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章經解
佛說四十二章經解
明 古吳藕益釋 智旭 著
經題七字。通別合舉。人法雙彰。經之一字是通名。一切大小乘修多羅藏。同名經故。佛說四十二章六字。是別名。異眾經故。就別名中。佛為能說之人。四十二章為所說之法。佛者。梵語具云佛陀。此翻覺者。謂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自覺不同凡夫。覺他不同二乘。覺滿不同菩薩。即是釋迦牟尼如來萬德慈尊。娑婆世界之教主也。說者。悅所懷也。佛以度生為懷。機緣未至。默然待時。機緣既熟。應病與藥也。四十二章者。約數標名。葢從一代時教之中。摘其最切要最簡明者。集為一冊。以逗此土機宜。所以文略義廣。該通四教。未可輙判作小乘也。
经题七个字,通名与别名并提,人与法同时彰显。经这一字是通名,所有大小乘经典都称为经的缘故。佛说四十二章六个字是别名,区别于其他经典的缘故。在别名中,佛是能说法的人,四十二章是所说的法。佛是梵语佛陀的简称,意为觉者,指自己觉悟、使他人觉悟、觉悟之行圆满。自己觉悟不同于凡夫,使他人觉悟不同于声闻缘觉二乘,觉悟圆满不同于菩萨,即是指释迦牟尼如来这位具足万德的慈悲之尊,是娑婆世界的教主。说是指畅抒本怀。佛以度化众生为本怀,机缘未到就静默等待,机缘成熟就应机施教对症下药。四十二章是依数目命名,从佛陀一代教法中摘取最切要最简明的部分,汇集成册,以契合此土众生根机。所以文字简略而义理深广,贯通四类教法,不可简单判定为小乘经典。
後漢迦葉摩騰竺法蘭同譯
后汉迦叶摩腾与竺法兰共同翻译
後漢。即東漢。對前漢而言之。孝明皇帝永平三年。歲次庚申。帝夢金人項有日光。飛來殿庭。以問羣臣。太史傅毅對曰。臣聞西域有神。號之為佛。陛下所夢。其必是乎。博士王遵亦奏曰。按周書異記。載佛誕於周昭王二十六年甲寅。時江河泛溢。大地皆動。五色光貫太微。太史蘇由卜之。得乾之九五。飛龍在天。是西方大聖人也。後一千年。聲教流被此土。王命刻石為記。埋之南郊。後於周穆王時。乾坤震動。有白虹十二道。貫日經天。太史扈多占之。謂是西方大聖人入滅之象。明帝乃於七年歲次甲子。勅郎中蔡愔。中郎將秦景。博士王遵等一十八人。西尋佛法。至印度國。請迦葉摩騰及竺法蘭。用白馬䭾經。并將舍利及畫佛像。以永平十年歲次丁卯。至洛陽。帝悅。造白馬寺。譯四十二章經。至十四年正月一日。五岳道士褚善信等。負情不悅。表請較試。乃於十五日。大集白馬寺南門。信等以靈寶諸經置道東壇上。帝以經像舍利置道西七寶行殿上。信等遶壇涕泣。啟請天尊。詞情懇切。以栴檀柴等燒經。冀經無損。並為灰燼。先時升天入火履水隱形等術。皆不復驗。而佛舍利。光明五色直上空中。旋環如葢。徧覆大眾。映蔽日輪。摩騰以神足通。於虗空中飛行坐臥。神化自在。天雨寶華。及奏眾樂。時眾咸喜得未曾有。此即佛法入震旦之始也。按迦葉摩騰及竺法蘭。皆中印度人。二名俱不見有翻。所云譯者。謂以華言易彼梵語。令此方之人得解義也。
东汉,即后汉,是相对于前汉而言的。汉明帝永平三年,岁在庚申年,明帝梦见一位金色神人,颈后放射日光,飞入殿庭。他询问群臣,太史傅毅回答:臣听说西域有位神灵,称为佛,陛下所梦见的应该就是佛。博士王遵也上奏说:根据《周书异记》记载,佛诞生于周昭王二十六年甲寅年,当时江河泛滥,大地震动,有五色光芒贯穿太微星。太史苏由占卜后,得到乾卦九五爻,飞龙在天之象,预示着西方将出现大圣人。一千年后,他的教法将流传到中国。周昭王命人刻石记录此事,埋在南郊。到周穆王时,天地震动,出现十二道白虹贯穿天空,太史扈多占卜后说这是西方大圣人涅槃的征兆。汉明帝于是在永平七年岁在甲子年,派遣郎中蔡愔、中郎将秦景、博士王遵等十八人西行寻求佛法。他们到达印度,邀请迦叶摩腾和竺法兰,用白马驮载佛经,并带回佛舍利和佛像。永平十年岁在丁卯年,他们回到洛阳。明帝非常高兴,建造白马寺,翻译《四十二章经》。到永平十四年正月初一,五岳道士褚善信等人不服,上表请求比试。正月十五日,众人在白马寺南门集会。褚善信等人将《灵宝经》等道经放在东坛上,明帝则将佛经、佛像和舍利放在西坛的七宝行殿上。褚善信等人绕坛哭泣,祈求天尊,言辞恳切,用檀香木等焚烧道经,希望经书无损,但全部化为灰烬。他们之前所学的升天、入火、履水、隐身等法术,全都失效。而佛舍利却放射五色光芒,直冲云霄,在空中旋转如伞盖,覆盖众人,遮蔽日光。迦叶摩腾以神通力在空中飞行坐卧,变化自在,天降宝花,奏响天乐。在场众人皆大欢喜,前所未见。这就是佛法传入中国的开端。据记载,迦叶摩腾和竺法兰都是中印度人,两人名字都没有翻译。所谓翻译,就是用汉语传达梵语内容,使中国人能够理解其含义。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離欲寂靜。是最為勝。住大禪定。降諸魔道。於鹿野苑中。轉四諦法輪。度憍陳如等五人而證道果。復有比丘所說諸疑。求佛進止。世尊教勅。一一開悟。合掌敬諾而順尊勅。
世尊证悟成佛后,这样思考:远离欲望的宁静最为殊胜。他安住于深妙禅定,降伏一切魔障。在鹿野苑中首次宣讲四圣谛真理,度化了憍陈如等五位弟子使他们证得圣果。又有比丘们提出各种疑惑,向佛陀请示修行准则。世尊针对每个问题给予教导,使他们全都获得开解。比丘们恭敬合掌,奉行佛陀的教诲。
諸經通序。皆有六種證信。一法體。二能聞。三機感。四教主。五處所。六同聞。所謂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處等。今文次第。與通途稍異。葢繇佛法初來。且順此方文字之體。貴在簡略。然細繹之六義俱備。世尊二字。即標教主。成道已三字。即標機感。鹿野苑中。即標處所。憍陳如等及復有比丘。即標能聞及餘同聞。法輪教勅。即標法體。就此一文。仍分四節。初世尊成道已一句。乃總敘一化之繇。次從作是思惟至降諸魔道。乃追敘成道之法。三從於鹿野苑至證道果三句。乃別敘法輪之始。四從復有比丘至順尊勅。乃正敘此經發起也。初文世尊者。即我釋迦牟尼如來。乃天中之天。聖中之聖。於一切器世間。一切眾生世間。一切正覺世間。獨稱尊也。成道者。若論世尊實成佛道以來。已經不可說微塵數劫。如法華經壽量品中所明。今為此土有緣眾生。故於過去人壽二萬歲時。迦葉佛會。示居補處位中。上生兜率內院以淨天眼。觀可化機。直至人壽百歲時。機緣方熟。廼示降神於中印度迦維衛國。父名淨飯。母名摩耶。處胎十月。從左脇生。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目顧四方。周行七步。自言天上天下。惟吾獨尊。次復示為童子。徧學眾藝。無不超倫。至年二十九歲。遊城四門。覩老病死及沙門相。決志出家。子夜踰城。金刀剃髮。盡棄珍飾。披樹神所獻麻衣。遊學諸國。先從阿藍迦藍習無所有處定。不久得證。知非究竟。捨之而去。次從頭藍子習非想非非想處定。亦不久得證。知非究竟。捨之而去。見諸外道。競修苦行。希冀得道。各以三年為期。終無尅獲。將欲度之。遂往雪山。示修六年苦行。每日止食一麻一麥。皮骨連立。終不成道。乃捨苦行。受牧女十六轉乳糜之供。精氣充足。次往熈連河中。浴身而出。取天帝釋化現童子所施吉祥草。詣摩竭提國金剛場菩提樹下。敷草結加趺坐。以慈心三昧降伏魔軍。深入四禪。觀察四諦。於臘月初八夜。明星出時。豁然大悟。證無漏道。是為佛寶初現世間也。次文作是思惟等者。乃追敘坐樹下時。以無師智自然智。了知離欲寂靜為勝。故先訶棄欲界惡不善法。與覺觀俱而入初禪。次復離於覺觀。內淨一心而入二禪。次又離喜而證妙樂。入於三禪。次又雙棄苦樂。捨念清淨。入第四禪。從四禪中。頓發三明。破魔王之愛網。斷外道之見縛也。或初成道句。是根本智。自證菩提。次作是思惟等。是後得智。重觀四諦以為說法之本。寂靜最勝。即觀滅諦。住大禪定。即觀道諦。諸魔外道。即苦集二諦也。第三文中鹿野苑者。亦名鹿園。在波羅奈國。即佛初轉法輪之處。轉四諦法輪者。苦集滅道名四諦。苦是世間之果。即指三界六道色心五蘊。集是世間之因。即指見思煩惱。及有漏善惡不動等業。滅是出世之果。謂因滅故果滅。便得寂靜無為安樂。道是出世之因。謂略則戒定慧。廣則三十七品。所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也。此四皆名諦者。審實不虗故。復名四聖諦者。惟有聖智乃證知故。佛既證見此四諦理。轉令一切眾生咸使聞知。從佛後得智中。流出法音。度入眾生心中。故名為輪。又輪者。摧碾之義。以此教法。轉破眾生見思諸惑。故名為輪。說此四諦法輪。凡有三轉。一者示轉。謂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滅。可證性。此是道。可修性。二者勸轉。謂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三者證轉。謂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斷。此是滅。我已證。此是道。我已修。是為法寶初現世間也。憍陳如等五人者。一阿濕婆。此翻馬勝。二䟦提。此翻小賢。三拘利。或名摩訶男。此三人皆佛父黨。四憍陳如。此翻火器。五十迦力葉。或名婆敷。此二人皆佛母舅。初太子踰城出家。父王思念不置。命此五人尋之。太子既誓不肯歸。五人不敢歸國。遂相侍從。太子既修苦行。二人不堪苦行者先自遁去。太子後受美食。三人樂苦行者亦復捨去。於鹿苑中各修異道。佛既成道。觀此五人應先得度。遂往就之。初轉法輪。陳如先悟。次說布施持戒生天之法。訶欲不淨。讚歎出離為樂。阿濕䟦提尋悟。第三說法。迦葉拘利亦悟。是為僧寶初現世間也。第四文中復有比丘等者。佛既度此五比丘已。次復度耶舍等五十五人。三迦葉等一千人。舍利弗目犍連等二百人。從是以後。度人無量。咸令成比丘性。言比丘者。此翻除饉。謂其具持二百五十淨戒。堪為人世福田。除彼眾生因中果上之饑饉也。又含三義。一破惡。二乞士。三怖魔。所說諸疑求佛進止。猶言決擇可否也。合掌表於一心聽法。不惰不散。已上序分。下皆正說。
