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經依天親菩薩論贊略釋秦本義記卷上
解释此经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阐明教法因缘;第二确定经文宗旨;第三说明法会处所;第四叙述翻译背景;第五正式解释文义。
第一阐明教法因缘,共有十点:
一是为了宣说菩萨行持。如经中所言:你现在仔细听,我将为你解说。善男子、善女人,若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应如此安住、如此降伏其心等。
二是为了随顺诸佛之法。如经中问:须菩提,你认为如来有所说法吗?须菩提回答:世尊,如来无所说。解释:诸佛所说皆名为无说。
三是为了对治我执与法执。如经中言:未来世后五百岁,若有众生听闻此经,信解受持,此人即为第一稀有。为何?因为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为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等。解释:前文“为何”对治我执,后文“为何”对治法执。
四是为了遮止和断除种子现行之疑惑。种子疑惑指预防未来生起,如经中说:不可凭身相见如来,乃至后文莫作此念等。现行疑惑指防止已生起的疑问,如经中佛告须菩提莫作此说等。
五是为了生起比量与现量之信心。比量信心如经言:当知此人非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处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听闻此经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等。现量信心如经言:为何?此等众生已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亦无法相、无非法相等。
六是为了成就自利与利他。自利如经言: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无上正等正觉心,乃至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等。利他如经言: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此布施,乃至如来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等。
七是为了转消轻业与重业。如经言: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却遭人轻贱,此人往昔罪业本应堕恶道,因今世被轻贱,往昔罪业即得消灭,当证无上正等正觉。
八是为了解脱见惑与修惑。如经言:我那时无我相、无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乃至我往昔被节节肢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等。
九是为了显示福德与智慧之因。如经言:善男子、善女人以满恒河沙世界的七宝布施,若有人知一切法无我,能成就忍辱,此菩萨功德胜过前者。解释:知一切法无我成就忍辱,即智慧之因,显法身故;此菩萨功德胜过前者,即布施等五度为福德之因,生报化故。
十是为了阐明真身与应身之果。如经言:若有人说如来或来或去、或坐或卧,此人不解我所说义。为何?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解释:来去等相指应身之果,无所去等指真身。
《第二定经》的主旨在于阐述智慧,以般若为核心。然而般若可分为三种不同的含义:一是实相,二是观照,三是文字。这三种含义涵盖了所有智慧的范畴。实相揭示了般若的境界,观照展现了般若的本质,文字则是般若的表述方式。没有文字表述就无法领会其要义,因此文字也被称为智慧。没有境界就无法体现真实,因此实相与般若处于同等地位。由此可见,从广义上讲,智慧包含了文字和义理;而从实质上说,其核心唯在于观照。观照即是本经的精义所在,《金刚经》中关于断除烦恼的修行方法,正是通过比喻来说明这一主旨。
关于观照般若,依据《庄严论》可从六个方面来解释:
第一,以慧为体性,因为它能正确抉择诸法;
第二,以定为因,因为它是依定而生的;
