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佛地經
佛說佛地經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如是我聞:
我亲自听佛这样说过:
一時薄伽梵,住最勝光曜七寶莊嚴,放大光明普照一切無邊世界。無量方所妙飾間列周圓無際,其量難測超過三界所行之處,勝出世間善根所起,最極自在淨識為相。如來所都,諸大菩薩眾所雲集,無量天龍、人、非人等常所翼從,廣大法味喜樂所持,作諸眾生一切義利,滅諸煩惱交橫纏垢,遠離眾魔過諸莊嚴。如來莊嚴之所依處,大念慧行以為遊路,大止妙觀以為所乘,大空、無相、無願解脫為所入門,無量功德眾所莊嚴,大寶花王眾所建立。大宮殿中,是薄伽梵最清淨覺,不二現行趣無相法,住於佛住,逮得一切佛平等性到無障處,不可轉法所行無礙。其所成立不可思議,遊於三世平等法性,其身流布一切世界,於一切法智無疑滯,於一切行成就大覺,於諸法智無有疑惑,凡所現身不可分別,一切菩薩正所求智,得佛無二住勝彼岸,不相間雜。如來解脫妙智究竟,證無中邊佛地平等,極於法界,盡虛空性窮未來際。
那时,世尊安住于最胜光明的七宝庄严之中,放大光明普照一切无边世界。无量方位美妙装饰排列周遍无际,其广大难以测度超越三界所行之处,胜于世间善根所生,以最极自在清净心识为体性。此处是如来所居,诸大菩萨众云集围绕,无量天龙、人非人等常随侍卫,以广大法味喜乐为滋养,利益一切众生,灭除烦恼缠缚,远离诸魔超越一切庄严。是如来庄严所依止处,以大念慧行为游履之路,以大止妙观为乘载工具,以大空、无相、无愿解脱为入门之道,以无量功德众宝庄严,以大宝华王众所建立。在这大宫殿中,世尊成就最清净觉性,不二现行趣向无相法门,安住于佛所住处,获得一切佛平等性到达无障碍境界,行持不可转法无有障碍。其所成就不思议境界,游履三世平等法性,其身周遍一切世界,于一切法智慧无碍,于一切行圆满大觉,于诸法智无有疑惑,所示现身形不可分别,具足一切菩萨所求智慧,证得佛果无二住于殊胜彼岸,不相混杂。如来解脱妙智究竟圆满,证得无中边佛地平等,穷尽法界边际,遍满虚空体性,通达未来无尽之际。
與諸無量大聲聞眾俱——一切調順皆是佛子,心善解脫、慧善解脫、戒善清淨,趣求法樂,多聞聞持;其聞積集,善思所思、善說所說、善作所作,捷慧速慧、利慧出慧、勝決擇慧、大慧廣慧及無等慧,慧寶成就,具足三明,逮得第一現法樂住,大淨福田,威儀寂靜,大忍柔和成就無減,已善奉行如來聖教——復有無量菩薩摩訶薩,從諸佛土俱來集會——皆住大乘遊大乘法,於諸眾生其心平等,離諸分別及不分別、種種分別,摧諸魔怨,遠離一切聲聞獨覺繫念分別,廣大法味喜樂所持,超五怖畏,一向趣入不退轉位,息諸眾生一切苦惱所逼迫地而現在前——妙生菩薩而為上首。
与无数大比丘众在一起——这些比丘都已调伏身心,都是佛弟子,心得到究竟解脱、智慧得到究竟解脱、戒律清净无染,追求法喜充满,广闻多闻并能持守;他们所听闻的教法不断积累,善于思维所应思维、善于宣说所应宣说、善于行持所应行持,具有敏捷智慧、迅速智慧、锐利智慧、超越智慧、殊胜抉择智慧、广大智慧及无与伦比智慧,成就智慧珍宝,圆满具足三种明达,已证得最胜现法安乐住,成为众生最清净福田,威仪寂静,具足无减的大忍柔和,已善巧奉行如来圣教——又有无量菩萨摩诃萨,从诸佛国土共同前来集会——他们都安住大乘、游化大乘法中,对一切众生心皆平等,远离种种分别及无分别相,降服一切魔怨,远离声闻独觉的一切系缚分别,以广大法味喜乐为依止,超越五种怖畏,直入不退转地,为息灭众生一切苦恼逼迫而示现世间——妙生菩萨作为上首。
