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師利問菩提經
文殊師利問菩提經(一名伽耶山頂經)
我亲自听佛这样说过:
那时佛陀刚证得佛道,住在摩伽陀国伽耶山的祠庙中,与一千位大比丘在一起。这些比丘原先都是编发的修行者,全都证得阿罗汉果,完成了修行,内心自在解脱,获得真实利益,断尽一切烦恼束缚,以正智得到解脱;还有一万名菩萨,都是从十方世界聚集而来,具有大威德,证得各种忍辱、总持法门和深妙禅定,具备种种神通。文殊师利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香象菩萨、勇施菩萨、随智行菩萨作为上首。像这样的大菩萨众,有百千万亿那么多,数量无法计算;同时还有天神、龙神、夜叉、乾闥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与非人等大众围绕在周围。
那时,世尊进入诸佛甚深禅定,如实观察一切法的本质与现象,心中这样想:我已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获得一切智慧,卸下所有重担,度过三界险道,熄灭无明获得真智,拔除邪见之箭,断尽渴爱,成就法船,击响法鼓,吹奏法螺,树立法幢,转变生死轮回的种子,开示涅槃本性,堵塞邪道,开辟正路,远离恶业,指出福田。我现在应当观察,究竟是以身体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还是以心证得?
如果通过身体来获得觉悟,身体本身是无知无觉、不能造作的,就像草木瓦石一样,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构成,从父母所生,依靠衣服、饮食、卧具、洗浴等条件才能存在,最终必定归于败坏无常、消逝殆尽。而真正的觉悟(菩提)只是一个名称,是世俗的假名说法,它没有形体、没有颜色、没有固定形态、没有相貌、没有方向、没有入口、没有路径,超越一切言语表达,超出三界之外,无法看见、无法听闻、无法觉知、无法认知,也没有任何所得、没有虚妄分别,无需提问、无需开示、没有文字、无法用语言描述。
如果通过心证悟,心是由各种因缘和合而生,因缘和合所以空幻不实,没有固定处所,没有真实形相,没有永恒本性,也一无所有。在这当中证得菩提的人,所运用的法和所证得的无上正等正觉,这些法都是空性的,只有假名称谓,因为世俗习惯才有这些说法,其实都是记忆想象的分别,真实中并不存在,没有根源,也没有实体形相。没有执取,没有贪著,没有染污,没有舍离,唯一实相就是无相。所以在这法门中,并没有能证悟的人。没有所运用的法,也没有菩提。这样究竟通达,就称为无上正等正觉。
那时,文殊师利法王子在大众中,站在佛陀右侧,手持大宝盖,覆盖在佛陀上方。文殊师利默然知晓世尊心中所想,便向佛说道:世尊,如果菩提具有这样的相状,善男子、善女人应当如何发心?
佛对文殊师利说:善男子、善女人,应当依照菩提的本相来发心。
世尊,菩提的样子应该怎样描述?
佛陀告诉文殊师利:菩提的本相超越三界,超脱世俗法则,言语之道断除,灭尽一切发心、无发心,这样的发心才是菩提。文殊师利!因此菩萨应当灭除一切发心,发菩提心,无发才是真正的发菩提。发菩提心的人,应当如同真如法性,其相如同实际,不起分别,不攀缘身心,这样才是发菩提。不执著任何法,不增不减,不异不一,这样才是发菩提。如同镜中影像、如同炎热时的阳焰、如同影子、如同回声、如同水中月亮,应当这样发菩提心。
当时法会中有一位名叫月净光德的天子,已经证得阿惟越致果位。他向文殊师利法王子问道:菩萨因为什么缘故要修行菩萨道?
文殊师利说:你可以把这个问题去问佛陀。
佛对文殊师利说:你来回答月净光德天子所问的修行方法。
文殊师利对天子说:你应仔细听,我现在要讲。天子应当知道,所有菩萨道都以大悲为根本,以众生为缘起。
天子问:菩萨的大悲心以什么为根本?
文殊师利说:以正直的心为根本。
又问:正直心以什么为根本?
回答说:对一切众生以平等心为根本。
又问:平等心以什么为根本?
回答说:没有别的行为是根本。
又问:无差别行为的根本是什么。
回答说:以深沉清净的心为根本。
又问:深净心的根本是什么?