第三,以解脱为果,因为它能从染污法中解脱;
第四,以命说为业,因为菩萨以智慧为生命,以正法宣说为事业;
第五,以上首为相应,因为它在一切法中居于首位;
第六,以三种为品类,即世间、出世间、大出世间。
第三说明处会。依据《大般若经》,共有四处十六会说法。所谓四处:一在王舍城灵鹫山中,二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三在他化自在天摩尼宝藏殿,四在王舍城竹林园白鹭池边。所谓十六会,具体如经文所述。问:此经在四处之中属于哪一处说?十六会中属于哪一会说?答:在四处之中属于祇树给孤独园说,在十六会中属于第九会说。
第四说明翻译者。这部经典前后总共经过六次翻译。第一次是后秦时期鸠摩罗什法师在长安翻译的。经文提到“舍卫国”。第二次是后魏时期三藏法师菩提流支在洛阳翻译的。经文提到“婆伽婆”。同时还翻译了天亲菩萨的《论》三卷和《金刚仙记》十卷。第三次是陈梁年间真谛三藏在广州翻译的。经文提到“祇树林”。并且撰写了《本记》四卷。第四次是隋朝大业年间笈多三藏翻译的《金刚能断》。同时还翻译了无著的《论》两卷。第五次是大唐三藏玄奘法师翻译的,名为《能断金刚》。还有日照三藏的《功德施论》两卷。第六次是周朝义净三藏翻译的。经文提到“佛薄伽梵在名称大城”。并且重新翻译了天亲的《论》三卷。以上各种版本大体相同。但其中有的文辞质朴,有的详尽,有的简略。因此,诵读和修持的人大多偏爱后秦的译本,研究义理的人则多采用后魏的版本。现在所解释的,就是罗什法师翻译的后秦版本经典。
第五是正式解释经文含义。这部分包括两方面:一是解释经题,二是分科解析经文内容。
首先解释经题。"金刚"是比喻的宝物,因其在金属中最坚硬,故称金刚。此宝殊胜,种类繁多,此处主要取其坚固和锋利两种特性:坚固指其本体,锋利指其作用。本体坚固,能不被他物破坏;作用锋利,能摧毁一切。"般若"是所比喻的法,梵语"般若",意为清净智慧,也称无相智。这种智慧如同金刚一般。"波罗"是梵语,意为岸,分为此岸和彼岸。"蜜多"是梵语,意为能到或能离。以三界生死为此岸,菩提涅槃为彼岸,二障烦恼为中流,般若妙用为船筏。发心者乘此般若船,舍离生死之岸,渡过烦恼之海,登上涅槃之山,因此称为"波罗蜜"。"经"意为贯穿摄持,即贯穿所应说的义理,摄持所教化的众生。前七字是所诠的内容,后一字是能诠的形式,能诠、所诠及法喻等合起来,故经题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以上是经题的解释。接下来将分科解析经文内容。
经。我是这样听说的:有一次佛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在一起。依照道安法师的惯例,无论经典大小都分为三部分,即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现在判定这部经也分为三部分:最开始称为序分;从“时长老须菩提”到“应作如是观”为正宗分;最后从“佛说此经已”到“信受奉行”为流通分。在最初的序分中又分为两部分:最开始称为证信序,后面从“尔时世尊”开始称为发起序。在前面的证信序中,依照真谛三藏的《般若记》分为七件事:
一是“如是”,标明所听闻的法。阿难说佛所说的经典如同诸法,所以称为“如如”。诸法之言契合真理,没有谬误,称为“是”。
二是“我”,指能听闻的人。传法弟子阿难比丘是五蕴假合而成的,称为“我”。
三是“闻”,即亲自接受佛的言教。耳朵生起意识,听闻接受,称为“闻”。
四是“一时”,说明所听闻的法正好契合时机。说者和听者相遇,既不早也不晚,称为“一时”。
五是“佛”,表明能说法的大师。梵语“佛陀”,这里称为“觉者”。具备真谛和世俗智慧,自觉觉他圆满,称为“佛”。
六是“在舍卫国等”,显示说法的地方。游化居住的地方称为“在”。“舍卫国”这里称为“闻物”。“祇树”指祇陀太子所施舍的树林,这里称为“战胜”,是波斯匿王的太子。“给孤独园”是须达长者所买的园子,这里称为“善施”。他内心慈悲,外在富有,救济贫穷孤独的人,乡人赞美他,称他为“给孤独”。须达布施黄金买园,祇陀施舍树林,共同建立精舍,所以在这个地方同时列举两人的名字,以指明寺院的名目,因此称为“祇陀树给孤独园”。
七是“与大比丘众等”,表明不是独自听闻。“与”是共同、广大、殊胜的意思。这些比丘都是大阿罗汉,胜过以前的有学之人,所以称为“大”。“比丘”这里称为“乞士”,因为清净活命。“众”指四人以上和合在一起称为“众”。“千二百五十人俱”:《智度论》说,优楼频螺迦叶和他的弟子五百人,伽耶迦叶、那提迦叶和他们的弟子各二百五十人,舍利弗、目犍连和他们的弟子共二百五十人。这些人大多是应化的声闻,常常跟随佛,所以经典中往往单独列出。“俱”是同处同时的意思,即阿难或如来与比丘及四部众同在给孤独园的时候。
