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心玄樞
觀心玄樞卷一
宗镜录中简要概括主要内容
如果不修习观心法门,不能领会万物即自己,那么一个道理也不能确立,一件事也无法成就。为什么呢?道理是通过心显现的,事情是凭借心成就的。如果没有心,肯定没有任何一法可以建立。所以说:从无住之本建立一切法。因为万法本来没有自体,只是从识变化而来。心如果不生起,一切境界都是空的,心生则法生,心灭则法灭,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不观察自心,怎么能成佛?因为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心之外没有别的佛,佛之外也没有别的心。又说:诸佛和一切众生都只是这一心,再没有别的法。觉悟此心就是佛,只有这一心就是佛,见到此心就是见佛。因此如来成佛时,在自己身中普遍看见一切众生都成佛,乃至普遍看见一切众生入涅槃。这都是同一个本性,也就是所谓的无自性。
因为本性空寂,所以随着清净的因缘就能成佛,随着染污的因缘就会堕为凡夫。然而即使身处凡夫之身,觉悟的本性从未动摇。就像真金佛像被破旧衣服遮盖,又像无价珍宝被脏布缠绕,好比贫女怀上了圣胎,如同青莲尚未出水。时间因缘虽有差异,心性本质毫无差别。如同瓶中装的醍醐,随着容器不同而显现差异;又像水分流入江海,随着流向不同而得名。
这是最上等根器的人,当下便能领悟整个法界,直接听闻佛法立即信受,顿时契入顿然修持。若是中等或下等根器的人,见解多有错谬,空自领会唯心的宗旨,却对精微的义理不能通达。有的执着心性为空无,有的执着心性为实有;有的知晓心这个名称却不认识心的本体,有的明白心的道理却不具备心的修行。真实与虚妄无从分辨,根本与枝节怎能明了。因此五种根性各不相同,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有所区别。禅宗分南北两派,见解有亲近疏远之分,何况末法时代根器浅薄之人,怎会没有疏漏呢。
如圭峰禅师所甄别说道:
北宗认为众生本具觉悟本性,如同镜子具有明亮本性,妄念清净则心性觉悟,昏沉尘垢除尽则镜体光明。
评论指出:这只是染净缘起的现象,背离习气的途径,却未能觉察妄念本无实体,心性本来清净。既然觉悟尚未透彻,修行又如何能称得上真实?
洪州的禅师说:起心动念、弹指眨眼,一切行为举止,都是佛性的整体作用,再无其他作用。就像世人临终时一念断绝,虽然整个身体还未坏朽,却已经口不能言、眼不能见、耳不能听、脚不能行、手不能动,由此可知能言语行动的必定是佛性。
评论说:北宗认为分别心与行为动作都是虚妄;洪州宗则认为分别心与行为动作都是真实。若执着于他派见解就会迷失自宗立场,怎肯相互融通?
牛头禅师说:一切现象如同梦境,原本空寂,心与境本来清净,并非今日方才觉悟。应当放下自我、消泯妄念,方能断绝痛苦的根源和虚妄的果报。
评论说:这一派以消除妄念为修行,洪州宗则以每个念头都体现真性为觉悟,随顺本心为修行。这一派以本来无事为觉悟,消除妄念为修行。
如上三种见解的差异在于:第一种都是虚妄,第二种都是真实,第三种都是空无。若就修行而言,最初是降伏妄心使其熄灭,其次是任运随顺本性真情,最后是止息心念不起分别。
