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師三昧行法

No. 1483-A藥師三昧行法序

三昧。菩薩道之正行也。而復以懺法名者。豈律文懺淨。為三昧之方便。尸羅不清淨。三昧不現前。其名有以取之歟。余曰。懺法。非外方便也。明三昧之助也。夫三昧正行。通達實相。達實相者。是第一懺。眾罪霜露。慧日消除。蓋無之而不懺矣。第以心理微密。觀用麤疎。黑業覆障。䘚難開曉。故重運身口。助發其意。使疾相應。更加之以懺耳。助也者。順正者也。道無兩端。而有賓主。主正賓助。分所宜然。今殆主懺而賓三昧。何居。余曰。助之為言藉也。謂以力藉與之也。當其正得助力。則體合而用一矣。脩三昧時。其法名懺。懺之成處。三昧彰焉。三昧之得法。猶城之有門也。城之無門。自不名城。法之於三昧。其何賓之與有五悔徹始終之位。十乘通信法之機。聖言洋溢多方。高軌淵源有自。若藥師光垂堪忍。願攝有情。雖具為拔業纏之願。而無首伏罪結之辭。以指喻指。尚謂非中之是。無法立法。不猶節外之枝乎。余曰。諸經觀門固廣。其法一揆。而藥師為法。顯而且簡。毋得以辭害義也。夫既曰為拔所纏業障矣。而又一一述諸過惡。吐露情辭。身口求哀。願為成道。則已作乞除。未作不作。悔過陳願之義。豈不至顯哉。且普賢觀則都淨六根。請觀音則通銷三障。方等陀羅尼之四眾滅罪。大涅槃之闍王懺逆。是皆法有對當。辭仍專切。乃若今經。雖詳陳眾過。實單除業障。現所為業。苟得拔除。則宿惑自謝。來報不受。可謂灸病得穴。伐樹得根。斯至簡之法。要視諸經獨󳫠矣。藥師本願。迦文勸請。符理契機。二俱善巧。且順機建法。尚名法施。而稱法隨機。得非允佛之化門乎。蓋諸佛化門。各異其施。西方欲󳫠堪忍之苦。而先與淨蓮之樂。故彌陀施以攝門。中方當轉娑婆之穢。便是同居之淨。故釋迦施以折攝二門。東方欲與淨瑠璃之樂。而先󳫠堪忍界之苦。故藥師施以折門。雖折攝異施。而同一慈悲。同為此界一切有情也。譬諸日焉。當停午時。罄無餘影。則折攝均施是宜。西照將沉。羣動欲息。則攝施是宜。東明初啟。庶類憑生。則折施是宜。既已西沉。必將東起。中天皎麗。了無暫停。究是此光。輪燭一四天下也。是則眉間白毫光。無量光。瑠璃光。總是一光。繼之以日光月光。光光無盡矣。故有釋迦。不可無彌陀藥師。既有彌陀。夫亦可少藥師乎。如欲以先承光。光光無盡。必先盡此菩薩道之正行。余業障深重。出俗參方。多歷年所。始遇大悲懺儀。雖課脩無間。而業纏未󳫠。今年春。仁菴義禪師。自󳬛溝還顯寧。急以藥師懺法。啟余󳬛定。且相期共席脩之。余甚恊至願。援筆立成。作書寄往。秋初纔獲報章。而仁老竟示寂於󳬛上矣。余既憫同志告徂。更念有志於藥師者。未聞此法。龍丘懋聖葉居士見之。慨然授梓。將以徧聞同志。昔陳文帝披悔辭於太極。唐中宗蒙降祉於房部。肅宗感瑞李於開元。而梁肅穆員皎然呂溫諸賢。申弘讚於文苑。皆與藥師有大緣起。若居士既以金剛般若。轉諸人先世罪業。又以此懺。用󳫠現世業纏。是亦淨瑠璃國之乘願者也。是為序。
三昧是菩萨道的正修行。之所以用忏悔法命名,难道是因为戒律中的忏悔清净是修习三昧的方便法门吗?持戒不清净,三昧就不能现前,这个名称是有其道理的。我说:忏悔法并非外在的方便法,而是显明三昧的助缘。三昧正修行是通达实相的境界,能通达实相就是最究竟的忏悔。一切罪障如霜露般,智慧日光一照即消,这样就没有什么不能忏悔的了。只是因为心性微细难察,观照功夫粗浅,被黑业障蔽,难以开悟,所以要通过身口的行为来辅助启发心意,使其迅速相应,更加以忏悔。所谓助缘,就是顺应正修的。道法没有两个,但有主次之分。以正修为主,助缘为辅,这是应当的。
现今有人以忏悔为主,三昧为次,这是为什么呢?我说:助缘的意思就是借助。当正修得到助缘时,就体用合一了。修习三昧时,这个方法叫忏悔;忏悔成就处,三昧自然显现。三昧的修得方法,就像进城要有城门一样。没有城门就不叫城了。忏悔法对于三昧,怎能说是次要的呢?五种悔法贯穿始终,十种修行方法契机契理。佛陀的教法广大无边,高妙的修行法门源远流长。比如药师佛的光明普照娑婆世界,愿力摄受一切众生。虽然有拔除业障缠缚的誓愿,却没有首先忏悔罪业的言辞。以手指比喻手指,尚且不是中道;无法中建立法门,岂不是节外生枝吗?我说:诸经的观修法门固然广大,但道理是一致的。药师法门显明而简捷,不要因为言辞而误解其义。既然说要拔除业障缠缚,又一一陈述种种过恶,吐露真情,以身口哀求,发愿成道,就已经是忏悔未作之罪、誓不再造,悔过发愿的道理岂不是很明显吗?
