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觀莊嚴論中八品七十義略解
現觀莊嚴論中八品七十義略解
法舫兄:朗禅法师的遗稿我已审阅,发现其中章节编排并不统一,有时依照全书文义划分,有时又按照八品中七十件事的次序排列,因此你难以理解。特别是第六品完全缺少章节划分,第七品内容杂乱无序,第八品中关于三果的部分也缺失了开头两段。我推测这是遗稿本身的缘故,不便擅自改动,仅就现存的七十件事项前添加“甲”字作为标记,缺失部分则不便越权代为补充。
我知道你数完甲字后,因为不到七十个,肯定还是不明白七十事是什么。今天我有空闲,先给你列个清单,简单说明一下。等以后有空,再写个详细的解释给你。你应该会高兴吧。
《现观庄严论》是将《般若经》的每一部分分为八大段来解释。换句话说,它就是《般若经》的纲要。这八段的名称为:一、一切相智,又称一切种智;二、道相智,又称道种智;三、一切智;四、圆满一切相现观加行;五、顶现观加行;六、渐次现观加行,或称次第现观加行;七、一刹那现观菩提加行;八、法身。这八段就是全论展开的八品。如果稍加归纳,前三品称为性相,接着是彼加行,随后是彼极顶,再是彼次第,接着是彼边际,最后是异熟,共六段。若进一步归纳,前三品是境,接下来的四品加行是因,最后一品法身及事业是果,也可以归纳为境、因、果三大段。如果将这八段分开,第一段包含十事,第二段有十一事,第三段九事,第四段十一事,第五段八事,第六段十三事,第七、八段各有四事,合在一起就是七十件事。这七十件事又称七十义。八品的八事称为八事。通常所说的八事七十义,即指此。
第一段的十项内容是:一、发心;二、教导;三、顺决择分;四、正行所依据的法界,也称为能成的依托;五、所缘;六、所为之事;七、铠甲;八、趣入;九、资粮;十、出离。
第二部分的十一项内容是:一、映夺等;二、了解声闻道;三、了解麟喻道;四、菩萨见道;五、修道的作用;六、胜解修道;七、赞扬宣扬;八、回向修道;九、随喜修道;十、引发修道;十一、最清净修道。
六、所追求的目标。菩萨为了证得何种境界而修行正道?其最终证得的果位,正是大乘修行所追求的境界。具体可分为三方面。此境界唯在佛地才能圆满达成。论中"思惟众生皆殊胜"等一颂已作详细阐释。
十、出离指的是坚定不移地证得超越一切现象智慧的清净境地瑜伽,这便是出离的正确修行表现。这一内容分为八种类型。其范围仅限于三种清净境地。论中所说"目的与平等"两首偈颂,即是对此的详细解释。以上是简要说明一切相智品中的十项内容。
这是第四大段十一件事的总摄颂。下面依次简要说明。
二、所谓加行,无论是对心还是对境,以及在事、道、相三个方面,修习真实空性、永远远离戏论、止观双运所摄持的菩萨瑜伽,就是这一品所说的正加行之相。具体分为十九种,如果仅就此处所说的来算,就有二十种加行。其范围从大乘加行道的暖位,一直到十地的最后阶段都包括在内。 经论中“已承事诸佛”等六首偈颂,就是对此的详细解释。但其中前两首偈颂,是说明能够修习般若之人的资格。也就是说,现前有善知识摄受,往昔已经承事过诸佛等,内外因缘都具足的菩萨,才是真正修习般若的法器。
四、心遍住,是指已成熟并生起见道功德的三摩地,心能普遍安住于无边大乘第四顺决择分,这就是心遍住顶加行的状态。论中“四洲及小千”等一颂,即是对此的详细解释。
论中又说“渐次有十三”,这便是第六段中十三事的总结颂。也应当分开来解说。
