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普門品經
佛說普門品經
我听到的是这样:
那时,佛陀在王舍城的灵鹫山游化,与众多大比丘在一起。有八百位比丘,四万二千位菩萨——他们都获得了总持法门,神通已经通达,智慧广大深远,辩才无碍,禅定稳固,博通一切法门。
当时有位菩萨名叫离垢藏,与九万两千位菩萨一起,从普华如来的国土而来。那个世界名叫净行。他们现在游历至此,打算前往忍界的灵鹫山请教受法。
这时佛陀远远望见便露出微笑,口中光芒闪耀出独特奇异的色彩,光明普照十方世界,内外通透明亮无所不达。
这时,大士普贤童真菩萨在大众集会中起身整理衣服,袒露右肩,长跪合掌,对佛说:世尊为何微笑?笑容必有深意,非世间所能明白,也非一般菩萨所能领会,慈悲怜悯竟至如此。唯愿尊者开示微笑的缘由,我等愿闻其详。
于是佛陀告诉溥首菩萨:从这里往东方,经过无量无数难以计算的阿僧祇百千万亿世界,有一个名为净行的世界。那里的佛名叫普华如来,他常与无数亿百千菩萨摩诃萨围绕在一起,共同宣讲不退转、不可思议的法门。有一位尊贵的菩萨名叫离垢藏,带领无数千菩萨大士作为眷属围绕,经幡飘扬,在虚空中漫步。普华如来心中想着这位离垢藏菩萨,特意选择道路远行各国,宣布普华如来至真等正觉的旨意,让他来接受普门品,现在他很快就要回来与众菩萨相会。这时佛陀立即随顺因缘,显扬教法,示现感应,使无数无量世界的菩萨众即刻都来到这个忍土,前往大梵天。因此我才微笑啊!
话刚说完,那位离垢藏菩萨便与众眷属一同消失,忽然出现在灵鹫山。他们围绕在佛的周围,来到佛陀面前,恭敬地顶礼佛足,然后退到一旁安住。当时灵鹫山中所有正在静修的菩萨们,也全都前来集会,行完礼后各自就座。
那时,离垢藏菩萨立刻变化出七宝莲花,莲叶有千瓣,捧着来到能仁如来、至真、等正觉面前,恭敬行礼后献上莲花,说道:普华如来、至真、等正觉在净行世界,圣尊让我问候您:愿您无量游步康强,势力轻利,起居安稳,广行救济。如今派我来,传达敬意与教诲,请您传授普门品等不可思议的清净法门,为开士宣说。
当时,离垢藏菩萨大士问讯完毕,退回到虚空中,盘腿而坐,与其他菩萨一起坐在宝莲花上。
这时,普贤菩萨在大众集会中起身,整理好衣服,袒露右肩,上前长跪合掌,对佛陀说:善哉,世尊!请您宣说普门品不可思议的道法根源,为菩萨们详细开示!回忆往昔极久远时,我曾从普照明如来、至真、等正觉那里听闻此经,发起八十四万百千亿兆三昧,又修得七十七亿百千诸兆总持法门。恳请世尊慈悲怜悯众菩萨,再次宣说此法。
佛对溥首僮真说:仔细听,好好思考!我将为你详细解说普门内藏不可思议秘宝中心的内涵。
这时普贤菩萨和大众一起回答道:是的,世尊!我们很乐意聆听。
那时,普贤菩萨与诸位菩萨,专心聆听教诲。
佛对溥首说:若有大菩萨想修习普门品所教授的法门,应当平等地观察色相,平等地体验音声,平等地觉知气味,平等地品尝众味,平等地感触细滑,平等地观照心念,平等地对待女人,平等地对待男子,平等地对待少女,平等地对待童子,平等地对待诸天,平等地对待诸龙,平等地对待鬼神,平等地对待揵沓和,平等地对待阿修罗,平等地对待迦楼罗,平等地对待真陀罗,平等地对待摩睺勒,平等地对待地狱众生,平等地对待饿鬼,平等地对待畜生,平等地对待贪欲,平等地对待嗔恚,平等地对待愚痴,平等地对待诸善法,平等地对待众德本,平等地对待有为法,平等地对待无为法。溥首啊,大菩萨应当这样周遍观察一切境界,对万物都保持平等心,安住于平等性中,圆满证得不退转的至高真理,全面契入佛法精髓,深入微妙一味的实相,体悟空性寂静的境界,这就是修习普门禅定的法要。
佛陀告诉溥首僮真:什么是菩萨平等观察色相?就是明白色相如同水上的泡沫,无法真正获取,无法长久保持,没有坚固不变的实质,于是以平等心观照色相的空性,这就是菩萨平等观察色相。
佛陀又对溥首菩萨说:什么是菩萨平等观察音声的智慧?就像人在山谷中呼喊,回声随即响起又消失,没有固定形相,不知去向何处。一切音声本质上没有差别,没有固定相状,明白音声皆空无实性。犹如知晓深山回响虚妄不实,便能平等看待一切音声,这就是菩萨平等观察音声的智慧。
