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經依天親菩薩論贊略釋秦本義記卷上

金剛般若經依天親菩薩論贊略釋秦本義記

西京崇聖寺沙門知恩集
將釋此經五門分別。一辨教因緣。二定經宗旨。三明處會。四敘翻譯。五正釋文義。第一辨教因緣者。於中有十。一為宣說菩薩行故。如經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等。二隨順諸佛法故。如經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言。世尊。如來無所說。解云。諸佛說同名為無說。三為對除我法執故。如經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即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等。解云。此文初何以故對除我執。後所以者何對除法執也。四為遮斷種現疑故。言種疑者謂遮彼未來。如經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乃至下文莫作是念等。言現疑者為防其已起。如經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等。五為發生比證信故。言比信者。如經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等者。言證信者。如經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等。六為成就自利利他故。言自利者。如經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乃至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等。言利他者。如經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乃至如來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等。七為轉滅輕重業故。如經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八為解脫見修惑故。如經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乃至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等。九為顯示福慧因故。如經善男子善女人。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解云。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者。即是智度名為慧因顯法身故。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者。即是五度名為福因生報化故。十為發明真應果故。如經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解云。若來若去等相明應身果。亦無所去等明真身也。
解释此经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阐明教法因缘;第二确定经文宗旨;第三说明法会处所;第四叙述翻译背景;第五正式解释文义。
第一阐明教法因缘,共有十点:
一是为了宣说菩萨行持。如经中所言:你现在仔细听,我将为你解说。善男子、善女人,若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应如此安住、如此降伏其心等。
二是为了随顺诸佛之法。如经中问:须菩提,你认为如来有所说法吗?须菩提回答:世尊,如来无所说。解释:诸佛所说皆名为无说。
三是为了对治我执与法执。如经中言:未来世后五百岁,若有众生听闻此经,信解受持,此人即为第一稀有。为何?因为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为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等。解释:前文“为何”对治我执,后文“为何”对治法执。
四是为了遮止和断除种子现行之疑惑。种子疑惑指预防未来生起,如经中说:不可凭身相见如来,乃至后文莫作此念等。现行疑惑指防止已生起的疑问,如经中佛告须菩提莫作此说等。
五是为了生起比量与现量之信心。比量信心如经言:当知此人非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处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听闻此经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等。现量信心如经言:为何?此等众生已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亦无法相、无非法相等。
六是为了成就自利与利他。自利如经言: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无上正等正觉心,乃至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等。利他如经言: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此布施,乃至如来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等。
七是为了转消轻业与重业。如经言: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却遭人轻贱,此人往昔罪业本应堕恶道,因今世被轻贱,往昔罪业即得消灭,当证无上正等正觉。
八是为了解脱见惑与修惑。如经言:我那时无我相、无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乃至我往昔被节节肢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等。
九是为了显示福德与智慧之因。如经言:善男子、善女人以满恒河沙世界的七宝布施,若有人知一切法无我,能成就忍辱,此菩萨功德胜过前者。解释:知一切法无我成就忍辱,即智慧之因,显法身故;此菩萨功德胜过前者,即布施等五度为福德之因,生报化故。
十是为了阐明真身与应身之果。如经言:若有人说如来或来或去、或坐或卧,此人不解我所说义。为何?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解释:来去等相指应身之果,无所去等指真身。
第二定經宗旨者。此經上明智慧。即以般若為宗。然般若不同有其三異。一實相。二觀照。三文字。如是三種義該諸慧。實相顯般若之境。觀照彰般若之體。文字即般若之詮。無詮不可以會旨故。文字得智慧之名。無境不可以標真故。實相同般若之位。是知相從而說慧包文理。剋實而言宗唯觀照。觀照即此經之義。金剛有斷割之功法喻相明宗斯在矣。然觀照般若依莊嚴論以六義釋。一以慧為性。以能正擇諸法故。二以定為因。依定生故。三以解脫為果。於染污法得解脫故。四以命說為業。菩薩以智慧為命。以正說為業故。五以上首為相應。於一切法為上首故。六以三種為品。謂世間出世間大出世間故。
《第二定经》的主旨在于阐述智慧,以般若为核心。然而般若可分为三种不同的含义:一是实相,二是观照,三是文字。这三种含义涵盖了所有智慧的范畴。实相揭示了般若的境界,观照展现了般若的本质,文字则是般若的表述方式。没有文字表述就无法领会其要义,因此文字也被称为智慧。没有境界就无法体现真实,因此实相与般若处于同等地位。由此可见,从广义上讲,智慧包含了文字和义理;而从实质上说,其核心唯在于观照。观照即是本经的精义所在,《金刚经》中关于断除烦恼的修行方法,正是通过比喻来说明这一主旨。
