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心經如是經義
摩诃,梵语,意为大。这大法就是圣人与凡夫共同拥有的般若心。梵语般若,意为智慧。这大智慧的体性,圣凡同样具备,只是其中有迷惑与觉悟的差别。迷惑者即是愚痴,觉悟者即是智慧。然而般若本身并无迷悟之分,若能于言语之外彻底明了,便知迷悟本是虚幻。又波罗蜜多,梵语,意为到达彼岸。一切众生被无明遮蔽,在生死苦海中轮回,不能到达彼岸。观自在菩萨能践行此法,告诉舍利弗:智慧在自身中本来就具有摩诃般若大智慧。若能依般若而超越烦恼的中流,最终到达波罗蜜多彼岸,即是大智慧。《菩提涅槃妙心经》如同路径,所谓谁能出入不经门户?哪条路不由此道而行?
观世音菩萨在深入修行智慧到彼岸时,清楚看到五蕴都是空的,于是度脱了一切苦难。
观自在菩萨这一句,总体显示能够践行甚深般若的人,是整部经的纲领。观字是大智慧的根本体性,自在二字就是般若的相状。以根本智体,照见五蕴色心等法,没有一法可得,也没有一法不可得,真谛俗谛完全融合,互相贯通无碍,这就是般若的大相自在法门。菩萨是梵语,汉语意为有觉有情。因为有觉悟,依靠般若波罗蜜多而心无挂碍,远离颠倒梦想,达到究竟涅槃。因为有情,依靠般若波罗蜜多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因此因果互相贯通,万德全部具备,才能得到观自在菩萨这一名号。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有两层含义:一是理深,二是事深。事深是指观自在菩萨践行这一般若,深到极点,修行者依此而归;广大无边,修行者依此而行。所以举出“行深”这一说法,以提醒凡夫修行时不要走错路。二乘虽然是正行,但仍然停滞在某些局限中,而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的意义,正是为了让修行者效仿菩萨行深般若,使其顿时破除烦恼,顿时断除轮回,证得涅槃,所以称为事深。理深是指以圆满观照法界无尽的甚深般若法门,体用无方,就像清澈江中的月亮,三条船同时看见,一条船停住,两条船分别向南向北,向南的船看见月亮随船向南行千里,向北的船看见月亮随船向北行千里,停住的船看见月亮不动,自在的行持,可以类比理解,即体之用,无不普遍应现,去留皆是因缘,心无动静之别,所以称为理深。
照是指观智而言,见是指心性而言,五蕴即色受想行识,凡夫执着五蕴为实有,二乘又执着五蕴而沉溺于空寂,都不通达妙有真空的实相,观自在菩萨以观智照见,以心性彻见,所以当下通达五蕴等法就是妙有真空的实相般若,所以说照见五蕴皆空。六道众生虚妄生起三种迷惑,造作生死苦的因缘,二乘也被无明遮蔽,被爱见缠绕,虽然断了轮回生死,但仍住于偏空的局限中,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以金刚般的证悟定力,顿时断除生相无明,顿时进入妙觉果海,五住烦恼全部断尽,分段生死和变异生死永远消亡,所以说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啊,物质现象和空无本质没有差别,空无本质和物质现象也没有差别。物质现象就是空无本质,空无本质就是物质现象。感受、思想、行为、意识也都是如此。
这段经文阐述观自在菩萨所修甚深般若的体用关系,通过召唤□□□子进行传授。佛陀指出:若没有能领悟的听者,终究不会有说法,因此特意向□□□开示,使一切凡夫众生都能明白自身本具甚深般若,但若非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则难以修持。从"色不异空"开始的二十四字,是让□□□当下顿悟证得甚深般若的玄妙要旨。所谓舍利弗所说"照见五蕴皆空"中的五蕴,正是指"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既然你已了知五蕴皆空中最坚固的色蕴本质不过如此,那么虚幻的感受、流动的想蕴、幽微的行蕴、无形的识蕴,其性空之理也是同样。
舍利子,一切事物的空相既没有生也没有灭,既没有垢也没有净,既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因此,在空性中没有物质现象,没有感受、思想、行为和意识,没有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和意念,没有颜色、声音、气味、味道、触觉和概念,没有视觉的范围乃至没有意识的范围,没有无明也没有无明的尽头,乃至没有老死也没有老死的尽头,没有痛苦、起因、寂灭和道法,没有智慧也没有获得。
