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章經解
佛說四十二章經解
经题七个字,通名与别名并提,人与法同时彰显。经这一字是通名,所有大小乘经典都称为经的缘故。佛说四十二章六个字是别名,区别于其他经典的缘故。在别名中,佛是能说法的人,四十二章是所说的法。佛是梵语佛陀的简称,意为觉者,指自己觉悟、使他人觉悟、觉悟之行圆满。自己觉悟不同于凡夫,使他人觉悟不同于声闻缘觉二乘,觉悟圆满不同于菩萨,即是指释迦牟尼如来这位具足万德的慈悲之尊,是娑婆世界的教主。说是指畅抒本怀。佛以度化众生为本怀,机缘未到就静默等待,机缘成熟就应机施教对症下药。四十二章是依数目命名,从佛陀一代教法中摘取最切要最简明的部分,汇集成册,以契合此土众生根机。所以文字简略而义理深广,贯通四类教法,不可简单判定为小乘经典。
后汉迦叶摩腾与竺法兰共同翻译
东汉,即后汉,是相对于前汉而言的。汉明帝永平三年,岁在庚申年,明帝梦见一位金色神人,颈后放射日光,飞入殿庭。他询问群臣,太史傅毅回答:臣听说西域有位神灵,称为佛,陛下所梦见的应该就是佛。博士王遵也上奏说:根据《周书异记》记载,佛诞生于周昭王二十六年甲寅年,当时江河泛滥,大地震动,有五色光芒贯穿太微星。太史苏由占卜后,得到乾卦九五爻,飞龙在天之象,预示着西方将出现大圣人。一千年后,他的教法将流传到中国。周昭王命人刻石记录此事,埋在南郊。到周穆王时,天地震动,出现十二道白虹贯穿天空,太史扈多占卜后说这是西方大圣人涅槃的征兆。汉明帝于是在永平七年岁在甲子年,派遣郎中蔡愔、中郎将秦景、博士王遵等十八人西行寻求佛法。他们到达印度,邀请迦叶摩腾和竺法兰,用白马驮载佛经,并带回佛舍利和佛像。永平十年岁在丁卯年,他们回到洛阳。明帝非常高兴,建造白马寺,翻译《四十二章经》。到永平十四年正月初一,五岳道士褚善信等人不服,上表请求比试。正月十五日,众人在白马寺南门集会。褚善信等人将《灵宝经》等道经放在东坛上,明帝则将佛经、佛像和舍利放在西坛的七宝行殿上。褚善信等人绕坛哭泣,祈求天尊,言辞恳切,用檀香木等焚烧道经,希望经书无损,但全部化为灰烬。他们之前所学的升天、入火、履水、隐身等法术,全都失效。而佛舍利却放射五色光芒,直冲云霄,在空中旋转如伞盖,覆盖众人,遮蔽日光。迦叶摩腾以神通力在空中飞行坐卧,变化自在,天降宝花,奏响天乐。在场众人皆大欢喜,前所未见。这就是佛法传入中国的开端。据记载,迦叶摩腾和竺法兰都是中印度人,两人名字都没有翻译。所谓翻译,就是用汉语传达梵语内容,使中国人能够理解其含义。
世尊证悟成佛后,这样思考:远离欲望的宁静最为殊胜。他安住于深妙禅定,降伏一切魔障。在鹿野苑中首次宣讲四圣谛真理,度化了憍陈如等五位弟子使他们证得圣果。又有比丘们提出各种疑惑,向佛陀请示修行准则。世尊针对每个问题给予教导,使他们全都获得开解。比丘们恭敬合掌,奉行佛陀的教诲。
佛经开头通常有六种证明可信的内容:一是佛法本体,二是能听闻的众生,三是根机感应的时机,四是说法教主,五是讲经处所,六是共同听闻的大众。所谓"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等。本文的次序与常见体例略有不同,因佛法初传中土,暂且顺应本土行文习惯,重在简明扼要。但细究之下,六种要素俱全。
"世尊"二字标明说法教主;"成道已"三字标明根机感应;"鹿野苑中"标明处所;"憍陈如等及复有比丘"标明能闻者及其他同闻者;"法轮教敕"标明佛法本体。这段经文可分四部分:首句"世尊成道已"总述教化因缘;从"作是思惟"至"降诸魔道"追述成道过程;从"于鹿野苑"至"证道果"别述初转法轮;从"复有比丘"至"顺尊勅"正述本经缘起。
"世尊"指释迦牟尼如来,是天人中的至高者,圣贤中的最胜者,在器世间、众生世间、正觉世间独尊。"成道"若论佛陀实际成佛,早已历无量劫数。为度化有缘众生,佛陀于人寿二万岁时示现为迦叶佛座下补处菩萨,后以天眼观察时机,待人寿百岁时方降生中印度迦毗罗卫国。示现为净饭王太子,从摩耶夫人右胁诞生,经童子求学、四门出游、夜半逾城、六年苦行等历程,最终于菩提树下证悟,是为佛宝现世。
"作是思惟"等语追述佛陀在树下以无师智渐次证得四禅,破除魔障的过程。初成道句显根本智自证菩提,此段明后得智重观四谛为说法根本。"寂静最胜"观灭谛,"住大禅定"观道谛,"诸魔外道"即苦集二谛。
"鹿野苑"在波罗奈国,是初转法轮处。"四谛"指苦谛(世间果)、集谛(世间因)、灭谛(出世间果)、道谛(出世间因)。佛陀以三轮说法:示转(开示四谛本质)、劝转(劝修四谛)、证转(自证示范),是为法宝现世。
"憍陈如等五人"原为净饭王派遣随侍太子的侍从。佛成道后先度化他们:初转法轮时憍陈如先悟,二转时阿湿婆与跋提得度,三转时迦叶与拘利开悟,是为僧宝现世。
"复有比丘"指佛继而度化耶舍等五十五人、三迦叶师徒千人、舍利弗目犍连等二百人,此后度众无量。"比丘"含除馑(堪为福田)、破恶、乞士、怖魔三义。众比丘合掌请示修行疑惑,以上序分结束,下文开始正说。