佛又告诉溥首:什么是菩萨平等看待香臭?往来经历百亿劫数,鼻子闻到气味而不生厌倦,各种香气聚集而来比风雨更密集,全都汇聚于身,如同大海深渊无法填满。这些香气的形象变化无常,如同幻化没有根源,有时扰乱道德而无法阻挡,这些都是虚妄不实之法!没有真实义理,即使仔细探究也找不到实质。由此可知,这些都是虚幻不实、不可执持的,虚无缥缈如同幻化,也没有固定形态,只是心识执着因缘和合而显现的假象。若能清楚辨别这些都是虚妄不实的,这就是菩萨的平等观照,如此就能自在面对香臭境界。
佛再次告诉溥首:什么是菩萨平等体验各种味道?食物到了喉咙,不执着咸味,也不执着无味。因为味道是因缘和合而生,舌头感受到的甘甜只是暂时的。千百种味道都是因缘聚合的幻象。大地生长的食物本质相同,没有差别。明白这个道理,心中没有分别念想,一切味道平等甘美,这就是菩萨平等观照各种味道的境界。
普贤菩萨又问:什么是菩萨平等看待触觉的境界?心中有所追求,因缘生起而寻求,身穿华美服饰增添光彩,佩戴珍宝奇物,想要得到柔软舒适的享受,却无法真正获得。明白这些因缘后,触觉感受无处安住,也不执着。认识到触觉享受没有益处,世间欲望是愚痴所贪,是生死轮回的根本,都由此产生。智慧的大士知道其中过患,不与之纠缠,永远没有祸患。世间一切有形之物,本质上平等无二。只因色相分别,虚构出各种差别,人们追求种种服饰装扮,沉迷其中扰乱道德,远离贤圣。觉悟者明了真相,不参与其中。隐士外穿粗衣内怀智慧,看似平凡内心如宝,历经劫难与道合一,舍弃我执,不起我念,触觉与自我本是一如。不虚不实,如幻如化,无所依托,亦无住处。因执着服饰才生依赖,觉悟者看破一切本空,这就是菩萨平等观照触觉的境界。
佛陀又对普首菩萨说:什么是菩萨平等观察心法?心法就是三界众生的护佑。菩萨以德行安抚众生,以善巧方便劝导他们,以智慧教化他们,使大众共同修习清净梵行。菩萨安住三界却心无挂碍,既不执着聚合也不厌恶分离,让众生永远保持平常心而不起分别;不执着形色音声的往来,心中也没有丝毫犹豫。随顺众生心念却不生聚合离散之想,不执着住所也不刻意迁就。虽然显现种种不同的色相,但每一色相都没有固定处所,处所本身也非实有,如幻如化,虚妄不实。通达之士看破这一切本无所有,于是安住自心,无念无求,见如不见,闻如不闻,淡泊自在,这就是菩萨平等观察心法的境界。
佛又对溥首菩萨说:什么是菩萨平等观察意念?当意念涉及女性时,应观察四大和合,明白并无实在的女性。愚痴之人执着爱欲,沉迷虚妄分别,其实本性平等,无可毁坏。执着女性实有者,如同幻师变出的人偶,俯仰屈伸皆随人心念而动。众生因自身行为与喜好产生女相错觉,实则女性如幻,由此生起色欲之念,而真实中并无女性存在。众生本自平等,愚者被迷惑,心念随欲望流转,欲望滋生贪爱,贪爱导致沉溺,对此应当及时调伏约束。觉悟者明了真相,观诸法如虚空,虚空寂静无形;万法缘起相对,无对待则无生起。能如此观察者,即是菩萨平等观照意念中女性现象的正见。
佛又告诉溥首:什么是菩萨平等修习清净法?清净就是如同男子。假如有个男子自己发心,心如金刚般坚定,专一勇猛地生起念头,想着某个女人,但欲念并无实质,其实无法得到,也不显现女人形象。只是对各种色欲生起女人的想法。如果对所想的男女,能视如阳焰、水中月这样观察,就没有男女之分。明白没有真实的男相女相,都是虚妄建立的,像幻化一样短暂显现,瞬间消失。能够分辨觉知男女意念,两者都是空无所有的,达到平等境界后,就能显现女相,也能化现男相。这就是菩萨平等观修男子清净法。
佛陀又对溥首菩萨说:什么是菩萨平等看待童女呢?就像连根拔起树木,嫩芽便永不再生。妄心不起,从此止息。明达之人不执着求果报,因本无实果可得。若贵族家中有聪慧少年,能洞彻诸法差别,了知一切勇猛心念本无实性。如枯树不开花结果,如干涸江河无水流。如此看待童女,呈现平等境界。观一切如虚空无实,观女子本性清净,观男子本性清净,观涅槃本性清净。能如是平等观照,即是平等游于童女境界。
菩萨又对溥首说:何为菩萨平等看待童子?就像树木,如果没有萌芽就不会有根茎,没有根茎就不会开花结果,没有花果就不会有果实的名称。女人也是如此,没有女人就没有男人,男女平等则无我相,因名号而生妄想,觉知女性本无生,不执著子女性别,了悟一切人无自性,无自性即是平等。这就是菩萨平等观照童子之道。