这一段总说五蕴,用以统摄诸法,表明一切现象同归真空实相。圆满光明的心性本体,原本没有生灭、染净、凡圣、增减、迷惑与觉悟等差别相。所谓"诸法空相",即指在前述五蕴诸法中,通过空观照见凡圣等差别相彻底消融,无一法不是实相本体。
"不生"指一切存在本属虚妄,所有现象都是幻化名言。心念生起即是众生,觉悟当下即是佛性;既无所谓成佛不成佛,也无所谓生与不生。"不灭"则因一切法无非般若真空,本无生起,何来消亡?经云:五蕴本无实性,其性本不可灭,故说无生。众生与诸佛平等同一实相,此即不灭真义。
"不垢"因真空法性本无染着,如净摩尼宝珠不惹尘埃,似青莲出淤泥而根性恒洁。"不净"则谓诸佛虽知自性本净,于清净法中更无可净之念。"不增不减"指法界体性平等,纵使众生一时成佛,众生界不减少,诸佛界不增加。
因此"空中"承接上文无染净增减的般若心体,指出诸法实相:既无五蕴色心,则六根不存;既无六根,则六尘境相消亡;根境俱寂,六识界自然空寂。真空实相中本无凡夫法,三乘教法亦无所依。大乘说唯心为因、痴爱为缘,小乘说痴爱为因、业力为缘,今真空绝相中心境双泯,故说"无无明"。既无流转的无明,又何须断尽无明?生死苦因本空,贪爱垢染自息,体达虚妄即证涅槃,了知假有便归寂灭。
既无三行因缘,岂有二种果报?故说"无老死"。真空既无流转果报,则断尽无明因缘时,生死苦果自然永尽,即烦恼成菩提资粮,即生死为慈悲道场。如此因缘当体即是妙有真空,何须另求老死尽灭?故说"亦无老死尽"。
上明中根所修因缘法本空,则下根所修四谛法亦然。苦是逼迫义,集是增长生死,灭是解脱系缚,道是除患妙方。二乘见有苦可知、集可断、灭可证、道可修;悟时则苦集灭而真道生。今般若观照五蕴本空,顿超苦集灭道对待,故说"无苦集灭道"。
"无智"谓凡夫破惑智、二乘自然智、菩萨一切智、佛果种智,于真空理中本无照用。"无得"则从凡夫所得至诸佛所证,于般若空中皆不可得。如《楞严》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故说"无得"。
因为没有什么可得到的,菩萨依照般若波罗蜜多,内心没有牵挂障碍;因为没有牵挂障碍,就没有恐惧害怕,远离颠倒妄想,最终达到涅槃。
无所得的原因在于,真空本体中没有任何事物可以获得,这就是一切诸佛菩萨不生不灭的境界。因此《中论》说:诸佛宣说空法,是为了让人远离对"有"的执著;如果又执着于"空",诸佛也无法度化。由此可知既不是"有"也不是"无",既不执着"无"也不执着"有"。又说:在"无"中不存在二元对立,连"无二"的概念也不存在,三界一切皆空,这才是诸佛的见解。这就是无所得的道理。
菩提萨埵即观自在菩萨。依般若波罗蜜多,就是依靠这种无所得的智慧,践行甚深般若,从而度脱一切苦难。由于依止这甚深般若,才能获得心无挂碍等功德。心无挂碍是指菩提萨埵依此甚深般若,当下就能断绝"有"的执著,心念随即寂灭。经中说:了知诸法本性空寂,如飞鸟过空不留痕迹。心念寂灭却不碍现象显现,所以说心无挂碍。
无有恐怖是因为菩萨依甚深般若获得心无挂碍,不同于凡夫被贪嗔痴驱使造业,活着时有无量惊恐,临死有无量畏惧。法界中一切有情都无法避免,也不同于二乘人畏惧三界生死的恐惧、害怕成佛之路漫长艰苦,更不同于修行初期的菩萨对真空仍有三种疑惑畏惧、担心难以快速证得佛果。由于菩萨心念自在,圆满观照法界,因此能远离所有这些恐怖,所以说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经中说:对世间万法不生分别见,善于远离分别的人也不见有分别。无量无数劫可以在一念中领悟,知道念头也是无念。这样观察世间,无量国土可以一念超越,历经无量劫却未曾移动。这种自在源于远离颠倒见解。所谓世间出世间、圣凡染净虽有种种差别,实际上能想的念头和所想的境界都是梦想。《普贤行品》说:明白世间一切只是假名没有实质,众生与世界如同梦境光影。因为众生不能了悟五蕴身心如梦,所以不能远离梦想。如今菩萨了达众生实相如梦幻泡影,还有什么梦想不能远离?所以说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槃,承接上述般若无所得的功德和远离颠倒梦想的成效,最终证得涅槃。"究"是彻底探究,"竟"是最终达到,"涅"是不生,"槃"是不灭。由于自在菩萨彻底探究生死根源,到达终极境界,就是不生不灭的涅槃,所以说究竟涅槃。