关于观照般若,依据《庄严论》可从六个方面来解释: 第一,以慧为体性,因为它能正确抉择诸法; 第二,以定为因,因为它是依定而生的; 第三,以解脱为果,因为它能从染污法中解脱; 第四,以命说为业,因为菩萨以智慧为生命,以正法宣说为事业; 第五,以上首为相应,因为它在一切法中居于首位; 第六,以三种为品类,即世间、出世间、大出世间。
第三明處會者。依大般若經總有四處十六會說。言四處者。一在王舍城鷲峯山中。二在室羅筏城給孤獨園。三在他化自在天摩尼寶藏殿。四在王舍城竹林園白鷺池側。言十六會者。具如彼說。問。此經四處之中當何處說。十六會中於何會說。答。四處之中當在給孤獨園說。十六會中第九說也。
第三说明处会。依据《大般若经》,共有四处十六会说法。所谓四处:一在王舍城灵鹫山中,二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三在他化自在天摩尼宝藏殿,四在王舍城竹林园白鹭池边。所谓十六会,具体如经文所述。问:此经在四处之中属于哪一处说?十六会中属于哪一会说?答:在四处之中属于祇树给孤独园说,在十六会中属于第九会说。
第四敘翻譯者。此經前後凡經六譯。第一後秦時鳩摩羅什法師於長安譯。文云舍衛國。第二後魏時三藏法師菩提流支於洛陽譯。文云婆伽婆。并譯天親菩薩論三卷金剛仙記十卷。第三陳梁間真諦三藏於廣州譯。文云祇樹林。并出本記四卷。第四隋大業中笈多三藏所譯金剛能斷。并譯無著論兩卷。第五大唐三藏玄奘法師所譯名能斷金剛。又有日照三藏功德施論兩卷。第六周義淨三藏所譯。文云佛薄伽梵在名稱大城。并重譯天親論三卷。如上諸本大況相同。於中文質遂成廣略故。使讀持之者偏仰秦經。義學之徒多從魏本。今所釋之者。即當羅什法師所譯秦本經也。
第四说明翻译者。这部经典前后总共经过六次翻译。第一次是后秦时期鸠摩罗什法师在长安翻译的。经文提到“舍卫国”。第二次是后魏时期三藏法师菩提流支在洛阳翻译的。经文提到“婆伽婆”。同时还翻译了天亲菩萨的《论》三卷和《金刚仙记》十卷。第三次是陈梁年间真谛三藏在广州翻译的。经文提到“祇树林”。并且撰写了《本记》四卷。第四次是隋朝大业年间笈多三藏翻译的《金刚能断》。同时还翻译了无著的《论》两卷。第五次是大唐三藏玄奘法师翻译的,名为《能断金刚》。还有日照三藏的《功德施论》两卷。第六次是周朝义净三藏翻译的。经文提到“佛薄伽梵在名称大城”。并且重新翻译了天亲的《论》三卷。以上各种版本大体相同。但其中有的文辞质朴,有的详尽,有的简略。因此,诵读和修持的人大多偏爱后秦的译本,研究义理的人则多采用后魏的版本。现在所解释的,就是罗什法师翻译的后秦版本经典。
第五正釋文義者。於中有二。一釋經題目。二科文解義。初釋題目者。經金剛者舉能喻之寶也。金中之剛故名金剛。此寶殊勝體類眾多。今略取其堅利二義。堅即就體利即就用。體堅故物不能壞。用利故能摧萬物。般若者即所喻法也。梵音般若。此名淨慧。亦云無相智。以三種智即名慧。如是智慧同彼金剛。波羅者梵語。此翻云岸。岸有二種。一此岸。二彼岸。蜜多者梵語。此云能到。亦云能離。即以三界生死為此岸。菩提涅槃為彼岸。二障煩惱為中流妙用般若為船筏故。發心者乘妙用船捨生死岸。度煩惱海登涅槃山。是故名為波羅蜜也。經者以貫穿攝持所義。即貫穿所應說義攝持所化眾生。上之七字所詮。下之一字能詮。能詮所詮及法喻等。是故題曰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已上釋題目訖。自此已下科斷經文。
第五是正式解释经文含义。这部分包括两方面:一是解释经题,二是分科解析经文内容。
首先解释经题。"金刚"是比喻的宝物,因其在金属中最坚硬,故称金刚。此宝殊胜,种类繁多,此处主要取其坚固和锋利两种特性:坚固指其本体,锋利指其作用。本体坚固,能不被他物破坏;作用锋利,能摧毁一切。"般若"是所比喻的法,梵语"般若",意为清净智慧,也称无相智。这种智慧如同金刚一般。"波罗"是梵语,意为岸,分为此岸和彼岸。"蜜多"是梵语,意为能到或能离。以三界生死为此岸,菩提涅槃为彼岸,二障烦恼为中流,般若妙用为船筏。发心者乘此般若船,舍离生死之岸,渡过烦恼之海,登上涅槃之山,因此称为"波罗蜜"。"经"意为贯穿摄持,即贯穿所应说的义理,摄持所教化的众生。前七字是所诠的内容,后一字是能诠的形式,能诠、所诠及法喻等合起来,故经题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以上是经题的解释。接下来将分科解析经文内容。
經。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依道安法師經無大小例開三分。謂序正流通。今判此經亦為三分。初名序分。時長老須菩提下至應作如是觀。即正宗分。後佛說此經已下至信受奉行。是流通分。就初序分中復分為二。初名證信序分。後爾時世尊下名發起序。前證信序中。依真諦三藏般若記中開為七事。一如是者標所聞法。阿難云佛所說經如於諸法故名為如如。諸法言契理非謬稱之為是。二我者辨能聞人。傳法弟子阿難比丘五蘊假者稱之為我。三聞者即親承音言。謂耳根發識聽受曰聞。四一時者明所聞法善合時機。謂說者聽者共相會遇非前非後名曰一時。五佛者彰能說師。梵音佛陀。此名覺者。具真俗智自他覺滿故名為佛。六在舍衛國等者。顯說有處也。遊化所居目之為在。舍衛國者此云聞物也。祇樹者謂祇陀太子所施樹也。此云戰勝。即波斯匿王之太子也。給孤獨園者。須達長者所買園也。此云善施。其人內慈外富。賑貧恤寡鄉人美之號給孤獨也。須達布金買園。祇陀施樹共立精舍故。於此處雙舉二人之名。以辨伽藍之目矣。故曰祇陀樹給孤獨園也。七與大比丘眾等者。明非獨聞也。與者共也大也勝也。此諸比丘皆是大阿羅漢。勝前有學故名為大。言比丘者此云乞士。清淨活命故。眾者四人已上和合名眾。千二百五十人俱者。智度論云。優樓頻螺迦葉并門徒五百人。伽耶迦葉那提迦葉并門徒各二百五十人。舍利弗目犍連并門徒共二百五十人。此等多是應化聲聞。常隨逐佛。是故經中往往別列。俱者同處同時之義。即是阿難或是如來。與諸比丘及四部眾同在給孤獨園時也。
经。我是这样听说的:有一次佛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在一起。依照道安法师的惯例,无论经典大小都分为三部分,即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现在判定这部经也分为三部分:最开始称为序分;从“时长老须菩提”到“应作如是观”为正宗分;最后从“佛说此经已”到“信受奉行”为流通分。在最初的序分中又分为两部分:最开始称为证信序,后面从“尔时世尊”开始称为发起序。在前面的证信序中,依照真谛三藏的《般若记》分为七件事:
一是“如是”,标明所听闻的法。阿难说佛所说的经典如同诸法,所以称为“如如”。诸法之言契合真理,没有谬误,称为“是”。 二是“我”,指能听闻的人。传法弟子阿难比丘是五蕴假合而成的,称为“我”。 三是“闻”,即亲自接受佛的言教。耳朵生起意识,听闻接受,称为“闻”。 四是“一时”,说明所听闻的法正好契合时机。说者和听者相遇,既不早也不晚,称为“一时”。 五是“佛”,表明能说法的大师。梵语“佛陀”,这里称为“觉者”。具备真谛和世俗智慧,自觉觉他圆满,称为“佛”。 六是“在舍卫国等”,显示说法的地方。游化居住的地方称为“在”。“舍卫国”这里称为“闻物”。“祇树”指祇陀太子所施舍的树林,这里称为“战胜”,是波斯匿王的太子。“给孤独园”是须达长者所买的园子,这里称为“善施”。他内心慈悲,外在富有,救济贫穷孤独的人,乡人赞美他,称他为“给孤独”。须达布施黄金买园,祇陀施舍树林,共同建立精舍,所以在这个地方同时列举两人的名字,以指明寺院的名目,因此称为“祇陀树给孤独园”。 七是“与大比丘众等”,表明不是独自听闻。“与”是共同、广大、殊胜的意思。这些比丘都是大阿罗汉,胜过以前的有学之人,所以称为“大”。“比丘”这里称为“乞士”,因为清净活命。“众”指四人以上和合在一起称为“众”。“千二百五十人俱”:《智度论》说,优楼频螺迦叶和他的弟子五百人,伽耶迦叶、那提迦叶和他们的弟子各二百五十人,舍利弗、目犍连和他们的弟子共二百五十人。这些人大多是应化的声闻,常常跟随佛,所以经典中往往单独列出。“俱”是同处同时的意思,即阿难或如来与比丘及四部众同在给孤独园的时候。
