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義法勝經
第一義法勝經翻譯之記
夫愛法者必深善根。《涅槃經》云:「供佛二恒。」魏尚書令儀同高公,重法心成,生上財想,博採梵文,廣崇翻譯。且《第一義法勝經》者,諸法門中此其髓也。公意殷誠,感之題額。沙門曇林、瞿曇流支,興和四年歲次壬戌,九月一日甲子換文,始末四功,質義乃定,五千五百七十六字。
热爱佛法的人必定具有深厚的善根。《涅槃经》说:供养佛陀功德无量。北魏尚书令仪同高公,虔诚敬法,视佛法为无上珍宝,广泛搜集梵文经典,大力推崇佛经翻译。这部《第一义法胜经》,在诸多佛法中堪称精髓。高公诚意至深,感动天地特为题写经名。沙门昙林与瞿昙流支两位法师,于兴和四年壬戌岁九月甲子日着手翻译,历经四次校订,最终定稿,共计五千五百七十六字。
第一義法勝經
元魏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
如是我聞:
我亲自听佛这样说过:
一時婆伽婆住伽耶城,成道未久,與勝中勝諸比丘俱,九十九億諸菩薩眾,復有二十八億諸天,八萬六千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六萬力士。有十二億尼乾陀眾、八萬四千五通仙人——五熱炙身,羸瘦肉盡,唯有皮骨,腹皮著脊,頭髮成氈,傴身曲體,著鹿皮衣、若樹皮衣,手執澡罐——俱至佛所,為欲諍鬪。
一时,世尊住在伽耶城,刚刚成道不久,与最胜比丘众俱,还有九十九亿菩萨众,二十八亿诸天众,八万六千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六万力士。又有十二亿尼乾陀众、八万四千五通仙人——他们以五热炙身,形体消瘦只剩皮骨,腹部皮肤紧贴脊背,头发结成毡状,弯腰曲背,身着鹿皮衣或树皮衣,手持净瓶——一起来到佛所,想要与佛辩论。
爾時,世尊光明勝出,端嚴殊特超過諸仙,如黑山中須彌山王、如羊群中六牙象王、如螢火虫顯於日月、如芳華中曼陀羅華、如鳥群中迦樓羅王,兩重端嚴;佛於諸仙亦復如是。
那时,世尊的光明极为殊胜,端庄威严超越一切仙人,犹如黑色群山中的须弥山王,如同羊群中的六牙象王,好比萤火虫面对日月光芒,恰似众花中的曼陀罗花,宛若鸟群中的金翅鸟王,具备双重庄严;佛陀在诸仙中也是如此超绝。
爾時,世尊入捨寶三昧,示現無量無數神通,左右皆放無量光明,出無量億如來之身、出無量億菩薩之身,出無量億帝釋天王、大梵天王世界尊主,復出無量百千羅漢,復出無量多千比丘、諸比丘尼、諸優婆塞、諸優婆夷,復出無量轉輪聖王、力轉輪王、小轉輪王、漢不隣那、及陀毘羅、南國土人、得呪仙人、邊地處人、剎利大姓,及婆羅門、長者、居士、人非人等,種種異異諸色莊嚴,如是一切有名字者乃至天眾,一切皆從如來身出。
当时,世尊进入舍宝三昧,显现无量无数神通,左右两侧都放出无量光明,化现无量亿如来之身、无量亿菩萨之身,化现无量亿帝释天王、大梵天王等世界尊主,又化现无量百千罗汉,化现无量多千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又化现无量转轮圣王、力转轮王、小转轮王、汉不隣那、陀毘罗、南国土人、得咒仙人、边地之人、刹帝利大姓,以及婆罗门、长者、居士、人非人等,种种不同的庄严形象,这一切有名号者乃至天众,全部都是从如来身上化现而出。
爾時,大眾皆生疑心云何?迭相瞻視。彼大眾中一切菩薩皆生歡喜,雨種種寶,乃至普雨一切莊嚴。
这时,大众都心生疑惑:这是怎么回事?互相观望。那大众中所有菩萨都心生欢喜,降下种种珍宝,甚至普遍降下一切庄严供品。
爾時,世尊起捨寶三昧,師子奮迅觀察十方,即觀察時周遍十方,乃至佛眼所見境界。一切十方諸佛世界諸佛世尊,彼一切佛觀察娑婆如觀手掌。彼一切佛皆現神通,如此世尊釋迦牟尼所現無異,彼諸如來身所化出乃至一切皆悉如是,來到世尊釋迦牟尼眾會之所。既到此已,皆入世尊大眾會中。
那时,世尊从宝三昧中起身,如同狮子般威猛观察十方世界。当他观察时,目光遍及十方,直至佛眼所能见的境界。所有十方诸佛世界的诸佛世尊,每一位佛陀都在观察娑婆世界,如同观看自己的手掌一般清晰。那些佛陀都展现出神通,与释迦牟尼佛所显现的无有差别。那些如来身上化现的一切也都如此,全都来到释迦牟尼佛的众会道场。到达之后,都进入世尊的大众法会之中。
爾時,此會無量菩薩與恒河沙多諸比丘、諸比丘尼、諸優婆塞、優婆夷,俱以不可說諸供養具供養世尊。既供養已,近如來住。
那时,法会中有无量菩萨及恒河沙数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都以不可言说的种种供具供养世尊。供养完毕后,他们都靠近如来安住。
