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還源述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還源述一卷
對人受稱也。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法也。般若名同深淺體異。行謂□□□□入麁照無相中知無生妙入無性□□□加意悟入。故云行也。照見五蘊等皆空者。辯宗也。照者宗也。空者義也。五蘊等境□。境相自空。非由造作。若無□入。誰照其□。所以悟入。為真宗。照空為實義。五蘊□□非有。諸法由來性空。故言等也。度一切苦厄者。顯用也。所以有苦。緣為識心。識心既空。苦厄誰受。斯則擇法之妙用焉。
对人受称也。修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之法。般若名称相同但深浅有别。修行意指深入粗相观照无相境界,了知无生妙入无性,专注体悟契入。故称为行也。照见五蕴等皆空者,阐明宗旨。照为宗要,空为义理。五蕴等境相本自空寂,非因造作。若无悟入,谁来观照。因此悟入方为真实宗旨,照空方为究竟义理。五蕴本非实有,诸法本性皆空,故言等也。度一切苦厄者,彰显功用。众生所以有苦,皆因妄识心起。妄识既空,苦厄何存。此乃择法之玄妙功用。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等。亦復如是者。約境詮觀也。文別有四。一觀俗諦虛妄有。二觀真諦真實有。三觀第一義諦非真妄有。四觀非安立諦非非真妄有。色不異空者。觀虛妄有也。言無有俗諦。所取能取。一切法自性。質礙為色。即有無冷煖性。相反之類是也。按有無有性。俱是自心。泠煖相形。還緣共結。離唯心而無。五蔭亡自性而空。諸法色空。非礙有無。不拘真俗。性同故云不異也。空不異色者。觀真實有也。言無無俗諦有。所取能取。一切法自性。質礙為空。按緣有虛妄。故言真實。虛妄若盡。真實寧存。若捨俗諦妄有無。而滯真諦實無有者。此空則不異於色之拘礙也。色即是空者。觀非真妄有有也。言無有真諦無所取能取。一切法。自性。質礙為色。按俗諦有有有無。真諦無無無有。若見真殊俗。執有異無。此礙之色即空。即空而無有性就彼心生。假言絕待。對茲緣起。觸類相形。空是色空。色為空色。色為空色。故色非色。空為色空。故空非空。故言色即是空也。空即是色者。觀非非真妄有也。言無無第一義諦非有無。所取能取。一切法自性。質礙為空。按第一義諦。從真俗諦生。離彼俗有真無。是稱第一。若存第一。空性還為空性所拘。故知。空若實空。唯是一空。不可言空色。若實色唯是一色。不可言色。色非實色。所以言空。空非實空。所以言色。是則畢竟空中。建立諸法。但是增語。實無自性。若復滯於心量此空。即為色也。受想行識等亦復如是者。類顯諸法。同茲四觀。一一如理尋求。自然悟入空。無非不離。故慈氏頌云。
舍利子。物质现象与空性没有差别。空性与物质现象没有差别。物质现象就是空性。空性就是物质现象。感受、思想、行为、意识等也是如此。这是从境界角度阐释观照法门。具体分为四种观法:一是观察世俗真理的虚妄存在;二是观察究竟真理的真实存在;三是观察第一义真理超越真妄的存在;四是观察非安立真理超越非真非妄的存在。
"物质现象与空性没有差别"是观察虚妄存在的观法。说明世俗真理中不存在能取所取的实性。一切现象的本质特性表现为物质形态,如冷热等相对属性。这些相对属性都是心识所现,冷热等对立概念由相互依存而生,离开心识则不存在,五蕴本无自性故空。诸法色空不二,不受有无束缚,不分真俗,本质相同故说无异。
"空性与物质现象没有差别"是观察真实存在的观法。说明不存在脱离世俗真理的能取所取实性。一切现象的本质空性表现为形质障碍。由于因缘和合故有虚妄,虚妄灭尽则真实亦不可得。若舍弃世俗虚妄的有无,又执着于真理实无,这种空性就与物质现象的障碍没有区别。
"物质现象就是空性"是观察超越真妄存在的观法。说明真理中不存在能取所取的实性。一切现象的本质特性表现为物质形态。世俗真理讲有无对立,究竟真理讲无无差别。若认为真理与世俗绝对对立,执着有异于无,这种障碍性的物质现象当下即空。空性随心生起,假名绝待;面对缘起法,相互映照。空是物质现象的空,物质是空性的显现。物质作为空性显现故非实有物质,空性体现为物质故非顽空。所以说物质就是空性。
