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遺教經論疏節要
解释这部经分为两部分:首先总体叙述经文的含义,其次分别解释经文。首先总体叙述经文的含义。
教化与戒律相辅相成,戒定双修的法门,没有比《佛遗教经》更宏大的了。推究义理、开示修行,没有比马鸣菩萨的论著更精深的。如此说来,马鸣论师阐发《遗教经》的奥义,就如同龙树菩萨阐明《大品般若经》的玄理。前者消融万有归于空性,后者依托戒律诠释禅定。因此佛陀在夜半三度警策,以圆满戒律的宝珠庄严法身;大乘七种修行法要,滋养法身慧命延续不断。由此二乘行者能远离过失,证得道果;三贤位菩萨即事显理,圆满菩提。若非佛陀临终最后的垂训,怎能达到如此究竟境地?
昔日鸠摩罗什法师已译出此经,真谛三藏继而译出相关论典,故有唐太宗颁布敕令,为弘扬圣教而永久传颂,文坛载录其典。其光明犹如日月高悬于苍穹,普照万物无所遮蔽。至于古德解经虽有章句注释,但历时久远少有流传。近世孤山尊者依经撰疏,多循天台教观,却令学者偏重思维而疏于实修。另有真悟律师以论注经,虽存本怀,却多保留梵文未译汉言。净源长叹此经注疏未能广传,因而汇集经论要义、博采诸家精粹,愿后世学人都能蒙受法益。
在序言前应说明:解释此经分为两部分,首先是总体概述经义,其次是分别解释经文。这样才与后面的章节相对应。旧版本中没有这部分,现在补充上。所谓节要,是指此经既有论也有疏,源师大概是摘要论疏而写成此注的。
分开解释经文内容:首先解释经名题目,其次列出翻译者,最后讲解经文含义。首先解释经名题目。
佛陀最后的教诲经。
佛经有通用和特殊两种名称:佛遗教,是特殊名称;经,则是通用名称。梵语完整称为佛陀,汉语译为觉者,指彻悟性相真理之人。佛陀具备三种觉悟含义:第一自觉,觉悟自心本无生灭;第二觉他,觉悟一切法无不如实;第三觉满,两种觉悟真理圆满称为觉满。依照《大乘起信论》,也显示三种觉悟:第一始觉,即能证之智;第二本觉,即所证之理;第三究竟觉,即智慧与真理契合,始觉本觉不二。《佛地经论》第一卷列举佛陀十种含义,此处不赘述。遗教指遗留的教诲诫勉,激励各类根机众生。教即效法,令众生依教奉行。经的梵语为修多罗,古译作契经,本义为线。因中土不重线称,故保留经名。《佛地经论》说能贯穿摄持故称为经。因佛陀遗教能贯穿应说义理,摄受所化众生。
又名佛临涅槃略说教诫经。
然而正式的标题,是将人和法并列来标明名称。现在的别名也是如此,只是详略有所不同。梵语称为涅槃,汉语称为灭度,按意义翻译为圆寂。考察唯识理论,涅槃有四种:一是自性清净涅槃、二是有余涅槃、三是无余涅槃、四是无住涅槃。如果按照字面意思来解释,也包含两种:佛所说的教诫,使道法普及、德行施布,就是有余涅槃;而示现涅槃,身灭智尽,就是无余涅槃。
补注:垂,意为临近。垂涅槃,就是说即将离世。世人临终时说的话必定重要,所以称为遗嘱。更何况是众生慈父佛陀即将涅槃时的遗教呢!子孙违背祖先的遗嘱、众生违背佛陀的遗教,都叫做大逆不道。怎能不慎重呢?