佛经开头通常有六种证明可信的内容:一是佛法本体,二是能听闻的众生,三是根机感应的时机,四是说法教主,五是讲经处所,六是共同听闻的大众。所谓"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等。本文的次序与常见体例略有不同,因佛法初传中土,暂且顺应本土行文习惯,重在简明扼要。但细究之下,六种要素俱全。
"世尊"二字标明说法教主;"成道已"三字标明根机感应;"鹿野苑中"标明处所;"憍陈如等及复有比丘"标明能闻者及其他同闻者;"法轮教敕"标明佛法本体。这段经文可分四部分:首句"世尊成道已"总述教化因缘;从"作是思惟"至"降诸魔道"追述成道过程;从"于鹿野苑"至"证道果"别述初转法轮;从"复有比丘"至"顺尊勅"正述本经缘起。
"世尊"指释迦牟尼如来,是天人中的至高者,圣贤中的最胜者,在器世间、众生世间、正觉世间独尊。"成道"若论佛陀实际成佛,早已历无量劫数。为度化有缘众生,佛陀于人寿二万岁时示现为迦叶佛座下补处菩萨,后以天眼观察时机,待人寿百岁时方降生中印度迦毗罗卫国。示现为净饭王太子,从摩耶夫人右胁诞生,经童子求学、四门出游、夜半逾城、六年苦行等历程,最终于菩提树下证悟,是为佛宝现世。
"作是思惟"等语追述佛陀在树下以无师智渐次证得四禅,破除魔障的过程。初成道句显根本智自证菩提,此段明后得智重观四谛为说法根本。"寂静最胜"观灭谛,"住大禅定"观道谛,"诸魔外道"即苦集二谛。
"鹿野苑"在波罗奈国,是初转法轮处。"四谛"指苦谛(世间果)、集谛(世间因)、灭谛(出世间果)、道谛(出世间因)。佛陀以三轮说法:示转(开示四谛本质)、劝转(劝修四谛)、证转(自证示范),是为法宝现世。
"憍陈如等五人"原为净饭王派遣随侍太子的侍从。佛成道后先度化他们:初转法轮时憍陈如先悟,二转时阿湿婆与跋提得度,三转时迦叶与拘利开悟,是为僧宝现世。
"复有比丘"指佛继而度化耶舍等五十五人、三迦叶师徒千人、舍利弗目犍连等二百人,此后度众无量。"比丘"含除馑(堪为福田)、破恶、乞士、怖魔三义。众比丘合掌请示修行疑惑,以上序分结束,下文开始正说。
佛言。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名曰沙門。常行二百五十戒。進止清淨。為四真道行。成阿羅漢。阿羅漢者。能飛行變化。曠劫壽命。住動天地。次為阿那含。阿那含者。壽終靈神上十九天。證阿羅漢。次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還。即得阿羅漢。次為須陀洹。須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證阿羅漢。愛欲斷者。如四肢斷。不復用之。
佛陀说,离开亲人出家修行,认识自心、通达根本,领悟无为法,这样的人称为沙门。沙门应常持守二百五十戒,言行清净,践行四种真实之道,最终成就阿罗汉果位。阿罗汉具备飞行变化的神通,寿命长达无数劫,能震动天地。其次是阿那含果位,阿那含命终时神识上升至十九天,在那里证得阿罗汉。再其次是斯陀含果位,斯陀含只需一次升天一次返回人间,就能证得阿罗汉。最次是须陀洹果位,须陀洹要经历七次生死轮回,才能证得阿罗汉。断除爱欲的人,就像斩断四肢一样,永远不会再起贪爱。
此第一章。總明沙門果證之差別也。欲證沙門四果。必須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為法。蓋父母不許。則佛法中不聽出家。出家而不識心達本。則身雖離俗。仍縛有為。不得名為沙門。識心者。了知心外無法。即悟徧計本空。達本者。了知心性無實。即悟依他如幻。解無為法者。了知真如與一切法不一不異。即證圓成實性。梵語沙門。此翻勤息。謂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也。常行二百五十戒。即增上戒學。進止清淨。即增上心學。為四真道行。即增上慧學。謂觀察四諦而修道行也。阿羅漢。具含三義。一殺賊。二應供。三不生。乃沙門所證第四無學之果。斷盡三界見思二惑。飛行變化。聊舉六神通之一事。曠劫壽命。謂三種意生身。堪能隨願久住。住動天地。言羅漢所住之處。天神地祇皆為感動。或可一行一住。皆能震動天地也。阿那含。此云不還。即第三果。十九天者。從四王天。上至無煩。為第二十。則超過下十九天。繇彼已斷欲界九品思惑。即於五淨居天中證阿羅漢。不復還來欲界也。斯陀含。此云一來。即第二果。已斷欲界六品思惑。餘三品在。故一上欲天。一還人中。即證阿羅漢也。須陀洹。此云預流。即是初果。已斷三界見惑。初預聖流。不復墮三惡道。但欲界九品思惑全在。故能更潤七生。謂欲界上上品任運貪瞋癡慢。能潤二生。上中品惑。能潤一生。上下品惑。亦潤一生。中上品惑。亦潤一生。中中品中下品惑。共潤一生。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惑。共潤一生。七番生死之後。方證阿羅漢果。此約任運斷者。若加行斷。則復不定。然三界見思。雖有多品多類。總以愛欲為本。愛欲一斷。便出苦輪。故喻如四肢一斷。決不復用也。
这是第一章。总说沙门证得果位的差别。要证得沙门四种果位,必须辞别亲人出家,明心见性,通达无为法。如果父母不允许,佛法中就不准出家。出家而不明心见性,虽然身体离开世俗,仍然被有为法束缚,不能称为沙门。明心,是彻底知道心外无法,即悟得虚妄分别本空;见性,是彻底明白心性无实,即悟得缘起如幻;通达无为法,是彻底了知真如与一切法既不相同也不相异,即证得圆满真实本性。梵语沙门,汉语译为勤息,意思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常持二百五十戒,就是增上戒学;行为清净,就是增上心学;践行四圣谛,就是增上慧学,意思是观察四谛而修行圣道。阿罗汉包含三种含义:一是杀贼,二是应供,三是不生,是沙门所证的第四种无学果位,断尽三界见惑和思惑,能够飞行变化,这里略举六神通中的一事,具有无量劫的寿命,说的是三种意生身,能够随愿长久住世。罗汉所住之处,天地神明都会受到震动,或者一举一动都能震动天地。阿那含,汉语称为不还,即第三果。十九天指的是从四王天往上到无烦天共二十天,已经超过下面的十九天。因为他们已经断尽欲界九品思惑,就在五净居天中证得阿罗汉果,不再返回欲界。斯陀含,汉语称为一来,即第二果。已经断除欲界六品思惑,还剩三品,所以会一次往生欲界天,一次返回人间,然后证得阿罗汉果。须陀洹,汉语称为预流,即初果。已经断除三界见惑,初次进入圣者之流,不再堕入三恶道,但欲界九品思惑全在,所以还要经历七次受生。欲界上上品的贪嗔痴慢自然能感召两次受生,上中品烦恼感召一次,上下品烦恼也感召一次,中上品烦恼感召一次,中中品和中下品烦恼共同感召一次,下上品、下中品和下下品烦恼共同感召一次。七次生死之后,才能证得阿罗汉果。这是就自然断惑而言,如果加功用行,就不一定了。三界见惑和思惑虽然有很多品类和层次,但都以爱欲为根本。一旦断除爱欲,就能脱离苦海,好比四肢一旦切断,就再也不能使用了。
佛言。出家沙門者。斷欲去愛。識自心源。達佛深理。悟無為法。內無所得。外無所求。心不繫道。亦不結業。無念無作。非修非證。不歷諸位而自崇最。名之為道。
佛说:出家的修行人,要断绝欲望、舍弃贪爱,认识自己心的根源,通达佛陀的深奥道理,觉悟无为的法门。内心无所获得,对外无所追求。心不执著于道,也不造作恶业。没有妄念,没有造作。不是刻意修习,也不是为了证果。不经历各种修行阶位而自然达到至高境界,这就叫做道。
此第二章。明沙門果證。雖有差別。而所證之理。無差別也。斷凡聖同居欲愛。識自心源我執本空。達佛真諦深理。悟生空所顯真如無為之法。斷方便有餘欲愛。識自心源法執本空。達佛俗諦深理。悟法空所顯真如無為之法。斷實報無障礙欲愛。識自心源俱空不生。達佛中諦深理。悟俱空所顯真如無為之法。又了知三土欲愛即空。名斷欲去愛。識自心源徧計本虗。達佛真諦深理。一空一切空。無假無中而不空。悟如來藏如實空義。名無為法。了知三土欲愛即假。名斷欲去愛。識自心源依他如幻。達佛俗諦深理。一假一切假。無空無中而不假。悟如來藏如實不空義。名無為法。了知三土欲愛即中。名斷欲去愛。識自心源圓成本具。達佛中諦深理。一中一切中。無空無假而不中。悟如來藏離即離非是即非即義。名無為法。此無為法。本自有之。非屬新生。故內無所得。惟一真心。心外無法。故外無所求。知法如筏。故心不繫道。已斷惑種。故亦不結業。證無分別根本實智故無念。證不思議後得權智。故無作。稱性之修。修即無修。故非修。全性作證。證無別證。故非證。諸位如丈尺顯虗空。而虗空元非丈尺。又如入海雖辨淺深。而淺深無非大海。故云不歷諸位而自崇最。名之為道也。藏教則因滅會真。滅非真諦。故真諦不歷諸位。通教即事全真。故真諦不歷諸位。別教則中道隨緣不變。故中道不歷諸位。圓教則一色一香無非中道。故中道不歷諸位。繇上一章。方知性不廢修。繇今一章。方知修不礙性。繇上一章。方知即而常六。繇今一章。方知六而常即。四教皆論性修。皆論六即。通此旨者。則於一代時教。思過半矣。