如今荷泽宗的宗旨,正是释迦牟尼降生世间、达摩祖师西来东土的本意。若以前代教法对照此宗,便会发现此宗与前代迥然不同;若以此宗统摄前代教义,则前代教义与此宗全然契合。因为诸法如梦如幻,这是所有圣者共同的教示。妄念本自寂灭,外境原本空无,这空寂灵明的心性始终朗然不昧。当下这空寂的觉性,正是当年达摩祖师所传的清净本心。无论众生沉迷或觉悟,心体自然明了。它不依赖因缘而生,不随外境起灭。迷时生起烦恼,觉性本身并非烦恼;悟时显现神通,觉性本身亦非神通。这"知"之一字,实为一切玄妙法门的枢要。
这种觉知是一切众生的心之本体,心是名称,觉知是本质。就像水是名称,湿润是本质。这种觉知不是能所分别的认知,也不是智慧观照的证悟之知,而是真如本性自然具足的灵明觉知,它本来现成,清楚明了,无需刻意造作。它随顺因缘而本性不变,本性不变而随顺因缘。所以称为空寂之知——空寂就是无相,这神妙觉了之性虽无形相,却灵明不昧。因此称为寂知,也称寂照,又称无相之知,或称无知的觉知。
正如《肇论》所说:
放光般若经说:般若智慧没有一切相状,没有生灭之相。道行般若经说:般若智慧没有能知的主体,没有所见的对象。这是在阐明般若智慧观照的功用。但为何说它无相无知呢?难道真有超越形相的认知、不用分别的观照吗?原因在于:凡有所知,就必有所不知。因圣人之心无分别知见,所以能无所不知。这种无分别的知,才称为一切知。所以佛经说:圣人之心虽无分别知见,却能了知一切。确实如此。
荷泽宗又归纳无为、无住乃至不可说等种种教法,只以"空寂知"三字统摄无遗。空除诸相仍是遮遣性表述,唯"寂"字才指向真实不变的本体——不同于虚无之空。"知"字彰显当下自性之明觉——不同于分别之识。唯此寂知合一方为真心本体。因此从初发心直至成佛,唯有寂知本体始终不变不断;仅随修行阶位深浅,名称与义理略有差异。
在彻底觉悟时,称为理智:理即是寂静,智即是了知。在发心修行时,称为止观:止息粗妄缘虑,契入寂静;观照性相本质,冥合了知。在任运成就修行时,称为定慧:因止息外缘而心得安定,定即寂然不变;因观照实相而显发智慧,慧即无分别了知。在烦恼尽除、功行圆满、成就佛果时,称为菩提涅槃。菩提是梵语,此处译为觉,即了知;涅槃是梵语,此处译为寂灭,即寂静。应当知道从初发心直至最终成就,唯是寂静与了知。若只强调空寂无为等教义,而缺失菩提了知之义,则未达圆满。
问:洪州宗也讲灵觉和鉴照等,这与知有什么不同?答:现今所指出的不论是愚智善恶,乃至禽畜等的心性,都是自然明了恒常知觉,不同于木石。那些觉智等说法,并不能通贯一切作用。迷者不会觉,愚者没有智。心处于无记状态时,就不能称为鉴照等,岂能与心体自然恒常之知等同?故华严疏主在《答顺宗所问心要》中说:无住心体,灵知不昧。又说:任运寂知。又说:双照寂知。华严经也区分知与智的不同。
洪州宗虽言灵觉,但仅是标指众生本具之性。如说皆有佛性之语,并非确切指示,若论指示则仅止于能言语等功能。若细加追问,便说一切皆是假名,并无固定实法。且总体而言,佛教有遣荡与显扬二门,究其真实义理,则含真空与妙有,穷究本心,则兼具体用。今洪州与牛头两宗,以扫除形迹为至高境界,仅得遣教之旨。真空之义,仅成就其体。却失显教之旨,妙有之义,欠缺其用。
有人问:洪州宗将言语动作等显现在心性之上,认为这些作用当下就是显现教法,就是心性的作用。这有什么欠缺之处呢?