經。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鉢入舍衛國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 自下明第三發起序也。發起之義多種不同。廣如諸經。而今此經偏明智慧故。以戒定而為發起。發起序中文分為三。初示以戒化明三昧有因。後示以定攝明智慧為果。此文初也。文中有七句。第一爾時世尊者明化主也。成實論云。具上九號故曰世尊。食時者第二明化晨也。寅卯所營未辨巳午飯食已終辰時行乞故曰食時。著衣持鉢者。第三明化儀也。言著衣者入王宮聚落僧伽梨等是也。亦云降伏外道衣。持鉢者即持菩提樹下四天王所獻石鉢。如是四鉢佛神力故。按之為一名應量器。世尊為破裸形外道故。所以著衣。為破手捧食故。所以持鉢。入舍衛大城者。第四明化處也。准西域記。園在城南五六里。今自外適內名之為入。智度論云。此城縱廣十二由旬。居家九億故名為大。乞食者第五明化事也。依轉女身經云。如來化身全段金剛無生熟二藏。今示有乞食者。有眾多利益生彼福田也。如大迦葉捨富從貧益貧不益富。須菩提捨貧從富益富不益貧。佛等利益故次第行乞也。還至本處者第七明化終也。如來食處有二。一者受請在白衣家。二者不受乞食事訖還所住。今却至祇園義當第二。總以知足故乞不過量故知時故還至本處也。
经。当时世尊于食时着衣持钵,进入舍卫大城乞食。在城中依次乞食完毕,返回原处。
以下说明第三部分发起序。发起的含义有多种不同,广泛见于诸经。而此经特别强调智慧,因此以戒和定作为发起。发起序中分为三部分:首先示现以戒化导,说明三昧有因;其后示现以定摄持,说明智慧为果。这段是第一部分。
文中有七句。第一句“尔时世尊”,说明教化之主。《成实论》说,具备九种尊号,故称世尊。“食时”是第二句,说明教化的时间。寅卯时分准备饮食,未到巳午,饭食已毕,辰时行乞,故称食时。“着衣持钵”是第三句,说明教化的威仪。所谓着衣,指进入王宫或聚落时所穿的僧伽梨衣,亦称降伏外道衣。持钵即持菩提树下四天王所献的石钵,此四钵因佛神力合而为一,称为应量器。世尊为破除裸形外道,故而着衣;为破除手捧食的习俗,故而持钵。“入舍卫大城”是第四句,说明教化的处所。据《西域记》,祇园在城南五六里,从外入内,故称为入。《智度论》说,此城纵横十二由旬,居民九亿,故称为大。“乞食”是第五句,说明教化之事。依《转女身经》,如来化身如金刚般坚固,无需饮食,但示现乞食,有多种利益,能生福田。如大迦叶舍弃富户而从贫者乞食,利益贫者而不益富者;须菩提舍弃贫者而从富户乞食,利益富者而不益贫者。佛平等利益众生,故依次乞食。“还至本处”是第七句,说明教化的结束。如来进食之处有二:一为受请至白衣家中,二为不受请,乞食完毕返回居所。此处返回祇园,属于第二种。总之,因知足故乞不过量,因知时故返回原处。
經。飯食訖收衣鉢者。第二示以定攝明智慧為果也。文中有三。一併資緣。二清淨業。三正明入定。此文初也。外化必資於衣鉢故。先明著持衣內靜要併於資緣故今收置。
经文。用完斋饭后收拾衣物和钵盂。这是第二点,说明通过禅定来收摄心念,以智慧为果报。文中分为三部分。一是准备修行所需的物品。二是清净业障。三是正式进入禅定。这里是第一部分。外在的教化必须依靠衣物和钵盂。所以首先说明穿着和携带衣物的重要性。内心宁静需要准备好修行用具。因此现在要收拾放置好。
經。洗足已者。第二清身業也。仙記云。如來行時地神化花以承其足。離地四指為眾生故。途行示污足故。教入定示清身業也。
经文说“洗足已”,这是第二项清净身业的行为。仙人的记载中提到,如来行走时,地神化现出莲花来承接佛足。佛足离地四指高,但为了度化众生,仍示现徒步行走而使双足沾染尘土。以此教导众生应通过修习禅定来净化身业。
經。敷座而坐者。第三正明入定方便。先敷座具。即尼師檀此云敷具也。言而坐者正明入定也。已上明序分訖。
经中提到的“敷座而坐”,第三部分正式说明入定的方法。首先铺好坐具,即尼师檀,这里指的是铺展的用具。说到“而坐”,正是说明进入禅定。以上说明了序分部分的内容。
經。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 自下第二明正宗分也。此中人多麁判分為二周。初明地前。後第二云何下明其地上。今詳文理將為不然斷疑中論自釋云。自此已下明一切修多羅示現斷生疑心。既云一切明知非別。今就正宗之中文分為四。一善現申請。二如來讚許。三善現樂聞。四如來正答。此文初也。文復有三。一標列請人。二讚佛化德。三正宣請詞。此文初也。所言時者問法時也。言長老者是尊之稱也。謂有長者老年之德。言須菩提者請法人也。須菩提聲含三義。謂生時室空現空善相父母問師唯善唯吉故名善吉。亦云善現。亦曰空生。隨舉無失。在大眾中。即從座起者。問法之義也。偏袒右肩者。敬師之相也。右膝著地者。發問之端也。合掌恭敬者。斂容專念也。
经。当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从座位上起身,袒露右肩,右膝跪地,合掌恭敬。以下第二段阐明正宗分。此处有人粗略分为两部分:初段说明地前境界,后段从"云何"开始说明地上境界。但现在详究经文义理,认为不应如此划分。关于断疑部分经论自解道:从此以下一切经典开示皆为断除众生疑惑。既然说"一切",便知并非特指。如今将正宗部分分为四段:一、善现(须菩提)请法;二、如来赞许;三、善现乐闻;四、如来正答。此段为第一部分。其中又分三节:一、标明请法者;二、赞叹佛陀教化功德;三、正式宣说请法词句。此段为第一节。所谓"时",即请法之时。"长老"是尊称,指具长老年高德劭之德。"须菩提"即请法者。须菩提名含三义:出生时家中器物皆空,呈现吉祥空相,父母请教师长,皆言大吉,故称善吉。亦称善现,又名空生,三种称呼皆可用。"在大众中,从座而起"是请法仪轨。"袒露右肩"是尊师之相。"右膝跪地"是发问之始。"合掌恭敬"是收摄心神专注之态。
經。而白佛言希有世尊 第二嘆佛化德也。文中有二。一總嘆。二別嘆。此文總也。十住婆沙論云。一者現通希有。二者逆說彼心希有。三者教化希有。今言希有者。即當第三教化希有也。言世尊者。第十號也。
经。而对佛陀说道:稀有啊,世尊。这是第二赞叹佛陀教化功德的部分。文中分为两部分。一是总体赞叹,二是分别赞叹。这段是总体赞叹。《十住婆沙论》说:一是显现神通稀有,二是逆应众生心意稀有,三是教化众生稀有。这里所说的稀有,即是指第三教化稀有。提到世尊,是佛的第十种尊号。
經。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者。第二別嘆德也。言如來舉佛第一號也。如者所證之法。來者能證之智。智證真如來成正覺故曰如來。言善護念諸菩薩者。根熟菩薩。佛自護念令成就佛功德法同佛自利行。及化眾生法同佛利他行。言付囑者。根未熟菩薩佛將付與根熟菩薩囑令教受令於已得大乘不退未得大乘進修也。種性已去菩薩名為根熟。種性已前菩薩名根未熟也。
佛经。如来善于护念诸菩萨,善于付嘱诸菩萨。这是第二点特别赞叹的功德。说如来,是举出佛的第一称号。如是指所证悟的法理,来是指能证悟的智慧。智慧证得真如,来成就正觉,所以称为如来。说善于护念诸菩萨,是指根基成熟的菩萨,佛亲自护念他们,使他们成就佛的功德法,与佛的自利修行相同,以及教化众生的法门,与佛的利他修行相同。说付嘱,是指根基未熟的菩萨,佛将他们托付给根基成熟的菩萨,嘱咐他们教导这些菩萨,使他们对于已经得到的大乘法门不退转,对于尚未得到的大乘法门能够进修。种性位以上的菩萨称为根基成熟,种性位以前的菩萨称为根基未熟。
經。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第三正宣請詞也。言世尊者標能答人也。善男子善女人者。明所為人也。具信等根名為善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標所起心也。阿之言無。耨多羅者上。三名正。藐名遍。後三名知。菩提名覺。總曰無上正遍知覺。正是如理智。遍是如量智。知是無分別智。覺是後得智。如理智緣真故言正。如量智緣俗故言遍。無分別智斷二無知故言知。後得智出過眼夢之表故言覺。此之四智即佛果正體。若人發心遠求此果名發菩提心也。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者。明所請行也。准魏本經及無著天親等論。合有三問。今闕第二修行問也。言應云何住者。問發趣大乘菩薩。於一切時住何等心。次問云何修行者。問發趣大乘菩薩。於一切時修何等行。後問云何降伏者。問發趣大乘菩薩。於一切時降伏何想。
