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開解梵志阿颰經
佛開解梵志阿颰經
吳月支國居士支謙譯
聞如是:
我听到的是这样:
一時,佛與五百沙門俱,遊於越祇,到鼓車城外樹下坐。比聚有豪賢梵志,名費迦沙,明曉經書星宿運度,所問皆答。有五百弟子,弟子中第一者,名阿颰。阿颰問師言:「今有佛來,人稱其德,名蓋天地,不識斯何人也?」
有一次,佛陀与五百位比丘同行,来到越祇国的鼓车城外,在树下静坐。当时城中有位德高望重的婆罗门学者名叫费迦沙,精通经典和星象历法,对各类问题都能应答如流。他有五百名弟子,其中首席弟子名叫阿颰。阿颰向老师请教道:如今有位佛陀来到这里,人们都称赞他的德行,名声遍及天地,不知这究竟是怎样的人?
費迦沙言:「吾聞是釋種國王太子,厥興無師,自著經化。」
费迦沙说:我听说这位释迦族的国王太子,他的觉悟无师自通,自己创立教法教化众生。
阿颰言:「若無師者,名譽何美?又國王子,多憍婬好樂,安肯塗行降志乞食,誨人不倦?將是真人乎!願師可行觀其道德。」
阿颰说:如果没有老师指导,名声怎么会美好?再说国王的儿子大多骄奢淫逸贪图享乐,怎肯徒步而行放下身段乞食,还能不厌其烦教导他人?这恐怕是真正的修行者吧!希望师父能前去观察他的德行修为。
費迦沙言:「不然,我世豪賢,聰叡多才,彼為新出,義當來謁,吾不宜往。」
费迦沙说:“不对,我是世间豪贤之士,聪明睿智多才多能,他是新来的人,理当前来拜见我,我不该去见他。”
阿颰言:「我聞天帝釋,與第七梵,皆下事之,所教弟子,悉得五通,輕舉能飛,達視洞聽,知人意志,及生所從來,死所趣向。此蓋天師,何肯來謁!」
阿颰说:我听说天帝释和第七梵天都来侍奉他。他所教导的弟子都能获得五种神通,能够轻盈飞升,远视彻听,知晓人的心念,以及生从何来、死往何去。这样的天师,怎么会来拜见我呢!
費迦沙言:「經說帝王生子,有三十二相者,立即當為飛行皇帝,王四天下,自然七寶,一金輪寶、二白象寶、三紺馬寶、四玉女寶、五神珠寶、六理家寶、七賢將寶,當有千子,皆才明勇武,一人當千,兵杖不用,其世泰平。若棄天下,當為自然佛,以無為為化,度人得道。彼豈是耶?汝且往觀。有此相者,其審是佛,吾當事之。」
费迦沙说:佛经上说,帝王若生下具有三十二种殊胜相貌的孩子,这孩子必将成为转轮圣王,统领四方天下。自然会出现七种宝物:一是金轮宝,二是白象宝,三是青马宝,四是玉女宝,五是神珠宝,六是理财宝,七是贤将宝。他将拥有一千个儿子,个个才智过人、勇猛威武,一人可敌千人。那时兵器无用,天下太平。若他舍弃王位,必将成就无上佛果,以无为法教化众生,助人解脱得道。莫非说的就是他?你且前去察看。若真有这些相好,确定是佛陀无疑,我定当虔诚供养。
阿颰言:「願與同志共行。」師言:「大善。」即與五百弟子俱,到皆下車揖讓佛。佛使就座,五百人盡坐,獨阿颰左右彷徨,微觀佛相。佛知其意,亦起併行,阿颰住,佛亦住。阿颰坐,佛亦坐。
阿颰说:希望能与志同道合者一同修行。
师父说:很好。
于是阿颰带领五百弟子一同前往。众人到后,皆下车向佛恭敬行礼。佛请他们就座,五百人全部坐下,唯独阿颰左右徘徊,悄悄观察佛陀的相貌。
佛陀明白他的心意,便也起身与他同行。阿颰停下,佛也停下;阿颰坐下,佛也坐下。
阿颰乃問佛言:「本事何等道?除鬚髮、披袈裟、持鉢何應?」
阿颰于是问佛说:原本修行的是什么道法?剃除须发、披上袈裟、手持钵盂应当如何去做?
佛言:「吾求道已來,歷世久遠,不可稱紀。常奉諸佛,行菩薩道,所事師友,無復央數。除鬚髮者,為終身戒,捐棄貪愛,無復飾好。使人不欲己,己亦不欲人。袈裟法服,古聖旌表,解釋垢結,無復世念。鉢為應器,宜道人用,節身約省,非義不受也。斯皆無為清淨之像。今我作佛,為天下師,自恣汝意,欲問勿難。」
佛说:我寻求真理以来,经历无数世代,时间久远得无法计算。我始终恭敬侍奉诸佛,践行菩萨之道,所追随的老师和结交的善友多得不可计量。剃除须发,是终身持守的戒律;舍弃贪欲执着,不再修饰外表。不强迫他人接受自己,也不勉强自己迎合他人。袈裟法衣,是古代圣贤制定的标志,能化解烦恼束缚,使人超脱世俗念头。钵盂是修行人合宜的器具,用来节制身心节省用度,不符道义的东西决不接受。这些都是无欲无求、清净修行的表现。如今我成就佛果,成为世间导师,你们可随意提问,不必顾虑。
阿颰言:「我等所事師,費迦沙,世世聰明,名昇遐遠,又是梵種,特勝餘人。天下雖貴為王,亦有不仁,而我種者,獨不好殺。」
阿颰说:我们所侍奉的师父费迦沙,世代聪慧明智,声名远扬,而且出身于高贵的婆罗门种姓,超胜于其他种姓。世间虽然贵为国王,也有不仁慈之人,唯独我们这种姓,向来不喜杀生。
佛言:「吾本用惡殺故,求佛無上正真之道。汝梵志種,但口貴仁,雖手不殺,心皆有殺。今我為佛,身、口、意淨,一切不殺。用天下人皆好殺故,教以仁義。」