佛陀说,离开亲人出家修行,认识自心、通达根本,领悟无为法,这样的人称为沙门。沙门应常持守二百五十戒,言行清净,践行四种真实之道,最终成就阿罗汉果位。阿罗汉具备飞行变化的神通,寿命长达无数劫,能震动天地。其次是阿那含果位,阿那含命终时神识上升至十九天,在那里证得阿罗汉。再其次是斯陀含果位,斯陀含只需一次升天一次返回人间,就能证得阿罗汉。最次是须陀洹果位,须陀洹要经历七次生死轮回,才能证得阿罗汉。断除爱欲的人,就像斩断四肢一样,永远不会再起贪爱。
这是第一章。总说沙门证得果位的差别。要证得沙门四种果位,必须辞别亲人出家,明心见性,通达无为法。如果父母不允许,佛法中就不准出家。出家而不明心见性,虽然身体离开世俗,仍然被有为法束缚,不能称为沙门。明心,是彻底知道心外无法,即悟得虚妄分别本空;见性,是彻底明白心性无实,即悟得缘起如幻;通达无为法,是彻底了知真如与一切法既不相同也不相异,即证得圆满真实本性。梵语沙门,汉语译为勤息,意思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常持二百五十戒,就是增上戒学;行为清净,就是增上心学;践行四圣谛,就是增上慧学,意思是观察四谛而修行圣道。阿罗汉包含三种含义:一是杀贼,二是应供,三是不生,是沙门所证的第四种无学果位,断尽三界见惑和思惑,能够飞行变化,这里略举六神通中的一事,具有无量劫的寿命,说的是三种意生身,能够随愿长久住世。罗汉所住之处,天地神明都会受到震动,或者一举一动都能震动天地。阿那含,汉语称为不还,即第三果。十九天指的是从四王天往上到无烦天共二十天,已经超过下面的十九天。因为他们已经断尽欲界九品思惑,就在五净居天中证得阿罗汉果,不再返回欲界。斯陀含,汉语称为一来,即第二果。已经断除欲界六品思惑,还剩三品,所以会一次往生欲界天,一次返回人间,然后证得阿罗汉果。须陀洹,汉语称为预流,即初果。已经断除三界见惑,初次进入圣者之流,不再堕入三恶道,但欲界九品思惑全在,所以还要经历七次受生。欲界上上品的贪嗔痴慢自然能感召两次受生,上中品烦恼感召一次,上下品烦恼也感召一次,中上品烦恼感召一次,中中品和中下品烦恼共同感召一次,下上品、下中品和下下品烦恼共同感召一次。七次生死之后,才能证得阿罗汉果。这是就自然断惑而言,如果加功用行,就不一定了。三界见惑和思惑虽然有很多品类和层次,但都以爱欲为根本。一旦断除爱欲,就能脱离苦海,好比四肢一旦切断,就再也不能使用了。
佛说:出家的修行人,要断绝欲望、舍弃贪爱,认识自己心的根源,通达佛陀的深奥道理,觉悟无为的法门。内心无所获得,对外无所追求。心不执著于道,也不造作恶业。没有妄念,没有造作。不是刻意修习,也不是为了证果。不经历各种修行阶位而自然达到至高境界,这就叫做道。
这是第二章。说明沙门修行证果虽有不同层次,但所证悟的真理并无差别。断除凡圣同居土的欲望执着,了知自心根源本无我执,通达佛法的真谛深理,悟得众生空性所显现的真如无为法。断除方便有余土的欲望执着,了知自心根源本无法执,通达佛法的俗谛深理,悟得诸法空性所显现的真如无为法。断除实报无障碍土的欲望执着,了知自心根源本自空寂不生,通达佛法的中道深理,悟得空有不二所显现的真如无为法。
又明白三土欲望执着当体即空,称为断欲去爱;了知自心对虚妄分别本自空寂,通达真谛深理,一切皆空,无假无中而不空,悟得如来藏如实空义,名为无为法。明白三土欲望执着当体即假,称为断欲去爱;了知自心缘起如幻,通达俗谛深理,一切皆假,无空无中而不假,悟得如来藏如实不空义,名为无为法。明白三土欲望执着当体即中,称为断欲去爱;了知自心圆满具足,通达中道深理,一切皆中,无空无假而不中,悟得如来藏离即离非、是即非即之义,名为无为法。
这无为法本自具足,并非新生,所以内心无所获得,唯是一颗真心;心外无法可得,所以外境无所追求。知道佛法如渡船,所以心不执着于道;已经断除烦恼种子,所以不再造作业力。证得无分别的根本实智所以无念,证得不可思议的后得权智所以无作。随顺本性的修行,修即是无修,所以非修;全体本性即是证悟,证无别证,所以非证。
各修行阶位如同用尺寸丈量虚空,而虚空本来不是尺寸;又如同进入大海虽能分辨深浅,而浅深无非都是大海。所以说无需经历各阶位而自然崇高至极,称之为道。藏教通过灭除烦恼证会真理,灭除本身不是真谛,所以真谛不经历各阶位;通教即事相全体是真如,所以真谛不经历各阶位;别教中道随缘不变,所以中道不经历各阶位;圆教则一色一香无非中道,所以中道不经历各阶位。
通过前一章,才知本性不废修行;通过本章,才知修行不妨本性。通过前一章,才知统一中蕴含六种阶位;通过本章,才知六种阶位当体即是统一。四教都讨论本性与修行,都讨论六种阶位的统一。明白这个宗旨,对于佛陀一代时教,就能领会大半了。
佛说:剃去须发成为沙门,修习佛法的人,应当舍弃世间财物,以乞食满足所需,每日只在中午吃一餐,夜晚在树下休息,切莫再贪求更多。使人愚昧障蔽的,正是贪爱与欲望。