爾時世尊告妙生菩薩:「妙生當知,有五種法攝大覺地。何等為五?所謂清淨法界、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
那时佛陀告诉妙生菩萨:妙生你应当知道,有五种法能总摄大觉境地。是哪五种呢?就是清净法界、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
「妙生當知,清淨法界者,譬如虛空,雖遍諸色種種相中,而不可說有種種相,體唯一味。如是如來清淨法界,雖復遍至種種相類所知境界,而不可說有種種相,體唯一味。
妙生,你应当知道,清净法界就像虚空一样,虽然遍布于各种色相之中,却不能说它有种种相状,它的体性始终如一。同样,如来的清净法界虽然遍及各种不同种类的所知境界,却不能说它有种种相状,它的体性始终如一。
「又如虛空,雖遍諸色不相捨離,而不為色過所染污。如是如來清淨法界,雖遍一切眾生心性,由真實故不相捨離,而不為彼過所染污。
就像虚空,虽然遍布各种颜色却不与之分离,但不会被颜色的污浊所沾染。同样,如来的清净法界虽然遍及一切众生的心性,由于真实不虚的缘故而不舍弃众生,却不会被众生的过失所污染。
「又如虛空,含容一切身、語、意業,而此虛空無有起作。如是如來清淨法界,含容一切智所變化利眾生事,清淨法界無有起作。
如同虚空包容一切身体、语言、意念的行为,而虚空本身并无造作。同样,如来的清净法界包容一切智慧所变现的利益众生之事,清净法界本身也无造作。
「又如空中種種色相現生現滅,而此虛空無生無滅。如是如來淨法界中,諸智變化利眾生事現生現滅,而淨法界無生無滅。
就像天空中显现的各种颜色形象,出现又消失,但虚空本身没有生灭。同样,在如来清净法性中,各种智慧的显现和利益众生的事业出现又消失,但清净法性本身没有生灭。
「又如空中種種色相現增現減,而此虛空無增無減。如是如來淨法界中,顯示如來甘露聖教有增有減,而淨法界無增無減。
就像天空中各种色彩显现增多或减少,但这虚空本身并无增减。同样,在如来清净法界中,如来甘露般的圣教虽有显现增多或减少,但清净法界本身并无增减。
「又如空中十方色相無邊無盡,是虛空界無邊盡故,而此虛空無去無來、無動無轉。如是如來淨法界中,建立十方一切眾生利益安樂,種種作用無邊無盡,清淨法界無邊盡故,而淨法界無去無來、無動無轉。
又如十方虚空中的色相无边无际,这是因为虚空本身没有边际的缘故。而这虚空无所谓来去,也无所谓动静转变。同样,在如来清净法界中,为了利益安乐十方一切众生而建立的种种作用也是无穷无尽的,这是因为清净法界本身没有边际的缘故。而这清净法界亦无所谓来去,亦无所谓动静转变。
「又如空中三千世界現壞現成,而虛空界無壞無成。如是如來淨法界中,現無量相成等正覺,或復示現入大涅槃,而淨法界非成等覺、非入寂滅。
就像虚空中的三千世界时而毁灭时而生成,但虚空本身既没有毁灭也没有生成。同样,在如来清净法界中,虽然显现无量庄严相状成就正等正觉,有时也示现进入大涅槃,但这清净法界本身既未成就正觉,也未进入寂灭。
「又如依空種種色相,壞、爛、燒、燥變異可得,而虛空界非彼所變、亦無勞弊。如是依止如來淨界眾生界內,種種學處身、語、意業毀犯可得,而淨法界非彼變異、亦無勞弊。
就像依靠虚空显现的各种色彩形象,可以观察到它们会损坏、腐烂、燃烧、干枯发生变化,但虚空本身不会因为这些而变化,也不会因此损耗。同样,在依靠如来清净法界的众生世界中,可以看到各种修行戒律在身、口、意三业上的违犯现象,但清净法界本身不会因为这些违犯而变化,也不会因此损耗。
「又如依空大地大山、光明、水火、帝釋、眷屬,乃至日月種種可得,而虛空界非彼諸相。如是依止如來淨界戒蘊、定蘊、慧蘊、解脫、解脫智見諸蘊可得,而淨法界非彼諸相。