这是第二章。说明沙门修行证果虽有不同层次,但所证悟的真理并无差别。断除凡圣同居土的欲望执着,了知自心根源本无我执,通达佛法的真谛深理,悟得众生空性所显现的真如无为法。断除方便有余土的欲望执着,了知自心根源本无法执,通达佛法的俗谛深理,悟得诸法空性所显现的真如无为法。断除实报无障碍土的欲望执着,了知自心根源本自空寂不生,通达佛法的中道深理,悟得空有不二所显现的真如无为法。
又明白三土欲望执着当体即空,称为断欲去爱;了知自心对虚妄分别本自空寂,通达真谛深理,一切皆空,无假无中而不空,悟得如来藏如实空义,名为无为法。明白三土欲望执着当体即假,称为断欲去爱;了知自心缘起如幻,通达俗谛深理,一切皆假,无空无中而不假,悟得如来藏如实不空义,名为无为法。明白三土欲望执着当体即中,称为断欲去爱;了知自心圆满具足,通达中道深理,一切皆中,无空无假而不中,悟得如来藏离即离非、是即非即之义,名为无为法。
这无为法本自具足,并非新生,所以内心无所获得,唯是一颗真心;心外无法可得,所以外境无所追求。知道佛法如渡船,所以心不执着于道;已经断除烦恼种子,所以不再造作业力。证得无分别的根本实智所以无念,证得不可思议的后得权智所以无作。随顺本性的修行,修即是无修,所以非修;全体本性即是证悟,证无别证,所以非证。
各修行阶位如同用尺寸丈量虚空,而虚空本来不是尺寸;又如同进入大海虽能分辨深浅,而浅深无非都是大海。所以说无需经历各阶位而自然崇高至极,称之为道。藏教通过灭除烦恼证会真理,灭除本身不是真谛,所以真谛不经历各阶位;通教即事相全体是真如,所以真谛不经历各阶位;别教中道随缘不变,所以中道不经历各阶位;圆教则一色一香无非中道,所以中道不经历各阶位。
通过前一章,才知本性不废修行;通过本章,才知修行不妨本性。通过前一章,才知统一中蕴含六种阶位;通过本章,才知六种阶位当体即是统一。四教都讨论本性与修行,都讨论六种阶位的统一。明白这个宗旨,对于佛陀一代时教,就能领会大半了。
佛言。剃除鬚髮而為沙門。受道法者。去世資財。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愛與欲也。
佛说:剃去须发成为沙门,修习佛法的人,应当舍弃世间财物,以乞食满足所需,每日只在中午吃一餐,夜晚在树下休息,切莫再贪求更多。使人愚昧障蔽的,正是贪爱与欲望。
此第三章。讚歎頭陀勝行以為證道要術也。上文既云非修非證。恐人錯會。執性廢修。故今特申抖擻塵勞之行。以為斷欲去愛之方。譬如古鏡。雖復本具光明。理須磨拭。方得瑩淨耳。
这是第三章。赞叹头陀行的殊胜,以此作为证悟大道的重要方法。前面已经说过不是修也不是证,但怕人误解,执着本性而废弃修行,所以现在特别强调抖除尘劳的修行,作为断除欲望、去除贪爱的方法。就像古镜,虽然本来具备光明,但按道理需要打磨擦拭,才能变得晶莹洁净。
佛言。眾生以十事為善。亦以十事為惡。何等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殺盜婬。口四者。兩舌惡口妄言綺語。意三者。嫉恚癡。如是十事不順聖道。名十惡行。是惡若止。名十善行耳。
佛说:众生有十种行为是善,也有十种行为是恶。哪十种呢?身体行为有三种,言语行为有四种,意念行为有三种。身体行为的三种是:杀生、偷盗、邪淫。言语行为的四种是:挑拨离间、恶语伤人、说谎骗人、花言巧语。意念行为的三种是:嫉妒、嗔恨、愚痴。这十种行为违背圣贤之道,称为十恶行。如果停止这十恶行,就称为十善行。
此第四章。明善惡無性。猶如反掌。而生死涅槃惟此三業。更非他物也。斷他物命。名之為殺。不與而取。名之為盜。兩相交會。名之為婬。鬬亂彼此。名為兩舌。呪咀罵詈。名為惡口。心口相違。名為妄言。無義浮辭。名為綺語。慳鄙貪欲不耐他榮。名之為嫉。暴戾殘忍。懷恨結怒。名之為恚。於諸事理旨無所曉。名之為癡。身口七支。唯是業道。意地三支。屬煩惱道。繇惑造業。必招苦果。長繫三界。故不順聖道。是惡若止。即名十善。譬如破闇即是光明。泮氷即便成水也。然惡既有事惡理惡。故翻惡為善。亦有事善理善。就事善中。下品十善為脩羅因。中品十善為人道因。上品十善為天道因。就理善中。真諦善為二乘因。俗諦善為菩薩因。中諦善為佛乘因。此三理善。俱名上上品十善。以行事善者。未必能達理善。而行理善者。必兼圓滿事善故也。
这是第四章。说明善恶没有固定本性,就像翻掌一样容易改变。而生死轮回和涅槃解脱,都只由身、口、意三业造成,没有其他东西。夺取其他生命,称为杀生。未经允许拿走东西,称为偷盗。男女交合,称为淫欲。挑拨离间,称为两舌。诅咒辱骂,称为恶口。心口不一,称为妄语。没有意义的浮夸言辞,称为绮语。吝啬贪婪,嫉妒他人荣耀,称为嫉妒。凶暴残忍,心怀怨恨,称为嗔恚。对事理一无所知,称为愚痴。身业和口业的七种行为,属于业道;意业的三种行为,属于烦恼道。由迷惑造业,必然招致苦果,长期束缚在三界中,因此违背圣道。如果停止这些恶行,就称为十善。就像破除黑暗就是光明,融化冰块就变成水一样。恶行有事相上的恶和理体上的恶,所以将恶转化为善,也有事相上的善和理体上的善。在事相上的善中,下品十善是修罗道的因,中品十善是人道的因,上品十善是天道的因。在理体上的善中,真谛善是二乘的因,俗谛善是菩萨的因,中谛善是佛乘的因。这三种理体上的善,都称为上上品十善。因为修行事相上的善的人,不一定能通达理体上的善;而修行理体上的善的人,必定能同时圆满事相上的善。
佛言。人有眾過而不自悔。頓息其心。罪來赴身。如水歸海。漸成深廣。若人有過。自解知非。改惡行善。罪自消滅。如病得汗。漸有痊損耳。
佛说,人有很多过错却不自我反省,心中恶念不断,罪业就会像水流入海一样聚集到身上,越来越深广。如果人有过错,能自己认识到错误,改正恶行,行善积德,罪业自然消除,像生病出汗一样,逐渐痊愈。
此第五章。承上止惡行善之意。而勸勉改過遷善也。有過不悔。則如水赴海。日深日廣。知過必改。則如病發汗。客邪自除。
这是第五章。承接上文止恶行善的道理,进一步劝人改过向善。有了过错若不悔改,就像水流向大海,错误会日益加深扩大;知道过错必定改正,就如同生病出汗,外邪自然消除。
佛言。惡人聞善。故來擾亂者。汝自禁息。當無瞋責。彼來惡者而自惡之。
佛说,恶人听说有人行善,故意来捣乱的,你要控制自己,不要发怒责备。那些来作恶的人,其实是自己害自己。
此第六章申明善能勝惡。而惡不能破善也。上文勸人止惡行善。改過遷善。恐有愚者。畏彼惡人撓亂。遂不敢行。故誡以慎勿瞋責惡人。以惡乃在彼。於我無涉故也。如明鏡中現於醜容。彼容自醜。鏡何醜哉。倘一生瞋責。則反攬彼之惡。成我之惡矣。
第六章说明善能战胜恶,而恶不能破坏善。前面劝人停止恶行、多做善事,改正过错、转向善行,可能有些愚昧的人害怕恶人阻挠捣乱,就不敢行善,所以告诫他们不要嗔怪责备恶人,因为恶属于对方,与自己无关。就像明镜中映出丑陋的面容,那面容本来就丑,镜子有什么丑的呢?如果一旦嗔怪责备,反而把对方的恶揽过来,变成自己的恶了。
佛言。有人聞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罵佛。佛默不對。罵止問曰。子以禮從人。其人不納。禮歸子乎。對曰。歸矣。佛言。今子罵我。我今不納。子自持禍歸子身矣。猶響應聲。影之隨形。終無免離。慎勿為惡。
佛说:有人听说我坚守正道、广行仁慈,因而辱骂佛。佛默然不回应。骂声停止后,佛问:你以礼待人,对方不接受,这礼是否还归你自己?对方答:归我。佛说:现在你骂我,我不接受,这祸患就由你自己承担了。如同回声追随声音,影子紧随形体,终究无法避免。切莫作恶。
此第七章。即上章彼來惡者而自惡之之明證也。今人聞罵。鮮不發瞋。大似領謝帖子。正中罵者之計耳。思之思之。或問。佛既大慈。何不令罵者無禍耶。答曰。佛豈欲令其得禍。無奈彼人自招禍患。今誡以慎勿為惡。即是除其禍源。慈悲甚矣。
这是第七章,是上一章所讲“对方用恶语伤人其实是自取其辱”的明证。现在的人听到辱骂,很少不起嗔心,这就像收到请帖一样,正好中了骂人者的圈套。要好好想想啊。有人问:佛既然大慈大悲,为什么不让骂人者免受灾祸呢?回答说:佛哪里想让他遭祸,无奈那人自己招来祸患。现在告诫他千万不要作恶,就是在消除祸根,这才是最大的慈悲。
佛言。惡人害賢者。猶仰天而唾。唾不至天。還從己墮。逆風揚塵。塵不至彼。還坌己身。賢不可毀。禍必滅己。
佛说:恶人加害贤者,就像仰头向天吐口水,口水不会沾到天,只会落回自己脸上;又像逆风扬尘土,尘土不会飞向别人,只会撒回自己身上。贤者不可毁谤,诽谤的祸患终将毁灭自己。
此第八章。深誡惡人令勿害賢。而兼以勗賢人也。人若果賢。則如天亦如上風。豈受唾塵。倘可受毀。便非賢矣。
这是第八章。深刻告诫恶人不要伤害贤者,同时也勉励贤人。一个人如果真是贤者,就会像天空和清风一样,怎会沾染唾沫与尘埃?倘若能被诽谤所动,那就算不上真正的贤者了。
佛言。博聞愛道。道必難會。守志奉道。其道甚大。
佛陀说:仅仅广泛听闻佛法而喜爱道法,却难以真正领悟其真谛。若能坚定志向并践行道法,方能证得广大无边的道果。
此第九章。誡勸稟教行人。須聞而思。思而修。不宜但貴口耳之學也。博聞者。不知隨文入觀。惟圖強記名言也。愛道者。不知道本即心。妄於心外取道也。守志者。念念趨向菩提。不雜名利心也。奉道者。念念體會心源。不復向外覓也。
这是第九章。告诫劝勉接受教法的人,必须听闻后思考,思考后修行,不应只重视口耳之学。博闻的人,不知道随着经文深入观照,只图强记名言。爱道的人,不知道道的根本就在心中,错误地向心外求道。守志的人,心心念念趋向菩提,不掺杂名利之心。奉道的人,念念体会心性本源,不再向外寻求。