这是第三章。赞叹头陀行的殊胜,以此作为证悟大道的重要方法。前面已经说过不是修也不是证,但怕人误解,执着本性而废弃修行,所以现在特别强调抖除尘劳的修行,作为断除欲望、去除贪爱的方法。就像古镜,虽然本来具备光明,但按道理需要打磨擦拭,才能变得晶莹洁净。
佛说:众生有十种行为是善,也有十种行为是恶。哪十种呢?身体行为有三种,言语行为有四种,意念行为有三种。身体行为的三种是:杀生、偷盗、邪淫。言语行为的四种是:挑拨离间、恶语伤人、说谎骗人、花言巧语。意念行为的三种是:嫉妒、嗔恨、愚痴。这十种行为违背圣贤之道,称为十恶行。如果停止这十恶行,就称为十善行。
这是第四章。说明善恶没有固定本性,就像翻掌一样容易改变。而生死轮回和涅槃解脱,都只由身、口、意三业造成,没有其他东西。夺取其他生命,称为杀生。未经允许拿走东西,称为偷盗。男女交合,称为淫欲。挑拨离间,称为两舌。诅咒辱骂,称为恶口。心口不一,称为妄语。没有意义的浮夸言辞,称为绮语。吝啬贪婪,嫉妒他人荣耀,称为嫉妒。凶暴残忍,心怀怨恨,称为嗔恚。对事理一无所知,称为愚痴。身业和口业的七种行为,属于业道;意业的三种行为,属于烦恼道。由迷惑造业,必然招致苦果,长期束缚在三界中,因此违背圣道。如果停止这些恶行,就称为十善。就像破除黑暗就是光明,融化冰块就变成水一样。恶行有事相上的恶和理体上的恶,所以将恶转化为善,也有事相上的善和理体上的善。在事相上的善中,下品十善是修罗道的因,中品十善是人道的因,上品十善是天道的因。在理体上的善中,真谛善是二乘的因,俗谛善是菩萨的因,中谛善是佛乘的因。这三种理体上的善,都称为上上品十善。因为修行事相上的善的人,不一定能通达理体上的善;而修行理体上的善的人,必定能同时圆满事相上的善。
佛说,人有很多过错却不自我反省,心中恶念不断,罪业就会像水流入海一样聚集到身上,越来越深广。如果人有过错,能自己认识到错误,改正恶行,行善积德,罪业自然消除,像生病出汗一样,逐渐痊愈。
这是第五章。承接上文止恶行善的道理,进一步劝人改过向善。有了过错若不悔改,就像水流向大海,错误会日益加深扩大;知道过错必定改正,就如同生病出汗,外邪自然消除。
佛说,恶人听说有人行善,故意来捣乱的,你要控制自己,不要发怒责备。那些来作恶的人,其实是自己害自己。
第六章说明善能战胜恶,而恶不能破坏善。前面劝人停止恶行、多做善事,改正过错、转向善行,可能有些愚昧的人害怕恶人阻挠捣乱,就不敢行善,所以告诫他们不要嗔怪责备恶人,因为恶属于对方,与自己无关。就像明镜中映出丑陋的面容,那面容本来就丑,镜子有什么丑的呢?如果一旦嗔怪责备,反而把对方的恶揽过来,变成自己的恶了。
佛说:有人听说我坚守正道、广行仁慈,因而辱骂佛。佛默然不回应。骂声停止后,佛问:你以礼待人,对方不接受,这礼是否还归你自己?对方答:归我。佛说:现在你骂我,我不接受,这祸患就由你自己承担了。如同回声追随声音,影子紧随形体,终究无法避免。切莫作恶。
这是第七章,是上一章所讲“对方用恶语伤人其实是自取其辱”的明证。现在的人听到辱骂,很少不起嗔心,这就像收到请帖一样,正好中了骂人者的圈套。要好好想想啊。有人问:佛既然大慈大悲,为什么不让骂人者免受灾祸呢?回答说:佛哪里想让他遭祸,无奈那人自己招来祸患。现在告诫他千万不要作恶,就是在消除祸根,这才是最大的慈悲。
佛说:恶人加害贤者,就像仰头向天吐口水,口水不会沾到天,只会落回自己脸上;又像逆风扬尘土,尘土不会飞向别人,只会撒回自己身上。贤者不可毁谤,诽谤的祸患终将毁灭自己。
这是第八章。深刻告诫恶人不要伤害贤者,同时也勉励贤人。一个人如果真是贤者,就会像天空和清风一样,怎会沾染唾沫与尘埃?倘若能被诽谤所动,那就算不上真正的贤者了。
佛陀说:仅仅广泛听闻佛法而喜爱道法,却难以真正领悟其真谛。若能坚定志向并践行道法,方能证得广大无边的道果。
这是第九章。告诫劝勉接受教法的人,必须听闻后思考,思考后修行,不应只重视口耳之学。博闻的人,不知道随着经文深入观照,只图强记名言。爱道的人,不知道道的根本就在心中,错误地向心外求道。守志的人,心心念念趋向菩提,不掺杂名利之心。奉道的人,念念体会心性本源,不再向外寻求。
佛陀说:看见有人布施行善,能够心生欢喜去帮助他,获得的福报很大。一位僧人问道:这种福报会耗尽吗?佛陀回答:就像一支火炬,成百上千的人各自拿着火把来引火,用来煮饭照明,而最初的火炬依然如故。布施的福报也是这样永不枯竭。
这是第十章。说明随喜功德的道理。利益自己和他人,福报无穷无尽。布施有三种:一是资生施,就是用财物救济贫穷;二是无畏施,就是在危难中解除他人的忧愁痛苦;三是法施,就是用戒定慧三学让他人获得四种利益。不仅自己实行这三种布施能得到很多福报,即使看到他人行布施,帮助他心生欢喜,福报也是无尽的。
下面解释疑问。恐怕有愚痴的人正在布施时,看到他人随喜,担心别人分走自己的功德,所以用火炬的比喻来说明。这不但不会减少自己的功德,反而会使福报更加殊胜。
从前有两个人采花,一个自己供佛,一个转给别人供佛。他们去问弥勒菩萨,弥勒说:自己供佛的成就辟支佛果,转施他人供佛的成就无上菩提。因为独自快乐不如与人分享,给少数人不如给大众。世间和出世间的道理,都是如此。