经。当时世尊于食时着衣持钵,进入舍卫大城乞食。在城中依次乞食完毕,返回原处。
以下说明第三部分发起序。发起的含义有多种不同,广泛见于诸经。而此经特别强调智慧,因此以戒和定作为发起。发起序中分为三部分:首先示现以戒化导,说明三昧有因;其后示现以定摄持,说明智慧为果。这段是第一部分。
文中有七句。第一句“尔时世尊”,说明教化之主。《成实论》说,具备九种尊号,故称世尊。“食时”是第二句,说明教化的时间。寅卯时分准备饮食,未到巳午,饭食已毕,辰时行乞,故称食时。“着衣持钵”是第三句,说明教化的威仪。所谓着衣,指进入王宫或聚落时所穿的僧伽梨衣,亦称降伏外道衣。持钵即持菩提树下四天王所献的石钵,此四钵因佛神力合而为一,称为应量器。世尊为破除裸形外道,故而着衣;为破除手捧食的习俗,故而持钵。“入舍卫大城”是第四句,说明教化的处所。据《西域记》,祇园在城南五六里,从外入内,故称为入。《智度论》说,此城纵横十二由旬,居民九亿,故称为大。“乞食”是第五句,说明教化之事。依《转女身经》,如来化身如金刚般坚固,无需饮食,但示现乞食,有多种利益,能生福田。如大迦叶舍弃富户而从贫者乞食,利益贫者而不益富者;须菩提舍弃贫者而从富户乞食,利益富者而不益贫者。佛平等利益众生,故依次乞食。“还至本处”是第七句,说明教化的结束。如来进食之处有二:一为受请至白衣家中,二为不受请,乞食完毕返回居所。此处返回祇园,属于第二种。总之,因知足故乞不过量,因知时故返回原处。
经文。用完斋饭后收拾衣物和钵盂。这是第二点,说明通过禅定来收摄心念,以智慧为果报。文中分为三部分。一是准备修行所需的物品。二是清净业障。三是正式进入禅定。这里是第一部分。外在的教化必须依靠衣物和钵盂。所以首先说明穿着和携带衣物的重要性。内心宁静需要准备好修行用具。因此现在要收拾放置好。
经文说“洗足已”,这是第二项清净身业的行为。仙人的记载中提到,如来行走时,地神化现出莲花来承接佛足。佛足离地四指高,但为了度化众生,仍示现徒步行走而使双足沾染尘土。以此教导众生应通过修习禅定来净化身业。
经中提到的“敷座而坐”,第三部分正式说明入定的方法。首先铺好坐具,即尼师檀,这里指的是铺展的用具。说到“而坐”,正是说明进入禅定。以上说明了序分部分的内容。
经。当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从座位上起身,袒露右肩,右膝跪地,合掌恭敬。以下第二段阐明正宗分。此处有人粗略分为两部分:初段说明地前境界,后段从"云何"开始说明地上境界。但现在详究经文义理,认为不应如此划分。关于断疑部分经论自解道:从此以下一切经典开示皆为断除众生疑惑。既然说"一切",便知并非特指。如今将正宗部分分为四段:一、善现(须菩提)请法;二、如来赞许;三、善现乐闻;四、如来正答。此段为第一部分。其中又分三节:一、标明请法者;二、赞叹佛陀教化功德;三、正式宣说请法词句。此段为第一节。所谓"时",即请法之时。"长老"是尊称,指具长老年高德劭之德。"须菩提"即请法者。须菩提名含三义:出生时家中器物皆空,呈现吉祥空相,父母请教师长,皆言大吉,故称善吉。亦称善现,又名空生,三种称呼皆可用。"在大众中,从座而起"是请法仪轨。"袒露右肩"是尊师之相。"右膝跪地"是发问之始。"合掌恭敬"是收摄心神专注之态。
经。而对佛陀说道:稀有啊,世尊。这是第二赞叹佛陀教化功德的部分。文中分为两部分。一是总体赞叹,二是分别赞叹。这段是总体赞叹。《十住婆沙论》说:一是显现神通稀有,二是逆应众生心意稀有,三是教化众生稀有。这里所说的稀有,即是指第三教化稀有。提到世尊,是佛的第十种尊号。
佛经。如来善于护念诸菩萨,善于付嘱诸菩萨。这是第二点特别赞叹的功德。说如来,是举出佛的第一称号。如是指所证悟的法理,来是指能证悟的智慧。智慧证得真如,来成就正觉,所以称为如来。说善于护念诸菩萨,是指根基成熟的菩萨,佛亲自护念他们,使他们成就佛的功德法,与佛的自利修行相同,以及教化众生的法门,与佛的利他修行相同。说付嘱,是指根基未熟的菩萨,佛将他们托付给根基成熟的菩萨,嘱咐他们教导这些菩萨,使他们对于已经得到的大乘法门不退转,对于尚未得到的大乘法门能够进修。种性位以上的菩萨称为根基成熟,种性位以前的菩萨称为根基未熟。