而且普贤观经是清净六根,请观音经是消除三障,方等陀罗尼经是四众灭罪,大涅槃经记载阿阇世王忏悔杀父之罪。这些都是有对应法门,言辞恳切。而这部药师经,虽然详细陈述种种过恶,实际上专为消除业障。若能拔除现世业障,往昔惑业自然消除,未来果报不再承受。可以说是治病找准穴位,砍树砍到根部。这是最简捷的法门,比起其他经法更为殊胜。药师佛的本愿,释迦牟尼佛的劝请,既符合真理又契机众生,二者都很善巧。何况随顺众生根机建立法门,尚且称为法施;而随顺法理教化众生,不正是佛陀的度化之门吗?
诸佛的度化方法各有不同。阿弥陀佛想要救度娑婆世界的苦难众生,先给予极乐净土的安乐,所以用摄受法门;释迦牟尼佛要转变娑婆世界的污秽,当下就是清净佛土,所以用折伏与摄受两种法门;药师佛要给予琉璃净土的安乐,先救度娑婆世界的苦难,所以用折伏法门。虽然折伏与摄受的方法不同,但都是出于同一慈悲心,都是为了度化此界一切众生。就像太阳一样:正午时分,阳光普照无遗,这时折伏与摄受并用最合适;夕阳西下,万物将息,这时用摄受法门最合适;朝阳初升,万物复苏,这时用折伏法门最合适。太阳西沉后必然东升,中天光明灿烂,永不停息。说到底都是同一光明,照耀整个天下。因此,释迦牟尼佛的白毫光、阿弥陀佛的无量光、药师佛的琉璃光,都是同一光明。接着又有日光月光,光光相续无尽。所以有释迦牟尼佛,就不能没有阿弥陀佛和药师佛;既然有阿弥陀佛,又怎能缺少药师佛呢?如果想要先承受佛光,使光明相续无尽,就必须先圆满这菩萨道的正修行。
我业障深重,出家参学多年,才遇到大悲忏法。虽然精进修持不间断,但业障仍未消除。今年春天,仁庵义禅师从山沟回到显宁寺,急切地以药师忏法启发我修习禅定,并且相约共修。我非常赞同这个心愿,立即提笔写成书信寄去。直到秋初才收到回信,而仁庵禅师竟已在山上圆寂了。我既哀悼同修往生,又想到有志修学药师法门的人尚未听闻此法。龙丘的叶懋圣居士见到后,慨然出资刻印流通,要让所有同修都能得闻。
往昔陈文帝在太极殿披阅忏悔文,唐中宗在房部蒙受福佑,唐肃宗在开元年间感应到祥瑞的李树开花。而梁肃、穆员、皎然、吕温等贤士,在文坛上弘扬赞叹,都与药师佛有甚深因缘。像叶居士这样,既以《金刚经》般若法门转化人们前世的罪业,又以此忏法消除现世业障缠缚,也是琉璃净土的乘愿再来人啊。因此作序。
旹康熈三年立冬日台山後學受登書於無畏堂
时康熙三年立冬日,台山后学受登书于无畏堂。
版权声明:本站原始经文数据源为 CBETA
译文由人工智能翻译,仅供学习参考,并非权威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