熟食的比喻,代表成就圣果;除冥的比喻,代表破除三障。
佛陀说:供养一百个恶人,不如供养一个善人。供养一千个善人,不如供养一位持守五戒的人。供养一万位持五戒的人,不如供养一位须陀洹。供养百万位须陀洹,不如供养一位斯陀含。供养千万位斯陀含,不如供养一位阿那含。供养一亿位阿那含,不如供养一位阿罗汉。供养十亿位阿罗汉,不如供养一位辟支佛。供养百亿位辟支佛,不如供养一位三世诸佛。供养千亿位三世诸佛,不如供养一位无念无住无修无证的觉悟者。
这是第十一章,比较福田的优劣差别,让人知道应当归向何处。一个善人胜过一百个恶人,这个道理显而易见。一个持五戒的人胜过一千个善人,因为世间善人所奉行的十善仅属于旧医之法,不以三归为根本,不能成为出离世间的桥梁。如果能受持三归,奉行五戒,成为佛弟子,就能知晓四谛、四念处等法门,在一生中堪证三果,所以胜过常人千倍。一个须陀洹胜过一万个持五戒的人,因为须陀洹已断除见惑,已入圣流,所以远远胜过内外凡夫。一个斯陀含胜过百万个须陀洹,因为斯陀含已断除欲界六品思惑,烦恼逐渐减少,即使有百万个住果的须陀洹,如果不修殊胜的进阶,终究不能了知二果的境界,何况到达呢?一个阿那含胜过千万个斯陀含,因为阿那含已断尽欲界九品思惑,即使有千万个斯陀含,终究不能了知三果的境界,何况到达呢?一个阿罗汉胜过一亿个阿那含,因为阿罗汉已断尽见思二惑,超出三界,更不是住于三果的人所能了知或达到的。
辟支佛有两种:一种出现在有佛之世,禀受十二因缘教法,悟道并断除习气,称为缘觉;另一种出现在无佛之世,观万物幻化,自悟无生,断除烦恼习气,称为独觉。因为阿罗汉仅断除正使烦恼,而辟支佛还能断除残余习气,所以一个辟支佛能胜过十亿阿罗汉。
三世诸佛,就藏教佛果而言,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修行六度,正使、习气全部断尽,利益无量众生,所以一尊佛能胜过百亿辟支佛。
至于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人,指的是圆教初住以上的圣者,也可以兼摄别教初地、通教佛地。因为通教体悟一切法本性空寂,知道一切法无自性,所以念即无念,住即无住,修即无修,证即无证。成佛时,能在色究竟天示现最高大身,统领三千大千世界。别教的欢喜地、圆教的发心住,都已分证法身,皆能示现百界作佛,八相成道。因此供养这样一位圣者,胜过供养千亿三世诸佛。
此外,前面的八种比较都是就福田而言,而这第九种则是就心性而言。因为未能通达一切诸法本来无念、无住、无修、无证,所以在平等法中分出优劣。如果能了达无念、无住、无修、无证的妙理,那么从最下等的恶人,到最上等的诸佛,无一不是无念、无住、无修、无证者。因此,供佛与施食饿狗,功德无异;维摩诘以一份供养难胜如来,一份施舍最下等的乞丐,福德平等。若不知福德的胜劣差别,就无法彰显修德的可贵;若不达众生与佛本来平等,就无法悟入性德的渊源。这就是常同常别、常别常同的法界微妙法门。
佛陀说,人生有二十件难事:贫穷时布施很难,富贵时学道很难,舍命赴死很难,有机会读到佛经很难,生在佛在世的时候很难,克制情欲很难,见到好东西不贪求很难,被侮辱时不发怒很难,有权势不欺压人很难,遇事不动心很难,广博学习深入钻研很难,消除傲慢很难,不轻视初学者很难,保持平等心很难,不议论是非很难,遇到善知识很难,明心见性学道很难,随缘度化他人很难,面对外境不动心很难,善巧运用方便法门很难。
这是第十二章。简单列举二十件难事作为劝诫。顺着性情容易,违逆性情就难。但若能真正发心,那么虽难也易;如果只是随波逐流,那么虽易也难。贫穷时布施很难,所以即便少量布施,得福报也很多,不能不努力。然而现实中常见穷人能布施,富人反而不肯施舍,吝啬到何等程度?豪贵之人学道,同样道理。人最看重的是身家性命,真能舍弃生命,还有什么事做不到?但没听说贪生怕死之人真能长生不死,又何必如此贪恋吝惜?佛经难遇,如今有幸见到佛经却不深入研究,与没见到有什么区别?佛在世时难逢,如今幸遇佛世却不及时修行,与没遇到有什么不同?色欲虽是常情所好,但若能觉察其中快乐少痛苦多,或观其如幻如影,也就不难克制。见到美好事物时,知道未必可求,贪心自然熄灭;遭受侮辱时,只要以情理宽解,嗔怒自然平息。看富贵如同草上露水,何必仗势欺人?观世事如同梦中景象,何必劳心安排?广学却不深入研究,如同入海没有指南针,怎能明白真理?依仗学问滋生傲慢,如同肥沃土地滋养杂草,反而损害禾苗。佛曾说四种不可轻视:小火不可轻视,小龙不可轻视,小王子不可轻视,小沙门不可轻视。现在有人轻视初学之人,是因为不知道不可轻视的道理。心若平等,布施难胜如来与布施最下等乞丐,功德没有差别。消除是非分别,那么一切法无不是佛法。是非情见不忘,绝不能见到法界真善知识。不见当下这一念心的真实本性,绝不能学无上道。不学契合本性的权实之道,不能随缘度化众生。不通达随缘度化的方便,怎能面对十法界境界而一心不动?若不能在一一法界中具见一切法界的事理,怎能善解同体方便?所以知道这二十件事,后面的比前面的更难。
