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經普門品重頌
第二重颂是在隋炀帝大业年间,智者大师圆寂后由笈多翻译的,后来才被编入大部经典,因此疏解中缺少注释。《灵感传》中记载天人对南山大师说:鸠摩罗什法师是八地菩萨,他翻译《法华经》时遗漏了观音重颂部分。既然涉及冥界感应之事,确实存在这段经文。现在根据前面两番问答,随文略作解释,固然难以完全阐明义理。讲经者只需确保不偏离上文的主要脉络,何必追求标新立异?这段颂文共有二十六行,分为两部分:第一偈是双问两章内容,接下来的二十五偈是双答两个问题。在初问中,第一句赞叹功德,后三句正式提问。
佛陀具有圆满庄严的相貌。
在一句话中,名称与本质共同赞叹世尊之名。因此简要列举尊号,便知前九种都是对三世中最尊贵者的赞叹要点。具足相好是本质,相好精妙而圆满,这是赞叹之辞。具足指三十二相圆满无缺,妙即是美好,以八十种随形好庄严其相,使其更加美妙。再者,名称与实质都赞叹法身,名号是妙名,相貌是妙相。前文说具足三十二相,以八十种随形好庄严法身,就是这个意思。具足这些相好者,即具足两种庄严,能解答我的疑问,所以列举赞叹。
我现在再次询问那位佛弟子,为何称为观世音。
在正式提问的开头部分,第一句同时包含两个问题。文中说再次提问,就是指针对前面两个段落的内容进行追问,怎能认为不是这样呢?接下来的两句分别询问观世音菩萨,希望佛陀先回答第一章的内容。这是为了就近深入探讨,所以可以理解为三句都是关于第一章的提问。第一章自然引发后续回答,既然有真身的暗中利益,难道就没有应缘显现的明显救度吗?因此,在允许解答时,同时允许两方面:听闻名号和见到身形。
第二部分的回答分为三个层次:开头两偈是总体回答两个问题,接着十九偈分别回答两个问题,最后三偈劝持名供养。在总体回答中,第一偈是正面回答,第二偈依据根本观修慈悲。
具足圆满庄严之相的世尊以偈颂回答无尽意菩萨:你且聆听观世音菩萨的修行,他以善巧方便回应十方众生。他所发的广大誓愿如海般深邃,历经无量劫数也难以思议。他曾亲近供养千百亿佛,发起无比清净的宏深誓愿。
你听观音行,这是总答前章关于观音即境智因缘得名的内容。善应诸方所,是总答后段普门示现的部分,并用上文总意来消解。接下来一偈却寻本观慈誓,显明今智断十番利益。这些本依别圆无量无作四谛生起的愿行,由于誓愿境界深广,所以弘誓如海。弘就是广的意思。经历劫数显示时间久远,每一劫中侍奉无数千亿佛,显示遇到的佛很多。在每一尊佛前又发别愿,如四十八愿等。每一愿都含摄法界,所以又说为大。历劫是从竖的时间上说,侍多是从横的空间上说。每一竖中有横,每一横中有经历的时间,广说云云。将此总中的本誓历数下别答每一难及普门后的广作,可以明了。
第二 分别答复二 初 一偈是双许说二章
我为你简要说明,听闻佛名及见佛身、心念佛法,皆不虚度,能灭除一切生死之苦。
听到名号是指前章所述,见到身形是指后章所言。现在开始解说,简要说明即为分别回答,总体回答包含较多内容,即文字简略而意义广泛。分别回答详细列举,暂且以人间果报为例说明七难等,普门品暂且以三十三身等为例,即文字详尽而意义简略。此处取含义简要,相信这是分别回答。听到名号是指听闻观世音菩萨的智慧名号,上文依据四种听闻解释成就三种智慧的义理,观察两者皆可理解。见到身形即普门示现,显现应化于身口意三业。心念不空是指说明两段应化利益。心念属于意识,不提身口,这是因为从显隐两种机缘概括两章言语的方便。为何?初章显明机缘,无论身或口都须归于意识,因此意识能总摄一切。所以上文解释持名时说,口诵为持,心念为持,为的是道理不失。即使不通过口持,觉观也是口行,通属于口业机缘。例如小弥陀经中执持名号、一心不乱,亦不妨碍口业机缘。下文皆说念彼观音力,解释与此相同。后段隐微机缘以心念为方便,可以理解。不空者,即使称名全无显验证验,隐微利益也不虚妄。
