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
大般涅槃經卷下
東晉平陽沙門釋法顯譯
「爾時,雪山有八萬四千白象,日日來到,列王殿前。時,王心念:『此諸白象恒來我所,經由道路,踐踖眾生。』即便勅語主兵臣言:『自今已後,不須此象日來我所,經一千歲可令一來,但令四萬二千便足,不必其滿八萬四千。』王玉女寶,名曰善賢,與餘夫人及以婇女八萬四千人,於靜室中坐禪思惟,經四萬歲,共相謂言:『我等在此坐禪思惟經四萬歲,不見大王,今者宜應禮拜問訊。』作此言已,即便相隨,到於王所。其餘宮人,入白王言:『善賢今與八萬四千女人,來問訊王。』時王聞已,即便往於說法殿上,昇師子座。俄爾之頃,善賢等至,王即喚前。時,善賢等相隨而進,到於王所,頭面禮足,次第而坐,即作是言:『我等共在靜室之中,坐禪思惟經四萬歲,不見王久,故來問訊,欲有所說,唯願聽許。』王即答言:『善哉!隨意。』善賢即便而白王言:『此閻浮提,西瞿耶尼,北欝單越,東弗婆提,四方人民極為熾盛,富樂安隱,皆行十善,竝是大王德化力也。此閻浮提,如鳩尸婆帝城者,其數凡有八萬四千,此諸城等,國王臣民及婆羅門,皆悉來此,欲見大王。而王坐禪經多年歲,來朝謁者皆不相見,譬如孝子不見慈父。又四天下,不見大王遊歷甚久,唯願大王,善將時宜,撫接民人。我等女弱,於國無益,所以坐禪適意久遠。大王處貴統攝內外,一切人民莫不宗仰,豈得如我女人所行。白象車馬,其數各有八萬四千,大王宜應乘之遊觀。大王昔日,恒為一切說種種法,授以十善,頃來坐禪斯事頓廢。』于時,善賢以如此事,種種諫王。大善見王聞此語已,而答之言:『汝於前後每以善事而諫勸我,今聞汝言,殊乖昔意。』爾時,善賢聞王此誨,心生懊惱,垂涕念言:『我向所以諫大王者,正以所見,謂為得中,不圖乃復更生罪咎。』即從座起頂禮王足,而白王言:『今我愚癡不識正理,乃以此事而用上諫,唯願大王,聽我懺悔。』
那时,雪山上住着八万四千头白象,每日都来到国王大殿前排列。国王心想:这些白象常来我处,所经道路会踩踏众生。便对掌管军队的大臣下令:从今以后不必让这些象天天前来,每隔一千年让它们来一次即可,只需四万二千头就够了,不必凑足八万四千之数。
国王有位玉女宝名叫善贤,她与其他夫人及八万四千宫女在静室中禅坐思维,经过四万年后,互相商议说:我们在此禅修已达四万年,很久未见大王,现在应当前去礼拜问候。说罢便相随来到王宫。其他宫女先行禀报:善贤正与八万四千女子前来向大王请安。
国王闻讯后立即前往说法殿,登上狮子座。片刻间,善贤等人到来,国王便召她们近前。善贤等人依次向前,来到国王面前顶礼佛足,依次就座后说道:我们在静室禅修四万年,久未拜见大王,特来问候,有些话想说,望大王垂听。国王回答:善哉,但说无妨。
善贤便向国王进言:这阎浮提洲,连同西方瞿耶尼、北方郁单越、东方弗婆提,四方民众繁荣昌盛,安居乐业,皆行十善,这都是大王德政教化之功。阎浮提洲像鸠尸婆帝城这样的都城共有八万四千座,这些城中的国王臣民及婆罗门都想来觐见大王。但大王长期禅修,前来朝拜者都不得相见,犹如孝子不见慈父。四天下众生已久不见大王巡游,恳请大王顺应时宜,抚慰百姓。我们这些柔弱女子对国家无益,长期禅修倒也适宜。但大王尊贵之位统御内外,万民仰赖,岂能像我们妇人这般行事?白象车马各有八万四千之数,大王应当乘之巡游。昔日大王常为众生演说妙法,教导十善,近来禅修这些事都荒废了。
善贤用这些事反复劝谏国王。大善见王听完后回答:你向来以善事劝谏我,但今日所言却与往日心意相违。善贤听闻国王训诲,心生懊悔,流泪思忖:我刚才劝谏大王,自以为是得当之言,不料反而造成过错。立即从座起身顶礼王足,禀告说:现在我愚痴不识正理,竟以此事进谏,恳请大王允许我忏悔。
「爾時,大善見王答善賢言:『一切諸行皆悉無常,恩愛合會亦復別離,此四天下雖爾熾盛,我亦不久當捨棄之。我於往昔八萬四千歲而為嬰兒,八萬四千歲而為童子,八萬四千歲為灌頂太子,八萬四千歲為灌頂王,然後得成轉輪聖王。領四天下七寶具足,八萬四千歲統理民務,八萬四千歲為諸人民講說諸法,八萬四千歲坐禪思惟。從爾已來,五十八萬八千歲,雖復如此壽命延長,會歸於盡。我今已老,死時將至,古昔諸王尊貴快樂,如我不異,亦復遷謝歸於無常。鳩尸婆帝城,及餘八萬四千大城會亦磨滅,不應於此獨生愛著,長放逸心。我今所以獲此尊勝,皆由往昔積諸善業,今者宜應廣植諸善造來生因,是故坐禪經積年歲。』爾時,善賢等聞王此言,心大歡喜,頂禮王足,退還所住。如是不久王得篤疾,自知命盡,即立太子而以為王,集餘大臣及婆羅門長者居士,以四海水灌太子頂,事既畢竟,王即命終,上生梵天。
那时,大善见王回答善贤说:一切行为现象都是无常的,恩爱聚会也终有分离。这四大部洲虽然繁华兴盛,我也很快就要舍弃它了。我过去八万四千年做婴儿,八万四千年做童子,八万四千年做灌顶太子,八万四千年做灌顶王,然后才成为转轮圣王。统领四大部洲,七宝具足,八万四千年治理民政,八万四千年为民众讲说佛法,八万四千年坐禅思维。从那时以来,已经五十八万八千年,虽然寿命如此长久,终究要归于消亡。如今我已年老,死期将至,古代诸位尊贵快乐的国王,都和我一样,最终也消逝归于无常。鸠尸婆帝城和其余八万四千大城,最终也会毁坏湮灭,不该对此独自产生贪恋,长久放纵放逸之心。我如今能获得这样尊贵的地位,都是由于往昔积累诸多善业,现在更应该广种善因,为来世创造善缘,因此长年坐禅修行。那时,善贤等人听闻国王这番话,心生大欢喜,顶礼国王双足,退回住所。不久之后国王患重病,自知寿命将尽,就立太子为新王,召集其他大臣及婆罗门、长者、居士,用四海之水为太子灌顶。仪式完成后,国王随即命终,往生梵天。
「阿難!大善見王,王四天下而其所居,唯閻浮提。大城雖有八萬四千,而其所處,唯鳩尸婆帝。雪山之中有八萬四千白象之寶,而王所乘,不過一象。雖有八萬四千駿馬,而王所騎,不過一匹。雖有八萬四千七寶之車,而王常駕,不過一乘。雖有八萬四千夫人,王之所愛,唯在一人。雕飾寶殿,八萬四千,王之所處不過一室。身之所須,飽足而已,而王役慮四方,纏心物務,徒勞精神,於身無益。
