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
大般涅槃經卷上
東晉平陽沙門釋法顯譯
如是我聞:
我亲自听佛这样说过:
一時,佛在毘耶離大林中重閣講堂,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而與阿難,於晨朝時,著衣持鉢,入城乞食,還歸所止,食竟洗漱,收攝衣鉢,告阿難言:「汝可取我尼師壇來,吾今當往遮波羅支提,入定思惟。」作此言已,即與阿難,俱往彼處。既至彼處,阿難即便敷尼師壇,於是世尊結跏趺坐,寂然思惟。阿難爾時去佛不遠,亦於別處,端坐入定。
那时,佛陀在毗耶离大树林的重阁讲堂中,与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在一起。清晨时分,世尊与阿难尊者穿上僧衣,手持钵盂,进入城中乞食。乞食归来后,用完斋饭,洗漱完毕,收拾好衣钵,便对阿难说:你可以取我的坐具来,我现在要去遮波罗支提处打坐思维。说完这话,就与阿难一同前往那里。到达之后,阿难铺好坐具,世尊便盘腿而坐,静默思维。那时阿难在离佛陀不远处,也在另一个地方,正襟危坐进入禅定。
世尊須臾,從定而覺,告阿難言:「此毘耶離,優陀延支提、瞿曇支提、菴羅支提、多子支提、娑羅支提、遮波羅支提,此等支提,甚可愛樂。阿難!四神足人,尚能住壽滿於一劫若減一劫,如來今者有大神力,豈當不能住壽一劫若減一劫?」爾時,世尊既開如是可請之門,以語阿難,阿難默然,而不覺知;世尊乃至慇懃三說,阿難茫然,猶不解悟,不請如來住壽一劫若減一劫,利益世間諸天人民。所以者何?其為魔王所迷惑故。爾時,世尊三說此語,猶見阿難心不開悟,即便默然。
世尊片刻后从禅定中醒来,告诉阿难说:毗耶离城的优陀延支提、瞿昙支提、庵罗支提、多子支提、娑罗支提、遮波罗支提这些塔庙,都极其庄严美好。阿难啊,修成四种神足的人尚且能住世满一劫或稍减一劫,如来如今具有大威德力,难道不能住世一劫或稍减一劫吗?
这时世尊已经三次暗示阿难可以启请,但阿难默然不语,未能领会;世尊又恳切地重复了三次,阿难仍然懵懂不觉,没有请求如来住世一劫或稍减一劫来利益世间人天众生。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被魔王迷惑的缘故。世尊三次提示后,见阿难始终未能醒悟,便不再言语。
爾時,魔王來至佛所,而白佛言:「世尊!今者宜般涅槃,善逝!今者宜般涅槃。所以者何?我於往昔在尼連禪河側,勸請世尊入般涅槃,世尊爾時而見答言:『我四部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猶未具足,又未降伏諸餘外道,所以未應入般涅槃。』世尊今者四部之眾,無不具足,又已降伏諸餘外道,所為之事皆悉已畢,今者宜應入般涅槃。」于時,魔王如是三請,如來即便答言:「善哉!我於往昔,在尼連禪河側,已自許汝,以四部眾未具足故,所以至今;今已具足,却後三月當般涅槃。」是時,魔王聞佛此語,歡喜踊躍,還歸天宮。
这时,魔王来到佛陀面前,对佛陀说:世尊!现在应当进入涅槃,善逝!现在应当进入涅槃。为什么呢?我以前在尼连禅河边,曾劝请世尊进入涅槃,世尊当时回答我说:我的四众弟子——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还没有具足,又还没有降伏其他外道,所以还不应该进入涅槃。如今世尊的四众弟子都已具足,又已经降伏其他外道,该做的事都已完成,现在应当进入涅槃。当时,魔王这样请求了三次,如来就回答说:很好!我过去在尼连禅河边,已经答应过你,因为四众弟子没有具足,所以拖延到现在;如今已经具足,再过三个月,我就会进入涅槃。这时,魔王听了佛陀的话,欢喜雀跃,返回天宫。
爾時,世尊即便捨壽,而以神力住命三月。是時,大地十八相動,天鼓自鳴,以佛力故空中唱言:「如來不久當般涅槃。」諸天人眾,忽聞此聲,心大悲憹遍體血現。
那时,世尊决定舍弃寿命,却以神通力延续生命三个月。当时,大地出现十八种震动,天鼓自然鸣响。由于佛陀的威德,虚空中传出声音:如来不久将入涅槃。天人众忽然听闻此声,内心极度悲痛,全身血液逆流。
是時,世尊即於彼處,而說偈言:
这时,世尊就在那个地方,说出了一首偈颂:
「一切諸眾生,皆隨有生死,
我今亦生死,而不隨於有,
一切造作行,我今欲棄捨。」
一切众生都随业力轮回生死,
如今我虽仍在生死中,却不随业力流转,
所有造作行为,如今我都要舍弃。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默然而住。是時,阿難見大地動,心大驚怖,而自念言:「今者何故忽有是相?如此之事非為小緣,我今當往諮問世尊。」作此念已,即從座起,到於佛前,頭面禮足白言:「世尊!我向於彼,別處思惟,忽見大地十八相動,又聞空中天鼓之聲,心大怖懼,不知此相,是何因緣?」
那时,世尊说完这首偈颂后,便静默安住。这时,阿难看见大地震动,心中非常惊恐,暗自思量:如今为何突然出现这种异象?这样的事绝非小因缘,我现在应当前去请教世尊。他这样想罢,立即从座位起身,来到佛前,恭敬顶礼后禀告:世尊!我刚才在别处静坐思维,忽然看见大地显现十八种震动相,又听见空中传来天鼓之声,心中极为惶恐,不知这种异相是何因缘?
