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疏論纂要(第47卷-第85卷)
十迴向品第二十五(之一)
○初來意。
【疏】來意者。當會序分已彰。正宗宜顯故。又已總示所依佛智。次別顯能依行位。故次來也。
○二釋名。
【疏】釋名者。廻者。轉也。向者。趣也。轉自萬行.趣向三處。故名迴向。迴向不同.有其十種。然十之別名。本分當釋。迴向通稱。今當重明。隨境所向.義有眾多。以義通收.不出三處。謂眾生。菩提。及以實際。上二皆隨相。實際即離相。開三為十。一迴自向他故。二迴少向多故。三迴自因行向他因行故。四迴因向果故。五迴劣向勝故。六迴比向證故。七迴事向理故。八迴差別行.向圓融行故。九迴世向出世故。十迴順理事行.向理所成事故。前十義中。初三皆迴向眾生。次三皆迴向菩提。次二迴向實際。後二。義通於果及與實際。若依總云十迴向。即帶數釋。若準梵本晉經。皆云金剛幢菩薩十迴向品。則人法雙舉。或人之法。法之人。人有法。通二釋也。
○三宗趣。
【疏】宗趣者。以無邊行海.順無盡大願為宗。成就普賢法界德用為趣。
【論】此品何故名為十迴向。答曰。以十住初生諸佛智慧家。雖有第七方便波羅蜜成大悲行。然為創始應真修理智。出世心多。行悲行劣。故初發心住。於妙峯山頂見比丘。名為德雲。得憶念諸佛智慧光明門。雖知已後次第十善知識。十波羅蜜互相參入。和融諸行。早以具足。然當隨本位行門。勝劣全異。此明同中別。令升進故。如十行位中。為行之首。即以三眼國比丘名善見。即以林中經行。用表其十行。以智眼。慧眼。法眼。觀根利生。化令出俗。故以比丘所表。為十行廣大。覆蔭眾多。以林所表。如此十迴向位中。明前二位出俗心多。大悲行劣。以將十住初心所得諸佛之智慧。十行之中出世之行門。處俗利生。故名迴向。迴真入俗利生。故名迴向。是故此位表法善知識。即以鬻香長者名號青蓮華表之。明此十迴向法門。如合和香法。以將諸眾香合成為一丸。互相資益。以成徧熏。十迴向者。亦復如是。以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五分法身之香。和合大慈大悲諸波羅蜜四攝四無量涅槃生死諸塵勞門。共成一箇法界之真香。皆從大願為首。是故此位名為迴向。長者名青蓮華者。表此位行。不染垢淨涅槃也。又長者。明處俗流。智長於世人。名之為長者。青蓮華者。明色。諸華之中.此華色香第一。以表五位行門。此十迴向法門第一。何以然者。為此十迴向法門。以大願力。會融悲智生死涅槃。成一法界之真自在法。故能資前位佛果。使具普賢行門圓滿故。亦成後位十地十一地行門。使慣習自在故。明前後十住十行十地十一地。總是此十迴向位中理智大願大智大悲所圓融故。以此十迴向位。通前徹後。總通收故。故表青蓮華。眾華之中。色香最為殊勝.出過餘華也。又以表兜率.天宮.於諸三界.此天殊勝。何以故。為世間三世諸佛。皆在此天長菩提心滿。化世間故。向上化樂天。他化天.樂放逸故。又向上色界.無色界.是樂靜心多故。已下夜摩.忉利.是著樂之天.非知足故。四天王天。四面而居。非正位故。是故此天處欲界之天。上下處中故。又此天修三福德人之共生處故。何者為三。一修施。二持戒。三修定。自餘諸天。不修三福令均平故。皆偏多也。修戒施二福。是故餘天或多放逸。或多樂靜。是故上生經云。樂欲長菩提心者。來生此天。是故此天。說此十迴向門。於此表法勝故。
○四釋文者。文有十分。一三昧分。二加分。三起分。四本分。五說分。六瑞應分。七結通分。八證成分。九偈讚勸修分。十校量功德分。今初。
爾時金剛幢菩薩。承佛神力。入菩薩智光三昧。
【疏】金剛幢入者。是眾首故。表歸向高出等義。故不異名說。承佛神力。彰入定緣。入菩薩智光三昧者。顯所入名。揀異果定。故云菩薩。智即是體。謂根本智。光有三義。一是證智前相。如明得定等。此約寄位。在賢終故。二光即根本智用。對治無明故。如大乘光明定等。三光即後得。了所緣故。二智無礙。朗照法界。此約剛幢自體釋之。
○第二加分。有三。一總顯能加。二辨加所為。三正顯加相。今初。
入是三昧已。十方各過十萬佛剎微塵數世界外。有十萬佛剎微塵數諸佛。皆同一號。號金剛幢。而現其前。
咸稱讚言。善哉善哉。善男子。乃能入此菩薩智光三昧。善男子。此是十方各十萬佛剎微塵數諸佛神力。共加於汝。亦是毗盧遮那如來往昔願力。威神之力。及由汝智慧清淨故。諸菩薩善根增勝故。令汝入是三昧而演說法。
【疏】文二。一明佛現。二明讚善。今初有五。一標所因。謂入是三昧已故。十住中云。以三昧力。二十方下。佛來近遠。三有十下。佛數多少。上二顯位過行。故云十萬。四皆同下。顯佛名同。五而現下。正明佛至。餘如前說。二咸稱讚下。明佛讚善。於中初標稱善。次別歎得定。後顯得定所因。先別顯五因。一伴佛神力。二主佛宿願。三主佛現威。四說者智淨。五聽者善根。十住無聽者善根。十行闕說者自力。此則具二。理應徧具。而影畧者。表住初自悟。行則捨己利他。今則悲兼自他。俱無障礙故也。所以要此五力者。因果主伴。皆具足故。謂法因久遠。願遂將化。故主伴加威。非器不傳。明因主自力。非感不應。顯因伴善根。餘之差當。如第三會。後令汝下。結前生後。(【鈔】因果主伴者。因主。即金剛幢力。因伴。即聽者善根。果主。即遮那二.力。果伴。即十方佛加。謂法因下。出五因之由。法因久遠。願遂將化。是遮那本願。主伴加威。即及威神力。為主加威。十方佛加。為伴加威。)
○第二辨加所為。
為令諸菩薩得清淨無畏故。具無礙辯才故。入無礙智地故。住一切智大心故。成就無盡善根故。滿足無礙白法故。入於普門法界故。現一切佛神力故。前際念智不斷故。得一切佛護持諸根故。
【疏】有二十二句。分二。前二十一。別明所為。後一.結為所屬。前中初十標所成。後十一明所作。亦猶十地。前十自利。後十利他。前中初九內德。後一外加。謂得佛護持信等根故。前中前八橫具諸德。後一豎繼不斷。從前所成。明記決斷故。前中前七法體。後一大用。佛神力言。非神境通。離世間品。神力神通。義有異故。通謂無擁。力謂幹能。通多就外。力多約內。就前七中。前六別明。後一總說。謂一門之中。具於多門。總攝福智。重重無盡。名普門法界故。就前六中。前五所具。後一離過。謂所具福智。不與二礙有漏相應故。前五中前四智慧。後一福德。就智慧中。前三自分。後一勝進。住佛智故。就自分中。前二說教。後一入證。謂入緣起法界。相即自在智故。前中無畏。則於緣無懼。辯才常說不斷。上來從後襵疊。已釋所成。