阿难,大善见王统治四方天下,但他居住的地方只在阎浮提洲。虽然拥有八万四千座大城,但他常住的只有鸠尸婆帝城。雪山中有八万四千头白象珍宝,但王乘坐的只需一头。虽有八万四千匹骏马,但王骑乘的只要一匹。虽有八万四千辆七宝装饰的车驾,但王常用的不过一辆。虽有八万四千妃嫔,王真正喜爱的只有一人。雕饰华丽的宫殿虽有八万四千间,王日常居住的不过一室。身体所需,吃饱穿足就够了,但王却为治理四方而操劳,被各种事务缠绕心神,白白耗费精力,对自身并无益处。
「阿難!大善見王,豈異人乎?我身是也。我於往昔獲此尊貴,所居國城即在於此,我於此城作轉輪王,不可稱數,成就利益無量眾生。今者諸天充滿虛空,皆是我昔為王之時,以諸善法教化所成,其於今日復在此城,見般涅槃,當令其獲般涅槃果。阿難!以是事故,汝云何言此鳩尸那城為邊狹耶?我今決定住於此城而般涅槃。」當於如來說此事時,諸天及人億那由他,於諸法中遠塵離垢得法眼淨,即共同聲而白佛言:「世尊!往昔無量無邊阿僧祇劫,以諸善法利益我等,今又於此以般涅槃樂安立於我。」即散名華,并作天樂,歌唄讚歎,供養如來。
阿难,大善见王不是别人,正是我。往昔我获得如此尊贵的果位,居住的都城就在此处。我曾在这座城中无数次作为转轮圣王,利益无量众生。如今虚空中充满诸天,都是我昔日为王时以善法教化所得成就。今日他们又来到此城,见我入灭,将获得涅槃之果。阿难,因此你怎能说这座鸠尸那城偏远狭小呢?我今决定在此城中入灭。
如来宣说此事时,无数天人远离尘垢,获得法眼净。众人齐声对佛说:世尊,无量阿僧祇劫以来,您一直以善法利益我们,如今又在此地以涅槃之乐安立我等。随即散下天花,奏响天乐,歌咏赞叹,供养如来。
爾時,阿難而白佛言:「奇哉!世尊!此鳩尸那城,過去乃有斯奇特事,我今不復生小心也。」
这时,阿难对佛陀说:真是奇特啊!世尊!这座鸠尸那城,在过去竟然发生过如此奇妙的事情,我现在再也不会生起卑劣的心念了。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汝今可入鳩尸那城語諸力士道,我今日於後夜分入般涅槃,皆悉令來與我相見,若有所疑,恣意請問,莫令於我般涅槃時不及相見後生悔恨。」
这时,世尊对阿难说:你现在可以进入鸠尸那城告诉诸位力士,我将在今夜后半夜进入涅槃,让他们都来与我相见。若有什么疑问,可以随意提问,不要等到我涅槃时来不及相见而后悔遗憾。
爾時,阿難聞佛言已,埀泣懊惱,頂禮佛足,攝身威儀,與一比丘俱共入城。時,鳩尸那城,諸力士等,男女大小,始共集聚,論敘如來當般涅槃,各各皆欲往詣佛所。會見阿難,即便問言:「我聞世尊在雙樹間將般涅槃,正共言論欲至佛所。」於是阿難具以如來所勅之辭,告諸力士。力士聞已,悲號懊惱,悶絕躃地,互共微聲而相謂言:「嗚呼!苦哉!世間眼滅,我等從今何所歸依?猶如嬰兒失於慈母,從今已去,人天轉減,三惡道趣日就增盛。」白阿難言:「我等眷屬,今欲相隨往至佛所。」是時阿難還白佛言,以世尊語入城宣示。諸力士眾莫不驚絕涕泣歔欷,皆悉當來瞻奉世尊。諸力士等,男女大小,一切相隨,流淚嗚咽,緣路而進。
那时,阿难听完佛陀的话后,流着泪悲伤不已,恭敬地向佛陀顶礼,调整好自己的仪态,与一位比丘一起进城。当时,鸠尸那城的力士们,不论男女老少,正聚在一起讨论佛陀即将涅槃的事,每个人都想去见佛陀。他们遇到阿难,就问道:"我们听说世尊在双树间将要涅槃,正商量着要去见佛陀。"阿难便详细转达了佛陀的嘱咐,告诉这些力士们。力士们听后,悲痛哀号,甚至昏倒在地,互相低声说:"啊!多么痛苦啊!世间的明灯即将熄灭,我们从今往后还能依靠谁?就像婴儿失去了慈母,从今以后,人天的福报将逐渐减少,三恶道的苦难会日益增长。"他们对阿难说:"我们这些眷属现在想跟随您一起去见佛陀。"于是阿难回来向佛陀禀报,把世尊的话传达给城里的人。力士们无不震惊悲痛流泪叹息,都说要来瞻仰供养世尊。那些力士们,不论男女老少,都一路哭泣着,沿着道路前进。
是時,阿難見諸力士人數甚多,心自念言:「若此人眾,一一禮佛無有竟時。我今當令家家一時禮。」諸力士眾至佛所已,阿難即便普語之言:「汝等來眾既為不少,若人人禮佛不卒得竟。今可家家一時禮也。」力士奉旨即便禮佛,退住一面,而白佛言:「唯願世尊!住壽一劫!若減一劫,不般涅槃!利益一切諸天人民,今諸眾生無有慧眼。唯願世尊!為作開導。」
那时,阿难看到众多力士人数实在太多,心里想道:如果这些人一个个来礼拜佛陀,恐怕永远都拜不完。我应当让他们以家庭为单位同时礼拜。待众多力士来到佛陀面前后,阿难就对他们说:你们来的人数这么多,如果一个个礼拜恐怕难以结束。现在可以每家同时礼拜。力士们遵照指示同时礼拜佛陀后,退到一旁站立,向佛禀告说:恳请世尊住世一劫!若不能住满一劫,也请莫入涅槃!为利益一切天人百姓,现今众生缺乏智慧眼目。恳请世尊为他们开启光明导引正路。
爾時,如來告力士言:「汝今不應作此請我。所以者何?一切諸行皆悉無常,恩愛合會必歸別離。設我住世,若滿一劫,會亦當滅。我所說法但當憶持誦念勿忘,此則不異我在世也。」諸力士等聞佛此言,不果所請,心懷愁悴,悲泣懊惱,默然而住。
那时,如来告诉力士们说:你们现在不应该这样请求我。为什么呢?一切行为现象都是无常的,恩爱的相聚终将分离。即使我住在世间,哪怕满了一劫,最终也会灭去。你们应当牢记我所说的法义,时时诵念不要忘记,这就和我在世时没有差别。力士们听闻佛陀这番话,知道请求无法实现,心中充满忧愁苦闷,悲伤哭泣懊恼不已,只能默然站立。
爾時,鳩尸那城有一外道,年百二十,名須跋陀羅,聰明多智,誦四毘陀經,一切書論無不通達,為一切人之所宗敬。其聞如來在娑羅林雙樹之間將般涅槃,心自思惟:「我諸書論,說佛出世極為難遇,如優曇鉢花時一現耳。其今在於娑羅林中,我有所疑,試往請問,瞿曇若能決我疑者,便是實得一切種智。」作此念已,往到佛所,在於林外,逢見阿難,即語之言:「我書論中說佛興世極難值遇,億千萬劫時時乃出,如優曇鉢華不可數覩,在世教化,我初不見,今聞在此娑羅林中當般涅槃,我有所疑,欲往請問。汝可為我白世尊言,道我今者欲希相見。」