佛言:「阿難!大地震動,有八因緣:一者大地依於水住,又此大水依風輪住,又此風輪依虛空住,空中有時猛風大起,吹彼風輪,風輪既動,彼水亦動,彼水既動,大地乃動;二者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有修神通,始成就者,欲自試驗,故大地動;三者菩薩在兜率天,將欲來下,降神母胎,故大地動;四者菩薩初生,從右脅出,故大地動;五者菩薩捨於王宮,出家學道,成一切種智,故大地動;六者如來成道,始為人天轉妙法輪,故大地動;七者如來捨壽,以神通力住命而住,故大地動;八者如來般涅槃時,故大地動。阿難!當知地動因緣,有此八事。
佛说:阿难!大地震动有八个原因:第一,大地依托水而存在,这大水又依托风轮而存在,这风轮又依托虚空而存在。有时虚空中刮起猛烈大风,吹动了风轮,风轮一动,水就跟着动,水一动,大地就跟着动;第二,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中,有刚修成神通的,想试试自己的神通,所以大地震动;第三,菩萨在兜率天,准备下凡投胎时,大地震动;第四,菩萨刚出生,从母亲右胁出来时,大地震动;第五,菩萨离开王宫,出家修行,成就无上智慧时,大地震动;第六,如来成道后,第一次为人和天人讲说佛法时,大地震动;第七,如来将要涅槃时,用神通力延长寿命,大地震动;第八,如来涅槃时,大地震动。阿难!要知道大地震动的因缘,就是这八件事。
「阿難!有八部眾,一者剎利、二者婆羅門、三者長者居士、四者沙門、五者四天王、六者忉利天、七者魔王、八者梵王,此八部眾,我觀其根應得度者,隨所現形,而為說法,彼亦不知是我所說。阿難!有八勝處,一者內有色想外觀色少境界、二者內有色想外觀色無量境界、三者內無色想外觀色少境界、四者內無色想外觀色無量境界、五者觀一切色青、六者觀一切色黃、七者觀一切色赤、八者觀一切色白,此是行者上勝之法。復次,阿難!有八解脫,一者內有色想外觀色、二者內無色想外觀色不淨思惟、三者淨解脫、四者空處解脫、五者識處解脫、六者無所有處解脫、七者非想非非想處解脫、八者滅盡定解脫,此亦復是行者勝法。若能究竟此等法者,即於諸法,自在無礙。
阿难,有八部众生:一是刹帝利,二是婆罗门,三是长者居士,四是沙门,五是四天王,六是忉利天,七是魔王,八是梵王。这八部众生中,我观察他们根器应当得度的,就随缘显现相应身形为之说法,而他们也不知道是我在说法。
阿难,有八种胜处:一是在内有色想的情况下观外在少量色境,二是在内有色想的情况下观外在无量色境,三是在内无色想的情况下观外在少量色境,四是在内无色想的情况下观外在无量色境,五是观一切色皆为青色,六是观一切色皆为黄色,七是观一切色皆为赤色,八是观一切色皆为白色。这是修行者殊胜的法门。
再者,阿难,有八种解脱:一是在内有色想的情况下观外在色相,二是在内无色想的情况下观外在色相作不净观,三是净解脱,四是空无边处解脱,五是识无边处解脱,六是无所有处解脱,七是非想非非想处解脱,八是灭尽定解脱。这些同样是修行者殊胜的法门。若能究竟通达这些法门,就能于一切法得大自在,无有障碍。
「阿難!知不?我於往昔,初成道時,度優樓頻螺迦葉,在尼連禪河側。爾時,魔王來至我所,而請我言:『世尊!今者宜般涅槃。善逝!今者宜般涅槃。何以故?所應度者皆悉解脫,今者正是般涅槃時。』如是三請,我即答言:『今者未是般涅槃時。所以者何?我四部眾未具足故,所應度者皆未究竟。諸外道眾,又未降伏。』如是三答,魔王聞已,心懷愁憹,即還天宮。向者又來,而請我言:『世尊!今者宜般涅槃。善逝!今者宜般涅槃。所以者何?我於往昔,在尼連禪河側,勸請世尊而般涅槃,世尊爾時即答我言:「我四部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猶未具足,又未降伏諸餘外道,是以未應入般涅槃。」世尊!今者四部之眾,無不具足,又已降伏諸餘外道,所為之事皆悉已畢,今者宜應入般涅槃。』魔王乃至如是三請,我即答言:『我於往昔,在尼連禪河側,已自許汝,以四部眾未具足故,所以至今。今已具足,却後三月,當般涅槃。』魔王聞我作此語已,歡喜踊躍還歸天宮。我既於此受魔請已,即便捨壽,住命三月,以是因緣,大地震動。」
阿难,你知道吗?当初我刚成道时,在尼连禅河边度化了优楼频螺迦叶。那时魔王来到我面前,三次请求说:世尊现在应当涅槃,善逝现在应当涅槃。为什么呢?该度的众生都已解脱,现在正是涅槃的时候。我三次回答他:现在还不是涅槃的时候。为什么呢?因为我的四众弟子还未齐全,该度的众生还未度尽,外道也尚未降伏。魔王听后忧愁地返回天宫。刚才他又来请求:世尊现在应当涅槃,善逝现在应当涅槃。为什么呢?当年在尼连禅河边劝请世尊涅槃时,您曾说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四众未齐,外道未伏,所以不该涅槃。如今四众都已具足,外道也已降伏,该做的事都已完成,现在应当涅槃。魔王这样三次请求,我便回答:当初在尼连禅河边答应过你,因四众未齐才拖延至今。现在因缘具足,三个月后我将涅槃。魔王听后欢喜雀跃返回天宫。我既已接受魔王请求,便决定舍弃寿命,留住三个月生命。因此大地发生震动。
爾時,阿難聞佛此語,心大悲憹徧體血現,涕泣流淚,而白佛言:「唯願世尊!哀愍我等,住壽一劫若減一劫,利益世間諸天人民。」如是三請。
那时,阿难听到佛陀这番话,心中极度悲痛,全身血液翻涌,泪流满面,对佛陀说道:恳请世尊怜悯我们,住世一劫或稍减一劫,利益世间一切天人与民众。他这样恳求了三次。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汝今非是請如來時。所以者何?我已許魔,却後三月,當般涅槃。汝今云何而請住耶?阿難,汝侍我來,頗曾聞我說二言不?」
那时,世尊告诉阿难说:现在不是你请求如来住世的时候。为什么呢?我已经答应魔王,三个月后就要涅槃。你现在为何还请求我住世呢?阿难,你跟随我以来,可曾听过我说过两种不同的话吗?
阿難白佛:「實不曾聞天人之師有二言也。我於往昔曾聞,世尊為四部眾,而說法言,四神足人,則能住壽,滿足一劫若減一劫,況復如來,無量神力自在之王!今更不能住壽一劫若減一劫,而便捨壽,住命三月。唯願世尊!哀愍我等,住壽一劫若減一劫。」
阿难对佛陀说:我确实从未听闻天人之师说过前后矛盾的话。往昔我曾听世尊为四众弟子开示:修成四种神足之人,能住世一劫或稍减一劫。何况如来是无量神力自在之王!如今竟不能住世一劫或稍减一劫,而将舍寿,只留三个月寿命。恳请世尊慈悲怜悯我们,住世一劫或稍减一劫。
爾時,世尊答阿難言:「我今所以便捨壽者,正由汝故。所以者何?我前於此向汝說言:『四神足人,尚能住壽,滿足一劫若減一劫,如來今者有大神力,豈當不能住壽一劫若減一劫。』乃至如是慇懃三說,開勸請門,而汝默然,曾不請我,住壽一劫若減一劫。是故,我今住命三月,汝今云何方請我住!」
那时,世尊回答阿难说:我如今之所以要舍弃寿命,正是因为你的缘故。为什么呢?我之前在这里对你说过:具备四种神足的人尚且能够住世,住满一劫或稍减一劫,如来如今拥有大神通力,难道还不能住世一劫或稍减一劫。像这样殷切地说了三遍,开启劝请之门,而你却沉默不语,始终没有请我住世一劫或稍减一劫。因此,我现在只住世三个月了,你如今才来请求我住世!