如是,天、龍及諸夜叉、諸乾闥婆、諸阿修羅、諸迦樓羅、諸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既見世尊神通事已,皆至佛所。
这样,天神、龙神、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等天龙八部,以及人与非人众生,见到世尊显现神通之后,全都来到佛陀面前。
爾時,十方諸來菩薩無上供養供養世尊。既供養已,六波羅蜜究竟所作座上而坐。如是,乃至人非人等,隨自相似座上而坐。
那时,十方来的菩萨们以最上等的供养恭敬佛陀。供养完毕,他们各自在圆满六波罗蜜的功德座上坐下。同样,一切天人与非人等众生,也都依各自相应的功德之位就座。
世尊所化,上去乃至阿迦尼吒諸天宮殿、下去乃至阿鼻地獄。又,到阿鼻地獄處已,彼十方佛身所化出一切皆入釋迦牟尼一切毛根,此處世尊釋迦牟尼身所化出一切皆入十方佛身。
世尊所显现的变化之身,向上直到阿迦尼吒天的所有天宫,向下直到阿鼻地狱。此外,到达阿鼻地狱后,十方诸佛化身显现的一切都融入释迦牟尼佛的每一根毛发中;此处世尊释迦牟尼佛化身显现的一切也都融入十方诸佛之身。
爾時,會中有一菩薩摩訶薩名曰勝陰,從座而起,整服一廂,右膝著地,合掌向佛以偈讚言:
那时,法会中有一位大菩萨名叫胜阴,从座位上站起来,整理衣服站在一旁,右膝跪地,双手合十向佛献上偈颂赞叹道:
「人主!甚希有, 速示諸世間,
本未曾有此。 魔軍隱不現,
迭相瞻說言: 『此事甚希有。
我何因來此? 為令破壞故。
我仙今非仙, 身瘦唯有皮,
老乾無有樂, 不得此神通。
現神通不說, 除佛法棘刺。』
佛弟子朝喜, 尊作佛法主,
眾生希有想, 心清淨歡喜。
諸天眾皆言: 『願得佛。人主!』
此眾會中住, 文殊師利嚮,
無量佛弟子, 相隨在此會。
此文殊師利, 已多佛供養,
佛於此大眾, 現種種神通。
此是何法相? 牟尼欲何為?
此眾有疑心, 願愍眾生說。」
大王啊!这实在稀有,您迅速向世间展示,前所未有之事。魔军隐匿不现,他们互相观望议论:“此事极为稀有。我们为何来此?原为破坏而来。我们的仙人如今已非仙人,身形消瘦仅剩皮骨,衰老枯干毫无欢乐,却未能获得此等神通。他展现神通却不言语,只为拔除佛法中的荆棘。”佛弟子心生欢喜,尊者成为佛法之主,众生皆生稀有之念,内心清净充满喜悦。诸天众齐声说道:“愿得成佛。大王啊!”在这法会之中,文殊师利面向大众,无量佛弟子相随聚集于此。这位文殊师利,已供养过无数佛陀。佛陀在此大众面前,展现种种神通妙用。这究竟是何等法相?世尊意欲何为?与会大众心生疑惑,恳请您慈悲为众生解说。
爾時,如來以威神力令眾會中一大仙人——名光明炬——語彼勝陰大菩薩言:「童子默然,童子默然。我今難問,若能解釋自清淨者,如一切智相應得名。若那羅延、摩醯首羅所作幻化陀毘羅呪,如是作者此非奇特,如是幻化凡人能成,不必是佛。」
这时,如来以威神之力让会众中一位名叫光明炬的大仙人对胜阴大菩萨说:童子安静,童子安静。我现在要提问,如果你能解答并保持内心清净,就能称作与一切智相应者。若是那罗延、摩醯首罗施展的幻术和陀毘罗咒,这样的作为并不稀奇,这类幻化连凡人都能做到,不一定是佛陀所为。
爾時,世尊怡然微笑。觀仙眾已,即告大仙光明炬言:「慧命大仙!汝當難問,隨汝力分,我能清淨。」
这时,世尊安详地露出微笑。他观察了众仙人后,便对光明炬大仙说:智慧生命的大仙啊!你尽管提问,尽你所能,我都能为你解答清楚。
爾時,大仙光明炬言:「我問瞿曇,瞿曇為我一一解說:一切眾生從何處生?何者眾生?何因緣故,劫盡燒燃?眾生過去何處和合而生人中?何相得知眾生身中微細內我,為一肘量、為二肘量,為二指量、為一指量,為如大麥、為如小麥、為當如豆、為如胡麻、為如芥子?」
这时,大仙光明炬说道:我向瞿昙提问,请瞿昙为我逐一解答:一切众生从何处诞生?什么是众生?因何缘故,劫末会出现大火?众生往昔在何处聚合而投生人道?通过什么迹象能了知众生体内那个微细的内在自我——它是一肘长、两肘长,还是两指宽、一指宽?如大麦粒般大、如小麦粒般大,或如豆子般大、如芝麻般大、如芥子般大?
爾時,世尊讚光明炬大仙人言:「善哉,大仙!善哉,善哉。汝大仙人六十劫壽恒常修行,今者如是相以問難。」
这时,世尊称赞光明炬大仙人说:好啊,大仙!很好,很好。你这大仙人六十劫寿命长久修行,如今以这样的方式提出疑问。
諸仙眾中復有大仙如是思惟:「我常林行,不覺不知此光明炬大仙命量。未有人說,沙門瞿曇云何得知?」
众仙人中又有大仙这样想:我常年在林中修行,从未察觉也不知晓这位光明炬大仙的寿命长短。至今无人能解说,沙门瞿昙为何能知晓?
