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經義疏記會本
观音义疏记第一卷
宋朝四明地区僧人知礼著述
翻译经典分为两部分,首先解释题目,其次正式解释内容。
观音义疏 上卷
义就是适宜,指解释经文使其恰当合理;义也是义理。这是智者大师进入法华三昧时,在观行位中证见的最高真理。他运用这种深奥义理来阐释本经。疏是通释经义的文体,读音同"疏",意为疏通条理、分析阐明。
第二,讲述记录的人。
隋朝天台宗智者大师讲授 弟子灌顶记录
第二解释疏文分为两部分,首先预先划分章节段落,第一部分叙述两家的三段分法。
这篇文章另外出自大部经典,也有人将其分为三段:开头提问部分为序言,佛陀回答部分为正宗,持地部分为流通。还有人说经家序部分为序言,无尽意向佛陀提问部分为正宗,持地部分为流通。
这部经品是昙无谶法师为北凉沮渠蒙逊特别传授的,因此从凉州到南朝陈代以来讲解的人很多,于是对经文分段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方式。
第二,现今大师以下说明天台宗多种分类。首先,普遍阐明多种分类的段落。
如今师父讲经时,有时分为三段,有时不立三段名称,只分三章:一是无尽意菩萨发问,二是佛陀回答,三是持地菩萨赞叹。或分为四章:前三章同前,第四章是听闻本品获得利益。也有分两段的,即前后两次问答。多种分章方式,可随听法者意愿灵活运用。
第二,若作下正依三段节目。
如果以问答形式分章节则有两次问答。第一次问答阐明观音树王暗中利益等含义,第二次问答阐明普门珠王显现利益等含义。
第二,针对前面的问题正式解释经文内容,分为三个部分:首先,前面的问答部分又分为两个小部分。
前面的问答分为两部分:一问一答。提问部分又分为四点:一是时间,二是提问者,三是敬礼仪式,四是正式提问。
那时。
二一 接下来随文解释 二 首先问四个问题 第一个是时节 二 首先解释字义。
当时,尔的意思就是即。
第二项即下文所述悉檀义的阐释,分为两部分:首先分别解释其相状,共四项,第一是世界悉檀。
此时东方妙音菩萨宣说佛经已经完毕,接着轮到西方观音菩萨讲经的时候,因此称为尔时。
东西方随心所欲。
其次,或许是为了引导众生。
当时,大众或许已经听闻美妙的音声,广泛弘扬经典,心生欢喜,此时正适合聆听观世音菩萨的教诲,发起善心,因此说“尔时”。
有人听闻前品教法后已悟得世界真理,故说欢喜圆满;而今听闻此品,便唤起宿世善根。
第三,或者以下对治。
当时大众或许对妙音菩萨为何前来说法有所疑惑,为了消除众人的疑虑。当大众对观世音菩萨的功德产生疑问时,正好破除这一疑惑的时刻,所以说是那时。
记录:对治疑惑属于破除事相上的障碍,而领悟真理属于第一义谛。此处从解理事相的角度,应归于第三悉檀。
第四种情况或许可以归于第一义。
有时众生因听闻妙音而得道,如二土菩萨,得道圆满时,八万四千众生领悟真理之际,皆需听闻观世音菩萨,故称尔时。
记载:二土指的是净光庄严土。八万四千随妙音者,此土中的华德菩萨及四万二千天子,因那位菩萨的往来而得道。如今八万众生发心,在观音菩萨处悟道。
这些经典都依据中道之理来诠释无尽法门。
亦称无尽心智识色受想行等义,不可言说,不可言说,无法详尽记述。
第二点,此处以下依据此方。
观世音这个名称就如上面所解释的那样。
第二,从这里开始用这个意思来依次说明十界。
众生根机危急,感应迅速。听闻即契合其机,契合即得感应,此感应迅疾无碍。
第二,说明次第。
从验证的角度来看,晋朝的谢敷撰写了《观世音应验传》,后来南齐的陆杲又对其进行了续写。
第三能够破除下方被焚烧之苦。