经文。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无上正等正觉心,应当如何安住,如何降伏其心。这是第三次正式提问的内容。提到世尊,是指明能解答的人。善男子善女人,是指明所针对的人。具备信等善根,所以称为善。发无上正等正觉心,是指明所发起的心。阿意为无,耨多罗意为上,三意为正,藐意为遍,后三意为知,菩提意为觉,合起来称为无上正遍知。正是如理智,遍是如量智,知是无分别智,觉是后得智。如理智缘于真谛所以称为正,如量智缘于俗谛所以称为遍,无分别智断除二种无知所以称为知,后得智超越眼梦之表所以称为觉。这四种智慧就是佛果的正体。如果有人发心远求此果,就称为发菩提心。应当如何安住如何降伏其心,是指明所问的修行。根据魏译本经文和无著、世亲等论师的解释,应当有三个问题。现在缺少第二个关于修行的问题。所谓应当如何安住,是问发起大乘心的菩萨,在一切时应当安住于何种心。接着问应当如何修行,是问发起大乘心的菩萨,在一切时应当修何种行。最后问应当如何降伏,是问发起大乘心的菩萨,在一切时应当降伏何种妄想。
經。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自下第三明如來讚許也。於中有三。一讚述。二勅聽。三許說。此文初也。言善哉善哉者。讚之極也。所以重讚者。以須菩提讚問兩所契故。一契所化者心。二契能化者德。如汝所說等述也。
经。佛说:很好很好,须菩提,正如你所说的,如来善于护念诸位菩萨,善于嘱咐诸位菩萨。以下是第三部分,说明如来的赞许。其中分为三点:一是赞叹叙述,二是告诫倾听,三是允许宣说。这段是开头部分。说很好很好,是赞叹至极。之所以重复赞叹,是因为须菩提的赞叹和提问都契合两点:一是契合所教化者的心,二是契合能教化者的德。正如你所说的等等,是叙述部分。
經。汝今諦聽 第二勅聽也。諦謂審實。欲令須菩提以實信深慧。樂聞觀察故言諦聽。
经。你现在仔细听。这是第二次告诫你要听。谛的意思是审察真实。为了让须菩提用真实的信心和深刻的智慧,欢喜听闻并观察,所以说谛听。
經。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第三許說也。以將說故名之為當。言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者。謂如來許可說也。謂隨二問我當分別教示。令汝等如是住如是修行如是降伏其心也。
经中说道:我将为你们解说善男子善女人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应当如此安住、如此降伏其心。这是第三次允诺说法。因为将要宣说,所以称为“当”。所谓“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是指如来许可宣说。意思是随顺这两个问题,我将分别教导开示,让你们能够如此安住、如此修行、如此降伏其心。
經。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第三善現樂聞也。既承印述又蒙勅聽。一心渴仰故曰樂聞。
经。是的,世尊,我们很乐意聆听。这是善现第三次表示愿意听闻。既然已经得到您的认可和叙述,又蒙您允许聆听,我们怀着诚挚的渴求和敬仰之心,所以说乐意听闻。
經。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 自下第四如來正答也。於中有二。初答問。後可以身相下斷疑。前中有三。第一答前云何住問。第二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下。答前所闕云何修行問。第三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下。答前云何降伏其心問。此文第一答前住問也。准魏本經。此中云何菩薩生如是心。此本云降伏者。准梵本但能生能度眾生之心。即有降伏不度眾生之義故。此就降伏義譯也。文中有二。初總令降伏示起廣大等四心。後別教生四心行相。此文初也。言菩薩者。菩謂菩提。即所求佛果。薩謂薩埵。即所化眾生。良以此人有智故能上求佛果。有悲故能下化眾生。菩下去提。薩下去埵故云菩薩。應如是降伏其心者。謂降伏凡夫二乘不度眾生心也。即是生起菩薩度眾生心也。
经。佛告诉须菩提,诸位菩萨摩诃萨应当这样降伏其心。以下是第四部分如来正面回答的内容。其中分为两部分:先回答问题,后从"可以身相"开始消除疑惑。前一部分又分为三点:第一回答前面"如何安住"的问题;第二从"再者须菩提菩萨于法"开始,回答前面所缺的"如何修行"问题;第三从"须菩提菩萨应当这样布施"开始,回答前面"如何降伏其心"的问题。这段文字是第一点,回答前面关于安住的问题。
根据魏译本,这里说的是"菩萨如何生起这样的心",而此本说"降伏"。按照梵文本义,只要能生起度化众生的心,就含有降伏不度众生的意思。所以这里是从降伏的角度翻译的。文中分两部分:先总体说明降伏,示现广大等四种心;后具体教导生起四种心的修行相状。这段是第一部分。
所谓菩萨,"菩"指菩提,即所求的佛果;"萨"指萨埵,即所化度的众生。正因为这样的人有智慧,所以能上求佛果;有慈悲,所以能下化众生。省略"提"字和"埵"字,故称菩萨。"应当这样降伏其心"的意思,是指降伏凡夫和二乘人不度众生的心,也就是生起菩萨度众生的心。
經。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者。第二別教生起四心行相也。文別有四。一明廣大心。二明第一心。三明常心。四明不顛倒心。就廣大心中文別有二。初總舉後別顯。此總舉也。言廣大者。即是約境以顯心也。由境寬遍心名廣大。言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者。總舉四生三界等所有眾生也。故無著論云。此總相說也。言眾生者。智度論云。五蔭和合中生名眾生也。
经。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者。这是第二别教生起的四种心行相。文字分为四项:一是广大心,二是第一心,三是常心,四是不颠倒心。在广大心这一部分,文字又分为两项,先总说后分说。这里是总说。所谓广大,是指从境界来显示心。因为境界宽广周遍,所以心称为广大。说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者,是总括四生三界等一切众生。所以无著论说,这是总相说明。所谓众生,智度论说,五蕴和合而生名为众生。
經。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 後文顯也。依無著論分為三攝。一受生攝。二依止攝。三境界攝。此即第一受生攝也。受生不同有其四種。依殼而生曰卵。含藏而出曰胎。假潤而興稱濕。無而忽有名化。如是四種稱一切眾生盡。是故菩薩總之為願。
经中所说的卵生、胎生、湿生、化生,后文会有详细说明。根据无著菩萨的论述,这些可以归纳为三类:一是受生方式,二是所依止处,三是所缘境界。这里首先讲的是受生方式。众生受生的方式不同,共有四种:依靠卵壳而生的称为卵生,在母胎孕育后出生的称为胎生,凭借潮湿环境而生的称为湿生,没有任何依托突然出现的称为化生。这四种受生方式涵盖了所有众生。因此菩萨将其总括为誓愿。
經。若有色若無色 第二稱依止是身也。若有色者。謂欲色二界有色身故。若無色者。謂上四空眾生無形色故。此二亦攝一切眾生。是故菩薩總令眾生出離三界也。
經。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若非無想 第三境界稱也。想是能取境。是所取就想明境故。云境界攝也。若有想者。謂無所有處已下眾生除無想一天。餘皆有麁想取麁境界故。若無想者。謂四禪中無想一天都無想心取境界故。若非有想若非無想者。謂有頂一地無麁想故名非有想故名非無想。此中言若非有想若非無想者。賸一若字若存下若字即非一地。此三亦攝一切眾生盡。