佛言。覩人施道。助之歡喜。得福甚大。沙門問曰。此福盡乎。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數千百人各以炬來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佛陀说:看见有人布施行善,能够心生欢喜去帮助他,获得的福报很大。一位僧人问道:这种福报会耗尽吗?佛陀回答:就像一支火炬,成百上千的人各自拿着火把来引火,用来煮饭照明,而最初的火炬依然如故。布施的福报也是这样永不枯竭。
此第十章。明隨喜功德。自他兼利。福無窮盡也。施道有三。一資生施。謂以財濟其貧窮。二無畏施。謂於難中拔其憂苦。三者法施。謂以三學令得四益。不惟自行三種施道。得福甚多。即使見他行施。助令歡喜。福亦無盡。沙門下。釋疑。恐有愚人正行施時。見他隨喜。懼他分我功德。故以炬火如故曉之。蓋不惟無減於我。而福報展轉殊勝矣。昔有二人採華。一自供佛。一轉施人供佛。以問彌勒。彌勒曰。自供者成辟支佛果。施人者成無上菩提。蓋獨樂不若與人。與少不若與眾。世出世道。無不皆然也。熟食。喻成聖果。除冥。喻破三障。
这是第十章。说明随喜功德的道理。利益自己和他人,福报无穷无尽。布施有三种:一是资生施,就是用财物救济贫穷;二是无畏施,就是在危难中解除他人的忧愁痛苦;三是法施,就是用戒定慧三学让他人获得四种利益。不仅自己实行这三种布施能得到很多福报,即使看到他人行布施,帮助他心生欢喜,福报也是无尽的。
下面解释疑问。恐怕有愚痴的人正在布施时,看到他人随喜,担心别人分走自己的功德,所以用火炬的比喻来说明。这不但不会减少自己的功德,反而会使福报更加殊胜。
从前有两个人采花,一个自己供佛,一个转给别人供佛。他们去问弥勒菩萨,弥勒说:自己供佛的成就辟支佛果,转施他人供佛的成就无上菩提。因为独自快乐不如与人分享,给少数人不如给大众。世间和出世间的道理,都是如此。
熟食的比喻,代表成就圣果;除冥的比喻,代表破除三障。
佛言。飯惡人百。不如飯一善人。飯善人千。不如飯一持五戒者。飯五戒者萬。不如飯一須陀洹。飯百萬須陀洹。不如飯一斯陀含。飯千萬斯陀含。不如飯一阿那含。飯一億阿那含。不如飯一阿羅漢。飯十億阿羅漢。不如飯一辟支佛。飯百億辟支佛。不如飯一三世諸佛。飯千億三世諸佛。不如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
佛陀说:供养一百个恶人,不如供养一个善人。供养一千个善人,不如供养一位持守五戒的人。供养一万位持五戒的人,不如供养一位须陀洹。供养百万位须陀洹,不如供养一位斯陀含。供养千万位斯陀含,不如供养一位阿那含。供养一亿位阿那含,不如供养一位阿罗汉。供养十亿位阿罗汉,不如供养一位辟支佛。供养百亿位辟支佛,不如供养一位三世诸佛。供养千亿位三世诸佛,不如供养一位无念无住无修无证的觉悟者。
此第十一章。較量福田勝劣不等。令人知所歸向也。一善勝百惡人。顯易可知。一持五戒人勝千善人者。以世間善人所奉十善僅屬舊醫之法。不以三歸為體。不成出世津梁。若能受三自歸。奉持五戒。為佛弟子。便知四諦四念處門。於一生中。堪證三果。故得千倍勝於常流也。一須陀洹勝萬五戒者。須陀洹已斷見惑。已預聖流。故得遠勝內外凡也。一斯陀含勝百萬須陀洹者。斯陀含已斷欲界六品思惑。煩惱漸薄。正使百萬住果須陀洹。未修勝進行時。終不能知二果境界。何況能到耶。一阿那含勝千萬斯陀含者。阿那含已斷欲界思惑九品皆盡。正使千萬斯陀含。終不能知三果境界。況能到耶。一阿羅漢勝一億阿那含者。萬萬曰億。阿羅漢斷盡見思。超出三界。尤非住三果人能知能到故也。辟支佛有二種。一者出有佛世。稟十二因緣教。悟道侵習。名為緣覺。二者出無佛世。觀物幻化。自悟無生。斷結侵習。名為獨覺。以阿羅漢但斷正使。辟支佛兼侵餘習。故一辟支。能勝十億阿羅漢也。三世諸佛。約藏頭佛果言之。三大阿僧祇劫修行六度。正習皆悉斷盡。利益無量眾生。故一佛能勝百億辟支佛也。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指圓教初住已上。亦可兼攝別教初地。通教佛地。蓋通教體色入空。知一切法無性。故念即無念。住即無住。修即無修。證即無證。至成佛時。能於色究竟天示現最高大身。統王三千世界。別歡喜地。圓發心住。皆已分證法身。皆能示現百界作佛。八相成道。所以供此一人。勝於千億三世諸佛也。復次前之八番。皆是約田。此第九番即是約心。蓋未達一切諸法。念本無念。住本無住。修本無修。證本無證。故於平等法中。分勝分劣。若了達無念無住無修無證妙理。則下自惡人。上至諸佛。罔非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所以人上佛飯。佛施餓狗。功德無異。維摩以一分奉難勝如來。一分施田最下乞人。福亦平等。若不知福勝劣差別。則無以顯修德之足貴。若不達生佛本自平等。則無以悟性德之淵源。是謂常同常別。常別常同。法界法爾微妙法門。
这是第十一章,比较福田的优劣差别,让人知道应当归向何处。一个善人胜过一百个恶人,这个道理显而易见。一个持五戒的人胜过一千个善人,因为世间善人所奉行的十善仅属于旧医之法,不以三归为根本,不能成为出离世间的桥梁。如果能受持三归,奉行五戒,成为佛弟子,就能知晓四谛、四念处等法门,在一生中堪证三果,所以胜过常人千倍。一个须陀洹胜过一万个持五戒的人,因为须陀洹已断除见惑,已入圣流,所以远远胜过内外凡夫。一个斯陀含胜过百万个须陀洹,因为斯陀含已断除欲界六品思惑,烦恼逐渐减少,即使有百万个住果的须陀洹,如果不修殊胜的进阶,终究不能了知二果的境界,何况到达呢?一个阿那含胜过千万个斯陀含,因为阿那含已断尽欲界九品思惑,即使有千万个斯陀含,终究不能了知三果的境界,何况到达呢?一个阿罗汉胜过一亿个阿那含,因为阿罗汉已断尽见思二惑,超出三界,更不是住于三果的人所能了知或达到的。
辟支佛有两种:一种出现在有佛之世,禀受十二因缘教法,悟道并断除习气,称为缘觉;另一种出现在无佛之世,观万物幻化,自悟无生,断除烦恼习气,称为独觉。因为阿罗汉仅断除正使烦恼,而辟支佛还能断除残余习气,所以一个辟支佛能胜过十亿阿罗汉。
三世诸佛,就藏教佛果而言,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修行六度,正使、习气全部断尽,利益无量众生,所以一尊佛能胜过百亿辟支佛。
至于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人,指的是圆教初住以上的圣者,也可以兼摄别教初地、通教佛地。因为通教体悟一切法本性空寂,知道一切法无自性,所以念即无念,住即无住,修即无修,证即无证。成佛时,能在色究竟天示现最高大身,统领三千大千世界。别教的欢喜地、圆教的发心住,都已分证法身,皆能示现百界作佛,八相成道。因此供养这样一位圣者,胜过供养千亿三世诸佛。
此外,前面的八种比较都是就福田而言,而这第九种则是就心性而言。因为未能通达一切诸法本来无念、无住、无修、无证,所以在平等法中分出优劣。如果能了达无念、无住、无修、无证的妙理,那么从最下等的恶人,到最上等的诸佛,无一不是无念、无住、无修、无证者。因此,供佛与施食饿狗,功德无异;维摩诘以一份供养难胜如来,一份施舍最下等的乞丐,福德平等。若不知福德的胜劣差别,就无法彰显修德的可贵;若不达众生与佛本来平等,就无法悟入性德的渊源。这就是常同常别、常别常同的法界微妙法门。
佛言。人有二十難。貧窮布施難。豪貴學道難。棄命必死難。得覩佛經難。生值佛世難。忍色忍欲難。見好不求難。被辱不瞋難。有勢不臨難。觸事無心難。廣學博究難。除滅我慢難。不輕未學難。心行平等難。不說是非難。會善知識難。見性學道難。隨化度人難。覩境不動難。善解方便難。
佛陀说,人生有二十件难事:贫穷时布施很难,富贵时学道很难,舍命赴死很难,有机会读到佛经很难,生在佛在世的时候很难,克制情欲很难,见到好东西不贪求很难,被侮辱时不发怒很难,有权势不欺压人很难,遇事不动心很难,广博学习深入钻研很难,消除傲慢很难,不轻视初学者很难,保持平等心很难,不议论是非很难,遇到善知识很难,明心见性学道很难,随缘度化他人很难,面对外境不动心很难,善巧运用方便法门很难。
此第十二章。略舉二十難事以為勸誡也。順情則易。逆情則難。然能深發肯心。則雖難而易。其或但隨流俗。則雖易亦難。夫貧窮則布施為難。故雖少許之施。得福甚多。不可不勉力也。然現見有貧而能施者。乃富人反不肯施。則慳鄙為何如耶。豪貴學道。例施可知。人所最重者身命。誠能棄命。則何事不可為者。然未聞保命畏死之人。果能長生不死。則亦何事貪惜耶。佛經難覩。今幸覩佛經而不研精殫思。則與不覩何異。佛世難值。今幸值佛世而不及時進修。則與不值何殊。色欲雖恒情所好。然或察其味少苦多。或觀其如幻如影。則亦何難忍制。若見好時。知其未必可求。則貪心自息。若被辱時。但以情恕理遣。則瞋意自平。視富貴若草頭露。何容以勢臨人。觀事境同夢所緣。何必勞心措置。廣學而不博究。如入海無指南針。安能會理。恃學而生我慢。如沃壤以滋稊稗。反害良禾。佛嘗言四種不可忽。一者火雖小不可忽。二者龍雖小不可忽。三者王子雖小不可忽。四者沙門雖小不可忽。今有輕未學者。未知其不可忽故也。心平等。則施難勝如來。與施最下乞人。功德無異。泯是非。則一切諸法。無非佛法。是非情見未忘。決不能見法界真善知識。不見現前一念心之實性。決不可以學無上道。不學稱性權實之道。不能隨化度人。未達隨化度人方便。安能覩十法界境而一心不動。若不能於一一法界中具見一切法界事理。何繇善解同體方便。故知此二十事。後後難於前前也。