那时,鸠尸那城有一位一百二十岁的外道修行者,名叫须跋陀罗。他聪明过人,博学多智,精通四部吠陀经典,通晓一切典籍理论,受到众人的尊崇敬仰。他听说如来在娑罗林的双树间即将进入涅槃,心中思量:我研读的所有经典都说佛陀出世极为稀有难遇,就像优昙钵花偶尔一现。如今世尊正在娑罗林中,我有些疑问,想去请教。如果瞿昙能解答我的疑惑,就证明他确实获得了无上智慧。想到这里,他便前往佛陀住处。走到树林外时遇见阿难,就对他说:我读过的经典都记载佛陀出现世间极其难得,要经历亿千万劫才会出世一次,如同优昙钵花般难以得见。他在世间教化众生时我未能亲见,现在听说他正在娑罗林中将入涅槃。我有疑问想要请教。请你代我禀告世尊,就说我现在希望能拜见他。
爾時,阿難聞其此語,心自思惟:「世尊今者四大不和,接對來久,已自增惡。若復與此外道相見,必有言論,容致損劇。」即答之言:「世尊今者四大不和,寢臥林中極苦身痛,汝今不須見如來也,莫臨世尊般涅槃時而作障礙。」須跋陀羅如是三請,阿難亦復如是三答。
那时,阿难听到这些话,心中想道:如今世尊四大不调,接见来客已久,病情已经加重。如果再与这位外道相见,必定会有言谈应对,恐怕导致病情恶化。于是回答说:如今世尊四大不调,在林中卧病,身体极为疼痛,你现在不必见如来,不要在世尊即将涅槃时制造障碍。须跋陀罗这样请求了三次,阿难也这样回答了三次。
爾時,世尊以淨天耳,聞須跋陀羅請阿難聲,又觀其根,是可度時,即以梵音告阿難言:「汝莫於我最後弟子獨作留礙,聽須跋陀羅前來,我欲見之。此人質直聰慧易悟,所以求進欲決疑難,非為故來論勝負也。」於是阿難即承佛教,語須跋陀羅:「世尊今已勅聽汝前。」須跋陀羅聞佛許前,歡喜踊躍,不能自勝,而心念言:「沙門瞿曇,決定是得一切種智。」即前佛所,互相問訊坐於一面,而白佛言:「瞿曇,欲有所問,唯願聽許。」佛言:「善哉!善哉!須跋陀羅,恣汝所問。」
那时,世尊以清净天耳听到了须跋陀罗请求阿难的言语,又观察他的根器,知道是得度的时机,便用梵音对阿难说:你不要对我最后的弟子单独阻拦,让须跋陀罗过来吧,我想见他。此人本性正直聪慧易悟,前来求教是为了解决疑难,不是故意来争论胜负的。于是阿难遵照佛陀指示,对须跋陀罗说:世尊现在已准许你上前。须跋陀罗听闻佛陀允许,欢喜雀跃不能自制,心中想道:沙门瞿昙必定是证得一切种智的觉者。便来到佛前,互相问讯后坐在一旁,对佛说:瞿昙,我有问题想问,望您允许。佛说:善哉善哉,须跋陀罗,你尽管问吧。
須跋陀羅即問佛言:「今者世間沙門婆羅門外道六師、富蘭那迦葉、末伽利拘賒梨子,刪闍夜毘羅眡子、阿耆多翅舍欽婆羅、迦羅鳩駄迦旃延、尼犍陀若提子等,各各自說,是一切智,以餘學者,名為邪見。言其所行,是解脫道,說他行者,是生死因。互相是非,云何而得知其虛實?何師應得沙門之稱?何師定是解脫之因?」
须跋陀罗随即向佛陀问道:如今世间沙门婆罗门外道六师,如富兰那迦叶、末伽利拘赊梨子、删阇夜毗罗胝子、阿耆多翅舍钦婆罗、迦罗鸠驮迦旃延、尼乾陀若提子等人,各自宣称自己是一切智者,而将其他修行者称为邪见。他们都说自己所行是解脱之道,指责他人所行是生死轮回之因。这些人互相指责,如何才能知道他们所说的真假?哪位导师才配得上沙门的称号?哪位导师确实是解脱之道的指引者?
爾時,如來即答之曰:「善哉!善哉!須跋陀羅,乃能問我如此之義。諦聽諦聽,吾為汝說。須跋陀羅!諸法之中若不見有八聖道法,當知無有一沙門名,二及三四,亦復不有;既無沙門,亦無解脫;解脫既無,非一切種智。須跋陀羅!若諸法中,有八聖道法,當知必有四沙門名;有沙門名,則有解脫;既有解脫,是一切種智。須跋陀羅!唯我法中,有八聖道,有四沙門名,是解脫道,是一切種智。彼諸外道,富蘭那迦葉等,其說法中,無八聖道,無沙門名,非是解脫及一切種智。若言有者,當知必是虛誑之說。須跋陀羅!一切眾生,聞我所說,信受思惟,當知其人必不空聞要得解脫。須跋陀羅!我在王宮未出家時,一切世間皆為六師之所迷醉,初未見有沙門之實。須跋陀羅!我年二十有九,出家學道,三十有六,於菩提樹下,思八聖道究竟源底,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一切種智。即往波羅捺國鹿野苑中仙人住處,為阿若憍陳如等五人,轉四諦法輪,其得道跡。爾時始有沙門之稱,出於世間福利眾生。須跋陀羅!當知我法能得解脫,如來實是一切種智。」
那时,如来立即回答说:善哉!善哉!须跋陀罗,你能向我提出这样的问题。仔细听好,我要为你解说。须跋陀罗!在诸法中如果不见八圣道法,应当知道不仅没有第一种沙门之名,第二第三第四种也都不会存在;既然没有沙门,也就没有解脱;解脱既不存在,就不是一切种智。须跋陀罗!如果在诸法中,有八圣道法,应当知道必定存在四种沙门之名;有沙门之名,就有解脱;既有解脱,就是一切种智。须跋陀罗!唯有我的教法中有八圣道,有四种沙门之名,是解脱之道,是一切种智。那些外道如富兰那迦叶等,他们的教法中,没有八圣道,没有沙门之名,不是解脱及一切种智。如果说他们有,应当知道必定是虚妄之说。须跋陀罗!一切众生听闻我所说,信受思惟,应当知道其人必不会空闻,定能得到解脱。须跋陀罗!我在王宫未出家时,整个世间都被六师迷惑,最初不见有真实的沙门。须跋陀罗!我二十九岁出家学道,三十六岁时,在菩提树下思维八圣道的究竟根源,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得一切种智。随即前往波罗奈国鹿野苑仙人住处,为阿若憍陈如等五人转四谛法轮,使他们证得道果。那时世间才开始有沙门之称,出现于世利益众生。须跋陀罗!应当知道我的教法能得解脱,如来真实是一切种智。
爾時,須跋陀羅,既聞如來說八聖道,心生歡喜,舉身毛竪,渴仰欲聞八聖道義,而白佛言:「唯願世尊!為我分別八聖道義。」於是世尊即便為其分別廣說。須跋陀羅既聞佛說八聖道義,心意開朗,豁然大悟,於諸法中遠塵離垢得法眼淨,即白佛言:「我今欲於佛法出家。」於是世尊即便喚之:「善來!比丘!」鬚髮自落,袈裟著身,即成沙門。世尊又為廣說四諦,即獲漏盡,成阿羅漢。