佛陀又对溥首菩萨说:何为菩萨游历诸天?诸天庄严清净,功德自然成就。天人意念纯净,身心清净无染,口中不出恶言。天宫宝殿华美,非人力所造;心中妙树开花,亦非人工栽种。福德自然显现,犹如幻化境界。其生处不可思议,净如琉璃光明。天人身形清净,毫无污秽尘垢。此虚无形质,假名为天。自然化现身形,恍惚不可捉摸。以平等胜智,示现诸天形相。此乃真空妙有,不假外物譬喻。若以内观智慧,遍观三十二天,所有宫殿楼阁,皆是自然显现。凡夫不能得见,唯有得道圣者方能知晓。菩萨如是观察,了知内外平等无差别,此即菩萨平等游历诸天境界。
佛陀又对溥首菩萨说:何为菩萨平等看待诸龙?譬如见到久旱无雨时,龙便兴云七日,所降甘霖平等滋润一切,不分内外,遍及阎浮提,最终汇入大海。众生也是如此,因执着种种因缘,多求多欲导致忧患,显现无数罪业。当内观自心时,嗔怒从何而起?龙若不安,鲛类惊动;人心动荡,天地崩裂,皆因内在妄龙作祟。若内心妄龙平息,外境恶龙自然不起。福报非从天降,众生本自具足。愚痴之人认假为真;菩萨圣者观诸龙性平等,内外一如,慈悲同体。这便是菩萨平等看待诸龙的真义。
佛陀又对溥首菩萨说:什么是菩萨平等游于鬼神道?心门敞开时,外界形相显现,那些身形高大不可触及的鬼神,其实都是妄念聚合;纵然有千百鬼神之众,也并无实体,只是音声回响。如同饮毒自害,心若偏执便生畏惧,实则源于放纵妄念。因困境而生恐惧,这种境界本无实义。当种种妄想归集时,那些不可思议的幻相,都是虚妄空谈。仔细内观:这些鬼神从何而起?内在显现多少鬼神,外相就相应显现。内心不生恐惧,外相便无可畏;内在不起悲念,外相便无泪水。若心念起鬼神想,外在就有千百鬼神聚集。因此致病乃至丧命,遭受无量痛苦,皆因邪念不正。菩萨大士了知万法皆空,本无鬼神,一切皆是心念所生,故能保持平等清净心,意念寂然不偏,所以没有能侵害菩萨的鬼神。即使显现种种鬼神通变,只要内观彻知无有鬼神,外相自然消尽。这就是菩萨平等游于鬼神道。
佛又对溥首说:什么是菩萨平等与乾达婆共游?其法性本空却随音声往来,明白无来无去亦无返还,如虚空无形,随声而立。若有菩萨大士向内观察,若无想识则无乾达婆,乾达婆者,实为鬼神之首。内心不起妄想,外境不生邪念,何以招致种种病苦聚集?乾达婆者,有名无实,音声来去,不可得见。平等说法要旨,毕竟空寂无物。乾达婆者,虚妄不实,菩萨平等观照,知其本是幻化。这就是菩萨平等与乾达婆共游的境界。
佛再次告诉溥首:什么是菩萨平等游于阿须伦的境界?因为一切现象都有其因缘,阿须伦的心平等无别,不起不灭,不生不尽,而显现平等相。所有嗔怒恶念都源于阿伦。阿伦是指龙神,虽多有嫉妒心却能显现平等,这就是菩萨以平等心观察游于阿须伦的境界,属于意念修持的法门。
佛又对溥首菩萨说:什么是菩萨平等观察迦楼罗?告诉你名号的建立,其实本无名色,名色由语言产生,从言语招致祸患,成为罪业根源。菩萨大士智慧深远,觉悟这一切本空,如同幻化之物从心念生起,并无真实可见。声音往来只因执着妄想!心不正直者,如此幻化出千万种相,仔细向内观察,名与色二者皆是空寂无所有!菩萨平等观照,实无迦楼罗可得,这就是菩萨平等观察迦楼罗的境界。
佛又对溥首菩萨说:何为菩萨平等观照真陀罗境界?法本无造作而现造作相,无造作者亦无造作事,却能建立万法,又能灭尽诸相。如虚空飞行无有障碍者,称为真陀罗。一切造作皆由手出,手持万物运作不休,心念动则手便动作,动作即违大乘实相,由此招感地狱苦报,皆因真陀罗幻力所致。若菩萨了知众生本无生灭,远离一切造作,双手自然寂然不动,怎会堕入真陀罗网?反观内照层层观之:心不动则手不摇,念不起则相不灭,性不生则命不死。内心妄动则外现业行,意念奔驰则手造诸业,造业便堕苦难,受苦即有业病,病中皆有鬼神作祟,此鬼神即是真陀罗!菩萨大士彻悟空性,空亦复空,无空无实,平等观照真陀罗实相。万法皆为幻化所现,并无真实法相可得,平等看待一切造作,则无真陀罗可执。此即菩萨平等观照游于真陀罗境界。
佛陀继续对溥首菩萨说:何为菩萨平等观察摩睺罗伽的境界?这个法门所阐述的现象是:世间众生形貌各异,无不是由此法所生。人类作为众生之一,随其种类显现不同形态。一切形相皆因命名而立,实则法性本空,名号只是假立。此境界体现在形体上称为胸臆修行,超越形体就称作摩睺罗伽。心中所念皆是虚妄,唯有通过胸中正念方能证道。胸中秉持大智慧,心念端正得成佛道。能清晰分辨各种心识念头,令所有妄念止息,无念无想契入自然,演说平等妙法音声。为断除众生疑惑,菩萨示现摩睺罗伽身相。这就是菩萨深入平等观照的修行。如实内观心念起灭,内不见心念生起,外不见造作之相,此时连摩睺罗伽的名相也不复存在!这就是菩萨以平等智慧游化摩睺罗伽的境界。