这是第十二章。简单列举二十件难事作为劝诫。顺着性情容易,违逆性情就难。但若能真正发心,那么虽难也易;如果只是随波逐流,那么虽易也难。贫穷时布施很难,所以即便少量布施,得福报也很多,不能不努力。然而现实中常见穷人能布施,富人反而不肯施舍,吝啬到何等程度?豪贵之人学道,同样道理。人最看重的是身家性命,真能舍弃生命,还有什么事做不到?但没听说贪生怕死之人真能长生不死,又何必如此贪恋吝惜?佛经难遇,如今有幸见到佛经却不深入研究,与没见到有什么区别?佛在世时难逢,如今幸遇佛世却不及时修行,与没遇到有什么不同?色欲虽是常情所好,但若能觉察其中快乐少痛苦多,或观其如幻如影,也就不难克制。见到美好事物时,知道未必可求,贪心自然熄灭;遭受侮辱时,只要以情理宽解,嗔怒自然平息。看富贵如同草上露水,何必仗势欺人?观世事如同梦中景象,何必劳心安排?广学却不深入研究,如同入海没有指南针,怎能明白真理?依仗学问滋生傲慢,如同肥沃土地滋养杂草,反而损害禾苗。佛曾说四种不可轻视:小火不可轻视,小龙不可轻视,小王子不可轻视,小沙门不可轻视。现在有人轻视初学之人,是因为不知道不可轻视的道理。心若平等,布施难胜如来与布施最下等乞丐,功德没有差别。消除是非分别,那么一切法无不是佛法。是非情见不忘,绝不能见到法界真善知识。不见当下这一念心的真实本性,绝不能学无上道。不学契合本性的权实之道,不能随缘度化众生。不通达随缘度化的方便,怎能面对十法界境界而一心不动?若不能在一一法界中具见一切法界的事理,怎能善解同体方便?所以知道这二十件事,后面的比前面的更难。
沙門問佛。以何因緣。得知宿命。會其至道。佛言。淨心守志。可會至道。譬如磨鏡。垢去明存。斷欲無求。當得宿命。
僧人问佛:凭借什么因缘,能够知晓前世之事,领悟至高真理?佛回答:清净内心,坚守志向,便能领悟至高真理。如同擦拭镜子,污垢除去后光明自现。断绝欲望,无所贪求,就能获得知晓前世的能力。
此第十三章。問意重在宿命。答意重在會道。葢知宿命者。未必會至道。而會至道者。決能知宿命也。
这是第十三章。问题重点在于前世命运,回答重点在于领悟大道。因为知道前世命运的人,未必能领悟至高真理;而领悟至高真理的人,必定能知晓前世命运。
沙門問佛。何者為善。何者最大。佛言。行道守真者善。志與道合者大。
僧人问佛:什么是善?什么最大?佛说:修行正道保持本真就是善,心志与道相合就是大。
此第十四章。明善莫善於真修。大莫大於實證也行道守真。則萬善同會。志與道合。則法界體圓。
这是第十四章。说明善行没有比真实修行更好的,伟大没有比实际证悟更重要的。践行正道守护真心,则一切善行共同成就。心志与道相合,则法界本体圆满。
沙門問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佛言。忍辱多力。不懷惡故。兼加安健。忍者無惡。必為人尊。心垢滅盡。淨無瑕穢。是為最明。未有天地。逮於今日。十方所有。無有不見。無有不知。無有不聞。得一切智。可謂明矣。
一位修行者问佛陀:什么最有力量?什么最为光明?佛陀回答:忍辱最有力量,因为心中不怀恶意,又能保持身心安康。能忍之人没有恶念,必受世人敬重。心中尘垢除尽,纯净无染,这就是最光明的境界。从天地未开之时直至今日,十方世界一切事物,没有看不见的,没有不知道的,没有听不到的。获得一切智慧,才称得上真正的光明。
此第十五章。明忍辱力大。滅垢明遠也。忍有三種。一耐怨害忍。亦名生忍。二安受苦忍。亦名法忍。三諦察法忍。亦名第一義忍。今即約耐怨害而入第一義也。餘文易知。
这是第十五章,说明忍辱的力量很大。能消除污垢,使智慧光明深远。忍辱分为三种:一是耐怨害忍,也叫生忍;二是安受苦忍,也叫法忍;三是谛察法忍,也叫第一义忍。这里是通过耐怨害忍而进入第一义忍。其余的文字容易理解。
佛言。人懷愛欲不見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攪之。眾人共臨。無有覩其影者。人以愛欲交錯。心中濁興。故不見道。汝等沙門。當捨愛欲。愛欲垢盡。道可見矣。
佛说,人心中怀着爱欲就看不见真理,就像一池清水,用手搅动后,许多人围在池边,谁也看不清自己的倒影。人因为爱欲纠缠,内心变得浑浊,所以看不见真理。你们这些修行者,应当舍弃爱欲。爱欲的污垢除尽,真理自然显现。
此第十六章。明吾人心水本澄。即是至道。但繇愛欲所攪。故不能於一念中炳現十界影像也。捨三界愛欲。見思垢盡。則真諦道可見。捨偏真愛欲。塵沙垢盡。則俗諦道可見。捨果報愛欲。無明垢盡。則中諦道可見矣。
这是第十六章。说明我们人的心性原本清净澄明,就是最高的真理。但因为被贪爱欲望搅乱,所以不能在一念之中清晰显现十法界的景象。舍弃三界的贪爱欲望,见惑思惑的污垢除尽,就能见到真谛的真理;舍弃对片面真理的贪爱欲望,尘沙惑的污垢除尽,就能见到俗谛的真理;舍弃对果报的贪爱欲望,无明惑的污垢除尽,就能见到中道第一义谛的真理。
佛言。夫見道者。譬如持炬入冥室中。其冥即滅。而明獨存。學道見諦。無明即滅。而明常存矣。
佛说,见到真理的人,就像举着火把进入黑暗的房间,黑暗立刻消失,光明独自留存。修行悟道的人明白真谛后,愚痴就会消除,智慧永远存在。
此第十七章。深顯無明無性。故見道即可永滅。亦顯無明未滅。不得名真見道也。知無明之可滅。不致生於退屈。知真見之常明。亦可祛增上慢矣。
这是第十七章。深刻说明无明的本质是空性,所以只要证见实相就能永远断除。同时也说明如果无明没有断尽,就不能称为真正的见道。知道无明是可以断除的,就不会产生退失道心的怯弱;明白真见始终清净光明,也就能去除增上慢了。
佛言。吾法念無念念。行無行行。言無言言。修無修修。會者近爾。迷者遠乎。言語道斷。非物所拘。差之毫𨤲。失之須臾。
佛说:我的法门是念而无念,行而无行,言而无言,修而无修。明白的人就在近处,迷惑的人远在天边。言语之道断绝,不被事物束缚。差之毫厘,失之顷刻。
此第十八章。明念行言修。皆超有無兩關。而不可以有無情見湊泊也。念即無念。故常念此無念之念。豈以不念為無念哉。行等三句。例此可知。會得則觸事全真。迷者則轉趨轉遠。言語相即解脫相。故言語道斷。一切物即真如性。故非物所拘。才涉有無。便隔霄壤。故差之毫釐。才涉思惟。便成剩法。故失之須臾。
这是第十八章。说明念、行、言、修都要超越有和无的对立,不能用凡情的有无见解去理解。无念才是真念,所以要常保持这种无念之念,怎能认为什么都不想就是无念呢?行、言、修这三句,也可以这样理解。明白这个道理,则事事都是佛法;不明白的人,越追求离得越远。言语本身就是解脱,所以言语之道不可执着。一切事物都是真如本性,所以不被事物束缚。一旦涉及有或无的分别,就与佛法天差地别,所以稍有偏差。一用思维分别,就落入多余造作,所以瞬间就会失去。
佛言。觀天地。念非常。觀世界。念非常。觀靈覺。即菩提。如是知識。得道疾矣。
佛说:观察天地,明白无常;观察世界,明白无常;观察心性,即是觉悟。这样认知,便能快速得道。
此第十九章。明唯心識觀。遣虗存實也。天覆地載。凡情計為常住實有。今觀天則寒暑代謝。地則陵谷遞遷。既爾生滅非常。豈是心外實法。次觀一身之中。世為遷流。界為方位。世固念念不停。界亦互對無定。於中豈有實我實法。此則遣徧計之本虗也。次觀現前一念靈覺之性。既離我法二執。便成四智菩提。此則存依圓之實性也。遣虗則無增益謗。存實則無損減謗。非有非無。速契中道矣。
这是第十九章。说明唯心识观。遣除虚妄,存留真实。天覆盖地承载,凡夫以为永恒实有。如今观察天,则有寒暑更替;观察地,则有山陵河谷变迁。既然都是生灭无常,怎会是心外的实有之物。接着观察一身之中,世是时间流转,界是空间方位。时间固然刹那不停,空间也相对不定。其中哪有实在的自我和事物。这就是遣除普遍计度的根本虚妄。再观察当下这一念灵觉之性,既已脱离对自我和事物的执着,便能成就四智菩提。这就是存留依托圆成的真实本性。遣除虚妄,就没有增加的诽谤;存留真实,就没有减少的诽谤。不执著有,不执著无,就能迅速契合中道。
佛言。當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無我者。我既都無。其如幻耳。
佛说,应当想到身体由地、水、火、风四种元素构成,这些元素各有名称,但并没有一个实在的"我"。既然"我"并不存在,身体就如同幻象一般。
此第二十章。示人以四大觀身而入如幻法門也。身中堅者名地。潤者名水。煖者名火。動者名風。覓我了不可得。能成所成。體皆如幻。能觀所觀。亦復如幻。於一幻喻。便可通達空假中理。故知四大觀身。實四教之總戶也。
这是第二十章。教人通过观察身体的四大元素来进入如幻的法门。身体中坚硬的部分称为地,湿润的部分称为水,温暖的部分称为火,活动的部分称为风。寻找自我却无法找到,能构成的和所构成的本质都如幻象。能观察的和所观察的同样如幻象。通过一个幻象的比喻,就能通达空、假、中的道理。因此知道观察身体的四大元素,实际上是四教共同的根本途径。
佛言。人隨情欲求於聲名。聲名顯著。身已故矣。貪世常名而不學道。枉功勞形。譬如燒香雖人聞香。香之燼矣。危身之火而在其後。
佛说,人们追随情欲追求名声,名声显赫时,生命已经消逝。贪恋世间虚名而不修习佛法,白白耗费精力,就像烧香虽然让人闻到香气,香却已燃尽。危害自身的烈火紧随其后。
此第二十一章。甚明好名之人。不惟無益而且深有損也。
这是第二十一章。非常清楚地说明,追求虚名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会有很大的害处。