佛陀说:我原本因为厌恶杀戮,才追求无上正觉的佛道。你们婆罗门种姓虽然口头上崇尚仁慈,即使手上不杀人,心中却都有杀念。如今我已成佛,身口意三业清净,彻底断除杀业。正因为世间众生都热衷杀戮,我才用仁义之道来教化他们。
阿颰問言:「今佛棄捐妻子,自絕種嗣,殆不若我師,世世繼嗣也。」
阿颰问道:“如今佛陀舍弃妻儿,断绝后嗣,恐怕不如我的师父,代代传承香火。”
佛言:「天下人狀,本末各異,眾人前世,曾為我子,吾亦曾為一切人子,會輙有離,種姓無常,或時冤仇相從為親、或時親屬復為冤仇,因緣離合,一切如幻。父母妻子本非我親,吾亦非彼有,世人但以是我、非我而為罪惡,為後受苦。昔我古世時,曾為剎利王,名為鼓摩床,有四子,一名郁鉗、二名虔尼、三名度、四名淳。王尚未崩,四子爭位,王聞愁憂,念四子爭,當殺人民,即委國東去,行行自念:『人生無幾,無憂乃長,今我為王,欲得子姓,既已有子,還欲相伐,有嗣如是,何益於人?吾不忍見,恐殺無辜,但當捨家作沙門耳。』即北入山,就道人迦比校止草廬。又有道人摩離,王問其本:『何緣學道?』摩離自說:『娶妻無子,顏慙諸家,故作沙門。』王言:『異哉!吾為國王,有子四人,身尚未死,而子國亂,不忍見之,故為道耳。』摩離意解,乃遂精進。如是,阿颰,正使子賢,父老病亡,子不能却。生時為惡,死入地獄,子不能代。用是故,我常以慈心救濟人物,道成得佛,度脫天下。」
佛说:世间众生的形貌命运各不相同。众人前世都曾是我的子女,我也曾是一切人的子女。聚散无常,亲缘关系变幻不定:冤家可能转世为亲人,亲属也可能变成仇敌。因缘聚散皆如梦幻,父母妻儿本非真正属于我,我也不属于他们。世人只因执着"我"与"我所"而造恶业,招致后世苦报。
往昔我作刹利王时,名为鼓摩床,育有四子:郁钳、虔尼、度、淳。我在位时四子便争夺王位。我见他们争斗将祸及百姓,便弃国东行。途中思忖:人生短暂,唯有放下忧虑才能解脱。我贵为国王,原盼子嗣继承,如今诸子却自相残杀。这样的后代有何意义?我不忍见生灵涂炭,决定出家修行。
于是北行入山,拜在迦比校尊者草庐修行。又遇摩离道人,他自述因无子嗣遭人耻笑而出家。我感叹道:真稀奇啊!我贵为国王,有四子却引发国乱,因不忍见骨肉相残而出家。摩离闻言顿悟,精进修行。
阿颰,即便子女贤孝,也不能替父母抵挡老病死亡。生前造恶堕地狱,子女也无法代受。因此我常怀慈悲救济众生,最终证得佛果,普度天下。
阿颰言:「佛為難及。今天下有四種人,君子、梵志、田家、工伎,獨我梵種,為真且貴。其餘三輩,皆事我種。」
阿跋说:佛陀的境界真是难以企及。如今天下有四种人——君子、修行者、农夫、工匠,唯独我们修行者这一种姓最为纯正尊贵。其他三类人,都要侍奉我们这个种姓。
佛言:「假使汝種為真貴者,儻婦無子,婢而生男,當舉之不?」
佛说:假设你的种姓真正尊贵,倘若妻子没有儿子,婢女却生了男孩,应当认这个孩子吗?
曰:「當舉之。」
说:应当举荐他。
「今汝祖母,現取婢子為後,可為真貴耶?」
如今你的祖母,现在把婢女的孩子收为后代,这能算是真正的高贵吗?
阿颰默然,五百弟子,皆起住言:「瞿曇沙門,何毀我種!阿颰才智,亦能相難。」
阿颰沉默不语,他五百名弟子都站起来说道:"瞿昙沙门,为何诋毁我们种姓?阿颰的才智,也足以与你辩论。"
佛言:「皆默然。若其才智,當自辯之。」佛問其祖,至三無對。
佛说:都静默。若真有才智,应当自己辩解。佛问他的祖先,问了三次都没有回应。
金剛力士,舉大杵言:「佛重問汝,何故不對?」
金刚力士举起大杵说道:佛再次问你,为何不回答?
阿颰懼曰:「實如佛言。」五百人言:「佛聖智明,阿颰母者,信釋家婢。我等從今,請不復敬。」
阿颰恐惧地说:“确实如佛所说。”五百人说道:“佛陀的智慧如此明达,而阿颰的母亲,不过是释迦族的一个婢女。我们从今以后,不再对她表示敬意。”
佛言:「不然。世或母賤,而子賢貴,阿颰賢人,不可毀也。若使梵種娶剎利女,生子長大,當學父家?學母家耶?」
佛说:并非如此。世间或有母亲出身低微而儿子贤能高贵,阿颰这样的贤人,不可轻毁。假如婆罗门种姓迎娶剎帝利之女,所生之子长大后,应当效法父亲家世?还是效法母亲家世呢?
皆曰:「當學父家。」
人们都说:应当学习父辈的家风。
佛言:「如是,母賤何損?若子長大,明經行高,踰於父者,汝加敬之。若梵志女,為剎利婦,生子長大,知外家賢,而不肯學。自效父家,射獵殺生,汝當敬不?」
佛说:正是如此。母亲出身低微有什么妨碍呢?如果孩子长大后通晓经典、品行高尚,超过父亲,你更应敬重他。假如婆罗门女子嫁给刹帝利为妻,所生之子长大后知道母族贤德却不肯学习,反而效仿父家射猎杀生,你会敬重这样的人吗?
皆曰:「不敬。」
都说:不恭敬。
佛言:「如是,用為問母?若使阿颰有子復賢,才秀絕世,汝當奈何?」
佛说:正是如此,何必询问母亲?假使阿颰有个儿子又贤能,才智超群绝世,你又能如何?
皆曰:「當著上坐。」
大家都说:应当请上座。
「設父母俱是梵種,生子不肖,無所中直,汝當奈何?」
假如父母都是高贵的婆罗门种姓,生下的孩子却不贤良,毫无可取之处,你又有什么办法呢?