爾時,阿難聞佛此語,決定知佛入般涅槃,不可勸請,心生苦痛,悶絕懊憹,泣涕流連,不能自勝。爾時,世尊既見阿難生大苦憹,而以梵音安慰之言:「阿難!汝今勿生憂悲,有為之法皆悉如是,一切合會無不別離。」
这时,阿难听到佛陀这样说,确信佛陀即将进入涅槃,无法劝请留下,心中充满痛苦,昏厥懊恼,泪流不止,不能自制。世尊见阿难如此悲伤,便用清净的声音安慰他说:阿难,你现在不要忧愁悲伤,一切有为法都是如此,所有相聚终有别离。
世尊即便而說偈言:
佛陀随即诵出这首偈颂:
「一切有為法,皆悉歸無常,
恩愛和合者,必歸於別離,
諸行法如是,不應生憂憹。」
一切因缘和合的事物,都必然走向无常,
恩爱相聚的众生,终将面临分离,
世间万法皆如此,不必心生忧愁。
於是,阿難流淚而言:「天人之師無上大尊,不久應當入般涅槃,我今云何而不憂憹?」即便拍頭高聲唱言:「嗚呼!苦哉!世間眼滅!眾生不久,失於慈父!」
这时,阿难流泪说道:天人导师、至高无上的世尊,不久就要进入涅槃,我怎能不悲痛?他随即拍打头顶高声呼喊:可悲啊!世间明灯即将熄灭!众生很快就要失去慈父了!
爾時,世尊又告阿難:「汝今不應生於憂憹,設住一劫若減一劫,會亦當滅,有為之法,性相如是,汝勿於我獨生苦也。我今欲還重閣講堂,汝可取我尼師壇來。」於是,世尊即與阿難俱,共還歸重閣講堂。
那时,佛陀又对阿难说:你现在不应心生忧愁。即使住世一劫或不足一劫,聚会终将消散。有为法的本质就是如此,不要单独为我感到悲伤。我现在要回重阁讲堂,你去把我的坐具拿来。于是,佛陀便与阿难一同返回重阁讲堂。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汝今可語,此大林中,重閣講堂,諸比丘眾,皆悉令往大集講堂。」阿難奉勅,即便普語諸比丘眾,世尊皆令往大集堂。比丘集已,阿難白佛:「諸比丘眾悉皆已集。唯願如來,自知其時。」
那时,世尊告诉阿难说:你现在可以通知这片大树林中重阁讲堂的所有比丘们,让他们都前往大集讲堂。阿难奉佛指示,立即通知所有比丘,世尊让大家去大集堂。比丘们集合后,阿难向佛禀报:所有比丘都已集合完毕。恳请如来根据情况自行决定。
爾時,如來從重閣講堂,往大集堂,敷座而坐,告諸比丘:「我昔為汝所說諸法,常思惟之,誦習勿廢。淨修梵行,護持禁戒,福利世間諸天人民。諸比丘!我昔為汝說何等法,汝思惟之,勿生懈怠。三十七道品法,所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分,汝應修習精勤思惟,此法能令到解脫處。復次,比丘,一切諸法皆悉無常,身命危脆猶如驚電,汝等不應生於放逸。汝等當知,如來不久,却後三月,當般涅槃。」
那时,如来从重阁讲堂来到大集堂,铺好座位坐下,对比丘们说:我以前为你们讲说的种种教法,你们要时常思惟,诵读修习不要荒废。清净修行梵行,护持禁戒,为世间诸天人民谋福利。比丘们!我过去为你们解说过哪些法门?你们要用心思惟,不可懈怠。三十七道品法,就是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你们应当修习,精勤思惟,这些法门能引导众生到达解脱的彼岸。再者,比丘们,一切诸法都是无常的,生命脆弱如同闪电,你们不可放纵逸乐。你们应当知道,如来不久之后,再过三个月,就要进入涅槃了。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这时,世尊便说出以下偈语:
「我欲棄捐此,朽故之老身,
今已捨於壽,住命留三月。
所應化度者,皆悉已畢竟,
是故我不久,當入般涅槃。
我所說諸法,則是汝等師,
頂戴加守護,修習勿廢忘,
汝等勤精進,如我在無異。
生死甚危脆,身命悉無常,
常求於解脫,勿造放逸行。
正念清淨觀,善護持禁戒,
定意端思惟,攝情於外境。
若能如此者,是則護正法,
自到解脫處,利益諸天人。」
我欲舍弃这衰老腐朽的身躯,
如今已放下寿命,仅存三月时光。
应当度化的众生,皆已圆满解脱,
因此我不久后,将入涅槃之境。
我所宣说的教法,即是你们的导师,
恭敬受持并守护,勤修切莫遗忘。
你们应当精进修行,如同我在世之时。
生死极为脆弱,生命皆属无常,
恒常追求解脱,切勿放纵懈怠。
保持正念清净观想,善护戒律威仪,
安住禅定专注思维,收摄外缘妄念。
若能如此践行,即是护持正法,
自得究竟解脱,利乐一切众生。
爾時,諸比丘聞佛此語,心大苦痛,涕泣交流,遍體血現,迷悶懊憹,而白佛言:「世尊!唯願住壽!勿般涅槃!利益眾生,增長人天。唯願住壽!勿般涅槃!開諸眾生智慧之眼。一切眾生墮於黑暗,唯願如來,為作明照!一切眾生皆悉漂沒生死大海,唯願如來,為作舟航!」舉手拍頭,搥胸大叫:「嗚呼!苦哉!如來不久當般涅槃,一切眾生,何所歸依?」
那时,众比丘听到佛陀这番话,心中感到极度痛苦,泪流满面,全身血脉显现,精神恍惚,心情烦闷,对佛陀说:世尊啊!恳请您继续住世!不要进入涅槃!继续利益众生,使人天增长。恳请您继续住世!不要进入涅槃!为众生开启智慧之眼。一切众生都堕入黑暗,恳请如来为他们作光明的照耀!一切众生都沉溺在生死大海中,恳请如来为他们作救度的舟船!他们举手拍头,捶胸大喊:痛心啊!如来不久就要进入涅槃,一切众生将归依何处?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一切諸法,皆悉無常,恩愛合會,無不別離。汝等不應請我住世。何以故?今者非是勸請我時,向為汝等略說法要,當善奉持如我無異。」日既晚暮,世尊即與阿難俱共還歸重閣講堂。
那时,世尊告诉比丘们: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恩爱相聚终有分离。你们不该请求我长久住世。为什么呢?现在不是劝请我的时候,刚才已为你们简要解说佛法要点,应当好好奉持,如同我在世一样。天色已晚,世尊便与阿难一同返回重阁讲堂。