爾時,世尊告光明炬大仙人言:「大仙諦聽,善思念之,今為汝說。如汝所問一切眾生何處生者,如是之義無字、無說,無明因緣次第乃至生、老、死等而生眾生。又復,大仙!從於因緣而生眾生,所謂父母因緣而生。又復,大仙!父母和合是眾生因;謂逕劫起,業風所吹墮女根中,此是因緣。又復,大仙!謂苦聖諦、苦集、苦滅及苦滅道聖諦所攝,名為眾生。又,五取陰、十八界等名為眾生。大仙當知:彼諦、陰、界即是眾生,不異於業;如是,業者不異眾生。大仙當知:眾生不減、眾生不增。」
那时,佛陀对光明炬大仙人说道:大仙请仔细听,好好思量,我现在为你解说。你所问的一切众生从何处产生,这道理没有文字能表述、没有言语可说明,众生是因无明与缘起的链条——从生到老死等环节——而得以产生。再者,大仙,众生是由因缘和合而生,所谓父母因缘便是诞育之因。大仙当知,父母结合是众生产生的条件;经历劫数流转,被业力之风吹入母胎,这就是因缘。又者,大仙,苦圣谛、苦之集起、苦之灭尽及灭苦之道所涵盖的,称为众生。五取蕴、十八界等法相,亦称为众生。大仙应明白:这些真谛、蕴、界即是众生本身,与业力无别;同样,业力也不离众生。大仙当知:众生不曾减少,众生不曾增多。
時大仙人問言:「瞿曇!若諸眾生不減、不增,眾生何故人天自在,後時作狗,復作人天得自在耶?」
当时大仙人问道:乔达摩,如果众生既不减少也不增加,为何众生先在人间天界自在生活,后来却转生为狗,之后又能转生为人或天获得自在呢?
佛言:「大仙!如汝所言,是義不然。若有自在,則不屬他。如是,大仙!若身自在,云何後時得不自在?大仙當知:如螢火虫起如是意:『我此光明能悉普遍照閻浮提。』彼螢火虫所有光明,無有因緣能悉普遍照閻浮提。如是,一切不調御心無實自在。又復,大仙!若自在者煩惱減少、狗煩惱多,狗則自在;則不自在亦為自在,是則自在亦不自在。若狗自在、煩惱平等,是則眾生不減、不增。」
佛陀说:大仙,你所说的道理并不正确。如果真正自在,就不会受制于他人。大仙啊,倘若身体原本自在,为何后来又会失去自在?你应当明白:就像萤火虫生出妄想"我这微光能照亮整个南阎浮提",其实萤火虫的光根本没有能力遍照大地。同样,一切未经调伏的妄心并不具备真实自在。再者大仙,如果自在取决于烦恼多寡,那么烦恼深重的恶狗反倒更自在;这样不自在就成了自在,自在反成了不自在。倘若恶狗真能自在,众生烦恼平等,那么众生数量就不该有增减。
大仙人言:「瞿曇豈不斷煩惱耶?」
大仙人说:“乔达摩难道没有断除烦恼吗?”
佛言:「大仙!煩惱不了,我了煩惱,非斷煩惱。」
佛说:大仙,烦恼未断尽者以为断尽了烦恼,我则如实了知烦恼本质,并非断除烦恼本身。
大仙人言:「若如是者,汝則自在。」
大仙人说:如果这样,你就自在了。
佛言:「大仙!如是,如是。以不實故,我則自在。」
佛说:大仙,正是如此,正是如此。因为不真实,所以我自在无碍。
大仙人言:「瞿曇!此言且止且住。若瞿曇子向者說言父母和合生眾生者,多有眾生多相和合,多受欲樂,少生眾生。是義云何?」
大仙人说:乔达摩,请停下这话。如果乔达摩的弟子刚才说父母结合能生下众生,那么很多众生经常结合,享受很多情欲快乐,却很少生下众生。这该怎么解释?
佛言:「大仙!我今當以譬喻問汝。如一種子則生一樹,一子一樹生無量果,彼無量果有任種子、有不任者。此復云何?」
佛说:大仙,我现在要用一个比喻问你。比如一颗种子能长成一棵树,一棵树结出无数果实,这些果实中有的能作种子,有的不能。这是怎么回事?
答言:「瞿曇!風勢因緣散失樹子。」
佛陀答道:瞿昙!是风的因缘吹散了树种。
佛言:「大仙!諸眾生果亦復如是,業風所散。大仙當知:有在藏中為虫齧食、有為業風之所散壞。大仙當知:樹等少障,眾生多礙。又復,大仙!諸眾生界從分別起。大仙當知:諸眾生界心心數法,處處轉行皆有攀緣,此義已說。如是,大仙!諸眾生界從分別起。」
佛陀说:大仙,众生的果报也是如此,被业力之风所吹散。大仙应当明白:有的果实藏在仓库里被虫子啃食,有的被业力之风所摧毁。大仙应当知道:树木等障碍较少,而众生的障碍很多。再者,大仙,众生的境界都是从分别心产生的。大仙应当明白:众生的境界,心与心所法,处处流转运作都有所攀缘,这个道理已经说明。就是这样,大仙,众生的境界都是从分别心产生的。
大仙聞已,作如是言:「如是如是,瞿曇已淨此一難問。又復,瞿曇!應當更說何義劫燒?」
大仙听完后,这样说道:确实如此,瞿昙已经澄清了这个难题。还有,瞿昙!应当再说明劫火焚烧的什么道理?