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佛,都是依照般若波罗蜜多的智慧,才证得了无上正等正觉。
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佛陀,遍及所有时间,涵盖整个宇宙。依靠般若智慧证得菩提,可以说所有法界的佛陀获得觉悟,没有不是通过这甚深般若而成就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梵语,汉语称为无上正等正觉,指的是真实本性。因为真实本性至高无上,所以称为无上。这个本性从诸佛到微小众生都完全平等,所以称为正等。这个觉性不受业力污染束缚,不会堕入邪见妄念,所以称为正觉。证得这个本性的人,就获得了佛果,因此一切佛陀都是依靠甚深般若智慧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由此可知,般若波罗蜜多是伟大的神咒,是光明的咒语,是无上的真言,是无可比拟的妙法,能真实不虚地消除一切苦难,因此宣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由此可知,般若波罗蜜多这一句经文,承接了般若观行的因果,归结出体、相、用三大要义。观自在菩萨修持深妙般若时,照见世间五蕴等一切法皆是真空实相,因此明白般若波罗蜜多是具有大威力的神咒。又见出世间三乘因缘、四谛智理等法皆不可得,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能破除无明的大明咒。这两句归结了"体"的深广要义。菩萨以观照智慧彻见世间、出世间诸法皆不可得,故能度脱一切苦难。由于证悟无所得之故,菩萨依此能远离诸苦,证得涅槃真乐,因此般若波罗蜜多是至高无上的无上咒。此句归结了"相"的庄严要义。因了知般若乃无上咒,故三世诸佛皆依此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因此般若波罗蜜多是无可比拟的无等等咒。此句归结了"用"的广大要义。"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二句,总括般若的功德,令众生断除疑惑,生起对甚深般若的坚定信心。"能除"包含两层含义:如来开示众生确实存在世间轮回等苦痛并非虚妄;又宣说以甚深般若智慧能除尽诸苦绝非虚言。正因三世诸佛了知般若从大神咒到无等等咒的功德,更明白此咒能灭一切苦、得一切乐,才宣说这般若波罗蜜多咒。
即刻宣说咒语:
去吧,去吧,到彼岸去吧,大家都到彼岸去吧,愿速速证得菩提。
这段咒语不翻译字面含义,属于五种不翻译情况中的"尊重不翻译"。要忘却文字断绝义理,不生起情识理解。如同摩尼宝镜,其本体本无持取也无领受,却不妨碍万象森然显现,没有一法不能持取,没有一法不能容纳。因此以不领受为领受,以不持取为持取,镜子何曾领受影像,影像又何曾进入镜子呢?
修习般若智慧之人,应当了知本心本性原本即是佛性,不需刻意修证而成,不属渐进次第之功,不堕边邪之见,实无一法可得。正如古德所言: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故佛陀开示:我于无上菩提,真实无有所得。唯是心印契合而已。若人能观照五蕴皆空,四大假合无我,心性本如太虚,无去无来,澄明寂照,心境圆融无二。只要如此当下直了,不为过去现在未来三时束缚,自然远离一切苦难灾厄,成为超脱世俗之人。切莫生起丝毫执着趋求。纵遇殊胜妙相前来接引,或现种种瑞相,亦不起心追随。若逢恐怖恶相显现,亦不生畏惧之心。但能忘怀分别之心,与法界本体相应,便得大自在。此实为修行枢要所在。
张拙因禅月大师引荐参谒石霜禅师。石霜问:秀才姓什么?答:姓张名拙。石霜说:寻巧尚且不可得,拙又从何而来?张拙顿时开悟,随即呈上偈颂:光明寂照遍及恒河沙数世界,凡圣众生同具佛性本是一家。不起妄念时本体全然显现,六根稍动即被无明遮蔽。强求断除烦恼反加重病患,刻意追求真如也是偏邪。随顺世间因缘心无挂碍,涅槃生死皆为虚幻空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