僧人问佛:凭借什么因缘,能够知晓前世之事,领悟至高真理?佛回答:清净内心,坚守志向,便能领悟至高真理。如同擦拭镜子,污垢除去后光明自现。断绝欲望,无所贪求,就能获得知晓前世的能力。
这是第十三章。问题重点在于前世命运,回答重点在于领悟大道。因为知道前世命运的人,未必能领悟至高真理;而领悟至高真理的人,必定能知晓前世命运。
僧人问佛:什么是善?什么最大?佛说:修行正道保持本真就是善,心志与道相合就是大。
这是第十四章。说明善行没有比真实修行更好的,伟大没有比实际证悟更重要的。践行正道守护真心,则一切善行共同成就。心志与道相合,则法界本体圆满。
一位修行者问佛陀:什么最有力量?什么最为光明?佛陀回答:忍辱最有力量,因为心中不怀恶意,又能保持身心安康。能忍之人没有恶念,必受世人敬重。心中尘垢除尽,纯净无染,这就是最光明的境界。从天地未开之时直至今日,十方世界一切事物,没有看不见的,没有不知道的,没有听不到的。获得一切智慧,才称得上真正的光明。
这是第十五章,说明忍辱的力量很大。能消除污垢,使智慧光明深远。忍辱分为三种:一是耐怨害忍,也叫生忍;二是安受苦忍,也叫法忍;三是谛察法忍,也叫第一义忍。这里是通过耐怨害忍而进入第一义忍。其余的文字容易理解。
佛说,人心中怀着爱欲就看不见真理,就像一池清水,用手搅动后,许多人围在池边,谁也看不清自己的倒影。人因为爱欲纠缠,内心变得浑浊,所以看不见真理。你们这些修行者,应当舍弃爱欲。爱欲的污垢除尽,真理自然显现。
这是第十六章。说明我们人的心性原本清净澄明,就是最高的真理。但因为被贪爱欲望搅乱,所以不能在一念之中清晰显现十法界的景象。舍弃三界的贪爱欲望,见惑思惑的污垢除尽,就能见到真谛的真理;舍弃对片面真理的贪爱欲望,尘沙惑的污垢除尽,就能见到俗谛的真理;舍弃对果报的贪爱欲望,无明惑的污垢除尽,就能见到中道第一义谛的真理。
佛说,见到真理的人,就像举着火把进入黑暗的房间,黑暗立刻消失,光明独自留存。修行悟道的人明白真谛后,愚痴就会消除,智慧永远存在。
这是第十七章。深刻说明无明的本质是空性,所以只要证见实相就能永远断除。同时也说明如果无明没有断尽,就不能称为真正的见道。知道无明是可以断除的,就不会产生退失道心的怯弱;明白真见始终清净光明,也就能去除增上慢了。
佛说:我的法门是念而无念,行而无行,言而无言,修而无修。明白的人就在近处,迷惑的人远在天边。言语之道断绝,不被事物束缚。差之毫厘,失之顷刻。
这是第十八章。说明念、行、言、修都要超越有和无的对立,不能用凡情的有无见解去理解。无念才是真念,所以要常保持这种无念之念,怎能认为什么都不想就是无念呢?行、言、修这三句,也可以这样理解。明白这个道理,则事事都是佛法;不明白的人,越追求离得越远。言语本身就是解脱,所以言语之道不可执着。一切事物都是真如本性,所以不被事物束缚。一旦涉及有或无的分别,就与佛法天差地别,所以稍有偏差。一用思维分别,就落入多余造作,所以瞬间就会失去。
佛说:观察天地,明白无常;观察世界,明白无常;观察心性,即是觉悟。这样认知,便能快速得道。
这是第十九章。说明唯心识观。遣除虚妄,存留真实。天覆盖地承载,凡夫以为永恒实有。如今观察天,则有寒暑更替;观察地,则有山陵河谷变迁。既然都是生灭无常,怎会是心外的实有之物。接着观察一身之中,世是时间流转,界是空间方位。时间固然刹那不停,空间也相对不定。其中哪有实在的自我和事物。这就是遣除普遍计度的根本虚妄。再观察当下这一念灵觉之性,既已脱离对自我和事物的执着,便能成就四智菩提。这就是存留依托圆成的真实本性。遣除虚妄,就没有增加的诽谤;存留真实,就没有减少的诽谤。不执著有,不执著无,就能迅速契合中道。
佛说,应当想到身体由地、水、火、风四种元素构成,这些元素各有名称,但并没有一个实在的"我"。既然"我"并不存在,身体就如同幻象一般。
这是第二十章。教人通过观察身体的四大元素来进入如幻的法门。身体中坚硬的部分称为地,湿润的部分称为水,温暖的部分称为火,活动的部分称为风。寻找自我却无法找到,能构成的和所构成的本质都如幻象。能观察的和所观察的同样如幻象。通过一个幻象的比喻,就能通达空、假、中的道理。因此知道观察身体的四大元素,实际上是四教共同的根本途径。
佛说,人们追随情欲追求名声,名声显赫时,生命已经消逝。贪恋世间虚名而不修习佛法,白白耗费精力,就像烧香虽然让人闻到香气,香却已燃尽。危害自身的烈火紧随其后。
这是第二十一章。非常清楚地说明,追求虚名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会有很大的害处。
佛说,钱财和美色对于人来说,人们往往难以舍弃。这就像刀刃上沾了一点蜂蜜,根本不够一顿饭的美味,小孩子如果去舔它,就会有割破舌头的危险。
这是第二十二章。十分清楚地说明财富美色的滋味很少而带来的伤害却很多。有智慧的人不应该像那些小孩子一样。