以無量門。廣說眾法故。聞悉解了。受持不忘故。攝諸菩薩一切善根故。成辦出世助道故。不斷一切智智故。開發大願故。解釋實義故。了知法界故。令諸菩薩皆悉歡喜故。修一切佛平等善根故。護持一切如來種性故。
【疏】二明其所作。於中初一總。謂廣說故。後十別。於中初一約法。次三約位。一攝地前。二安地上。三照佛果。次三約修。一令開發十向大願。二令解實際。三令知迴向廣大.與法界等。後三約人。一稱根令喜。二喜故學三世佛迴向。三救護一切眾生故.不斷佛種。
所謂演說諸菩薩十迴向。
【疏】後一總結所屬者。謂若說十向。前益皆成。故加所為。即說所為。六相融攝。如理應思。
○第三正顯加相。於中三。初語業勸說以增辯。二意業冥加以益智。三身業摩頂以增威。今初口加。承語便故。
佛子。汝當承佛威神之力而演此法。得佛護念故。安住佛家故。增益出世功德故。得陀羅尼光明故。入無障礙佛法故。大光普照法界故。集無過失淨法故。住廣大智境界故。得無障礙法光故。
【疏】文有十句。初總餘別。總云說此法者。有二種力。一者他力。如經得佛護念故。此亦名果力。亦名增上緣力。二者自力。即下八句。亦名因位力。亦是因緣力。是故此法要自他因果親疎融合。方得有說。自力八中。初三明有作淨法力。一總。謂既住佛家。理宜宣法以行家業。下二別。一長無漏功德。二入總持智慧。故在佛家。次二句無作淨法力。一離所淨障。謂無二障礙。三得所淨智。謂事理普照。後三顯身淨力。即三種盡。一二乘不同盡。謂雙集悲智。離於捨悲入寂過失故。二菩薩盡。謂離心意識。唯依大智法身境故。三者佛盡。無障礙智是佛法故。此是地前。有三盡者。一圓教普賢位融攝故。二約金剛幢內德位已極故。又前加所為中。住行但有十句。正口加中。唯有一句。今並過前者。表位增故。隣於地故。多同地經。
○二意加。
爾時諸佛。即與金剛幢菩薩無量智慧。與無留礙辯。與分別句義善方便。與無礙法光明。與如來平等身。與無量差別淨音聲。與菩薩不思議善觀察三昧。與不可沮壞一切善根迴向智。與觀察一切法成就巧方便。與一切處說一切法無斷辯。何以故。入此三昧。善根力故。
【疏】中二。先正明加相。二何以下。釋偏加所以。前中十句。初總餘別。然此十句。大同地經。唯五六前卻。餘如彼次。後別中。一不著辯才。說法不斷。無留礙故。二堪辯才。以善淨堪智有四種。謂緣.法.作.成。故云分別句義。三任放辯才。說不待次。言辭不斷。處處隨意。不忘名義。故云無礙法光。忘不隨意。則有礙故。四即第五不雜辯才。三種同智常現在前者。慧身平等。知三相故。故彼云。與徧至一切處智。五即第四能說辯才。有淨音故。六教出辯才。靜鑒雙流故。七不畏辯才。智不可壞。何有畏哉。或六七前卻。思之。八即無量辯才。謂一切法智。隨順宣說修多羅等六種正見故。九即同化辯才。得一切佛無畏身等三種教化。隨所度者。顯示殊勝業三神變化故。(【鈔】三種智者。即自相。共相。及不二相。自相者。色心等殊。同相者。同無我等。不二相者。即一實理也。或六七前卻者。六即不畏辯才。以經云。不思議善觀察三昧。同彼如來無所畏故。七是教出辯才。以不可沮壞一切善根。是教出故。大同地經成道自在力故。六種正見者。一真實智正見。二行正見。三教正見。四離二邊正見。五不思議正見。六根欲正見。)次何以故下。釋偏加所以。可知。
○爾時下身加。并第三金剛幢下起分。
爾時諸佛。各以右手摩金剛幢菩薩頂。
金剛幢菩薩得摩頂已。即從定起。
【疏】並如前後說。
○第四本分。分二。先總顯體相。後佛子菩薩摩訶薩迴向有幾下。別示名相。今初。
告諸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有不可思議大願。充滿法界。普能救護一切眾生。所謂修學去來現在一切佛迴向。
【疏】若直就經文。應分為三。初句總標願體難思。希求名願。即具攝普賢無盡願海。深廣難思。二充滿下。顯難思相。謂體充法界。故難思議。用普救護。故稱為大。又約體。深不思議。約用.廣不思議。又深廣無礙。名不思議。又體相用三。並充法界。隨所徧處無不救護。實難思議。三所謂下。釋成難思。以行同佛故。(【鈔】二充滿下。釋第二句。自有四義。一以體釋不思議。以用釋大。二雙約體用釋不思議。三體用雙融釋不思議。四約三大相融釋不思議。)然總論品內。一一難思。別示其相畧申十種。一體深。二用廣.如上已辨。三攝德無盡。四出生眾行。五餘不能壞。此三充滿法界中攝。六都不自為。七忍苦無倦。八背恩不轉。九逆順多端。十盡窮來際。此五普能救護中攝。此之十句。一一超於言念。皆不思議。故收前後有三種體。一所依體.即智光三昧。二約剋性.即上大願。三約總含.通有六法。一定。二智。三願。四悲。五所依法界。六通慧作用。即不思議解脫以為體性。而圓融無礙為迴向體。
○第二別示名相。
佛子。菩薩摩訶薩迴向有幾種。佛子。菩薩摩訶薩迴向有十種。三世諸佛咸共演說。何等為十。一者。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二者。不壞迴向。三者。等一切諸佛迴向。四者。至一切處迴向。五者。無盡功德藏迴向。六者。入一切平等善根迴向。七者。等隨順一切眾生迴向。八者。真如相迴向。九者。無縛無著解脫迴向。十者。入法界無量迴向。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迴向。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已說當說今說。
【疏】文分四別。一舉名徵數。二佛子下。標數顯勝。諸佛共說故。三何等下。徵數列名。四佛子是為下。結數引證。三中先徵後列。十迴向義。畧以五門分別。一釋名。二義相。三體性。四定位。五行法差別。初中。先總名。已見品初。後別名。今當畧釋。然通相而辨。有其二意。一迴向二字。皆是能迴之願。救護等名皆是所迴之行。故皆依主受名。二救護等名。皆迴向之別相。迴向二字。皆別相之通名。當名相望。救護等即迴向。若互相揀。是救護之迴向。非不壞之迴向。則通依主。隨其義便。不可局定。第一救護等者。大悲廣濟。名為救護一切眾生。大智無著。故云離眾生相。將墜者護。已墜者救。救令脫苦。護令息惡。並以善根。願能成此。二於三寶等得不壞信。以此善根用將迴向。三學三世佛所作迴向。名等諸佛。四菩薩令其善根至一切處。五由迴向故。能成無盡功德之藏。六順理修善。事理無違。入於平等。七以善根等心。順益眾生。八善根合如。以成迴向。九不為相縛。不於見著。作用自在。故名解脫。如不思議解脫等。十稱性起用。謂以法界善根。迴向法界故。至隨文中。當更開顯。