第二十八偈正式回答分为两部分:首先有十三偈颂讲开头一章,接着五偈颂讲后面一章。开头部分又分为两部分:前十二偈说明言语行为的机缘感应,后一行简略颂述身体和意念两种机缘感应。上文用七种灾难代表六大种类,说即使多列举各种灾难,也是表示这些。现在偈颂增加了被推落山崖、恶兽、蛇蝎这四种,都属于意识种类。毒药来自人、虫、鬼,属于意识种类;从物质本质说,属于地种类。雨雹属于水种类。再加上罗刹鬼难,合起来共十二种灾难。第一偈讲火灾。
如果有人心怀恶意将你推入大火坑,只要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凭借菩萨威神力,火坑即刻化为清凉池。
上文举例分三部分解释贴文的事证观解。在观解部分,首先广泛列举十种遭遇苦难时称念佛名而成为感应的机缘,其次分别从别教和圆教两种根本法门及慈悲誓愿的角度,阐明前述十法界的圆满利益。现在只简略作贴文解释其中一点,其余可参照上文,不再详细叙述。讲经者应当完整展示其意旨,使义理观照不被阻塞,有益于后来学者。
所谓大火坑,上文只说大火,此处加上坑字,表示火势更大更深,意在彰显圣力之大——任何烈火无论深浅都能构成灾难,何况是大火坑。假使劫火从地狱烧至初禅天,这样巨大的火坑充满红焰,菩萨也能或用风吹灭,或用口吸尽,或用手遮挡使其不烧,或将其变为清凉水池。
接下来是一首关于水难的偈颂。
在浩瀚的大海中漂泊,遭遇龙鱼鬼怪的危险时,只要心中虔诚念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凭借菩萨的威德神力,再大的风浪也不能将人吞没。
在浅水处便能避免灾难,但若遇到龙鬼作祟,即使水浅也令人畏惧。因此遭遇死难之缘多比前文所述更为深重,更彰显圣者感应的力量。
其次有一偈说,堕入须弥山的劫难。
有人从须弥山顶被推落时,只要忆念观世音菩萨的威神力,就能如太阳悬在虚空般安然不坠。
太阳高悬空中,显现出不可思议的神圣力量,但这只是假设,谁能真正到达呢?即使被推举,假设真有此事,神圣者无所不能。顶生王能登上须弥山,却因贪恋帝位而重返人间。若能称颂佛名,必有解脱之理。
四十一偈堕金山难。
有恶人追赶从金刚山坠落,只要心中念诵观世音菩萨的力量,连一根毛发也不会受到伤害。
五十一偈:怨敌如贼难。
有时遭遇怨敌盗贼持刀加害,只要称念观世音菩萨威神之力,众人皆能即刻生起慈悲之心。
六一偈王难。
有人遭遇王法之难,临刑将死时,若忆念观世音菩萨威神力,行刑之刀随即断为碎片。
七十一劫枷锁难。
有人被关押捆绑手脚戴上镣铐,只要诚心念诵观世音菩萨的力量,就能自然获得解脱。
毒药般的偈颂难以忍受。
心怀恶念欲以毒咒害人者,若念观音威神力,所施毒害皆返归己身。
大慈悲平等爱护众生,按理应当共同消除怨恨,但怨恨却返回到施加者本人。受害者称念佛名,机缘成熟便得救度;加害者无缘得救,恶心自然反噬,并非佛力刻意为之。又如毒药为鬼神所依附,必须依附于人,若不伤害他人,则必反害自身。
问:若恶心自然反噬,怨敌为何只需对其生起慈悲心?答:盗贼伤害之事显而易见,只需对其生慈心便能彰显佛力;而毒药阴谋暗害,必须反噬才能验证。但盗贼也有自害之例,如东林寺老僧被盗贼所砍,盗贼反以剑自刺,剑锋贯穿心背,同党惊散。再者毒药未必都会反噬,有人用折伏与摄受两种方法解释:若双方都有得度因缘,则可施行;但若加害者全无显密二种善根,折伏也是徒劳。
九一偈 罗刹鬼难。