那时,须跋陀罗听闻如来讲述八圣道后,心中充满喜悦,全身汗毛竖起,渴望听闻八圣道的含义,便向佛陀请求:恳请世尊为我详细解说八圣道的义理。于是世尊便为他详细开示。须跋陀罗听完佛陀讲解八圣道后,心意豁然开朗,当下大彻大悟,在诸法中远离尘垢,获得法眼清净,立即向佛陀请求:现今我想要在佛法中出家修行。于是世尊便召唤他:善来!比丘!他的须发自然脱落,袈裟披身,当即成为沙门。世尊又为他广说四圣谛,他即刻断尽烦恼,证得阿罗汉果。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汝今當知,我於道場,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最初說法,度阿若憍陳如等五人。今日在於娑羅林中,臨般涅槃,最後說法,度須跋陀羅。諸天及人,無復更應聞我說法而得度者;若有善根應得解脫,當來皆是我之弟子,展轉相教。阿難!須跋陀羅雖是外道,而其善根,應成熟時,唯有如來,能分別知。我般涅槃後,若有外道,欲於我法求出家者,汝等不應便聽許之。先令四月誦習經典,觀其意性為虛為實,若見其行質直柔軟,於我法中實有深樂,然後方可聽其出家。阿難!所以然者,汝等小智,不能分別眾生之根,是故令汝先觀之耳。」
那时,世尊告诉阿难说:你现在应当知道,我在菩提树下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最初为阿若憍陈如等五人说法度化。今日在娑罗林中,即将进入涅槃,最后为须跋陀罗说法度化。诸天世人中,再没有需要听闻我说法而得度脱的众生;若有善根应当获得解脱的,将来都是我的弟子,互相教导传承。阿难!须跋陀罗虽是外道,但他的善根成熟时,唯有如来能够了知分辨。我涅槃之后,若有外道想在我法中求出家,你们不应立即允许。先让他们用四个月时间诵习经典,观察其心性是虚妄还是真实。若见其行为质朴正直、柔和谦逊,对我教法确有深切信乐,这样才可允许出家。阿难!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你们智慧浅薄,不能分辨众生根器,所以让你们先行观察。
爾時,須跋陀羅而白佛言:「我於向者,欲求出家。世尊若令先於佛法四十年中讚誦經典,然後聽我而出家者,我亦能爾!豈況四月?」爾時,世尊即告之言:「如是,如是!須跋陀羅!我觀汝意,於我法中慇懃渴仰,今作此言,非為虛設。」爾時,須跋陀羅前白佛言:「我今不忍見天人尊入般涅槃,我於今日,欲先世尊入般涅槃。」佛言:「善哉。」時,須跋陀羅,即於佛前,入火界三昧而般涅槃。
这时,须跋陀罗对佛陀说:我之前想要求您允许我出家。世尊如果让我先在佛法中诵读经典四十年,然后才准许我出家,我也能做到!何况只是四个月?这时,佛陀就告诉他说:是的,是的!须跋陀罗!我看你的心意,对我的教法充满热切渴求,现在说这些话,并非虚假。这时,须跋陀罗上前对佛陀说:我现在不忍心看见天人之尊进入涅槃,我愿今日先于世尊进入涅槃。佛陀说:善哉。当时,须跋陀罗就在佛陀面前,进入火界三昧而证得涅槃。
爾時,如來告阿難言:「汝勿見我入般涅槃,便謂正法於此永絕。何以故?我昔為諸比丘,制戒波羅提木叉,及餘所說種種妙法,此即便是汝等大師。如我在世,無有異也。阿難!我般涅槃後,諸比丘等,各依次第,大小相敬,不得呼姓,皆喚名字。互相伺察,無令眾中有犯大戒,不應𨶳求覓他細過。車匿比丘,應與重罰。」阿難問佛:「與何重罰?」佛言:「阿難!與重罰者,一切比丘勿與共語。」於是阿難,如教奉行。
那时,如来告诉阿难说:你不要因为看见我入涅槃,就认为正法从此断绝。为什么呢?我从前为比丘们制定的波罗提木叉戒律,以及其他所说的种种妙法,这些就是你们的大师。如同我在世时一样,没有差别。阿难!我涅槃后,比丘们应当依照长幼次序,互相恭敬,不得直呼姓氏,都要称呼名字。要互相监督,不要让僧团中有人违犯重大戒律,也不应刻意挑剔他人的小过失。车匿比丘,应当给予重罚。阿难问佛:给予什么重罚?佛说:阿难!所谓重罚,就是所有比丘都不与他说话。于是阿难,遵照佛陀的教导奉行。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今者若有疑難,恣意請問,莫我滅後生悔恨言:『如來近在娑羅林中,我於爾時,不往諮決,致令今日情有所滯。』我今雖復身體有疾,猶堪為汝等解釋疑惑。若欲於我般涅槃後奉持正法利益天人,今宜速來決所疑也。」世尊乃至如是三告,諸比丘等默然無有求決疑者。爾時,阿難即白佛言:「奇哉世尊!如是三誨,而此眾中無有疑者。」佛言:「如是,如是。阿難!今此眾中,五百比丘,未得道者,我般涅槃後,未來世中,當得盡漏。汝亦當在此中數也。」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你们现在若有疑难,可以随意提问,不要等我灭度后才后悔说:如来近在娑罗林中,我当时没有前去请教,导致如今心中仍有疑惑。我虽身体不适,仍能为你们解答疑问。若想在我涅槃后护持正法利益天人,现在就该速来决断所疑。世尊这样反复说了三遍,众比丘都沉默无人提问。这时,阿难对佛说:真是奇特啊世尊!您三次教诲,大众中竟无人有疑问。佛说:正是如此,阿难。这五百比丘中未得道者,在我涅槃后的未来世中,都将断尽烦恼。你也将在这其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若見我身、口、意脫相犯觸,汝當語我。」時,諸比丘聞佛此語,流淚懊惱而白佛言:「如來豈當有身口意微細過耶?」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你们若见到我身口意三业有任何过失,应当告诉我。众比丘听闻此言,流泪悲泣对佛说道:如来怎会有身口意微细过失呢?