皆曰:「當著下坐。」
大家都说:应当坐在末位。
佛言:「如是,貴是有常耶?若梵志子,殺盜犯法,吏當捕不?」
佛说:是这样,财富是永恒不变的吗?如果婆罗门的儿子杀人偷盗触犯法律,官吏是否应当逮捕他?
曰:「當捕之。」
说要抓他。
「汝何不拒,言:『我種貴,不應收捕?』」
你为何不拒绝说:我出身高贵,不应被抓?
曰:「現有罪,何得言種!」
他说:“现在就有罪过,怎能说是种下善因!”
佛言:「今我為佛,師民仁孝,告之正言,去欲、怒、癡。有常之態,諸為惡者,我輙教令,不殺、盜、婬、妄語、飲酒、祠祀事邪。人宿為惡,身當受罪,烹殺祠天,為過滋甚,無所補也。且夫天意清仁,豈食人食乎?有德致祐,非殺為福。是以天下賢智世主,聞佛經戒,皆自割絕,願不為惡。其持戒死,精神上天;若能至心清淨,即得沙門四道:一曰溝港、二曰頻來、三曰不還、四曰應真。又天下君王,雖行政欲平,亦責民租稅,貪意不除。今我為佛,都使天下無復情欲,得無為道。我求道以來,其劫無數,每生有願,願棄愛欲,修沙門行,無適無莫,於天下人賢明君子,聞佛經戒,靡不奉行,其不承者後皆有悔。能制意志,無復貪欲,便斷生死憂哭之道,不追相戀焉,得離苦痛。天下無常,人如水泡,一成一壞,莫能自存。」
佛陀说:如今我已成佛,作为众生的导师教导仁爱孝道,向他们宣说正法,去除贪欲、嗔怒和愚痴。世间众生常有的恶行,我都会教导他们戒除: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祭祀邪神。有人前世造恶,今生应当受报,若以烹杀牲畜祭祀天神,罪过反而更深重,毫无益处。况且天界清净仁慈,岂会食用人间血食?唯有修德方能得福,绝非杀生能获福报。因此世间贤明的君主听闻佛经戒律,都能自我约束,誓断恶行。持戒而终者,神识得生天界;若能专心修持清净心,便能证得沙门四种圣果: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再者世间君王虽想施行仁政,仍向百姓征收赋税,贪心未除。如今我作为佛陀,普令世人断尽情欲,证得无为之道。我累劫修行以来,生生世世发愿舍弃爱欲,修持沙门清净行,平等对待一切众生。世间贤明之士听闻佛经戒律,无不遵行,违逆者日后必生悔恨。若能降伏妄心,永断贪欲,就能截断生死忧悲的轮回之路,不再被情爱牵绊,从而脱离苦海。须知世间万物无常,人身如水泡乍现乍灭,无法长存。
佛問阿颰:「汝師以何教戒?」
佛问阿颰:你的师父用什么教导和戒律?
對曰:「師戒不得殺人、殺牛,不得盜金銀,不婬師家及弟子婦,不得飲酒。年四十八,乃得娶妻。我師教人,盡此八戒。未知佛戒,復何義也?」
他回答说:我师父教导不可杀人、不可杀牛,不可偷盗金银,不可与师父家眷及同门妻室行淫,不可饮酒。须年满四十八岁,方能娶妻。我师父传授的戒律,就是这八条。不知佛陀的戒律,又有哪些内容呢?
佛言:「樂聞者聽。若族姓子來自陳說,貪樂佛戒,我隨其能而授與戒。欲居家修道者,名曰清信士,當持五戒:一不好殺禽獸蠕動之類,無所尅傷,以己況彼不加刀杖,心念為仁,口不及殺。二不偷盜,貪殆人財,欺斗秤尺,如圭銖分,不得侵人,心存于義,口不教取。三不好欲婬犯人婦女,不觀華色,不聽好音樂,心修禮禁,言不失法。四不妄語,譖入人罪;時而後言,言必誠信;心不漏慢,口無毀譽。五不飲酒。縱情酗𨠕,心不好嗜,口無味嘗,酒有三十六失,勿以勸人。是名為我清信士之戒也。」
佛说:喜爱听闻佛法的人请听。若有善男子前来陈述,喜好佛门戒律,我会根据他的能力授予相应的戒律。想要在家修行的人,称为清信士,应当持守五戒:第一不杀害禽兽虫蚁等生灵,不伤害任何生命,将心比心不施加刀杖,心中常怀仁慈,口中不谈杀生。第二不偷盗,不贪图他人财物,不欺诈斗秤尺寸,哪怕微小如圭铢也不侵占他人,心存道义,口中不教唆获取。第三不邪淫侵犯他人妻女,不贪恋美色,不听靡靡之音,内心遵循礼法禁戒,言语不违正法。第四不说妄语陷害他人;该说时才说,说话必守诚信;内心不轻率傲慢,口中不诋毁也不奉承。第五不饮酒。不放纵酗酒,心中不贪恋,口中不品尝。饮酒有三十六种过失,不要劝人饮酒。这就是我所制定的清信士戒律。
佛言:「我不呼人,人自來請,敬受戒,轉敷教,去惡就善。天下賢智,欲作沙門,我每先問,何緣覺悟?夫為人子,當以孝敬,安養為務。而欲為道,當報父母。父母聽許,然後為說沙門之戒,有二百五十,終身清淨,得無不能中道而廢,失供養恩。若人故請,信意不轉,堪奉法律,爾乃與戒。沙門之戒,慈仁為本,不得殘殺蠕動之類,哀念人物,踰於赤子;亦不怨訟,求直於人;常念所生及師友恩,精進求道,欲度父母。沙門不得貪欺妄取人財,見諸寶貨,當如糞土;人與不受,受者不留,轉周窮乏,常為人說不貪之德。沙門不得有婦繼嗣,防遠女人,禁閉情態;行見好色,目不逆送,老者比母,次如姉妹,若心不止,當觀惡露以却婬行;行起生死,皆由癡愛。