就像大地、高山、光明、水火、帝释天及其眷属,乃至日月等种种现象都依托虚空而存在,但虚空本身并不具有这些现象的特征。同样地,如来的清净法界中显现出戒蕴、定蕴、慧蕴、解脱、解脱智见等种种功德,但清净法界本身并不等同于这些功德相状。
「又如空中種種因緣展轉生起,三千大千無量世界周輪可得,而虛空界無所起作。如是如來淨法界中,具無量相諸佛眾會周輪可得,而淨法界無所起作。
就像天空中因缘和合,种种现象辗转生起,三千大千无量世界循环显现,但虚空本身并无造作。同样,在如来清净法界中,无量庄严的诸佛众会循环示现,但清净法界本身并无造作。
「復次妙生!大圓鏡智者,如依圓鏡眾像影現。如是依止如來智鏡,諸處、境、識眾像影現。唯以圓鏡為譬喻者,當知圓鏡、如來智鏡平等平等,是故智鏡名圓鏡智。
妙生啊,大圆镜智就像一面明亮的圆镜,能映现出所有事物的影像。同样,依靠如来的智慧明镜,一切处所、境界、心识的影像都能显现出来。这里之所以用圆镜来比喻,是因为圆镜与如来智慧明镜完全等同无二。因此,这种智慧被称为圆镜智。
「如大圓鏡,有樂福人懸高勝處無所動搖,諸有去來無量眾生,於此觀察自身德失,為欲存德捨諸失故。如是如來懸圓鏡智處淨法界,無間斷故無所動搖,欲令無量無數眾生觀於染淨,為欲取淨捨諸染故。
如同一面巨大的圆镜,被有福之人悬挂在高处安稳不动,无数来来往往的众生都能从中照见自己的善恶得失,为了保持善行舍弃恶业。如来同样安住圆镜智于清净法界之中,恒常不动摇,为了让无量无边的众生看清染污与清净,从而选择清净舍弃染污。
「又如圓鏡極善磨瑩,鑒淨無垢光明遍照。如是如來大圓鏡智,於佛智上,一切煩惱、所知障垢永出離故,極善磨瑩,為依止定所攝持故,鑒淨無垢,作諸眾生利樂事故,光明遍照。
又如一面圆镜经过精心打磨,清净无垢,光明普照。如来大圆镜智也是如此,由于彻底出离了一切烦恼障和所知障的垢染,如同精心打磨;因依止于禅定之力,故而清净无垢;为利益安乐一切众生之故,光明普照十方。
「又如圓鏡依緣本質,種種影像相貌生起。如是如來大圓鏡智,於一切時依諸緣故,種種智影相貌生起。
就像明亮的圆镜依据所照物体,显现出各种影像形态。同样,如来那广大圆满的智慧明镜,在一切时候随着各种因缘条件,自然映现出种种智慧影像。
「如圓鏡上非一眾多諸影像起,而圓鏡上無諸影像,而此圓鏡無動無作。如是如來圓鏡智上,非一眾多諸智影起,圓鏡智上無諸智影,而此智鏡無動無作。
犹如明镜之上显现众多影像,而镜中其实并无影像存在,这面明镜本身也毫无动摇与造作。同理,如来圆镜智中虽显现种种智慧影像,但智慧镜中本无影像可得,此智镜亦无动摇与造作。
「又如圓鏡與眾影像非合非離,不聚集故,現彼緣故。如是如來大圓鏡智,與眾智影非合非離,不聚集故,不散失故。
就像明镜与镜中影像,既不相合也不相离,因为影像并非真实存在,却能随缘显现。同样,如来大圆镜智与众生的智慧影像,既不相合也不相离,因其本质空寂不聚,却又不失随缘应现之妙用。
「又如圓鏡周瑩其面,於一切處為諸影像遍起依緣。如是如來大圓鏡智,不斷無量眾行善瑩,為諸智影遍起依緣,謂聲聞乘諸智影像、獨一覺乘諸智影像、無上大乘諸智影像,為欲令諸聲聞乘人依聲聞乘而出離故,獨一覺人依獨覺乘而出離故,大乘之人依無上乘而出離故。
就像一面圆镜,镜面光洁明净,能够映现一切影像。同样,如来大圆镜智,永远清净无染,为一切智慧影像生起所依,包括声闻乘的智慧影像、独觉乘的智慧影像、无上大乘的智慧影像。这是为了让修习声闻乘的人依声闻乘得到解脱,修习独觉乘的人依独觉乘得到解脱,修习大乘的人依无上大乘得到解脱。
「如圓鏡中大影可得,所謂大地、大山、大樹、大宮舍影,而是圓鏡不等彼量。如是如來圓鏡智上,從極喜地乃至佛地智影可得,及與一切世、出世法智影可得,而圓鏡智非彼分量。
