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
这位居士姓江,名忠业,字味农。法名妙煦。晚年改名杜,号定翁。在他所著的书中,有时署名幻住,有时署名胜观。根据情境随意取名,并无固定。祖籍本是江苏江宁南乡凌阁村。因祖父乐峰公在湖北为官,于是定居湖北。居士年幼时,就跟随乐峰公诵读《金刚经》,终身未曾间断。父亲訒吾公是前清官员,政绩卓著。居士于光绪壬寅年乡试中举,后得任陕西候补道。但他志在奉养双亲,不热衷仕途。訒吾公宦游数十年,从江西到四川,居士都随侍左右,协助处理大小事务,必亲力亲为。居士中年丧偶,感悟人世无常,便潜心学佛。虽遵父母之命续弦,但早已决心在家修行。
辛亥年秋,訒吾公年老辞官。居士侍奉父母从四川返回湖北。正值革命兴起,家产尽失。避难东下,先居杭州,后至上海。虽历经颠沛流离,却安贫乐道,泰然处之。訒吾公忠贞刚正,严命居士不得再入仕途。居士谨记教诲,不敢违背。丁巳年,訒吾公去世。居士在哀痛中趁机劝母亲郭太夫人长斋念佛。戊午年春,拜禅宗高僧微军和尚为师,受菩萨戒。精进修持,颇有体悟。当时北方五省旱灾严重,居士受托携款北上赈灾,参与佛教赈灾会发放十万善款,救活众多灾民。我与居士相识于上海,后在北京重逢。那年夏天,道友徐文霨、梅光羲等请观宗寺谛闲法师北上宣讲《圆觉经》。法师随性发挥,超出讲义。我请居士与黄士恒记录每日讲经内容,由居士汇总成书,经谛闲法师认可,取名《圆觉亲闻记》。当时京师图书馆藏有敦煌写经八千余卷,多为秘笈,需专家整理。我向教育部推荐居士负责校理。两年间,居士从残卷中辑成《大乘稻芊经随听疏》一卷、《净名经集解关中疏》二卷。居士在跋文中详述辑佚艰辛,感叹因缘殊胜。庚申年回沪后,郭太夫人患病,居士诵《大悲咒》加持,家人助念佛号。太夫人临终坐起,向西合掌念佛而逝。居士从此信念更坚。
居士曾遗憾多生习气难除,想借密教神咒之力消除。再到北京,遇日本觉随和尚修欢喜天法,便约同道请其设坛传授。圆满日,居士顿觉身形高大无垠。觉随说他得福最大。后随觉随赴日本高野山学东密,因故未能久留。返国后与简照南兄弟筹办功德林佛经流通处,汇集各地经版流通全国。居士认为南岳慧思大师《大乘止观》是东土罕见瑰宝,智者大师《摩诃止观》即源于此。但南岳心法久佚海外,宋时虽传回却少人重视,甚为惋惜。辛酉年夏,上海南园居士发起讲经会,居士建议请谛闲法师讲《大乘止观》。他每日记录,对深奥处详加譬喻说明,经谛闲法师反复审定,至癸亥年成书《述记》。谛闲法师谦称此书七八成出自居士之手,居士则归功于法师,两人谦让。又因书中术语难解,屡经修改,历时八年成二十卷刊行。乙丑年夏,白普仁尊者南下主持金光明法会,居士被推举协助,辗转数千里操办法务,并借此研究藏密。己巳年秋应福州信众请,赴闽弘法三月。庚午年秋在沪开讲《大乘止观述记》,逾年方毕。后任省心莲社社长,常讲大乘经典并领众念佛礼忏。
我知居士于《金刚经》独有心得,甲戌年夏请其讲解。莲社同人要求公开讲授,居士每次自写讲义由我抄录。法会圆满积稿四册,居士认为尚需润色补缺。同人为他辟静室专事著述,但因黄梅时节多病及超度南北死难众生等事延搁,终未完成,已得十之六七。其解经多有创见,如释佛说《金刚经》时未现瑞相,是为表不住相之理;又据古注及敦煌写经订正"应云何住"与"云何应住"两问差别:前者为初发心者问安住菩提心,后者为已发心者问离相发心。戊寅年初夏,居士卧病不起,弟子们终日助念。他神志清明,自谓"勤修一生岂不了脱"。五月十八日晚,自言佛光接引,叮嘱蔡济平"修持以普贤行愿为最要",后在众念佛声中安详示寂,享年六十七。我与居士相交二十余年,初只知其博通各宗归心净土,近年深交方明他一生得力般若,定中悟境已五年有余。他常说"教宗般若,行在弥陀",说法自在无碍。我偶有疑问请教,他的解答总是高出一筹。其戒行精严,堪为世范,诚佛门龙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