爾時,世尊既至明旦著衣持鉢,而與阿難入城乞食;既得食已,即便還歸重閣講堂,食訖澡漱,與諸比丘,往乾荼村。路經毘耶離城,世尊迴顧,向城而笑。阿難即便頭頂禮足,而問佛言:「無上大尊!非無因緣而妄笑也。」佛即答言:「阿難!我今所以向城笑者,正為最後見此城故。」
这时,世尊在第二天早晨穿好衣服,拿着钵盂,和阿难一起进城乞食。乞食完毕,便返回重阁讲堂,吃完饭洗漱后,和众比丘前往乾荼村。路上经过毗耶离城,世尊回头望着城微笑。阿难立即顶礼佛足,问道:无上至尊!不会无缘无故随意微笑。佛回答说:阿难!我现在之所以对着城微笑,正是因为这是最后一次见到这座城了。
當於如來說此言時,虛空之中,無雲而雨。於是阿難復白佛言:「世尊!甚為奇特!虛空清淨,無有氣翳,忽然而降如此密雨。」佛告阿難:「汝知之不?虛空諸天,聞我說言最後見於毘耶離城,心大懊憹,悲感涕泣,此是天淚,非為雨也。」
当如来说出这番话时,虚空中无云却下起了雨。于是阿难又对佛说:世尊,真是奇特!虚空清净,没有云雾遮蔽,忽然降下这样密集的雨。佛告诉阿难:你知道吗?虚空中诸天听闻我说这是最后一次在毗耶离城出现,心中十分懊恼悲伤,哭泣流泪,这是天人的眼泪,不是雨。
爾時,阿難及諸比丘,聞佛此語,心復悲憹,悶絕躃地,而白佛言:「今者天人,極大苦痛,世尊云何而欲委捨般涅槃耶?」爾時,如來即以梵音而安慰之:「汝等不應生於憂苦。」諸比丘言:「世尊今者,最後見於毘耶離城,不久便當入般涅槃,我等云何而不憂苦!」如是展轉,人人相告,乃至聲徹諸離車等。
这时,阿难和众位比丘听到佛陀这番话,心中更加悲痛,昏倒在地,对佛陀说道:如今天人遭受极大苦痛,世尊为何要舍弃我们进入涅槃?这时,如来便用清净梵音安慰他们:你们不应心生忧愁苦恼。众比丘说:世尊今日最后一次见到毗耶离城,不久就要进入涅槃,我们怎能不忧愁苦恼!就这样,众人辗转相告,声音一直传到离车族等人耳中。
時,諸離車,聞此語已,心懷悲憹,遍體血現,舉手拍頭,搥胷大叫:「嗚呼!苦哉!世間眼滅,眾生於今無所歸依。」互相語言:「我等今者,應往佛所勸請世尊,住毘耶離,住壽一劫若減一劫,利益世間諸天人民。」即便嚴駕疾往佛所,既出城門遙覩如來,又見阿難及諸比丘,涕泣流連,悶絕懊憹,諸離車等,倍增悲慟,前詣佛所,頭面禮足,而白佛言:「世尊今者欲般涅槃,一切眾生,失智慧眼,方當在於黑暗之中,云何能見所應行處?唯願世尊,住壽一劫若減一劫。」如是三請。佛即答言:「有為之法,皆悉無常,設住一劫若減一劫,亦歸無常。」
这时,离车族人听完这番话,心中悲痛难忍,全身血脉偾张,举手拍打头顶,捶胸哭喊:呜呼!苦啊!世间的明灯熄灭了,众生从此失去依靠。他们彼此说道:我们应当立刻前往佛陀处,恳请世尊留在毗耶离城住世一劫或稍减一劫,为世间天人众生广施利益。于是立即备车疾驰至佛陀所在,刚出城门便远远望见如来,又见阿难与诸比丘泪流满面悲不自胜。离车众人见此情景更加哀痛,来到佛前以头触足礼拜,禀白道:世尊即将涅槃,一切众生将失去智慧明灯,必当堕入黑暗,怎能辨识正道?恳请世尊住世一劫或稍减一劫。如此三次祈请。佛陀即答言:一切有为法皆是无常,纵使住世一劫或稍减一劫,终归寂灭。
爾時,如來即說偈言:
这时,如来立即说出偈语:
「須彌雖高廣,終歸於消磨,
大海雖淵曠,會亦還枯竭。
日月雖明朗,不久則西沒,
大地雖堅固,能負荷一切。
劫盡業火然,亦復歸無常,
恩愛合會者,必歸於別離。
過去諸如來,金剛不壞身,
亦為無常遷,今我豈獨異。
諸佛法如是,汝等不應請,
勿偏於我上,而更生憂惱。」
须弥山虽高大宽广,终究会消损瓦解;
大海虽深邃辽阔,终将干涸见底。
日月虽光明灿烂,不久便西沉隐没;
大地虽坚实厚重,能承载万物众生。
劫末业火燃起时,同样归于无常法,
恩爱情深相聚者,终究难免别离苦。
过去诸佛金刚体,不坏之身亦如是,
皆为无常所迁变,今日我身岂能异。
诸佛妙法本如此,汝等不应再劝请,
莫独偏执于我身,徒增忧悲烦恼心。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告諸離車:「汝等可止啼泣之情,諦聽如來最後所說。」諸離車言:「善哉!世尊!願樂欲聞。」於是如來,敷尼師壇,結跏趺坐,諸比丘眾,及以離車,強自抑忍,各坐一面。
那时,世尊说完这首偈语后,对诸位离车族人说:你们可以停止悲伤哭泣了,专心聆听如来最后的教导。离车族人回答:太好了,世尊!我们很愿意聆听。于是如来铺好坐具,盘腿而坐,比丘们与离车族人都强忍悲痛,各自坐在一旁。
爾時,世尊告離車言:「汝等當知,有七種法,日就增進,而不減損。一者歡悅和同,無相違逆;二者共相曉悟,講論善業;三者護持禁戒,及持禮儀;四者恭敬父母及餘尊長;五者親戚和睦,各相承順;六者國內支提,修理供養;七者奉持佛法,親敬比丘及比丘尼,愛護優婆塞及優婆夷。如是七法,若受行者,令人威德日就增進,國土熾盛,人民豐樂。汝等從今至盡形壽,當奉持之,無得懈怠。」時諸離車,即白佛言:「我等若於此七法中,修行一事,尚能令我威德增進,況復具足修行七法!善哉!世尊!我等今者,便得福利,當盡形壽奉持不忘。」
那时,佛陀对离车族人说:你们应当知道,有七种方法能使人日益进步而不退转。第一是彼此欢喜和睦,不起争执;第二是互相教导劝勉,讨论善行;第三是遵守戒律,注重礼仪;第四是孝顺父母,尊敬长辈;第五是亲属友爱,互相体谅;第六是修缮供养国内佛塔;第七是信奉佛法,礼敬比丘和比丘尼,爱护在家男女信徒。若能实行这七件事,就能使威德日渐增长,国家昌盛,人民安乐。你们从今往后直至命终,都应当遵行不懈。离车族人当即回应:我们哪怕只做到其中一件,都能增长威德,何况完整修持七件!感恩世尊!我们今日就获得利益,定当终身奉行不忘。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從今亦當修習七法之行。一者歡悅和諧猶如水乳;二者常共集會講論經法;三者護持禁戒,不生犯想;四者恭敬於師及以上座;五者料理愛敬,阿練比丘;六者勸化檀越,修營三寶所止住處;七者勤加精進,守護佛法。汝等當知,若有比丘行此七法,功德智慧,日就增進。