佛说,人被妻子儿女和家庭束缚,比牢狱更严重。牢狱还有释放的时候,对妻子儿女却没有远离的念头。贪恋美色,怎会害怕奔波劳苦?即使面临虎口般的危险,心里也甘愿承受。如同自己跳进泥潭沉溺,所以称为凡夫。能够看透这一关,便是超脱尘世的罗汉。
这是第二十三章。深刻阐明妻子、儿女、房屋会埋没人,因而劝人尽快远离。欲界以男女亲属为妻子儿女,以各种宫殿为房屋。色界以禅定乐趣为妻子儿女,以四禅天为房屋。无色界以愚痴的禅定为妻子儿女,以四空天为房屋。被贪爱执着所吞噬,祸患如同虎口。推而广之来说,二乘以一种解脱的滋味为妻子儿女,以偏于空性的涅槃为房屋。权教以游戏神通为妻子儿女,以出入真俗为房屋。只有超越空有两边,才能成就中道无生的果位。
佛说:爱欲之中没有比色欲更强烈的了。色欲作为欲望之大,没有比它更厉害的了。幸亏只有这一种,如果有两种这样的欲望,全天下就没有人能够修行得道了。
这是第二十四章。深刻说明贪恋美色是众生的严重病根。佛顶经上说。不除掉淫欲之心。就无法脱离尘世烦恼。
佛陀说,贪爱欲望的人,就像举着火把逆风行走,必定会有烧手的祸患。
这是第二十五章。非常明确地说明不应沾染爱欲。逆风举着火把,没有不烧手的。亲近爱欲,怎能不损害清净法身,伤害方便之手呢。
天神把美丽的女子献给佛陀,想扰乱佛陀的心。佛陀说:这只是装满污秽的皮囊,你来做什么?走吧,我不需要。天神更加尊敬佛陀,于是向他请教佛法真谛。佛陀为他讲解,天神当下就证得了须陀洹果位。
这是第二十六章。说明佛陀不会被魔扰乱,反而能感化魔众。天神指的是魔王波旬。佛陀刚成道时,魔王先派兵将攻击,不能伤害佛陀;又派三个魔女诱惑,也不能扰乱佛陀。最后魔王被佛陀感化,证得初果。人若能观察女性身体如同盛满污秽的皮囊,就能消除淫欲,自他都得到利益。
佛说,修行的人,就像木头在水里,顺着水流向前走。不碰到两岸,不被人拿走,不被鬼神阻挡,不被漩涡停住,也不会腐烂。我保证这样的木头一定能流入大海。学道的人,不被情欲迷惑,不被各种邪见扰乱,精进修行而不刻意强求,我保证这样的人一定能得道。
这是第二十七章,用比喻说明学道要远离各种障碍。两岸比喻情欲,包括见思情欲和无明情欲。见思情欲让人沉迷生死轮回,就像碰到此岸;无明情欲让人执着涅槃境界,就像碰到彼岸。人和鬼神比喻各种邪见,被贪爱之网缠缚,就像被人捕捉;被邪见之网遮障,就像被鬼神阻挡。在逆流中停滞不前,正好与精进相反;腐败堕落,正好与无为相反。如果不能直心正念真如本性,想要前进反而后退,就像水流湍急反而形成漩涡。不能通达无为之法性,那么执著外相修习的福慧终将腐坏。所以必须不被生死涅槃的情欲迷惑,不被贪爱邪见等外道干扰,正念真如而精进修行,彻悟法性本是无为,这样才能真正得道并保持不退转。
佛说:切莫轻信你的心意,你的心意不可信赖。切莫贪恋美色,贪恋美色必招祸患。只有证得阿罗汉果后,方可信赖你的心意。
这是第二十八章。深刻告诫人们,心意如野马难以调伏,而色欲之祸应当远离。众生从无始以来,只因放纵情欲、随心所欲,长久在轮回中受苦。未能证得阿罗汉果,常与无明、贪爱、邪见、傲慢相伴,岂能轻信自己的心意而不加以省察抉择呢。
佛陀说:千万不要注视女子的美色,也不要与她们交谈。如果必须交谈,就要端正心念,想着:我是修行人,身处污浊的世间,应当像莲花那样不被淤泥污染。要把年长的女性当作母亲,年长的当作姐姐,年轻的当作妹妹,年幼的当作女儿。要怀着救度她们的心,熄灭邪恶的念头。
这是第二十九章。说明远离女色、防止过失,生起善念、灭除恶念的方法。先以莲花不染污来自我期许,这是正念自利;再视女子如母、如姐、如妹、如子来度化她们,这是慈悲利他。既然与自利利他相应,恶念自然就会熄灭。
佛说:修行的人,就像背着干草一样。遇到火必须避开。修行人见到欲望,一定要远离它。
这是第三十章,告诫人们要远离各种欲望,不要被欲望之火伤害。六根就像干草,六境如同烈火。在未能达到心境皆空的境界之前,应当修习远离欲望的殊胜行为。
佛说:有人沉迷淫欲无法自拔,想要自行切除生殖器官。佛告诉他:与其切除器官,不如断除淫心。心就像主事官,主事官若停止活动,随从们自然都会停息。若淫邪之心不除,切除器官又有什么用呢?佛说了一首偈子:欲望从你的念头产生,念头又因妄想而生。若能平息这两种妄心,就能超越色欲与行为本身。佛说:这首偈子是迦叶佛传下来的。
这是第三十一章。说明断除欲望必须从心念上断。断心的方法,是要推究这欲望是从意念产生的,而意念又是从思想产生的。那么这个思想,是自我产生的呢,还是依靠他力产生的呢,或是共同产生的呢,还是无因而生的呢?再者,这个思想,是在内的呢,在外的呢,还是在两者中间的呢?是属于过去的呢,现在的呢,还是未来的呢?这样推究时,思想就归于寂静。因为思想寂静了,意念也就寂静。意念寂静了,欲望也就寂静。欲望寂静了,观察一切色相就如镜中影像一般,也就不是真实存在的色相;观察一切行为就如泡沫一般,也就不是真实存在的行为。历代诸佛辗转传授的,不过就是这个调伏心念的方便法门罢了。
佛说,人因为贪爱欲望而产生忧愁,因为忧愁而产生恐惧。如果能远离贪爱,还有什么可忧愁恐惧的呢?