经。如果有想、如果没有想、如果不是有想、如果不是无想,这是第三境界的名称。想是能认知外境的能力。所认知的对象就是通过想而显现的境界,所以说境界包含这一切。如果有想,指的是无所有处以下的众生,除了无想天,其余都有粗浅的想,能认知粗浅的境界。如果没有想,指的是四禅中的无想天,完全没有想心去认知境界。如果不是有想、如果不是无想,指的是有顶天这一地,没有粗浅的想,所以称为非有想,也非无想。这里说的"如果不是有想、如果不是无想",多了一个"若"字,如果保留下面的"若"字,就不是指一地。这三种情况也涵盖了所有众生。
經。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第二明第一心也。謂令眾生得大涅槃第一樂故。然彼菩薩所起如上廣大願者定也。為與眾生究竟常樂名第一心。我皆令入者舉菩薩之大慈也。無餘涅槃者。明所得之圓寂也。永盡三火名之為滅。高昇彼岸目之為度。以斯證入名滅度之。言無餘涅槃者。離二生死故名無餘也。
经: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第二阐明第一心。这是为了让众生获得大涅槃这一至高无上的快乐。菩萨发起如此广大的誓愿,必然是为了给予众生究竟永恒的安乐,称为第一心。"我皆令入"彰显菩萨的大慈之心。"无余涅槃"表明所证得的圆满寂静。"永尽三火"称为灭,"高升彼岸"称为度。以此证入名为灭度。"无余涅槃"指远离两种生死,所以称为无余。
經。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第三明心常也。然此菩薩遠離分別見成就同體悲。此悲所成由智所立智通一想。悲即無二即無疲厭。通一想故常自涅槃。是故論云。菩薩取一切眾生由如己身。以此義故。菩薩自滅度無異眾生滅度也。
经文。如此度化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则没有众生得到度脱 第三说明心恒常。此菩萨远离分别之见,成就同体大悲。此悲由智慧所建立,智慧通达一切为一想。悲即无二,故无疲厌。通达一切为一想,故恒常自住涅槃。因此论中说。菩萨视一切众生如同自身。由此义理。菩萨自身得度与众生得度并无差别。
經。何以故者。第四明不顛倒心也。文中有二。初徵起。後釋成。此文初也。徵之意者。菩薩設見眾生。是己所度有何過耶。
经文。为什么呢。第四点说明不颠倒的心。文章分为两部分。首先是提出问题。然后是解释成立。这是文章的开头。提出问题的意思是。菩萨即使见到众生。是自己所要度化的。有什么过错呢。
經。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後文釋成也。今泛明顛倒有其三種。一見倒。二想倒。三心倒。此中離想倒故名為不顛倒。如是想倒依身見起。是故菩薩起如是想失菩薩名。若翻於此即順正慧不起如是名不顛倒心也。
經。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 自下第二答前所闕云何修行也。文中有三。一教菩薩不著自身修行。二教菩薩不住報恩修行。三教菩薩不住果報修行。此中闕初段文也。所以答修行問。先明布施者。以菩薩萬行六度為願源。波羅蜜中檀義通攝。是故舉斯一號該彼六門。即檀波羅蜜名資生施。尸波羅蜜羼提波羅蜜名無畏施。謂持戒忍辱施人無畏故。毘離耶禪那般若等名為法施。由精進故說不疲惓。由禪定故能知物心。由智慧故能如實說也。言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者。不著果報恩修行也。不應求彼供養恭敬讚嘆等報也。
經。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第三明不住果報修行也。謂不求未來人天等果。此果酬因故名果報。即六塵等是當果體為此行施名著果報。菩薩遠離名不住色等。
經。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 第三答降伏心問也。准魏經云。不住於相想。此中略想字文中有六。一標二徵三釋四喻五合六勸。此文初也。若起相想二取未亡。欲求真空還成有漏。是故菩薩除滅妄想清淨三輪故。於施門更彰降伏。言不於相想者。謂不見施物受者及施者故。
經。何以故者。第二明徵起也。此之徵意。謂拂疑心。所以然者。凡施等福從心想生。想既不存福憑何起。
經。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第三釋也。住相有漏果報有邊不住無漏故。福聚無量也。
經。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第四喻也。喻中有二。一略舉東方。二廣引九方。就初喻中文復有二。一如來問。二善現問答。此即問也。虛空界非十方。方是不相應行法色上假立。今以方辨空故。名東方虛空耳。
經。不也世尊 第二善現答也。不者非義也。者助詞。虛空無邊故非思量矣。
經。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 第二廣引九方也。文復有二。名義如上。此即第一如來問也。言四維者不正之義也。
經。不也世尊 第二善現答也。
經。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 第五合也。謂無住施福如十方虛空不可思量也。
經。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第六勸也。此中勸意義合六度准知萬行例亦應然。
經。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自下大文第二明斷疑也。准下論云疑有總別。總即二十七段。別有三十二疑。論雖不敘而無別目。今取論意略為立名。此即第一名不住為佛疑也。論敘疑云。若不住於法行於布施。云何為佛菩提行於布施。為斷此疑經文有六。一問二答三徵四釋五述六成。此即第一問也。謂可以得生住異滅三種有為色身之相得見真法身以不。
經。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 第二答也。為防疑者。妄起分別執有為相言見法身。是故答中總言不可。
經。何以故 第三徵也。現見如來王宮生雙林滅八十年住世三十二相成身。何故言不可以身相見也。
經。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第四釋也。身相是妄相法身名實相。妄相非法身名相即非相。
經。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者。第五述也。有相虛誑而不稱真故。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經。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第六成也。若見有為虛妄之相。非是無為真實之相。即是了悟法身名為見佛。故言即見如來。
經。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自下斷第三疑。此名因果難信疑。論敘疑云。向依波羅蜜說不住行。於布施說因深義。向依如來非有為體說果深義。若爾未來惡世人不生信心。云何不空說耶。為斷此疑經文有二。一須菩提疑問。二如來正答。此初問也。言頗者能也。如是深經現在正法有能信者。未來惡世人能生實信也耶。
佛经。须菩提向佛陀请教:“世尊,如果有众生听到这样的经文和句子,能产生真实的信心吗?”以下是为了消除第三重疑惑。这被称为因果难信的疑惑。论中叙述的疑惑是:前面依据波罗蜜讲到无住的修行,在布施方面讲述了因的深奥意义;前面依据如来非有为的体性讲述了果的深奥意义。如果是这样,未来恶世的众生若不能生起信心,岂不是白说了吗?为了消除这一疑惑,经文分为两部分:一是须菩提提出疑问,二是如来正式回答。这是疑问的开端。“颇”意为“能”。如此深奥的经典,在现在的正法时期有能信的人,未来恶世的众生也能生起真实的信心吗?