经文。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无上正等正觉心,应当如何安住,如何降伏其心。这是第三次正式提问的内容。提到世尊,是指明能解答的人。善男子善女人,是指明所针对的人。具备信等善根,所以称为善。发无上正等正觉心,是指明所发起的心。阿意为无,耨多罗意为上,三意为正,藐意为遍,后三意为知,菩提意为觉,合起来称为无上正遍知。正是如理智,遍是如量智,知是无分别智,觉是后得智。如理智缘于真谛所以称为正,如量智缘于俗谛所以称为遍,无分别智断除二种无知所以称为知,后得智超越眼梦之表所以称为觉。这四种智慧就是佛果的正体。如果有人发心远求此果,就称为发菩提心。应当如何安住如何降伏其心,是指明所问的修行。根据魏译本经文和无著、世亲等论师的解释,应当有三个问题。现在缺少第二个关于修行的问题。所谓应当如何安住,是问发起大乘心的菩萨,在一切时应当安住于何种心。接着问应当如何修行,是问发起大乘心的菩萨,在一切时应当修何种行。最后问应当如何降伏,是问发起大乘心的菩萨,在一切时应当降伏何种妄想。
经。佛说:很好很好,须菩提,正如你所说的,如来善于护念诸位菩萨,善于嘱咐诸位菩萨。以下是第三部分,说明如来的赞许。其中分为三点:一是赞叹叙述,二是告诫倾听,三是允许宣说。这段是开头部分。说很好很好,是赞叹至极。之所以重复赞叹,是因为须菩提的赞叹和提问都契合两点:一是契合所教化者的心,二是契合能教化者的德。正如你所说的等等,是叙述部分。
经。你现在仔细听。这是第二次告诫你要听。谛的意思是审察真实。为了让须菩提用真实的信心和深刻的智慧,欢喜听闻并观察,所以说谛听。
经中说道:我将为你们解说善男子善女人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应当如此安住、如此降伏其心。这是第三次允诺说法。因为将要宣说,所以称为“当”。所谓“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是指如来许可宣说。意思是随顺这两个问题,我将分别教导开示,让你们能够如此安住、如此修行、如此降伏其心。
经。是的,世尊,我们很乐意聆听。这是善现第三次表示愿意听闻。既然已经得到您的认可和叙述,又蒙您允许聆听,我们怀着诚挚的渴求和敬仰之心,所以说乐意听闻。
经。佛告诉须菩提,诸位菩萨摩诃萨应当这样降伏其心。以下是第四部分如来正面回答的内容。其中分为两部分:先回答问题,后从"可以身相"开始消除疑惑。前一部分又分为三点:第一回答前面"如何安住"的问题;第二从"再者须菩提菩萨于法"开始,回答前面所缺的"如何修行"问题;第三从"须菩提菩萨应当这样布施"开始,回答前面"如何降伏其心"的问题。这段文字是第一点,回答前面关于安住的问题。
根据魏译本,这里说的是"菩萨如何生起这样的心",而此本说"降伏"。按照梵文本义,只要能生起度化众生的心,就含有降伏不度众生的意思。所以这里是从降伏的角度翻译的。文中分两部分:先总体说明降伏,示现广大等四种心;后具体教导生起四种心的修行相状。这段是第一部分。
所谓菩萨,"菩"指菩提,即所求的佛果;"萨"指萨埵,即所化度的众生。正因为这样的人有智慧,所以能上求佛果;有慈悲,所以能下化众生。省略"提"字和"埵"字,故称菩萨。"应当这样降伏其心"的意思,是指降伏凡夫和二乘人不度众生的心,也就是生起菩萨度众生的心。
经。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者。这是第二别教生起的四种心行相。文字分为四项:一是广大心,二是第一心,三是常心,四是不颠倒心。在广大心这一部分,文字又分为两项,先总说后分说。这里是总说。所谓广大,是指从境界来显示心。因为境界宽广周遍,所以心称为广大。说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者,是总括四生三界等一切众生。所以无著论说,这是总相说明。所谓众生,智度论说,五蕴和合而生名为众生。
经中所说的卵生、胎生、湿生、化生,后文会有详细说明。根据无著菩萨的论述,这些可以归纳为三类:一是受生方式,二是所依止处,三是所缘境界。这里首先讲的是受生方式。众生受生的方式不同,共有四种:依靠卵壳而生的称为卵生,在母胎孕育后出生的称为胎生,凭借潮湿环境而生的称为湿生,没有任何依托突然出现的称为化生。这四种受生方式涵盖了所有众生。因此菩萨将其总括为誓愿。