佛言。財色於人。人之不捨。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兒䑛之。則有割舌之患。
佛说,钱财和美色对于人来说,人们往往难以舍弃。这就像刀刃上沾了一点蜂蜜,根本不够一顿饭的美味,小孩子如果去舔它,就会有割破舌头的危险。
此第二十二章。甚明財色之味寡而傷害甚多。有智者不可類彼小兒也。
这是第二十二章。十分清楚地说明财富美色的滋味很少而带来的伤害却很多。有智慧的人不应该像那些小孩子一样。
佛言。人繫於妻子舍宅。甚於牢獄。牢獄有散釋之期。妻子無遠離之念。情愛於色。豈憚驅馳。雖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門。出塵羅漢。
佛说,人被妻子儿女和家庭束缚,比牢狱更严重。牢狱还有释放的时候,对妻子儿女却没有远离的念头。贪恋美色,怎会害怕奔波劳苦?即使面临虎口般的危险,心里也甘愿承受。如同自己跳进泥潭沉溺,所以称为凡夫。能够看透这一关,便是超脱尘世的罗汉。
此第二十三章。深明妻子舍宅之埋沒人。而勸以速遠離也。欲界以男女眷屬為妻子。種種宮殿為舍宅。色界以味禪為妻子。四禪天為舍宅。無色界以癡定為妻子。四空天為舍宅。愛見所噬。患同虎口。充類言之。二乘以一解脫味為妻子。偏真涅槃舍為宅。權教以遊戲神通為妻子。出真涉俗為舍宅。透得空有兩門。方成中道無生之果。
这是第二十三章。深刻阐明妻子、儿女、房屋会埋没人,因而劝人尽快远离。欲界以男女亲属为妻子儿女,以各种宫殿为房屋。色界以禅定乐趣为妻子儿女,以四禅天为房屋。无色界以愚痴的禅定为妻子儿女,以四空天为房屋。被贪爱执着所吞噬,祸患如同虎口。推而广之来说,二乘以一种解脱的滋味为妻子儿女,以偏于空性的涅槃为房屋。权教以游戏神通为妻子儿女,以出入真俗为房屋。只有超越空有两边,才能成就中道无生的果位。
佛言。愛欲莫甚於色。色之為欲。其大無外。賴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無能為道者矣。
佛说:爱欲之中没有比色欲更强烈的了。色欲作为欲望之大,没有比它更厉害的了。幸亏只有这一种,如果有两种这样的欲望,全天下就没有人能够修行得道了。
此第二十四章。深明色欲為眾生重病也。佛頂經云。婬心不除。塵不可出。
这是第二十四章。深刻说明贪恋美色是众生的严重病根。佛顶经上说。不除掉淫欲之心。就无法脱离尘世烦恼。
佛言。愛欲之人。猶如執炬逆風而行。必有燒手之患。
佛陀说,贪爱欲望的人,就像举着火把逆风行走,必定会有烧手的祸患。
此第二十五章。甚明愛欲之不可習近也。逆風把炬。未有不燒手者。習近愛欲。安得不損淨法身。害方便手耶。
这是第二十五章。非常明确地说明不应沾染爱欲。逆风举着火把,没有不烧手的。亲近爱欲,怎能不损害清净法身,伤害方便之手呢。
天神獻玉女於佛。欲壞佛意。佛言。革囊眾穢。爾來何為。去。吾不用。天神愈敬。因問道意。佛為解說。即得須陀洹果。
天神把美丽的女子献给佛陀,想扰乱佛陀的心。佛陀说:这只是装满污秽的皮囊,你来做什么?走吧,我不需要。天神更加尊敬佛陀,于是向他请教佛法真谛。佛陀为他讲解,天神当下就证得了须陀洹果位。
此第二十六章。明佛不被魔嬈。遂能化魔也。天神即魔王波旬。佛初成道時。先興甲兵。不能害佛。次獻三女。又不能嬈佛。乃歸佛化而證初果。人能觀彼女人為革囊眾穢。則婬意得除。自他俱利矣。
这是第二十六章。说明佛陀不会被魔扰乱,反而能感化魔众。天神指的是魔王波旬。佛陀刚成道时,魔王先派兵将攻击,不能伤害佛陀;又派三个魔女诱惑,也不能扰乱佛陀。最后魔王被佛陀感化,证得初果。人若能观察女性身体如同盛满污秽的皮囊,就能消除淫欲,自他都得到利益。
佛言。夫為道者。猶木在水。尋流而行。不觸兩岸。不為人取。不為鬼神所遮。不為洄流所住。亦不腐敗。吾保此木決定入海。學道之人。不為情欲所惑。不為眾邪所嬈。精進無為。吾保此人必得道矣。
佛说,修行的人,就像木头在水里,顺着水流向前走。不碰到两岸,不被人拿走,不被鬼神阻挡,不被漩涡停住,也不会腐烂。我保证这样的木头一定能流入大海。学道的人,不被情欲迷惑,不被各种邪见扰乱,精进修行而不刻意强求,我保证这样的人一定能得道。
此第二十七章。喻明學道須遠離諸障也。兩岸以喻情欲。則有見思情欲無明情欲。見思情欲。耽染生死。如觸此岸。無明情欲。耽染涅槃。如觸彼岸。人及鬼神。以喻眾邪。愛網所纏。如為人取。見網所覆。如為鬼神所遮。洄流所住。正與精進相反。腐敗。正與無為相反。蓋不能直心正念真如。每欲進而反退。如流急反洄。不達無為法性。則著相所修福慧。終成腐敗。故必不為生死涅槃情欲所惑。不為愛見眾邪所嬈。正念真如而精進。了達法性本無為。斯得道可保矣。
这是第二十七章,用比喻说明学道要远离各种障碍。两岸比喻情欲,包括见思情欲和无明情欲。见思情欲让人沉迷生死轮回,就像碰到此岸;无明情欲让人执着涅槃境界,就像碰到彼岸。人和鬼神比喻各种邪见,被贪爱之网缠缚,就像被人捕捉;被邪见之网遮障,就像被鬼神阻挡。在逆流中停滞不前,正好与精进相反;腐败堕落,正好与无为相反。如果不能直心正念真如本性,想要前进反而后退,就像水流湍急反而形成漩涡。不能通达无为之法性,那么执著外相修习的福慧终将腐坏。所以必须不被生死涅槃的情欲迷惑,不被贪爱邪见等外道干扰,正念真如而精进修行,彻悟法性本是无为,这样才能真正得道并保持不退转。
佛言。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與色會。色會即禍生。得阿羅漢已。乃可信汝意。
佛说:切莫轻信你的心意,你的心意不可信赖。切莫贪恋美色,贪恋美色必招祸患。只有证得阿罗汉果后,方可信赖你的心意。
此第二十八章。深誡意馬難調。而色禍宜避也。眾生無始以來。秖因恣情率意。久受輪迴。未證阿羅漢。常與無明愛見慢俱。豈可自信汝意而不事推簡耶。
这是第二十八章。深刻告诫人们,心意如野马难以调伏,而色欲之祸应当远离。众生从无始以来,只因放纵情欲、随心所欲,长久在轮回中受苦。未能证得阿罗汉果,常与无明、贪爱、邪见、傲慢相伴,岂能轻信自己的心意而不加以省察抉择呢。
佛言。慎勿視女色。亦莫共言語。若與語者。正心思念。我為沙門。處於濁世。當如蓮華。不為泥汙。想其老者如母。長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脫心。息滅惡念。
佛陀说:千万不要注视女子的美色,也不要与她们交谈。如果必须交谈,就要端正心念,想着:我是修行人,身处污浊的世间,应当像莲花那样不被淤泥污染。要把年长的女性当作母亲,年长的当作姐姐,年轻的当作妹妹,年幼的当作女儿。要怀着救度她们的心,熄灭邪恶的念头。
此第二十九章。申明遠女防過。生善滅惡之方便也。先以蓮華不染而自期待。則正念自利。復視如母如姊如妹如子而度脫之。則慈心利他。既與二利相應。惡念自然息滅。
这是第二十九章。说明远离女色、防止过失,生起善念、灭除恶念的方法。先以莲花不染污来自我期许,这是正念自利;再视女子如母、如姐、如妹、如子来度化她们,这是慈悲利他。既然与自利利他相应,恶念自然就会熄灭。
佛言。夫為道者。如被乾草。火來須避。道人見欲。必當遠之。
佛说:修行的人,就像背着干草一样。遇到火必须避开。修行人见到欲望,一定要远离它。
此第三十章。申誡遠離諸欲。勿令為欲火所燒害也。六情根猶如乾草。六塵境喻若烈火。未到心境兩空。應修遠離勝行。
这是第三十章,告诫人们要远离各种欲望,不要被欲望之火伤害。六根就像干草,六境如同烈火。在未能达到心境皆空的境界之前,应当修习远离欲望的殊胜行为。
佛言。有人患婬不止。欲自除陰。佛謂之曰。若斷其陰。不如斷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從者都息。邪心不止。斷陰何益。佛為說偈。欲生於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靜。非色亦非行。佛言。此偈是迦葉佛說。
佛说:有人沉迷淫欲无法自拔,想要自行切除生殖器官。佛告诉他:与其切除器官,不如断除淫心。心就像主事官,主事官若停止活动,随从们自然都会停息。若淫邪之心不除,切除器官又有什么用呢?佛说了一首偈子:欲望从你的念头产生,念头又因妄想而生。若能平息这两种妄心,就能超越色欲与行为本身。佛说:这首偈子是迦叶佛传下来的。
此第三十一章。申明斷欲須從心斷也。斷心之法。推此欲從意生。意復從思想生。只此思想為自生耶。他生耶。共生耶。無因生耶。又此思想。為在內耶。在外耶。在兩中間耶。為在過去耶。現在耶。未來耶。如是推時。思想寂靜。思想寂靜故。意即寂靜。意寂靜故。欲即寂靜。欲寂靜故。觀一切色如鏡像等。即是非色。觀一切行如泡沫等。即是非行。從上諸佛展轉傳受。不過傳此調心方便而已。
这是第三十一章。说明断除欲望必须从心念上断。断心的方法,是要推究这欲望是从意念产生的,而意念又是从思想产生的。那么这个思想,是自我产生的呢,还是依靠他力产生的呢,或是共同产生的呢,还是无因而生的呢?再者,这个思想,是在内的呢,在外的呢,还是在两者中间的呢?是属于过去的呢,现在的呢,还是未来的呢?这样推究时,思想就归于寂静。因为思想寂静了,意念也就寂静。意念寂静了,欲望也就寂静。欲望寂静了,观察一切色相就如镜中影像一般,也就不是真实存在的色相;观察一切行为就如泡沫一般,也就不是真实存在的行为。历代诸佛辗转传授的,不过就是这个调伏心念的方便法门罢了。
佛言。人從愛欲生憂。從憂生怖。若離於愛。何憂何怖。
佛说,人因为贪爱欲望而产生忧愁,因为忧愁而产生恐惧。如果能远离贪爱,还有什么可忧愁恐惧的呢?
