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傳長部經典
<ul><li>梵網經第一 宇井伯壽原譯 一舊譯 長阿含卷第十四梵動經(大正藏一)及梵網六十二見經(大正藏二一)。本經內容依二部構成.首說凡夫讚嘆如來.類言瑣細卑近之戒.其下分述小中大三戒。小戒所述.為與五戒或十戒相當之戒.中戒大戒.復將此諸戒.詳為敘述。此部說法.見引於長部經典第一之多數經典中.為修道大綱之一部分.與後所分之三學、五分法身、以及五根五力中之戒相當.並為此等綱目所從出之根本。次說如來自證自知並現證而說甚深難見諸法.於此處述及六十二見。據經典言.此六十二種見.屬過去者十八.屬未來者四十四。就見之種類言.分為我及世間之常住論、有常無常論、無因論、世間之有邊無邊論、詭辯論、死後之有想論、無想論、非有想非無想論、斷滅論、現在涅槃論等.其中心間題.不出我及世間二者。而此諸說.或於深進思想.缺乏根底.或僅就餘說折衷補遺.要皆為佛在世時.異學窮研細究之處。蓋此部經典.極屬重要.可視為當時思想界之縮圖.且佛教立場.於焉闡明.而其所居地位.亦得由是察知。故在相應部經典之某經中.述本經處.則揭舉經名.在中部經典之某經中.竟有顯依本經者.或有預想本經者.其在阿含經典中地位之重要.殊堪注意。</li><li>沙門果經第二 羽溪了諦原譯 二六舊譯 長阿含卷第十七沙門果經(大正藏一).增一阿含卷第三十九之第七經(大正藏一二五).寂志果經(大正藏二二)。舊譯諸經.或將本經重要教義.約略敘說.或混同為說.本經則記述詳細.且其內容.極為鮮明。經之前半.介紹六師外道之說.後半詳述沙門現世果報.即佛教中心之戒、定、慧三學。六師外道.即在佛陀時代反婆羅門主義所起之思想運動中為最有力之代表.本經包舉一切.並揭其學說與主張.殆世所罕見之重大特點。且復將此諸說與佛教中心思想列舉而出.故於考察佛陀時代之一般思想上.本經特為重典。後半部中.如梵網經分述大中小戒.列舉具足此等戒之比丘內心狀態.如制御諸根.正念正智.少欲知足.離脫五蓋是。次就得歡喜心以入禪定.指而明之.更復由四禪、六通、四諦之證得.以至阿羅漢果.加以詳述。此後半部所述.在長部經典第一所載之大部分中.反覆重見.故諸經中.於此等處.大抵從略.實以經本配列關係.故於餘處加以省略.非因本經此種部分.較為遠古.或較為根本之作.凡讀長部經典者.務希注意。復次.為便利計.在諸經省略處.一一附註參照本經某項云云。</li><li>阿摩晝經第三 長井真琴原譯 四七舊譯 長阿含卷第十三阿摩晝經(大正藏一)。舊譯中關於三學部分.本經從略。蓋此部分.已詳前之沙門果經。本經內容.於四姓中.論婆羅門及剎帝利之優劣.佛對青年婆羅門阿摩晝.述說釋迦族為沃伽伽王所出之尊貴武族.婆羅門則為王下婢所出之卑族.示以世間尊重剎帝利之事實.挫折阿摩晝之自負.令其歸佛。婆羅門稱為四姓之首.而對之作強有力之說法者.即本經是。</li><li>種德經第四 久野芳隆原譯 五八舊譯 長阿含卷第十五種德經(大正藏一)。本經內容.述婆羅門之歸佛.描寫彼等當時之心理.殊饒興味。蓋種德婆羅門.慕佛名.詣佛所.而餘諸婆羅門.則加阻止.雙方之間.乃起佛與婆羅門之比較論.及種德抵佛所.列舉婆羅門五殊勝法.而一一為佛說倒.遂認戒、定、慧.為最上乘.有此三學之說法.終乃歸佛。種德訪佛之前.及其歸佛之後.猶慮為眾所輕.自墜聲譽.損其收入。於此等處.可以窺知婆羅門間.佛力所及.亦強而有威也。</li><li>究羅檀頭經第五 長井真琴原譯 六五舊譯 長阿含卷第十五究羅檀頭經(大正藏一)。本經內容.述婆羅門究羅檀頭.欲設大祀.不諳儀禮.乃詣佛所.蒙示祭祀儀式.進而示說其根本精神.終得歸依佛法。讀本經可知佛陀時代婆羅門之施設祭祀.多囿於形式.抹煞根本精神。佛非僅反對婆羅門儀禮.而其態度.轉足以化儀禮於精神.使之躍然有生氣.此亦本經所顯示之別一法門也。</li><li>摩訶梨經第六 赤沼智善原譯 七六舊譯無。本經內容.述修習梵行之目的.在斷諸結.與證無漏之心解脫及慧解脫.其實現法門.為八聖道。次說若命身一異之論.