第二,现今成就,向下顺承呼应。首先,秉持誓愿,奔赴苦难。
如今成就正定三昧,寂静却恒常照见众生。众生被业报之水所淹没,称为机缘。针对种种境遇,以慈悲救济果报之水;以戒定慈悲救济恶业之水;以空假中三观慈悲救济烦恼之水。一切众生皆同时获得解脱。
渐次修行顿悟真常,普照法界十种机缘,三障如水漂流。对于修行过程中的每一阶段发愿,使一切众生皆得解脱。
其次,如花下引用经文证明成立,分为两部分,首先是证明。
《华严经》第三十八卷记载:善财童子来到海门国,海云比丘为他讲说《普眼经》。经文说:十二年来我常观此海,渐渐发现海水越来越深,有巨大身形者居住其中,珍宝积聚。这样观察之后,就看见海底生出一朵大莲花,有无量天龙八部众庄严围绕。莲花上有佛,具足无边相好光明。佛伸出右手为我摩顶,宣讲《普眼经》。此经内容浩瀚,即使以一千二百年为一昼夜,经历阿僧祇劫那么长久的时间来领受,也无法穷尽。就算用大海水作墨汁,须弥山作笔,也写不完这部经的深妙义理。
【记】依托事相之海观察三障海,十二秊即十二因缘,渐渐转深,见海具十德,十观成就。生大莲华显现妙境,天龙庄严具足妙力用。常见卢舍那佛具足相好。申右手象征权智应现,摩我顶代表实智感应。即以感应道交彰显始觉本觉之分合。说普眼经者分证果地法门。一日所受至不能穷尽,喻一念心尘显大千经卷。
第二点,应当知道以下结论。
应当知道,水法门统摄一切法门,如同大品阿字门具足一切义理。观世音菩萨早已通达水法门,因此能普遍救助一切水难。
正如阿字包含一切意义,应当明白这也是中道法门,只是因教法所限,仅知晓这一点而已。
再者,接下来阐述顿修法门,分为两部分,首先讲顿修。
再者,修习圆满观法门时,以无缘慈悲普应一切。观想"水"字法门,十法界皆趣向"水"字。此趣向本无实性,连"水"尚且不可得,何况有所谓趣向或不趣向。十法界趣向"水"是俗谛;水不可得即是真谛;既无趣向亦无不趣向,便彰显中道第一义谛。
记:十界趣水,是说水作为法界,能含摄一切法,所以称为趣。既然设立了能趣和所趣,这属于俗谛。水尚且平等的意思是,所趣之水全体即是本性,无相可得,无所趣的境界,哪有能趣可言?能所皆空,名为真谛。所谓平等,是说水尚且不可得,则无有可趣;既无有可趣,不趣之念自然消失。即以双非来显示中道。这三谛同属一法性,即一即三,即三即一,不可思议。
第二,像这样接下来突然回应,首先说明不应当回应而回应。
这样观想水字所代表的十法界与三谛之理,便能生起无缘大慈大悲,普遍熏染十法界一切众生,因此能圆满应化所有因缘。
《大经》中说:慈悲若有若无、非有非无,名为如来慈。这难道不是依真俗中三谛生起的慈悲吗?前文总问中提到,十法界众生受苦时称念菩萨名号,菩萨即时观其音声,令众生皆得解脱。若不观十法界即空、即假、即中,怎能令众生顿时脱离众苦?正因为三谛是众生本具的体性,也是圣果的源头,二者本来无二无别,所以唯有同体大悲才能究竟救拔。
第二,说明虽无分别而作分别。
若以分别观之,则用十六种三昧救度果报之水,用二十四种三昧救度恶业之水,用二十五种三昧救度二乘通教、别教、圆教入于空有之流等水,用二十五种三昧救度别教出假于有流中使之不染污浊,用二十五种三昧救度圆教入于中道无明之流水,一切众生同时皆得解脱。
记录:大意与前面所说火难相同。现在以四种烦恼对应诸位障碍。通过四教法门证入空性,便能脱离有流烦恼,等同于断除见惑和欲流。在假法层面虽破空性,却不执着于有,因其双遣二边之故。应当了知假法彰显空性时,更能突显平等观照的真义。破除无明烦恼的方法,如平常所讲。
观音义疏记第一卷
CBETA 编码:X0645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