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了義般若波羅蜜多經
佛說了義般若波羅蜜多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鴻臚卿傳法大師臣施護奉 詔譯
爾時,世尊告尊者舍利子言:「汝今當知,諸有菩薩摩訶薩樂欲修習般若波羅蜜多相應行者,當於諸法如實了知,諸有所作離一切相。」
那时,世尊告诉尊者舍利弗说:你现在应当知道,所有发愿修习般若波罗蜜多相应行的菩萨摩诃萨,应当如实了知一切法,所作所为都要远离一切相。
是時尊者舍利子,合掌恭敬前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言,諸有菩薩摩訶薩樂欲修習般若波羅蜜多相應行者,云何了知諸法自性?於諸所作云何離相?」
这时尊者舍利弗恭敬合掌上前对佛陀说:世尊,正如您所说,那些想要修习与般若波罗蜜多相应行的菩萨们,应当如何认识一切法的本性?在一切行为中如何做到远离执着?
佛言:「舍利子!若諸菩薩摩訶薩樂欲圓滿相應勝行,及於諸法離所作相者,當了諸法住無所住,即能圓滿相應勝行。
佛说:舍利子!如果诸位大菩萨乐于想要圆满相应的殊胜修行,以及在一切法上远离造作之相,应当了知诸法安住于无所住,就能圆满相应的殊胜修行。
「復次,舍利子!若諸菩薩摩訶薩於諸法中行施行者,無能施、無所施、施無所得,若如是者,即能圓滿施波羅蜜。又復修習諸戒法者,無能持、無所持、無起作,若如是者,即能圓滿戒波羅蜜。又復修習忍辱法者,於諸法中無所動轉、離諸起作,若如是者,即能圓滿忍波羅蜜。又復當於相應行中精進修習,若身若心無有懈倦、無起作相,若如是者,即能圓滿精進波羅蜜。又復於諸法中無有散亂,離所得相,若如是者,即能圓滿定波羅蜜。
还有,舍利子!如果菩萨们在修行布施时,做到没有施者、没有受施者、也没有施舍的行为,这样就能圆满布施波罗蜜。同样,修行持戒时,做到没有持戒的人、没有所持的戒、也没有持戒的造作,这样就能圆满戒波罗蜜。修行忍辱时,在面对一切法时心不被动摇、远离一切造作,这样就能圆满忍辱波罗蜜。在相应行为中精进修习,身体和心念都不懈怠疲倦、没有造作的相状,这样就能圆满精进波罗蜜。在一切法中不散乱,远离有所得的相状,这样就能圆满禅定波罗蜜。
「舍利子!若諸菩薩摩訶薩樂欲安住般若波羅蜜多相應者,應當圓滿四念處,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法。
舍利子,如果诸位大菩萨想要安住在与般若波罗蜜多相应的境界中,就应当圆满修习四念处、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和八正道这些修行方法。
「又復觀想空三摩地、無相三摩地、無願三摩地,四禪定法,四無量法,四無色定法,八解脫法,九先行法,九想法。何名九想?所謂內法想、尾布野迦想、離赤想、離青想、尾佉禰多想、無住想、離散想、無熱惱想、離飲食想。如是名為九想法。
还要观想空三摩地、无相三摩地、无愿三摩地,四种禅定法,四种无量法,四种无色定法,八种解脱法,九种先行法,九种想法。什么是九想?即内法想、尾布野迦想、离赤想、离青想、尾佉禰多想、无住想、离散想、无热恼想、离饮食想。这些就称为九想法。
「又復念佛想、念法想、念僧想,念戒、施、天等想,離煩惱想,念生滅想,念無常、苦、無我等想,念諸世間不究竟想,念苦智想、集智想、滅智想、道智想,盡智想,無生智想,法智想,無我智想,和合智想,如實智想,語言分別想、離語言分別想,未知當知根想、已知根想、具知根想,不淨想、清淨想,奢摩他、毘鉢舍那想,三明想,四了知想,四無畏想,五神通想,六波羅蜜想,七種住心想,八大人法想,九眾生住想,如來十力想,十八不共法想,大慈想、大悲想,乃至一切智智想,於如是等法當作如是想。
