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三經指南
二銘
乃為銘曰幻身夢宅空中物色。
于是写下铭文:虚幻之身如同梦中居所,万物色相尽是虚空。
古者盤盂几杖皆有銘以著儆戒之辭今文後繫之以銘其意亦然又重述上文之意猶經中之有應頌也幻身正報也毗婆尸佛偈云身從無相中受生猶如幻出諸形相夢宅依報也謂三界不實猶如夢中之宅空中物色重明上依正夢幻之意謂似有而實無也。
古代在盘盂几杖上刻写铭文,用以记载警诫之语。如今经文后面附上铭文,用意相同。又重复阐述上文之意,如同佛经中的应颂偈语。幻身属于正报,正如毗婆尸佛偈所言:此身从无相中产生,犹如幻化显现诸相。梦宅属于依报,意指三界虚妄不实,如同梦中暂居的宅院。空中显现的物象色彩,再次阐明上述依正二报如梦如幻的真义,说明这些现象看似存在实则虚无。
前際無窮後際寧尅出此沒彼升沈疲極未免三輪何時休息。
过去没有尽头,未来怎能计算。从这边生,往那边死,上升下沉,疲惫不堪,未能逃脱生死轮回,何时才能停息。
三界生死若循環然徵之前而無始推之後而無終眾生在此苦海中出沒升沈輪回往反形神疲極矣唯出三界庶幾免之不然不知何時休息也。
三界生死如同循环,往前追溯没有开始,往后推究没有终结。众生在这苦海中浮沉起落,轮回往返,形神都疲惫至极。唯有超脱三界,或许能得解脱。否则,不知何时才能休歇。
貪戀世間陰緣成質從生至老一無所得根本無明因茲被惑。
世間有情世間也陰五陰緣十二因緣一無所得者謂此身乃陰緣假合本無所得但眾生被根本無明所惑故妄生貪戀耳。
世间的众生以及五蕴因缘和十二因缘,本质上都是虚幻不实的。这具身体不过是五蕴因缘暂时聚合而成,原本就没有真实可得的东西。然而众生被根本无明所迷惑,所以才会虚妄地产生贪爱执着。
光陰可惜剎那不測今生空過來世窒塞。
时光易逝瞬间无常,今生虚度来世迷茫。
光陰可惜者古云尺壁非賢寸陰是競故可惜耳剎那不測者四十二章經云人命在呼吸間何可測乎後二句謂今生既空過則來世益窒塞窒塞言心神昏昧愈不通利也。
光阴之所以珍贵,古人说一尺长的美玉算不上宝贵,一寸光阴才值得争抢,因此才说它可惜。刹那之所以不可预测,正如《四十二章经》所言:人的生命只在呼吸之间,怎能预料呢?后两句是说:今生既然虚度,来世就会更加闭塞。闭塞指的是心神昏沉暗昧,越发不能通达明澈。
從迷積迷皆因六賊六道往還三界匍匐。
沉迷积累的迷惑都因为六根六贼,在六道中轮回,于三界里挣扎。
四句義脩楞嚴首句經云自諸妄想展轉相因從迷積迷以歷塵劫是也後三句經云則汝現前眼耳鼻舌及與身心六為賊媒自劫家寶由此無始眾生世界生纏縛故於器世間不能超越是也釋曰六道正報也即眾生世界三界依報也即器世間往還匍匐即纏縛及不能超越之意匍匐者伏地手行乃眾生迷倒之相也。
四句义修楞严首句经说,从各种妄想辗转相互影响,由迷惑累积迷惑,从而经历尘劫。后三句经说,那么你现在眼前的眼耳鼻舌以及身心,六根成为贼人的媒介,自己劫夺家中的珍宝,因此从无始以来,众生世界产生缠缚,在物质世间不能超越。解释说,六道是正报,即众生世界;三界是依报,即物质世间。往返爬行,就是缠缚以及不能超越的意思。爬行是指伏地用手行走,正是众生迷惑颠倒的表现。
早訪明師親近高德決擇身心去其荊棘。
上皆警䇿生死無常迷妄顛倒此方示參禪師者人之模範故古人己事未明不憚勤劬䟦涉山川尋師訪友以揀邪辨異袪惑明道終不肯空坐守愚師心自是如雪峰巖頭欽山結友參方三登投子九上洞山後皆成大器謂非師友之力乎故參禪之士須早訪明師高德而親近之庶幾為我決擇真偽撿束身心以剪去其荊𣗥荊𣗥毒刺也即身心之非及一切不正之弊。
世自浮虗眾緣豈逼。
此恐禪者不達世緣浮虗妄遭逼迫有失正念故此示之百丈大智禪師曰一切法本不自言空不自言色亦不言是非垢淨亦無心繫縛人但人自虗妄計著作若干種解會起若干種知見生若干種愛畏但了諸法不自生皆從自己一念妄想顛倒取相而有知心與境本不相到當處解脫一一諸法當處寂滅當處道場。
研窮法理以悟為則。
研窮是參究工夫法理即本分事以悟為則者以悟為式也蓋大道懸曠無有程途學者參尋惟當以悟為式不可不及所謂悟者如忘忽憶如夢忽覺如十字街頭遇見親生父母更有何疑此豈可以比擬之知恍惚之見而妄云得悟哉昔大慧杲禪師天資頴利口舌快便諸方皆印可之杲惟自知其未悟掉頭而去曰大丈夫豈肯受這般野狐涎最後參圓悟於天寧乃自要曰若此老更以我為是造無禪論去也悟知其所得未當果示以本分鉗鎚杲乃服膺後於悟言下發明大法透頂透底大機大用為宋葉第一流宗師豈似今人亂自承當妄受人印可師資相誑自誤誤人若大慧可為萬世參禪者之龜鑑也。
心境俱捐莫記莫憶六根怡然行住寂默。
此明初悟時事謂雖知心境本空而心境之影子未消須加捐棄之功不記不憶則六根四儀自然安帖而能成就一相一行三昧也。
一心不生萬法俱息。
由心生故萬法俱生若一心不生則心境不待捐而自空更何法之不息乎遂師云末後一句始到牢關是也。
溈山警䇿(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