答道:真心本体有两种作用,一是自性本具的作用,二是随因缘而显现的作用。好比铜镜,铜的材质是自性本体,铜镜的光明是自性作用。光明所映现的影像,是随缘而起的作用,这些影像只有面对外缘时才会显现。所现影像千差万别,而光明本身却是澄澈明朗的,光明永远是一味不变的。以此比喻:心常寂静是自性本体,心常觉知是自性作用。至于能够言语、能够分别、能够动作等,都是随缘而起的功用。现在洪州宗所指示的能言语动作等功能,只是随缘作用,缺少了自性本具的作用。
又如金地、酪酥河、肉山、鱼、米等境,皆不离菩萨能变之心,更无外境。故云:诸佛菩萨变地为金者,以妙观察智摄大圆镜智及异熟识,令地种不起,金种生现。依此增上力故,能令众生所见之地灭、金生,称之为变,非谓直接转土成金。
又如福德之人,捉石成金;业贪之人,遇金为石。金非石而石现,石非金而金生。转变皆由心起,金石本无定体。又如神通之人,地作水相,水作地形,悉随念成,真实不虚。故云:一切万物皆有可转之理。如僧护见身化为寂瓶等事。当知:色法皆随感而现,色无定相,随心而转。
这个道理原本是如来藏中不可思议的法,随心执取便成外境或内识,你们所行正是菩萨道。平等法界中,方寸之心圆满无缺,则一切无碍之人同由一道出离生死。十方诸佛共趣涅槃之门。本自一心,随众生根机显现差异,犹如不识骊龙颔下宝珠,错认作鱼目,鱼目空有其名,宝珠本体始终不变。然此唯心之法,实为最上乘教义,依四缘四分之理而成立,凭三量三宗之旨而显发。故非邪谬之说,大义昭然若揭,一切圣贤皆共同承此无边誓愿,千经万论俱诠释如恒河沙数之正理。
若不观照自心,何以成就顿悟?因为心如同宝印,文字顿时显现,完全没有前后差别。从断除烦恼的角度说,犹如斩断一缕丝线,万根丝线顿时截断。从修行功德的层面讲,好比染浸一缕丝线,万条丝线顿时着色。所以说一念与真如自性相应,八万波罗蜜行门即刻同时具足。正如偈颂所言:若能如是认知心识,即能明了通达一切法,具足一切智慧知见者,速疾成就无上正觉。
佛陀不曾言说,却恒常听闻微妙法音。心识无需思量,自然普照十方法界。
因此,若舍弃文字而通达真义,就如同狮子直扑人身;若背离真义而屈从文字,恰似痴犬追逐土块。
因此说:我所阐述的是义理而非文采,你所执著的是辞藻而非真义。名相如同土块,真理犹如真人。无明痴犬追逐名相之块,种智师子悟理忘却言诠。故而,只知追寻名相者,终究不能明见自性。在境上生起妄念萌芽,于心内起分别觉观,犹如水动则珠光昏黯,云飞而月影隐没。有偈颂云:瞎眼犬对茅丛狂吠,盲眼人高呼有虎贼,循声逐响故而迷失,正如双目不能亲睹。
因此,声闻目睹此等大事,自惭无能,有的号泣而声震大千世界。有的说:同在一法之中,却未能得此真义。若菩萨闻此妙旨,便忏悔从前过错。有的说:从无量劫以来,皆被我执所漂流。有的言:我等未皈依之前,尽是邪见之人。故遇此正教,恩德难报,纵使以身作座、以肉为灯,以皮为纸、以骨为笔,乃至如常啼菩萨东行求法,善财童子南询参访,药王焚手供养,普明刎首献佛,皆不能报答一句佛法之恩。
所以说:即使以手足供养,以头顶礼敬,行一切供养方式,都不能报答恩德。唯有持守这份心意,才称为真正的报恩。正如偈颂所言:纵然建造如恒河沙数般的宝塔,也比不上片刻间思维此经的功德。再者,弘扬其他法门不算艰难。譬如立于有顶天,为众生演说无量其他经典,也不算艰难。甚至足撼大千世界,手执虚空而行,也不算艰难。能够演说此经,这才是真正的艰难。
因此应当明白:
竭尽大海移动高山,并非无为之力所能成就;纵然能够踏虚而行履水不沉,也仍属有漏神通。何不开启诸佛心要,演说如来藏性,绍继菩提种智,契入一乘妙门?如此方能托质圣胎,成为真佛之子。何以故?因得根本故。譬如从水源处得水,依靠牛乳获得酥酪,开凿山岩方能求金,而不应凿树求金;压榨牛乳方可得酥,而不应钻水取酥。因树木本无黄金,水中原无酥酪。
因此说:
天地之间,宇宙之中,藏有一宝,隐于形质之内。此宝灵明觉照,洞彻内外皆空,寂静难见,可谓玄之又玄。其宝光明赫赫,朗照十方世界,虽隐于寂灭无为之境,却圆满显发。随声应色,通阴达阳,神妙无根而用无穷,眨眼不见,侧耳不闻。