此第三十二章。推憂怖之繇愛欲。而勸人斷欲去愛也。眾生無始以來。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妄認六塵緣影為自心相。執著貪戀不肯暫捨。遂生種種憂惱。種種恐怖。惟以四大觀身。知身無我。以四運觀心。知心無常。愛欲既斷。憂怖自除。
这是第三十二章。说明忧愁和恐惧来自于爱欲,劝人断除欲望、舍弃贪爱。众生从无始以来,错误地把地、水、火、风四大元素当作自己的身体,错误地把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对心的影响当作自己的心,执着贪恋不肯暂时放下,于是产生种种忧愁烦恼、种种恐惧害怕。只要用四大来观察身体,就能明白身体并不是真实的我;用生、住、异、灭四种变化来观察心,就能知道心是无常的。爱欲一旦断除,忧愁恐惧自然消除。
佛言。夫為道者。譬如一人與萬人戰。挂鎧出門。意或怯弱。或半路而退。或格鬬而死。或得勝而還。沙門學道。應當堅持其心。精進勇銳。不畏前境。破滅眾魔而得道果。
佛说,修行的人,就像一个人与上万人作战。披上铠甲出门时,心中或许胆怯畏缩,或许半途而废,或许搏斗身亡,或许获胜归来。出家人学道,应当坚定心志,勇猛精进,不畏惧前方境界,击破一切魔障,最终证得道果。
此第三十三章。喻明為道之人。須具戒定慧也。專精學道之心。譬如一人。無始虗妄諸惑習氣。譬如萬人。受持淨戒。譬如挂鎧。惟堅持其心。則無怯弱之意。此戒力也。精進勇銳。則無半路之退。此定力也。不畏前境。則無格鬬致死。此慧力也。合此三力。破滅無始眾魔而證道果。是為得勝而還矣。
这是第三十三章。用比喻说明修行的人必须具备戒、定、慧。专心学道的心,就像一个人。无始以来的虚妄烦恼习气,就像一万人。持守清净戒律,如同披上铠甲。只要坚定心志,就不会有怯弱的念头,这是戒的力量。勇猛精进,就不会半途而废,这是定的力量。不畏惧境界现前,就不会在战斗中丧命,这是慧的力量。这三种力量结合起来,就能破除无始以来的众多魔障,证得道果,如同胜利归来。
沙門夜誦迦葉佛遺教經。其聲悲緊。思悔欲退。佛問之曰。汝昔在家。曾為何業。對曰。愛彈琴。佛言。絃緩如何。對曰不鳴矣。絃急如何。對曰。聲絕矣。急緩得中如何。對曰。諸音普矣。佛言。沙門學道亦然。心若調適。道可得矣。於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惱。意若生惱。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淨安樂道不失矣。
一位僧人夜晚诵念迦叶佛的遗教经,声音悲切急促。他心生悔意想要退缩。佛陀问他:你以前在家时是做什么的?僧人回答:喜欢弹琴。佛陀问:琴弦太松会怎样?答:发不出声音。又问:琴弦太紧会怎样?答:声音会断。再问:不松不紧会怎样?答:所有音律都能和谐呈现。佛陀说:修行也是如此。心若调和得当,就能证得佛道。若急于求成,身体就会疲倦;身体疲倦,心意就会烦乱;心意烦乱,修行就会退转;修行退转,罪业必然增长。只要保持清净安乐,就不会偏离正道。
此第三十四章。明學道之法。須善調身心。勿令緩急失所也。儒者亦云。其進銳者其退速。又云勿忘勿助。蓋三乘出要類如此。
这是第三十四章。说明学道的方法。必须善于调节身心。不要让它松弛或紧张过度。儒家也说。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快。又说不要忘记也不要强求。因为三乘教法的修行要点大体都是如此。
佛言。如人鍛鐵。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學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淨矣。
佛陀说:就像人打铁,去除杂质才能制成器具,器具才会精良。学道的人,除去心中的污垢和染污,行为自然清净。
此第三十五章。喻明垢染不可不除也。但除垢染即成清淨。所謂但盡凡情。別無聖解。但有去翳法。別無與明法也。成佛作祖。豈於心外有法可得哉。不過淨除習氣而已。
这是第三十五章,用比喻说明污垢和染污不可不除。只要去除污垢染污就能变得清净。所谓只要断尽凡俗情执,除此之外并无其他神圣见解;只有除去遮蔽的方法,并没有另外给予光明的方法。成佛作祖,难道是在心外另有所得吗?不过就是净除习气罢了。
佛言。人離惡道。得為人難。既得為人。去女即男難。既得為男。六根完具難。六根既具。生中國難。既生中國。值佛世難。既值佛世。遇道者難。既得遇道。興信心難。既興信心。發菩提心難。既發菩提心。無修無證難。
佛陀说,人脱离恶道,能够投生为人很难。投生为人后,能成为男子又很难。成为男子后,六根健全很难。六根健全后,能生在佛法兴盛的地方很难。生在佛法兴盛的地方后,遇到佛陀住世的时代很难。遇到佛陀住世的时代后,能遇见修行佛法的人很难。遇见修行佛法的人后,生起信心很难。生起信心后,发起菩提心很难。发起菩提心后,达到无修无证的境界很难。
此第三十六章。展轉明難得之事以深警人。令勿失良緣也。不達無修無證。豈名真正發菩提心。不發真正菩提。豈名信心。不興信心。豈名遇道。既不遇道。值佛何益。既值猶不值。則中國猶之邊方。既中國不異邊方。則六根具猶不具。既六根具猶不具。則男子亦非男子。既男子不成男子。則人身何異惡道。靜言思之。可不發菩提心。急悟無修無證之要旨乎。
这是第三十六章。反复说明难得之事,深切警醒世人,不要错过良机。不明白无修无证,怎能称为真正发菩提心?不发真正的菩提心,怎能称为有信心?不树立信心,怎能称为遇到佛法?既然没有遇到佛法,遇见佛陀又有什么益处?既然遇见如同没遇见,那么中原与边地没有区别。既然中原无异于边地,那么六根俱全与不全也无差别。既然六根俱全如同不全,那么男子也不算真正的男子。既然男子不成其为男子,那么人身与恶道有何不同?静心思考,怎能不发菩提心,急切领悟无修无证的要旨呢?
佛言佛子離吾數千里。憶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雖常見吾。不順吾戒。終不得道。
佛说:弟子即使离我几千里远,只要牢记我的戒律,必定能证得道果。若在我身边却违背我的戒律,即使天天见到我,也终究不能得道。
此第三十七章。深明心近則近。心遠則遠。而不以形迹論遠近也。金口誠言。重戒若此。末世弟子。奈何弗思。
这是第三十七章。深刻说明心近就是近,心远就是远,而不能以外在形迹来论远近。佛陀金口所说的真诚教诲,如此郑重告诫。末法时代的弟子们,为何不好好思考呢。
僧祇律云。波羅脂國有二比丘。共伴來詣舍衛問訊世尊。中路渴乏無水。前到一井。一比丘汲水便飲。一比丘看水見蟲。不飲。飲水比丘問言。汝何不飲。答言。世尊制戒。不得飲蟲水故。彼復勸言。長老但飲。勿令渴死不得見佛。答言。我寧喪身。不毀佛戒。遂便渴死。即生忉利天上。天身具足。是夜先到佛所。禮足聞法。得法眼淨。飲水比丘。後日乃到佛所。佛知而故問。汝從何來。為有伴否。彼即以上事答。佛言。癡人。汝不見我。謂得見我。彼死比丘。已先見我。若比丘。放逸懈怠。不攝諸根。雖共我一處。彼離我遠。彼雖見我。我不見彼。若有比丘。於海彼岸。能不放逸。精進不懈。斂攝諸根。雖去我遠。我常見彼。彼常近我。
《僧祇律》记载:波罗脂国有两位比丘结伴前往舍卫城拜见佛陀。途中口渴难耐却找不到水,后来遇见一口井。一位比丘打水便喝,另一位比丘发现水中有虫而拒绝饮用。喝水的比丘问他为何不喝,对方回答:佛陀制定戒律,不可饮用有虫的水。喝水比丘劝说道:长老只管喝吧,别渴死了见不到佛陀。不饮者回答:我宁愿舍弃性命,也不破坏佛陀的戒律。最终他因干渴而死,死后立即转生忉利天,获得完整的天人身躯。当夜他便以天人身来到佛陀面前,顶礼佛足听闻佛法,证得法眼净。而那位饮水的比丘数日后才抵达佛陀住所。佛陀明知故问:你从哪里来?可有同伴?比丘便将路上发生的事如实禀告。佛陀开示:愚痴之人啊!你以为没见到我才是见到我。那位死去的比丘早已先见到我。若比丘放纵懈怠,不能收摄诸根,即使与我同处一地,他也离我很远——他虽看见我,我却看不见他。若有比丘身处大海彼岸,能保持精进不放逸,严谨收摄诸根,纵然与我相距遥远,我也常常见到他,他始终亲近于我。
佛問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數日間。佛言。子未知道。復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飯食間。佛言。子未知道。復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呼吸間。佛言。善哉。子知道矣。
佛问一位僧人:人的生命有多长?僧人回答:在几天之间。佛说:你还未明白。佛又问另一位僧人:人的生命有多长?僧人回答:在一顿饭的时间。佛说:你还未明白。佛又问第三位僧人:人的生命有多长?僧人回答:在一呼一吸之间。佛说:很好,你明白了。
此第三十八章明人命無常。不可不知也。一期色心連持不斷。名為命根。乃依本識種子假立。非有實法。出息雖存入息難保。況剎那剎那。念念生滅。非沉思諦觀。豈能知之。昔西域有一國王。不信佛法。問祖師曰。吾見外道種種苦行。尚不能折伏婬心。而今沙門四事如意。豈能斷煩惱耶。祖師曰。王試取一獄中必死罪人。滿器盛油。令其手捧。用四屠人出刃隨後。若能一滴不失。便赦其罪。若傾一滴。隨手斬之。同彼遊於四衢。王更盡出宮女音樂。徧處歌舞。試問罪人何所見聞。王如其言。令一罪人手捧滿油。徧歷四衢女樂叢中。一滴不墮。因赦其罪。召而問之。汝於四衢何所見聞。罪人答曰。我於爾時。唯恐一滴油墮。白刃加頸。故惟見手中之油。更無他見聞也。祖白王曰。彼惟惜此一身之死。遂於色聲無所見聞。何況沙門秉佛無常無我至教。痛念無量劫數生死之苦。安得不斷煩惱。彼外道等。不知無常無我。徒事苦行。故無益耳。王乃信服。噫。誠知人命在呼吸間。何俟屠人執刀隨後。而心始無放逸哉。
第三十八章讲的是人的生命无常,不可不明白。人的身心相续不断,称为命根,其实是依赖根本识的种子假立的名相,并非实有。呼气虽然还在,吸气却难以保证,更何况刹那之间念头生灭不停。若不深入观察,怎能明白这个道理?