佛陀又告诉溥首菩萨:什么是菩萨平等游历地狱的境界?一切法本空,并无真实地狱,众生心识妄想才显现地狱景象。地狱并无主宰,皆是自心感召,如呼声回响,如飞蛾扑火,皆是业力自然相续,无可挽救。为什么呢?身口造业自然招感果报,虚空之中本无造作者,全是自心妄想所生。若能了知妄想本空,空性还归空性,一切苦难都从自心而起,若能善自守护三业,灾祸便无隙可入。身口清净不造恶业,就不会堕地狱,地狱当下即是净土,光洁无染。菩萨之所以不畏生死,正因为断绝地狱因缘。为什么呢?持戒不犯的缘故。了知万法如幻,毕竟空寂,虽现种种相,知相非相,不执著于相,也不否定相的存在,明白一切相本自空寂,皆是幻化显现。见诸法实相者自然心生欢喜,由欢喜生大慈悲,因此发起广大誓愿,虽证得如虚空般平等寂灭的境界,仍示现地狱救度众生。观察内在心念流转,口业常招祸患,口是地狱之门,只进不出,恶言一出即销毁善根,恶语所吐皆是毒泥,如此恶业要受无量劫苦报。所以菩萨谨守口业,不为贪味而食,言语清净安住实相,不参与无益聚会,不标榜自我,言无虚妄,安忍一切境遇;菩萨如此修行便远离地狱。地狱因缘多由口业,恶言出口即是罪报,除此更无他患。菩萨守口不分美味粗食,以平等慈悲心饮食只为维持色身。这就是菩萨平等观察地狱的境界。
佛又告诉溥首:什么是菩萨平等看待饿鬼?饿鬼没有固定形态也没有确切名称,本来没有固定的居处,也没有停驻之所,因吝啬心而生,由贪欲导致,但吝啬本身也无处安住。他们不明白拥有什么,不懂得大法,执着于自我而看不见无常,虽能闻到亿万里外的香气,衰老却日益严重。从吝啬生起贪婪,从贪婪生起欲望,从欲望生起爱染,从爱染生起贪乐,从贪乐生起忧恼,从忧恼生起痛苦,从痛苦生起伤痛,从伤痛生起心结,从心结生起疾病,疾病导致死亡。处在三恶道中得不到衣食,身体赤裸饥饿困乏得不到饮水,因而立名为饿鬼。菩萨大士了知这一切本无实体,彻悟饿鬼本性空寂如同虚空。为什么呢?菩萨常行平等,屏息不嗅众香,对一切无所贪恋。吝啬从鼻入心,导致如此灾祸,鼻子作为心意混沌的窗口,既不吸入也不呼出,不沾染香气色相,就没有贪求,若无贪求,就没有吝啬。这就是菩萨平等观察饿鬼的境界。
佛陀又对普贤菩萨说:何为菩萨平等观察畜生道?实无畜生本质,皆因缘和合而生,如云雾幻化显现种种形色,色相各异。众生见之生贪爱,由贪起惑造业,十二因缘相续缠缚,系结不解故感畜生报。此等皆无实根,本自空寂,唯心所现,皆因色相执着。色相牵引众生奔驰五道,轮回生死受无量形,或为飞禽或为走兽。名相本空,随形立名,犹如阴雾幻现众色,畜生心性罪福如幻,迷于虚妄而称畜形。菩萨圣者了达无我,彻悟名相本空,眼见色时不贪不取,心不染着身不逐利。菩萨以此四等心观内外色相,遍游十方幽冥境界无碍通达,皆从眼根出入。眼根具日月光明,有二种名:摄入色尘名金翅鸟,照破色相名文殊师利。内观谛察,一切名相皆由眼入,扰动生死根本,造作诸业皆因金翅鸟力,故称畜生道。畜生涵盖一切蠕动含灵,乃至微细生命,所有幻化形态皆属畜生。菩萨平等观察人身,见其具足三千大千世界,百亿国土,三十三天上至金刚刹土,中有十八地狱。诸天人民居所,宫殿非人鬼神龙兽,下及草木等有形众生,皆在人身中对应显现。若体内诸物均衡相应则人聪慧,若有所缺则显愚钝。若遇盗贼虎狼、堕坑落堑、树倒蛇咬等灾,皆因内外相应。现世果报当自承担,不可全归前世宿业,应内外观察思维。生死流转自投无明,内众生外众生,内形外形本无差别,人人皆然。内心起恶外境即应,如国有叛臣则外臣谋反,伤害人身。愚人不解此理,徒怨鬼神,实则皆由色相。眼纳外境为心之窗,主百凶兆,贪图快意必有后患。由此感畜生道,菩萨观其寂灭本性,是名菩萨平等游于畜生道。