回答说:以无上正等正觉心为根本。
又问:至高无上的觉悟之心以什么为根本?
回答:以六波罗蜜为根本。
又问:六波罗蜜以什么为根本。
回答说:方便以智慧为根本。
又问:方便慧的根本是什么?
不放逸是根本。
又问:不放逸以什么为根本?
回答说:三种善行是根本。
又问:三种善行的根本是什么?
回答说:以十种善行为根本。
又问:十善业道的根本是什么?
回答说:以收摄六根为根本。
又问:收摄六根以什么为根本?
回答说:以正确的忆念为根本。
又问:正确的忆念以什么为基础?
回答说:以正确的见解为基础。
又问:正确观察的根本是什么?
回答说:以坚定心念、不失不忘为根本。
天子问:文殊师利,菩萨有几种心,能够包含因、能够包含果?
文殊师利说:天子,菩萨有四种心,能够包含因、能够包含果。哪四种呢?一是初发心,二是行道心,三是不退转心,四是一生补处心。初发心,为行道心作因缘;行道心,为不退转心作因缘;不退转心,为一生补处心作因缘。
再者,天子应当知晓:初发心如同将谷种播入田地,行道心如同种子生根发芽,不退转心如同花朵初结成果,补处心如同果实成熟可作供养。初发心又如工匠备齐木材,行道心如斧凿加工木料,不退转心如架构梁柱,一生补处心如造好车辆载运四方。初发心似新月初现,行道心如初五月光,不退转心如十日夜月,一生补处心似十四圆满月轮,如来智慧则如十五皎洁满月。初发心能超越声闻境界,行道心能超过缘觉境地,不退转心能超越犹豫不定,一生补处心安住究竟佛地。初发心似学启蒙文字,行道心如研习进阶篇章,不退转心能将所学运用自如,一生补处心似通达深邃经藏。初发心从信愿因缘生起,行道心依智慧抉择生长,不退转心由断惑功夫成就,补处心从究竟果德显现。初发心靠信力推动,行道心凭慧力进展,不退转心依断力坚固,补处心以果力圆满。初发心如病者寻医求药,行道心如辨识药性功效,不退转心似按方服药调治,补处心如沉疴痊愈康复。初发心是法王真子诞生,行道心学如来正法,不退转心能圆满修习法王教法;补处心于法王教法得大自在。
这时在大众中,有一位名叫定光明主的天子,他已对无上正等正觉不再退转。定光明主天子对文殊师利法王子说:什么是菩萨摩诃萨的简要修行方法?依照这个简要方法能快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文殊师利说:天子,菩萨摩诃萨的简要修行道路有两种,依靠这简要道路能快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是哪两种呢?第一是方便,第二是智慧。统摄善法称为方便,解析诸法称为智慧;方便是指随顺众生的行为,智慧是指不改变一切法的本质;方便是指顺应众生的心念,智慧是指不依赖任何法;方便是指调和诸法,智慧是指超越诸法;方便是指发起因缘,智慧是指止息因缘;方便是指了知诸法的差别,智慧是指不分别法的本性;方便是指庄严佛土,智慧是指庄严佛土而不起分别;方便是指了知众生根器的利钝,智慧是指不执着众生相;方便是指能到达成佛道场,智慧是指能证得一切佛法。
天子应当知道,菩萨摩诃萨还有两种修行方法,依靠这两种方法能快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是哪两种呢?第一是助道,第二是断道。助道指五波罗蜜,断道指般若波罗蜜。
还有两种道。哪两种?一是有系缚的道,二是无系缚的道。有系缚的道指五波罗蜜,无系缚的道指般若波罗蜜。
还有两种修行方法:一种是有限的方法,一种是无尽的方法。有限的方法是执着于外在形相并加以分别,无尽的方法是不执着于外在形相也不加以分别。
还有两条道路:一是智慧道,二是断除道。智慧道是从初地到七地,断除道是从八地到十地。
那时,法会上有一位名叫随智勇行的菩萨,向文殊师利法王子询问:什么是菩萨的义理?什么是菩萨的智慧?
