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略疏
真如的本源和根本法则,深远寂静超越言语思虑,微妙的觉悟和玄奥的智慧,深奥难测超越文字表象。虽然真谛俗谛都已泯灭,但二谛真理恒常存在;空与有两者皆已消亡,唯一实相永远显现。因为真空从未离开妙有,即通过妙有来彰显真空;虚幻的有从未脱离空性,即通过空性来阐明妙有。由于空不离有,所以有并非实有;由于有不离空,所以空并非断灭。不执于空的空性才是究竟空(非断灭),不执于有的存在才是妙有(非恒常)。四种偏执既已破除,百般谬误自然消尽——般若玄妙的宗旨,不正是如此吗?
若将般若法门详细展开,经文超过二十万颂;若要概括其核心要义,十四行偈颂已说尽真理。由此可知诠释真谛的教法,可广可略随顺众生因缘;超越言诠的究竟宗旨,本性圆融无碍全体显现。《般若心经》实为照亮迷途的明灯,渡越苦海的快船,救度众生指引迷津,没有比这更殊胜的。
具体而言:"般若"以灵明觉照为体性,"波罗蜜多"以到达彼岸为功用,"心"字彰显核心奥义所在,"经"字表明贯穿佛陀言教。结合法义与譬喻,以诠释宗旨为纲要,故称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解释这部佛经,分五个方面说明:第一、教法兴起的因缘;第二、经典所属的藏部;第三、宗要旨趣;第四、解释经题;第五、讲解经文。
最初,关于教法兴起的缘由,依据《大智度论》所说,就像须弥山王不会无缘无故或仅因微小因缘而震动,般若教法的兴起也是如此,具备众多因缘。一是为了破除外道的各种邪见;二是为了让二乘行人回转向大乘;三是为了让小菩萨不迷失于空理;四是为了使人领悟二谛中道,生起正见;五是为了彰显佛陀的殊胜功德,令人生起清净信心;六是为了让人发起大菩提心;七是为了让人修习菩萨的深广行持;八是为了断除一切重大障碍;九是为了证得菩提、涅槃的果报;十是为了流传后世,利益众生。简略列出这十点,涵盖了教法兴起的要义。
第二、关于归类。在三藏中属于经藏部分,在两藏中属于菩萨藏范畴,在权教实教中属于实教所摄。
第三,关于宗旨和归趣。语言所表达的是宗旨,宗旨所指向的是归趣。先总说后分说,总说以三种般若为宗旨:一是实相般若,指所观照的真理本性;二是观照般若,指能观照的微妙智慧;三是文字般若,指诠释前两者的教法。不外乎这三种,所以以此为宗旨。分说也有三对:第一对是教法与义理,以文字教法为宗旨,其余两种义理为归趣;第二对是境界与智慧,以真空境界为宗旨,观照智慧为归趣;第三对是因果,以菩提因行为宗旨,菩提果德为归趣。
因此,虚空中没有物质形态,没有感受、思想、行为、意识,没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没有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没有视觉所及的领域,乃至没有意识所及的世界。
三、证得果位。涅槃,此处称为圆寂,意指功德圆满无缺称为圆,烦恼断尽无余称为寂。区别于小乘暂时安立的化城,此处乃真实获得永恒常乐,故称究竟。又解释为智慧彻底穷尽涅槃真际,因此名为究竟。
上述所得已毕。
二、正式解说咒语。这有两层含义。
第一,不可解释,因为这是诸佛的密语,不是凡夫境界所能理解的,只需诵持,便能消除业障、增长福慧,不必勉强解释。
第二,若要勉强解释:"羯谛"意为"去"或"度",是深妙智慧的功能。重复"羯谛"表示自度度他。"波罗羯谛"中,"波罗"意为"彼岸",即所到达之处。"波罗僧羯谛"中,"僧"意为"全部"、"普遍",即自他普度,共同到达彼岸。"菩提"指到达怎样的彼岸?即无上正觉的境地。"萨婆诃"意为"迅速",令前述功德迅速成就。
简单解释后搁笔,以述怀之偈作结:智慧深奥难测,多劫难以得遇,随己浅见略加赞叹解释,只盼能契合佛法真谛。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释 法藏
长安二年,在京城清禅寺翻译佛经的闲暇时,有幸结识礼部兼检校雍州长史荥阳郑公。他性情清雅简约,心怀忠孝。出身高贵如金枝玉叶,肩负着朝廷重任。在朝堂上风范卓然,在佛门中护持正法。从少年到老年,持诵这部《心经》数千万遍,心悟微妙义理,口诵神圣经文。他再三恳切请求我撰写简略的注疏,我只好以管窥天,尝试阐释这高深的佛法。
一切现象都源于心,心是人的主宰。三种修行方法最终归于同一个真理,这一真理就是根本法则。认识到心本无所得才是真正的获得,领悟到真理则无所不通达。如来说五蕴皆空——人本为空;如来说诸法空相——万法亦空。明白万法皆空,见到空性便舍弃对万法的执着。这两种认识本身,难道不也是空吗?因此禅定与智慧都是空中的修行法门。进入此门者能得智慧,走此路者能超脱轮回。若非修习甚深般若智慧之人,谁能证悟这个道理呢?
秘书少监驸马都尉荥阳郑万钧,是一位学识渊博的人。他痴迷于传承学问,书法造诣达到至高境界。于是亲自挥毫书写,镌刻《心经》;建立圣善的佛法道场,开创未来殊胜功业。
佛陀以无依无靠的真相说法,佛法本来就不曾生起;我以无有所得的心传法,当下也没有灭失。真理蕴含在文字中,意境与天地等同。国老张说听闻后十分赞叹。为弘扬佛法,将此文刻于石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