佛陀再次对溥首菩萨说:何为菩萨平等观察贪欲?法性本无贪欲,因缘和合而生,缘起故生贪着,贪着引发爱欲,爱欲源于妄想,所妄想的本无实相,犹如虚空,空性无所住处,因欲望而生迷惑,烦恼扰乱自性,成为忧患根源。贪欲如同虚空,无处可觅踪迹,随形如影,应声如响,既非实有亦无形相,终究不可把捉。愚者颠倒认知,妄想尘劳。法性本无染污,空性本来寂静,欲望虚妄如空,无人能将其灭尽,纵寻十方世界,亦不可得见。贪欲本无实体,愚痴却生贪着,贪欲令人迷失,丧失人道本貌,心怀恐惧不得安宁,如同躲藏暗处,与世隔绝,永不相逢。犹如惊兽常怀畏惧,譬如战士临敌,恐慌逃窜唯恐被发现!所谓"我"亦是空,奔走疲惫不堪,却无追逐之人,徒然劳苦身心,执着如此。世俗恩爱,亦是虚妄。世人因贪欲而生眷恋,欲望如同牢狱枷锁,若能以勇猛心护念众生,不染淫逸,则无一切祸患,远离灾厄,普得安稳。诸法皆空本无所存,空性之中更无空相。那些不解脱者,愚痴颠倒,反陷妄想黑暗,不明法性如虚空无生无灭。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皆明了贪欲本性,贪欲本无解脱,系缚众生令遭苦难,爱欲本质是空,虚妄不实,若讥贪欲而求解脱,真正解脱者不起分别。这一切本无根源,根源本不可得,自性本来清净,无有染着,如佛道场平等无念。执着淫逸者,难离罪业,安住寂静者,方能远离欲望,所念皆空,方离诸想。起心动念时,知念本无念,若言解脱贪欲,当知欲念本无可求,不执根本,贪欲无思,本性清净如此,则无需求解脱,若言已度欲海,只是假名清净。贪欲本是空无,于此无二分别,愚者不解,妄生分别。法性无男女相,平等一如,天为父,地为母,天地所生有何差别?菩萨平等修行,不起男女分别,如幻如化本来如此,若见男女差别即是背离本性,失正知见,生诸妄想,自投罗网,贪欲不起,心无妄念则无罗网,不烧烦恼结使,罗网自解。所谓解脱贪欲者,假名爱欲无染着,诸相无碍了知,欲望本无可得,彻见真如,不执静修,内外平等无妄见。知贪欲者实无解脱,贪欲与佛法等同涅槃,明贪欲本空,等同无我,知贪欲寂灭,等同淡泊。返观内照,诸欲源于耳识,耳识与意识相通,辗转相生,勇猛无碍,降伏一切,有二名称:入欲界为师子王,出欲界为维摩诘。于三界进退自在,无所不入,无所不出。因此菩萨平等看待净秽,耳不染五声,为十方世界天人导师,成就大引导,永不疲倦。欲闻法者当先调伏六根,十方内外三千大千世界,其中众生种类,日月虽明尚不能普照,人虽有眼不能远视,耳根处于静处,不依光色却能洞彻,十方上下内外微细之事,皆由耳根圆满觉知!耳根本无贪着,称为无垢清净。平等观诸法性,以法为食,耳根先闻,闻法即是先食。因此菩萨得不饥渴,以无闻为食,无见为饮,少言为百味,平等清净,欲如虚空,空无尘埃,如涅槃般淡泊,视诸见如幻化,这就是菩萨平等观诸法而游于贪欲境界。
佛又告诉溥首:什么是菩萨平等看待嗔恚?法中没有嗔恚的因缘。溥首啊!嗔恚源于对立,没有对立就不会生起,因为执着而生对立,把无我当作我,由此产生无数事端。就像树木生长,先有萌芽,积累怨恨与剧毒,声音本质是空,没有实想、没有实念。如同独居树下静坐,自身摩擦生火,火焰反过来烧毁树木。因缘虽散,各自回归本来,火灭无踪,虚妄生起身体,鹿鸣声也是如此。因为欲望而计较,二者都是空,智者明白这点,就不会生起嗔怒。嗔缘从声音生起,不在身体内部,不从外界而来,也不凭空产生,而是因对立而建立,种种分别,形成各类差别,引发胜负之心。菩萨平等观察就没有嗔恚,如同风吹过种子,有怨恨有傲慢,如果懂得方法,因妄想建立缘起;污秽的声音如此,嗔恚因空而生,嗔恚反过来烧毁自己,无人可以代替。执着这个身体,放纵自我认可,由于自己的恶言,坐视自己恣意妄为,不能自我约束,福报耗尽灾祸降临,就像点灯燃烧,麻油烧尽接着烧灯芯,无人能救;嗔恚就是这样。能分辨嗔怒的人,终究找不到嗔怒的形相,平等观察声音听闻,嗔怒怨恨的本质平等无别,没有根本也没有执持,分辨法界就能见到平等,心意由于四种恐惧,抓住最重的嗔怒,嗔怒横行造作;心意本是空无,生起随即灭去,没有究竟。恍惚之间,心意不可追问,追问只会扰乱德行,调伏心意无念,就没有贪欲淫念。贪欲淫念,都从心意生起。没有贪欲淫念,嗔怒从何而来?心意动则心生,毒龙因此作祟,导致嗔怒,口一开罪业就入,如同江河归海,又像烈火焚烧天地,没有形相不被烧尽,向内观察经历,没有可嗔恚的对象。为什么呢?十方世界共同一体,平等没有三恶道。平等的心意,没有嗔恚,没有嗔恚就没有三毒,没有三毒又怎么会有病呢?如果有病,应当反省。三界众生从心意生出形相,因嗔怒而陷入此病,若不自我忏悔责备,七十五日七十五夜,每天三次自我责备,如今现世立身,从心意所作,冒犯三界众生,以及飞禽走兽,射猎鱼网,或笼中囚禁飞鸟,伤害身体,或断四肢,至今跛行,手足无力,加痛苦于他人,却对他人欢喜。愚痴之人不自知,反而害了自己,一年之中身患重病,如同他所伤害的,无处可逃。如果生起嗔恚毒意,一旦心意勇猛愤懑,或持刀兵,或拿弓箭,想要格斗射击,或持镰斧要砍人头,起这样的念头就是冒犯三界众生了。如果有菩萨摩诃萨,身体病痛,小病大病,平等看待没有分别,应当知道是冒犯了三界众生,随病痛之处,呼唤三界众生名字,深刻自我责备,散开头发流泪忏悔,向三尊忏悔。三尊内在有六件事,称为六度无极治疗内病,外在有三尊,也有六件事,称为六度无极治疗外病。