沙門不得妄言、綺語、譖入人罪,見聞如實,非義勿傳;和解諍者,兩說其善;徐言惟正,無宣人私。沙門不得吟詠歌曲、弄舞調戱及論倡優,當勤精思溫故知新。沙門所說,言必法師,其所不聞,不得意造,晨夜誦經,不得謬誤,精行道要,以除眾穢,為人說法,思合義意。沙門不得安臥好床,衣不文綵,食不著味,不用金銀朱漆之器,但應瓦鐵之鉢。沙門不得飲酒嗜肉思嘗氣味,不得服藥酒及詣酒家。沙門不得以諸華香塗身、燒熏衣服,思念持戒。沙門不得買使奴婢、借賃僮客,或人進與,一不得受。沙門不得畜養六畜、車輿騎乘快心恣意。沙門不得儲貯米穀,朝朝乞食,不過七家;一家不得,乃到二家,匝七家不得,應但飲水。沙門入聚,當如鳥食,飽而棄去,不顧其餘;若不得食,心亦不恨。沙門捨家,止不懷安,不慕好舍,其唯山澤樹下而已。沙門不得裨販求利,思念此彼何貴何賤?沙門不得田廬園圃,墾殖苗稼思樂種作。沙門不得論說樂地水、香華,一心惟道,不應念餘。沙門不得議道國邑、墟聚好惡,有所高下。沙門不得評論同道基業、田宅、穀粮、衣食彼有此無。沙門不得臥談、食語,不得豫知國家政事、治軍、行師攻奪可否。沙門不得說其衣服、飲食、精美及麤泉水好惡。沙門不得說諸畜生形態好惡;此愚人談,非道法語。沙門不得自稱解經,說彼不通自伐作賢,不當貢高。沙門講法,不得言我經利、汝經礙,我戒行淨、汝戒行穢;不得言我師明、汝師不明;佛經一統其歸無二,壯志自抗,不容毀譽;不得言我世大姓、汝種孤窶;不得自說曾與某講已不如我。沙門不得轉自相平某好牀机、被枕臥具某有弊䟽不得照鏡摩鬚念著細滑;不得觀長者鬪諸賤人及畜生鬪;不得效以手拳相加;不得摴蒱博奕觀效諸戲懈臥謀食,不得念到某方某郡從彼還此計其道里;不得作男女醫及牛馬醫;不得教人當吐下莫吐下;不得習弄兵仗彈丸擲戲;不得學相男女貧富貴賤有相無相,及相六畜儀形之狀;不得考占水旱災變歲之豐儉。沙門不得仰觀曆數,推步日月,盈虛薄蝕,星殞變見,山崩地動,歲中風雨,一不得知。沙門過日中不得食,衣食麤疎,心不以怨,鉢常𬽳左脇下,其所行處,不憂飢寒,身常與鉢俱,如鳥有翅;口不妄食,六情常端,恥志不昇不恨身苦;願在經戒目不眄色,耳鼻口身所更好惡,其心不動;節食將身不飢不飽,臥趣息體,假寐不久,抗志清邈,恒在泥洹。譬如孝子早喪父母,哀號思慕,無須臾忘。斯我沙門,守志行道,坐即禪思、興則諷詠、寤寐精進、匪遑戒行。是為佛弟子。」
佛说:"我不主动召唤人,是人们自愿前来请求。恭敬受持戒律,辗转传播教法,舍弃恶行趋向善行。天下贤明智慧之人想出家为僧,我总是先询问:因何觉悟?为人子女者,应以孝亲敬养为本务。若要修道,应当报答父母。父母同意后,才为之解说沙门二百五十戒,终身持守清净,不得中途废弃,丧失供养之恩。若有人诚意请求,信心坚定,能够奉行戒律,方可授予戒法。
沙门戒律以慈悲为本,不得杀害微小生命,怜惜众生胜过赤子;不起争讼,不求他人评理;常念父母师长恩德,精进修道以求超度父母。沙门不得贪诈骗取财物,视珍宝如粪土;他人施舍不应贪着,所得财物转施穷困,常为人宣说不贪之德。
沙门不得娶妻生子,远离女色,禁绝情欲;见美色不注目凝视,视年长如母,同龄如姊妹;若心念不止,当观不净以除淫念;轮回生死皆因痴爱。沙门不得妄语、花言巧语、诬陷他人,如实见闻,不合道义之事不传;调解纠纷时平等说和;言语舒缓端正,不宣扬他人隐私。
沙门不得吟唱歌曲、歌舞嬉戏,应当勤修经典、温故知新。说法必依经典,未闻之事不妄加揣测,昼夜诵经不得错谬,精进修持以除烦恼,为人说法契合经义。沙门不得卧高广大床,衣着朴素,饮食清淡,不用金银朱漆器皿,唯用瓦铁之钵。
沙门不得饮酒食肉贪恋滋味,不得服用药酒及出入酒家。不得以香花涂身熏衣,当念持戒。不得买卖奴婢,他人赠送亦不应受。不得畜养牲畜、车马纵情享乐。不得储存粮食,每日乞食不超过七家;七家不得食则饮水度日。入村乞食当如飞鸟,饱足即去不留余食;不得食亦不生嗔恨。
沙门舍家修行不图安逸,不慕华屋,唯居山野树下。不得经商求利,计较贵贱。不得经营田园乐享种植。不得谈论风花雪月,一心向道不思其余。不得议论城乡好坏优劣。不得比较同道资财多寡。不得卧谈闲语,不得预闻军政攻伐之事。不得评论衣食精粗、泉水美恶。不得谈论畜生形貌,此乃愚人闲谈非修道之言。
不得自称通达经典,贬低他人抬高自己。讲法时不得自赞毁他,佛经本是一味无二;不得炫耀出身门第,不得自夸曾胜他人。不得比较用具好坏,不得照镜摩须贪恋细滑;不得观看斗殴争斗;不得学习占卜吉凶。不得推算日月盈蚀、星象变化、地震风雨。
沙门过午不食,安于粗食不存怨恨,随身钵盂如鸟双翼;节制饮食不饥不饱,睡眠只为调身,时刻志在涅槃。犹如孝子丧亲,哀慕不忘。我辈沙门应当守志修行,坐则禅思,起则诵经,醒寐精进,持戒不懈。如是名为佛弟子。"