如同圆镜中可以显现大影像,比如大地、高山、大树、大宫殿的影子,但圆镜本身并不等同于这些景象的大小。同样,在如来圆镜智上,从极喜地到佛地的智慧影像都能显现,一切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智慧影像也都能够显现,而圆镜智本身并不等同于这些境界的分量。
「又如圓鏡,非處障質影像起緣。如是如來大圓鏡智,非惡友攝、聞不正法障礙眾生智影起緣,彼非器故。
就像圆镜不会因为被障碍物遮挡而产生影像一样,如来的大圆镜智也不会对那些被恶友影响、听闻邪法而蒙蔽的众生产生智慧映照,因为这些人不是合适的法器。
「又如圓鏡,非處闇質影像起緣。如是如來大圓鏡智,非處樂惡、愚暗眾生智影起緣,彼非器故。
就像明镜不会因为黑暗的材质而映现影像,如来的大圆镜智也不会因为喜爱恶行、愚昧无明的众生而显现智慧影像,因为这些众生不具备接受智慧的根器。
「又如圓鏡,非處遠質影像起緣。如是如來大圓鏡智,非處不淨、感匱法業、不信眾生智影起緣,彼非器故。
又如明镜,并非远离物体而使影像显现。同样,如来大圆镜智,不会因为不净、缺乏善法、不信佛法的众生而显现智慧影像,因为这些众生不具备接受佛法的根器。
「復次妙生!平等性智者,由十種相圓滿成就。證得諸相增上喜愛,平等法性圓滿成故;證得一切領受緣起,平等法性圓滿成故;證得遠離異相、非相,平等法性圓滿成故;弘濟大慈,平等法性圓滿成故;無待大悲,平等法性圓滿成故;隨諸眾生所樂示現,平等法性圓滿成故;一切眾生敬受所說,平等法性圓滿成故;世間、寂靜皆同一味,平等法性圓滿成故;世間諸法苦、樂一味,平等法性圓滿成故;修殖無量功德究竟,平等法性圓滿成故。
妙生啊,平等性智慧通过十种特征圆满成就。获得对诸相的无上喜爱,是因平等法性圆满成就;明白一切感受的缘起,是因平等法性圆满成就;远离差异与对立之相,是因平等法性圆满成就;广大无边的慈悲心,是因平等法性圆满成就;无条件的大悲心,是因平等法性圆满成就;随顺众生喜好而示现,是因平等法性圆满成就;一切众生恭敬受教,是因平等法性圆满成就;世间与涅槃同一真味,是因平等法性圆满成就;世间苦乐皆是一味,是因平等法性圆满成就;培植无量功德达至究竟,是因平等法性圆满成就。
「復次妙生!妙觀察智者,譬如世界持眾生界,如是如來妙觀察智,任持一切陀羅尼門、三摩地門,無礙辯說諸佛妙法。
妙生,还有一点要知道。如来的妙观察智,就像大地承载万物那样,能够总持所有陀罗尼法门和三昧境界,无障碍地演说诸佛的微妙教法。
「又如世界是諸眾生,頓起一切種種無量相識因緣。如是如來妙觀察智,能為頓起一切所知無礙妙智種種無量相識因緣。」
就像世间众生能同时生起一切种种无量相状和认识的因缘一般,如来的微妙观察智慧,也能同时生起一切无碍妙智所知的种种无量相状和认识的因缘。
「又如世界種種可玩,園林、池等之所莊嚴,甚可愛樂。如是如來妙觀察智,種種可玩波羅蜜多、菩提分法、十力、無畏、不共佛法之所莊嚴,甚可愛樂。
又如世间有各种令人愉悦的景致,如园林、水池等装饰点缀,极其美好可爱。同样,如来微妙观察智由各种波罗蜜多、菩提分法、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功德庄严,也极其美好可爱。
「又如世界,洲渚、日月、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及夜摩天、覩史多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梵身天等,妙飾間列。如是如來妙觀察智,世及出世衰盛因果,聲聞、獨覺、菩薩圓證,無餘觀察妙飾間列。