若不观察自心,何以称为尊贵?因为与道相应即是尊贵。心性微细难见,隐显如神,五眼难睹其形,两耳不闻其声,迎面不见其前踪,追随不得其后影。秉持实相真印,成为超脱尘世的宗师;踏入真如之门,继承法王正宗血脉。获得妙法国土,居于万有之尊位,巍峨庄严,三界独步。诸圣归心奉命,无一事不遵从;众贤投诚成就,无一尘不降伏。故而说:自从识得这颗明珠,帝释梵天转轮圣王皆可舍。
若不观照自心,一切都会疏离。因此世间最亲近者,莫过于自心。故偈颂说:汝言与心亲,父母不可比。汝行与道合,诸佛心即是。又说:我与自己最亲,智者善调伏心,则能生善道。若心外有所见,则二法产生,有二即成疏离,念念皆违背。若得一如则无诤,得一法则契合宗旨。所以十方诸佛,恒常正念无二之法。
因此说:一就是心,心就是一。没有离开一的别的心,也没有离开心的别的一。一切诸法,平等无差别,同一本质无形无相,化作一片光明的心地之海。如此则自我与他人无对立,主观与客观不产生,每一念都与真理冥合,每一心都与大道相应。正如偈颂所言:但凡有所立论,一切皆成错乱。若能洞见唯有自心,便不会产生争论。又如偈颂所说:
若心念执着世间亲眷,则无明为父,贪爱为母,六根为男,六尘为女,意识为媒聘,由此生出无量烦恼子孙。便以三界为家宅,四趣为道路,骄慢为墙堑,妄执为门庭,疑悔为亲属,颠倒为伴侣,邪见为先导,谬解为师长,驾六入之舟船,入轮回之障海,住五蕴之窟宅,困于九结之牢笼。乃至以业力为田,愚痴为种子,贪爱为水,浇灌名色之芽,生起无量无边生死果实。
所以说:有念头便是生死轮回,无念头便是涅槃境界。由此可知:八万四千种修行法门,一切真实与俗世的现象,都是从心所显现,心是所显现的基础,法是能显现的作用。心是主导,法是辅助,能与所相互含摄,主与伴彼此助成,隐藏与显露都在于心,收拢与展开无非是识。
若不观照自心,一切皆成颠倒。在自心之外求见法义,称为颠;在真理之外另寻他物,称为倒。凡夫执着常乐我净四种颠倒,声闻执着无常等四种颠倒,乃至九十六种外道等,都是因为未能明见自心,全部成为迷妄颠倒。将自心当作外境,迷惑自性而认作他物,这难道不是颠倒吗?既然既不执着外境,也不可刻意灭除,因为外境本是虚妄,只因心执才显现有。若执着外境,若刻意灭除诸法,这两种都成为颠倒。正如有偈颂所说:
觉悟只在于内心,并非外在事物的消亡。
转变虚妄的分别心,就是中道的法门。
心不可见,离于心则不生。
这就是中道之法,我与诸佛所共说。
因此,本师引导十方诸佛,现出广长舌相,以五眼所见,一心所知。展示这在无量劫以来,所求得的难信之法。自觉圣智,亲证法门。凡夫与圣人同列,平等无差别。因外道见解阻隔,众生业障遮蔽,菩萨执着权宜,二乘追求证果,皆未能明了通达,全然蒙昧于圆满常理。如在逝多林中,目盲的声闻,未能目睹华严的佛事;似恒河岸上,喉细如针的饿鬼,不见清净的波澜。如大富盲儿,身处宝藏却不知不见;犹业贫之人,遇见珍珠却变作毒蛇。空负本性灵明,甘愿断绝福分,却犹如沉醉于腐肉自乐。
舍弃根本追逐枝节,如同蜣螂追粪虚行。若不相遇此妙法,一生空过徒劳无功。普劝后学诸君,莫将光明虚掷,可书绅带永志不忘,可刻骨铭心警醒。不须刻意用功,即此凡心便见佛心;不必远离尘劳,当以肉眼顿开法眼。如千年长梦,一夕豁然觉醒;似九五至尊,凡夫直下承当。今得闻此层层剖析究竟真实之言,若仍不肯信受此总持观心妙法,可谓重大损失。
所以说:如果不观照自心,即使刻苦修行,也只会成为天魔外道的追随者,被它们驱使操控,永远困在三界的牢狱中。即便有人想求出离,也必定堕入声闻缘觉或三恶道的深坑,自己斩断法身慧命,摧毁菩提眷属,这等于是破坏佛法的净土、毁坏大乘的家园。凡有所作为,都不具观照智慧,虽然身体出家,但心未入道;虽然披上僧衣,却未真正穿上大乘法衣。
在一切有情的世界中,众生从无始以来,内心被五蕴束缚,外境被六尘禁锢。所触之处皆是幻相,目光所及便起妄念。如同被胶粘住五处的猕猴,又似沾满泥垢的昆虫。因此眼见不超色界,耳闻不离声尘。犹如入网之鱼,笼中之鸟,进退皆受阻碍。似触篱的羝羊惊慌失措,如巢幕的雏燕常怀恐惧。长久困于苦恼之身,唯有彻见本心,实相自然显现。六道牢狱、五欲囚笼,皆可超越。出离必由此门,无不依此真理。所以说:六道众生皆从此门出离,却历经千劫不复返还,何等可悲!
