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心論
無心論一卷
釋菩提達摩製
夫至理無言。要假言而顯理。大道無相為接麁而見形。今且假立二人共談無心之論矣 弟子問和尚曰。有心無心 答曰。無心問曰。既云無心。誰能見聞覺知。誰知無心答曰。還是無心既見聞覺知。還是無心能知無心 問曰。既若無心。即合無有見聞覺知。云何得有見聞覺知 答曰。我雖無心能見能聞能覺能知 問曰。既能見聞覺知。即是有心。那得稱無 答曰。只是見聞覺知。即是無心。何處更離見聞覺知別有無心。我今恐汝不解。一一為汝解說。令汝得悟真理。假如見終日見由為無見。見亦無心。聞終日聞由為無聞。聞亦無心。覺終日覺由為無覺。覺亦無心。知終日知由為無知。知亦無心終日造作。作亦無作。作亦無心。故云見聞覺知總是無心 問曰。若為能得知是無心 答曰。汝但子細推求看。心作何相貌。其心復可得。是心不是心。為復在內為復在外為復在中間。如是三處推求覓心了不可得。乃至於一切處求覓亦不可得。當知即是無心 問曰。和尚既云一切處總是無心。即合無有罪福。何故眾生輪迴六聚生死不斷。
至高真理本无言说,要借助语言才能显明真理。大道无形无相,为接引根器粗劣者才示现形相。现在姑且假设两人共同讨论无心的话题。
弟子问和尚:有心还是无心?
和尚答:无心。
问:既然说是无心,那么是谁在见闻觉知?又是谁知道无心呢?
答:仍然是无心在见闻觉知,还是无心能知道无心。
问:既然是无心,就应该没有见闻觉知,为什么还会有见闻觉知?
答:我虽无心,却能见能闻能觉能知。
问:既然能见闻觉知,就是有心,怎么能说是无心?
答:正是这个见闻觉知本身就是无心,哪里还能离开见闻觉知另有一个无心?我担心你不明白,一一为你解说,让你悟得真理。比如终日见却如同不见,见也是无心;终日闻却如同不闻,闻也是无心;终日觉却如同不觉,觉也是无心;终日知却如同不知,知也是无心。终日造作,作也如同不作,作也是无心。所以说见闻觉知统统都是无心。
问:怎样才能知道这是无心?
答:你只要仔细推究观察,心是什么样子?这个心能得到吗?这个心是心不是心?是在内、在外还是在中间?这样从三处推求寻找心,终究不可得,乃至一切处寻找都不可得,就应当知道这就是无心。
问:和尚既然说一切处都是无心,就应该没有罪福,为什么众生还在六道中轮回生死不断?
答曰。眾生迷妄。於無心中而妄生心。造種種業。妄執為有。足可致使輪迴六趣生死不斷。譬有人於暗中見杌為鬼見繩為蛇便生恐怖。眾生妄執亦復如是。於無心中妄執有心造種種業。而實無不輪迴六趣。如是眾生若遇大善知識教令坐禪覺悟無心。一切業障盡皆銷滅生死即斷。譬如暗中日光一照而暗皆盡。若悟無心。一切罪滅亦復如是 問曰。弟子愚昧心猶未了審。一切處六根所用者應 答曰。語種種施為煩惱菩提生死涅槃定無心否 答曰。定是無心。只為眾生妄執有心即有一切煩惱生死菩提涅槃。若覺無心即無一切煩惱生死涅槃。是故如來為有心者說有生死。菩提對煩惱得名。涅槃者對生死得名。此皆對治之法。若無心可得。即煩惱菩提亦不可得。乃至生死涅槃亦不可得問曰。菩提涅槃既不可得。過去諸佛皆得菩提。此謂可乎 答曰。但以世諦文字之言得。於真諦實無可得。故維摩經云。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又金剛經云。無有少法可得。諸佛如來但以不可得而得。當知有心即一切有無心一切無 問曰。和尚既云於一切處盡皆無心。木石亦無心。豈不同於木石乎 答曰。而我無心心不同木石。何以故。譬如天鼓。雖復無心自然出種種妙法教化眾生。又如如意珠。雖復無心自然能作種種變現。而我無心亦復如是。雖復無心善能覺了諸法實相具真般若三身自在應用無妨。故寶積經云。以無心意而現行。豈同木石乎。夫無心者即真心也。真心者即無心也 問曰。今於心中作若為修行 答曰。但於一切事上覺了。無心即是修行。更不別有修行。故知無心即一切。寂滅即無心也 弟子於是忽然大悟。始知心外無物物外無心。舉止動用皆得自在。斷諸疑網更無罣礙。即起作禮。而銘無心乃為頌曰。
回答是:众生因迷惑妄想,本无心中却妄生分别心,造作种种业行,错误执着为实有。这足以导致轮回六道生死不断。就像有人在黑暗中把木桩当成鬼、把绳子看作蛇而产生恐惧一样,众生的虚妄执着也是如此——在无心中妄执有心,造作种种业行,实际上都逃不出六道轮回。
这样的众生若遇到大善知识教导坐禅,觉悟到本来无心,一切业障都将消灭,生死轮回即刻断除。好比黑暗中阳光一照,黑暗顿时消失;若能悟得无心,一切罪障消灭也是如此。
问:弟子愚钝,心中还不明白:在一切境界中,六根的作用应当如何?
答:言语、种种行为、烦恼与菩提、生死与涅槃,究竟是无心吗?