於是如來即便說偈:
这时如来便说出偈语: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
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一切现象都是无常的,这是生灭的法则,
当生灭止息时,寂静便是至乐。
爾時,如來說此偈已,告諸比丘:「汝等當知,一切諸行,皆悉無常。我今雖是金剛之體,亦復不免無常所遷。生死之中極為可畏,汝等宜應勤行精進,速求離此生死火坑。此則是我最後教也。我般涅槃,其時已至。」時,諸比丘及餘天人,聞佛此誨,悲號涕泣,悶絕躃地。如來即便普告之言:「汝等不應生此悲惱,諸行性相,皆悉如是。」於是如來,即入初禪。出於初禪,入第二禪。出於二禪,入第三禪。出於三禪,入第四禪。出第四禪,入於空處。出於空處,入於識處。出於識處,入無所有處。出無所有處,入於非想非非想處。出於非想非非想處,入滅盡定。
这时,如来说完这首偈语后,对比丘们说:你们应当明白,世间一切现象都是无常的。我虽具有金刚不坏之身,也难逃无常的变迁。生死轮回实在可怕,你们应当精进修行,尽快脱离这生死火坑。这是我对你们最后的教导。我入涅槃的时辰已经到了。当时在场的比丘们和天人们听闻佛陀这番教诲,都悲痛号哭,昏倒在地。如来便开示道:你们不应如此悲伤,一切现象的本性本来如此。于是如来先进入初禅,从初禅出,进入二禅;从二禅出,进入三禅;从三禅出,进入四禅;从四禅出,进入空无边处定;从空无边处定出,进入识无边处定;从识无边处定出,进入无所有处定;从无所有处定出,进入非想非非想处定;从非想非非想处定出,最后进入灭尽定。
爾時,阿難既見如來湛然不言,身體肢節不復動搖,即便流淚而作是言:「世尊今已入般涅槃。」爾時,阿㝹樓駄語阿難言:「如來即時未般涅槃,所以湛然身不動者,正是入於滅盡定耳。」
那时,阿难看见如来默然不语,身体四肢不再活动,便流着泪说道:世尊现在已入般涅槃。这时,阿那律陀对阿难说:如来此刻尚未般涅槃,之所以默然不动,正是进入了灭尽定。
爾時,世尊出滅盡定,更還入於非想非非想處,乃至次第入於初禪。復出初禪,入第二禪。出於二禪,入第三禪。出於三禪,入第四禪,即於此地入般涅槃。
那时,世尊从灭尽定中出来,又重新进入非想非非想处,接着依次进入初禅。再从初禅出来,进入第二禅。从第二禅出来,进入第三禅。从第三禅出来,进入第四禅,就在此时此地进入了般涅槃。
爾時,阿㝹樓駄語阿難言:「世尊已於第四禪地入般涅槃。」於是,阿難及四部眾,聞阿㝹樓駄作此言已,悲號嗚咽,悶絕躃地。其中或有舉手拍頭搥胸大叫,共相謂言:「世間眼滅,一何速哉!一切眾生,從今已去,誰為導者?人天方減,惡道日增。」
这时,阿那律对阿难说:世尊已在第四禅定中进入涅槃。阿难和四众弟子听到阿那律这样说,都悲痛哭泣,昏倒在地。有人捶打头部拍打胸膛放声大哭,大家互相说道:世间的明灯熄灭了,为何如此突然!从今以后,一切众生谁来引导?人道天道将要衰微,恶道日渐增长。
時,虛空中天龍八部,涕泣滂沱猶如驟雨,互相謂言:「我等從今誰為歸依?猶若嬰兒失於慈母。三惡道逕日就開闊,解脫之門方巨重關。一切眾生,沈淪苦海。亦如病人遠於良醫,又似盲者失所牽導。我等既去無上法王,煩惱之賊日見侵逼。」唱此言已,悶絕懊惱不能自禁。
这时,虚空中天龙八部众神痛哭流涕,泪如雨下,相互说道:我们从今往后还能依靠谁呢?就像婴儿失去了慈爱的母亲。通向三恶道的道路日益宽广,解脱之门却紧紧关闭。一切众生沉沦在苦海之中,如同病人远离了良医,又像盲人失去了引路者。我们既然失去了无上法王,烦恼之贼日日逼近侵扰。说完这些话后,他们悲痛欲绝,无法自制。
時,鳩尸那城諸力士眾,皆悉勇健,猶如香象。既見如來入般涅槃,神情憔悴,如病新起。
当时,鸠尸那城的众多力士全都勇猛健壮,如同香象一般。他们见到如来进入涅槃,神色哀伤憔悴,像刚生过病的人那样。
當於爾時大地震動天鼓自鳴,四大海水波浪翻倒,須彌山王自然傾搖,狂風奮發,林木摧折簫索枯悴,駭異於常。
那时大地震动,天鼓自鸣,四海波涛汹涌,须弥山自然摇晃。狂风大作,树林折断枯萎,景象异常可怖。
爾時,大梵天王即說偈言:
这时,大梵天王立即说出偈颂:
「過去與未來,及以今現在,
無有諸眾生,不歸無常者。
如來天人尊,金剛身堅固,
猶不免無常,而況於餘人。
一切諸眾生,愛惜保其身,
薰餘以香華,不知當毀滅。
如來金色身,相好以莊嚴,
會亦當棄捨,應入般涅槃。
永斷諸煩惱,成一切種智,
猶尚不得免,況餘結累者。」
过去与未来,以及现在时,
一切众生命,皆归无常理。
如来天人尊,金刚坚固身,
尚且不免此,何况其余人。
一切诸众生,爱惜护己身,
熏香涂花饰,不知终毁坏。
如来金色身,相好庄严相,
终将亦舍弃,应入涅槃境。
永断诸烦恼,成就一切智,
尚且不得免,何况系缚者。
爾時,天帝釋即說偈言:
那时,天帝释迦牟尼佛随即诵出偈语:
「一切諸行性,實是生滅法,
兩足最勝尊,亦復歸於盡。
三毒熾然火,恒燒諸眾生,
無有大悲雲,誰能雨令滅?」
世间一切现象的本质,
都是生灭变化之法,
即使是两足中最尊贵的佛陀,
也同样示现涅槃。
贪嗔痴三毒如同炽燃烈火,
不断焚烧着一切众生,
若没有大悲之云的庇护,
谁能降下甘露熄灭这火焰?
爾時,阿㝹樓駄,即說偈言:
这时,阿那律尊者随即诵出偈言:
「如來於今日,諸根不搖動,
心意會諸法,而棄於此身。
恬然絕思慮,亦復無諸受,
如燈盡光滅,如來滅亦然。」
爾時,阿難即說偈言:
「大地忽震動,狂風四激起,
海水波翻倒,須彌寶山搖。
天人心悲痛,泣淚猶如雨,
皆悉大恐怖,如被非人執。
由佛般涅槃,故有如此事。」
大地突然震动,
狂风猛烈卷起,
海水翻腾倒流,
须弥宝山摇晃。
天人心中悲痛,
泪水如雨倾洒,
全都深感恐惧,
犹如被魔所执。
由于佛陀涅槃,
才有这般异象。
爾時,眾中有未得道比丘、人天,既見如來已般涅槃,心生懊惱,宛轉于地。已得道者,深歎世間無常之苦,悲號啼泣不能自勝。是時,阿㝹樓駄語諸比丘及以天人:「汝等不應生大憂惱,如來前已為汝等說,諸行性相法皆如是。云何猶故而悲泣耶?」
那时,法会中有些尚未证道的比丘和天人,见到如来已经入灭,心中充满懊恼,在地上翻滚痛哭。已经证得圣果的人们,则深深感叹世间无常之苦,悲恸号哭不能自已。这时,阿那律尊者对众比丘及天人们说:你们不应如此忧伤,如来先前已为你们开示过,一切有为法的本性就是如此。为何还要这样悲伤哭泣呢?