如果遇到凶恶的罗刹、毒龙和各种鬼怪时,只要念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这些妖魔都不敢伤害你。
然而毒龙之前有鱼龙及鬼,此处重复提及,是因为龙与鬼皆能通水陆,前文仅言其在水。上文所述四种龙等<note>云云</note>。
十一偈恶兽难。
若被凶恶猛兽包围,露出尖牙利爪令人恐惧,只要心中念诵观世音菩萨的威德之力,这些猛兽便会迅速逃散到远方。
蛇蝎之难十一偈。
毒蛇与蝮蝎,毒气如烈火,
若念观世音,闻声自退却。
十二首偈颂如冰雹般难以承受。
乌云翻滚,雷鸣电闪,冰雹骤降,大雨倾盆。此时若称念观世音菩萨威神力,灾厄即时消散。
为了使修行者更好地观察修习,应当善巧地将恶业烦恼比作毒蛇猛虎等方法进行阐释,使其符合佛法义理。若依照《请观音疏》的三种含义来说明消伏烦恼的作用,即从事相、修行和理体三方面展开,对应此处所说的果报、烦恼及所修法门来理解,应当也能明白。口业感应部分至此结束。
第二十一偈总结身和意两种机缘感应。
众生被无尽的苦难所困,遭受无边痛苦的逼迫,观音菩萨以其殊胜的智慧力量,能够拯救世间一切痛苦。
三毒炽盛、心神不宁称为困厄。四类众生同住,各诉其苦:鸽子说淫欲最苦,蛇说嗔恨最苦[云云]。女子无子之苦如前所述。或分两句对应心意与身体,细究可知。若作观想解读,十番为三毒所困,及依界外顺逆法门,应解释应用。上文消除三毒之义:身业无子因无修因之男女,乃至无圆顿之男女,循上文可解。若心念身礼二业成机缘,断除三毒之根,满足二种庄严,永拔十界三土世间之苦,故说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亦应更明别圆本观慈悲[云云]。
第二十五偈分别回答普门示现的问题。这里的文字较为简略,对照上文来看,这部分内容仍然属于总体概括,又可分为三部分:最初两偈颂扬普门示现,接着两偈颂扬根本观照,最后一偈总结圣者的身、口、意三业。其中第一大部分又分为两部分:第一偈直接颂扬普门示现,第二偈则特别列举所教化的三种法界众生。
他具备圆满的神通力量,广泛修习智慧与善巧。在十方一切世界中,没有一个地方不显现他的身影。无论是种种恶道众生,地狱里的鬼魂、牲畜,还是陷于生老病死痛苦中的生命,他都逐渐使他们得到解脱。
前文列举诸圣身相直至金刚神所辖地狱界,此处举示低劣境界以衬托殊胜,形成互相彰显。每一身相说法约分四句,如前所述。又前文依三土为所应化境,此处十方世界当依三土解释十方。
接下来是两个偈颂,原本的观想又分为两部分:首先是关于行愿的偈颂,其次是关于观想成就普遍利益的偈颂。行愿部分又分为三小段:前两句阐明观想,中间一句表达慈悲誓愿,最后一句告诫归向。
真实观察清净观察广大智慧观察悲悯观察慈爱观察,恒常祈愿恒常敬仰。
真实观察空性成就一切智,清净观察显现假象处无染着成就道种智,广大智慧即是中道观察,遍及诸法名为广大殊胜,超越两边名为大中道。其体即是智慧,观察此体故称为智慧观。问:为何以智慧作为中道之体?答:顺应此经宗旨,此经以寂照与法身合为一体,以感应为宗旨,故可作此说。三种智慧实于一心之中获得,不可分割也不可混同。慈悲观察等,皆因誓愿通称为观,因缘真理而发起,如止观十法皆通称为观。
其次,用偈颂来辩明利益又分为两部分。
无垢清净的光明智慧如太阳,破除一切黑暗,能平息灾风烈火,普照世间。
前两句说明智慧之光,后两句阐述慈光破除黑暗普照世间。
第三十一偈总结圣者身口意三业的显现感应。
慈悲之体如戒律雷霆震动,慈心妙意似广大云层,降下甘露般的佛法之雨,熄灭众生烦恼的火焰。