那时,佛陀告诉众比丘:你们从今以后应当修习七种修行方法。第一要像水和乳一样和睦相处;第二要经常聚集一起讨论佛法;第三要严守戒律,不产生违犯的念头;第四要恭敬师长和上座比丘;第五要照顾爱护独居修行的比丘;第六要劝导施主修建维护佛法僧三宝的住处;第七要勤奋精进,护持佛法。你们应当知道,如果有比丘实践这七种方法,功德与智慧就会日益增长。
「復次,比丘!更有七法,汝等當修。一者不如白衣營資生業;二者不作戱論調謔之言;三者不樂睡眠廢於精勤;四者不論世間無益之事;五者遠惡知識,近於善友;六者正念,不生邪想;七者若於佛法有所得者,更求勝進。汝等若能行此七法,功德智慧日就增長。
还有,比丘们!你们应当修习另外七种法。第一,不像在家人那样经营谋生的事业;第二,不说戏笑调闹的言语;第三,不喜欢睡眠而懈怠精进;第四,不谈论世间无益的事情;第五,远离恶友,亲近善友;第六,保持正念,不生邪念;第七,如果在佛法上有所领悟,还要进一步追求更深的境界。你们如果能够实践这七种法,功德和智慧就会一天天增长。
「復次,比丘!更有七法汝等當行。一者於佛法僧,生堅固信;二者有慚;三者有愧;四者心常樂於多聞;五者心不輕躁;六者樂聞經義;七者樂修智慧。汝等若能修此七法,功德智慧日就增長。
此外,比丘们,还有七种法门你们应当践行。第一,对佛、法、僧三宝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第二,具备羞耻之心;第三,具备敬畏之心;第四,内心常常乐于广泛听闻正法;第五,心念不浮躁轻动;第六,乐于听闻经典教义;第七,乐于修习智慧。你们若能修持这七种法门,功德与智慧便会日日增长。
「復次,比丘!更有七覺意法,汝等當行。一者擇法、二者精進、三者喜、四者念、五者定、六者猗、七者捨,汝等若能行此七法,功德智慧日就增長。
此外,比丘们,还有七种觉悟之法,你们应当修习。一是选择正法,二是精进修行,三是心生欢喜,四是保持正念,五是安定心神,六是身心轻安,七是平等舍离。若能实践这七种方法,功德与智慧便会日日增长。
「復次,比丘!更有七法。一者觀於無常、二者觀於無我、三者觀於不淨、四者觀苦、五者不樂世間、六者不著五欲、七者勤修寂滅,汝等若能行此七法,功德智慧日就增長。
另外,比丘们,还有七种修行方法。第一是观察无常,第二是观察无我,第三是观察不净,第四是观察痛苦,第五是不贪恋世间,第六是不执着五欲,第七是精进修习寂灭。如果你们能实践这七种方法,功德和智慧就会日渐增长。
「復次,比丘!更有七法,汝等當行。一者身常行慈;二者口常行慈;三者意常行慈;四者若有檀越種種布施,平等分與無使有偏;五者於深妙法,樂說不厭;六者不以世間典籍而教於人;七者見非同學,不生憎嫉。汝等若能修此七法,功德智慧日就增長。
此外,比丘们,还有七种修行方法你们应当实践。第一,身体要常行慈悲;第二,言语要常行慈悲;第三,心念要常行慈悲;第四,若有施主布施物资,应当公平分配不可偏私;第五,对于甚深微妙的佛法,要乐于宣说永不厌倦;第六,不要用世俗的典籍来教导他人;第七,见到不同修行方式的人,不要心生厌恶嫉妒。你们若能修持这七种法门,功德与智慧就会日益增长。
「復次,比丘!更有七法,汝等當行。一者於九部法,善能分別;二者善解其義;三者行道誦習,皆得其時;四者行住坐臥,善得儀中;五者為人說法,並自量忖,以其所長,而以教人;六者若婆羅門、剎利、長者居士,來欲聽法,當善籌量,隨根為說;七者善別愚智。汝等若能行此七法,功德智慧日就增長,則能守護我之正法。」
另外,比丘们,还有七种法门你们应当践行。第一,要善于分辨九部经典;第二,要透彻理解其中的含义;第三,修行和诵经都要选择恰当的时机;第四,无论是行走、站立、坐卧,都要保持威仪端正;第五,为他人说法时,要衡量自身能力,根据自己所擅长的来教导他人;第六,如果有婆罗门、刹帝利、长者或居士前来听法,应当善加考量,随顺他们的根器而说法;第七,要善于辨别愚痴与智慧。如果你们能践行这七种法门,功德与智慧就会日益增长,就能守护我的正法。
爾時,國中諸離車妻,聞佛不久當般涅槃,今者最後見毘耶離,心大懊憹,悲泣流連,各與五百眷屬,各辦五百乘車,載供養具,種種莊嚴,車牛白者,懸素幡蓋,如是玄黃,各隨牛色,次第出城,往至佛所。爾時,世尊遙見彼來,告諸比丘:「汝等見此諸離車妻,前後導從,極嚴麗不?」比丘答言:「唯然見之。」佛告比丘:「此毘耶離離車長者,及以其妻,出入之儀,甚為光飾,與忉利天,等無異也。」
那时,毗耶离城中诸位离车族的妻子们听说佛陀不久即将涅槃,这将是最后一次见到毗耶离城,心中十分忧伤,悲泣不已。她们各自带领五百随从,各备五百辆马车,车上装满供品,装饰得十分精美。拉车的白牛悬挂白色幡盖,其他颜色的牛也分别悬挂与毛色相配的幡盖。她们列队出城,来到佛陀所在之处。佛陀远远望见她们前来,便对比丘们说:你们可看见这些离车族妻子前后簇拥、仪仗极尽庄严华丽吗?比丘们回答:确实看见了。佛陀告诉比丘们:这些毗耶离城的离车族长者及其妻子们的出入仪仗,极为光彩庄严,与忉利天人的排场毫无差别。
時,離車妻既到佛所,頭面禮足,悲泣流連,不能自勝,以諸供具,而供養佛白言:「世尊!唯願住壽教化眾生。世尊今若般涅槃者,我等盲瞑,永無開悟。受生薄福,為此女身,恒有限礙,不得自在,無緣而數親近世尊。世尊便欲般涅槃者,我等善根日就減損。」
