和出世间的盛衰因果,以及声闻、独觉、菩萨的圆满证悟,进行无遗漏的观察,并巧妙地将它们排列展现出来。
又如同世界为众生提供广阔的享用,如来妙观察智也是如此,示现一切诸佛的集会,降下大法之雨,为了让众生享受大法的快乐。
就像世界上存在五种生命形态,也就是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人道、天道。同样,如来的智慧能够清楚全面地观察到这五种生命形态之间无尽的因果差别。
就像世界中存在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一样,如来以其观察智慧,能够清晰完整地显现无边因果与三界差别。
如同世间有须弥山等大珍宝山王清晰可见。同样,如来以智慧观察,得见诸佛菩萨威神力所显现的广大深奥教法。
就像世界上存在着广阔深邃、不可撼动的大海一样,在如来的智慧观察中,也有着一切天魔外道异论都无法动摇的甚深法界教法。
又如世界被大小轮山所围绕,如来的妙观察智同样被一切自相与共相所围绕而不愚昧。
再有,妙生啊,所谓成所作智,就像世间众生努力从事各种劳作,为谋利而奔波,务农做工不停歇。如来成就的成所作智也是如此精勤地运用身形变化,借此示现种种技艺本领,降伏那些恃才傲物的众生。凭借这种善巧方便的力量,引导众生皈依圣教,最终获得解脱。
又如众生因身体行为而感受种种色相境界,如来以成所作智化现身形事业,由此如来示现于各类众生的不同生存状态,显现同类身形却位居尊贵;通过示现与众生相同的生命形态,便能降伏一切异类众生,凭借这种善巧方便之力,引导众生归入圣教,获得觉悟与解脱。
又如众生承受身业,因此众生承受所造善恶业的果报。同样,如来以成所作智领受化身事业,因此如来示现承受往昔本生故事中难行苦行的经历,凭借这种善巧方便的力量,引导众生进入圣教,获得成熟与解脱。
又如众生以慰藉之语为业,因此众生互相交谈、彼此安慰。同样,如来以圆满成就之智施展慰语教化事业,由此如来宣说种种众生所喜之法,文句义理精妙,智慧浅薄者初闻即能生信;凭借此善巧方便之力,引导众生进入圣教,使其获得成熟解脱。
又如众生通过言语行为互相引导,专注于所做的事情,互相指责恶行、称赞善行,彼此召唤。如来以成就的智慧发起言语变化,借此建立正确的修行准则,斥责放纵,赞扬不放纵。又设立随信行人和随法行人等,以这种善巧方便的力量,引导众生进入圣教,获得解脱。
再比如,众生通过言谈辩论来相互启发,对不明白的道理加以讨论阐释。同样,如来以成就的“成所作智”运用语言教化众生,借此消除众生无尽的疑惑。凭借这种善巧方便之力,引导众生进入圣教,获得觉悟与解脱。
又如众生通过思考决定该做与不该做之事,如来也以成所作智决断教化事业。如来能辨别众生八万四千种心念行为的差别,凭借这种善巧方便的力量,引导众生进入圣教,获得解脱与成熟。
就像众生造作意念行为,由此产生各种业行。如来以成所作智造作意念化现的业,由此观察众生的行为——不论行善与否、得利或失利——为使他们取舍对治;以这种善巧方便之力,引导众生进入圣教,获得成熟解脱。
又如众生起心动念,因此造作种种行为。同样,如来以成所作智发起教化事业,为对治众生烦恼,宣说他们喜闻乐道的名、句、文字;凭借这种善巧方便之力,引导众生进入圣教,获得解脱与成熟。
又如众生因意念造作而感受苦乐果报,如来以成所作智领受意化之业,由此如来根据众生根器差异,对确定、不确定、反问、置记等提问方式善巧分别,随其因缘领受过去、未来、现在诸法实相;以此善巧方便之力,引导众生趣入圣教,令得成熟解脱。
那时妙生大菩萨对佛陀说:世尊,难道只有如来能在清净法界中享受和合一味的智慧境界,而菩萨们也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吗?
佛对妙生菩萨说:也能体会和合为一的智慧境界。
妙生菩萨又向佛问道:什么样的菩萨能够体验和运用和谐统一、无分别的智慧呢?
佛对妙生说:证得无生法忍的菩萨,因为能在无生法中安住忍解之时,就能对治自他二种分别。由于排除了自他二相的执著,所以获得平等心。从此之后,这些菩萨心中不会再起自他差别的念头,能够受用和合不二的平等智慧。
妙生菩萨再次对佛说:恳请如来详细解说譬喻,使诸位菩萨领悟深奥义理,随应教化因缘广泛传播,令众生听闻后快速证悟无生法忍。
佛告诉妙生:比如三十三天的天人没进入杂林前,始终无法对种种事物和感受做到无我无我所、和合受用;一旦进入杂林,就能毫无分别地自在享用。这杂林具有如此功德,能使进入此林的天人们,对于天界种种果报的事物与感受,都不起分别念而和合受用。同样,菩萨若未证得无生法忍,终究不能获得平等心和平等舍,这与声闻、独觉没有差别,因为存有二想,所以不能安住于受用和合一味的境界智。若已证得无生法忍,就能遣除二想获得平等心,于是与声闻、独觉产生差别,因这平等心而能安住于平等舍,受用和合一味的境界智。
妙生啊,再比如各种大小河流,在未汇入大海之前各有依托,水质不同、水量有限、时增时减,随各自水流特性形成不同环境,只能滋养少量水生生命。一旦汇入大海就失去独立依托,海水无差别、无量无边、不增不减,形成统一浩瀚之境,广大无边地滋养一切水生生命。同样,菩萨若未融入如来清净法界之海,就各有局限——智慧有别、智慧有限、智慧有波动,随各自智慧功力显现不同作为,只能成为少数众生培植善根的依凭。若已融入如来清净法界之海,便无独立依托,智慧无差别、智慧无边际、智慧无增减,圆满受用和合无别的真实智慧,成为无量众生培育善根的根本依止。
那时,世尊用诗句说道:
一切事物的真实本性, 两种障碍清净的状态, 正觉智慧所缘境界, 自在无有穷尽之相。
普遍通达真如的智慧, 修习证得圆满境界, 安立众生两种利益, 成就种种无尽果报。
身语心意种种教化, 善巧方便度生事业, 禅定总持无量法门, 无边两种功德成就。
自性法身、受用报身、 应化之身差别显现, 如此清净法界境界, 皆是诸佛所宣说义。
那时世尊讲完这部经后,妙生大菩萨等诸位大弟子、世间天界与人间的众生、阿修罗等一切大众,听闻佛陀宣说的教法,全都心生欢喜,坚信接受并依教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