普首又问:什么是三尊内的六事呢?回答是:内三尊指的是,第一、心尊,在内心三界中安抚众生,开示光明智慧,使他们都得安稳,称为无上正真之信,也叫如来等正觉。第二、耳尊,常处于寂静之地,没有束缚与修饰,飞行周旋,往返十方世界。天上地下幽暗之处都能到达,无所不闻,无所不知,却不言说,淡泊无为,只是往来周旋,将感知归于内心,一一传达:初时没有异言,名为无垢称;二名普持律;三名广开度;四名大忍辱;五名诸佛信;六名如来心;七名净复净;八名不动转;九名无所不乐;十名惟那离大城,无所不容受。这十种德行,与如来同体。第三、眼尊,常处在色欲之地,不自高自大,引导一切非飞行众生,十方内外都明了,却无人能见,也有十种德行:一名叫文殊师利;二名无所不入;三名净秽悉除;四名常清净;五名日月精;六名开导一切非;七名无能沾污者;八名引导十方人;九名诸漏已尽,无有众秽;十名如来信将护一切。这就是内三尊,常行大慈大悲,忧念生死之苦。要知道三界中众生之类不可毁谤。毁谤者就是毁谤三尊,此外还有三尊。应当常常归命、忏悔、惭愧。哪三尊?第一、意净名为波旬。第二、欲净名为狮子王。第三、色净名为金翅鸟。
又问:这样的三尊,应当如何称说其法呢?
回答说:意念断绝的人没有嗔怒,一切魔众都被降服。意念是身体的主宰,名为波旬,汉语称为众想心,它守护行善之人。狮子王是耳神,耳朵不接受外界尘埃,在三界中独自忍受一切妄想,不与外境纠缠,所以称为狮子王,汉语意为无所畏惧,常为十方世界指引方向,将要成佛者,它为之铺设座位而从不厌倦。金翅鸟是眼神,眼睛接触各种色相,就能断除执着。它能飞遍十方而无人知晓,降伏所有魔众,踩踏群龙。龙神想要发怒反抗时,金翅鸟在海上显现身影映照水中,众龙惊恐不敢外出。波旬兴起龙众想要有所作为时,眼识的阴霾就被斩断。金翅鸟在上方,常以千百种光芒如金色般震慑,其光辉不能与明月精华相比,明月精华也无法匹敌金翅鸟的羽毛,因此金翅鸟在三界独显威猛。若有引导众生即将成佛者,我都会在其上方,用金色羽毛照耀,使其全身呈现黄金色,一切众生见到无不欢喜。
佛说:这三尊六人代表内在的六种修行法门。因此菩萨修行六度时,不执着于物质的无常现象。若将感受、思想、生死意识等视为真实存在,便失去了六度的真义。若大菩萨身心不安稳,应知这是违背了内在六度的教法。应当反思上述教导,检束自身行为,切莫固执己见自称无罪。若不诚心忏悔,必将速招祸患,此非世间良医所能救治。
普贤菩萨又问佛说:什么是外三尊六事呢?
回答道:第一是佛陀最尊贵。第二是佛法最尊贵。第三是比丘僧众最尊贵。这又有三种尊贵。哪三种?第一是清净最尊贵。第二是色相最尊贵。第三是欲望最尊贵。
溥首又问:这三位尊者,各自对应什么呢?
佛说:舍弃欲望而行布施,自身获得福报,这叫布施圆满。第二是舍弃外在形式而持戒,身心得到清净,这叫持戒圆满。第三是放下各种烦恼,修习大忍辱而远离种种妄想,获得清净智慧,这叫忍辱圆满。第四是明白比丘僧团清净,舍弃各种生灭因缘之事而勤修精进,能够到达成道之地,安住清净境界,这叫精进圆满。第五是了知佛法清净,舍弃一切邪念,专注于禅定而心得安定,身心安稳明白过去未来现在,这叫禅定圆满。第六是了悟佛陀清净,完全放下一切执着,心无挂碍,深入核心教法,体悟空性无念,明白涅槃本无所有,这叫智慧圆满。
佛说:这是外在的六度修行!如此理解内外十二种法门,就能开启十二道门。虽然明白道理却不加克制,因对立而生起分别心,放纵意念不能忍辱,任由身口意造业,起嗔恚恶言,这就形成了十二因缘,随世俗三毒流转,无法脱离五道轮回。菩萨大士们,对内外境界都不起讥嫌,一切无有障碍,如同水中月影般清净,平等观察音声不起嗔怒,了知怨恨本无根源,一切本无始终,善分别诸法实相,就能见到平等真理。这样的菩萨,虽处嗔恚境界而心念如法!