再比如世界中的各个部分,像陆地岛屿、太阳月亮、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大梵天等等,这些都被巧妙地排列装饰着。同样,如来所具有的微妙观察智慧,也能对世间和出世间的盛衰因果,以及声闻、独觉、菩萨的圆满证悟,进行无遗漏的观察,并巧妙地将它们排列展现出来。
「又如世界,為諸眾生廣大受用。如是如來妙觀察智,示現一切諸佛眾會雨大法雨,為令眾生受大法樂。
又如同世界为众生提供广阔的享用,如来妙观察智也是如此,示现一切诸佛的集会,降下大法之雨,为了让众生享受大法的快乐。
「如世界中五趣可得,所謂地獄、餓鬼、畜生、人趣、天趣。如是如來觀察智上,無邊因果五趣差別具足顯現。
就像世界上存在五种生命形态,也就是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人道、天道。同样,如来的智慧能够清楚全面地观察到这五种生命形态之间无尽的因果差别。
「如世界中,欲、色、無色諸界可得。如是如來觀察智上,無邊因果三界差別具足顯現。
就像世界中存在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一样,如来以其观察智慧,能够清晰完整地显现无边因果与三界差别。
「如世界中,蘇迷盧等大寶山王顯現可得。如是如來觀察智上,諸佛菩薩威神所引,廣大甚深教法可得。
如同世间有须弥山等大珍宝山王清晰可见。同样,如来以智慧观察,得见诸佛菩萨威神力所显现的广大深奥教法。
「如世界中,廣大甚深不可傾動大海可得。如是如來觀察智上,一切天魔外道異論所不傾動,甚深法界教法可得。
就像世界上存在着广阔深邃、不可撼动的大海一样,在如来的智慧观察中,也有着一切天魔外道异论都无法动摇的甚深法界教法。
「又如世界,大小輪山之所圍繞。如是如來妙觀察智,不愚一切自相、共相之所圍繞。
又如世界被大小轮山所围绕,如来的妙观察智同样被一切自相与共相所围绕而不愚昧。
「復次妙生!成所作智者,如諸眾生勤勵身業,由是眾生趣求種種,殉利、務農、勤工等事。如是如來成所作智勤身化業,由是如來示現種種工巧等處,摧伏諸伎傲慢眾生,以是善巧方便力故,引諸眾生令入聖教成熟解脫。
再有,妙生啊,所谓成所作智,就像世间众生努力从事各种劳作,为谋利而奔波,务农做工不停歇。如来成就的成所作智也是如此精勤地运用身形变化,借此示现种种技艺本领,降伏那些恃才傲物的众生。凭借这种善巧方便的力量,引导众生皈依圣教,最终获得解脱。
「又如眾生受用身業,由是眾生受用種種色等境界。如是如來成所作智受身化業,由是如來往諸眾生種種生處,示同類生而居尊位;由其示現同類生故,攝伏一切異類眾生,以是善巧方便力故,引諸眾生令入聖教成熟解脫。
又如众生因身体行为而感受种种色相境界,如来以成所作智化现身形事业,由此如来示现于各类众生的不同生存状态,显现同类身形却位居尊贵;通过示现与众生相同的生命形态,便能降伏一切异类众生,凭借这种善巧方便之力,引导众生归入圣教,获得觉悟与解脱。
「又如眾生領受身業,由是眾生領受所作善惡業果。如是如來成所作智領身化業,由是如來示現領受本事本生難修諸行,以是善巧方便力故,引諸眾生令入聖教成熟解脫。」
又如众生承受身业,因此众生承受所造善恶业的果报。同样,如来以成所作智领受化身事业,因此如来示现承受往昔本生故事中难行苦行的经历,凭借这种善巧方便的力量,引导众生进入圣教,获得成熟与解脱。
「又如眾生慶慰語業,由是眾生展轉談論、遞相慶慰。如是如來成所作智慶語化業,由是如來宣暢種種隨所樂法,文義巧妙,小智眾生初聞尚信;以是善巧方便力故,引諸眾生令入聖教成熟解脫。
