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月燈三昧經
佛說月燈三昧經一卷(一名文殊師利菩薩十事行經)
我听到的是这样:
有一次,佛陀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和大比丘僧众五百人、六万菩萨在一起,还有许多天人。那时,文殊师利菩萨也在集会中坐着。
那时,佛陀告诉文殊师利菩萨:孩子,菩萨行布施有十种功德。哪十种呢?第一能消除嫉妒心;第二能以清净心布施;第三千百万人无法抢夺他的财富;第四能获得无上妙果直至涅槃;第五能投生显贵之家;第六所生之处乐于布施;第七被僧俗四众敬爱;第八无所畏惧,入大众中无障碍,十方皆闻其名;第九少年时手足柔软;第十常亲近善知识,直至成佛。孩子,这就是菩萨行布施的十种功德。佛陀接着用偈颂说道:
远离嫉妒之心,常怀布施之念的人; 临终供奉上妙供品,来世必生豪富之家。
所生之处常得安乐,恒常欢喜行于布施; 无论在家或出家众,皆为众生所爱敬。
于大众中无所畏惧,所到之处无有障碍; 声名远扬遍及四方,郡县城邑皆得传颂。
手足恒常柔软光泽,所求所愿皆得如意; 得遇诸佛圣贤弟子,善知识众常随左右。
永断嫉妒之恶心念,恒常乐于广行布施; 以最胜供奉献命终,如是行者远离嫉妒。
转生豪贵大富之家,心常欢喜勤行布施; 为无量众生所敬爱,乐施之人得此功德。
值遇善知识非难事,常得见佛及圣弟子; 见已心生欢喜供养,行布施者获如是报。
佛陀告诉童子:菩萨持守清净戒律有十个要点。是哪十个呢?第一是圆满所发大愿,第二是修学佛道,第三是恒常尊崇智慧,第四是至死不妄语,第五是现世心不转移,第六是舍弃生死轮回,第七是追求涅槃解脱,第八是安住寂静修行,第九是证得禅定三昧,第十是践行无贪无求。童子啊!这就是菩萨持戒清净的十项要义。佛陀接着以偈颂说道:
便能圆满所发愿心,修习诸佛无上道行; 常乐尊奉般若智慧,永离一切忧惧怖畏。 坚固菩提誓愿不退,慎守身口意业无违; 永断生死轮回之苦,勤求证取涅槃妙果。 安住寂静修行之处,速得甚深禅定三昧; 远离匮乏贫穷之苦,安住清净持戒之地。 菩萨如是圆成誓愿,效法诸佛所行大道; 智者谦逊不炫己能,如是持戒究竟清净。 所发宏愿坚固难摧,所修善法永不退转; 观见生死无量过患,舍离诸有求涅槃道。 心不染著妄念尘境,如是持戒最为刚强; 庄严佛土无不成就,清净戒者具足此行。
佛对童子说:菩萨修行忍辱有十种功德。哪十种呢?一是火不能烧,二是刀不能伤,三是毒不能侵,四是水不能淹,五是鬼神护佑,六是成就庄严相貌,七是关闭恶道之门,八是容易往生梵天,九是昼夜身心安稳,十是安住快乐不动摇。童子啊,这就是菩萨修忍辱的十种功德。佛接着用偈颂说道:
火焰不能焚烧其身,利刃亦无法伤害; 毒物不能侵扰其体,大水亦不能淹没。
一切非人众生皆护佑他,即刻具足三十二相; 便能闭塞所有恶道,忍辱者功德如此。
即使寻求梵天与帝释,彼等亦难以企及; 恒常获得安稳之行,悉能觉悟无常之理。
刀剑烈火皆不能伤,行走毒中亦不受害; 诸天世人鬼神共护,忍辱之人有此德行。
此身速得三十二相,其人永不畏惧恶道; 命终即往生梵天界,行慈心者有此道果。
昼夜恒得安稳而行,身心常乐获得安定; 于一切处清净其意,始终不起嗔恚之心。
佛陀告诉童子:菩萨精进修行有十种功德。哪十种呢?一是具有威德神通,二是受到诸佛护佑,三是天龙八部都会守护,四是听闻佛法永不遗忘,五是能听闻未曾听过的妙法,六是获得高超的智慧,七是证得种种禅定境界,八是永远远离疾病,九是用餐时身心安稳,十是身体柔软如优钵罗花般不僵硬。童子啊,这就是菩萨精进修行的十种功德。佛陀接着说偈颂道:
常得威德神力,永不退转造恶业; 非人众生皆护持,速证无上菩提道。
已闻经法永不忘,未闻妙义悉通达; 精进之人德如是,智慧显发证菩提。
三昧境界常现前,身心安康无病苦; 精进者具足智慧,终成佛道不退转。
所食滋养得安稳,精进修行如莲长; 清净善法渐增广,菩萨道业日日成。
无有魔障能阻碍,必生天界安乐处; 如来精进越劫数,菩萨勤行皆宣说。
精进之人威德显,诸佛如来常护念; 奉持正道不退转,速证佛果不遥远。
所闻教法永铭记,更得无量妙法行; 智慧渐增无退减,精进修行德如是。
三昧功德常增长,身心康泰无疾患; 一切饮食资道业,皆成安稳菩提缘。
昼夜修持清净行,精进不息无暂歇; 如是行者速成佛,精进功德最尊贵。
佛陀告诉童子:修习禅定的菩萨有十种修行。是哪十种?一是专注安住,二是践行正道,三是无所畏惧,四是端正诸根,五是受人敬爱,六是远离欲望,七是心不散乱,八是超越魔境,九是安住佛境,十是获得解脱。童子!这就是修习禅定菩萨的十种修行。佛陀随即诵出偈颂:
此人不退转所修之行,即是安住真谛之行; 专注践行诸道法要,其人舍弃不正之行。 所修无所执著,诸根已然寂静; 即得安稳喜乐,静坐思惟道法。 其人已离爱欲,安稳住于一心; 因远离魔之境界,即住佛之境界。 专修者具此功德,独乐树下禅修者; 便成就解脱之行,即获十种功德。 菩萨安住不退转行,悉皆舍弃不当之行; 弃邪行乐修正行,念三昧者具此功德。 其人永无贪著之时,行安稳者圣者无贪; 身心善觉而持戒,修三昧者具此功德。 于空寂树下无所畏,其人永不生贪著; 诸天鬼神皆敬爱,如是远离欲独行。 永不染欲亦无贪,如是即脱魔境界; 便住如来之境界,其人究竟解脱邪缚。
佛陀告诉童子: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有十件事。哪十件?第一,把一切所有都布施出去,不存任何希求;第二,不再违犯戒律,也不以持戒自傲;第三,安住忍辱力中,不起人我分别;第四,勤行精进,不贪恋身体性命;第五,修习禅定而不执着禅境;第六,降伏一切邪魔;第七,九十六种外道不能动摇其心;第八,自己了知生死真相;第九,对众生生起大悲心;第十,不追求声闻、缘觉的境界。童子!这就是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的十件事。佛陀接着说道:
那人布施一切平等,不求回报; 严守经戒不敢违犯,也不起贪求之念。 行忍辱及智慧,心中无人我分别; 见人即生精进心,身心志意皆无执著。 专修禅定与智慧,心无所住亦无妄想; 以此降伏众魔怨,智慧者具此功德。 九十六种外道法,皆不能动摇其心; 彻知生死根本事,智慧者具此境界。 对一切众生心怀大悲; 对声闻缘觉不起希求。 广行布施无所求,持戒清净离恶念; 修忍辱者无人相,奉行智慧得如是。 精进修行于静处,禅定无想亦无住; 此人以智降魔军,行智慧者得如是。 外道邪论不能动,此人通达生死本; 常怀悲悯视众生,行智慧者得如是。 于声闻及缘觉众,始终不起希求想; 如是安住佛道中,行智慧者得如是。
佛陀告诉童子:智慧广大的菩萨有十种修行。是哪十种呢?第一是知晓恶道,第二是知晓善道,第三是理解疑难之事,第四是示现正直之道,第五是舍弃恶道,第六是安住正道,第七是处于甘露之门,第八是得以安坐于佛树下,第九是为众生指明光明之道,第十是不畏惧恶道。童子啊!这就是智慧广大的菩萨所行的十种修行。佛陀接着说了偈语:
为明白种种烦恼,透彻了知这两件事; 此人便能舍弃烦恼,即刻追随佛陀之道。 智慧化解所有疑惑,为其展现正见之事; 于是舍弃恶道之行,即刻安住正道之中。 现见甘露之门所在,得以安坐菩提树下; 为众生开示正法,使其不惧诸恶道途。 通晓无数烦恼法门,如是了知两事真谛; 此人便能断除尘劳,随即修习无上善法。 为一切人解答疑惑,使其得见正直善道; 当下远离恶道之事,智慧恒常安住正法。 常住甘露法门之中,安坐无量佛陀树下; 为无量众生显明正道,其人永不畏惧恶途。
佛陀告诉童子:菩萨以尊贵的佛法布施给他人有十种功德。哪十种?一是断除恶行,二是奉行善法,三是修习正士之道,四是清净佛国,五是坐于菩提树下,六是布施众生所需,七是降伏各种烦恼,八是给予一切众生智慧,九是修行慈悲心,十是现世获得安宁。童子啊!这就是菩萨以尊贵佛法布施给他人的十种功德。佛陀接着用偈颂说道:
舍弃一切恶行,广修一切善法; 安住智慧正法,常怀欢喜布施心。 清净庄严佛土,证得无上佛国; 端坐菩提树下,弘法利生如宝施。 普施一切所有,效法诸佛法王; 永断烦恼尘劳,成佛之道不为难。 平等布施众生,恒行慈悲之道; 无有嫉妒心念,护佑一切众生。 智者永离诸恶,恒常安住善法; 正法坚固不动,智者与法相应。 即得清净佛土,常行佛道事业; 恒在菩提树下,弘法布施如是。 无有烦恼施众,即能明悟自性; 解脱世间系缚,此人永无挂碍。 自发菩提之心,普施一切众生; 具慈悲者无嫉,观诸法安无我。
佛陀告诉童子:菩萨修行空性有十个要点。是哪十个呢?第一是践行佛道,第二是不执着于任何事物,第三是不贪求来世投生何处,第四是不违背戒律,第五是不诽谤圣贤,第六是不与人争斗,第七是不追求有所得,第八是独自修行正道,第九是不与佛法争辩,第十是如实奉行教法。童子啊!这就是菩萨修习空性的十个要点。佛陀接着诵出偈颂:
那些圣者的修行,达到至高无上的世界; 勇猛者在那境界中,一切生命现象皆不可得。 他们不执着任何世界,安坐于禅定之中; 也不贪求任何转生,彻底了悟诸法皆空。
始终不违犯戒律,持戒圆满无可指责; 毕生不说恶语,不诽谤其他贤者。 修行路上不起争执,永远没有诉讼纷扰; 明白一切事物本质,依法如实修行。
即便丧失生命,绝不诽谤佛陀; 积累一切善法,内心坚定无所畏惧。 一切世界中,佛道不可思议; 信奉持守佛法,对空性不再疑惑。
此人的修行最为殊胜,不堕入外道邪见; 禅定安稳无所执着,无生命相亦无人相。 此人始终远离贪着,专修禅定无所思虑; 彻悟无人无我之法,终究没有所求之愿。
完全明白诸法性空,对世俗享用毫不贪恋; 此人永远没有贪念,对佛陀常怀清净信心。 此人永远没有纷争,独修空观超越俗用; 此人安住于佛道,如法受持如来教法。
佛陀告诉童子:菩萨独处修行有十种要义。哪十种?一是保持清净心,二是远离贪欲,三是忆念佛德,四是坚定信行,五是不怀疑智慧,六是常随佛学,七是不诽谤正法,八是安住寂静,九是调伏自心,十是通达四谛。童子,这就是菩萨独处修行的十种要义。佛陀随即说偈:
永不沾染爱欲之行,恒常保持清净心意; 安住无求无欲之境,独处时专注修行。
观照世间一切光明,此人转生坚定信念; 对智慧毫无疑惑,佛陀智慧不可测度。
对诸佛常怀敬仰,佛陀永不背离正法; 当即修习寂静禅定,便能安住于寂灭法。
此人即刻通达真理,独居林间悠然自乐; 彻底舍弃世间财利,专一处所精进修道。
此人已得清净心意,永远舍弃诸般恶业; 其行寂静无有能及,永不怀疑诸佛智慧。