佛言:「大仙!以無常故,我如是說法界劫燒。大仙當知:若地劫燒,法界則二,如是有常亦有無常。若如是者,一切如來不實語說。又復,大仙!若一切法皆悉無常、變異不住,如來得名一切智人。」
佛说:大仙,因为无常的缘故,我这样说世界毁灭。大仙应当知道:如果大地毁灭时世界变成两个,这样既有恒常也有无常。如果是这样,一切如来就是在说假话。另外,大仙,如果一切法都是无常、变化不定的,如来才能被称为一切智人。
大仙聞已,為摩那婆如是說言:「此名乃是如實相應一切智名。」
大仙听完后,对摩那婆这样说道:此名即是如实相应的一切智之名。
佛言:「大仙!若使如來不放劫燒,一切眾生不知時節、不識劫名、不識鬪時、不識善時。大仙當知:若使如來不放劫燒,若善、不善業果報異,皆無知者。又復,大仙!應知此是如來方便放劫盡燒。大仙當知:諸眾生等信劫盡燒,畏當燒故,皆攝福德信於如來。
佛说:大仙,如果如来不让劫末火灾发生,一切众生就不会知道时节、不知道劫的名称、不知道争斗的时候、不知道行善的时候。大仙应当明白:如果如来不让劫末火灾发生,那么无论是善业还是恶业的果报差异,都不会有人知道。再者,大仙,要知道这是如来以方便力让劫末火灾烧尽一切。大仙应当明白:众生因为相信劫末火灾会烧尽一切,害怕被烧毁,所以都积累福德、信仰如来。
「又復,大仙!譬如有蟒名曰涎呼,彼涎呼蟒眼亦能呼、耳亦能呼、鼻亦能呼、口亦能呼。如是,大仙!如來亦爾,以布施攝,愛語、利益、同事等攝。
大仙,又比如有一种蟒蛇叫涎呼,它的眼睛能吸引,耳朵能吸引,鼻子能吸引,嘴也能吸引。同样,大仙,如来也是如此,通过布施来摄受众生,用爱语、利益和同事等方式来摄受。
「又復,大仙!譬如有人置金火中,非瞋金故置之在火,為令善熟寶相應故,若寶相應則為貴價。大仙當知:以是因緣打熟明淨。如是,大仙!諸佛如來非無因緣放劫盡燒、非有眾生劫火所燒。」
再者,大仙!譬如有人将黄金置于火中,并非因憎恨黄金才投入烈火,而是为了使金质更加纯熟、显现珍宝的本相。若黄金显露出珍宝的特质,便能获得昂贵的价值。大仙应当明白:正是出于这个缘由,才以捶打使其纯净明亮。同理,大仙!诸佛如来并非无缘无故降下劫末大火,也并非真有众生被劫火所焚。
爾時,大仙光明炬言:「希有,世尊!放劫燒火,無一眾生劫火所燒。」
这时,光明炬大仙说道:真是罕见啊,世尊!当劫末大火燃起时,竟没有一位众生被劫火焚烧。
佛言:「大仙!無一眾生為如來燒。又復,大仙!譬如十方雨微細雨,如來之數復多於是;十地菩薩亦復如是,在上而住。如是住已,皆以自手救諸眾生,令使解脫。大仙當知:如是眾生見諸如來及諸菩薩身色端嚴,如是見已,復見劫盡大火燒已,見自脫已,心生歡喜,清淨心生,如是願言:『我亦如是度諸眾生、我亦如是身色端嚴、我亦如是身作金色。』眾生既起如是心已,有心解脫即時證得阿羅漢者;有見劫火心生厭離,或有證得須陀洹者、或有證得斯陀含者、或有證得阿那含者、或有證得阿羅漢者、或有證得緣覺道者、或有證得無生法忍、或有得上不退地者、或有得生四天王處、或有得生三十三天、或有得生夜摩天者、或有得生兜率陀天者、或有得生化樂天者、有生他化自在天者,有生梵天、梵輔、梵眾,如是次第乃至有生阿迦尼吒;如是,有得轉輪聖王、力轉輪王、天竺小王;如是,大仙!乃至剎利、若婆羅門、若長者等。大仙當知:以此方便令見如來色身相已,自見己身生大怖畏。得解脫已,知如來恩、報如來恩,親近如來,聽聞正法。既聞法已,如法修學不放逸行,以此方便令諸眾生不入惡道。
佛陀说:大仙,没有一个众生是被如来焚烧的。大仙,譬如十方世界降下微细的雨滴,如来的数量比这还要多;十地菩萨也是如此,安住于上方。他们安住之后,都以自己的手救护众生,使其获得解脱。大仙应当知道:这些众生见到如来及菩萨们的庄严身相后,又见到劫末大火焚烧的景象,见到自己得以解脱,心生欢喜,生起清净心,这样发愿:我也要像这样度化众生、我也要像这样身相庄严、我也要像这样身现金色。众生生起这样的心念后,有的当下证得阿罗汉果;有的见到劫火心生厌离,有的证得须陀洹果,有的证得斯陀含果,有的证得阿那含果,有的证得阿罗汉果,有的证得缘觉道,有的证得无生法忍,有的获得不退转地,有的投生到四天王天,有的投生到三十三天,有的投生到夜摩天,有的投生到兜率陀天,有的投生到化乐天,有的投生到他化自在天,有的投生到梵天、梵辅天、梵众天,依次乃至投生到阿迦尼吒天;有的成为转轮圣王、力转轮王、天竺小王;大仙,甚至有的成为刹帝利、婆罗门或长者等。大仙应当知道:通过这种方便,让众生见到如来色身相好后,见到自身而生起大怖畏。获得解脱后,知道如来的恩德,报答如来的恩德,亲近如来,听闻正法。听闻佛法后,如法修学不放逸行,以此方便令众生不堕入恶道。
「又復,大仙!乃至幾許十地菩薩彼眼境界、所有地界、復過於此諸眾生界,彼諸眾生見生死過,一切無餘涅槃界入。大仙當知:以此因緣放劫盡燒。」
