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士傳
佛法之東。自漢明帝始。永平三年。帝夢見神人。身長丈六。尺項有日光。飛在殿前。明日博問羣臣。何神人也。傅毅進曰。臣按周書異記云。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八日平旦時。大風起宮殿。民居震動。其夜有五色光。氣貫太微。徧於四方。作青赤色。王問太史蘇由曰。是何祥也。對曰。西方有大聖人降生。後一千年聲教被此土。王使鐫石記之。瘞於南郊天祠前。以年計之。今一千一十年矣。陛下所夢將是乎。帝以為然。遣郎中蔡愔.博士蔡景王遵等十有八人。西訪其道。至大月氏國。遇迦葉摩騰.竺法蘭。持優填王所造㲲像并四十二章經而東。遂與偕至洛陽。帝為立寺雍門外。由是象教興焉。其後王公貴人禱祀祈福者眾。實罕明其道。學士大夫格以五經之文。斥為異術。有蒼梧牟融者。作理惑論以解之。問曰。何以正言佛。佛何謂也。牟子曰。佛乃道德之元祖。神明之宗緒。佛之言覺也。恍惚變化。分身散體。能圓能方。或小或巨。或隱或彰。蹈火不燒。履刃不傷。在汙不染。在禍無殃。欲行則飛。坐則揚光。故號為佛。問曰。何以謂之道。道何類也。牟子曰。道之言導也。導人致於無為。牽之無前。引之無後。舉之無上。抑之無下。視之無形。聽之無聲。四表為大宛延其外。毫釐為細間關其內。故謂之道。問曰。孝經言。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曾子臨歿啟予手足。今沙門剃頭。何其違聖人之語。不合孝子之道也。牟子曰。昔齊人乘船渡江。其父墮水。其子攘臂捽頭顛倒。水從口出。父命得蘇。夫捽頭顛倒不孝莫大。然以全父之身。若拱手脩孝子之常。父命絕水矣。孔子曰。可與適道。未可與權。所謂時宜施者也。且泰伯斷髮文身。自從吳越之俗。違於身體髮膚之義。然孔子稱之其可謂至德矣。由是而觀。苟有大德不拘於小。沙門捐家財棄妻子。不聽音不視色。讓之至也。何違聖語。不合孝乎。問曰。佛言人死當復更生。僕不信此言也。牟子曰。身譬五糓之根葉。魂神五糓之種實。根葉生必當死。種實豈有終亡。問曰。佛道崇無為。樂施與。持戒兢兢。今沙門耽好酒漿。或畜妻子。取賤賣貴。專行詐紿。此得謂之無為耶。牟子曰。工輪能與人斧斤繩墨。而不能使人巧。聖人能授人道。不能使人履而行之。皐陶能罪盜人。不能使貪夫為夷齊。五刑能誅無狀。不能使惡人為曾閔。堯不能化丹朱。周公不能訓管蔡。豈唐教之不著。周道之不備哉。然無如惡人何也。問曰。吾子之說。其辭富。其文熾。是子之辨也。牟子曰。非辨也。見博故不惑耳。問曰。見博亦有術乎。牟子曰。由佛經也。吾未解佛經之時。惑甚於子。雖誦五經。適以為華。未成實矣。吾既覩佛經之說。覧老子之要。守恬淡之性。觀無為之行。還視世事。猶臨天井而闚溪谷。登嵩岱而見邱垤矣。問曰。吾昔在京師入東觀遊太學。視俊士之所規。聽儒林之所論。未聞脩佛道以為貴。自損容以為上也。吾子曷為耽之哉。牟子曰。老子曰。名者身之害。利者行之穢。赴趣閒隙務合當世。此下士之所行。中士之所廢也。况至道之蕩蕩。上聖之所行乎。杳兮如天。淵兮如海。不合闚墻之士數忉之夫。固其宜也。彼見其門。我覩其室。彼采其華。我取其實。彼求其備。我守其一。子速改路。吾請履之。論凡三十七條。其大指如此。融才甚高。通百家之說。見漢末天下擾亂。屢被州辟不起。太守復委以使命。以母喪不果行。既而歎曰。老子絕聖棄智脩身保真。萬物不干其志。天下不易其樂。故可貴也。於是銳志佛法。兼研老子五千言。肆志相羊終身不仕(佛祖通載.宏明集)。
佛法传入东方,始于汉明帝时期。永平三年,明帝梦见一位神人,身高一丈六尺,颈项放射光芒,飞临殿前。次日询问群臣,傅毅进言:据《周书异记》记载,周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初八拂晓,宫殿震动,当夜有五色光芒贯穿太微星,遍布四方。太史苏由预言西方将有圣人降生,千年后教化将传至此地。如今已过一千零十年,陛下所梦想必与此相关。
明帝遂派遣郎中蔡愔、博士王遵等十八人西行求法。至大月氏国遇迦叶摩腾、竺法兰二位高僧,携优填王所造佛像与《四十二章经》东归。明帝在洛阳雍门外建寺供养,佛教由此兴盛。然当时贵族多祈福禳灾,鲜明了悟真谛;儒生以五经为据,斥为异端。苍梧牟融遂著《理惑论》阐明佛理:
问:何为佛?牟子答:佛是道德本源,神明根本。"佛"意为觉悟者,能分身变化,蹈火不伤,履刃不损,处污不染,欲飞则飞,端坐放光。
问:何为道?牟子答:"道"即引导,引人达无为境。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无形无声,无始无终。
问:僧人剃发出家,岂非违背孝道?牟子举例:齐人救父时揪发倒悬虽失礼却全父命;泰伯断发文身被孔子赞为至德。故大德不拘小节,僧人舍家财、弃妻儿、绝声色,正是大孝。
问:轮回之说可信否?牟子喻:身如五谷根叶必枯,魂似种子永不消亡。
问:僧人饮酒蓄妻、经商欺诈,岂合无为?牟子言:工匠予人工具不能代其巧,圣人传道不能强人行。皋陶制法不能使盗成伯夷,五刑虽严不能使恶人变曾闵。
问:为何独好佛法?牟子答:昔读五经如观繁花,今研佛典方得果实。世事如俯视溪谷,佛理似登泰山而小天下。
问:太学儒士皆未重佛,君何独钟?牟子引老子"名利为身害"之说,谓趋炎附势乃下士所为。佛道如天渊深邃,非短视者能窥。众人采花我取实,众人求全我守一。
全论共三十七条。牟融才高博学,见汉末动荡屡拒征召。母丧后叹老子"绝圣弃智"之旨,遂专研佛法与《道德经》,终身不仕。
CBETA 编码:X1646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