此人常念无上佛陀,信解天中之天妙行; 亦不复疑诸佛智慧,寂静行者具足此德。
对圣者恒常恭敬,永不废弃正法修行; 独居者安住寂静,闲处行者得此境界。
速证殊胜寂灭之地,顿时通达一切真谛; 恒常演说无尽经典,此人永无滞碍之时。
佛陀告诉童子:菩萨在清净处修行有十种要事。哪十种?一是寂静修行,二是远离人群,三是无有争执,四是不起嗔怒,五是不涉世俗事务,六是不揭人过失,七是常念解脱之道,八是安住一心修行,九是速证解脱境界,十是因无所执着而得禅定。童子!这就是菩萨在清净处修行的十种尊贵行持。佛陀接着以偈颂说道:
常觉世事寂寞,便远离尘嚣人群; 始终不起争执心,独行无有烦忧念。
永息嗔怒怨怼意,不染诸界贪执著; 亦不与人起纷争,静处独居是真德。
常修寂静清净行,安住独处无扰乱; 即得解脱自在境,速超生死得度脱。
独坐高林闲静处,永离恶友喧嚣众; 此人终不陷人过,树下禅者有斯行。
深厌轮回生死苦,此人无贪众享用; 亦无世间畏惧事,安坐树间具此能。
永不与人起诤讼,独行常乐寂然境; 恒护身口意清净,静处修行德无量。
即得上妙解脱道,善入寂静三昧定; 林间修习寂灭行,闲居之人具斯德。
佛对童子说:菩萨行乞食有十种准则。是哪十种?一是不想让人知道自己的修行;二是不让人了解自己的功德;三是不贪图财物利益;四是不自我夸耀也不阿谀奉承;五是安住于贤圣之道;六是不宣扬自身功德;七是不向他人索取满足;八是到他人家中既不欢喜也不忧愁;九是远离衣食布施,以法施与人;十是安住于真实功德不虚伪,一切皆以法施为本。童子!这就是菩萨行乞食时应遵循的十种准则,使功德真实不虚。佛接着以偈颂说道:
他不追求令他人知晓自己的行为,也不执着于所做之事; 对待利益与无利都保持平等心,这样的人安住于佛陀的教法中。
他不违背贤圣的准则,没有虚伪奉承的言行; 既不夸耀自己的善行,也不指责他人的过失。
既不忧愁也不过度欢喜,说法时不贪图衣食供养; 所讲的法令众生心生欢喜,具足托钵者的清净德行。
不希求名声与赞誉,恒常安住于四圣谛的修行; 不以谄媚手段谋取财物,真正受教者具足如是品行。
不自我标榜不揭人短,远离恶口不说挑拨之言; 听闻他人功德常生随喜,托钵者知足少欲心安住。
远离对衣食的贪着,善以法施利益众生; 从不索取钱财利养,所说法要令善士欢喜, 如是行者堪受佛陀教法的指引。
佛陀讲说这部经典时,七万二千人发起无上正等正觉之心,一万菩萨证得无生法忍。
佛陀这样说完后,文殊师利童子以及所有在场的天龙、世间的众生都心生欢喜,向佛陀恭敬行礼后离去。
佛說月燈三昧經一卷
这是丹藏《月灯三昧经》由先公翻译的版本,但与那地方宋代两种藏经中的经文相比,文字和意义差别很大,不知哪个正确?查阅《开元录》,此经有两个不同译本:一是在"有译无本"部分,记载有后汉安世高翻译的一卷本;二是在"有译有本"部分,记载有宋代僧人先公翻译的一卷本。两处都注明:出自《大月灯经》第七卷。在先公译本条目下,标注说:又名《文殊师利菩萨十事行经》;还提到篇幅,说:共十张纸。现在核对这部丹藏经本,从六度开始到分卫为止,共涉及十二种法门,都是以十件事来解说;再看其篇幅,古代十张纸相当于现在的十二行,由此可知这确实是先公所译的《月灯经》!但《开元录》说"出自大经第七卷",而现在查对,是出自第六卷前半部分,这就对不上了。可能是古今分卷不同?或者是抄写时把"六"误写成"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