此外,大仙!即使是十地菩萨的眼界所及、所有大地疆域,以及超越这些的无数众生世界,那些众生若能透彻生死过患,皆将无余趣入涅槃境界。大仙应知:正是以此因缘,劫末大火得以熄灭。
爾時,大仙名光明炬心即思惟:「此釋迦子——六波羅蜜具足大人、第一勝人——不喚我字,稱言大仙。我自試看是一切智、非一切智;我今實知是一切智,我今應當稱其實名。」
那时,有位名叫光明炬的大仙心中思量:这位释迦族的修行者——具足六波罗蜜的圣者、最殊胜之人——不唤我本名,却称我为大仙。我要亲自验证他是否具足一切智。此刻我确知他真是一切智,现在应当称颂他的真实名号。
爾時,大仙名光明炬既思惟已,即白佛言:「大功德聚無量智者!一切智者!更為我說彼諸眾生何處和合。」
当时,名为光明炬的大仙思考之后,便向佛陀说道:积聚大功德的无量智者啊!一切智者啊!请再为我解说那些众生在何处聚集。
佛言:「大仙!當知眾生無處和合、當知眾生平等和合,是名和合;當知眾生一乘和合,是名和合;一切皆是菩薩和合,謂在無餘涅槃界處。大仙當知:眾生如是無處和合。
佛说:大仙,要知道众生没有固定处所的和合,要知道众生平等和合,这才叫做和合;要知道众生通过唯一的途径和合,这才叫做和合;一切都是菩萨的和合,即在无余涅槃的境界中。大仙应当明白:众生的和合就是这样没有固定处所的。
「大仙當知:譬如種種小河、大河,入大海已皆同一味。如是,大仙!諸眾生界諸漏盡已皆解脫味,一切平等,菩薩和合。
大仙你应当知道:就像各种小河、大河,流入大海后都变成同一咸味。同样地,大仙!当众生界所有烦恼灭尽后,都获得解脱之味,完全平等,菩萨与之融合无别。
「又復,大仙!若諸眾生生死海中而和合者,我說彼合非是和合。又復,大仙!譬如飛蛾,風吹和合,離風則散。如是,大仙!諸眾生界迭互業縛,行地獄行生地獄中地獄和合。大仙當知:眾生如是迭互業縛,行餓鬼行生餓鬼中餓鬼和合、行畜生行生畜生中畜生和合、行人天行生人天中人天和合。」
再者,大仙!若众生在生死海中看似和合,我所说的这种和合并非真正的和合。大仙!譬如飞蛾被风吹聚,风停则散。同样,大仙!众生因彼此业力缠缚,造地狱业便生地獄,与地獄相应;造饿鬼业便生饿鬼,与饿鬼相应;造畜生业便生畜生,与畜生相应;造人天业便生人天,与人天相应。
大仙復言:「一切自在一切智者!世間應供!更為我說,云何得知此人中生某甲眾生?何處和合而來生此?」
大仙再次说道:一切自在的智者啊!世间应受供养的圣者!请再为我解说,如何能知道这人在众生中投生为某类众生?是从何处因缘和合而投生到此地的?
佛言:「大仙!若有眾生於地獄中和合而來生人中者,迭互相見則生惡心,彼此相憎;迭互相見,或有頭痛、或放大便、或失小便。大仙當知:此是地獄和合眾生人中生相。人中若有如是相者,於地獄中和合而來,應如是知。」
佛陀说:大仙,如果有些众生从地狱中一起转生到人间的,他们互相见面就会产生恶念,彼此憎恨;有时互相见到,会引发头痛、失禁或大小便失禁的情况。大仙应当明白:这就是地狱中共同生活的众生投生人间的表现。若在人间见到这类特征的人,可知他们是从地狱结伴转生而来,应当这样辨别。
大仙復言:「世界光明一切智者!更為我說,云何得知於畜生中彼此和合來生人中,復有何相?」
大仙继续问道:世间光明一切的智者啊!请再为我解说,如何才能知道畜生道众生互相和合投生到人道中?又有什么特征可以辨认?
佛言:「大仙!若人前身於畜生中和合而來生人中者,迭互相見則生瞋心,更求過短,常相伺便,欲為惱亂。大仙當知:此是畜生和合眾生人中生相。人中若有如是相者,於畜生中和合而來,應如是知。
佛说:大仙,如果有人前世在畜生道中因结怨而投生为人,那么他们今生相遇时就会心生嗔恨,互相挑剔对方的过失,常常伺机找茬,想要给对方制造麻烦。大仙应当知道:这就是从畜生道结怨投生人间的特征。如果人身上有这样的表现,就说明他们是从畜生道结怨转世而来,应当这样去判断。
「又復,大仙!若人前身於餓鬼中和合而來生人中者,愛樂臭氣,性貪飲食,慳惜不施;於餓鬼中同處來者,見其富樂則生嫉心,悕望他物。大仙當知:此是餓鬼和合眾生人中生相。人中若有如是相者,於餓鬼中和合而來,應如是知。
此外,大仙!如果一个人前世曾与饿鬼共处,而后投生人间,就会喜欢污秽的气味,贪恋饮食,吝啬不肯布施;那些同样来自饿鬼道的众生,见到他人富贵安乐,就会心生嫉妒,贪图别人的财物。大仙应当知道:这就是与饿鬼共处的众生投生人间的特征。如果人间有人表现出这样的特征,就可以知道他们是从饿鬼道中一同而来的。
「又復,大仙!若人前身於人道中異處和合復為人者,彼人相見則生染心。人中若有如是相者,本於人中和合而來,應如是知。」
此外,大仙!如果有人在过去世中曾于人道不同处所结合,今世又转生为人,那么这些人相遇时就会产生贪染之心。如果在人间看到这样的现象,应当明白这是源于往昔在人道中的结合所致。
彼大仙人問言:「世尊!若天和合退生人中,彼有何相?復云何知?」
那位大仙人问道:世尊,如果天人因业报退转投生为人,他们有什么特征?又该如何辨认?