这是第三十二章。说明忧愁和恐惧来自于爱欲,劝人断除欲望、舍弃贪爱。众生从无始以来,错误地把地、水、火、风四大元素当作自己的身体,错误地把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对心的影响当作自己的心,执着贪恋不肯暂时放下,于是产生种种忧愁烦恼、种种恐惧害怕。只要用四大来观察身体,就能明白身体并不是真实的我;用生、住、异、灭四种变化来观察心,就能知道心是无常的。爱欲一旦断除,忧愁恐惧自然消除。
佛说,修行的人,就像一个人与上万人作战。披上铠甲出门时,心中或许胆怯畏缩,或许半途而废,或许搏斗身亡,或许获胜归来。出家人学道,应当坚定心志,勇猛精进,不畏惧前方境界,击破一切魔障,最终证得道果。
这是第三十三章。用比喻说明修行的人必须具备戒、定、慧。专心学道的心,就像一个人。无始以来的虚妄烦恼习气,就像一万人。持守清净戒律,如同披上铠甲。只要坚定心志,就不会有怯弱的念头,这是戒的力量。勇猛精进,就不会半途而废,这是定的力量。不畏惧境界现前,就不会在战斗中丧命,这是慧的力量。这三种力量结合起来,就能破除无始以来的众多魔障,证得道果,如同胜利归来。
一位僧人夜晚诵念迦叶佛的遗教经,声音悲切急促。他心生悔意想要退缩。佛陀问他:你以前在家时是做什么的?僧人回答:喜欢弹琴。佛陀问:琴弦太松会怎样?答:发不出声音。又问:琴弦太紧会怎样?答:声音会断。再问:不松不紧会怎样?答:所有音律都能和谐呈现。佛陀说:修行也是如此。心若调和得当,就能证得佛道。若急于求成,身体就会疲倦;身体疲倦,心意就会烦乱;心意烦乱,修行就会退转;修行退转,罪业必然增长。只要保持清净安乐,就不会偏离正道。
这是第三十四章。说明学道的方法。必须善于调节身心。不要让它松弛或紧张过度。儒家也说。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快。又说不要忘记也不要强求。因为三乘教法的修行要点大体都是如此。
佛陀说:就像人打铁,去除杂质才能制成器具,器具才会精良。学道的人,除去心中的污垢和染污,行为自然清净。
这是第三十五章,用比喻说明污垢和染污不可不除。只要去除污垢染污就能变得清净。所谓只要断尽凡俗情执,除此之外并无其他神圣见解;只有除去遮蔽的方法,并没有另外给予光明的方法。成佛作祖,难道是在心外另有所得吗?不过就是净除习气罢了。
佛陀说,人脱离恶道,能够投生为人很难。投生为人后,能成为男子又很难。成为男子后,六根健全很难。六根健全后,能生在佛法兴盛的地方很难。生在佛法兴盛的地方后,遇到佛陀住世的时代很难。遇到佛陀住世的时代后,能遇见修行佛法的人很难。遇见修行佛法的人后,生起信心很难。生起信心后,发起菩提心很难。发起菩提心后,达到无修无证的境界很难。
这是第三十六章。反复说明难得之事,深切警醒世人,不要错过良机。不明白无修无证,怎能称为真正发菩提心?不发真正的菩提心,怎能称为有信心?不树立信心,怎能称为遇到佛法?既然没有遇到佛法,遇见佛陀又有什么益处?既然遇见如同没遇见,那么中原与边地没有区别。既然中原无异于边地,那么六根俱全与不全也无差别。既然六根俱全如同不全,那么男子也不算真正的男子。既然男子不成其为男子,那么人身与恶道有何不同?静心思考,怎能不发菩提心,急切领悟无修无证的要旨呢?
佛说:弟子即使离我几千里远,只要牢记我的戒律,必定能证得道果。若在我身边却违背我的戒律,即使天天见到我,也终究不能得道。
这是第三十七章。深刻说明心近就是近,心远就是远,而不能以外在形迹来论远近。佛陀金口所说的真诚教诲,如此郑重告诫。末法时代的弟子们,为何不好好思考呢。
《僧祇律》记载:波罗脂国有两位比丘结伴前往舍卫城拜见佛陀。途中口渴难耐却找不到水,后来遇见一口井。一位比丘打水便喝,另一位比丘发现水中有虫而拒绝饮用。喝水的比丘问他为何不喝,对方回答:佛陀制定戒律,不可饮用有虫的水。喝水比丘劝说道:长老只管喝吧,别渴死了见不到佛陀。不饮者回答:我宁愿舍弃性命,也不破坏佛陀的戒律。最终他因干渴而死,死后立即转生忉利天,获得完整的天人身躯。当夜他便以天人身来到佛陀面前,顶礼佛足听闻佛法,证得法眼净。而那位饮水的比丘数日后才抵达佛陀住所。佛陀明知故问:你从哪里来?可有同伴?比丘便将路上发生的事如实禀告。佛陀开示:愚痴之人啊!你以为没见到我才是见到我。那位死去的比丘早已先见到我。若比丘放纵懈怠,不能收摄诸根,即使与我同处一地,他也离我很远——他虽看见我,我却看不见他。若有比丘身处大海彼岸,能保持精进不放逸,严谨收摄诸根,纵然与我相距遥远,我也常常见到他,他始终亲近于我。
佛问一位僧人:人的生命有多长?僧人回答:在几天之间。佛说:你还未明白。佛又问另一位僧人:人的生命有多长?僧人回答:在一顿饭的时间。佛说:你还未明白。佛又问第三位僧人:人的生命有多长?僧人回答:在一呼一吸之间。佛说:很好,你明白了。
第三十八章讲的是人的生命无常,不可不明白。人的身心相续不断,称为命根,其实是依赖根本识的种子假立的名相,并非实有。呼气虽然还在,吸气却难以保证,更何况刹那之间念头生灭不停。若不深入观察,怎能明白这个道理?
