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
(一一七五)
我亲自听佛这样说过:
那时,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有一位比丘独自静坐禅修,心中思量:比丘应如何知、如何见,才能获得清净的见解?这样想着,他便去拜访其他比丘,向他们请教:诸位尊者,比丘应如何知、如何见,才能让见解清净?
比丘回答说:尊者!对于六触入处的生起、止息、乐味、过患、出离能够如实正确地了知。比丘!这样知、这样见的人,就能获得清净的见解。
这位比丘听到那位比丘的解说后,心中不悦,又前往其他比丘处,询问他们:诸位尊者比丘,要怎样知、怎样见,才能获得清净的知见?
那位比丘回答说:如实正确了知六界的生起、息灭、贪着、过患与出离。比丘啊,这样知、这样见,便能获得清净的知见。
那时,比丘听到这番解说,心中并不欢喜,便去拜访另一位比丘,这样问道:比丘啊,要如何知、如何见,才能获得清净的见地?
那位比丘回答说:要在五受阴中观察,它们如同疾病、如同毒疮、如同芒刺、如同刀剑,是无常的、是苦的、是空的、是无我的;这样去认知、这样去观见,就能获得清净的见地。
这位比丘听闻其他比丘的谈论后,心中并不欢喜,于是前往佛陀的住所,恭敬地顶礼佛足,退坐一旁,向佛陀禀告:世尊!我独自静坐思惟:比丘应当如何知、如何见,才能获得清净的见解?这样思惟后,我便去其他比丘那里,将三处所说的内容详细禀告世尊。我听了他们的话,心中并不欢喜,所以前来拜见世尊。因此向世尊请教:比丘应当如何知、如何见,才能获得清净的见解?
佛陀对比丘们说:从前有个人没见过犀牛,去找见过犀牛的人问:你知道犀牛吗?对方回答:知道。又问:它长什么样?回答说:它浑身漆黑像烧焦的柱子。那人见到犀牛时,犀牛确实是黑色的,像烧焦的柱子。
这时,那人听说紧兽黑得像烧焦的柱子,心里不太高兴,又去找另一个见过紧兽的人,问他道:你知道紧兽吗?对方回答:知道。又问:它长什么样子?那个见过紧兽的人回答:它颜色发红,形状舒展,像一块肉。那人见到时,紧兽舒展着,确实像一块肉。
那人听了这番描述,仍不满意,又去找另一位见过紧那罗的人询问:你知道紧那罗吗?对方答知道。又问:它长什么模样?答说:毛发低垂,像尸利沙果。
这人听完后,心里仍不满意,又去问其他知道紧兽的人:你知道紧兽吗?对方回答:知道。他又问:它长什么样?对方回答:叶子青色、叶子光滑、叶子又长又宽,像尼拘娄陀树那样。就像那人询问紧兽时,听到回答总不满意,到处再问。而那些见过紧兽的人,都只是根据自己当时所见来描述,所以说法各不相同。
这样,比丘们!如果独处时专注思考,安住不放逸,因此思考的教法不会产生烦恼,心得解脱,根据所见如实宣说。现在你们再听我说个比喻,有智慧的人能通过比喻理解教义。
比如有一个边远国家的国王,善于治理城池,城门坚固,道路平坦。他在四个城门设置了四位守护者,这些守护者都很聪明,能清楚知道来往人员的情况。城中有四条大路交汇的地方,安放了一张座椅,城主就坐在上面。如果有东方来的使者问守门人:城主在哪里?守门人就会回答:主人在城内四条大路交汇处的座椅上坐着。使者听了,就去拜见城主,接受他的指示,然后原路返回。从南方、西方、北方来的远方使者,问守门人:城主在哪里?守门人也回答:在城内四条大路交汇的地方。这些使者听了,都去拜见城主,接受他的指示,然后各自返回原来的地方。
佛告诉比丘:我讲这个比喻,现在要说明它的含义。所说的城,比喻人的粗大色身,如同经中说的毒蛇竹篋。善于修筑城墙的,指的是正见。道路平坦笔直的,指的是内在六入处。四个城门,指的是四识住。四个守门人,指的是四念处。一城之主,指的是识受阴。使者,指的是止观。如实说话的,指的是四圣谛。返回的岔路,指的是八正道。
佛陀对比丘们说:我为弟子们该做的都已做到,这是出于慈悲。正如毒蛇喻经所说。
当时,比丘听完佛陀的教导后,专心思考,保持警觉不懈怠,精进修习清净行为,最终不再有轮回生死,证得阿罗汉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