翻译经典的人。
后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翻译。
姚秦就是后秦,君主姓姚名兴。鸠摩罗什的全名是鸠摩罗什婆,意思是少年老成,因为他在孩童年纪就拥有长者的智慧。他翻译佛经的功绩很大,传记中记载得很详细。译这个字,《周礼·秋官司寇》说北方掌管语言的官员叫做译。
在解释经名标题的部分,应当列出译经者信息,原有版本缺失此项,现予补全。
三解文义:从最初的序分到第七离种无我分,依据祖师马鸣菩萨的论文大纲,共分为七部分:一序分、二修习世间功德分、三成就出世间大人功德分、四显示毕竟甚深功德分、五显示入证决定分、六分别未入上上证为断疑分、七离种种自性清净无我分。然而多数经文只说明三部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序分又分为证信序和发起序两种,本经只有发起序和正宗分,没有证信序和流通分。这与《般若心经》的体例相同。另外,现在所写的注释是将梵文译为汉语,在解释文义时多采用孤山法师的疏文。至于翻译摩诃衍一词,此处称为大乘,则是遵照《大乘起信论》的意旨。若是辨析注释、分判章节、引用经文作为证明,则略作调整。关于判教和对应根机,又引用祖师的教导作为正确的教法标准。
首先有六种功德成就:一是法师自身功德圆满,二是开启佛法之门功德圆满,三是弟子修行功德圆满,四是总体特征功德圆满,五是因果本质功德圆满,六是分别总相功德圆满。
最初修行者证得圆满究竟的功德。
释迦牟尼佛。
释迦,翻译为能仁,是姓氏。牟尼,翻译为寂默,是名号。所以《马鸣论》说:能仁因家族姓氏尊贵,属于别相;寂默因自身清净,属于总相。无论是总相还是别相,只有佛陀兼具,这也是佛陀十种尊号之一。因此,能仁从事相来说是别相,寂默从理体来说是总相,佛陀涵盖总相和别相,理事圆融无碍,只有大觉者才能如此。所以说大觉者就是大法师。
补充说明:有人问,佛经开头通常说“如是我闻”,是为了消除三种疑问。这里为何不这样?回答:开头称“释迦牟尼佛”,佛不会自称所以不是佛再度出现,第一种疑问消除;说“释迦”表明不是其他地方的佛到来,第二种疑问消除;说“释迦”表明不是阿难成佛,第三种疑问消除。这是通过变化格式而符合常规的做法。
二开法门成就究竟功德。
最初说法时,度化了阿若憍陈如。
佛陀最初证悟成道时,在鹿野苑为众生三次宣说四圣谛教法。法是指规范持守的真理。轮这个比喻,如同帝王的车轮转动,是从譬喻得名。若就法义而言,圆满破除烦恼障碍,称为转法轮。《俱舍论》中又称作梵轮,因为是如来大梵圣者所转动的缘故。《大疏》解释说:真理流传广布圆融通达称为轮,从佛陀传递给众生称为转。憍陈如,意译为火器,是其族姓。阿若,意译为无知,是其本名。但《四十二章经》记载憍陈如等五位比丘:第一陈如、第二頞陛、第三跋提、第四十力迦叶、第五摩诃拘利。此处仅标举上首弟子以统摄其余四人。此教法体系成立则始于初转法轮,终于最后说法;弟子证果则始于陈如,终于跋陀。圣者智慧的巧妙安排,通过间隔句式呈现深意。
三位弟子最终成就了圆满功德。
最后说法度化须跋陀罗。
这部论典以两种白净法来解释,此句指的是涅槃白净法;前文所述初转法轮则指道场白净法。须跋陀罗,意为好贤,或称善贤,是外道的名字。他住在鸠尸那城,一百二十岁时听闻佛陀即将涅槃,才前往佛的住处。听闻八圣道后,心开意解证得初果,随即跟随佛陀出家。佛陀又为他详细解说四谛,使他最终证得阿罗汉果。
四大要素共同构成了究竟圆满的功德。
该度的人都已经度完了。
意思是说在这期间所度化的众生数量无法计算,所以概括为大总相。
补注:中间所度化的众生无量无边,因为众生的根机各不相同。从最初的陈如到最后跋陀,表面看似专为小乘而说,实则同时包含大乘教义。
五因五果自性圆满,究竟成就一切功德。
在娑罗双树之间即将进入涅槃。这时正是深夜,四周寂静无声。
佛陀前往娑罗双树后示现涅槃,因此论中说这是"因自相"。娑罗,意为坚固。所谓双树,是指上方枝叶交错、下方根系相连,一棵繁茂一棵枯萎,交错处如同连理枝,荣枯对比犹如相互礼让。其花朵如莲花,果实大如瓶,味道甘甜如蜜。根据《涅槃经》记载,四方各有双树象征四德,用以破除八种颠倒;若依三卷经文所述,似乎只有一对双树,用以破除断见常见。这也是大小二乘根机所见不同。"将入涅槃"中,"将入"是因,"涅槃"是果。因此论中说"因共果自相"。前文说明双树若象征四德,即是无住涅槃;此处经文则指舍有余入无余。"中夜"一词,体现成就两种中道,因此论中说"总自相",一是正觉中道,二是离正觉中道。由此可知佛陀中夜入灭,表示远离断常二边。"寂然无声"指既已超越正觉中道,因此论中说"果自相"。"寂然"指自性离诸妄念,"无声"指自性本不可说。这就是自性清净涅槃,超越心识言诠,也是本论所说"自性无说离念涅槃果"。