因此应当明白:无明妄念之风,鼓动心海使易波动;本觉真实之性,长夜沉睡难以觉醒。处处显扬宗旨,满怀却未能领悟;沿途开示大道,目睹仍茫然不知。犹如美玉投入淤泥,自行埋没珍贵价值;恰似真金混入沙石,徒然隐藏耀眼光辉。所以达摩祖师特意西来,诸佛惊觉众生身处火宅,令其知晓尘境即是识心,明了万物本是真如。无始以来因心迷妄,今日仍需从心觉悟。譬如因地跌倒,还要从地站起。因方位迷失,仍要依方位悟道。
由此可知:心本身并无迷悟之分,迷悟只是心的不同状态。若能彻见本心,其明澈犹如千日并照,清净澄明而恒常觉照。此心不从外境生起,包容虚空随顺因缘,从未刻意造作,始终明朗不昏,恒常觉知分明。舒展时无影无踪,收摄时不留痕迹。犹如清澈深潭映现原野,明镜高悬虚空,万物森然显现而清晰明了,既不向外攀缘,亦不向内执取,无有依附之处。这便是诸佛默默印证、众圣灵性交融的境界,诸佛心心相印,祖师代代相传,由此开启本性具足的无量功德法门,当下圆满真如之体相妙用。
如同打磨古镜, 好似擦拭神珠。 光芒遍照十方, 影像穿透法界。
一切众生, 无不承受我的恩德之力; 十方诸佛, 无不仰仗我的威神之光。
不受时间长短的束缚, 岂容空间大小的转变?
于是便能随缘显现, 应机感化, 不离开道场, 而分身遍布法界。
常在此处, 又恒在彼方, 不固定方位, 又不离方位。
进入此观法门,自在便是如此。能融汇差别的迹象,彻悟平等的本源。如同金刚山,纯粹显现金色光芒;好似狮子王,被群狮围绕;犹如摩梨山中,尽出檀香;仿佛诸天进入杂林,再无优劣之分;好比须弥山南面,不见珠宝之形;又如金沙大河,不再迂回曲折。既知一团火是热的,便知天下火皆热;明白蜜是甜的,便知一切蜜皆甜。
如果有颂文说:世间一切现象,都是一法的体现。为什么在一法中能看到种种差别?又说: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如果能这样理解,还有什么不能明白?可以说顿时达到究竟圆满的境地。这样就能止息妄念,安心参学,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若开启菩提之路,其深妙义理难以测度;截断烦恼之门,其殊胜功德无可比拟。如金刚斧之力,能斩断一切;似无云障之日光,所照之处皆明朗。如同养由基射箭,箭箭射中猿啼;好比香象渡河,步步直达彼岸。犹如优良坚固之树,超出众林之上;恰似频伽鸟鸣,胜过其他音声。当下就能得力,如狮子驯服于人;一锤便成器,如同王者之宝。
倘若海水翻涌也无法穷尽, 如同劫火焚烧也不会残留。 取狮子筋做成琴弦, 一弹奏便令所有声音断绝; 用善见药来医治疾病, 才服下便使万种病痛全消。 像那罗箭的威力, 能射穿铁鼓; 似金刚的力量, 欲击碎金山。 遇到这样的法门, 应当自我庆幸。 这是精要真实的义理, 绝妙至极的宗旨。 牵动衣襟则丝丝相连, 提起纲领则条条皆正。 光明中是旭日般的光明, 宝珠中是摩尼般的宝珠, 花朵中是青莲般的花朵, 祥瑞中是优钵般的祥瑞, 可说是大中之大, 圆中之圆, 真中之真, 妙中之妙。
在根本教法的核心中,更深层次地安住本心。出生于高贵的法脉传承中,又成为嫡传弟子。凭借简单的方法,迅速达到菩萨的境界。如同在经书旁的明镜中,映现出千里之外的景象;又似透过窗缝,望见无边无际的虚空。全然掌握智慧的根本,一生参学之事就此圆满;修行功德如海,出世间的伟大事业终告完成。这就像沉溺茫茫大海却遇到救度之舟,坠落无尽虚空却乘上神鹤。开启宝藏取出珍宝,剖开蚌壳获得明珠。智慧明月融入胸怀,灵妙丹药握在手中。如此则万种邪见不能动摇其志,千位圣者无法改变其仪轨。宣说如此法门,实在是极为稀有难得。