爾時,阿難即便普語四遠來眾:「如來今已入般涅槃。」爾時,眾人聞阿難言,悲號啼泣悶絕懊惱,而以微聲語阿難言:「今此人眾極為闐塞,三十二喻闍那,皆悉充滿。唯願尊者,各令我等次第得前親見如來,最後瞻仰禮拜供養。如來出世難可值遇,如優曇鉢華時時乃現,今者親在此般涅槃,願必哀愍,令我得見。」
那时,阿难便向四方远道而来的大众宣告:如来现已进入般涅槃。众人听闻阿难所言,悲痛号哭,昏厥倒地,满怀哀伤,用微弱的声音对阿难说:如今这里人群极其拥挤,绵延三十二由旬之地都挤满了人。恳请尊者让我们能依次上前,亲自觐见如来,最后瞻仰礼拜供养。如来出现于世实难遭遇,犹如优昙钵花偶尔绽放。如今他亲临此处示现涅槃,祈愿必蒙慈悲怜悯,让我们得以面见。
爾時,阿難聞眾人言,心自思惟:「如來出世,極為難值,最後供養亦復甚難,我今當令誰在於先供養佛者?今者宜使諸比丘尼及優婆夷,得在前來供養佛身。所以然者?斯等女弱,昔來之時,不必得到如來之所,以是因緣故宜在先。」作此念已,即便普唱:「諸比丘尼及優婆夷,皆聽前於如來身所。」諸比丘尼及與無量優婆夷等,俱到佛所。既見如來已般涅槃,啼泣懊惱,圍繞禮拜,種種供養。
当时,阿难听到众人议论,心中思量:如来出世极为难得,最后的供养机会也殊为不易,现在我应当让谁先来供养佛陀?如今应当让比丘尼和在家女居士先行供养佛身。之所以这样考虑,是因为这些女性体弱,过去未必都能来到如来面前,因此应当让她们优先。这样想罢,便高声宣布:诸位比丘尼和在家女居士,请先行来到如来身前。众多比丘尼与无数在家女居士一同来到佛前。见到如来已经涅槃,众人悲泣懊恼,围绕礼拜,以种种方式供养。
爾時,有一貧窮優婆夷,年一百歲。見諸婆羅門,并及剎利長者居士、力士、妻女、長幼、大小,以妙香華種種供養,自傷貧乏獨絕此願,心自思惟:「如來出世極為難值,最後供養復為甚難,而今窮罄無以自表。」作此念已,倍增悲慟,臨佛足上心大懊惱,涕泣流連汙如來足:「願我將來所生之處,常得見佛。」諸比丘尼及優婆夷,供養畢已,即還本處。
那时,有一位贫苦的优婆夷老妇人,年已百岁。她看见众多婆罗门、刹帝利、长者居士、力士及其妻女眷属,无论长幼都手持香花作种种供养,想到自己贫穷无法实现供养心愿,不禁暗自思量:如来出世极为难得,最后供养更是难遇,如今我穷困潦倒无以表达诚心。这样想着,她越发悲伤,扑倒在佛足前懊恼不已,泪水涟涟沾湿如来双足,发愿道:愿我来世所生之处,常能得见佛陀。众比丘尼及优婆夷供养完毕后,便各自返回原来住所。
爾時,阿難又復普告諸餘人言:「諸比丘尼及優婆夷,供養已畢,汝等可前次第供養。」時,諸人眾以次而來,到佛身所,既見如來已般涅槃,號泣宛轉心大悲惱,以諸供具而用供養。爾時,諸力士眾皆悉集聚,共相謂言:「我等今者,云何闍維如來之身?世尊臨欲般涅槃時,應有遺勅。」即便共往,問阿難言:「我等今者欲共闍維如來之身,其法云何?世尊臨可般涅槃時,當有遺旨,唯願見告。」爾時,阿難語力士言:「如來遺勅闍維之法,令與轉輪聖王等無有異。」阿難即便具說佛向所勅之事。
那时,阿难又向其他众人宣告:诸位比丘尼和在家女居士们,供养仪式已经结束,你们可以依次上前供养。当时,众人依次来到佛陀身前,见到如来已经入灭,都悲痛哭泣,用各种供品虔诚供养。
这时,众力士聚集在一起商议:我们现在应当如何火化如来圣体?世尊即将入灭时,必定留下了教诲。于是他们一同前去询问阿难:我们想要共同火化如来圣体,具体该怎么做?世尊临入涅槃时可有嘱咐?恳请您告知。
阿难便告诉力士们:如来关于火化的遗教,要求与转轮圣王的规格相同。接着阿难详细转述了佛陀先前嘱咐的事项。
諸力士等聞阿難言,皆共嚴辦闍維之具。先造寶輿雕鏤莊麗,以如來身置寶輿上,燒香散華。作眾伎樂,歌頌讚歎。於音樂中,而說苦空無常無我不淨之法。時,諸力士白阿難言:「如來今者既般涅槃,最後供養極為難遇,我等請留如來之身,七日七夜恣意供養,令諸天人長夜獲安。」阿難即便以力士言問阿㝹樓駄,阿㝹樓駄答阿難言:「善哉!隨意。」阿難爾時告諸力士:「聽留佛身七日七夜恣意供養。」
众力士听闻阿难所言,立即准备火化事宜。先造作雕刻精美的宝舆,将如来圣体安放其上,焚香散花。演奏各种音乐,歌颂赞叹。在音乐声中,宣说苦、空、无常、无我、不净之法。这时,众力士禀告阿难:如来既已涅槃,这最后的供养机会极为难得,恳请让我们保留如来圣体七日七夜,尽情供养,使诸天人民长久安乐。阿难即以此事询问阿那律尊者,阿那律回答:善哉,随其意愿。阿难便告知众力士:允许保留佛身七日七夜,任随供养。
時,諸力士聞阿難言,心大悲慶,即於林中種種供養,滿七日已。時,諸力士以新淨綿及以細㲲纏如來身,然後內以金棺之中,其金棺內散以牛頭栴檀、香屑及諸妙華,即以金棺內銀棺中,又以銀棺內銅棺中,又以銅棺內鐵棺中,又以鐵棺置寶輿上,作諸伎樂歌唄讚歎。諸天於空,散曼陀羅花、摩訶曼陀羅花、曼殊沙花、摩訶曼殊沙花,并作天樂,種種供養,然後次第下諸棺蓋。時,力士等共相謂言:「七日之期今者已滿,我等宜應舁如來棺,周匝繞城,令諸人民恣意供養,然後往於城南闍維。」作此言已,即便共舁如來之棺,盡其身力而不能起,各共驚怪不知何故?而以問於阿㝹樓駄:「我等諸人欲舁佛棺,周匝繞城。還趣南門供養闍維,盡竭身力而不能舉,不知此是何等事相?唯願尊者為我說之。」
那时,众力士听闻阿难的话,心中充满哀伤与欣慰,就在树林中以各种物品供养佛陀,持续了整整七天。之后,众力士用崭新的白棉布和细软棉布包裹如来圣身,然后放入金棺之中。金棺内铺满牛头旃檀香粉和各种妙花。接着将金棺放入银棺,银棺放入铜棺,铜棺再放入铁棺。最后把铁棺安放在宝舆之上,演奏各种音乐、唱诵赞歌。天人们在空中散下曼陀罗花、大曼陀罗花、曼殊沙花、大曼殊沙花,同时演奏天乐,以种种方式供养。随后依次合上各层棺盖。
这时众力士互相商议说:七日之期已满,我们应当抬起如来棺木,绕城一周让民众尽情供养,然后前往城南火化。说完这些话,众人便一起用力抬佛棺,却竭尽全力也无法移动。大家都很惊讶不知缘由,于是询问阿那律尊者:我们想要抬起佛棺绕城巡行,前往南门供养火化,却使尽全力无法抬起,不知这是什么征兆?恳请尊者为我们解说。