第二顯義相者。先別後通。別中前七隨事行。後三稱理行。前中初一悲智不住明行本。次四明行相。於中一者起行心堅。二約佛辨廣。三約法顯徧。四約德顯多。下二行成。一智行成。二悲行成。後三中。一正與理合。顯體深廣。二明依體起無方大用。三顯體用無礙。圓明自在。二通論。一一中。皆有三種迴向。謂以善根。迴向眾生。菩提。實際。此三各有二義。故成迴向。一以菩薩善根。必由眾生而成。是眾生之分。故還向彼。由餘二成。餘二流故。菩提分故。稱實際故。法爾向彼。二凡是菩薩。必為度生。不爾。同二乘故。必求無上菩提。是家法故。不爾。同凡小故。必證實際。背無明故。照二空故。所以要須三者。義乃無邊。畧申十意。謂依三法故。滅三道故。淨三聚戒。顯三佛性。成三寶。會三身。具三德。得三菩提。證三涅槃。安住三種祕密藏故。一依三法者。謂真性.觀照.及與資成.即起信論體.相.用也。實際依體。菩提依相。眾生依用。二滅三道者。見苦實際。方能滅苦。照煩惱空。即得菩提。迴結縛業。為利生業。三淨三聚者。謂向實際故。律儀離過。向菩提故。廣攝眾善。向眾生者。即是攝也。四顯三佛性者。實際正因。菩提了因。向眾生者。即是緣因。五成三寶者。實際成法。菩提成佛。向彼眾生。成同體僧。六會三身者。謂法。報。化。七具三德。謂斷.智.恩。八得三菩提。謂實相菩提。實智菩提。方便菩提。菩提樹下示成佛故。九證三涅槃者。謂性淨涅槃。圓淨涅槃。方便淨涅槃。謂薪盡火滅。十安住三種祕密藏者。由向實際。則住法身。佛以法為身。清淨如虛空故。由向菩提。能成般若。菩提朗鑒。居極照故。由向眾生.能成解脫。自既無累。令他解脫。隨機應現。亦無礙解脫也。以斯十義。立三迴向。若立三種菩提之心。亦依此十。又此十內.舉一為首。展轉相由。又此三者。成二行故。向實自利。向生利他。菩提通二。又向實護煩惱。向生護小乘。菩提通二護。又為成悲智。智照理事。故有三也。又隨舉悲智。亦具此三。悲中三者。令彼眾生。知其實際。同證菩提故。智中三者。照生相盡。即同實際。證菩提故。又此三者。其必相資。一即具三。方成其一。一為證實際故。迴向眾生。以化眾生。成其自利。斷障證實故。亦向菩提。速證菩提。具一切智。斷於二障。方窮實故。二為救眾生故。迴向實際。速證實際。於惑自在。方能化故。故淨名云。若自有縛。能解彼縛。無有是處。亦向菩提。速證菩提。方能廣利。故地經云。欲度眾生。不離無障礙解脫智。三為得菩提故。迴向眾生。不化眾生。不證果故。亦向實際。不證實際。豈得菩提。故此三事。相資成立。非唯三事自互相資。隨一一事。具攝法界德用。即入無礙。方名真實迴向三事。
第三體性者。有總有別。總如前說。謂大願等。別在說分。隨位顯之。
第四定位者。若約資糧等五。諸說不同。一云。此迴向位。是修大乘順解脫分資糧位終。從十信來。皆資糧故。十迴向後。別立加行。有云。此十迴向.是加行位。復有二說。一云。四順決擇分中。是後二攝。謂十解為煖。十行為頂。前九迴向為忍。第十迴向為世第一法。成唯識云。此四善根。亦勝解行攝。此文為證。雖不分明。玄奘三藏。意存此釋。一云。四加行中。世第一攝故。真諦翻攝大乘云。如須陀洹道前。有四方便。菩薩亦爾。有四方便。謂四十心。若依此釋。則無五位。地前四十心。皆加行故。上來多是大乘初門。接引二乘。擬議彼立四善根故。有說三賢總為趣聖方便。不分資糧加行遠近。此據終說。有言一切行位。都不可說。此約頓顯真性而說。若依當部。一位之中。頓攝諸位。不礙前後。而位滿處。即是因圓。約圓教說。然與前教相參。應成四句。一唯約相。如前諸教。二唯約自體.如前頓說。三以體從相。四以性融相。此二即當今文。謂以性隨相。性不差而位歷然。以性融相。相不壞而常相即。故下一一位中.具一切位。非但融因。亦常融果。融果之因。方是真因。
第五行法差別者。行隨位別。亦有圓融.及寄法差別。若對前教.亦成四句。準位應知。有以十向配於十度。隨勝受名。雖位位所迴.皆具諸度。以名收之。亦有理在。(【鈔】第五行法差別中。先正釋圓融。則一迴向行.具攝諸迴向行。二行布。如向所釋別名義中。有以十向配於十度者。即北京李長者意。以名收之。亦有理在者。一救護眾生離眾生相.似施。二不壞.似戒。三等佛.似忍。四至一切處.似進。進故周徧。五無盡功德藏.似禪。禪攝德故。六隨順堅固.順般若故。七等隨順眾生.同方便故。八真如相.似大願故。九無縛著.似力故。十法界.似智入故。欲顯多途。不壞行布。四十位中。多分相似。故為此收。而一一位中.多列諸度。又如第六廣說於施。故非正義。故云亦有理在。)四結數。引證可知。
【論】總有十卷經.明正說十迴向。隨十波羅蜜進修行門分。已上十箇迴向。一箇是一箇波羅蜜行。都共為十段科。至後隨當位分中方釋。
○第五說分。說十迴向為十段。一一段中。皆先長行。後明偈頌。長行中各二。初位行。後位果。有不具者。至文當知。位行中各三。初牒名徵起。二依徵廣釋。三依釋結名。文處可見。今初。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
【疏】初迴向.文闕位果。於位行中。先牒名者。具如本分。又本業云。常以無相心中。常行六道而入果報。不受而受諸受。迴易轉化。故名救護等。(【鈔】又本業云下。初標以空涉有。即先明離眾生相。後救護眾生也。言不受而受諸受者。受即五陰。及與六受。由了無相。故不受諸法。為物現在見聞覺知。故而受也。又已超五陰。現生五陰也。故淨名云。以無所受而受諸受。未具佛法。亦不滅受而取證也。迴易轉化者。救護非一故。)
○二廣釋中二。先明所迴善根。後正明迴向。今初。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行檀波羅蜜。淨尸波羅蜜。修羼提波羅蜜。起精進波羅蜜。入禪波羅蜜。住般若波羅蜜。大慈。大悲。大喜。大捨。修如是等無量善根。
【疏】古人名此以為行體。若順前名。救護眾生是悲。離眾生相為智。則以悲智為其行體。以是初行。故將總體以為別體。若以為欲迴向故。修諸善根。即彼善根.亦得稱體。古義依此。(【鈔】以是初行下。通妨。妨云。何以將總體為別體。)
○後正明迴向中二。先明隨相迴向。後我應如日下。明離相迴向。前即迴向眾生及與菩提。釋救護眾生。後即迴向實際。釋離眾生相。前中二。先總明。
修善根時.作是念言。願此善根.普能饒益一切眾生。皆使清淨。至於究竟。永離地獄餓鬼畜生閻羅王等無量苦惱。