又如众生以慰藉之语为业,因此众生互相交谈、彼此安慰。同样,如来以圆满成就之智施展慰语教化事业,由此如来宣说种种众生所喜之法,文句义理精妙,智慧浅薄者初闻即能生信;凭借此善巧方便之力,引导众生进入圣教,使其获得成熟解脱。
「又如眾生方便語業,由是眾生展轉指授,務專所作毀惡讚善更相召命。如是如來成所作智所起方便語變化業,由是如來立正學處,毀諸放逸讚不放逸。又復建立隨信行人、隨法行等,以是善巧方便力故,引諸眾生令入聖教成熟解脫。
又如众生通过言语行为互相引导,专注于所做的事情,互相指责恶行、称赞善行,彼此召唤。如来以成就的智慧发起言语变化,借此建立正确的修行准则,斥责放纵,赞扬不放纵。又设立随信行人和随法行人等,以这种善巧方便的力量,引导众生进入圣教,获得解脱。
「又如眾生辯揚語業,由是眾生展轉開示,所不了義宣諷諸論。如是如來成所作智辯語化業,由是如來斷諸眾生無量疑惑,以是善巧方便力故,引諸眾生令入聖教成熟解脫。
再比如,众生通过言谈辩论来相互启发,对不明白的道理加以讨论阐释。同样,如来以成就的“成所作智”运用语言教化众生,借此消除众生无尽的疑惑。凭借这种善巧方便之力,引导众生进入圣教,获得觉悟与解脱。
「又如眾生決擇意業,由是眾生決擇可作及不可作。如是如來成所作智決意化業,由是如來決擇眾生八萬四千心行差別,以是善巧方便力故,引諸眾生令入聖教成熟解脫。
又如众生通过思考决定该做与不该做之事,如来也以成所作智决断教化事业。如来能辨别众生八万四千种心念行为的差别,凭借这种善巧方便的力量,引导众生进入圣教,获得解脱与成熟。
「又如眾生造作意業,由是眾生造作種種諸所起業。如是如來成所作智造意化業,由是如來觀諸眾生所行之行——行與不行、若得若失——為令取捨,造作對治;以是善巧方便力故,引諸眾生令入聖教成熟解脫。
就像众生造作意念行为,由此产生各种业行。如来以成所作智造作意念化现的业,由此观察众生的行为——不论行善与否、得利或失利——为使他们取舍对治;以这种善巧方便之力,引导众生进入圣教,获得成熟解脱。
「又如眾生發起意業,由是眾生發起諸業。如是如來成所作智發意化業,由是如來為欲宣說彼對治故,顯彼所樂名、句、字身;以是善巧方便力故,引諸眾生令入聖教成熟解脫。
又如众生起心动念,因此造作种种行为。同样,如来以成所作智发起教化事业,为对治众生烦恼,宣说他们喜闻乐道的名、句、文字;凭借这种善巧方便之力,引导众生进入圣教,获得解脱与成熟。
「又如眾生受領意業,由是眾生受領苦樂。如是如來成所作智受意化業,由是如來於定、不定、反問、置記為記別故,隨其所應,受領去、來、現在等義;以是善巧方便力故,引諸眾生令入聖教成熟解脫。」
又如众生因意念造作而感受苦乐果报,如来以成所作智领受意化之业,由此如来根据众生根器差异,对确定、不确定、反问、置记等提问方式善巧分别,随其因缘领受过去、未来、现在诸法实相;以此善巧方便之力,引导众生趣入圣教,令得成熟解脱。
爾時妙生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為獨如來於淨法界受用和合一味事智,而諸菩薩亦能如是?」
那时妙生大菩萨对佛陀说:世尊,难道只有如来能在清净法界中享受和合一味的智慧境界,而菩萨们也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吗?
佛告妙生菩薩:「亦能受用和合一味事智。」
佛对妙生菩萨说:也能体会和合为一的智慧境界。
妙生菩薩復白佛言:「何等菩薩受用和合一味事智?」
妙生菩萨又向佛问道:什么样的菩萨能够体验和运用和谐统一、无分别的智慧呢?