佛言:「大仙!若人前身天中和合來生人者,迭互相見樂看不捨。人中若有如是相者,本於天中和合而來,應如是知。
佛说:大仙,如果一个人前世在天界与人结合后投生人间,他们再相见时会感到欢喜眷恋不舍。人间若有人表现出这样的特征,应该知道他们前世是在天界结合后转生而来的。
「大仙當知:眾生如是和合因相。」
大仙应当明白:众生如此和合的原因与现象。
爾時,大仙名光明炬聞佛說已,心生歡喜,而白佛言:「世尊!若有不求一切智者,如是眾生一切所作空無所獲。」
当时,有位名叫光明炬的大仙听完佛陀说法后,心中充满欢喜,对佛陀说道:世尊,假如有不追求无上智慧的人,这些众生的一切作为都将徒劳无获。
爾時,世尊告光明炬大仙人言:「如汝所問眾生身內微細我者,大仙當聽:若有分別得眾生者,彼則分別眾生細我。大仙當知:譬如有人生盲無眼,有人問言:『何者白色?』於意云何?彼生盲人不曾見色,能說如是一種色不?」
那时,世尊告诉光明炬大仙人说:正如你所问关于众生体内细微自我的问题,大仙你应当明白:如果有人能分别众生,他就能分别众生细微的自我。大仙你要知道:比如有人天生失明没有眼睛,有人问他:什么是白色?你认为呢?那个天生盲人从未见过颜色,能说出这样的颜色吗?
大仙答言:「不能說也。」
大仙回答说:不能说。
佛言:「如是,如是。大仙!彼生盲人眼不曾見,故不能說。我亦如是,不見眾生微細內我,是故不說。
佛说:确实如此,大仙。那些天生盲人从未见过颜色,所以无法描述。我也是这样,因为看不见众生微细的内在自我,所以不曾言说。
「又復,大仙!眼非眾生;如是,非耳、非鼻、非舌、非身、非意得眾生名。又復,大仙!非五取陰得眾生名,非十八界、非十二分、十二因緣得眾生名。又復,大仙!亦非內空得眾生名、亦非外空、非內外空得眾生名。
再者,大仙!眼并非众生;同样,耳、鼻、舌、身、意也都不称为众生。再者,大仙!五取阴不称为众生,十八界、十二分、十二因缘也不称为众生。再者,大仙!内空不称为众生,外空、内外空也不称为众生。
「大仙當知:眼念不住,變異不停;如是,耳、鼻、舌、身、意等皆念不住,變異不停。如是,大仙!五陰亦爾,一念不住,變異不停。如是,大仙!三十六種不淨之物皆念不住,變異不停。如是等中無眾生名。
大仙应当明白:眼识的念头不会停留,不断变化;同样,耳、鼻、舌、身、意等也都是念头不停留,不断变化。大仙,五阴也是如此,每一念都不停留,不断变化。大仙,三十六种不净之物也都是念头不停留,不断变化。这其中并没有所谓众生的名相。
「又復,大仙!色物和合數名眾生。若人思量分分觀察,彼不得命、不得養育富特伽耶、亦不得人摩那婆等。
再者,大仙啊!色身与物质和合,数量众多便称为众生。如果有人仔细思量、逐一观察,就会发现其中既没有永恒的生命,也没有所谓的养育者富特伽耶,更不存在人、摩那婆等实体。
「大仙當知:若有眾生,如來不說四聖諦法;若無眾生,則是如來。若不知法,如和集取、如心取得。」
大仙应当明白:如果存在众生,如来就不会宣说四圣谛法;倘若没有众生,那便是如来境界。若不明白法义,就如同强行聚合获取、如同用心强求一般。
爾時,大仙光明炬言:「世尊!我光明炬自從今日求一切智。世尊!若一大劫為一日夜,數如是日三十為月,數如是月十二為歲,數如是歲以成一劫。世尊!我寧如是無邊劫中常住火坑。須彌樓山高大乃至阿迦尼吒,我寧如是無邊劫中在彼山上念念自墮,投身在地。如劫火燒五處熾然,我寧如是無邊劫中常以如是五火自炙。世尊!我寧忍受如是等苦,而終不能捨一切智,求一切智因緣精進,我不休息。」
那时,大仙光明炬说道:世尊!我光明炬从今日起追求一切智。世尊!即使将一大劫算作一日夜,这样的三十日为一月,这样的十二月为一年,这样的无数年成一劫。世尊!我宁愿在这无边劫中永远置身火坑。即便须弥山高耸至阿迦尼吒天,我宁愿在这无边劫中立于山顶,每一念都从山顶坠落,投身地面。即使劫火焚烧五处炽燃,我宁愿在这无边劫中常被这五火焚烧。世尊!我宁愿忍受如此痛苦,也绝不放弃追求一切智,为求一切智的因缘精进不懈,永不停止。
爾時,五通諸仙人等皆近世尊,復從座起白世尊言:「我從今日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力所堪發勤精進。」
那时,具有五种神通的仙人们都来到佛陀身边,从座位上起身对佛陀说:我们从今天起追求无上正等正觉,将尽己所能勤奋修行。
爾時,世尊即於仙人如是語已,眉間放光——其光名曰毘尼婆帝。此光出已,普照十方,彼十方處一切諸佛眉間亦放如是光明。毘尼婆帝光明勢力,令此大地六種震動,謂震、等震,動、平等動,起、平等起,西高東下、南高北下。十方一切諸佛如來在上雨華散此佛會,天鼓妙聲甚可愛樂。乾闥婆王作五分樂供養如來、讚歎世尊,風吹天香以熏如來。菩薩歡喜,以諸瓔珞擲置空中在如來上,華香、燒香、妙鬘、塗香、散種種香、種種妙衣、幢蓋、繒幡供養如來。諸天歡喜,於虛空中雨曼陀羅、大曼陀羅。一切大眾心生歡喜,以己所著妙好衣服用奉如來。