【疏】令物離苦。至究竟菩提.即雙明慈悲。及二迴向。
○後別顯。文分為四。一利樂救護。二佛子菩薩於非親友下。受惱救護。三佛子菩薩見諸眾生下。代苦救護。四佛子菩薩以諸善根正迴向下。迴拔救護。今初。
菩薩摩訶薩種善根時。以己善根如是迴向。
我當為一切眾生作舍。令免一切諸苦事故。為一切眾生作護。悉令解脫諸煩惱故。為一切眾生作歸。皆令得離諸怖畏故。為一切眾生作趣。令得至於一切智故。為一切眾生作安。令得究竟安隱處故。為一切眾生作明。令得智光滅癡暗故。為一切眾生作炬。破彼一切無明暗故。為一切眾生作燈。令住究竟清淨處故。為一切眾生作導師。引其令入真實法故。為一切眾生作大導師。與其無礙大智慧故。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如是迴向。平等饒益一切眾生。究竟皆令得一切智。
【疏】初中三。一總標。二我當下.別顯。三佛子下.總結。初可知。二別顯。文有十句。初離苦果。二離苦因。三通因果。五怖畏中。含三道故。上三通於深淺。後七唯約究竟。四得菩提。五得涅槃。六滅煩惱之源。根本不覺。若滅此者。如天之大明。七滅所知之暗。故云一切無明。即觸事不了者。若滅於此。如人執炬。委悉而照。八令得解脫。故涅槃云。澄渟清淨。即真解脫。已脫重昏.故云燈也。九令證法身。故言真法。十令成般若無二礙智。亦是權實無礙之智。(【鈔】五怖畏中含三道者。惡道怖畏。苦也。惡名是煩惱。大眾威德是業。若舉其因。五皆煩惱。又死及不活。煩惱為因。餘少功德.即是業也。根本不覺者。即起信文。即最初無明。)三結中。以前十句有通淺深。故令究竟。得一大事。(一大事義。已如初會。)
○第二受惱救護中二。先明受惱之相。後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佛法下。明迴向之相。前中亦二。先法。後喻。
佛子。菩薩摩訶薩。於非親友守護迴向。與其親友等無差別。何以故。菩薩摩訶薩入一切法平等性故。不於眾生而起一念非親友想。設有眾生於菩薩所.起怨害心。菩薩亦以慈眼視之。終無恚怒。普為眾生作善知識。演說正法.令其修習。
【疏】法中有標徵釋。可知。
○後喻中。有二喻。先大海不變喻。喻遇惡緣。不變本心。
譬如大海。一切眾毒不能變壞。菩薩亦爾。一切愚蒙無有智慧。不知恩德。瞋很頑毒。憍慢自大。其心盲瞽。不識善法。如是等類諸惡眾生.種種逼惱.無能動亂。
【疏】海喻菩薩器量大故。眾毒喻惡眾生。不變喻菩薩不亂。
○二日輪普照喻。喻遇惡不息利益。於中三。初喻。次合。後徵釋。今初。
譬如日天子.出現世間。
不以生盲不見故.隱而不現。又復不以乾闥婆城.阿脩羅手.閻浮提樹.崇巖邃谷.塵霧煙雲.如是等物之所覆障故.隱而不現。亦復不以時節變改故。隱而不現。
【疏】喻中畧有其二。先日輪具德。後遇緣不息。有十一惡緣。
○二合中具合。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有大福德。其心深廣。正念觀察。無有退屈。為欲究竟功德智慧。於上勝法.心生志欲。法光普照。見一切義。於諸法門.智慧自在。常為利益一切眾生而修善法。曾不誤起捨眾生心。
不以眾生其性弊惡.邪見瞋濁.難可調伏。便即棄捨不修迴向。但以菩薩大願甲冑而自莊嚴。救護眾生.恆無退轉。不以眾生不知報恩.退菩薩行.捨菩提道。不以凡愚共同一處.捨離一切如實善根。不以眾生數起過惡.難可忍受。而於彼所生疲厭心。
【疏】先合具德。舉其十德以合於日。影顯於日亦具十德。一福德之輪已圓。二智用深廣難測。三正念遊空.無有高下。四慈風運用.不退不疲。五圓福智輪。顯照空法。六三乘山谷。普照無私。七使目覩萬像。了真俗之義。八使居自乘業。以智成辦。九常為利益。晝夜無休。十無器生盲。亦不誤捨。(【鈔】一福德等者。每句之中。法喻具足。一如日輪圓滿為喻。法合即是福德已圓。二唯智一字是法。餘通法喻。日輪廣者。周鐵圍故。深者。不分而徧等故。難測者。通上二義。六三乘山谷者。十大山王.如菩薩乘。黑山為緣覺。高原為聲聞。谷兼眾生少分可生者。餘可思準。)後不以眾生下。合非緣不阻。於中有四不以。具合十一事。初一不以。通合生盲。先正合後但以下。反合。故出現品云。無信無解。毀戒毀見等。皆名生盲。若別合者。弊惡合生盲。邪見合乾城。令人妄謂為實故。瞋濁合修羅手。日為帝釋先鋒。彼瞋故覆障。次不知恩。合閻浮樹。崇巖邃谷。次不以凡愚下。合前塵霧煙雲。以彼能徧空。猶彼凡愚.同一處住。後不以眾生數起下。合前時節改變。謂頻起過惑。乍善乍惡。如彼晝夜。陰陽失度等。
○三徵釋。
何以故。譬如日天子。不但為一事故出現世間。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
不但為一眾生故.修諸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普為救護一切眾生故而修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是不但為淨一佛剎故。不但為信一佛故。不但為見一佛故。不但為了一法故。起大智願。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普淨一切佛剎故。普信一切諸佛故。普承事供養一切諸佛故。普解一切佛法故。發起大願修諸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疏】徵釋中。先徵意云。何以惡不厭捨。釋意云。悲智均故。文中二。初喻。後合。二合中二。初總合。後不但下。別合。於中二。初以大悲合日。惡是其境。本為一切.豈獨揀於惡人。如日普益.寧復棄於槁木。二如是已下。以智合日。善惡均照故。
○第二明迴向之相中二。先辨迴向之心。後佛子下。辨迴向之願。前中依悲智心行迴向故。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佛法而為所緣。起廣大心。不退轉心。無量劫中修集希有難得心寶。與一切諸佛悉皆平等。
菩薩如是觀諸善根。信心清淨。大悲堅固。以甚深心。歡喜心。清淨心。最勝心。柔軟心。慈悲心。憐愍心。攝護心。利益心。安樂心。普為眾生真實迴向。非但口言。
【疏】於中二。先緣境廣大。上等佛心。即以圓覺因果之法為所緣境。圓明可貴。所以稱寶。