"空性就是物质现象"是观察超越非真非妄存在的观法。说明第一义真理超越有无对待。一切现象的本质空性表现为形质障碍。第一义真理从真俗二谛衍生,超越世俗有无才称第一义。若执着第一义,空性又会被空性概念束缚。须知真空唯是一味,不可说空色对立;实相唯是一如,不可说色相实存。物质非实有故说空,空非顽空故说色。毕竟空中建立万法,只是假名施设,本无自性。若再执着空性概念,这空就变成障碍性的物质了。
感受、思想、行为、意识等也是如此:其余诸法都可类推这四种观法。如理观察自然悟入空性,无不圆融。故弥勒菩萨偈颂说:
一切空無物 實有不可得
依言詞而說 是法相四種
一切皆空无实体 真实存在不可得
依据言词而宣说 此法相共有四种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者。證空明相也。文別有二。一標法空。二明證相。是諸法空相者。標法空也。言諸法無性。不為緣生。若從有證空。斯則誹謗。不可言法空也。不生不滅等者。明證相也。言諸法從本不生。今亦無滅若有生滅為垢。若無生滅為淨。未曾有生滅。故云無垢淨。若有垢淨為增。若無垢淨為減。本非垢淨。今不空無生滅自由妄識增減。詎緣實智。舉此以言明悟入般若之證相也。故知。正慧無相。則無生滅。真智無生。則無垢淨。淨覺無性。則無增減。此則無始有之初因。無初無之起分也。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識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德者。被機通釋也。文別有兩。一通明五乘。二別顯三聖。通明五乘。文自有四。一無五蔭。二無六塵。三無六根。四無六識。別顯三聖。文自有三。一明中乘。二彰小道。三詮大法。中乘兩重。一無中乘境。即無無明。乃至無老死也。二無中乘觀。即無無明盡。乃至亦無老死盡也。小道兩重。一無小乘境。即無苦集也。二無小乘觀。即無滅道也。大法兩重。一無大乘觀。即無智也。二無大乘境。即無德也。故楞伽經云。
舍利子,所谓诸法空相,即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正是证悟空性的真实相状。这段经文分为两部分:一是阐明法空,二是说明证悟之相。
“是诸法空相”这一句,是在阐明法空。意思是说一切法本无自性,并非因缘所生。如果认为通过“有”来证得“空”,那就是诽谤正法,不能称为真正的法空。
“不生不灭”等句,是在说明证悟之相。意思是诸法从来就不曾生起,现在也不会灭失。如果有生灭就是染垢,无生灭就是清净。既然从未有过生灭,所以说没有垢净可言。若执着垢净就是增益,不执着垢净就是减损。诸法本来非垢非净,如今也不因空性而凭空产生生灭,一切增减不过是虚妄意识的分别,岂是真实智慧的体现?举这些例子就是为了说明悟入般若智慧的证悟境界。
由此可知,真正的智慧无相可得,所以没有生灭;真实的智慧无生无起,所以没有垢净;清净觉性无有自性,所以没有增减。这就是无始以来一切存在的根本原因,也是无始无终、无生无灭的本来面目。
因此,在空性中没有色相,没有受想行识,没有眼耳鼻舌身意,没有色声香味触法,没有眼识界乃至意识界,没有无明,也没有无明的灭尽,乃至没有老死,也没有老死的灭尽,没有苦集灭道,没有智慧也没有功德。这些都是根据众生根机所作的通达解释。
经文分为两部分:一是总说五乘教法,二是别显三圣境界。总说五乘的内容有四:一没有五蕴,二没有六尘,三没有六根,四没有六识。别显三圣的内容有三:一是中乘,二是小乘,三是大乘。中乘又分两层:一没有中乘所观之境(即无无明乃至无老死),二没有中乘能观之智(即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尽)。小乘也分两层:一没有小乘所观之境(即无苦集),二没有小乘能观之智(即无灭道)。大乘同样分两层:一没有大乘能观之智(即无智),二没有大乘所观之境(即无德)。正如《楞伽经》所说...