当时,世尊对仙人说完这番话后,从眉间放出光芒——这道光名为毗尼婆帝。此光发出后,普照十方世界,十方一切诸佛眉间也放出同样的光明。毗尼婆帝光明的威神力,使大地产生六种震动:震动、普遍震动,摇动、平等摇动,涌起、平等涌起,西方高起东方下沉、南方高起北方下沉。十方一切诸佛如来在上空洒下花朵散落在此法会,天鼓妙音令人心生欢喜。乾闥婆王演奏五分乐供养如来、赞叹世尊,清风吹送天香熏染如来。菩萨们心生欢喜,将各种璎珞抛向空中落在如来上方,以鲜花、熏香、妙鬘、涂香、种种散香、种种妙衣、幢幡、宝盖、缯彩幡幢供养如来。诸天欢喜,在虚空中洒下曼陀罗花、大曼陀罗花。所有在场大众心生欢喜,纷纷解下身上所穿的华美衣服奉献给如来。
爾時,此處釋迦如來毘尼婆帝光明——上去乃至遍到阿迦尼吒諸天宮殿、下去乃至阿鼻地獄——如是照已,圍繞十方諸佛世尊,然後還來入世尊頂。
当时,释迦如来的毗尼婆帝光明从这里升起,向上直到阿迦尼吒天的所有宫殿,向下直到阿鼻地狱。这样照耀之后,光明环绕十方一切诸佛世尊,然后返回进入世尊的头顶。
爾時,慧命須菩提以妙伽陀請如來曰:
这时,智慧尊者须菩提用优美的偈颂向如来请教说:
「朝日釋迦子, 放光照十方,
此非無因緣, 唯願為我說。
見人主奮迅, 此眾皆生疑;
亦有歡喜意, 清淨心悕望。
或有人合掌, 或有言善哉,
唯願如來說, 除斷眾生疑。
空中帝釋王、 梵王世界主,
心皆生歡喜, 讚歎實功德。
諸天虛空中, 雨種種妙華,
多有諸音樂, 不擊自然鳴。」
朝阳升起时,释迦佛子放出光明照耀十方,
这并非没有缘由,唯愿您为我们解说。
看见人主如此振奋,众人都心生疑惑;
也有人满怀欢喜,以清净心殷切期盼。
有人双手合十,有人连声称善,
唯愿如来宣说,消除众生疑惑。
空中帝释天王、大梵天王等世间之主,
内心皆充满喜悦,赞叹真实功德。
诸天在虚空中,洒下种种妙花,
又有诸多天乐,不鼓自鸣。
爾時,世尊即告慧命須菩提言:「汝須菩提!見光明炬大仙人不?須菩提!是人未來月光世界當得成佛,號毘婆尸如來、應、正遍知,此賢劫中一千如來最後如來同時出世。須菩提!若有眾生聞毘婆尸如來名者,皆蒙威力——如如意珠,須者皆得。須菩提!八萬四千諸大仙人聞此法門得不退地。須菩提!是等一切,彌勒世尊佛法之中當得十地,復三百劫生自燈明如來、應、正遍知佛之世界。
这时,世尊告诉慧命须菩提说:须菩提!你看见光明炬大仙人了吗?须菩提!这人未来将在月光世界成佛,名号为毗婆尸如来、应供、正等正觉,在贤劫中与最后一位如来同时出世的一千位如来之一。须菩提!如果有众生听到毗婆尸如来的名号,都能获得他的威德加持——就像如意宝珠一样,所求皆得。须菩提!八万四千位大仙人听闻这个法门后,都能证得不退转地。须菩提!这些众生将来都能在弥勒世尊的佛法中证得十地,再过三百劫将往生自灯明如来、应供、正等正觉的佛国世界。
「須菩提!無量菩薩聞此法門,即時皆得首楞嚴三昧、音聲智三昧、受勝位三昧、如幻三昧、界勝三昧、慧王三昧、海藏三昧、地藏三昧、虛空藏三昧、得光明三昧。須菩提!有恒河沙億數諸天,一切皆得無生法忍;無量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證阿羅漢。須菩提!恒河沙數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须菩提!无数菩萨听闻这个法门,当下都证得了首楞严三昧、音声智三昧、受胜位三昧、如幻三昧、界胜三昧、慧王三昧、海藏三昧、地藏三昧、虚空藏三昧、光明三昧。须菩提!有恒河沙那么多的天神,全都证得了无生法忍;数不清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证得了阿罗汉果。须菩提!恒河沙数的天神、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和非人等,都发起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須菩提!見是因緣,如來放此毘尼婆帝光明普照。」
须菩提!你看见了吗?如来正放出这毗尼婆帝光明,普照一切。
爾時,世尊怡然微笑,出自舌根遍覆己面。彼舌根中出無量色、出種種色——所謂青、黃、赤、白等色、紫頗梨色——遍至無量無邊世界,然後還來入世尊足。
这时,世尊安详微笑,从舌根伸出舌头覆盖整个面部。那舌根中显现出无量色彩、种种颜色——有青色、黄色、赤色、白色等颜色,还有紫水晶般的色泽——遍照无量无边世界,随后收回至世尊足下。
爾時,無盡意菩薩從座而起,整服一廂,右膝著地,合掌向佛白言:「世尊!若無因緣,如來不笑。今者世尊何因緣笑?」
这时,无尽意菩萨从座位上站起来,整理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跪地,双手合十向佛说道:世尊,如果没有特别的因缘,如来不会无故发笑。现在世尊因为什么因缘而笑呢?
爾時,世尊告無盡意菩薩言:「善男子!我為饒益不信眾生出舌而笑,非妄語人有如是舌。」
那时,世尊对无尽意菩萨说:善男子,我为了让不信佛法的众生获得利益,才伸出舌头微笑。这不是说谎的人能有的舌头。
爾時,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若善男子、若善女人,此法門中能為他人演說一偈,得幾許福?」
这时,无尽意菩萨对佛说: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为他人解说这法门中的一首偈子,能得到多少福德?
