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還源述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還源述一卷
对人受称也。修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之法。般若名称相同但深浅有别。修行意指深入粗相观照无相境界,了知无生妙入无性,专注体悟契入。故称为行也。照见五蕴等皆空者,阐明宗旨。照为宗要,空为义理。五蕴等境相本自空寂,非因造作。若无悟入,谁来观照。因此悟入方为真实宗旨,照空方为究竟义理。五蕴本非实有,诸法本性皆空,故言等也。度一切苦厄者,彰显功用。众生所以有苦,皆因妄识心起。妄识既空,苦厄何存。此乃择法之玄妙功用。
舍利子。物质现象与空性没有差别。空性与物质现象没有差别。物质现象就是空性。空性就是物质现象。感受、思想、行为、意识等也是如此。这是从境界角度阐释观照法门。具体分为四种观法:一是观察世俗真理的虚妄存在;二是观察究竟真理的真实存在;三是观察第一义真理超越真妄的存在;四是观察非安立真理超越非真非妄的存在。
"物质现象与空性没有差别"是观察虚妄存在的观法。说明世俗真理中不存在能取所取的实性。一切现象的本质特性表现为物质形态,如冷热等相对属性。这些相对属性都是心识所现,冷热等对立概念由相互依存而生,离开心识则不存在,五蕴本无自性故空。诸法色空不二,不受有无束缚,不分真俗,本质相同故说无异。
"空性与物质现象没有差别"是观察真实存在的观法。说明不存在脱离世俗真理的能取所取实性。一切现象的本质空性表现为形质障碍。由于因缘和合故有虚妄,虚妄灭尽则真实亦不可得。若舍弃世俗虚妄的有无,又执着于真理实无,这种空性就与物质现象的障碍没有区别。
"物质现象就是空性"是观察超越真妄存在的观法。说明真理中不存在能取所取的实性。一切现象的本质特性表现为物质形态。世俗真理讲有无对立,究竟真理讲无无差别。若认为真理与世俗绝对对立,执着有异于无,这种障碍性的物质现象当下即空。空性随心生起,假名绝待;面对缘起法,相互映照。空是物质现象的空,物质是空性的显现。物质作为空性显现故非实有物质,空性体现为物质故非顽空。所以说物质就是空性。
"空性就是物质现象"是观察超越非真非妄存在的观法。说明第一义真理超越有无对待。一切现象的本质空性表现为形质障碍。第一义真理从真俗二谛衍生,超越世俗有无才称第一义。若执着第一义,空性又会被空性概念束缚。须知真空唯是一味,不可说空色对立;实相唯是一如,不可说色相实存。物质非实有故说空,空非顽空故说色。毕竟空中建立万法,只是假名施设,本无自性。若再执着空性概念,这空就变成障碍性的物质了。
感受、思想、行为、意识等也是如此:其余诸法都可类推这四种观法。如理观察自然悟入空性,无不圆融。故弥勒菩萨偈颂说:
一切皆空无实体 真实存在不可得
依据言词而宣说 此法相共有四种
舍利子,所谓诸法空相,即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正是证悟空性的真实相状。这段经文分为两部分:一是阐明法空,二是说明证悟之相。
“是诸法空相”这一句,是在阐明法空。意思是说一切法本无自性,并非因缘所生。如果认为通过“有”来证得“空”,那就是诽谤正法,不能称为真正的法空。
“不生不灭”等句,是在说明证悟之相。意思是诸法从来就不曾生起,现在也不会灭失。如果有生灭就是染垢,无生灭就是清净。既然从未有过生灭,所以说没有垢净可言。若执着垢净就是增益,不执着垢净就是减损。诸法本来非垢非净,如今也不因空性而凭空产生生灭,一切增减不过是虚妄意识的分别,岂是真实智慧的体现?举这些例子就是为了说明悟入般若智慧的证悟境界。
由此可知,真正的智慧无相可得,所以没有生灭;真实的智慧无生无起,所以没有垢净;清净觉性无有自性,所以没有增减。这就是无始以来一切存在的根本原因,也是无始无终、无生无灭的本来面目。
因此,在空性中没有色相,没有受想行识,没有眼耳鼻舌身意,没有色声香味触法,没有眼识界乃至意识界,没有无明,也没有无明的灭尽,乃至没有老死,也没有老死的灭尽,没有苦集灭道,没有智慧也没有功德。这些都是根据众生根机所作的通达解释。
经文分为两部分:一是总说五乘教法,二是别显三圣境界。总说五乘的内容有四:一没有五蕴,二没有六尘,三没有六根,四没有六识。别显三圣的内容有三:一是中乘,二是小乘,三是大乘。中乘又分两层:一没有中乘所观之境(即无无明乃至无老死),二没有中乘能观之智(即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尽)。小乘也分两层:一没有小乘所观之境(即无苦集),二没有小乘能观之智(即无灭道)。大乘同样分两层:一没有大乘能观之智(即无智),二没有大乘所观之境(即无德)。正如《楞伽经》所说...