時,阿㝹樓駄語眾人言:「所以然者,虛空諸天欲令佛棺周匝繞城。從北門入住於城中,聽諸天人種種供養。然後應從東門而出,往於寶冠支提之所,而闍維之。」彼諸力士聞此語已,共相謂言:「諸天意爾,宜應順從。」即舁佛棺,繞城一匝,從北門入,住城之中,聽諸天人恣意供養,作妙伎樂,燒香散華,歌唄讚歎。諸天於空,雨曼陀羅花、摩訶曼陀羅華、曼殊沙花、摩訶曼殊沙花,并作天樂,種種供養。供養訖已,即便從城東門而出,往於寶冠支提之所。既到彼處,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八部感結悲哽不能自勝,而便聚積牛頭栴檀及諸雜香。又於𧂐上,敷舒繒㲲,施大寶帳以覆其上,舁舉寶棺,繞彼香𧂐周迴七匝,燒香散花,作眾伎樂,而以寶棺置香𧂐上,取妙香油周澆灑之。
这时,阿那律对众人说: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虚空中的天人希望佛棺能绕城一周。从北门进入,停驻城中,让诸天人都能进行供养。之后应从东门出城,前往宝冠支提处进行荼毗。力士们听完这番话,互相商议说:既然天意如此,我们应当遵从。于是抬起佛棺,绕城一周后从北门入城,停驻城中,任由天人供奉。他们奏响美妙音乐,焚香散花,唱诵赞颂。诸天在空中洒下曼陀罗花、大曼陀罗花、曼殊沙花、大曼殊沙花,同时演奏天乐,以各种方式供养。供养结束后,便从东门出城,前往宝冠支提处。到达后,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天龙八部都悲恸哽咽难以自制。他们堆起牛头旃檀和各种香料,在香堆上铺设细软布帛,张设大宝帐覆盖其上。众人抬着宝棺,绕香堆七圈,焚香散花,演奏音乐,最后将宝棺安放香堆上,浇洒珍贵香油。
時,四部眾并諸天人,戀慕懊憹不能自勝,即便以火從下燒之。火不肯然乃至再三,亦復不然。時,諸人眾不知所以,即以此事問阿㝹樓駄:「三燒香𧂐,何故不然?」阿㝹樓駄言:「所以然者,尊者摩訶迦葉在鐸叉那耆利國,聞於如來欲般涅槃,與五百比丘從彼國來,欲見世尊。是以如來不令火然。」爾時,大眾聞此語已,深歎奇特。
当时,四众弟子和诸位天人,怀着深深的眷恋和悲伤难以自制,便从下面点火焚烧。火却不肯燃起,再三尝试,依然不燃。这时众人不知缘故,便将此事询问阿那律尊者:三次焚烧香木,为何火不肯燃?阿那律尊者回答: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尊者大迦叶正在铎叉那耆利国,听闻如来即将入灭,正率领五百比丘从该国赶来,想要觐见世尊。因此如来不让火焰燃起。大众听闻此言,无不深深赞叹这奇特之事。
爾時,摩訶迦葉在鐸叉那耆利國,遙聞如來在鳩尸那城,欲般涅槃,心大悲戀,與五百比丘緣路而來。去城不遠,身患疲極在於路邊,與諸比丘坐於樹下。見一外道,手執曼陀羅華,迦葉問言:「汝從何來?」答言:「我從鳩尸那城來。」迦葉又問:「汝知我師應正遍知不?」其即答言:「識。汝大師在鳩尸那城娑羅林中雙樹之間,已般涅槃,得今七日。即時正在寶冠支提,將欲闍維,天人充滿,互競供養故,我於彼得此天華。」爾時,迦葉聞此言已,悲號哽咽,諸比丘眾悶絕躃地,而以微聲共相謂言:「嗚呼!苦哉!世間眼滅。」於是迦葉而安慰之:「汝等不應作此苦憹,諸行性相皆悉如是。如來天尊猶尚不免,況復餘人而得脫耶?宜應精進求離世苦,今可速起前於寶冠支提之所禮拜瞻仰。」爾時,眾中有餘比丘,晚暮出家愚癡無智,共相謂言:「佛在世時,禁呵我等,不得縱意。既般涅槃,何其快哉!」
那时,大迦叶在铎叉那耆利国,远远听闻如来在鸠尸那城即将入灭,心中极度悲伤眷恋,便带领五百比丘沿路赶来。离城不远时,迦叶因身体疲惫不堪,与比丘们在路边树下休息。遇见一位外道手持曼陀罗花,迦叶问道:你从何处来?外道答:我从鸠尸那城来。迦叶又问:可知我师应正遍知的消息?外道回答:知道。你的师尊在鸠尸那城娑罗林双树间,已于七日前入灭。此刻正在宝冠支提处准备茶毗,天人大众充满其间竞相供养,我因此得到这天界之花。
迦叶听闻此言悲泣哽咽,众比丘昏厥倒地,微弱声音相互诉说:可悲啊!世间明灯熄灭了。迦叶安慰众人:不应如此悲痛,诸行本相皆是如此。如来天尊尚且不能免,何况他人能得解脱?应当精进修行以求离苦,现在速速起身前往宝冠支提礼拜瞻仰。
当时众中有晚年出家、愚痴无智的比丘互相议论:佛在世时约束我等不得随意,如今既已涅槃,何等快意!
是時,迦葉與諸比丘,進鳩尸那城,到於寶冠支提之所,見如來棺,在香𧂐上,悲泣流淚圍繞七匝,而登香𧂐。至寶棺所,在於足處號咷嗚咽,頭面作禮。爾時,如來於寶棺內,而出雙足,迦葉見此,倍增悲驚。時,諸天人既覩奇特希有之事,莫不嗟歎,深生苦戀。爾時,迦葉見佛足上而有點汙,即便迴顧,問阿難言:「如來足上何緣有此?」阿難答言:「如來初可般涅槃時,四眾充滿,我時思惟:『若令大眾同時進者,女人羸弱,不必得前。』即便先聽諸比丘尼及優婆夷到如來所禮拜供養。爾時,有一貧窮優婆夷,年一百歲。見諸婆羅門,及以剎利長者居士,力士妻女,長幼大小,以妙香華種種供養,自傷貧乏無以表心,作此念已,倍增悲慟,臨佛足上,心大懊憹,涕泣流連,汙如來足。」爾時,迦葉既聞此語,心懷惆悵,怪責阿難曾不呵止致此點汙,即以香華,供養佛棺,禮拜讚歎。皆悉畢已,於是雙足自然還入,迦葉即便還下於地。以佛力故香𧂐自然,四面火起,經歷七日,寶棺融盡。於時諸天,雨火令滅,諸力士眾收取舍利。以千張㲲纏佛身者,最裏一張及外一重,如本不然,猶裹舍利。當爾之時,虛空諸天雨眾妙華,并作伎樂,歌唄讚歎,供養舍利。時,諸來眾及以力士,皆悉各設種種供養。諸力士眾,即以金甖收取舍利,置寶輿上,燒香散華,作眾伎樂,還歸入城。起大高樓而以舍利置於樓上,即嚴四兵,防衛守護。唯聽比丘及比丘尼,得入禮拜,種種供養。其餘國王及婆羅門,長者居士,一切人民,皆不聽前。
那时,迦叶与诸位比丘进入鸠尸那城,来到宝冠支提处,看见如来棺木安放在香楼上,众人悲伤流泪绕行七圈,登上香楼。迦叶来到宝棺旁,在佛足处放声痛哭,顶礼膜拜。这时,如来从宝棺内伸出双足,迦叶见此情景更加悲恸惊异。