則於修行禪定之比丘.全不適應。</li><li>闍利經第七 木村泰賢原譯 八〇舊譯無。本經除首尾數句與摩訶梨經相異外.全文與摩訶梨經一五至一九同。故此部分.概從略。</li><li>迦葉師子吼經第八 金倉圓照原譯 八〇舊譯 長阿含卷第十六倮形梵志經(大正藏一)。本經初列舉諸苦行。謂修此之人.雖有稱為沙門婆羅門者.然得戒具足、心具足、慧具足之人.始可稱為真正之沙門婆羅門.而佛於此點.則較任何餘者為優越。復謂異學之人.欲出家受戒.當先令留住四月期間。蓋本經所述.以諸苦行.決非證道之方便.而其詳舉苦行種類之處.當注意也。</li><li>布吒婆樓經第九 木村泰賢原譯 九〇舊譯 長阿含卷第十七布吒婆樓經(大正藏一)。本經內容分二部.第一部以想為中心.論其生滅一多.想與智、想與我等問題。第二部示我得即我之正解.更於兩部前後.舉示佛所說法.有決定記、不決定記。按經中說.想為有因有緣.依習修有生滅.由此生滅.論及想滅智定。其次.進論我與想之關係.以此二者.為異學所難了解而諷人當入佛道。復於當時成問題之世間有常無常、有限無限、命身一異、如來死後事等.指為與解脫無關而為不決定記。斥外道所說我之常樂.示我得及滅所成功德.闡明一切悉皆有因有緣。</li><li>須婆經第十 荻原雲來原譯 一〇三舊譯無。本經內容述阿難答須婆問.明示戒、定、慧三學.為佛所稱讚所勸導使人入住之法。須婆承其開示.歸依三寶。</li><li>堅固經第十一 坂本幸男原譯 一〇八舊譯 長阿含卷第十六堅固經(大正藏一)。本經內容所述.為佛教之神通觀、神觀、及世界觀。佛教以解脫為最高理想.所謂神通.不過教化眾生之一方便.故與其理想.無何直接關係。神觀則以諸神輪迴生死.同時讚護我佛及其教說.而擯斥世界有邊無邊諸問題.申述因識之滅.一切隨滅。此等處.殆可謂為後世唯識說之濫觴也。又本經中言.成為後世阿毘達磨佛教之論題者.數見不鮮。例如四大滅於何處(婆沙論第一二九)。大梵天之避馬勝問.而自矜讚.則為有覆無記之表業存於梵世之徵(俱舍論第十一)。大梵天自稱梵天、大梵天、乃至一切之父.而梵眾天皆信之.則為見取及戒禁取二惡見所由起(婆沙論第九八)等是。</li><li>露遮經第十二 花山信勝原譯 一一二舊譯 長阿含卷第十七露遮經(大正藏一)。本經內容所述.為露遮婆羅門生惡見.以沙門婆羅門雖證知善法.而不應為他人說.佛謂如是之見.是為邪見.當墮地獄.或畜生道。世有三師.不自覺而不覺他.不自覺而覺他.自覺而不覺他.如此等師.皆可受責難.唯自覺覺他之師.不可責難.佛正是此師.並示三學四諦之說法。</li><li>三明經第十三 山田龍城原譯 一一八舊譯 長阿含卷第十六三明經(大正藏一)。三明者.詳言之.係指利俱、沙摩、耶柔盧三種吠陀.今解作廣義.通指吠陀.故三明經.可謂為記述奉此吠陀之婆羅門者也。佛應二青年婆羅門之請.以極自然言.為之說法.使之滿足.令其領悟佛陀之教如何優勝於婆羅門教。經中舉稱婆羅門諸古仙外.而與優婆尼沙陀有關之某某諸派之名.亦有舉述.於察知佛陀時代婆羅門諸派之一斑.本經殊為重要。提提利耶及瞻陀迦等之名見於佛典者.除本經外.餘經之中.殆鮮言之.而本經之主要人物.如婆悉咤、跋羅陀皤闍.亦為古文獻中所見之利俱吠陀傳承者.由是可知.本經殆為研究古代婆羅門教者所深感興味之一種典籍。</li><li>大本經第十四 平等通昭原譯 一二八舊譯 長阿含卷第一大本經(大正藏一)。本經與舊譯二者相較.本經偈文不及其多.而散文所述較詳。內容為過去七佛之傳記.以記毗婆尸佛者.實居大部分。先就七佛.列舉其族、姓、壽量、成道處、主要弟子、僧會、父母、都城等。次為毗婆尸佛傳.自入胎起.至誦出最初婆羅提木叉止。最後記述瞿曇佛至淨居天.諸天於毗婆尸佛、瞿曇佛所.修行生天之事。而毗婆尸傳內所述諸佛常法.則為諸佛必經之類型的過程。此種傳記.不僅為王子出家故事.尤有二點特堪注意.一為申述出家後之進程.二為述說佛成道時之「十因緣.」所謂十二因緣中之無明與行.則未言及是也。</li></ul>
长部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