佛告妙生:「證得無生法忍菩薩,由彼菩薩無生法中,得忍解時對治二想,由遣自他二種想故,得平等心。從此已上,彼諸菩薩自他異想不復現前,受用和合一味事智。」
佛对妙生说:证得无生法忍的菩萨,因为能在无生法中安住忍解之时,就能对治自他二种分别。由于排除了自他二相的执著,所以获得平等心。从此之后,这些菩萨心中不会再起自他差别的念头,能够受用和合不二的平等智慧。
妙生菩薩復白佛言:「唯願如來廣說譬喻,令諸菩薩悟甚深義,隨所化緣廣宣流布,令諸眾生聞已疾悟無生法忍。」
妙生菩萨再次对佛说:恳请如来详细解说譬喻,使诸位菩萨领悟深奥义理,随应教化因缘广泛传播,令众生听闻后快速证悟无生法忍。
佛告妙生:「譬如三十三天未入雜林,終不能於若事若受、無我我所和合受用,若入雜林即無分別隨意受用。由此雜林有如是德,能令諸天入此林者,天諸果報若事若受,無所思惟和合受用。如是菩薩若未證得無生法忍,終不能得平等之心平等之捨,乃與一切聲聞、獨覺無有差別,有二想故,彼不能住受用和合一味事智。若已證得無生法忍,遣二想故得平等心,遂與聲聞、獨覺差別,由平等心而能住捨,受用和合一味事智。
佛告诉妙生:比如三十三天的天人没进入杂林前,始终无法对种种事物和感受做到无我无我所、和合受用;一旦进入杂林,就能毫无分别地自在享用。这杂林具有如此功德,能使进入此林的天人们,对于天界种种果报的事物与感受,都不起分别念而和合受用。同样,菩萨若未证得无生法忍,终究不能获得平等心和平等舍,这与声闻、独觉没有差别,因为存有二想,所以不能安住于受用和合一味的境界智。若已证得无生法忍,就能遣除二想获得平等心,于是与声闻、独觉产生差别,因这平等心而能安住于平等舍,受用和合一味的境界智。
「復次妙生!譬如種種大小眾流,未入大海各別所依,異水、少水、水有增減,隨其水業所作各異,少分依持水族生命。若入大海無別所依,水無差別、水無限量、水無增減,所作業一,廣大依持水族生命。如是菩薩,若未證入如來清淨法界大海,各別所依異智、少智、智有增減,隨其智業所作各異,少分眾生成熟善根之所依止。若已證入如來清淨法界大海,無別所依,智無差別、智無限量、智無增減,受用和合一味事智,無量眾生成熟善根之所依止。」
妙生啊,再比如各种大小河流,在未汇入大海之前各有依托,水质不同、水量有限、时增时减,随各自水流特性形成不同环境,只能滋养少量水生生命。一旦汇入大海就失去独立依托,海水无差别、无量无边、不增不减,形成统一浩瀚之境,广大无边地滋养一切水生生命。同样,菩萨若未融入如来清净法界之海,就各有局限——智慧有别、智慧有限、智慧有波动,随各自智慧功力显现不同作为,只能成为少数众生培植善根的依凭。若已融入如来清净法界之海,便无独立依托,智慧无差别、智慧无边际、智慧无增减,圆满受用和合无别的真实智慧,成为无量众生培育善根的根本依止。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那时,世尊用诗句说道:
「一切法真如, 二障清淨相,
法智彼所緣, 自在無盡相,
普遍真如智, 修習證圓滿,
安立眾生二, 諸種無盡果,
身、語及心化, 善化方便業,
定及總持門, 無邊二成就,
自性法受用、 變化差別轉,
如是淨法界, 諸佛之所說。」
一切事物的真实本性,
两种障碍清净的状态,
正觉智慧所缘境界,
自在无有穷尽之相。
普遍通达真如的智慧,
修习证得圆满境界,
安立众生两种利益,
成就种种无尽果报。
身语心意种种教化,
善巧方便度生事业,
禅定总持无量法门,
无边两种功德成就。
自性法身、受用报身、
应化之身差别显现,
如此清净法界境界,
皆是诸佛所宣说义。
時薄伽梵說是經已,妙生菩薩摩訶薩等,諸大聲聞、世間天人、阿素洛等,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那时世尊讲完这部经后,妙生大菩萨等诸位大弟子、世间天界与人间的众生、阿修罗等一切大众,听闻佛陀宣说的教法,全都心生欢喜,坚信接受并依教奉行。
佛說佛地經
CBETA 编码:T0680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