从前西域有个国王不信佛法,问一位祖师:我看外道修种种苦行,尚且不能降伏淫欲心,如今僧人衣食住行样样满足,怎能断除烦恼?祖师说:大王不妨找个死囚,让他双手捧一满碗油,派四个刀斧手持刀跟在后面,若能一滴不洒就赦免他,若洒一滴立即斩首。再让他在热闹街市行走,同时派出宫女乐师沿途歌舞。您看这囚犯还能注意到什么?
国王照办。有个死囚捧着油碗穿过满是歌舞的街市,果然滴油未洒。国王赦免后问他:你刚才在街上听见看见什么?囚犯答:我当时只怕油滴出来脑袋搬家,眼里只有手中油碗,哪顾得上别的?
祖师对国王说:这人为保一条命,就对声色视而不见。何况僧人秉持佛陀"无常无我"的教法,深知无量劫生死之苦,怎会不断烦恼?那些外道不懂无常无我,白受苦行,自然徒劳无功。国王这才信服。
唉!若真懂得人命只在呼吸之间,何必等刀架脖子才肯收心?
佛说:修行佛道的人,应当完全相信和遵从佛所说的一切。就像吃蜂蜜,无论中间还是边上,都是甜的。我的经典也是如此。
这是第三十九章。说明佛经都应信受随顺,不应错误区分大小顿渐而生起轻视或偏重之心。佛陀的言教不外权巧与真实,为显真实而施设权巧,开显权巧而彰显真实。四教各有四门,每一门都具备四悉檀。现今有人执著小乘诽谤大乘,执著大乘诽谤小乘;执著事相否定理体,执著理体否定事相,这些都是违背佛陀本意的。
佛说,僧人修行,不要像推磨的牛。身体虽然在修行,心却没有修行。心若真在修行,何必还要修行。
这是第四十章。说明修行之道在于内心而不在于外表形式。如果内心不能领悟佛道,只做表面仪式,那和推磨的牛有什么差别呢。
佛说:修行的人,就像牛驮着重物,走在深泥里,疲惫至极也不敢左右张望,直到走出淤泥,才能休息。出家人应当明白,情欲比淤泥更可怕,一心念道,才能脱离痛苦。
这是第四十一章,告诫人们要诚心诚意地修行佛法。应当以摆脱情欲为目标。
佛说:我看王侯的权位,如同飞过缝隙的尘土;看金银珠宝,如同碎瓦石块;看华美衣物,如同破旧布片;看大千世界,如同一颗诃子果;看阿耨达池的水,如同擦脚油;看方便法门,如同幻化的珍宝堆;看无上妙法,如同梦中金帛;看成佛之道,如同眼前幻花;看禅定功夫,如同须弥山柱;看涅槃境界,如同白天睡醒;看颠倒正见,如同六龙飞舞;看众生平等,如同真实大地;看教化众生,如同四季树木。
这是第四十二章。总结说明佛眼平等观察一切诸法。目的在于破除众生的法执。人间一百年,不过是忉利天的一昼夜;娑婆世界的一大劫,不过是极乐世界的一昼夜。那么王侯将相的荣华富贵,与飞过缝隙的尘埃有什么差别呢?诸天的器具,全是七宝所成;极乐国的地面,由黄金铺就。弥勒菩萨成佛时,这娑婆世界也将变成琉璃净土。何况金玉瓦砾,同样由四大微尘构成,又有什么值得珍视呢?衣服虽是细绢,不过遮蔽身体;只要能遮盖羞处,粗布又何妨。大千世界也是唯心所现,一颗诃子也是唯心所现。观察现象本虚妄,所以在这当中妄分大小;观察本性本真实,变现大千世界的心没有变大变多,变现诃子的心也没有变小变少。阿耨达池的清水与涂脚油,依此类推便可知晓。所谓方便门,是诸佛设立的三乘、五乘、七九等种种方便法门。众生依此法宝修行,必能证果不虚。但在诸佛看来,不过是借权显实,哪有什么固定不变的实法呢?所以都如同幻化的珍宝堆罢了。无上佛乘虽说是最真实的事,但都是众生本性具足的理体,心外无法,所以说圆满菩提究竟无所得。就像梦中的金银绸缎,哪有什么实物可得呢?种种佛道,都是为对治凡夫妄情;凡情不生,佛道何在?这就是所谓无为无生灭,不实如空花。须弥山耸立海中,风浪不能动摇;禅定摄持心念,外境妄识不能迷惑。但须弥山并非实有,不过是四宝四微合成;禅定也非实法,不过是诸心心所四分合成罢了。生死如漫漫长夜,被无明缠绕,所以昼夜都在昏睡;涅槃如永恒光明,智慧朗照,所以昼夜都清醒。流转生死的是六根,安住涅槃的也是这六根。背离觉性合于尘境名为颠倒,实则未减分毫;背离尘境合于觉性名为端正,实则未增半分。所以就像六龙舞动,不过是首尾位置互换而已。诸法既然平等,那么随便举一微尘法,就与真如大地完全平等。并非在一切法之外,另有一个大总相法门。实在是头头是道,法法皆是大总相法门。依真如大地施行教化,如同依大地而有四季树木:春生夏茂,秋实冬凋,周而复始,循环往复,遍满十方,贯通三世,都是如来自在神力的显现。
佛說四十二章經解(終)
四十二章经指南一卷
卍说。已收录于佛祖三经指南中。因此此处不再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