就像用一只手接住四方天下的雨水,用藕丝悬挂须弥山峰。蚊子脚爬高山,石头筏渡大海,因为难以相信,所以很少遇到这样的机缘。若明了通达的人,如同清楚回家的路;应当相信进入的人,立刻明白正宗。这种观心法门,包含无边妙义,有时能用手托举头顶,口中诵念心中思维,眼睛注视耳朵听闻,意念攀缘心中想念,就会熏染意识,影响心神,触发契机,延续种子,不可轻慢,自己生起障碍之心。
若不信奉《法华经》一乘教义是成佛之门,身心便会狂乱迷失;不识涅槃三宝是永恒真理,唇舌必将焦渴难言。因不识不信之故,世人背离本心,向外攀缘。犹如丢弃真金捡瓦砾,舍弃大海留水沫,错认鱼目为明珠,手捧水泡当珍宝。这般背离心性求道之人,恰似愚痴盗贼,抛弃金玉而背负砖石。
既不识真宝,便生诽谤之心;背离圆融教法,妄解般若真义。不知牛乳本色,空谈天鹅之白;未明大象真形,徒说秤杆长短。如掺杂之金,似兑水之乳。全然埋没心智,永困无明之城。当今修学之人,大抵皆是如此。
由此可知阐述实相的教法、真理的训示,在无量国土中尚且难闻其名。纵使有幸得遇,当深思往昔因缘——若不听闻自心本性的开示,怎知此等玄妙境界?方知不照见本心,实乃辜负此生。正如所言:帝释天网未张时,纵有千珠亦难见;宏大法纲一旦举,万目纲孔自然开。昔日范献甘弃万顷良田,只为珍重船夫片语;楚庄轻看千乘大国,却因申叔一言再三思量。古德求法,尚能立雪于幽寂庭院;闻法之时,更似市集输金般虔诚。乃至剜身析骨、赴火投崖,皆为求得未闻之妙义,悟解未明之真谛。一句法语可超越百亿劫修行,一言开示即能证得菩提。此非浅薄因缘,必须心怀恭敬谨慎。
所以说:明白色与心皆空,成佛有何困难?又说:短暂听闻,便能证得究竟菩提。若能如此领悟,则外境与心智皆得自在。从此了断旧业而不造新业,随顺因缘而常与道相合。无所依托如水中月,不被束缚似虚空舟。以虚空为心,何须畏惧世俗险峻;用法界为量,岂会惊惧世间路途。意念无所攀缘,不会奔逐于外境;内心无所寄托,怎会在天地间有所偏好?于是能顺逆并行,普救怨亲,同化善恶,利钝皆收,观理事为一体,用权实双运。持戒与修行并重,正行与助道相资,修德与本性互成,体性与妙用俱全。
正如《万善同归颂》所说:
菩提本无发心而自然发心,佛道本无追求而自然成就。 妙用本无造作而随缘运行,真智本无刻意而自然显现。
生起慈悲觉悟万物同体,践行慈念深入无缘大爱。 无所舍弃而圆满布施,无所执着而具足净戒。 精进修行了无起心,修习忍辱通达无伤。 般若智慧照见诸境无生,禅定功夫觉知心念无住。
照见无身而显万相,证悟无言而演妙法。 建立如幻道场,庄严性空世界。 陈设幻化供品,供养如来化影。 忏悔罪性本空,劝请法身永驻。 回向了无所得,随喜福德同真如。 赞叹自他玄妙,发愿平等普济。
礼敬法会影像,经行体证真空。 焚香妙契无生,诵经深达实相。 散花显示无执,弹指象征离尘。 施为如谷应声,修习空花万行。
深入缘起性海,常游如幻法门。 誓断无染烦恼,愿生唯心净土。 踏实践履真如,出入无得观境。 降伏镜像魔军,广作梦中佛事。 普度如幻众生,同证寂灭菩提。
觀心玄樞一卷
延历五年正月二十三日黄昏时分书写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