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傳羯臘摩經
有一次,佛陀带领弟子们来到羯腊摩人居住的村庄。当地百姓早就听说佛陀德行崇高、圣洁无比,智慧广大无边。这时,村民们聚集起来,恭敬地向佛陀行礼,然后对佛陀说:世尊,那些外道和婆罗门的弟子们经常来我们这里,各自宣扬他们的主张,互相夸耀又互相诋毁,用尽各种手段。我们感到困惑,无法分辨谁对谁错。现在我们这些村民有幸听闻您的教导,恳请佛陀慈悲开示,让我们脱离迷茫,认识真理,这将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佛说:很好,我为你解说。对事理有疑问,就应当去质疑。有人说这是最好的,有人说这是最坏的,不要轻易相信。更不要认为若不确定真假,就不该下结论。用这种方式自我开解,误以为是真理。即便是传统,代代相传,广泛流行,也难以作为凭据。
再者,任何传言都不应轻易相信,众人之言虽能熔化金属,却不足以证明事实。
再者,对于书籍、文稿、著作、论述、校勘、注释,若声称出自古代圣贤之手,应当心怀敬意、虚心学习。但其中若有离奇怪异的说法,引人想入非非,疑似神怪之谈,或号称天机谋划者,切莫轻易相信,不可被迷惑。
此外,对于世间种种事物,不可单凭主观猜测。遇到偶然现象,尚未明了其发展过程,便固执地将开端当作结局,擅自下定结论。一件事尚未弄清,就妄加议论其他;以偏概全地类比推理,应付万千变化。看见容器能盛水,就相信世间本有城墙;望见树影摇曳,便认定弥楼山的存在;目睹城市房屋由人所建,就断言众生皆由神灵创造——诸如此类的臆测,皆不可信。
此外,不可持有偏见,不可养成傲慢习气。衣着装饰、语言文化,皆为本国精华,远胜他国。
此外,不要仅凭直觉就轻信一个人。如果你看到某人外表出众,就断定他聪明能干、值得信赖;如果你看到某人位高权重、超越众人,就全盘接受他的话;或者你心里想:这样的大人物,理应得到信任,若不是极其贤能,国王怎会宠信他,让他身居高位呢?
另外,你们不要因为师长有权威,或者自己尊敬崇拜,就认定他们所相信、所奉行的一定正确。我也相信,我也奉行。我告诉你们,应当自己思考:这是恶事,必定遭受业报,有智慧的人会鄙视,相信它没有好处,还会留下后患。你们明白这一点,就应该立刻舍弃。
你们这些村民,回答我的问题。罗巴是贪,就是贪欲;多撒是嗔,忿怒残忍;谟哈是痴,愚昧妄想。或有一种念头,或兼有三种,从人心生起,衡量其结果,是否有益。村民们一起回答:啊,世尊,这些都没有益处。
佛陀继续问道:贪婪、愤怒、愚痴的人,杀害、偷盗、淫乱、说谎、教唆他人,人们跟着效仿,难道不是这样吗?村民们一起回答:世尊说的确实如此。
佛陀继续问道:贪婪、愤怒、愚痴的念头,杀害、偷盗、淫乱、妄语,这些行为是善是恶?是正是邪?有智慧的人会称赞,还是鄙弃?这三种行为是否有害,是否会带来灾祸?村民们一同回答:确实如世尊所说,您的开示非常明白。
于是佛陀说道:这个根本道理,现在我来宣说。不要立即相信接受。你们听到之后,要自己辨别。知道有不善之处,就应该舍弃。
那时佛陀开示正道:如果有人自己知道,任何一件事是善非恶,智者赞赏,益处很多,能带来快乐利益,就应当怀着信心和愿望,努力多做。我现在再问:第一,阿罗巴;第二,阿多撒;第三,阿谟哈。去除贪、嗔、痴,是否有益?众人回答:有益。
佛陀又问:不贪心的人,不生气的人,不愚痴的人,不会去杀害生命,不会去偷盗财物,不会去邪淫妄为,不会说虚假的话,是这样吗?众人回答:完全如佛所说。
佛陀再次问道:去除贪欲、愤怒、愚痴、杀生、偷盗、邪淫、妄语这些行为,是善还是恶?是正还是邪?智者会谴责它们,还是会称赞它们?这些行为是有益还是无益?会招致灾祸还是带来吉祥?众人回答:这些行为是善的、是正的,智者会称赞它们,因为能利益众生,带来福报与吉祥。
于是佛陀说:我现在宣讲,你们一起听。不要立刻就相信接受。一旦生起信心,必须通过自己的觉悟,发心接受持守,依教奉行不懈怠。
最后佛陀说,圣者的三种戒律是:不贪婪、不仇恨、不做愚昧狂妄的事。要明白并实践这四点:慈、悲、喜、舍,这就是四梵住。慈心是愿一切众生共同享受幸福快乐,各自如愿以偿;悲心是深切同情,愿一切众生,无论在地狱还是其他道中,都能摆脱种种苦恼,如同见到至亲好友,病痛立刻痊愈;喜心是与众生共享快乐,如同结伴同游;舍心是保持公正之心,不偏袒不私心,视一切众生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