佛又对普贤菩萨说:何为菩萨平等观察愚痴?愚痴从虚无中生起,观察发现痴性本空;既然一切皆空,愚痴本不存在,永远没有迷乱昏沉,人心没有染污执着,无障碍如虚空,清净淡泊。执着妄想追求空境,反而制造愚痴,把虚妄当作真实,从而生起愤恨,愚痴的行为,追求名声显达,贪图清白美名,欢喜追逐却难以获得。诸法本无明,因妄想生尘劳,妄想成障碍,惭愧心无形,譬如有人想飞越虚空,却没有翅膀,行为不合正道,不能契合空性,历经亿劫也无法达成!能领悟的却不能做到,知晓空性本末,愚痴也是如此。真如法性不可思议,蒙蔽昏沉本不生,尘劳无所住而圆满,如同安住虚空不知方位,也没有具足之人,无人能超度他人。如百千万亿劫习气深重贪恋愚暗者,他们永不满足,常感饥渴不得饱足。如孩童贪爱美色,如同吹泡泡,充满气息却短暂,破灭后口中空无一物,罪福如空泡,追求崇高真理也是如此,卑微烦恼清净也是如此,习惯愚痴者,追求终不可得。空来空去,心怀罪业欲望,乐行恶也不肯舍弃,见善不修习,专入颠倒邪见,如此行为,称为无底愚痴!断除根本、无根无形,无根也无住,故不可穷尽。若愚不可尽,痴亦不可得,犹如众生如幻如化,本不可赐予。假使有人设喻,三界众生种类,每日度化一切,令得涅槃。佛寿住世,亿劫难量,救度众生不可穷尽。因缘和合建立种种,人界本无妄想,愚痴如幻,实不可得;佛性清净与愚痴平等,观此二者无别。若能平等观察,则能忆念正道,愚痴智慧同一,无诸障碍,一切众生,平等不可思议,愚痴不可计量,思虑心迹,其心本空,无有边际,愚暗无限,因不可得。空执无名称,依托有形相,无有见者,永不可把持。心性本无明,了不可得,从何生起嗔恚?了知无我,痴已不生,黑暗属于何类?如痴无住处,佛道亦如是,本无边际,诸法不二,音声平等,平等观察痴响,明了皆同一味,愚暗如云,分别即平等,则能悟入禅定。这就是菩萨平等观察愚痴。
佛陀又对溥首菩萨说:什么是菩萨平等修习不净法?欲望生起时不见其形相,愤怒生起时不见其依处,不随愚痴造作,了知众生本性平等,一切尘境皆平等,生灭现象悉皆平等,平等体悟诸法虚寂,空无一物,如实照见清净本然。这就是菩萨平等修习不净法。
佛陀又对溥首菩萨说:什么叫菩萨平等修习一切善德?众生修行善法时,心念行为各不相同,但菩萨能以平等心对待一切修行,没有差别对待,始终如一地实践,自在无碍地显现,明白所有修行本质上没有分别,这样就能达到平等境界。因为了知平等真义,知道一切善行如同幻化,色相音声本质平等,就能通达言语真相;言语本质无二无别,如同回声影子,来来去去周旋变化,实际上并无固定处所,一切善德根本也是如此如幻如化。这就是菩萨平等修习一切善德的境界。
佛又对溥首菩萨说:什么是菩萨平等地涉入有为法呢?一切存在与不存在的事物,都是由心念所生。念头本身就是空性的,无法计量其数量,无量无边无际,由念头生起妄想。妄想源于念头的攀缘,这些数目同样不可穷尽。明白平等真谛的人,了知无穷无尽的法数,无造作无形象,解说诸法平等寂静,观照一切皆得安宁,自身已得安稳荣耀,不再执着无常之相。这就是菩萨平等地涉入有为法。
佛又对溥首菩萨说:什么是菩萨平等游于无为境界?本来清净的法性寂然不动,也没有聚合离散。无明的形态,只是借助音声等假相来显现。音声本身没有言说、没有教导,都能明了无为真谛。众生执着于言语声尘,菩萨却能平等观照这些现象。这就是菩萨平等游于无为境界。
佛陀又对溥首菩萨说:什么是菩萨平等周游的境界?虽身处有为法中,却不执着有为法;观一切行法平等,如虚空般无有障碍。不滞留三界之中,因了知三界本空;既不刻意追求涅槃,因涅槃本性寂灭,无出无入。离言绝相,乃至究竟安隐。度化众生时,了知解脱实无差别。法身如虚空,无聚无散,无去无来,亦无往返。犹如虚空般清净无为,这就是菩萨平等周游的妙境。
于是世尊宣说了这段经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顺应真理而行,不可思议,世间稀有。当时有一万两千位菩萨都证得了无生法忍,七十二亿百千天人发起了无上正等正觉之心,二百六十万比丘断尽烦恼、心得解脱,六千比丘尼都发起了无上正等正觉之心,还有二千二百位清净男居士、一千八百位清净女居士,也都发起了无上正等正觉之心。
这时,普贤童子又对世尊说:恳请大圣宣说此三昧名号。菩萨依此三昧,能成就至高德行,诸根清净明澈。听闻此三昧名号因缘,便能获得一切法光明,无所不通达,降伏一切迷惑邪见之徒。能以一字总摄无量义理,分明了达一切文字,又能从一切文字中悟解一字真谛。所得辩才智慧不可计量,为众生演说经法时,能善巧开示,随顺法忍。将一切修行融归一相,证得无量无边义理,通达种种识见分别,具足四种无碍辩才。
这时,世尊对溥首僮真说:仔细听!好好思考!现在我要为你详细解说其中的道理。