後菩薩如是下。悲成利樂。下救物心。於中先牒前起後。生二種心。一於上等佛得淨信心。二下與眾生同大悲體。由依此二。成甚深等十心。一契理故。二自慶慶他故。三離過故。四超二乘故。五定樂相應故。餘五可知。普為已下。結其所用。心順口故。名為真實。
○第二正辨迴向之願。文中二。先願眾生令成法器。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迴向之時。作是念言。以我善根。願一切趣生一切眾生。皆得清淨。功德圓滿。不可沮壞。無有窮盡。常得尊重。正念不忘。獲決定慧。具無量智。身口意業.一切功德圓滿莊嚴。
○二令得法圓滿。
又作是念。以此善根。令一切眾生承事供養一切諸佛無空過者。
於諸佛所.淨信不壞。聽聞正法。斷諸疑惑。憶持不忘。如說修行。於如來所起恭敬心。身業清淨。安住無量廣大善根。永離貧窮.七財滿足。
於諸佛所.常隨修學。成就無量勝妙善根。平等悟解.住一切智。以無礙眼等視眾生。眾相嚴身.無有玷缺。言音淨妙.功德圓滿。諸根調伏。十力成就。善心滿足。無所依住。
令一切眾生普得佛樂。得無量住.住佛所住。
【疏】於中四。一總舉遇緣得法。二於諸佛下。成自分德。滿七財者。即十藏前七。(【鈔】上辨十藏前七者。一信。二戒。三慚。四愧。五聞。六施。七慧故。)三於諸佛所常隨下。勝進德圓。四令一切下。令得果滿。先標佛樂。下二句釋。故第三迴向。略明十種樂。謂不可思議佛所住樂等。又不思議法品。略明十種無量住。謂常住大悲等。
○第三代苦救護中。文分為三。初總明代苦迴向。二復作是念我所修行下。別明迴向之心。三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隨宜下。總結成益。今初分二。初明先救重苦。後菩薩爾時作是念言下。念徧救諸苦。今初。
佛子。菩薩摩訶薩。見諸眾生造作惡業。受諸重苦。以是障故。不見佛。不聞法。不識僧。便作是念。我當於彼諸惡道中。代諸眾生受種種苦.令其解脫。菩薩如是受苦毒時.轉更精勤。不捨不避。不驚不怖。不退不怯。無有疲厭。
何以故。如其所願。決欲荷負一切眾生.令解脫故。
【疏】有二。先見苦興悲。心堅不退。堅有七相。謂不捨所行。不避苦事。不驚忽至。不怖迷倒。不退大悲。多苦不怯。長苦無厭。
二何以下。徵以釋成。徵有二意。一云。生自造苦。何干菩薩。而欲代之。二云。劇苦難堪。何為不厭。釋意云。本願荷故。逢苦若厭。焉能荷負。
○二念徧救諸苦。
菩薩爾時作是念言。一切眾生.在生老病死諸苦難處.隨業流轉。邪見無智。喪諸善法。我應救之。令得出離。
又諸眾生.愛網所纏。癡蓋所覆。染著諸有。隨逐不捨。入苦籠檻。作魔業行。福智都盡。常懷疑惑。不見安隱處。不知出離道。在於生死.輪轉不息。諸苦淤泥.恆所沒溺。
菩薩見已。起大悲心。大饒益心。欲令眾生悉得解脫。以一切善根迴向。以廣大心迴向。如三世菩薩所修迴向。如大迴向經所說迴向。願諸眾生普得清淨。究竟成就一切種智。
【疏】救諸苦中二。先救八苦八難等苦。故有諸言。隨業流轉。是業繫苦。邪見無智。是愚癡苦。我應已下。起救之心。(【鈔】先救八苦者。一生苦。二老。三病。四死。五五盛陰。六求不得。七怨憎會。八愛別離。八難。下當廣釋。)二又諸眾生下。救迷四諦苦。文中分二。初念苦境。二菩薩見下。正興悲救。今初。於中先不知集。謂癡愛為本。是煩惱道。染著已下。明其業道。為有造行。故名染著。隨業入苦。如彼鳥獸。因食愛故。入於籠檻。作魔業行。明有惡業。福智都盡.明無善業。次常懷疑惑.無生道見滅之因。故不見安隱圓寂。不知出離道諦。在於生死苦諦。
二興悲救中。起大悲心者。令脫苦集故。大饒益心者。令得清淨滅道故。故用善根迴向。大迴向經者。賢首云。如圓教所說普賢迴向故。然藏內有大迴向經。此教最初。不應指彼。若結集從簡。於理可然。
○第二別明代苦迴向之心中。有五復念。前三明代苦之心。後二明迴向之心。今初即分為三。初明一向普救.無自為心。次眾苦備受.無懈怠心。三決志保護.無虛妄心。
復作是念。我所修行。欲令眾生。皆悉得成無上智王。不為自身而求解脫。但為救濟一切眾生。令其咸得一切智心。度生死流。解脫眾苦。
【疏】初文可知。
○二明眾苦備受。
復作是念。我當普為一切眾生備受眾苦。令其得出無量生死眾苦大壑。我當普為一切眾生.於一切世界一切惡趣中.盡未來劫受一切苦。然常為眾生勤修善根。何以故。我寧獨受如是眾苦。不令眾生墮於地獄。我當於彼地獄畜生閻羅王等險難之處.以身為質.救贖一切惡道眾生.令得解脫。
【疏】復二。先正明。後徵釋。今初言大壑者。如尾閭壑。飲縮眾生.無暫已故。後徵釋中。先徵意云。何以獨為眾生備受眾苦.復勤修耶。釋云。一身之苦.令多解脫。故願自受。顯悲之深。(【鈔】尾閭壑義.出現品當明。)問。眾生之苦。自業所招。自心所變。云何菩薩而能代耶。答。通論代苦。有其七義。一以苦自要。增悲念故。二約菩薩.本為利生。求法苦行。已名為代。後能為物為增上緣。亦名代受。三約菩薩留惑同事。受有苦身。為生說法。令不造苦因。因亡果喪。亦名代受。四設有眾生欲造無間等業。菩薩化止不從。遂斷其命。菩薩自受惡趣苦報。令彼得免無間大苦。名為代受。此依梁攝論第十一說。涅槃仙預國王。亦同此義。非唯意樂而已。五由菩薩初修正願。為生受苦。至究竟位。願成自在。常在惡趣救代眾生。如地藏菩薩。及現莊嚴王等。乃至饑世。身為大魚。皆其類也。或以光明照觸。或以神力冥加。其事非一。六由菩薩此願。契同真如彼眾生苦。即同如性。以同如之願。還潛至即真之苦。依此融通。亦合代也。七由普賢以法界為身。一切眾生皆是法界。即眾生受苦。常是菩薩。故名為代。上來七義。初但意樂。次二但約為增上緣。四五二義.實能身代。六七二義.理觀融通。(此依梁攝論者。本論云。甚深差別者。若菩薩由如此方便勝智.行殺生等十事。無染濁過失。生無量福德。速得無上菩提勝果。釋論曰。如菩薩能行如所堪行方便勝智。今顯此二義。若菩薩能行。知如此事。有人必應作無間等惡業。菩薩了知其心。無別方便。可令離此惡行。唯有斷命方便。能使不作此惡。又知此人。捨命必生善道。若不捨命。決行此業。墮極苦處。長時受苦。菩薩知此事已。作如是念。我若行此殺業。必墮地獄。願我為彼受此苦報。當令此人.於現在世.受少輕苦。於未來世.久受大樂。譬如良醫。治有病者。先加輕苦。後除重病。菩薩所行.亦復如是。於菩薩道.無非福德。故離染濁過失。因此生長無量福德。故能疾證無上菩提。如此方便.最為甚深。行盜等行。亦復如是。涅槃仙預國王者。第十六經梵行品。因說一子地。迦葉難云。若諸菩薩住一子地者。云何如來昔為國王行菩薩行時。斷絕爾所婆羅門命。下佛廣答。先說慈悲竟。末云菩薩常思以何因緣.能令眾生.發起信心。隨其方便。要當為之。諸婆羅門命終之後。生阿鼻地獄。即有三念。一者自念。我從何處。而來生此。即便自知從人道中來。二者自念我今所生。為是何所。即便自知是阿鼻地獄。三者自念我何業緣。而來生此。即便自知。我謗方等大乘經典。不信因緣。為國王所殺。而來生此。念是事已。即於大乘方等經典。生信敬心。尋時命終。生甘露鼓如來世界。於彼壽命。具足十劫。善男子。以是義故。我昔為與是人十劫壽命。云何名殺。)問。若依四五二義。應能普代。何故猶有眾生受苦。答。此有三義。一有緣無緣故。與菩薩有緣。則可代也。二業有定不定故。不定者可代。三若受苦有益。菩薩令受。方能究竟得離苦故。如父母教子。付嚴師令治。如是密益。非凡小所知。