答:确实是无心。只因为众生妄执有心,才会产生一切烦恼生死与菩提涅槃。若觉悟无心,自然没有一切烦恼生死与涅槃。所以如来为执着有心者说有生死,菩提是针对烦恼而立的名称,涅槃是针对生死而立的名称,这些都是对治法门。如果连无心都不可得,那么烦恼菩提也不可得,乃至生死涅槃也不可得。
问:菩提涅槃既然不可得,过去诸佛都证得菩提,这怎么说?
答:这只是世俗谛的文字表达,在真谛中实无可得。《维摩经》说:菩提不能用身体证得,不能用心证得。《金刚经》说:没有丝毫法可得。诸佛如来只是以不可得而证得。应当知道:有心就一切皆有,无心就一切皆无。
问:和尚既然说在一切境界都无心,木头石头也无心,难道和木石相同吗?
答:我的无心不同于木石无心。为什么呢?譬如天鼓虽无心,自然能发出种种妙法教化众生;又如如意宝珠虽无心,自然能作种种变现。我的无心也是如此——虽无心却能善能觉了诸法实相,具足真般若,三身自在运用无碍。所以《宝积经》说:以无心意而显现作为,岂同木石?所谓无心就是真心,真心就是无心。
问:现在应当如何用心修行?
答:只要在一切事相上觉了无心就是修行,不必另有修行。由此可知无心即是一切,寂灭就是无心。
弟子听后豁然大悟,才知心外无物、物外无心,举手投足皆得自在,断除一切疑惑障碍,随即起身礼拜,并作《无心颂》铭记。
心神向寂 無色無形 覩之不見
聽之無聲 似暗非暗 如明不明
捨之不滅 取之無生
心神归于寂静,没有颜色没有形相,看它看不见。
听它没有声音,似暗非暗,似明非明。
舍弃它不会消失,求取它不会生起。
大即廓周法界 小即毛竭不停
煩惱混之不濁 涅槃澄之不清
真如本無分別 能辯有情無情
收之一切不立 散之普遍含靈
妙神非知所測 正覓絕於修行
滅則不見其懷 生則不見其成
大道寂號無相 萬像窈號無名
如斯運用自在 總是無心之精
大时遍满法界无边,小时微尘刹那不停。烦恼混杂而不染浊,涅槃清净亦非澄清。真如本性本无分别,却能辨明有情无情。收摄时一切皆不可得,散开时普现一切生灵。玄妙神性非思议可测,正觉寻觅断绝修行相。寂灭时不见其踪迹,生起时不见其形相。大道寂静称为无相,万法幽深名为无名。如此运用自在无碍,皆是无心之妙精。
和尚又告曰。諸般若中以無心般若而為最上故維摩經云。以無心意無受行。而悉摧伏外道。又法鼓經。若知無心可得。法即不可得。罪福亦不可得。生死涅槃亦不可得。乃至一切盡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乃為頌曰。
和尚又开示说:诸般般若法中,以无心般若最为殊胜。正如《维摩诘经》所言:不起心动念,不执著取舍,便能降伏一切外道。《法鼓经》也指出:若能了知无心可得,诸法自然不可得,罪福亦不可得,生死涅槃皆不可得,乃至一切法都不可得,连不可得这个念头也不可得。因此作偈颂曰:
昔日迷時為有心 爾時悟罷了無心
雖復無心能照用 照用常寂即如如
从前迷惑时以为有心
如今觉悟后了无此心
虽无心却能观照作用
观照作用常寂即是如如
重曰。
又说。
無心無照亦無用 無照無用即無為
此是如來真法界 不同菩薩為辟支
无心无需观照亦无功用 无观照无功用即是无为
此为如来真实法界 不同于菩萨与辟支佛
言無心者即無妄相心也。
无心即是没有虚妄分别的心。
又問。何名為太上 答曰。太者大也。上者高也。窮高之妙理故云太上也。又太者通泰之位也。三界之天雖有延康之壽福盡。是故終輪迴六趣。未足為太。十住菩薩雖出離生死。而妙理未極。亦未為太。十住修心妄有入無。又無其無有雙遣不妄中道。亦未為太。又忘中道三處都盡。位皆妙覺。菩薩雖遣三處。不能無其所妙。亦未為太。又忘其妙則佛道至極。則無所存。無存思則無思慮。兼妄心智永息。覺照俱盡。寂然無為。此名為太也。太是理極之義。上是無等色。故云太上。即之佛如來之別名也。
又问:什么叫做太上?
回答:太就是大,上就是高。穷尽最高妙的道理,所以称为太上。再者,太是通达安泰的境界。三界诸天虽有绵长寿数,但福报享尽后仍会轮回六道,不能称为太。十住菩萨虽已超脱生死,但尚未彻悟最高妙理,也不能称为太。十住菩萨修心时从有入无,又否定"无"的存在,双遣有无而达不妄中道,仍不能称为太。进而忘却中道,将三处(有、无、中道)完全消尽,位登妙觉,但菩萨虽舍离三处,还不能完全超越其妙境,仍不能称为太。最终连妙境也忘却,佛道达至极处,便无所执存。无存想则无思虑,虚妄心识永远止息,觉照俱泯,寂然无为,这才称为太。太是理体至极的含义,上是无与伦比的境界,所以称为太上。这就是佛陀如来的别称。
無心論一卷
CBETA 编码:T2831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