人天聲聞乘 緣覺如來乘
乃至有心轉 諸乘非究竟
若彼心滅盡 無乘及乘者
無有乘建立 我說為一乘
人天乘与声闻乘,缘觉乘及如来乘,
只要心中仍有转念,诸乘皆非最上法。
若能将心念灭尽,既无乘也无乘者,
更无乘法的建立,我称此为一乘法。
按始于色受。終于智德。並是五乘心量。無非一實理門。所以證空之中。無此所相也。至如釋名出體。別有論門。為蛇畫足。此無所取。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者。舉行明因也。言畢竟空中無諸法者。以無所得故。若有所得。則諸法不空。諸法既空。則於何有得。由無所得故。菩薩依般若波羅蜜多也。據宣理合有此文。蓋翻譯漏耳。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言正慧擇法。高謝有無生滅。本自不然。增減於何緣起。故云心無罣礙也。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言積行有依。心通無住。展轉超越。窮乎實際。達識種而無自性。鑒相見而是唯心。恐怖不由外塵。顛倒還緣內想。想塵寂滅。假號涅槃。恐怖生起。強稱顛倒。若悟生起。從寂滅滅。寂滅從生起起者。則夢想與涅槃雙離。顛倒與究竟並亡。斯則最清淨覺也。由此三因故。空中不得有諸乘法也。
从物质感受开始,到智慧德行为止,都是五种修行途径的心境范围,无不是通向唯一真实真理的门径。因此在证悟空性时,这些现象都不存在。至于解释名相和阐明本体,另有专门的论述方法,画蛇添足在此并无必要。因为无所获得的缘故,菩萨依照般若波罗蜜多,内心没有障碍。没有障碍的缘故,就没有恐惧,远离错误认知和妄想,最终达到涅槃境界,这是在说明修行的依据。所谓终极空性中不存在任何事物,正因为无所获得。若有所得,则万物就不空;万物既空,又从何处获得?由于无所获得的缘故,菩萨依止般若波罗蜜多。根据义理阐述本该有这段文字,大约是翻译时遗漏了。依止般若波罗蜜多的缘故,内心没有障碍,这是指以正确智慧抉择法义,超脱存在与虚无、生起与消亡的分别。本来就不存在增减变化,又从哪里产生缘起?所以说内心没有障碍。没有障碍的缘故,就没有恐惧,远离错误认知和妄想,最终达到涅槃。这是说明长期修行有所依凭,内心通达而不执着,层层超越,直至究竟真理。了知各种识相没有独立本性,明察所见现象都是唯心所现。恐惧并非来自外境,错误认知仍源于内心妄想。妄想与尘境寂灭,假名为涅槃;恐惧生起,勉强称作颠倒。若能了悟生起从寂灭中灭去,寂灭从生起中显现,就能同时超脱妄想与涅槃,泯灭错误认知与终极追求,这才是最清净的觉悟。基于这三种原因,空性中不可能存在各种修行法门。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引證示果也。文別有二。一引證。即三際諸佛也。二示果。即三菩提也。三際諸佛者。言淨覺也。種智真佛。體絕去來。今眾生妄識。自見生住滅。同彼世識。假言三際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此云無上正遍知覺也。無上在五乘之上也。正謂如理智。入三無性之妙理也。遍謂如量智。緣三有性之麁相也。知謂無分別智。斷二無知也。覺謂無分別後智。過眠夢表也。此為真佛。故攝論云。如睡夢覺。如蓮花開。染污不不染污。二癡睡盡。故名為佛。
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佛陀,都是依靠般若波罗蜜多,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这段经文包含两个部分:一是引证,即三世诸佛;二是展示果位,即无上正等正觉。所谓三世诸佛,是指清净觉悟。究竟智慧的真正佛陀,本体超越来去,但众生因虚妄分别,误以为有生住灭的过程,与世俗认知相同,因此假名为三世。无上正等正觉,意为至高无上的普遍正确觉悟。无上指超越五乘修行体系;正指如理智,能契入三种无自性的深妙真理;遍指如量智,能观照三种存在现象的粗显相状;知指无分别智,能断除两种无知;觉指无分别后得智,超越睡眠梦境。这才是真正的佛陀。如《摄大乘论》所说:如同从睡梦中觉醒,如同莲花盛开,既非染污也非不染污,两种愚痴睡眠彻底灭尽,因此称为佛陀。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呪。是大明呪。是無上呪。是無等等呪。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者。總結述成也。文別有二。一總結。二述成。是大神呪等者。總結也。