○第三決志保護。
復作是念。我願保護一切眾生終不棄捨。所言誠實無有虛妄。何以故。我為救度一切眾生發菩提心。不為自身求無上道。亦不為求五欲境界。及三有中種種樂故。修菩提行。何以故。世間之樂。無非是苦。眾魔境界。愚人所貪。諸佛所訶。一切苦患因之而起。地獄餓鬼及以畜生閻羅王處。忿恚鬬訟.更相毀辱。如是諸惡。皆因貪著五欲所致。耽著五欲。遠離諸佛。障礙生天。何況得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如是觀諸世間。貪少欲味。受無量苦。終不為彼五欲樂故。求無上菩提修菩薩行。但為安樂一切眾生。發心修習成滿大願。斷截眾生諸苦索。令得解脫。
【疏】中二。先正明。後徵釋。徵意云。云何不捨。何名不虛。釋有二意。一異小乘。不自為故。二亦不為下。明異凡夫。著欲過故。文中三。初正明不求。二徵釋所以。所以不求者。見多過故。文中體即是苦。復能生苦。近障天樂。況大菩提。惑習雙亡。今言淫欲即是道者。善須得意。(【鈔】近障天樂者。釋曰。此即大品經意。第一經云。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增益六波羅蜜時。諸善男子。善女人。各各生歡喜意。念言。我等常為是人。作父母妻子親族知識。爾時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吒天。皆大歡喜。各各念言。我等常作方便。令是菩薩。離於淫欲。從初發意。常作童真。莫使與色欲苦會。若受五欲。障生梵天。何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是義故。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斷淫欲出家者。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非不斷欲。今言淫欲下。誡勸。得意之義。前已曾有。法界品中。更當廣釋。)三菩薩如是下。結成前義。
○第二有二復念。明迴向之心。即分二。初念令彼得樂。後念身為保護。今初。
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我當以善根如是迴向。令一切眾生得究竟樂。利益樂。不受樂。寂靜樂。無依樂。無動樂。無量樂。不捨不退樂。不滅樂。一切智樂。
【疏】乘前欲苦。故令得樂。文有十句。初總餘別。別中前八涅槃。後一菩提。於涅槃中。一住涅槃。能建大事。名為利益。二滅心數。三證無為。四無能所。五相不能遷。六廣無分量。七生死真性。即是涅槃。故無所捨。智冥真理。是以不退。八一得永常.湛然不滅。依解節經說。有五樂。一出家樂。脫家難故。二遠離樂。以斷欲得初禪故。三寂靜樂。二禪為首。覺觀息故。四菩提樂。於法如實覺故。五涅槃樂。息化入無餘故。彼通人天。今唯究竟。會釋可知。
○二念身為保護。
復作是念。我當與一切眾生作調御師。作主兵臣。執大智炬。示安隱道令離險難。以善方便俾知實義。又於生死海作一切智善巧船師。度諸眾生使到彼岸。
【疏】保護中。初示安隱道。令得菩提.名知實義。後又於下。令度生死海。得大涅槃。名到彼岸。
○第三總結成益。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隨宜救護一切眾生令出生死。承事供養一切諸佛。得無障礙一切智智。捨離眾魔。遠惡知識。親近一切菩薩善友。滅諸過罪。成就淨業。具足菩薩廣大行願無量善根。
【疏】成益中。初總標。所謂下別顯。別中。初句救護。餘皆成益。
○第四迴拔救護。謂孤標大志。普為眾生而無冀望。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正迴向已。作如是念。不以四天下眾生多故.多日出現。但一日出。悉能普照一切眾生。又諸眾生。不以自身光明故。知有晝夜。遊行觀察。興造諸業。皆由日天子出。成辦斯事。然彼日輪。但一無二。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修集(【校】集.宋合論本.綱要本.續藏及金陵疏鈔會本作習。)善根迴向之時。作是念言。彼諸眾生不能自救。何能救他。唯我一人.志獨無侶。修集(【校】集.宋合論本.續藏及金陵疏鈔會本作習與疏合。)善根如是迴向。所謂為欲廣度一切眾生故。普照一切眾生故。示導一切眾生故。開悟一切眾生故。顧復一切眾生故。攝受一切眾生故。成就一切眾生故。令一切眾生歡喜故。令一切眾生悅樂故。令一切眾生斷疑故。
【疏】文中二。先喻後合。喻中有二。一獨照喻。二又諸下。成益喻。法合亦二。先合獨照。後修習下。合前成益。即正顯迴向。初之一句。通其二勢。一成前。二標後。所謂下。別顯。文有十句。初總餘別。照謂照機。顧復之義。借用毛詩。餘文可了。(【鈔】顧復之義。借用毛詩云。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鄭玄箋云。顧.視也。復.反也。言子離雖近。猶步步反顧。今菩薩於諸眾生亦爾。)
○第二大段離相迴向。於中二。先以忘機之智導前大悲令成無緣。後安置下。正明大智離眾生相。今初。﹂
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我應如日。普照一切.不求恩報。眾生有惡。悉能容受。終不以此而捨誓願。不以一眾生惡故.捨一切眾生。但勤修習善根迴向。普令眾生皆得安樂。善根雖少.普攝眾生。以歡喜心廣大迴向。若有善根.不欲饒益一切眾生.不名迴向。隨一善根.普以眾生而為所緣。乃名迴向。