诸天众人目睹这奇特罕见之事,无不感叹,深深眷恋。迦叶发现佛足上有污渍,转头问阿难:如来足上为何有此污迹?阿难回答:如来初入涅槃时,四众云集。我考虑到若让所有人同时上前,柔弱女子恐难近前,便先让比丘尼和优婆夷礼拜供养。有位百岁贫苦优婆夷,见婆罗门、刹帝利、长者居士、力士妻女等都以香花供养,自伤贫乏无以表诚心,愈加悲痛,在佛足前懊恼哭泣,泪水沾湿了如来双足。
迦叶听后心中惆怅,责备阿难为何不制止以致玷污佛足。随即以香花供养佛棺,礼拜赞叹。礼毕,如来双足自然收回棺内,迦叶便下香楼。因佛力加持,香楼四面自燃大火,历经七日,宝棺焚尽。诸天降雨灭火,力士们收取舍利。裹佛身的千张细棉布中,最内层与最外层完好如初,仍包裹着舍利。
此时虚空诸天散下妙花,奏乐歌呗赞叹供养舍利。在场众人及力士们各设供养。力士们用金瓶盛取舍利置于宝舆,焚香散花奏乐返回城中。建起高楼安奉舍利,布置四军严密守护,只允许比丘、比丘尼入内礼拜供养,其余国王、婆罗门、长者居士及百姓皆不得近前。
爾時,韋提希子阿闍世王,聞彼力士收佛舍利,置高樓上,而嚴四兵防衛守護,心大悲惱,又復忿怒諸力士輩,即便遣信,語力士言:「世尊在世,亦是我師。般涅槃時,恨不臨見,我之族姓,及與世尊,皆是剎利,汝今云何,獨收舍利,置高樓上,而嚴四兵防衛守護,不分餘人?汝便可以一分與我,我欲於國起妙兜婆,興諸供養。若能見許,永通國好;不見許者,興兵伐汝。」餘七國王及毗耶離、諸離車等,遣使之法,皆亦如是。時,婆羅門、長者、居士亦各遣信,白力士言:「世尊亦是我等之師,願能哀愍,賜舍利分。」
那时,韦提希的儿子阿阇世王听说力士们收取佛陀舍利,安放在高楼上,布置四兵严密守护,心中既悲伤又恼怒。他立即派遣使者传话给力士们说:世尊在世时也是我的老师。佛陀涅槃时我未能亲临,实在遗憾。我的家族与世尊同属刹帝利种姓,你们为何独自收取舍利安置高楼,派兵严密守护而不分给他人?你们应当分一部分给我,我要在国内建造庄严佛塔,进行供养。若能应允,我们永远保持友好;若不同意,我将发兵讨伐。其他七位国王以及毗耶离城的离车族等人,也都派遣使者提出同样要求。同时,婆罗门、长者、居士们也各自派人向力士请求说:世尊也是我们的老师,望能慈悲怜悯,分赐舍利给我们。
時,諸國使到力士所,具宣王意,力士聞已,深懷不平,答諸使言:「佛來我國而般涅槃,舍利自然應屬我等。欲於國界興造兜婆莊嚴供養,此不可得。若兜婆成,恣汝等意,快共來此供養禮拜,若欲興兵,而見向者,此國軍眾,亦足相擬。」時,彼諸使各歸本國,人人向王說如此事。諸王聞已,益懷瞋忿,各嚴四兵而往攻伐。時,諸力士亦嚴戰具,以擬來敵。
当时,各国使者来到力士们的住处,详细传达了国王的旨意。力士们听后,心中极为不满,答复使者们说:佛陀来到我国示现涅槃,舍利自然应当属于我们。我们准备在国内建造庄严的佛塔供养,这绝不可能让步。如果佛塔建成,你们可以随意前来礼拜供养;但若要动用武力,我国军队也完全能够应对。各国使者各自回国后,都将此事禀告国王。诸王听闻后更加愤怒,各自整顿兵马准备进攻。这时力士们也整备军械,严阵以待。
鳩尸那城中,有一婆羅門,名徒盧那,聰明多智,深信三寶。心自思惟:「彼八國王及諸離車,身力壯健,軍眾精銳。又且力士勇猛難當,若交戰者必無兩全。」而即便語諸力士言:「汝等雖復勇銳果敢,彼八國王,齊力同心,人眾雲集,軍陣猛盛,若戰鬪者,理無兩全,鋒刃既交,必有傷害。如來在世,教人行慈,而於今日,忽相殺戮,汝等不應悋惜舍利,宜分諸國及離車等,各於其界,造立兜婆。稱於世尊往昔之訓,又使汝等普獲福利。」諸力士眾,聞此語已,心意解悟,即答之言:「汝之所說,實得於理,聽如汝言。」
在鸠尸那城中,有位名叫徒卢那的婆罗门,智慧明达,虔诚皈依佛法僧三宝。他暗自思量:那八位国王和离车族人个个身强力壮,军队精锐;而力士们又勇猛难敌。若双方交战,必定两败俱伤。于是他对力士们说道:
你们虽然勇猛果敢,但那八位国王同心协力,兵马云集,军威强盛。若真交战,必定互有损伤。如来在世时教导众生行慈悲道,如今若互相残杀,实在不妥。你们不必执着不舍佛舍利,应当分予各国及离车族人,让他们各自在疆土上建塔供奉。这样既符合世尊往昔的教诲,又能使你们普遍获得福报。
力士们听闻此言,心中豁然开朗,当即回应道:你说得很有道理,我们就照你说的办。
彼婆羅門,見力士眾皆悉解甲,即便出城,語諸王言:「汝今為法何故興兵?」諸王答言:「我為法故,遠求舍利,而見拒逆,不肯分與,是以今者興兵共來。」時,婆羅門復語王言:「我已相為和諸力士,皆悉與汝舍利之分,可取寶瓶,為汝分之。」八王歡喜,奉授金瓶。彼婆羅門,受諸金瓶,持以還歸,於高樓上而分舍利,以與八王。
那位婆罗门看见力士们都卸下铠甲,就走出城门,对诸位国王说:你们为了求法为何要起兵呢?诸王回答说:我们为了求法,远道而来寻求舍利,却被拒绝阻挠,不肯分给我们,所以现在起兵共同前来。当时,婆罗门又对国王们说:我已经替你们说服了力士们,他们都同意分给你们舍利,你们可以拿来宝瓶,我来为你们分配。八位国王很高兴,恭敬地献上金瓶。那位婆罗门接过这些金瓶,带着它们回去,在高楼上分配舍利,分给八位国王。
于時,八王既得舍利,踴躍頂戴,還於本國各起兜婆。彼婆羅門從諸力士,乞分舍利瓶,自起兜婆。諸力士等取其一分,於闍維處,合餘灰炭而起兜婆;如是凡起十處兜婆。
那时,八位国王得到舍利后,欢喜踊跃,恭敬顶戴,各自返回本国建造佛塔。那位婆罗门向力士们请求分得舍利瓶,也自行建造佛塔。众力士取走一份舍利,在火化处将剩余灰炭收集起来建造佛塔;这样共建造了十处佛塔。
如來從始欲般涅槃,及般涅槃後至於闍維,起諸兜婆,其事如是。其後迦葉共於阿難及諸比丘,於王舍城,結集三藏。
如来从最初准备涅槃,到涅槃后直至火化,起建舍利塔,经过便是如此。其后迦叶尊者与阿难及众比丘,在王舍城结集三藏法教。
大般涅槃經卷下
CBETA 编码:T0007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