文殊师利说:善男子,义叫做无用,智叫做有用。为什么说义是无用?因为义是无为法,无为法对诸法没有作用、不起功用。再者,义既不是染污相也不是离染相,这种义对诸法不起作用、没有功用。还有,义既不增加也不减少,对诸法不起作用、没有功用。天子,什么是智?智是能安忍的道,是心所运用的并非无用。因此,智叫做有用而非无用。智的功用在于断除烦恼,所以智叫做有用而非无用。智能善巧了知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十二因缘以及是非道理,因此智叫做有用而非无用。
此外,天子,菩萨具备十种智慧。是哪十种呢?一是了知因果的智慧,二是彻悟果报的智慧,三是通达教义的智慧,四是善巧方便的智慧,五是明辨真伪的智慧,六是摄受众生的智慧,七是圆满波罗蜜的智慧,八是大慈大悲的智慧,九是成就众生的智慧,十是不执著于一切法的智慧。
此外,天子!菩萨有十种发心。是哪十种呢?第一是身发心,为了让众生的身业清净;第二是口发心,为了让众生的口业清净;第三是意发心,为了让众生的意业清净;第四是内发心,对一切内在事物不贪着;第五是外发心,为了让众生安住于正行;第六是智发心,为了具足佛的智慧;第七是慈发心,忆念一切功德庄严;第八是众生成熟发心,守护智慧的良药;第九是有为智发心,为了具足正定聚;第十是无为智发心,心不贪着三界。
天子,菩萨有十种修行。是哪十种?一是波罗蜜行,二是摄受众生行,三是智慧行,四是善巧方便行,五是大悲行,六是求教慧法行,七是求智法行,八是心清净行,九是观察真理行,十是对一切所爱不起贪著行。
再者,天子!菩萨还有十种思惟穷尽。是哪十种呢?一是思惟事物穷尽,二是思惟感受穷尽,三是思惟佛法穷尽,四是思惟烦恼穷尽,五是思惟邪见穷尽,六是思惟邪行穷尽,七是思惟爱欲穷尽,八是思惟执着穷尽,九是思惟结使穷尽,十是思惟修行道场圆满穷尽。
再者,天子!菩萨还有十种对治烦恼的方法。是哪十种呢?一是对治吝啬贪心,通过广施财物;二是对治毁戒之心,保持身口意三业清净;三是对治瞋恨恼怒,修习慈悲忍辱;四是对治懒惰懈怠,勤求佛法永不满足;五是对治邪念妄想,证得禅定解脱自在;六是对治愚昧无知,生起助成般若智慧的法门;七是对治种种烦恼,生起辅助修道的正法;八是对治错误知见,修行辅助四谛的法义;九是对治妄心妄动,达到顺逆自在的境界;十是对治我执妄见,体证无我的真谛。
另外,天子!菩萨还有十种善地。是哪十种呢?第一是身善,因为远离了身的三恶业;第二是口善,因为远离了口四恶业;第三是意善,因为远离了心的三恶业;第四是内善,因为不执着于对身体的见解;第五是外善,因为不执着于一切法;第六是不贪著助智善,因为不贪求助道的法;第七是不自高善,因为思惟圣道的本性;第八是除身善,因为修习般若波罗蜜;第九是离颠倒善,因为不欺骗一切众生;第十是不惜身命善,因为以大悲心教化众生。
还有,天子!菩萨们重视依照佛法修行,才能证得菩提,不重视依照佛法修行则不能。依照佛法修行的人,能按照所说的去实行;不依照佛法修行的人,只是空谈,不能按照所说的去做。
再有,天子!菩萨还有两种随顺佛法的修行。是哪两种?一是修习正道,二是断除烦恼。还有两种随顺佛法的修行。是哪两种?一是自身修行善法,二是教化众生。还有两种随顺佛法的修行。是哪两种?一是以智慧修行,二是不执着智慧修行。还有两种随顺佛法的修行。是哪两种?一是善于辨别各种修行境界,二是不分别境界与非境界。还有两种随顺佛法的修行。是哪两种?一是明知各种境界的过失,仍能精进向上;二是善于圆满修证,从一境界进入更高境界。还有两种随顺佛法的修行。是哪两种?一是通晓声闻、缘觉的修行方法;二是深知佛道,坚定不退转地修行。
那时佛陀称赞文殊师利法王子说:很好,很好!你能为诸位大菩萨演说根本修行之道,确实如你所说。
宣讲此法时,一万名菩萨证得无生法忍。文殊师利法王子和一切世间的天神、人类、阿修罗,听闻佛陀说法后,都欢喜信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