那时,离车族的妻子来到佛陀面前,恭敬地顶礼佛足,悲伤哭泣不止,无法自制。她以各种供养物品供养佛陀,并说道:世尊,恳请您长久住世,教化众生。如果世尊现在就要涅槃,我们这些愚昧之人将永远无法获得开悟。我们因福德浅薄,转生为女身,常常受到种种限制障碍,不得自在,没有机缘经常亲近世尊。如果世尊就要涅槃,我们的善根将日渐减损。
爾時如來而答之言:「汝等從今至盡形壽,精勤持戒,如人護眼,意念端直,勿生諂嫉,此便即是,常得見我。」諸離車妻,聞佛此語,倍增悲絕,不能自勝,却坐一面。
这时如来回答说:你们从今往后直到生命终结,要精进勤奋持守戒律,如同保护自己的眼睛一般;心念端正正直,不要生出谄媚嫉妒之心。若能如此,便是常常见到我了。那些离车族的妻子们听完佛陀这番话,更加悲恸欲绝,无法自制,退坐一旁。
爾時,菴婆羅女,顏容端正世界第一。聞佛不久當般涅槃,最後見於毘耶離城,心懷悲懊,涕泣交流,即與五百眷屬,嚴五百乘車,次第出城,往詣佛所。爾時,世尊!遙見彼來,告諸比丘:「菴婆羅女今來詣我,形貌殊絕,舉世無雙,汝等皆當端心正念,勿生著意。比丘!當觀此身,有諸不淨,肝、膽、腸、胃、心、肺、脾腎、屎、尿、膿血,充滿其中。八萬戶虫,居在其內。髮毛爪齒,薄皮覆肉,九孔常流,無一可樂。又復此身,根本始生,由於不淨。此身所可往來之處,皆悉能令不淨流溢,雖復飾以雕綵,熏以名香,譬如寶瓶中藏臭穢。又其死時,膖脹腐爛,節節支解,身中有虫,而還食之,又為虎狼鵄梟鵰鷲之所吞噬。世人愚癡,不能正觀,戀著恩愛,保之至死,橫於其中而生貪欲;何有智者,而樂此耶?」
这时,庵婆罗女容貌端庄堪称世间第一。她听闻佛陀不久将入涅槃,最后一次在毗耶离城示现,心中充满悲伤,泪流满面,随即带领五百随从,备好五百辆装饰华丽的车乘,依次出城前往佛陀所在之处。世尊远远望见她们前来,便对比丘们开示:庵婆罗女即将到来见我,她姿容绝世无人能及,你们都应端正心念保持正觉,切莫起贪著之念。比丘们,应当观察此身:体内充满肝、胆、肠、胃、心、肺、脾、肾、屎尿脓血;八万微生虫寄生其中;发毛爪齿覆盖薄皮,九窍常流污秽无一洁净。此身最初形成之时,本就源于不净之物。凡此身所到之处,皆会流泄秽物,纵使以彩饰装扮、名香熏染,亦如宝瓶内藏腐臭。待到命终之时,尸身膨胀溃烂肢节分解,体内虫类反噬其肉,又被虎狼鸱枭雕鹫争食。世人愚痴不能如实观照,贪恋情爱至死执持,妄生种种贪欲——真正具足智慧者,怎会贪著此身?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这时,世尊便说出以下偈语:
「雖復佩瓔珞,香華自嚴飾,
屎尿及唾洟,不淨藏其內。
眾生保惜之,迷惑不覺悟,
猶如灰覆火,愚人蹈其上;
智者當遠離,勿生染著心。」
虽然佩戴着华美的璎珞,用香花庄严自身,
但体内藏有屎尿唾液,污秽不堪。
众生却贪爱此身,沉迷不悟,
如同灰烬掩盖的火堆,愚人踩踏其上;
智者应当远离,不要生起贪恋执着之心。
爾時,菴婆羅女到於佛前,頭面禮足,以諸供具,而供養佛,銜淚嗚咽,而白佛言:「唯願世尊!住壽住世,不般涅槃,利益世間諸天人民!世尊若定般涅槃者,一切眾生,無復獎道,猶如嬰兒失於慈母。」
这时,庵婆罗女来到佛陀面前,恭敬地跪拜顶礼,用各种供具供养佛陀。她含着泪水哽咽地对佛陀说:恳请世尊长久住世,不要进入涅槃,继续利益世间一切天人和人民。如果世尊一定要入灭,一切众生将失去引导,就像婴儿失去了慈母一样。
爾時,世尊而告之言:「一切諸行,性相如是,汝今不應生於悲憹。」世尊即便普為來眾而說法言:「汝等從今護持禁戒,勿得虧犯。破戒之人,天龍鬼神,所共憎厭!惡聲流布,人不憙見,若在眾中,獨無威德。諸善鬼神,不復守護。臨命終時,心識怖懼,設有微善,悉不憶念,死即隨業受地獄苦,經歷劫數,然後得出,復受餓鬼畜生之身,如是轉轉無解脫期。比丘持戒之人,天龍鬼神,所共恭敬。美聲流布,聞徹世間。處大眾中,威德明盛。諸善鬼神,常隨守護。臨命終時,正念分明,死即生於清淨之處。」當於如來說此法時,六萬八千那由他天人八部,遠塵離垢,得法眼淨。六十比丘,漏盡意解,成阿羅漢。
那时,世尊告诉他说:一切事物的本性就是如此,你现在不应感到悲伤。世尊随即为在场大众说法:你们从今以后要严守戒律,不可违犯。破戒的人,会被天龙鬼神共同憎恶!恶名传扬,人们不愿见到,在大众中也毫无威严。善神不再守护。临命终时,心中恐惧慌乱,即使有些微小善行也全不记得,死后随即随业力堕入地狱受苦,经历漫长劫难才能脱离,之后还要承受饿鬼畜生的报应,如此轮回没有解脱之日。比丘持戒的人,则受天龙鬼神共同敬重。美名远扬,传遍世间。身处大众中威严显赫。善神常随守护。临命终时,心念清明,死后即能往生清净之地。如来宣说此法时,六万八千亿天人八部众远离尘垢,获得法眼净。六十位比丘断尽烦恼,心意解脱,成为阿罗汉。
爾時,世尊告諸離車及與其妻,并菴婆羅女:「我今欲進乾荼村中,汝等可各還歸所止。當知,諸行皆悉無常,但當修行我所說法,勿如嬰兒涕泣悲憹。」世尊即便從座而起。
那时,佛陀对离车族众人、他们的妻子以及菴婆罗女说:我现在要去乾荼村,你们各自回去吧。要知道,一切现象都是无常的,只要按照我说的法去修行,不要像小孩那样哭泣悲伤。佛陀说完就从座位上站起来。
時,諸離車及與其妻、菴婆羅女,聞佛此言,搥胸拍頭,號咷大叫,緣路隨佛不肯旋返。世尊既見戀慕情深,非是言辭所可安慰,即以神力,化作河水,涯岸深絕,波流迅疾。時,諸離車及以眷屬、菴婆羅女,既見如來與比丘眾,在彼河岸,倍增悲慟,悶絕躃地,而以微聲,共相謂言:「是處那忽有此大河,而復乃爾波湍驚急?當是如來見於我等隨從不捨,而故作此,絕行道耳!」時,諸離車及以其妻、菴婆羅女,既不得度,心倍踊躍,俛仰哽咽,絕望乃還。