經。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 第二如來正答也。文中有二。先呵後教。此初呵也。所以呵者止其疑耳。
經。如來滅後後五百歲 後文教也。文復有二。初總教後別教。總中有三。一明信時。二明信德。三明信相。此初明信時也。准大集經說五種堅固。初五百年解脫堅固。次五百年禪定堅固。次五百年多聞堅固。次五百年福德堅固。次五百年鬪諍堅固。今言後五百歲者。即當第五五百年也。於此惡世時有能生信者也。
經。持戒修福者 第二明信德也。准魏本經加其智慧此本略也。言持戒者謂息滅諸惡。福德者謂修諸三昧。智慧者謂隨順二空。要當具此三學。方能生其實信。問。前之五度總名福德。焉知此義偏受定門。答。通而論之即該前五。剋取殊勝定學偏優。以定善中能集福德。引諸神通安樂事故。
經。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者。第三明信相也。於此章句者。謂因果深教也。能生信心者。謂德備人也。以此為實者。正明信相也。信既備矣。說豈徒然。
經。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百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者。後文別教也。於中有二。初明修福。後明修智。此文初也。於中有四。一明信因。二明信體。三明信緣。四明集果。此即第一信因也。言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者。明其不少簡異初心。已於無量千萬佛所者。彰其已多記明根熟 種諸善根者。謂於佛田燒香散花稱名讚德。種無貪等三種善根也。
經。聞是章句乃至由一念生淨信者。第二明信體也。乃至一念生淨信者。一念即一剎那心淨意樂也。信以心淨為性故言淨信矣。
經。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 第三明信緣也。為佛知見故信心不退。問。知見二種有何別耶。答。肉眼是見而非知。比智是知而非見。願智亦知亦見。異肉眼故言知。異比智故言見。故曰悉知悉見。由佛知見故。若有人欲得供養恭敬。自嘆已有持戒等功德。彼人不能說是人自知故。
經。得如是無量福德 第四明信果也。信雖一念福即無量。莊嚴論云。謂有智人。於大乘勝法而生大信得三種果。一得大勝果信增長故。二得大福果福增長故。三得大菩提果功德無等及佛大體故。
經。何以故 自下後文明修智也。文中有三。初正釋次重成後辨別異。初中復二。先徵後釋。此文徵也。徵之意者。修習成福已生淨信。復說修智有何意耶。
經。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後文釋也。此復有二。先釋離我相。後釋離法相。此文初也。問。我等四相通名我執。有何差別建立四名。答。不觀三世差別之異。總執為我名為我相。計現在蘊有續。前義名眾生相。計現在蘊。一期住因名壽者相。計現在蘊趣。後六通名為人相。由斯差別故名四種。
經。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後文別釋離法相也。准魏經有四句。此中但有兩句。無法相者離增益過。亦無非法相者離損減執。
經。何以故 自下第二重成也。文中有二。先徵後釋。此初徵也。徵之意者。先離我相已成證淨。更離法相其故何耶。
經。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後文釋也。文復有二。先總後別。此文初也。通舉有無二執故言總也。夫法執為因我執為果。不斷法執我執還生故。云若心取相。取有無二種相也。即為著我人等者。我執因之而起。
經。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 後別釋也。於中有二。一明離我相。二明離法相。此文初也。若取法相者。謂妄執諸法實有體故。即為著我人等者。法執為因我執還生也。
經。何以故 第二釋無法相也。文中有二。先徵後釋。此初徵也。前離法相已我執不生。更離非法相其故何耶。
經。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 後文釋也。雖離法相不起我執。若取非法相還成法執。法執為因人執還生故。云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
經。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 後文辨異也。文中有二。初正簡後引證。此文初也。此中文意欲明證信。離法非法不同向前所說此信。不應取法者。不應如聲取法也。不應取非法者。隨順第一義智正說如是取也。
經。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後文引證也。得旨忘詮法尚應捨。憑詮會旨。何況取為非法。此意明證信。於言教上不得作有無信也。
經。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 自下斷第三疑也。此名化佛證說疑。論敘疑云。向說不可以身相成就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非有為相得名故。若如是云何釋迦牟尼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說名為佛。云何為人說法。為斷此疑經文有二。一問答斷疑。二校量顯勝。前中有六。一問二答三徵四釋五重徵六重釋。此初問也。汝意可謂。化身如來所得菩提是真得耶說四諦法是真說耶。
經。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第二答也。言如來者。三身之中是化身也。此佛於金剛座上示得菩提。不依法空非真證故。鹿野苑中十二行相現轉法輪。但說小乘非真說故。由斯善現答此二相無有定法名為證說矣。
經。何以故 第三徵也。豈得如來都不說耶。是故論云。有人謗言如來一向不說法故。
經。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 第四釋也。此中但說言化說非真非謂都無言說。是故經言。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也。聽者不可作有無相取說者不可作有無相說。何以故。非法非非法故。言非法者妄法無體故。非非法者真如實有故。
經。所以者何 第五重徵也。何故但言如來所說法耶。不言如來所證法耶。
經。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第六重釋也。一切聖人皆證真如無為。為此立三乘賢聖等差別名也。以下智證故得聲聞菩提。以中智證故得緣覺菩提。以上智證故得無上菩提。故言而有差別也。
經。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 第二較量顯勝也。文別有二。初舉劣後辨勝。初中復四。一問二答三徵四釋。此初問也。所以斷疑之後有較量者。當知疑生即理惑。疑斷即福增。福增既在於能詮故彰施福之非福。而今返問善現者。寶豐而福勝故曰甚多。
經。何以故 第三徵也。以多為聚。聚有二義。一積聚義。二進趣義。義既有兩。今但言多為目何等故須徵矣。
經。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第四釋也。言福德者。謂施等積聚之福也。即非福德性者。謂非持經說法進取之福也。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者。是積聚多也。
經。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 第二辨勝也。文中有四。一標二徵三釋四結。此初也施寶雖滿於大千。總以積聚之福故多為劣。持經下至於四句為是進取之福。故名為勝。言受持者。受謂領納聽聞。持謂任持不忘。受持者令自成佛。為他說者令他成佛。自利利他皆菩提業。是故此福勝彼難量矣。
經。何以故 第二徵也。怪其福勝所以返徵。是故論云云何此二能大得菩提耶。
經。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 第三釋也。一切諸佛者。所謂法身諸佛也。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謂報化身也。皆從此經出者。法身從此經顯出。報化二身從此經生出也。
經。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第四結也。此明生了二因得三身果。總名佛法。佛謂覺者。即能覺為智身。法謂所證。即所覺為法身。能覺所覺合而稱之故名佛法。即非佛法者。謂如來所得佛法非二乘等共佛法矣。
經。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 自下斷第四疑。此名聲聞得果疑。論敘疑云。何說聖人以無為法得名。以是義故。彼法不可取不可說。若爾須陀洹等聖人取自果。云何言彼法不可取不可說。既如證如說。云何成不可取說。為斷此疑經文有三。一總約四果以顯其得。二別約羅漢以顯其失。三引己證成種彰其事。前中有四。所謂四果。一一果中皆有問答徵釋。此即初果之中第一問也。須陀洹者名合二義。一名預流。創預出世聖果流故。二名逆流。已逆世間生死流故。此人永斷三界見惑我執已亡。以須菩提證無學道能知是事。為欲成其無取說義。是故問言。須陀洹人已斷我執。作是念言我得果以不。
經。須菩提言不也世尊 第二答也。善現了知須陀洹人我執已亡。離分別見故答言不也。
經。何以故 第三徵也。
經。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第四釋也。名為入流者。義如上解。而無所入者。以無我故。而不見有我。是入流者不入色聲香等者。以無我故不見六塵境界。以為我所故言不入也。
經。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第二果中初問也。
經。須菩提言不也世尊 第二答也。
經。何以故 第三徵也。
經。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第四釋也。斯陀含者名一往來。人中得果。一往天上一來人間便得滅度。天中亦然。如是之人同證我空亦無所得。