【疏】功高二儀而不仁。明逾日月而彌昏故。於中先正明無私。不求恩故.能容受惡。為普照故.不以一惡而捨眾多。設盡背恩。尚無嫌恨。豈況一耶。(【鈔】今初功高等者。即肇論中文。用老子意。老子云。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即道經道沖而用之章。注云。不仁者。不為仁恩也。芻狗有二。河上公云。芻草狗畜。即二物也。御注云。結芻為狗。不恃其警吠也。大意明天地聖人。無心恃其仁德也。今菩薩亦然。菩薩功高而不恃。般若觀空故。而彌昏者。若無所知也。言高二儀者。二儀覆而不載。載而不覆。菩薩兼之。又但覆身。不能覆心。及萬善等。言明逾日月者。日月之明。不兼晝夜。大悲菩薩。長燭幽昏。日月照身.不能照心。菩薩智慧反此。無法不照。故下文云。不求恩報。即不仁等義也。)後善根雖少下。顯成廣大。大智導悲。能普緣故。如聲入角.小亦遠聞。
○第二正明離相迴向。謂向實際。然一一隨相皆具如下諸句離相。說有前後。行在一心。(【鈔】然一一隨相等者。且如上向一眾生。即安置眾生無所著法性迴向等諸句。又如大般若。隨一離相。徧歷八十餘科之相。如一清淨。徧歷色等。今不欲繁文。故各併一處。)文分為二。先正明離相。後菩薩如是下。總結成益。前中義雖總通。且取文便。畧分為二。先會前迴向眾生明入實際。後以如是等下。會前迴向菩提.明入實際。然入實際。即事理無礙故。前段亦明不離蘊等。後段亦明離我我所。前中二。先廣明離善根迴向之相。二解一切下。雙結二相。前中有二十一迴向分四。初十四句.離所取相。次二句.離能取相。(【校】相.嘉興藏南藏疏本作想。)三一句.離能詮名言。四有四句.顯如如理。由離妄想.成正智故。令前名相.皆即如如。(初十四句等者。此中即具五法。一相。二妄想。三名。四如如。其正智含在離妄之中。)今初。
安置眾生於無所著法性迴向。見眾生自性不動不轉迴向。於迴向無所依無所取迴向。不取善根相迴向。不分別業報體性迴向。不著五蘊相迴向。不壞五蘊相迴向。不取業迴向。不求報迴向。不染著因緣迴向。不分別因緣所起迴向。不著名稱迴向。不著處所迴向。不著虛妄法迴向。
【疏】初總餘別。總謂令所向眾生。契同所向實際。故名安置。實際即法性。性自無著。(【鈔】性自無著者。揀非修成無著。修成文在安置之中。)別中二。前十入理。後三離過。今初。初句遣所向眾生。了自性故不著。凝然不動。隨緣不變。二遣能迴悲願。不依於悲。不取願相。三遣所迴善根。四遣所獲果報。五六二句.雙明起行之身.及所向眾生之相。即真故不著。即俗故不壞。七遣所成業行。八遣所得報相。上四遣體。九總顯諸事能成因緣。十總明前事從緣所起。明上迴向.不出前十。由後二句故無性.無性故即法性。故無所著。後三離過。一不著虛名。二不著報處。三不著敬養等。名虛妄法。
○二離能取相。
不著眾生相世界相心意相迴向。不起心顛倒想顛倒見顛倒迴向。
【疏】能取相中初句對所說能。後句別無三倒。謂於前諸事。起心分別。常無常等。名為心倒。於常等境.取分齊相.名為想倒。於相執實.名為見倒。翻背正信。立以倒名。翻上名為不起三倒。故大品十七。彌勒語須菩提言。新發意菩薩。隨喜諸佛。及佛弟子善根已。迴向菩提。云何不墮想心見倒。須菩提言。於彼善根。心不生想。用此心迴向菩提。於此迴向心。亦不生心想。如是迴向。則非想倒心倒見倒。若取相迴向。為想心見倒。光明覺品云。若於一切智。發生迴向心。見心無有生。當獲大名稱。此亦無三倒也。若依大般若第二會隨喜迴向品意。則上諸事。皆盡滅離變。此中何者是諸事耶。若菩薩知此一切。乃至菩提。皆無所有。而復能行隨喜迴向。則非想心見倒。以無所得為方便故。
○三一句離能詮名言。
不著語言道迴向。
○四有四句顯如如。
觀一切法真實性迴向。觀一切眾生平等相迴向。以法界印印諸善根迴向。觀諸法離貪欲迴向。
【疏】以前明妄空。一切皆空。此彰實有.一切妙有。又即前之空。是此之實。二義不二為真法印。是即妄取迴向.菩薩不有。真實迴向.菩薩不無。文有四句。初總顯實性。次別約眾生。三印諸事善。四心絕貪求。(【鈔】四有四句下。先彰大意。以諸宗或說妄空真有。二真空妄有。三真妄俱有。四真妄俱空。此具四意。前明名相妄想皆空。即妄空也。此顯如如理有。即真有也。而疏云。一切皆空者。則涅槃菩提亦空。計有為妄情故。又言一切妙有者。則眾生善根亦皆妙有。萬法即真故。次云。又即前之空。是此之實者。上明前空此有。今即前之空。是此之實。則空即有.則空非空。此有即空.則有非有矣。由此則妄空真有。即是妄有真空。何者。謂虛妄之法。緣生無性。名為妄空。真性湛然。名為真有。今即上妄法緣生。故名妄有。即無性性。名為真諦。故說真空。此無性空.體即是實。故名真有。是故言語則別。理無二致。是則妄取迴向下。結成本義。此即妄空真有意。然但除其病。而不除法。故前相歷然。而無取著耳。)
○第二雙結。
解一切法無.種植善根亦如是。觀諸法無二.無生無滅.迴向亦如是。
【疏】雙結者.一句結所迴善根。善根可以獨修。但云種植。一句結迴向行。迴向必有能所。故觀無二。如此。則德本不生。惑本不滅。又惑累寂然不生。真德湛然不滅。(【鈔】如此則德本不生者。此是真有本有。湛然不生。妄惑本空。空無可滅。又惑累寂然不生。翻上惑不滅為不生。真德湛然不滅。翻上真不生為不滅。前惑空無可滅。今空則寂然故不生。前以真無初故不生。今以真無後故不滅。)
○第二會前迴向菩提入實際者。又前明隨相。次辨離相。欲顯此二同時。故雙非即離。文中三。初結前生後。二非即下。法喻釋成。三離我下。結成迴向。今初。
以如是等善根迴向。修行清淨對治之法。所有善根.皆悉隨順出世間法。不作二相。
【疏】由前離相。所行清淨。故順出世無上菩提。而言二者。善根迴向。世與出世。若有若無。若即若離。皆名為二。今並無之。
○二釋成。
非即業修習一切智。非離業迴向一切智。一切智非即是業。然不離業得一切智。
以業如光影清淨故。報亦如光影清淨。報如光影清淨故。一切智智亦如光影清淨。