这时,离车族众人及其妻子、庵婆罗女听闻佛陀这番话,捶胸拍头,嚎啕大哭,一路追随佛陀不肯返回。世尊见他们眷恋之情深重,非言语所能安慰,便以神通力幻化出一条河水,两岸陡峭深邃,波涛汹涌湍急。离车族众人及其眷属、庵婆罗女见如来与比丘僧众已在对岸,愈加悲痛欲绝,昏倒在地,低声互相说道:此处怎会突然出现如此大河,水流又这般湍急?定是如来见我们追随不舍,故意设此障碍断绝通路!离车族众人及其妻子、庵婆罗女既无法渡河,内心更加激动,俯仰哽咽,最终绝望而归。
爾時,如來至乾荼村北林中住,告諸比丘:「汝等當知,有四種法:一戒、二定、三慧、四解脫,若不聞知此四法者,斯人長夜在生死海。我於往昔,若不聞知此四法者,不能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那时,如来来到乾荼村北边的树林中居住,对比丘们说:你们应当知道,有四种法门:一是戒律,二是禅定,三是智慧,四是解脱。如果未能听闻修习这四种法门,此人将长久沉沦于生死苦海。我往昔若未修习这四种法门,便不能迅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於是世尊即說偈曰:
这时佛陀便诵出这样的偈颂:
「戒定慧解脫,我若不久聞,
不能疾得證,無上正真道。
汝等宜精進,修習此四法,
能斷生死苦,天人上福田。」
若不常听闻戒定慧解脱,
我便不能速证无上正觉。
你等应精进修习此四法,
可断生死苦,成天人大福田。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為諸比丘,分別廣說此四法義。當於如來說此法時,千二百比丘,即於諸法,漏盡意解,成阿羅漢。
这时,世尊说完这首偈颂后,为众比丘详细讲解这四种法义。当如来宣说此法时,一千二百位比丘当下断尽烦恼,心开意解,证得阿罗汉果。
爾時,世尊與諸比丘,即從座起,趣於象村、菴婆羅村、閻浮村乃至到於善伽城。到彼城已,與諸比丘,前後圍繞,在一處坐。於是,世尊告諸比丘:「有四聖諦,當勤觀察。一者苦諦、二者集諦、三者滅諦、四者道諦。比丘,苦諦者,所謂八苦: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所求不得苦、六怨憎會苦、七愛別離苦、八五受陰苦。汝等當知,此八種苦,及有漏法,以逼迫故,諦實是苦。集諦者,無明及愛,能為八苦而作因本。當知此集,諦是苦因。滅諦者,無明、愛滅,絕於苦因。當知此滅,諦實是滅。道諦者,八正道:一正見、二正念、三正思惟、四正業、五正精進、六正語、七正命、八正定。此八法者,諦是聖道。若人精勤,觀此四法,速離生死,到解脫處。汝等比丘,若於此法,已究竟者,亦當精勤為他解說。我若滅後,汝等亦應勤思修習。」當於如來說此法時,五百比丘,漏盡意解,成阿羅漢。虛空諸天,其數四萬,於諸法中,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那时,世尊和比丘们从座位起身,前往象村、庵婆罗村、阎浮村,最后到达善伽城。到了城里,世尊和比丘们前后围绕,在一处坐下。于是,世尊对比丘们说:有四圣谛,你们应当认真观察。第一是苦谛,第二是集谛,第三是灭谛,第四是道谛。比丘们,苦谛就是八种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五受阴苦。你们要知道,这八种苦和有漏法,因为逼迫的缘故,确实是苦。集谛就是无明和贪爱,能成为八苦的根源。要知道这集谛确实是苦的原因。灭谛就是无明和贪爱灭除,断绝苦的根源。要知道这灭谛确实是灭除。道谛就是八正道:正见、正念、正思维、正业、正精进、正语、正命、正定。这八种法确实是圣道。如果有人精勤观察这四法,就能迅速脱离生死,到达解脱的地方。比丘们,如果你们已经明白了这些法,也应当精勤为他人解说。我灭度后,你们也应当勤加思考和修习。就在如来说这些法的时候,五百比丘烦恼除尽,心得解脱,成为阿罗汉。虚空中的四万天神,对诸法远离尘垢,获得清净法眼。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決定說。一者若有比丘,樂欲說法,作如是言:『我親從佛聞如是法,善解其義,受持讀誦,極自通利。』汝等宜應請之令說,應隨所聞善自思惟,為修多羅,為是毘尼、法相之中,有此法耶?若修多羅及以毘尼法相之中,有此法者,宜應受持,稱讚善哉。若修多羅及以毘尼法相之中,無此法者,不應受持,亦勿稱讚,當知此法,非我所說。二者若有比丘,樂欲說法,作如是言:『我於某處比丘僧眾,聞如是法,善解其義,受持讀誦,極自通利。』汝等宜應請之令說,隨所聞法善自思惟,為修多羅、為是毘尼、為是法相,有此法耶?若修多羅,及以毘尼、法相之中,有此法者,宜應受持,稱讚善哉。若修多羅及以毘尼、法相之中,無此法者,不應受持,亦勿稱讚。當知此法非我所說,亦復非彼比丘眾說。三者若有比丘樂欲說法,作如是言:『我親從彼某僧伽藍某阿練若住處,眾多上座比丘,悉皆多聞,聰明智慧,聞如是法,善解其義,受持讀誦,極自通利。』汝等宜應請之令說,應隨所聞,善思惟之,為修多羅、為是毘尼、為是法相中有此法耶?若修多羅,及以毘尼、法相之中,有此法者,宜應受持,稱讚善哉。若修多羅及以毘尼、法相之中,無此法者,不應受持,亦勿稱讚。當知此法,非我所說。四者若有比丘,樂欲說法,作如是言:『我親從某僧伽藍某阿練若住處,有一上座比丘,智慧多聞,聞如是法,善解其義,受持讀誦,極自通利。』汝等宜應請之令說,應隨所聞,善思惟之,為修多羅、為是毘尼、為法相中有此法耶?若修多羅及以毘尼、法相之中,有此法者,宜應受持,稱讚善哉。若修多羅及以毘尼、法相之中,無此法者,不應受持,亦勿稱讚。當知此法,非我所說,汝等宜應善分別此四決定說,又亦以此分別說法,傳授餘人。設我在世,及般涅槃,虛偽真實,以此知之。」時,諸比丘而白佛言:「善哉!世尊!我等從今當能分別佛說魔說。」
