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恩重經
佛說父母恩重經
我亲自听佛这样说的。那时佛住在王舍城的灵鹫山中,与大菩萨们及弟子们在一起。还有比丘、比丘尼、在家男女信众,以及一切天界众生、人间百姓和天龙鬼神,都来聚会。大家专心听佛说法,恭敬瞻仰佛的庄严面容,目光一刻都不愿移开。
佛说:人生在世,父母是最亲的人。没有父亲就不会出生,没有母亲就不能养育。所以孩子寄托在母胎里,经过十月怀胎。等到月份满足时,母亲和婴儿一起出现,降生在草垫上。父母养育孩子,睡觉时放在摇篮里,父母抱着孩子,温柔地逗弄着,面带笑容。孩子饿了要吃,没有母亲就不能哺育;渴了要喝,没有母亲就没有乳汁。母亲即使自己挨饿也要把苦的留给自己、甜的给孩子,宁愿自己睡在湿处也要让孩子睡干燥处。若非至亲,谁会这样?若非母亲,谁能这样养育?慈母养育孩子,离开摇篮后,十个指甲里为孩子清理不净之物,累计起来每指应有八斛四斗之多。细算母亲的恩德,像苍天一样无边无际。可叹啊,慈母的恩情怎样才能报答呢?
阿难恭敬地问佛:世尊,怎样才能报答母亲的恩情呢?恳请您为我们开示。
佛陀告诉阿难:你要仔细听,好好思量。我将为你详细解说。父母的恩德比天高比海深。如果有孝顺仁慈的孩子,能为父母修福造经,或在七月十五日设盂兰盆供,供养佛和僧众,将获得无量功德,能报答父母的恩情。如果有人抄写这部经,流传世间,让人受持读诵,应当知道此人是在报答父母之恩。
父母之恩如何报答?父母外出时,无论到东邻西舍、井边灶旁、磨坊碓房,只要听到孩子在家啼哭想念,就会立刻赶回。孩子远远看见父母回来,或在摇篮里摇头晃脑,或拖着肚子跟随,呜呜叫着奔向母亲。母亲弯下身子,伸出双手为孩子拂去尘土,轻声哄着,解开衣襟喂奶。母亲见儿欢喜,孩子见母开心,两情相依,恩深爱重。两三岁时,孩子开始学步。吃饭时没有母亲就不认父亲。父母在外作客,得到饼肉都舍不得吃,揣着带回来给孩子。十次有九次孩子欢喜,一次得不到就撒娇哭闹。娇惯的孩子不孝,必有五种忤逆;孝顺的孩子不违逆,必定温顺。
等孩子长大,结交朋友,讲究梳妆,想要好衣服打扮。父母自己穿破旧衣服,把新布料先给孩子用。孩子外出办事,父母操心南北奔波。等孩子娶妻成家,父母反而被疏远。夫妻在房中笑语,父母年老体衰,从早到晚无人过问。若是丧偶的父母,独守空房如同寄居的客人,得不到关怀,缺衣少被,忍受寒苦。年老色衰,虱子缠身,昼夜难眠,长吁短叹:前世造了什么孽,生下这不孝子?有时呼唤孩子,反被怒目相向。儿媳也不孝,儿子更忤逆,夫妻共同造作五逆之罪。父母使唤时,十次有九次违逆,全不顺从,还恶言相向,咒骂父母不如早死。父母听了悲泣懊恼,泪流满面:你小时候没有我们怎能长大?早知如此,不如当初不生!
佛陀告诉阿难: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为父母受持读诵、抄写这部《父母恩重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哪怕只听闻一句一偈,所有五逆重罪都能消灭,永不复生,常能见佛闻法,速得解脱。阿难从座起身,袒露右肩,长跪合掌问佛:世尊,这部经叫什么名字?应当如何奉行?
佛陀告诉阿难,这部经书名为《父母恩重经》。如果有任何众生能为父母祈福、抄写经文、焚香供佛、礼拜供养佛、法、僧三宝,或是布施饮食给僧众,应当知道此人能报答父母的恩情。帝释天、梵天王、诸天神、人间众生听闻此经心生欢喜,发起菩萨心。众人悲泣震动大地,泪水如雨般落下,以五体投地之礼虔诚接受教法,向佛足顶礼,欢欣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