一、通过布施修持的摄受,为了使三智行相坚固稳定,依次修习三智行相之慧所摄持的菩萨瑜伽,就是布施渐次加行的表现。以此类推。 二、通过持戒修持的摄受,为了使三智行相坚固稳定。 三、通过忍辱修持的摄受。 四、通过精进修持的摄受。 五、通过禅定修持的摄受。 六、通过智慧修持的摄受,为了使三智行相坚固稳定,如上述所说。 七、通过念佛修持的摄受,为了使三智行相坚固稳定,渐次修习三智行相之慧所摄持的菩萨瑜伽,就是念佛渐次加行的表现。 八、通过念法修持的摄受,为了使三智行相坚固稳定。 九、通过念僧修持的摄受。 十、通过念戒。 十一、通过念天。 十二、通过念舍修持的摄受,为了使三智行相坚固稳定,渐次修习三智行相之慧所摄持的菩萨瑜伽,就是念舍渐次加行的表现。 中间省略的部分均可依此类推。 十三、通过能现证一切法实性空的堪能,为了使三智行相坚固稳定,依次修习三智行相之慧所摄持的菩萨瑜伽,就是无性自性渐次加行的表现。 其界限从大乘资粮道开始,直至十地最后一刹那之前的一切阶段皆具足。 论中以“从布施乃至智慧”等一偈广释其义。第六品的十三事仅此一偈而已。
论中又说:刹那证得菩提,由相分为四种。这便是第七段中的四件事。现在也依次解释一下。
一、若在行事的最短瞬间,当下证悟一种无漏异熟法时,与此同类的一切其他法都能当下证悟。以此功能直接对治所知障的,即是无漏异熟刹那加行之相。
二、又于那一瞬间,当下证悟一种无漏非异熟法时,与此同类的一切其他法皆能当下证悟。此功能直接对治所知障的,即是无漏非异熟刹那加行之相。
三、因能当下证悟补特伽罗无我,直接对治所知障,即是无二刹那加行之相。
四、因当下证悟一切法空,直接对治所知障,即是无相刹那加行之相。此界限唯在十地菩萨最后心位方有。论中“施等一一法”等五颂,广释此刹那加行之相。
论中又说:自性与圆满报身,以及其余化身,法身及其事业,这四相正被宣说。这便是第八大段中四事的总结颂。也需略作解说。
一、自性身,具备两种清净的无为身,即自性身的特征。此分为本性清净的自性身和离垢清净的自性身两种。佛陀身中的内心法性,即前者的特征;断除障碍的断德,即后者的特征。此唯在佛地才有。本论第八品开头的“能仁自性身”等十一颂有详细解释。
二、具备五种决定的究竟色身,即是报身的特征。五种决定为:一、处所决定,唯住色究竟天;二、身相决定,必定具足相好庄严;三、眷属决定,皆为圣位菩萨;四、法决定,专说大乘正法;五、时间决定,直至生死未空之际,持续利益有情。论中“相有三十二”等二十一颂有详细解释。
三、化身,即非具足五种决定的究竟色身,此为化身的特征。此分为巧变化身、生变化身、胜变化身三种。论中“乃至有三有”等八颂,详细解释化身及事业。
四、法身,观待如所有性、尽所有性所立的究竟见智,即是智慧法身的特征。此分为通达如所有性的智法身和通达尽所有性的智法身两种。此等唯在佛地才有。
以上便是略说第八大段中的四事。
舫兄!我整整写了一天才把八品七十事的概要说了这么一点点。虽然你不能完全明白,想必也能稍微得到一点概念吧。我再把《现观庄严论》的颂文给你列个清单。
第一品共有七十三首偈颂。开篇第一首是礼敬文,接下来两首阐明造论目的,这三首可视为全论的序言部分。第四、五两首即前文提及的八品总纲颂。从第六首起连续十三首偈颂,构成前文所述七十要义的总颂。自第九首开始直至第七十三首完结,皆为详细阐释初品十项要义的正文内容。
第二品包含三十一颂,详细解释了十一个问题,前文已逐一说明。第三品有十六颂,前十五颂依次阐述一切智的九项内容,最后一颂简要总结前三品要义。第四品七十三颂、第五品四十二颂、第六品一颂,均如前文所述分别阐释完毕。第七品五颂中,前两颂说明一事,后三颂各述一事。第八品四十颂,前十一颂解释自性身,中间二十一颂阐释圆满报身,最后八颂说明化身及事业。智慧法身内容亦附于此处论述,未设专颂。第八品结束后另有两颂,将八品归纳为六类或三类,作为对前八品全论的总体观照。这两颂仅属全论附属部分的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