戒律如雷震般规范身业,慈悲如云覆盖意业,法雨如甘霖滋润口业。持戒能检束七支恶行,令身业清净,拔除三恶道苦,故称悲体。佛陀以神通示现身轮,震撼众生心念,犹如雷霆;内心无缘大慈普护众生,如云广覆;不假思虑而应机施教,毫厘不差,称为妙意业。口演实相妙法如降甘露,三草二木皆得平等滋润,三毒热恼顿获清凉。广释无缘慈、不护念等义理,皆如前文所示——每一应化示现,每一法音宣流,皆须契入别圆二教菩萨所证法门,方能起真实妙用。普门品释义竟。
第三首偈颂分为两部分,前两行一句劝人受持,后一行三句劝人供养。受持部分又分两层,第一行重复前面关于口业与感应相契的内容作为劝说的缘由。
在争吵诉讼面对官府时,在恐惧的战场上,只要心中忆念观世音菩萨的威神力,一切冤敌都会自然退散。
由于口业在前且举一例可涵盖其他,所以特别列举诉讼与战阵之事。水火之灾稀少,鬼虎之祸罕见,唯有运势衰败时才会遭遇;而纷争诉讼常见,世间争端多因财物、美色、田宅而起,日常难免,因此劝人持戒尤为重要。刀兵囚禁之灾,多因过失招致;战阵徭役之苦,往往身不由己。况且双方角力相持,刀光剑影森然,刑具案卷堆积,即便暂免一死亦属侥幸。盗贼劫夺财物之患,虽不及大军压境之怖,亦是劝诫世人的紧要之事。
接下来分为两部分说明。首先前三句通过权实对比来衡量,随后两句总结劝诫。
妙音观世音,梵音如海潮,超越世间一切音。
菩萨以实证真实利益为衡量标准,超越九界权乘的慈悲智慧,因此称为胜世间音。音尘这一法门,以实智佛眼观照即是实谛妙音,以权智法眼观照即是俗谛世音,此为实证。依中道修习慈悲,称为梵音;此慈悲能随顺机缘,名为海潮音,比喻不失节度,此为实益。与九界众生法门中刻意造作的慈悲相比,岂能相提并论?故说超越彼等,衡量之理明矣。
两句总结劝勉。
因此应当时刻保持正念,不生疑惑。
最初劝导时常忆念事理二行。若能将事理二行修成,自然得见菩萨色身与法身。故这一句又为消除疑虑而作劝勉。
接着一行三句劝供养,开头一句赞叹。
观世音清净圣者。
菩萨清净的身口意三业由正命而生,故称为净圣,意指其堪受供养。正命即是圣法,人若秉承此法,便名为圣,因此称观世音菩萨为净圣。接下来分别列举其功德,作为劝勉的依据。
在苦恼众生之下两句偈颂,赞颂上文施无畏的功德。
在痛苦死亡的危难中,能成为依靠庇护。
这是苦恼、死亡、灾厄和恐怖之处的依靠,也是无畏力量的源泉。如同幼儿依靠父母便无所畏惧,这正是前述显现权巧真实之身被称为父母的原因。他们护持三乘弟子,使其免于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这两种灾厄。
具备一切功德,以下四句举出福田来劝导众生。
具备一切功德的慈悲之眼注视众生,福德之海广大无边,因此应当虔诚顶礼。
具备一切功德的菩萨报身,因慈悲注视众生而显现应身。恩德之田如高山,福报之海无量无边。总赞这二种福田,高如山岳称为聚,深广无际称为海,亦是二田所依止的法身。顶礼并劝请以三业供养。身仪明显,故特别提出。必须具足三业,前文提到卸下璎珞,与此处互相呼应。再者,此劝请之事普遍,一切众生皆可供养。百金璎珞,谁能备办?又能庄严尊贵,所庄严者岂是轻微?观心者,身业精勤则增长福德,供养应身;口业勤动则宣说般若,供养报身;意业精勤则契合真理,供养法身。释偈完毕。
宋代慈云尊者的注疏《别行重颂》附于大部经典入藏,然而南方佛教界已近二百年未见流传。至元甲午年,为弘扬佛法入京,在燕城弘法寺幸得此本。东归途中,如获至宝,不敢私藏,即刻刊刻印行,以惠泽后世学人。大德年间。
壬寅年夏季五月,兴元府住山比丘性澄恭谨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