经。如果有想、如果没有想、如果不是有想、如果不是无想,这是第三境界的名称。想是能认知外境的能力。所认知的对象就是通过想而显现的境界,所以说境界包含这一切。如果有想,指的是无所有处以下的众生,除了无想天,其余都有粗浅的想,能认知粗浅的境界。如果没有想,指的是四禅中的无想天,完全没有想心去认知境界。如果不是有想、如果不是无想,指的是有顶天这一地,没有粗浅的想,所以称为非有想,也非无想。这里说的"如果不是有想、如果不是无想",多了一个"若"字,如果保留下面的"若"字,就不是指一地。这三种情况也涵盖了所有众生。
经: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第二阐明第一心。这是为了让众生获得大涅槃这一至高无上的快乐。菩萨发起如此广大的誓愿,必然是为了给予众生究竟永恒的安乐,称为第一心。"我皆令入"彰显菩萨的大慈之心。"无余涅槃"表明所证得的圆满寂静。"永尽三火"称为灭,"高升彼岸"称为度。以此证入名为灭度。"无余涅槃"指远离两种生死,所以称为无余。
经文。如此度化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则没有众生得到度脱 第三说明心恒常。此菩萨远离分别之见,成就同体大悲。此悲由智慧所建立,智慧通达一切为一想。悲即无二,故无疲厌。通达一切为一想,故恒常自住涅槃。因此论中说。菩萨视一切众生如同自身。由此义理。菩萨自身得度与众生得度并无差别。
经文。为什么呢。第四点说明不颠倒的心。文章分为两部分。首先是提出问题。然后是解释成立。这是文章的开头。提出问题的意思是。菩萨即使见到众生。是自己所要度化的。有什么过错呢。
佛经。须菩提向佛陀请教:“世尊,如果有众生听到这样的经文和句子,能产生真实的信心吗?”以下是为了消除第三重疑惑。这被称为因果难信的疑惑。论中叙述的疑惑是:前面依据波罗蜜讲到无住的修行,在布施方面讲述了因的深奥意义;前面依据如来非有为的体性讲述了果的深奥意义。如果是这样,未来恶世的众生若不能生起信心,岂不是白说了吗?为了消除这一疑惑,经文分为两部分:一是须菩提提出疑问,二是如来正式回答。这是疑问的开端。“颇”意为“能”。如此深奥的经典,在现在的正法时期有能信的人,未来恶世的众生也能生起真实的信心吗?
经。为什么呢?这是第三次提问。
更何况有人能够完全受持诵读这部经。须菩提,要知道这样的人成就了至高无上、独一无二的稀有妙法。第二是说明人的殊胜。即使只说一句偈颂的地方,也应当如同供养佛塔寺庙一般恭敬,更何况能够完全受持的人。人成就殊胜智慧,岂能不受到尊重。所谓“更何况”,一是以无情之物对比有情众生,即由处所推论到人;二是以少说多,即用一句偈颂对比完全受持。要知道这样的人成就了至高无上、独一无二的稀有妙法,这是总说持经的功德。菩萨成就无住修行,近则超越菩萨十地诸果位,具备百法明门;远则趋向无上菩提,成就一切种智。总之,因为佛的果位无与伦比,所以称为最上;超越一切菩萨地,所以称为第一;世间所无,所以称为稀有。
世尊,如果有人听闻此经,内心清净,就能生起真实的觉悟,应当知道此人已成就最为稀有殊胜的功德。第二点,因为此法与其他教法不同,所以更为殊胜。这段文字分为两部分,首先是概括说明,其次是详细解释。这里就是概括说明的部分。这部经典与其他教法不同,因为它阐释了佛陀所证悟的甚深法义。
经。佛陀告诉须菩提:正是如此,正是如此。如果有人听闻此经而不惊、不怖、不畏,应当知道这样的人极为稀有。
第三部分是解释和赞叹。说“正是如此”的意思是:前面所说的正是这个道理,所以称为“正是如此”,这是佛陀印可的言辞。听闻此经而不惊、不怖、不畏,是指成就了信心和理解。论中说:“惊”是指在不应恐惧的地方产生恐惧,所以称为惊,因为这是可以呵责的,就像在错误的道路上行走一样。“怖”是指内心本身感到恐惧,已经生起的恐惧无法断除,心存疑虑。“畏”是指完全陷入恐惧,内心终究会被惊怖所困扰。超越这三种状态而听闻经典并信解,所以称为稀有。
经文。为什么呢?因为第四殊胜超过其他经典,所以称为殊胜。文字又分为两部分,先是提问,后是解释。这是最初的提问。不惊等者,有什么特别之处称为稀有呢?
经文中说,须菩提,如来所说的第一波罗蜜,并非真实存在的第一波罗蜜,只是假名为第一波罗蜜。后文解释道,这是为了显示此经在一切波罗蜜教法中最殊胜。正因如此,世间众生难以生起信解,多生疑惑诽谤。所以如果有人听闻后不惊惧怀疑,实属稀有。如来所说的第一波罗蜜,即指此经所阐释的第一波罗蜜。所谓"非第一波罗蜜",是指并非其他经典所阐释的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这句话,总结呼应了开头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