那时,佛陀对比丘们说:有四种判断说法真实性的标准。第一,如果有比丘喜欢说法,这样说:我亲自从佛陀那里听闻这些法义,完全理解其中的含义,受持诵读,非常精通熟练。你们应该请他讲解,并仔细思考所听到的内容,看看是否符合经藏、律藏或法相中的教义。如果经藏、律藏和法相中有这些内容,就应当受持并称赞说好。如果没有,就不该接受,也不要称赞。要知道这些说法并非我所传授。
第二,如果有比丘喜欢说法,这样说:我在某处的比丘僧众中听闻这些法义,完全理解其中的含义,受持诵读,非常精通熟练。你们应该请他讲解,并仔细思考所听到的内容,看看是否符合经藏、律藏或法相中的教义。如果有,就应当受持并称赞说好。如果没有,就不该接受,也不要称赞。要知道这些说法并非我所传授,也不是那些比丘们的教导。
第三,如果有比丘喜欢说法,这样说:我亲自从某座寺院或某处静修地的众多上座比丘那里听闻这些法义,他们都是博学多闻、聪明智慧的,我完全理解其中的含义,受持诵读,非常精通熟练。你们应该请他讲解,并仔细思考所听到的内容,看看是否符合经藏、律藏或法相中的教义。如果有,就应当受持并称赞说好。如果没有,就不该接受,也不要称赞。要知道这些说法并非我所传授。
第四,如果有比丘喜欢说法,这样说:我亲自从某座寺院或某处静修地的一位上座比丘那里听闻这些法义,他智慧广博,我完全理解其中的含义,受持诵读,非常精通熟练。你们应该请他讲解,并仔细思考所听到的内容,看看是否符合经藏、律藏或法相中的教义。如果有,就应当受持并称赞说好。如果没有,就不该接受,也不要称赞。要知道这些说法并非我所传授。你们应当善于分辨这四种判断标准,并用这些标准来辨别说法,传授给他人。无论我在世还是涅槃后,都能用这个方法辨别真假。
比丘们对佛陀说:太好了,世尊!从现在起,我们就能分辨佛说的法和魔说的法了。
爾時,世尊與諸比丘,從座而起,趣鳩娑村。到彼村已,與比丘眾,前後圍繞,坐一樹下。時彼村中,諸婆羅門、長者居士,聞佛至已,皆悉馳競,來詣佛所,頭面禮足,却坐一面,而白佛言:「世尊!今者與諸比丘,故來此村,別有餘趣?」於是,如來即答之言:「我却後三月,當般涅槃,從毘耶離城,遍歷村邑,次第到此。」爾時,諸人,聞佛此語,悲泣懊憹,悶絕躃地,舉手拍頭,搥胸大叫,唱如是言:「嗚呼!苦哉!世間眼滅,我等不久,失所歸導。」垂涕白言:「唯願世尊!住壽一劫,若減一劫。」爾時,世尊而答之言:「汝等不應生此悲憹,所以者何?有為之法,性相如是。汝等可捨憂憹之情,靜心聽我最後所說。」於是諸人,強自抑忍,低頭默聽。
那时,世尊与比丘们从座位起身,前往鸠娑村。到达村子后,与比丘众前后围绕,坐在一棵树下。当时村里那些婆罗门、长者居士听说佛陀到来,都争相赶来佛所在处,以头触足行礼,退坐一旁,对佛说道:世尊今日与比丘们特地来此村,是另有去处吗?于是如来回答道:我三个月后将入涅槃,从毗耶离城开始,经过各个村落,依次来到这里。众人听闻佛这样说,悲伤哭泣,懊恼烦闷,昏倒在地,举手拍头,捶胸大叫,这样说道:呜呼!苦啊!世间的明灯即将熄灭,我们很快就要失去指引者。他们流着泪请求:唯愿世尊住世一劫,哪怕不足一劫。世尊回答:你们不应如此悲伤。为什么呢?一切有为法,本性就是如此。你们应当放下忧愁,静心听我最后的教导。于是众人勉强抑制悲痛,低头默然听法。
時,彼座中有一婆羅門,名弗波育帝,聰明智慧博聞強記。爾時如來,即告之言:「汝等當知,在家之人,有四種法,宜應修習。一者恭敬父母,盡心孝養;二者恒以善法,訓導妻子;三者愍念僮僕,知其有無;四者近善知識,遠離惡人。汝等若恒行此四法,現世為人之所愛敬,將來所生,常在善處。復次,弗波育帝,在家之人,有四樂法。一者不負他財,無慚愧色;二者極大巨富,自惜不用,父母、妻子、親戚、眷屬皆不給與,又不供養沙門婆羅門;三者極大巨富,身著麗服,口恣上味,供養父母,親戚眷屬皆悉給與,奉事沙門及婆羅門;四者身、口、意業,竝不為惡,聰明智慧,樂欲多聞。汝等當知,在家之人,雖復有此四種之樂,而不負他債及以慳貪,此法名為最下之樂;好行布施,名為中樂;身、口、意業不造於惡,聰明智慧,樂於多聞,此法名為上勝之樂。」
当时,在座中有一位名叫弗波育帝的婆罗门,他聪明智慧,见多识广。这时,如来就告诉他:你们应当知道,在家之人有四种法应当修习。第一是恭敬父母,尽心奉养;第二是常用善法教导妻子儿女;第三是体恤仆从,了解他们的需求;第四是亲近善知识,远离恶人。你们若能常行这四法,现世会被人敬爱,将来投生也常在善处。再者,弗波育帝,在家之人有四种乐法。第一是不欠他人钱财,心中无愧;第二是虽极富裕却吝啬不用,不供给父母、妻子、亲戚眷属,也不供养修行者;第三是虽极富裕,穿戴华丽,享用美食,但能供养父母,供给亲戚眷属,并侍奉修行者;第四是身、口、意都不造恶业,聪明智慧,乐于多闻。你们应当知道,在家之人虽有这四种乐法,但不欠债和吝啬是最下等的乐;乐于布施是中等之乐;身、口、意不造恶业,聪明智慧,乐于多闻,这才是最上胜之乐。
爾時,如來而說偈言:
这时,如来用偈颂说道:
「不負債及慳,斯名為下樂,
有財行布施,此名為中樂。
身口意業淨,智慧樂多聞,
此則為上樂,慧者之所行。
汝等從今日,乃至盡形壽,
長幼互相教,行此中上法。」
不欠债也不吝啬,这是普通的快乐。
有钱财又能布施,这是中等的快乐。
身心清净,智慧广博多闻,
这才是上等的快乐,是智者所追求的。
你们从今以后,直到生命尽头,
无论长幼互相教导,实践这中上和上等的修行。
大般涅槃經卷上
CBETA 编码:T0007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