經。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第三果中初問也。
經。須菩提言不也世尊 第二答也。
經。何以故 第三徵也。
經。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來。是故名阿那含 第四釋也。阿那含者此云不來。亦曰不還。已盡欲界漏故。非數數來又不還來二十五有。此等所斷我執前亦同前故無所得。
經。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 第四果中初問也。
經。須菩提言不也世尊 第二答也。
經。何以故 第三徵也。
经。为什么呢?这是第三次提问。
經。實無有法名阿羅漢 第四釋也。阿羅漢者名曰不生。已盡三有業煩惱故。獲得盡智無生智。深證我空故無所得。
經。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大文第二。別約羅漢以顯其失也。若阿羅漢起得果之念。即有著我人等過也。
經。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 第三引己證成重彰其事。文復有四。一明佛先記。二彰己不取。三返釋。四順成。此即第一明佛先記也。言無諍者定之別名。三昧者定之總稱。此定具足慈悲能護彼我遠離惑諍有勝功德。俱解脫中離空障者。善現最勝故稱第一。言離欲者。欲即是貪。貪於諸惑過失偏重。今舉重以攝輕。即是離煩惱障也。
經。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 第二彰己不取也。
經。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即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 第三返釋也。若有我見即有彼諍。諍若不亡佛不應記。記必不妄當知無我。阿蘭那者此云無諍也。
經。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第四順成也。實無所行者。謂心善解脫。於二障中不復行故。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由斷二障故樂行也。
經。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燃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 自下斷第五疑也。此名菩薩得法疑。論敘疑云。釋迦如來昔於燃燈佛所授法。彼佛為此佛說法。若如是云何彼法不可取不可說。為斷此疑。經文有二。先問後答。此初問也。如來所以反問須菩提者。欲明佛及菩薩已證真如。真如法中豈取說耶。
經。世尊如來在燃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第二答也。善現所以有此答者。正顯燃燈如來已證菩提法故。離名言即佛無說示之相。復明釋迦菩薩已登受記之位。位證無生。即知無聞無得之取故。曰於法實無所得也。
經。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 自下斷第六疑也。此名菩薩莊嚴土疑。論敘疑云。若聖人以無為法得名。是法不可取不可說。云何諸菩薩取莊嚴淨佛國土。為斷此疑經文有五。一問二答三徵四釋五勸。此初問也。如來所以反問須菩提者。為明菩薩必不以取相之心莊嚴佛土不。
經。不也世尊 第二答也。
經。何以故 第三徵也。何故菩薩非莊嚴佛土不耶。
經。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第四釋也。莊嚴者有二。一取識外淨土為所莊嚴。此是取想莊嚴也。二了知淨土不離自心。此是離想莊嚴。今言莊嚴者。是離想莊嚴也。即非莊嚴非取心外形相莊嚴也。是名莊嚴者。是第一義諦離想莊嚴也。
經。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第五勸也。如來所以誡勸者。欲令眾生不住心外形相莊嚴成就。唯識第一義諦莊嚴也。不應住色生心者。以彼六塵即形相莊嚴。若住於此便失於彼。是故重言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經。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 自下斷第七疑也。此報佛有取疑。論敘疑云。若聖人以無為法得名。彼法不可取不可說。云何受樂報佛自取法王身。云何餘世間人復取彼是法王身。為斷此疑經文有二。初問答斷疑。後校量顯勝。前中有四。一問二答三徵四釋。此初問也。言譬如有人舉報佛之身也。如須彌山王者。顯身勝大也。是身為大不者。問佛大身有分別心取大相不。須彌山者此云妙高。四寶合成。六萬諸山而為眷屬。然今此中以彼山王喻報佛身。如須彌山王出過眾山故名為大。而不自取我是山王。受樂報佛出過眾聖勝故名大。而不自取我是法王。其義相似故引為喻。
經。須菩提言甚大世尊 第二答也。答意是身雖大以無分別不取大相。
經。何以故 第三徵也。其無分別其故何耶。
經。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第四釋也。佛說非身者。非有漏有為身也。是名大身者。是無漏無為身也。
經。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於意云何是諸恒河沙寧為多不 第二校量顯勝也。文中有二。先約外財。後約內財。前中復二。一舉劣勝。二釋勝所以。前中復二。初舉劣後顯勝。前中又四。一問沙二答沙三問福四答福。此即第一問沙也。此下所以重校量者。為破疑情外人疑曰。前說持經四句過於三千世界七寶布施。今說無量恒河沙世界七寶。亦過三千世界七寶布施。二義俱勝。何等勝功德而能得大菩提。今斷此疑。顯此持經功德非但過於三千世界七寶布施。亦勝捨無量恒河沙世界七寶布施。由此持福能得大菩提。非由施福故重校量。顯其勝劣。言如恒河中所有沙數者。第一重略明沙無量也。如是恒河沙者。第二重總明河無量也。於意云何是諸恒河沙寧為多不者。第二廣明沙無量也。寧之言能總問爾許河沙能為多不。
經。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 第二答沙也。獨舉沙河尚多無量況說河沙此非甚耶多。
經。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第三問福也。我今實言告汝者。為欲校量先顯如來口無失故。若善男子等者。兼明能之心也。以七寶者。正明所施之量也。滿爾所恒河沙數世界者。總顯施寶量也。
經。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第四答福也。
經。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第二顯勝也。此中施多而福劣者。以有漏因違涅槃故。持經至少而福增者。以無漏因破生死故。
經。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 大文第二釋勝所以也。文總有四。一尊處故勝。二同說故勝。三降染故勝。四超淨故勝。就中第一尊處故勝中文復有四。一辨處尊。二明人勝。三雙釋。四問答。此即第一辨處尊也。如王所居非說多少。乃至暫時一切見者。悉皆恭敬說。此經處亦復如是。非論多少。下至一偈應當供養。所以然者。此大乘法諸經王故。天人阿修羅者。六趣之中略舉三也。此三福業供養義增。是故偏述餘三罪報多。諸障礙雖有少分略而不論。
經。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 第二明人勝也。說一偈處處是非情猶應供養義同塔廟。何況盡能受持之人。人成勝慧得非尊重。言何況者。一以無情況有情。謂次處況人。二以少說多。即一偈況於盡受。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者。總明持經。菩薩成無住行。近超地上諸果具多。百法明門。遠趣無上菩提成一切種智。總以佛之果體無勝故名為最上。超過諸地名為第一。世間所無名為希有。
更何况有人能够完全受持诵读这部经。须菩提,要知道这样的人成就了至高无上、独一无二的稀有妙法。第二是说明人的殊胜。即使只说一句偈颂的地方,也应当如同供养佛塔寺庙一般恭敬,更何况能够完全受持的人。人成就殊胜智慧,岂能不受到尊重。所谓“更何况”,一是以无情之物对比有情众生,即由处所推论到人;二是以少说多,即用一句偈颂对比完全受持。要知道这样的人成就了至高无上、独一无二的稀有妙法,这是总说持经的功德。菩萨成就无住修行,近则超越菩萨十地诸果位,具备百法明门;远则趋向无上菩提,成就一切种智。总之,因为佛的果位无与伦比,所以称为最上;超越一切菩萨地,所以称为第一;世间所无,所以称为稀有。
經。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第三雙釋也。今言經典所在之處者。義含說經人及說經處。以處及人皆所依故。即為有佛者。為顯說經處開示法身如塔廟故。若尊重弟子者。為敬持經人如弟子重佛相似也。故魏本云尊重似佛也。
經。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 第四問答也。文復有四。一問二答三徵四釋。此初也。此中所以問答經名及受持者。以佛世尊嘆二處勝故。今明受持者。應先知名字及受持方法。是故於此尊處文中便申問答。當何名此經者。問經名也。我等云何奉持問受持方法也。
經。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 第二答也。金剛者喻也。即堅利寶。般若者法也。即無分別智。波羅蜜者名到彼岸。顯此真智極究竟故。以是名字汝當奉持者。以猶用也。是由此也。用此能詮之名詮彼所詮之理。理為義持名為文。持文義恭受總名為奉持。
經。所以者何 第三徵也。徵經名義是何意也。
經。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 第四釋也。言佛說般若波羅蜜者。謂觀照等真實慧也。即非般若波羅蜜者。謂非二乘等相似慧也。