人天乘与声闻乘,缘觉乘及如来乘, 只要心中仍有转念,诸乘皆非最上法。 若能将心念灭尽,既无乘也无乘者, 更无乘法的建立,我称此为一乘法。
从物质感受开始,到智慧德行为止,都是五种修行途径的心境范围,无不是通向唯一真实真理的门径。因此在证悟空性时,这些现象都不存在。至于解释名相和阐明本体,另有专门的论述方法,画蛇添足在此并无必要。因为无所获得的缘故,菩萨依照般若波罗蜜多,内心没有障碍。没有障碍的缘故,就没有恐惧,远离错误认知和妄想,最终达到涅槃境界,这是在说明修行的依据。所谓终极空性中不存在任何事物,正因为无所获得。若有所得,则万物就不空;万物既空,又从何处获得?由于无所获得的缘故,菩萨依止般若波罗蜜多。根据义理阐述本该有这段文字,大约是翻译时遗漏了。依止般若波罗蜜多的缘故,内心没有障碍,这是指以正确智慧抉择法义,超脱存在与虚无、生起与消亡的分别。本来就不存在增减变化,又从哪里产生缘起?所以说内心没有障碍。没有障碍的缘故,就没有恐惧,远离错误认知和妄想,最终达到涅槃。这是说明长期修行有所依凭,内心通达而不执着,层层超越,直至究竟真理。了知各种识相没有独立本性,明察所见现象都是唯心所现。恐惧并非来自外境,错误认知仍源于内心妄想。妄想与尘境寂灭,假名为涅槃;恐惧生起,勉强称作颠倒。若能了悟生起从寂灭中灭去,寂灭从生起中显现,就能同时超脱妄想与涅槃,泯灭错误认知与终极追求,这才是最清净的觉悟。基于这三种原因,空性中不可能存在各种修行法门。
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佛陀,都是依靠般若波罗蜜多,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这段经文包含两个部分:一是引证,即三世诸佛;二是展示果位,即无上正等正觉。所谓三世诸佛,是指清净觉悟。究竟智慧的真正佛陀,本体超越来去,但众生因虚妄分别,误以为有生住灭的过程,与世俗认知相同,因此假名为三世。无上正等正觉,意为至高无上的普遍正确觉悟。无上指超越五乘修行体系;正指如理智,能契入三种无自性的深妙真理;遍指如量智,能观照三种存在现象的粗显相状;知指无分别智,能断除两种无知;觉指无分别后得智,超越睡眠梦境。这才是真正的佛陀。如《摄大乘论》所说:如同从睡梦中觉醒,如同莲花盛开,既非染污也非不染污,两种愚痴睡眠彻底灭尽,因此称为佛陀。
由此可知,般若波罗蜜多是至高无上的神咒,是破除无明的明咒,是无可比拟的无上咒,是平等究竟的无等等咒。它能消除一切苦难,真实不虚。这段经文分为总结和述成两部分。“是大神咒”等语句属于总结部分。根据《大般若经》记载,共有四种梵文咒语。此处所指是内在护持,非关言语。所谓大神咒,指通达唯识之理;大明咒,指通达唯意识;无上咒,指通达唯心;无等等咒,指通达唯智。若不通达唯识,外境便难以周遍认知;若能观照唯识,外境则易于认知周遍,故称为“大”。因其深奥难测,勉强称之为神咒,因其总摄真理,无所不包,所以说“是大神咒”。若不通达唯意识,则相分见分难以区分,需经思量方能明白;若能了知唯意识,则平等智慧恒常生起,观照始终清明,所以说“是大明咒”。若不通达唯心,则识种生灭不息,仍会熏染藏识;若能证悟唯心,则识种本无自性,大圆镜智自然显现,外物不能染污,所以说“是无上咒”。若不通达唯智,则因种虽净,终究还会再生;若能契入唯智,则因性本来不生,智识从来不起,圆满清净觉性永远朗照,坚固如金刚,本体恒常不变,所以说“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是述成部分。依正慧择法,超越心念根源,脱离有无自性,便能悟入现观。相分见分原本非实有,因性法尔本空,能缘所照俱泯,识智双亡,岂容邪妄干扰?何来苦厄侵害?因此宣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去吧去吧,到彼岸去吧,大家都到彼岸去吧,觉悟圆满。
此外还有护法。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摄受引导,二是宣说真言。经文容易理解,无需重复解释。所谓真言即总持,总持有四种:法、义、辞、理。内护是理总持,外护是辞总持。但此辞总持,唯有同体大觉者才能彻底通达,十地菩萨尚未完全明了,因其本源行持不可言说,故难以翻译。不过大意有三:一是诠释甚深般若,二是称作大力天神,三能降伏浮游鬼魅。诸佛慈悲善巧,密意尽在其中,所以诵持必得护佑。这就是外护。颂文说:
诸佛所师是常住法, 没有色空真俗分别性。 我今听闻恭敬奉持, 普愿众生皆能信解。
这部经典原本是从大般若经中单独摘录出来的,就像法华经普门品单独流传那样。三藏法师玄奘每次受持诵读都会获得灵验感应,因此特意翻译出来以便流通。如果有人能够清净心灵、沐浴洁身,穿上干净整洁的衣服,端正身体坐好,一口气诵读五百遍,就能破除九十五种邪道歪理,所有善愿都能随心满愿,解脱一切苦难灾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