佛言:「善男子!十方世界盡佛所見佛眼境界,所有諸佛一切供養、一切樂具皆以供養,乃至諸佛入涅槃已,為作寶塔,所有功德;若復有能為他說此說實義句法門一偈,得福甚多,勝前福德。
佛说:善男子!十方世界都是佛用佛眼所见的境界,所有诸佛的一切供养、一切乐具全都用来供养,甚至诸佛进入涅槃后,为他们建造宝塔,所有这些功德;如果有人能为他人解说这真实义理的法门,哪怕只说一偈,所得的福德更多,胜过前面所说的那些福德。
「善男子!若於說此勝法門者生清淨心,讚言善哉,如是之人則為讚歎一切諸佛;若復有能供養之者,與供養我等無有異。」
善男子!如果有人对宣说这殊胜法门者生起清净心,赞叹说善哉,这样的人就是在赞叹一切诸佛;如果有人能供养说法者,就和供养我们诸佛没有差别。
爾時,世尊普遍觀察一切眾會。既觀察已,說如是言:「我今實語。善男子!當有地處隨於何處有此法門,住彼地處為一切佛之所觀察。善男子!此法門者,於當來世閻浮提中眾生如藥。若有能於如是法門三種修行——若讀、若誦、若為他說——彼人則與佛在世時請轉法輪無有差別。
那时,世尊全面地观察了所有在场的大众。观察完毕,便说道:我现在说真实的话。善男子!将来在任何地方存在这个法门,那地方就会被一切佛所关注。善男子!这个法门在未来世界的阎浮提中,对众生如同良药。如果有人能对这个法门进行三种修行——无论是读、诵,还是为他人讲解——那么此人与佛在世时请转法轮没有区别。
「善男子!若能書寫如是法門,彼人易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則為不難,一切佛藏皆能住持。
善男子!如果有人能够书写这样的法门,那么他容易获得无上正等正觉就不会困难,一切佛法的宝藏都能持守。
「善男子!行惡道者,如是法門不逕其耳。善男子!若有眾生如是法門一逕耳者,捨人身已則生清淨佛之世界。善男子!若有供養一千諸佛種諸善根,如是法門乃逕其耳。
善男子!那些行于恶道的人,这样的法门不会传入他们的耳中。善男子!如果有众生这样的法门一旦传入耳中,舍弃人身之后就会生在清净的佛世界。善男子!如果有人供养过一千尊佛并种下各种善根,这样的法门才会传入他们的耳中。
「善男子!若善男子、若善女人聞此法門,聞已生信,受持、讀誦、能為他說,我說彼人菩提在手,我說彼人必得五眼、自是已後諸根不劣、臨命盡時不失正念。彼人當得一切諸佛和集三昧、毘盧遮那奮迅三昧、陀羅尼藏三昧、珠印髻三昧、授記三昧、觀世印三昧、無字篋三昧;得一切法勝陀羅尼、斷疑陀羅尼、得第一義決定陀羅尼,得如是等無量百千陀羅尼門;當得五通,隨心憶念退生自在。」
善男子!如果有善男子或善女人听闻这个法门,听闻后生起信心,受持、读诵、并能为人解说,我说此人已掌握菩提,我说此人必定获得五眼,从此以后诸根不会衰败,临命终时不会失去正念。此人将得到一切诸佛的和集三昧、毗卢遮那奋迅三昧、陀罗尼藏三昧、珠印髻三昧、授记三昧、观世印三昧、无字箧三昧;获得一切法胜陀罗尼、断疑陀罗尼、第一义决定陀罗尼,以及无量百千陀罗尼门;将获得五神通,随心忆念,自在退转或往生。
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法王子言:「文殊師利!汝已供養多佛世尊,則能護念如是法門,復能處處廣為他說。文殊師利!汝所供養、恭敬、給侍幾許諸佛,尊重、讚歎所有善根,文殊師利!於意云何?如是善根為有邊際?為無邊際?可數量不?」
那时,世尊对文殊师利法王子说:文殊师利!你已经供养过许多佛世尊,所以能护持这样的法门,又能在各处广泛为他人宣说。文殊师利!你所供养、恭敬、侍奉的诸佛有多少,尊重、赞叹所积累的善根,文殊师利!你觉得怎样?这些善根是有边际的,还是无边际的?可以计算吗?
文殊師利答言:「世尊!不可數量。」
文殊师利回答道:世尊,无法计算。
佛言:「文殊師利!若能於此娑婆世界五濁亂時為他廣說如是法門,其福過彼。文殊師利!若汝唯以衣服、飲食、床敷臥具、病藥所須供養爾許諸佛如來,不為他說如是法門,汝於彼佛則為得罪。文殊師利!若汝不曾供養一佛,為他廣說如是法門,汝則供養一切如來。」
佛说:文殊师利!如果能在娑婆世界五浊混乱的时期为他人广泛宣说这样的法门,所获得的福报超过供养无量诸佛。文殊师利!如果你只是用衣服、饮食、床铺卧具、医药等物资供养那么多佛如来,却不为他人宣说这样的法门,你对那些佛反而是有过失的。文殊师利!如果你不曾供养过一尊佛,却能为他人广泛宣说这样的法门,你就等于供养了一切如来。
世尊說已,文殊師利法王之子、光明炬等諸大仙人,一切眾會,并諸天、人、及阿修羅、乾闥婆等,聞佛所說,歡喜讚歎。
世尊说完后,文殊师利法王之子、光明炬等诸位大仙人,以及在场所有大众,包括诸天、人类、阿修罗、乾闼婆等,听闻佛陀所讲的法,都感到欢喜并赞叹。
第一義法勝經
CBETA 编码:T0833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