补注:一是远离断常两种极端,二是不执着于远离断常的状态。不执着于远离断常,就是超越中道,这是佛果的自身体现。
六种分别总相成就究竟功德。
为弟子们简要讲解佛法要义。
上首弟子们的地位有所不同。所谓"诸",表示并非单一。学习跟随在师父后面所以称为弟子,理解从师父那里获得所以叫作门徒。简略说明法的要点,包括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地位差别。下文第二部分讲的是世间法,从第三到第七部分都是出世间法。序分结束。
简要说法要义,是因将离世而不再相见、深夜时间所剩不多,所以简略讲述,只择取要点,听闻者应全心领会。
修行世间功德的分类有三:第一是对治邪业的功德,第二是对治止苦的功德,第三是对治灭烦恼的功德。这就是三种障碍,苦是报障,其余两种如经文所述。修行这些对治方法,能停止堕入四恶道,但尚未超出三界,因此总体说明这是世间功德。第一对治邪业的功德分为四部分:第一是依据根本清净戒,第二是通过方法远离清净戒,第三是总结说明这两种戒能生定慧,第四是特别提出五点劝修戒的利益。首先是依据根本清净戒。
各位比丘,在我灭度后,你们应当尊重珍视戒律,如同黑暗中遇见光明,穷人获得珍宝。要知道戒律就是你们的大师,就如同我住世教导你们一样。
比丘,梵语,包含三种含义:一是让魔畏惧,二是乞求修行的人,三是破除恶行。论典中说:“在这部经中多次提到比丘,是为了展现远离世俗的形象,同时也显示大乘法的方便道与二乘共通之处,以及四众弟子同样修习远离之行的缘故。”根据《起信论》,摩诃衍这里译为“大乘”,大即体、相、用三大,乘即诸佛菩萨所修的法门。后文经文开示的堪忍道,就是菩萨所修的法门。如果认为此经是围绕初学小乘根机者的境界,仅得析空寂默,属于藏教的教义,恐怕就误解了马鸣菩萨的深意。“于我灭后”一句,是为了开示遗教的含义。“尊敬木叉”即是不令佛法完全灭尽。以不灭的清净法身,恒常为世间作究竟度化,因此让人们尊重珍视。梵语“波罗提木叉”,译为“别别解脱”,也称“处处解脱”。意思是身口七种过失、五篇罪过等不让其违犯,因此得前一名。戒体圆满后,必能证得圣果,因此彰显后一名称。论典中说:“此木叉也是与毗尼相顺的法,同时是调伏诸行的含义。”接着开示解脱与度脱两种障碍。“暗遇明”指度脱烦恼的暗障,如同盲人重获光明。“贫人得宝”指度脱缺乏善根的障碍,如同获得充足财宝。“是汝大师”表明波罗提木叉是修行的大师。住世无别,显示住持利益的人与法相似。因为佛在世时常以戒律教导众生,此法存在就如同佛在世,这就是清净法身不灭的道理。
第二地的持戒苦行,与第三地的忍辱功德相比,远远不及。
两个比喻。
就像珍惜水的人家,会好好修筑堤坝和水塘。
世间一切事物,无论是变化的还是不变化的,最终都会衰败毁灭,无法保持永恒安稳的状态。
补注:所谓“最后”,正如著作家所说的绝笔。又如前文所说,临终之言必然恳切重要。因此如来在最后时刻谆谆教诲,必定希望万世遵从恪守。问:此处既说小乘训导世人,为何前文说不能将小乘根机归于藏教?答:《大智度论》说:“此经每每提到比丘,是为了显示远离之相。又显示大乘方便道,与二乘共通。”由此可知此经主要为二乘人宣说,旁及菩萨。说“小乘训世”,是就其多数而言。这是马鸣菩萨的深意。
佛说:我的话语如同蜂蜜,无论中间还是边缘都同样甘甜。又说:教化世间的言语,即是真理实相。因此三祖僧璨毫不费力地证悟至高之道,却对刻意分别选择有所保留,这是有道理的。如今人们偏好玄妙之理,整部大藏经中,凡是涉及精深义理的言论,都争相传诵;而对于平实浅近的道理,却往往轻视忽略。这难道不是在蜂蜜中挑拣中间边缘,反而忽略了普遍存在的实相吗?可叹啊!佛陀临终前的殷切教诲,言犹在耳。为铭刻佛恩入骨入髓,我们刻印这部《佛遗教经》。古杭云栖寺袾宏谨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