佛告阿颰:「如此戒者,有二百五十,今粗說耳。沙門攝意,不使放逸,閑居靜處,去婬怒癡,以趣智慧。常用慈心,愍傷天下,捐棄眠臥貪欲之態,一心信法,不復疑惑,乃得羅漢。羅漢者為已應真,譬如人居常貧負債,治生獲利歸畢歡喜。復有罪人久繫獄中,有好長者方便得出。亦如奴婢免為良民,及病連年,醫療得愈。又如商人從澁難道得重貨歸。此五譬喻,人皆歡喜,而我沙門,亦猶若此。自念生死久繫五陰,更苦無量,今得解脫。何謂五陰?一色、二痛、三想、四行、五識。此五覆人,令不見道。沙門自思,覺知無常,身非其身、愚癡意解,心無所著,色陰已除,是第一喜;沙門思念,自見身中五藏不淨,貪欲意解、善惡無二,痛陰已除,是第二喜;沙門精思,見恩愛苦、不為漏習、無更樂意,想陰已除,是第三喜;沙門思惟,身口意淨、無復喜怒、寂然意定、不起不為,行陰已除,是第四喜;沙門自念、得佛清化、斷諸緣起、癡愛盡滅,識陰已除,是第五歡喜也。」
佛陀告诉阿颰:这些戒律共有二百五十条,现在只是简略说说。出家人要收摄心意,不放纵散漫,安居静处,远离贪嗔痴,趋向智慧。常怀慈悲心,怜悯世间众生,舍弃贪睡与欲望,专心信奉佛法,不再疑惑,才能证得阿罗汉果。阿罗汉就是已经证得真谛的人,就像有人长期贫穷负债,经营获利还清债务时的欢喜;又像罪人被长期监禁,遇善人设法救他出狱;也如奴仆脱去贱籍成为平民;又如久病之人得遇良医痊愈;再如商人穿越险路带回珍宝。这五种比喻中的人都欢喜非常,而出家人也是如此。想到自己长久被五阴束缚,受无尽苦难,如今获得解脱。什么是五阴?一是色,二是受,三是想,四是行,五是识。这五阴遮蔽人心,使人不见正道。出家人通过思维观察,了知无常,明白此身非真我,破除愚痴执著,心无所住,色阴已除,是第一重欢喜;出家人观想自身五脏污秽不净,消除贪欲,平等看待善恶,受阴已除,是第二重欢喜;出家人精勤思维,了知恩爱是苦,断除烦恼习气,不再贪乐,想阴已除,是第三重欢喜;出家人深入禅观,身口意三业清净,平息喜怒,心住寂定,不起妄念,行阴已除,是第四重欢喜;出家人自证佛法的清净教化,断尽十二因缘,灭除愚痴爱染,识阴已除,是第五重欢喜。
佛告阿颰:「我沙門捐棄諸欲,奉行經戒,以斷生死,則於今世,無復憂哭相戀之意。吾不貪人,人亦不貪我。而吾以道慈念一切,欲使度脫。夫人為道,一世苦耳。不為道者,其苦彌長。如人沐浴,但可外淨,心垢不除;得應真者,眾惡都除。凡人志心,道人心一如石在地,日炙不消,雨漬不釋,風吹不動,出其凡俗得成至道,心意已冷無復熱婬。譬如蓮華出於污泥,根葉常冷,塵水不著。沙門自念:『父母養子,恩極一世,佛開天下,使人得道。』自見本末五道生死,知人壽命,意志已正。所為自恣,欲上天即上,入海即入。譬如以香盥浴死人,不能使香,教惡人善,不能必善。人心惡者,身口俱惡。外學家言,但恣則耳,無有真道;道人聞此,終不應答。知凡人意,想見皆倒,愚不解道,以正為邪,不別真偽。聖人愍之故加慈愛,沙門持意,如人衣新衣,坐起慎護,不欲點污。故持戒者,常與心爭,使百惡來,終不聽受。父母生子,幼化以道,長犯罪死,不可怨親。譬如踞床有木無繩,不能得坐。子無明師亦不得道,如此儒士。吾前世時,多事賢聖,所受非凡,皆無為師也。得羅漢者,能自陳說,於某處得溝港、於某處得頻來及不還,至應真,為都解脫,不復生死。具知闊狹,如觀好畵分別五綵。見天下人,皆有三毒憍慢、放逸、貪味之態。自知已解,不復貪天上生,亦不樂人中。但念眾生,欲令解脫。凡人未聞,宜諦受學,如持綵絲貫瑠璃珠,五色悉現。道眼見人魂神生所從來、死趣何道,知某人死神墮地獄、某墮畜生、某墮鬼神、某入人形、某死上天。道成自知,斷此五處,已得所願,視身如土,聽取我身,破碎亦可。以明真偽,如入清水,沙礫、珠寶所有悉見。豫知天下,一人為百,百人為一。所以然者?一人生子,轉至玄孫,興盛為百。或時百人死亡空,更餘有一沙門得道,具見好惡,知何人死當生善道,亦知何人當墮惡道。自見身中四氣分數,知人壽命苦樂長短。本從不明,心識為行,行受名色,但因緣寄託,生母腹中,更相憂念,父母言我子,子言我父母,精神展轉皆不自識。宿命善者,復生為人,則富貴長壽;其不善者,則苦短命,各由本業。天地人物,一仰四氣:一地、二水、三火、四風。人之身中,強者為地、和淖為水、溫熱為火、氣息為風,生借用此,死則歸本,計其本末,各自為他,凡人不覺。天地之間,生者如夢,命祿至短,擾擾而死。譬如風吹海水波浪相逐,生死亦然,往來無休。沙門得道,悉知天地成敗終始,一劫中事,身所更來。亦知久遠無數劫事,乃知天下得道神仙,無及佛者。自知意志,本有萬端,今事成一,常悲眾人,為貪、欲、迷婬、怒、癡醉交亂胸中,或作恩愛,不知此要。得道達視。如人鑑鏡,飛行無礙,石璧皆過。能上須彌,手捫日月;能令身中別出水火;能沒地下從一方出;能行空中坐臥自在;能使魔王梵釋諸天,無不傾側。譬如陶家燒作瓦器盛水不漏。凡人如坯,得道如瓦,可燥可濕,潛漬不碎。如鍛金師任作何器,得神足者,亦復如是,在所變化。陶冶之家,欝火盛器。我沙門,亦欝意成道。如乾牛皮卷之有聲、舒亦有聲,濕以脂膏,卷舒皆軟;道意如是,一切柔軟,無復剛強。譬於高樓見聞下人歌舞、鍾鼓、諸六畜聲;道耳如是,亦聞天上音樂、亦聞餓鬼、地獄飢渴痛聲。