从前西域有个国王不信佛法,问一位祖师:我看外道修种种苦行,尚且不能降伏淫欲心,如今僧人衣食住行样样满足,怎能断除烦恼?祖师说:大王不妨找个死囚,让他双手捧一满碗油,派四个刀斧手持刀跟在后面,若能一滴不洒就赦免他,若洒一滴立即斩首。再让他在热闹街市行走,同时派出宫女乐师沿途歌舞。您看这囚犯还能注意到什么?
国王照办。有个死囚捧着油碗穿过满是歌舞的街市,果然滴油未洒。国王赦免后问他:你刚才在街上听见看见什么?囚犯答:我当时只怕油滴出来脑袋搬家,眼里只有手中油碗,哪顾得上别的?
祖师对国王说:这人为保一条命,就对声色视而不见。何况僧人秉持佛陀"无常无我"的教法,深知无量劫生死之苦,怎会不断烦恼?那些外道不懂无常无我,白受苦行,自然徒劳无功。国王这才信服。
唉!若真懂得人命只在呼吸之间,何必等刀架脖子才肯收心?
佛言。學佛道者。佛所言說。皆應信順。譬如食蜜。中邊皆甜。吾經亦爾。
佛说:修行佛道的人,应当完全相信和遵从佛所说的一切。就像吃蜂蜜,无论中间还是边上,都是甜的。我的经典也是如此。
此第三十九章。明佛經皆應信順。不應妄分大小頓漸而生輕重心也。佛之言教。不出權實。為實施權。開權顯實。四教各有四門。門門各具四悉。今有執小謗大。執大謗小。執事撥理。執理撥事者。皆違佛旨者也。
这是第三十九章。说明佛经都应信受随顺,不应错误区分大小顿渐而生起轻视或偏重之心。佛陀的言教不外权巧与真实,为显真实而施设权巧,开显权巧而彰显真实。四教各有四门,每一门都具备四悉檀。现今有人执著小乘诽谤大乘,执著大乘诽谤小乘;执著事相否定理体,执著理体否定事相,这些都是违背佛陀本意的。
佛言。沙門行道。無如磨牛。身雖行道。心道不行。心道若行。何用行道。
佛说,僧人修行,不要像推磨的牛。身体虽然在修行,心却没有修行。心若真在修行,何必还要修行。
此第四十章。明行道在心不在形也。心不入道。徒事外儀。與磨牛何異哉。
这是第四十章。说明修行之道在于内心而不在于外表形式。如果内心不能领悟佛道,只做表面仪式,那和推磨的牛有什么差别呢。
佛言。夫為道者。如牛負重。行深泥中。疲極不敢左右顧視。出離淤泥。乃可蘇息。沙門當觀情欲。甚於淤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
佛说:修行的人,就像牛驮着重物,走在深泥里,疲惫至极也不敢左右张望,直到走出淤泥,才能休息。出家人应当明白,情欲比淤泥更可怕,一心念道,才能脱离痛苦。
此第四十一章。誡人直心念道。當以出離情欲為期也。
这是第四十一章,告诫人们要诚心诚意地修行佛法。应当以摆脱情欲为目标。
佛言。吾視王候之位。如過隙塵。視金玉之寶。如瓦礫。視紈素之服。如敝帛。視大千界。如一訶子。視阿耨池水。如塗足油。視方便門。如化寶聚。視無上乘。如夢金帛。視佛道。如眼前華。視禪定。如須彌柱。視涅槃。如晝夕寤。視倒正。如六龍舞。視平等。如一真地。視興化。如四時木。
佛说:我看王侯的权位,如同飞过缝隙的尘土;看金银珠宝,如同碎瓦石块;看华美衣物,如同破旧布片;看大千世界,如同一颗诃子果;看阿耨达池的水,如同擦脚油;看方便法门,如同幻化的珍宝堆;看无上妙法,如同梦中金帛;看成佛之道,如同眼前幻花;看禅定功夫,如同须弥山柱;看涅槃境界,如同白天睡醒;看颠倒正见,如同六龙飞舞;看众生平等,如同真实大地;看教化众生,如同四季树木。
此第四十二章。結明佛眼等觀一切諸法。所以破眾生之法執也。人間一百年。不過忉利天一晝夜。娑婆一大劫。不過極樂世界一晝夜。則王候榮貴與過隙塵何異。諸天器皿。純是七寶。極樂國地。黃金所成。彌勒成佛道時。此地亦皆瑠璃。況金玉瓦礫。等是四微所成。何足重哉。服雖紈素。不過蔽形。苟可遮羞。敝帛何害。大千界亦是惟心。一訶子亦是惟心。觀相元妄。故於是中橫計大小。觀性元真。變大千之心非大非多。變訶子之心非小非少也。阿耨池水與塗足油。例此可知。方便門者。諸佛所設三乘五乘七九諸方便也。眾生稟此法寶。尅果不虗。然在諸佛。不過為實施權。豈有實法。故但如化寶聚耳。無上乘雖云是最實事。然皆眾生性具之理。心外無法。故曰圓滿菩提歸無所得。如夢中金帛。豈有實物可得哉。種種佛道。為對凡情。凡情不生。佛道何有。所謂無為無起滅。不實如空華也。須彌出海。風浪不能漂動。禪定持心。境識不能遷惑。然須彌無實法。不過四寶四微合成。禪定亦無實法。不過諸心心所四分合成耳。生死如長夜。無明所纏。故晝夕咸寐。涅槃如永日。智慧開朗。故晝夕咸寤也。流轉生死。惟是六根。安樂涅槃。亦惟六根。背覺合塵名為倒。而實無減。背塵合覺名為正。而實無增。故但如六龍舞。不過首尾相換而已。諸法既皆平等。則隨舉一微塵法。即與一真如地平等。非離一切法外。別有一大總相法門。直是頭頭法法。無非大總相法門也。依一真地而施化道。如依大地而有四時之木。春生夏榮。秋實冬落。番番生。番番榮。番番實。番番落。終而復始。始而復終。徧於十方。亘於三世。皆是如來自在神力也。
这是第四十二章。总结说明佛眼平等观察一切诸法。目的在于破除众生的法执。人间一百年,不过是忉利天的一昼夜;娑婆世界的一大劫,不过是极乐世界的一昼夜。那么王侯将相的荣华富贵,与飞过缝隙的尘埃有什么差别呢?诸天的器具,全是七宝所成;极乐国的地面,由黄金铺就。弥勒菩萨成佛时,这娑婆世界也将变成琉璃净土。何况金玉瓦砾,同样由四大微尘构成,又有什么值得珍视呢?衣服虽是细绢,不过遮蔽身体;只要能遮盖羞处,粗布又何妨。大千世界也是唯心所现,一颗诃子也是唯心所现。观察现象本虚妄,所以在这当中妄分大小;观察本性本真实,变现大千世界的心没有变大变多,变现诃子的心也没有变小变少。阿耨达池的清水与涂脚油,依此类推便可知晓。所谓方便门,是诸佛设立的三乘、五乘、七九等种种方便法门。众生依此法宝修行,必能证果不虚。但在诸佛看来,不过是借权显实,哪有什么固定不变的实法呢?所以都如同幻化的珍宝堆罢了。无上佛乘虽说是最真实的事,但都是众生本性具足的理体,心外无法,所以说圆满菩提究竟无所得。就像梦中的金银绸缎,哪有什么实物可得呢?种种佛道,都是为对治凡夫妄情;凡情不生,佛道何在?这就是所谓无为无生灭,不实如空花。须弥山耸立海中,风浪不能动摇;禅定摄持心念,外境妄识不能迷惑。但须弥山并非实有,不过是四宝四微合成;禅定也非实法,不过是诸心心所四分合成罢了。生死如漫漫长夜,被无明缠绕,所以昼夜都在昏睡;涅槃如永恒光明,智慧朗照,所以昼夜都清醒。流转生死的是六根,安住涅槃的也是这六根。背离觉性合于尘境名为颠倒,实则未减分毫;背离尘境合于觉性名为端正,实则未增半分。所以就像六龙舞动,不过是首尾位置互换而已。诸法既然平等,那么随便举一微尘法,就与真如大地完全平等。并非在一切法之外,另有一个大总相法门。实在是头头是道,法法皆是大总相法门。依真如大地施行教化,如同依大地而有四季树木:春生夏茂,秋实冬凋,周而复始,循环往复,遍满十方,贯通三世,都是如来自在神力的显现。
佛說四十二章經解(終)
四十二章經指南(一卷)
四十二章经指南一卷
明 道霈 述
卍云。收于佛祖三經指南。故不出于此。
卍说。已收录于佛祖三经指南中。因此此处不再列出。
CBETA 编码:X0670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