普贤菩萨回答道:很好,我们很乐意聆听。
佛说:有一种禅定叫做离无量垢,如果菩萨修成这种定力,就能完全看清所有颜色的本来清净。
佛陀告诉溥首菩萨:有一种禅定叫做坏若干定,如果菩萨证得这个定,他的智慧光明能遮蔽日月之光。有一种禅定叫做成具光明定,若菩萨证得此定,其威德光芒能遮蔽帝释天、大梵天王,令三界珍宝皆得安稳,诸天光明顿时隐没。
有一种禅定叫做舍界定,菩萨证得此定后,身处大众中能消除所有人的贪嗔痴病。有一种禅定叫做莫能当定,菩萨证得此定能照亮十方诸佛国土。有一种禅定叫诸法无生定,菩萨证得此定能总揽诸佛经典,为大众解说深奥法义,开示微妙无着法门。
有一种禅定叫无念雷音定,菩萨证得此定后,其法音能遍传梵天,十方说法无有能及,幽冥障碍处皆得听闻。有一种禅定叫晓了众心定,菩萨证得此定能随众生心意使其解脱束缚,令大众普得安稳。
有一种禅定叫无会现悦精进定,菩萨证得此定能见无为法,断除始终迷惑,所见所闻无不通达。有一种禅定叫无念宝德乐世界定,菩萨证得此定能显现神通度化众生。
有一种禅定叫诸音缘会定,菩萨证得此定能了知一切语言,以无量字诠释一字,以一字演说无量义,通达内外文字而无障碍。有一种禅定叫积众善德定,菩萨证得此定能分辨罪福,彰显平等,令众生喜闻佛音、法音、声闻音、缘觉音、菩萨音、度无极音、一切智音,虽有所说却无声相,悉知深奥法要。
有一种禅定叫总持王定,菩萨证得此定能明了无量总持法门,通达无碍智慧。有一种禅定叫净辩才定,菩萨证得此定能寂灭一切言说,无教无示,无响无应,言语道断。
这时普贤菩萨对佛陀说:伟大的世尊,我是否应该宣讲这部经典的无量功德呢?
回答说:“应当讲说。”
菩萨普贤对佛陀说:如果有菩萨听闻这部经典而不产生疑惑,发心接受持诵并读诵讲说,此人当下就能获得殊胜辩才,包括聪明辩才、欢喜辩才、深妙辩才、无碍辩才,常怀慈悲对待众生,不起伤害报复之心。为什么呢?因为他忧念众生之苦,依教奉行,了知真理随身,从未舍弃背离。
这时世尊称赞溥首菩萨说:很好,很好!你能说出这番话,确实符合佛法的真义。就像布施能获得大富而不虚假,持戒能生天界也不虚假,这部经典同样真实不虚。学习此经能得辩才同样真实不虚,都能实现根本愿望,犹如太阳升起普照世间,一切黑暗尽皆消除。这部经典就是如此,受持读诵者都能获得通达无碍的辩才,好比菩萨坐在菩提树下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菩萨若能如此学习诵持此经,必定获得辩才,断除一切疑惑。所以,溥首啊!如果菩萨想要展现辩才、通达诸法,听闻此经后心中毫不迟疑,就应当受持、宣讲、读诵,为大众广说其中深义。
那时,离垢藏菩萨上前对佛说:在世尊灭度后,若有受持、诵读、讲说这部经典的人,为大众解说其中深义,我愿为他们阐明经义旨归,使其心无疑惑,迅速获得辩才。
那时,魔王忧恼垂泪,来到佛陀面前,对世尊说道:请勿宣说此经。如来、至真、等正觉常怀大悲,为苦难众生施予安乐。大圣慈悲!愿解我疑惑。昔日世尊初坐树下证道时,曾演说此法;如今再次宣讲此经。我今忧愁,心怀苦恼。当初如来成道救度众生时,我已辗转难安;听闻此经者皆得不退转,成就无上正真之道,证得佛果。若有众生耳闻此经,乃至听闻经名,皆当得道,终至涅槃。这将使我魔境空虚,魔宫殿堂无人。大圣慈愍,兴起大悲,唯愿怜悯救济。
佛对魔王说:波旬!不要害怕,不要惊慌,不要着急!一切众生并非都会灭度,如来也不会因此经而建立教法。
魔王听到佛陀的教导,内心充满欢喜,生起了善念,突然间就消失不见了。
溥首问佛陀:为什么对魔王说这样的教法?
佛对溥首说:这部经典立足于无所住,所以对魔这样说:我不建立这部经典。此话真实不虚。一切法皆无所住,无法得到,没有言教,超越对立,本性平等。应当明白无有根本,法界如秤,平等如虚空,不偏不倚,真实无二。如今此经流传于阎浮提,天下将有祥瑞显现。
世尊宣说真实不虚的教法,天空中自然响起普遍传扬的声音,确实如同佛陀所言,真实不虚。
佛陀告诉阿难:接受这部普门品经的精要,受持读诵,并向同修们宣说。
佛又对阿难说:这部经是八万四千法门的总汇,与其他经典相比毫无差别。为什么呢?因为此经的每一句都能通向无量的智慧之门,法界的一切奥妙,唯有如来能完全明了。众生通过理解这部经典而成佛后,才能宣讲八万四千法门。因此,阿难,你应当接受此经的要义,认真持守、诵读。
说完这些为大众开示的法义后,离垢藏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尊者阿难,以及诸天世人、乾闼婆、阿修罗等大众,听闻经典心生欢喜,恭敬顶礼后退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