具見人心,有欲態者、無欲態者、有諸憙怒憎愛、愚智強弱、易化難化、好道不好道,皆分別知之,如人喜沐浴摩身不遍復更熟摩。道眼觀知可度者,即持佛經,開解授與。意志善者,復得為人;行小高者,死得上天;若持戒淨,便得沙門四道。其得道者,皆知一世、十世、百世、無數世事。亦知天地終始劫成敗時,知無數劫身所從生,彼彼時生,父母姓字彼彼時異,壽數多少;知彼時從人道上作天,從天道下作人,或從人入地獄,從地獄作畜生、作餓鬼,從餓鬼作人,或從人復作鬼神,從鬼神入地獄上作天,悉分別知自思惟。如人遠客憶念故鄉,具識所有,觀見五道,自知已解。道力自在,欲壽百歲、千歲、萬歲至無數劫,皆能。欲不食,十日、百日、一歲、百歲,可至無數,欲食即食。如登高樓聽視下人東、西、南、北坐立語聲。一切聞見。道人自知,意志已淨,善惡皆棄,如人好過誤犯法,吏以死狗掛頸徇令,其人羞慙,欲疾免離。得羅漢者,羞身如是。羅漢有二輩:一輩為滅、一輩為護。所謂滅者,自憂得道,即取泥洹;護者憂人,度脫天下。譬如水清,其中沙石、魚鼈自現,道意已淨,悉見天下心識所有。沙門如是。汝師教誡,寧能爾不?」
佛陀告诉阿颰:我们出家人舍弃一切欲望,奉行经典戒律,以此断除生死轮回,今生便不再有忧愁哭泣与眷恋之心。我不贪恋他人,他人也不贪恋我。我以佛法慈悲对待一切众生,愿他们都得度解脱。
世人修行佛法,不过一世之苦;不修行者,其苦更为长久。如同沐浴只能洗净身体,内心污垢仍在;证得阿罗汉者,则能清除所有恶业。凡夫心志动摇,修行者心志坚定如大地磐石,烈日不化,暴雨不侵,狂风不动。超脱凡俗成就至道,内心清凉永离欲火。犹如莲花生污泥中,根叶常净不染尘垢。
出家人常思:父母养育之恩仅限一世,佛陀教化众生使人得道。亲见五道轮回真相,了知寿命长短,心志自然端正。得道者自在无碍,上天入海随心所欲。犹如以香汤沐浴尸体,无法令其芬芳;教导恶人行善,未必使其向善。心念邪恶者,言行皆恶。外道学说徒有虚言,毫无真谛;修行者闻此,终不回应。
凡夫见解颠倒,愚昧不解正法,以正为邪,不辨真伪。圣者怜悯故而慈悲教化。持戒者如人着新衣,举止谨慎不令染污。守戒即与心魔相争,百般恶念来袭亦不屈服。父母以正道教化子女,若其长大犯罪而死,不可怨恨父母。犹如木床无绳,终究无法安坐;学子若无明师,亦不得道。
我前世勤奉圣贤,所得非凡,皆因以无为师。阿罗汉能自述修行历程:于某处证得须陀洹,某处证得斯陀含,某处证阿那含,最终成就阿罗汉果,究竟解脱不再轮回。洞悉三界如观彩画,明见世人贪嗔痴三毒骄慢之相。自知已得解脱,不贪天堂,不恋人间,唯念众生解脱。
凡夫未闻正法,当谛听受学。如以彩线穿琉璃珠,五色分明呈现。道眼能见众生魂神往来:某人死后堕地狱,某转畜生,某为饿鬼,某得人身,某升天界。成道者自知已断五趣,视身如土,碎骨扬灰亦无妨。慧眼如清水,照见沙石珠宝无所隐匿。
预知世事变迁:一人可衍百人,百人终归一人。因缘聚散如同家族兴衰。得道沙门明辨善恶,知谁当生善道,谁堕恶途。洞悉体内四大调和,了知众生寿夭祸福。众生本从无明起,心识造业,业力成就名色,假托母胎暂住。父母子女相互执念,实则神识轮转互不相识。宿世行善者得富贵长寿,造恶者受苦短命,皆由业力所致。
天地万物皆赖四大:地水火风。人身亦然:骨肉为地,津液为水,体温为火,呼吸为风。生时假借四大,死后各归本源。凡夫不觉此理,沉溺生死如梦,命如浪花倏忽即逝。
得道者彻知天地成住坏空,一劫经历如在目前,更知久远劫事。明见一切神仙修行,无有超越佛陀者。自知心念本自纷杂,今得究竟,常悲众生被贪欲嗔痴缠缚,沉溺恩爱不知解脱。成就道果者:如镜照物无有障碍,穿山越石飞行自在;可登须弥手揽日月,身出水火地行无碍;令诸天魔梵天震动。如陶坯烧制成器,得道者亦经锤炼终成法器。如干牛皮揉之有声,涂脂则柔;道心如是,刚强尽化柔软。
譬如高楼听市井喧嚣,天耳能闻天乐地狱苦声。慧眼照见众生心念:贪欲有无、喜怒爱憎、愚智强弱、易度难度、向道背道,皆悉了知。如人沐浴反复擦拭,法师观机施教,为可度者开示佛经。善心者得人身,精进者生天上,持戒清净者证四果。得道者能知十世百世,洞见劫运兴衰,忆念历劫父母姓氏寿数,明晓六道轮转轨迹。如游子忆故乡,五道轮回清晰可见。
道力自在者:可延寿百千万劫,亦可辟谷无数岁月。如登高俯听四方,一切音声尽收耳底。自知心念清净,善恶俱遣。如犯法者颈挂死狗游街,羞愧欲速解脱。阿罗汉厌离色身亦复如是。
阿罗汉分二类:自度者入涅槃,度他者济世间。譬如清水现沙石鱼鳖,净心照见众生心识。出家人如是成就。你等师长教化,可能至此境界否?
阿颰對曰:「此實難及。」
阿颰回答说:这确实难以企及。
佛言:「我見世間,亦有道士,不知佛法,隱居藪澤,食於果蓏,言:『不用師,當得自然。』此得道乎?」
佛说:我看见世间也有一些修行人,不懂得佛法,隐居在深山野泽,以野果为食,声称:不需要老师指点,自己就能证得自然之道。这样真的能得道吗?