又要忆念佛的觉悟、忆念正法的真理、忆念僧伽的和合,忆念戒律的持守、布施的功德、天界的福报等,远离烦恼的系缚,观察生灭的现象,思维无常的本质、苦的实相、无我的真谛,了知世间诸法皆不究竟,培养对苦的智慧认知、对烦恼集的洞察、对涅槃灭的体悟、对圣道迹的践行,证知烦恼灭尽的智慧,彻悟无生法忍的智慧,通达诸法实相的智慧,现观无我真理的智慧,觉照因缘和合的智慧,契入如实知的智慧,超越语言概念的分别,证得言语道断的境界,修习未知当知根的觉性、已知根的明达、具知根的圆满,观想不净相的真相与清净相的本然,止观双运的修持,成就三明六通的证量,具足四无碍解的辩才,圆满四无所畏的德行,获得五种神通妙用,实践六度万行的菩萨道,安住七种觉悟心要,成就八种圣者功德,观察九类众生根性,具足如来十种智力,圆满十八不共佛法,发起大慈无量的心、大悲无尽的愿,乃至究竟一切种智的圆满。对于这些殊胜法门,应当如是如理作意。
「又復,諸菩薩摩訶薩樂欲圓滿一切智、一切種智者,當於般若波羅蜜多如實觀想。
此外,诸位大菩萨若希望圆满一切智与一切种智,应当如实观想般若波罗蜜多。
「又復若欲圓滿道相智、一切相智,了達一切眾生心行相等,斷除一切眾生諸雜染者,應當修習般若波羅蜜多相應勝行。
此外,若想圆满获得道相智和一切相智,透彻了知一切众生的心念行为及其平等性,断除众生所有杂染烦恼,就应当修习与般若波罗蜜多相应的殊胜修行。
「舍利子!如我上說諸法想門,菩薩摩訶薩當如是學。」
舍利子!如我上述种种法门之观想,菩萨大士应当如此修学。
爾時,尊者舍利子復白佛言:「世尊!諸菩薩摩訶薩修般若波羅蜜多者,當斷何法?」
那时,尊者舍利弗又向佛陀问道:世尊!诸位菩萨大修行者修习般若波罗蜜多时,应当断除哪些法?
佛言:「舍利子!修般若波羅蜜多者,應當斷除十種疑惑。何等為十?所謂有性疑、無性疑、諸法差別疑、毀謗疑、一法疑、多法疑、同異疑、上品疑、如名疑、如名義疑。此等十疑應當除斷,若如是者,即菩薩摩訶薩於一切相悉無所觀。以相無所觀故,名亦無所觀;般若波羅蜜多亦無所觀,諸行無所觀,色無所觀,受、想、行、識皆無所觀。何以故?色自性空,空離性故。色體即空,離色無別空,空體即色,離空無別色。是義云何?名分別故。
佛说:舍利子!修行般若波罗蜜多的人,应当断除十种疑惑。是哪十种呢?就是:对事物实有的疑惑、对事物虚无的疑惑、对诸法差别的疑惑、对毁谤正法的疑惑、对一法的疑惑、对多法的疑惑、对同异的疑惑、对上乘佛法的疑惑、对名称的疑惑、对名称与含义关系的疑惑。这十种疑惑都应当断除。如果能这样,那么菩萨摩诃萨就能不执着于一切相状。因为不执着于相状,所以也不执着于名称;不执着于般若波罗蜜多,不执着于各种行为,不执着于色,不执着于受、想、行、识。为什么呢?因为色的本性是空,空超越了自性。色的本质就是空,离开色没有另外的空,空的本质就是色,离开空也没有另外的色。这道理是什么意思呢?是因为名称的分别而产生的。
「舍利子!當知色法自性,不生不滅、非染非淨。彼名自性,亦非緣法,離諸疑惑,無所從來亦無所住,如實所生,離三際故。色法如是,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故菩薩摩訶薩,於諸名相皆無所觀,以無所觀故而無所入,無所入者,即能圓滿般若波羅蜜多相應勝行。」
舍利子啊!你要明白,一切物质现象的本质,既不生起也不消亡,既不清净也不染污。这种本质并非依靠因缘条件存在,远离一切疑惑,没有来处也没有住处,如实显现而不落入过去、现在、未来三时。物质现象如此,感受、概念、心行、了别也都是这样。因此大菩萨对一切名相概念都不执着观察,因为不执着观察所以不陷入分别,不陷入分别的人,就能完全契入与般若智慧相应的殊胜修行。
佛說了義般若波羅蜜多經
CBETA 编码:T0247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