【疏】釋成中。先法。後喻。法中二對。初以所迴善根。對能迴行願。辨非即離。明因中無二。初句業非迴向。能所別故。次句不離。離業無可迴故。亦同淨名。布施迴向一切智為二。布施性即是迴向一切智性。故不離.斯為不二。非即.故無不二也。後對因果相望。初句果不即因。後句離因無果。文影略耳。理應因果各有非即離義。(【鈔】文影略者。亦合云。業非一切智。然不離一切智而別有業。故云。理應因果。各有非即非離之義。)後喻中。乘光發影。及水月之影。皆緣生無性。非即非離。故云清淨。初二句以因對報。報通十地故。後二句以報對果。
○三結成迴向。
離我我所一切動亂思惟分別。如是了知。以諸善根方便迴向。
【疏】結成迴向者。能迴之我。所迴之所。若隨若離。並稱動亂。今照而常寂.故離斯分別。而不壞相.故名方便。
○第二總結成益。
菩薩如是迴向之時。度脫眾生常無休息。不住法相。雖知諸法無業無報。善能出生一切業報而無違諍。如是方便善修迴向。菩薩摩訶薩如是迴向時。離一切過。諸佛所讚。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一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
【疏】成益者。由隨離不二。故成無礙離過之益。及第三結名。文並可知。
○第二重頌分。文二。先敘儀意。
爾時金剛幢菩薩。觀察十方一切眾會。暨於法界。入深句義。以無量心修習勝行。大悲普覆一切眾生。不斷三世諸如來種。入一切佛功德法藏。出生一切諸佛法身。善能分別諸眾生心。知其所種善根成熟。住於法身而為示現清淨色身。承佛神力。即說頌言。
【疏】於中初後二句說儀。入深句義者。說依。以無量下。亦是說依。依此說故。亦說所為。為此說故。
○後正陳偈詞。
不思議劫修行道 精進堅固心無礙 為欲饒益羣生類 常求諸佛功德法 調御世間無等人
修治其意甚明潔 發心普救諸含識 彼能善入迴向藏 勇猛精進力具足 智慧聰達意清淨
普救一切諸羣生 其心堪忍不傾動 心善安住無與等 意常清淨大歡悅 如是為物勤修行
譬如大地普容受 不為自身求快樂 但欲救護諸眾生 如是發起大悲心 疾得入於無礙地
十方一切諸世界 所有眾生皆攝受 為救彼故善住心 如是修學諸迴向
【疏】二十八偈分二。前八偈半。頌所迴善根。前六四等。一慈。二悲。一偈半喜。一偈半捨。如地無心故。一偈結其普徧。
修行布施大欣悅 護持淨戒無所犯 勇猛精進心不動 迴向如來一切智 其心廣大無邊際
忍力安住不傾動 禪定甚深恆照了 智慧微妙難思議 十方一切世界中 具足修治清淨行
【疏】後二偈半。明六度。
如是功德皆迴向 為欲安樂諸含識 大士勤修諸善業 無量無邊不可數 如是悉以益眾生
令住難思無上智
【疏】後如是下。十九偈半。頌迴向行。分二。前七偈半。頌隨相。初一偈半。頌利樂迴向。
普為一切眾生故 不思議劫處地獄 如是曾無厭退心 勇猛決定常迴向 不求色聲香與味
亦不希求諸妙觸 但為救度諸羣生 常求無上最勝智 智慧清淨如虛空 修習無邊大士行
如佛所行諸行法 彼人如是常修學 大士遊行諸世界 悉能安隱諸羣生 普使一切皆歡喜
修菩薩行無厭足 除滅一切諸心毒 思惟修習最上智 不為自己求安樂 但願眾生得離苦
此人迴向得究竟 心常清淨離眾毒 三世如來所付囑 住於無上大法城
【疏】後六頌。代苦迴向。餘略不頌。(【鈔】餘略不頌.即不頌受惱迴拔二救護也。)
未曾染著於諸色 受想行識亦如是 其心永出於三有 所有功德盡迴向 佛所知見諸眾生
盡皆攝取無有餘 誓願皆令得解脫 為彼修行大歡喜 其心念念恆安住 智慧廣大無與等
離癡正念常寂然 一切諸業皆清淨 彼諸菩薩處於世 不著內外一切法 如風無礙行於空
大士用心亦復然 所有身業皆清淨 一切語言無過失 心常歸向於如來 能令諸佛悉歡喜
【疏】未曾下十二偈。頌前離相。於中二。前五頌正明離相。
十方無量諸國土 所有佛處皆往詣 於中覩見大悲尊 靡不恭敬而瞻奉 心常清淨離諸失
普入世間無所畏 已住如來無上道 復為三有大法池 精勤觀察一切法 隨順思惟有非有
如是趣於真實理 得入甚深無諍處 以此修成堅固道 一切眾生莫能壞 善能了達諸法性
普於三世無所著 如是迴向到彼岸 普使羣生離眾垢 永離一切諸所依 得入究竟無依處
一切眾生語言道 隨其種類各差別 菩薩悉能分別說 而心無著無所礙 菩薩如是修迴向
功德方便不可說 能令十方世界中 一切諸佛皆稱歎
【疏】後十方下七偈。頌前成益。文並可知。
【論】已下頌中。有五十六行頌。頌此救護眾生離眾生相迴向。此一段中。明菩薩所行之行.均調得所。兩行一頌。如文自具。得意以行行之。第二隨文解釋者。何故名為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釋此名目。有二義。一明隨位修行次第之法。二明本位名號。一明隨位修行次第之法者。如十住中。於初發心住。求一切智。此菩薩所緣十種難得法而發於心。所謂處非處等十種如來智力而發於心。生佛家。為佛真子。如十行之中。行歡喜行。為大施主。凡所有物。悉能惠施。無有悔吝。行菩薩行.以為所緣。如此十迴向中初迴向.名救護眾生離眾生相者。即以六波羅蜜四無量心以為所緣。明即以十住十行所得大智法身無著淨行。起廣大願行。處於生死。以六波羅蜜以為行首。慈悲喜捨以為處生死利物之緣。是故即名為救護眾生離眾生相迴向。即以慈悲喜捨為救護。以六波羅蜜出世間法為離眾生相故。為六度行門是出世行故。是故如是安立次第。總在十住初發心位.一時總具。只為紙素竹帛名言次第。遂生分段。非是法有前後義故。如十住位中.善財童子表法之中。海門國觀大海。具有阿修羅等十王供養等。是迴向義。然教門次第升進。不可不存。若不如斯。使後學之流。行沈淪而不進。二明本位之名者。又以大智法身以為離體。十波羅蜜四無量心以為處生死救護眾生所緣。是故名救護眾生離眾生相迴向。以智體無依。所救護者無性。眾生無相。正為救護而無作者故。眾生自真.無出沒故。名救護眾生離眾生相迴向。成此初迴向法門。具足五緣。一具自了法身本自清淨解脫緣。二得大智慧解脫緣。三具大願力奉事諸佛利眾生緣。四十波羅蜜具足勝行緣。五慈悲喜捨一切眾生緣。具此五法。方能成就。此初迴向。此之一段。以檀波羅蜜為主。九波羅蜜為伴。善財以鬻香長者號青蓮華。表所行行之人。以名下義。思之可解。於中所行法則。鬻香長者賣香人也。能辨諸香。和合諸香。賣鬻與人。用表此位之行。前已釋竟。(第一迴向竟。)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論纂要卷第四十七
CBETA 编码:B0002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