對曰:「不得。」
回答说:不能。
佛言:「道從心得,當有師法。是為癡妄信道一也。復有道士,採取百草枝葉華實,服食方藥,自用可仙。汝師弟子,亦信此乎?」
佛说:修行之道应从内心领悟,但需遵循师承教法。这是第一种愚昧虚妄的信道方式。又有修道之人,采集百草的枝叶花果,服食各种方药,自以为能成仙。你们师徒,也相信这种做法吗?
對曰:「不信。」
回答说:不信。
「是為癡妄信道二也。或有道士,委棄父母,著鹿皮衣、臥止草蓐、被髮不食,拜天求道,徒自困苦,無所成獲。汝効此乎?」
这是第二种痴迷虚妄的求道方式。有些修行者抛弃父母,披着鹿皮衣,睡在草垫上,披头散发不进食,向天跪拜求道,白白让自己受苦,却一无所获。你要效仿他们吗?
對曰:「不效。」
回答说:“没有效果。”
「是為癡妄信道三也。亦有道士,深居閑處,題門有道,祭事水、火、日、月、五星,烹殺祠天,博頰求福。汝為此乎?」
这是愚昧妄信之道的第三种表现。也有道士隐居幽静之处,门上自标有道,却祭祀水火、日月、五星,宰杀牲畜祭天,以叩头求福。你也在做这些吗?
對曰:「不為。」
回答道:不是这样。
「是謂為癡妄信道四也。」
这就是所谓愚痴妄信道的第四种表现。
佛告阿颰:「天地開闢已來,有大梵志道士二十三人,名為耆屠、留耗、盡陀、迦夷、阿柔、迦晨、𮘿夷、頞超、炎毛、巴蜜、監化、阿倫、裘曇、耆顙、𮘿淚、迦葉、暴伏、阿般、㨙𨂠、優察、波利、僥頸、陂佉,天下城郭,皆是此二十三人共所造也。今費迦沙,何如此輩人?」
佛对阿颰说:自从天地开辟以来,有二十三位大梵志道士,名叫耆屠、留耗、尽陀、迦夷、阿柔、迦晨、𮘿夷、颏超、炎毛、巴蜜、监化、阿伦、裘昙、耆颡、𮘿泪、迦叶、暴伏、阿般、㨙𨂠、优察、波利、侥颈、陂佉,天下的城池,都是这二十三人共同建造的。现在的费迦沙,怎么能和这些人相比呢?
對曰:「不及。」
回答说:还差得远。
佛言:「汝師何長,能為帝王作師,令帝王得道耶?」
佛说:你的师父有什么本领,能做帝王的老师,让帝王领悟佛法呢?
對曰:「不能。」
回答:“不能。”
「汝等能為太子大臣長吏作師,使得道耶?」
你们能担任太子、大臣和官员们的导师,帮助他们领悟正道吗?
對曰:「不能。」
回答:不能。
「汝師能教士農工商長中少年男子姤女,及令汝等皆得道乎?」
你的老师能教导士农工商各阶层的男女老少,并使你们都获得正道吗?
對曰:「不能。」
回答:“不能。”
「汝師先祖,頗得道乎?」
你的师父和祖师们,可曾证得道果吗?
對曰:「不聞師教。」
回答说:没有听到师父的教导。
「汝等趣何等道?」
你们走向什么样的道路?
曰:「師言持八戒者死上梵天。」
说:师父说过,持守八戒的人死后能升到梵天。
「寧見汝輩,持是八戒,昇梵天耶?」
宁愿看到你们持守这八戒,升到梵天吗?
曰:「聞師言耳。」
他说:“听师父说过。”
佛告阿颰:「我沙門得應真者,知劫中生死,分別眾人彼時為某、從某作某,知天下人及天上事;飛行在所至到,能在能亡,能動天地,移須彌山出入無間,變化恣意;父母死亡,知墮何道,追求開導,能令解脫,子得道者,父母皆度。又我沙門,持一正意,行二百五十戒,就無為道。」
佛祖告诉阿颰:我们修行者中证得阿罗汉果的圣者,能够知晓无量劫中的生死轮回,清楚辨别众生在某一世是谁、从何处来又转生为何;能彻见人间与天界的一切现象;具备飞行自在的能力,可随意显现或隐没,撼动天地,移动须弥山,穿透任何障碍,自在变化形貌;能知晓亡故父母投生何处,通过追念超度使其获得解脱——若子女已得道,父母必能超度。我们修行者持守纯净正念,奉行二百五十条戒律,终将证入无为涅槃。
佛告阿颰:「我棄國捐王,行作沙門,憂斷生死,今得自然,為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道、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号佛、眾祐,都為天上天下作師,其持我經戒,無不得道者。我常慈心,教化天下,去惡就善。善可常行,惡不可久,苦可長處,樂不可保,樂者當時快意,久後受苦,罪至而悔,無所及矣。」
佛陀告诉阿颰:我舍弃国家放弃王位,出家修行成为沙门,为断除生死之忧患,如今证得自然解脱,成为如来、至真、等正觉者、明行圆满者、善道导师、世间解者、无上士、道法统帅、天人师,尊号为佛陀、众祐尊,普为天上天下众生之师。凡受持我的经法与戒律者,皆能证得道果。我常怀慈心教化世间众生,令其弃恶向善。善行应当恒常奉行,恶业不可长久沾染;苦难可以长久安忍,享乐不可执着保持。享乐虽能带来一时快意,久后必将承受苦果。待到罪报现前时懊悔,已然来不及了。
於是阿颰,熟視佛身,心念:「佛相有三十二,我殊不見一相,何也?」
阿难仔细观察佛陀的身相,心中想着:“佛陀有三十二种殊胜相貌,为何我一种也看不到呢?”
佛知其意,即為出舌,先舐左耳,却舐右耳,復舐髮際,以舌覆面,徐引舌下。阿颰歎曰:「如佛者難值,萬世時有舌相乃爾,安得不知?」
佛陀知晓他的心意,便伸出舌头,先舔左耳,再舔右耳,又舔发际,用舌头覆盖整个面部,然后慢慢将舌头缩回。阿颰赞叹道:像佛陀这样难遇的圣者,万世才能出现一次,舌相如此殊胜,怎能不教人知晓?