經。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 總中第二同說故勝也。文復有二。一問二答。此初問也。此中問意。明釋迦如來離諸佛所說法外別有一法。是佛所說不。
經。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第二答也。總言如來無所說者。為顯說同非謂世尊都無言說也。
經。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 總中第三降染故勝也。將明此義。先辨因果有其三種。一布施因果。因謂布施果謂煩惱。由取相施增煩惱故。二世界因果。因謂世界果謂微塵。由界聚相散為塵故。三持經因果。因謂持經果謂法身。由能持說證法身故。今此文中校量前二以顯後一。然經舉諸微塵等者。即世界因果。此之微塵名為色塵。體是無記。但坋色身不坋法身。非如布施所生煩惱名為法塵。能坋淨心及以法身故。今將此無記因果對彼布施染污因果。彼尚不及無記塵。因何能更方持說之福。故知施福增有因經滅惑也。今釋此文復分為二。初舉劣顯勝。後辨勝過劣。前中有二。一問二答。此初問也。三千大千世界者。舉其因也。所有微塵者。顯其果也。是為多不者。問其量也。所以問此微塵多少者。將顯染塵過於此故。
經。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第二答也。此中所言甚者。即以世界至大微塵極少破麁為細塵即無邊多義難量故言甚也。
經。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第二辨勝過劣也。文復有二。初約果辨。後約因辨。此即初也。諸微塵者。謂世界無記塵也。如來說非微塵者。謂非如施福所生染煩惱塵也。是名微塵者。是地等之微塵也。
經。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第二約因辨也。如來說世界者。謂微塵之因器世界也。非世界者。謂非染塵之因施福之世界也。是名世界者。是無記塵因器世界也。此中文意。為明施福是染煩惱因。尚劣世界無記塵因。何能比此持經功德也。
經。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總中第四超淨故勝。文復有四。一問二答三徵四釋。此初問也。將釋此義。先明因果有其三種。一布施因果。因謂布施果即依報。二持戒因果。因謂持戒果即正報。三持經因果。因謂持說果即法身。今明三十二相者。此乃偏舉中間持戒因果。對量前後之優劣耳。總以持戒為正報之因。已勝布施依報之業。何況布施為取相之福。而能比持經離相之福耶。此中文意舉果顯因故。問持戒所感三十二相之身為是持經所顯法身以不。
經。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第二答也。若以相見同法身者。義不然也。
經。何以故 第三徵也。何故持戒福所感之身非法身也。
經。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第四釋也。言如來說三十二相者。謂持戒福所感色身之相也。即是非相。謂非持經智慧所得法身之相也。是名三十二相者。結成初句也。此中文意。明其持戒不及持經故名超淨也。戒福能生淨報。尚自不及持經施福能生染因。豈比持經功德。
經。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 第二內財校量也。文復有二。一舉劣顯勝。二釋勝所以。前中有三。一舉劣。二顯勝。三領解。此初舉劣也。前雖捨無量珍寶為是外財。猶疑輕尠。今舉恒沙身命為是內財。恐將殊勝。有斯疑惑故重校量。言善男子等者。兼舉無貪心也。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者。正明無量福也。
經。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第二顯勝也。取相布施雖捨多身。終成有漏離相持經縱傳一偈已過無量。所以然者。世間出世間因非□故。
經。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 第三領解也。文復有二。一領解。二歎勝。此文初也。言涕淚悲泣者。涕者落也。淚者目津也。神慟謂之悲。無聲淚下謂之泣。彼須菩提聞能詮深教解所詮深義。又聞捨恒河沙身命不如持經一偈。所以念彼捨身之苦。欻爾增悲敦敬法之誠零然下淚。問。聞經悟解應喜。何以悲泣。答。有悟解生悲。如須菩提聞此經有悟解生喜。如舍利弗。聞法華經有悟解生悲喜。如善集王。聞金光明經悲喜交集。今須菩提所以悲泣者。謂耳飡正說慧鑑真如。一即慜彼捨身之苦。二即忻今所說。三即恨不早聞。四傷不聞之者。所以有此悲泣也。
經。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此下第二嘆勝也。而白佛言者。啟告之詞也。希有世尊者。總嘆勝也。佛說如是甚深經典者。別舉所嘆希有法也。
經。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大文第二釋勝所以也。文別有四。一希有故勝。二不同餘法故勝。三堅實故。四勝餘修多羅故勝。此文初也。所謂昔得慧眼開人空目出煩惱障見無我理。其所得者。謂是化城非究竟故。今聞此經聞法空目破所知障。見法空如其所得者。即真實所乃名希有也。
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即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第二不同餘法故勝。文復有二。初標舉。後釋成。此文標舉也。此經不同餘教。詮佛所得甚深法故。
世尊,如果有人听闻此经,内心清净,就能生起真实的觉悟,应当知道此人已成就最为稀有殊胜的功德。第二点,因为此法与其他教法不同,所以更为殊胜。这段文字分为两部分,首先是概括说明,其次是详细解释。这里就是概括说明的部分。这部经典与其他教法不同,因为它阐释了佛陀所证悟的甚深法义。
經。世尊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第二釋成也。言實相者。謂依此經生如實信。即是非相者。謂不同世間虛妄信也。是故如來說名實相者。引教證成結初句也。
經。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如是信解受持是人即為第一希有 第三堅實故勝也。文復有三。一總舉。二別釋。三述讚。此總舉也。為此法門智體堅實猶若金剛。慧用深入能除惑障故。令持者處下惡之世成第一之功。今總以須菩提成就五義故。聞經信解不足為難。一非難時故謂得值如來。二佛攝授故謂具信出家。三得無學果故謂辦諸功德。四蒙佛加持故謂速令開解。五成就變化謂實是菩薩。由斯道理不名希有。彼未來者無是五義。具多障難能受持者故稱第一也。
經。何以故 第二別釋也。文中有三。一明我空。二明法空。三明俱空。就我空中先徵後釋。此即初也。總問未來受持之人。何以獨成第一希有也。
經。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第二釋也。此中相字並從想義。由持經人了我空故。不復能起我人等想故。
經。所以者何 第二明法空也。先徵後釋。此初徵也。但說我空想應有耶。
經。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 後文釋也。我相等者。謂能取我等之心也。即是非相者。謂此執心當體故。
經。何以故 第二明俱空也。先徵後釋。此初徵也。一切諸法不離能取所取。今總言空其意何也耶。
經。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後文釋也。相若不空佛不應離。離得覺者即是空。
經。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 第三述讚也。言如是如是者。謂上所說正是其義故名如是如是。即印可之詞也。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者。謂成就信解也。論云驚者謂非處生懼。是故名驚。以可呵故。如非道行故。怖者心體怖故已起不能斷。疑心者畏者一向怖故。其心必竟驚怖墮故。離此三種聞經信解故名希有。
经。佛陀告诉须菩提:正是如此,正是如此。如果有人听闻此经而不惊、不怖、不畏,应当知道这样的人极为稀有。
第三部分是解释和赞叹。说“正是如此”的意思是:前面所说的正是这个道理,所以称为“正是如此”,这是佛陀印可的言辞。听闻此经而不惊、不怖、不畏,是指成就了信心和理解。论中说:“惊”是指在不应恐惧的地方产生恐惧,所以称为惊,因为这是可以呵责的,就像在错误的道路上行走一样。“怖”是指内心本身感到恐惧,已经生起的恐惧无法断除,心存疑虑。“畏”是指完全陷入恐惧,内心终究会被惊怖所困扰。超越这三种状态而听闻经典并信解,所以称为稀有。
經。何以故 第四勝餘修多羅故勝也。文復有二。先徵後釋。此初徵也。不驚等者。有何奇特名希有也。
经文。为什么呢?因为第四殊胜超过其他经典,所以称为殊胜。文字又分为两部分,先是提问,后是解释。这是最初的提问。不惊等者,有什么特别之处称为稀有呢?
經。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後文釋也。謂顯此經。於一切波羅蜜教中是最妙故。由此世間難生信解。多起疑謗。是故若聞不生驚等即為希有。如來說第一波羅蜜者。即是此經所詮第一波羅蜜也。非第一波羅蜜者。謂非是餘經所詮第一波羅蜜也。是名第一波羅蜜者。結成初句也。
经文中说,须菩提,如来所说的第一波罗蜜,并非真实存在的第一波罗蜜,只是假名为第一波罗蜜。后文解释道,这是为了显示此经在一切波罗蜜教法中最殊胜。正因如此,世间众生难以生起信解,多生疑惑诽谤。所以如果有人听闻后不惊惧怀疑,实属稀有。如来所说的第一波罗蜜,即指此经所阐释的第一波罗蜜。所谓"非第一波罗蜜",是指并非其他经典所阐释的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这句话,总结呼应了开头的说法。

金剛經疏卷上

版权声明:本站原始经文数据源为 CBETA
译文由人工智能翻译,仅供学习参考,并非权威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