據大般若經。別有四呪。皆是梵言。今茲內護。則非言故。按大神呪。言達唯識也。大明呪。言達唯意也。無上呪。言達唯心也。無等等呪。言達唯智也。若不達唯識。則外境難遍難知。若照唯識。則外境易知易遍。故名為大。然則有無莫測。強謂之神呪。則總持理。無不統故。言是大神呪也。若不達唯意。則相見無分。思量方曉。若知唯意。則等智恒起。緣觀常明。故云是大明呪也。若不達唯心。則識種生滅。還熏習藏。若證唯心。則識種無性。鏡智現前。物莫之染。故言是無上呪也。若不達唯智。則因種雖淨。畢竟還生。若入唯智。則因性本自不生。智識由來無起。一圓淨覺。永照無餘。堅若金剛。體唯常住故。言是無等等呪也。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者。此述成也。按正慧擇法。逈跨心源。離有無自體。即悟入現觀。相見從本非有。因性法爾是無。緣照兩亡。識智俱絕。豈邪妄之能擾。何苦厄之所侵乎。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呪。即說呪曰。
由此可知,般若波罗蜜多是至高无上的神咒,是破除无明的明咒,是无可比拟的无上咒,是平等究竟的无等等咒。它能消除一切苦难,真实不虚。这段经文分为总结和述成两部分。“是大神咒”等语句属于总结部分。根据《大般若经》记载,共有四种梵文咒语。此处所指是内在护持,非关言语。所谓大神咒,指通达唯识之理;大明咒,指通达唯意识;无上咒,指通达唯心;无等等咒,指通达唯智。若不通达唯识,外境便难以周遍认知;若能观照唯识,外境则易于认知周遍,故称为“大”。因其深奥难测,勉强称之为神咒,因其总摄真理,无所不包,所以说“是大神咒”。若不通达唯意识,则相分见分难以区分,需经思量方能明白;若能了知唯意识,则平等智慧恒常生起,观照始终清明,所以说“是大明咒”。若不通达唯心,则识种生灭不息,仍会熏染藏识;若能证悟唯心,则识种本无自性,大圆镜智自然显现,外物不能染污,所以说“是无上咒”。若不通达唯智,则因种虽净,终究还会再生;若能契入唯智,则因性本来不生,智识从来不起,圆满清净觉性永远朗照,坚固如金刚,本体恒常不变,所以说“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是述成部分。依正慧择法,超越心念根源,脱离有无自性,便能悟入现观。相分见分原本非实有,因性法尔本空,能缘所照俱泯,识智双亡,岂容邪妄干扰?何来苦厄侵害?因此宣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揭帝揭帝波羅揭帝波羅僧揭帝菩提娑婆呵
去吧去吧,到彼岸去吧,大家都到彼岸去吧,觉悟圆满。
此外護也。文自兩重。一控引。二說呪。其文易了。無勞重釋。按呪者持也。持有四種。一法。二義。三辭。四理。內護理總持也。外護辭總持也。但此辭。同體大覺。乃能窮盡。十位菩薩。皆所未通。得本行本。不可翻譯。雖然大意有三。一詮甚深般若。二名大力天神。三片浮遊鬼魅。諸佛慈善。密意在中。所以誦持。必招靈祐。此為外護也。頌言。
此外还有护法。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摄受引导,二是宣说真言。经文容易理解,无需重复解释。所谓真言即总持,总持有四种:法、义、辞、理。内护是理总持,外护是辞总持。但此辞总持,唯有同体大觉者才能彻底通达,十地菩萨尚未完全明了,因其本源行持不可言说,故难以翻译。不过大意有三:一是诠释甚深般若,二是称作大力天神,三能降伏浮游鬼魅。诸佛慈悲善巧,密意尽在其中,所以诵持必得护佑。这就是外护。颂文说:
諸佛所師常住法 無有色空真俗性
我今得聞敬奉持 普願有情皆信解
诸佛所师是常住法,
没有色空真俗分别性。
我今听闻恭敬奉持,
普愿众生皆能信解。
此經。元於大般若中疏出。如法華經普門品別行之類是也。三藏法師玄奘。每受持而有靈應。是故別譯以流通。若人清心澡浴。著鮮潔衣。端身正坐。一誦五百遍者。除九十五種邪道。善願從心。度一切苦厄。
这部经典原本是从大般若经中单独摘录出来的,就像法华经普门品单独流传那样。三藏法师玄奘每次受持诵读都会获得灵验感应,因此特意翻译出来以便流通。如果有人能够清净心灵、沐浴洁身,穿上干净整洁的衣服,端正身体坐好,一口气诵读五百遍,就能破除九十五种邪道歪理,所有善愿都能随心满愿,解脱一切苦难灾厄。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還源述一卷
CBETA 编码:T2746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