佛言:「汝等來久,歸謝汝師。」五百人皆前接佛足而去。
佛说:你们来了很久,回去向你们的师父致谢吧。五百人上前顶礼佛足后离去。
費迦沙乘車而出,見諸弟子來,即住待之,諸弟子至,下車作禮。師言:「瞿曇沙門,名聞天下,有其相乎?住何以久,盡說何事?」
费迦沙乘车外出时,看见弟子们前来,便停下车等候他们。弟子们到达后,下车向师父行礼。师父问道:瞿昙沙门名扬天下,他有什么特征?他停留这么久,都说了些什么?
阿颰言:「朝來所語,無有一失,還舍飯已,徐當說之。」
阿颰说:早上所说的话,没有一句错的,等我回家吃完饭,再慢慢告诉你。
師言:「佛不能讓留汝飯乎?」
师父说:难道佛祖不能让你留下吃饭吗?
對曰:「佛坐樹下,了無所有,知可飯時,故遣我還,即俱歸。」
他回答说:佛坐在树下,一无所有,知道该吃饭了,所以让我回来,我们就一起回去了。
飯已,阿颰向師,具說佛語。師言:「汝道佛語,得無增減,欲使我事之耶?」
吃完饭,阿颰向师父详细转述了佛陀的话。师父说:“你转述佛陀的话,有没有增减,是想让我去侍奉他吗?”
阿颰言:「聽佛所語,勝我梵志,但恐我種不能事耳。」
阿颰说:“听从佛陀的教诲,胜过我们婆罗门的教导,只是恐怕我的族人难以奉行罢了。”
師即怒蹹地曰:「我累世為師,何用不如?」
师父当即愤怒地跺地喊道:我世世代代都是老师,凭什么不如别人?
阿颰言:「師試自往,觀其智能。」
阿颰说:“师父不妨亲自前去,看看他的智慧才能。”
師言:「然當自請佛與共談語。」暮即施牀席,作五百人供具。雞鳴,師自行至,通姓名,佛請相見,作禮畢一面坐,叉手言:「今設微食,願佛與眾沙門俱屈威神。」佛以嘿然可之,費迦沙歡喜,辭歸辦食。日未中,又遣阿颰行迎。佛與五百沙門俱就舍,坐已定,施飯食,行澡水畢。費迦沙問佛言:「昨阿颰還,道說佛語,不審諦願重聞之。」佛言:「皆是無所增減。」便復為說昨時所語。聞佛語喜,即自稽首言:「我昨無故,瞋阿颰所語。」佛言:「汝雖怒者是賢弟子,譬如善馬知人心意。」佛呪願阿颰言:「使汝壽身無病。」
师父说:你应当亲自邀请佛陀前来交谈。傍晚时分,他便铺设了五百人的坐席与餐具。拂晓时分,师父亲自前往,通报姓名后,佛陀应允相见。行礼完毕,师父合掌就座说道:今日略备薄斋,恳请佛陀与众比丘垂降临飨。佛陀默然应允,费迦沙欢喜告退,归去备办斋食。未及正午,又派阿颰前往迎请。佛陀率领五百比丘来到宅舍,依次就座后,主人奉上饮食,并呈递盥洗之水。
费迦沙向佛陀请教:昨日阿颰归来转述佛语,未能详尽领会,恳请重宣法音。佛陀答道:所言皆如实无增减。便再次宣说昨日教诲。闻法欢喜之际,费迦沙当即顶礼忏悔:昨日我无故嗔怪阿颰所传佛语。
佛陀开示道:你虽起嗔心,此弟子实为贤善,譬如良马能知主人心意。随即为阿颰祝愿道:愿你长寿安康,无诸病恼。
於是師讚佛言:
于是师父赞叹佛陀说:
「火能照於冥, 江海百谷王,
聖人廣教授, 如國有明君。
摩尼寶第一, 月為星中明,
如日照天下, 三界唯佛尊。」
火光能照亮黑暗,
江海为百川之王,
圣人广施教化,
犹如国家有明君。
摩尼宝珠最为珍贵,
月亮是群星中最明亮的,
如同太阳普照世间,
三界之中唯有佛陀最尊贵。
佛知其心軟正無邪,為說偈言:
佛陀知道他的心性柔和正直,没有邪念,便对他说了一首偈颂:
「人當仁義, 布施作福,
覺識非當, 守行經戒。
世間危嶮, 樂少苦多,
當自憂身, 不宜懈怠。
務斷貪欲, 致畏之習,
生老病死, 憂哭之痛。
恩愛別離, 一切皆苦,
是故聖人, 求無為道。」
人应当仁义,布施造福,
觉悟到世事无常,遵守经律戒行。
世间充满危险,欢乐少而痛苦多,
应当忧虑自身,不可懈怠。
务必断除贪欲,克服畏惧习气,
生老病死,哀伤哭泣的痛苦。
亲爱别离,一切都是苦,
因此圣人追求无为之道。
費迦沙意解,起禮佛足,埀淚言曰:「念我先祖,皆無有知佛者。願佛愍傷。我有昆弟妻子諸家,今欲將來,使受佛法。」佛言:「可。」即皆來禮佛足,受三自歸,與阿颰等,俱持五戒。
费迦沙领悟佛意,向佛足行礼,含泪说道:想起我的祖先,都不曾认识佛陀。愿佛陀慈悲垂怜。我有兄弟妻子等家人,现在想带他们来,让他们接受佛法。佛说:可以。于是他们都来向佛足行礼,受持三皈依,与阿颰等人一起持守五戒。
後費迦沙以其命終。弟子問佛:「是師死者,趣何道乎?」佛言:「已得第三不還,生十九天阿那含中,當於彼般泥洹。」
后来费迦沙去世了。他的弟子问佛陀:我们的师父死后会投生到哪一道?佛陀说:他已证得第三果阿那含,往生至十九天界,将在那里达到涅槃。
阿颰等五百人,欲作沙門,佛言:「各自歸家,善持五戒,意志已固,乃可捨家。」
阿颰等五百人想要出家为僧,佛陀说:你们各自回家,好好持守五戒,等心意坚定之后,才可以舍弃家庭。
佛說經已,皆大歡喜,作禮而去。
佛陀讲完经后,大家都很欢喜,行礼后离开了。
佛開解梵志阿颰經
CBETA 编码:T0020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