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鏡三昧原宗辨謬說
世尊说法时,有时先讲比喻,再讲法义;有时先讲法义,再讲比喻。这叫做法喻相参,为了让不明白的人理解。这是古今说法的常规。云岩的《宝镜三昧》有二十六句,主要讲大法。怕人拘泥文字误解意思,所以用婴儿的比喻作说明。就像世上的婴儿,五种状态都具备,不来不去,不起不住,天真自然,似有言说又无言说。后面又用重离卦作比喻说:如离卦六爻,偏正相互转化,重叠为三,变化成五。这是用比喻配合比喻,使人清楚无疑。云岩只用重离一卦作比喻,此外并无其他关联。所以说重叠为三,变化成五。这里说的三叠五变,是法数的关系,不是卦数的关系。是借用卦的阴阳二爻,说明偏正相互转化的道理。用三叠比喻三德,五变比喻五位。五源于三,三源于一。结合前面的婴儿比喻,虽然有五种状态,但都存在于一个人身上。怕人在这里对三五生出不同见解,于是又说两个比喻:如茈草的味道,如金刚杵。草虽然有五味,但在一株草上;杵虽然有三相,但在一件器物上。前后四个比喻都是用整体包含部分,用本体统摄作用。反复说明三德五位都源于一心。所以断章取义,专门用重离卦作比喻,通过具体事物显示道理,阐明正偏巧妙配合的宗旨。怎么能胡乱谈论易理,把婉转的比喻当作正解呢?有人问:什么是三德?就是法身、般若、解脱。什么是五位?就是正中偏、偏中正、正中来、兼中至、兼中到。这是洞山建立的。至于五位君臣、五位功勋、五位王子,都源于此而立,名称不同而实质相同。其根本也是从大教的住、行、向、地、等、妙等发展而来。所以举出五就包含了一切差别,没有遗漏。
第四位石霜祖师。又根据正偏功勋与君臣制度,建立五位王子的教义。这是为了阐明五位权实二智的差别。五位都以"生"为名,显示二智的萌发。五位都以"王"为名,显示尊卑自在的含义。五位都以"子"为名,显示智慧种子延续的意义。万物本具智慧,但常被五蕴八识遮蔽,必须遇到佛祖启发才能开发。从始至终,权实二智不同,所以需要建立五位次第,才能穷尽万法根源。
在初位之下,称为诞生王子,指根本无明转化为不动智。此智原本隐覆,现在初次显现,是根本智,所以比喻为诞生。在第二位之下,称为朝生,是从真如实际发起大功勋,破除九界无明,生起十度大行,已进入有为境界,是差别智,所以比喻为朝生。前位是夜半正明,此位是天晓不露,称为回互。
在第三位之下,称为末生,指功行圆满,达到补处位。这是最后一生,随即八相成道,是后得智,所以比喻为末生。在第四位之下,称为化生,指成道后的普贤行,是暗中应众生根机的种智,变化莫测,所以直接称为化生。在第五位之下,称为内生,统摄前四位,齐入法界,法界量灭,同归实际,是一真法界大寂灭忍,虽名为生实无生,所以比喻为内生。
以上四种建立同异的主旨,总不离始祖重离六爻这一譬喻。所谓叠三成五、天然自成的奥妙,正是彰显自性因果的完整循环,与华严六相义理毫无差别。因此我在《辩谬》中已详尽阐明,毫无疑惑。如今又见有人将曹山君臣五位的图式前后挪移,故再次详细说明。若说正中的君位可挪到初位,第四臣位可挪到二位,第一君视臣可挪到第三位,第二臣奉君可挪到第四位,那么是否云岩正位的"正中来"、洞山正位的"功位"、石霜正位的"未生王子",也都可挪到初位呢?这三种正位绝不可挪移,由此可知三家先后各两位同样不可挪移,道理甚明。若能明白这四种建立绝不可改动,便知云岩重离六爻的譬喻岂容增减分毫。而我在《辩谬集》中详述的三叠五变之义,昭然若揭,又有何疑?只需用前代君臣五位黑白交错的图式,对照重离奇偶阴阳的爻象,与正偏功勋王子三种建立的法式,位位契合,无不吻合。如同以日照日,至此便知石门所述的巽兑中孚大过卦义、内外绍续的王种义理,大慧所注宰相将军庶民之子、黑处说白白处说黑的回互之义,岂非大相矛盾?诸家随声附和而宗其说,简直如同谤佛谤祖,慎之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