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選輯(晉書、宋書、梁書、魏書、隋書、舊唐書、元史、明史)

扶南國,在日南郡之南,海西大灣中,去日南可七千里,在林邑西南三千餘里。城去海五百里。有大江廣十里,西北流,東入於海。其國輪廣三千餘里,土地洿下而平博,氣候風俗大較與林邑同。出金、銀、銅、錫、沉木香、象牙、孔翠、五色鸚鵡。
扶南国位于日南郡以南,西面环海的大海湾中,距离日南郡约七千里,在林邑国西南方向三千余里。都城离海五百里。境内有条大江宽达十里,向西北方向流淌,最终向东汇入大海。该国疆域方圆三千余里,地势低洼平坦,气候风俗与林邑国大致相同。当地盛产金银铜锡、沉香木、象牙、孔雀翠羽和五彩鹦鹉。
其南界三千餘里有頓遜國,在海崎上,地方千里,城去海十里。有五王,並󰊋屬扶南。頓遜之東界通交州,其西界接天竺、安息徼外諸國,往還交市。所以然者,頓遜迴入海中千餘里,漲海無崖岸,船舶未曾得逕過也。其市,東西交會,日有萬餘人。珍物寶貨,無所不有。又有酒樹,似安石榴,采其花汁停甕中,數日成酒。
往南三千多里有个顿逊国,位于海角之上,国土方圆千里,王城离海岸十里。国内分封五位诸侯王,都归扶南国管辖。顿逊东境与交州接壤,西境毗邻天竺、安息等境外诸国,商旅往来贸易频繁。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顿逊国深入海内千余里,周边海域广阔无边,船舶从未能直接穿越。该国市场东西商贾云集,每日流动人口超过万人。奇珍异宝应有尽有。当地还生长着酒树,果实类似安石榴,采集其花汁贮存在陶瓮中,数日便能发酵成酒。
頓遜之外,大海洲中,又有毗騫國,去扶南八千里。傳其王身長丈二,頸長三尺,〔一三〕自古來不死,莫知其年。王神聖,國中人善惡及將來事,王皆知之,是以無敢欺者。南方號曰長頸王。國俗,有室屋、衣服,噉粳米。其人言語,小異扶南。有山出金,金露生石上,無所限也。國法刑罪人,並於王前噉其肉。國內不受估客,有往者亦殺而噉之,是以商旅不敢至。王常樓居,不血食,不事鬼神。其子孫生死如常人,唯王不死。扶南王數遣使與書相報答,常遺扶南王純金五十人食器,形如圓盤,又如瓦塸,名為多羅,受五升,又如椀者,受一升。王亦能作天竺書,書可三千言,說其宿命所由,與佛經相似,並論善事。
在顿逊国之外的大海岛屿上,有个毗骞国,距离扶南八千里。相传那里的国王身高一丈二尺,脖子长三尺,自古以来长生不老,没人知道他活了多少年。国王神通广大,国民的善恶行为以及未来之事,他全都知晓,因此没人敢欺骗他。南方人称他为长颈王。该国风俗是住房屋、穿衣服、吃粳米。当地人的语言与扶南略有差异。山中有金矿,金子裸露在岩石表面,开采不受限制。该国刑法是将罪人带到国王面前分食其肉。国内不准商人停留,有擅自前来的也会被杀吃掉,因此商队不敢前往。国王常住在楼阁里,不食荤腥,不供奉鬼神。他的子孙和普通人一样会生老病死,唯独国王永生不死。扶南王多次派使者带着书信往来交流,毗骞王常回赠扶南王五十个纯金餐具,形状像圆盘或瓦罐,称为多罗,容量五升;还有碗状器皿,容量一升。国王能书写天竺文字,写满三千字,内容讲述前世因缘,与佛经道理相通,也阐述行善积德之事。
又傳扶南東界即大漲海,海中有大洲,洲上有諸薄國,國東有馬五洲。復東行漲海千餘里,至自然大洲。其上有樹生火中,洲左近人剝取其皮,紡績作布,極得數尺以為手巾,與焦麻無異而色微青黑;若小垢洿,則投火中,復更精潔。或作燈炷,用之不知盡。
据传扶南国东界即大海,海中有大岛,岛上有诸薄国,国东有马五洲。再向东航行千余里,可达自然大洲。洲上有树木生于火中,附近居民剥取树皮,纺织成布,最多只能织出几尺长的手巾,质地与焦麻相似但颜色偏青黑;若有污渍,投入火中即可恢复洁净。此布亦可作灯芯,燃烧不尽。
扶南國俗本躶體,文身被髮,不制衣裳。以女人為王,號曰柳葉。年少壯健,有似男子。其南有徼國,〔一四〕有事鬼神者字混填,夢神賜之弓,乘賈人舶入海,混填晨起即詣廟,於神樹下得弓,便依夢乘船入海,遂入扶南外邑。柳葉人眾見舶至,欲取之,混填即張弓射其舶,穿度一面,矢及侍者,柳葉大懼,舉眾降混填。混填乃教柳葉穿布貫頭,形不復露,遂治其國,納柳葉為妻,生子分王七邑。其後王混盤況以詐力間諸邑,令相疑阻,因舉兵攻并之,乃遣子孫中分治諸邑,號曰小王。
扶南国的风俗原本是赤身裸体,身上刺纹披发,不穿衣裳。以女子为王,名叫柳叶。她年轻健壮,像男子一样。该国南边有个小国,有个侍奉鬼神的人叫混填,梦见神灵赐给他弓箭,他乘坐商船出海,混填清晨起来就到庙里,在神树下得到弓箭,于是按照梦中指引乘船出海,来到扶南国边境。柳叶的部众看见船到,想抢夺,混填就拉开弓射他们的船,箭穿过一面船板,射中侍从,柳叶非常害怕,率领部众投降混填。混填于是教柳叶用布遮住身体,不再裸露形体,随后治理这个国家,娶柳叶为妻,生下的儿子分封治理七个城邑。后来国王混盘况用诡计和武力离间各城邑,使他们互相猜疑,然后发兵吞并,并派子孙分别治理各城邑,称为小王。
盤況年九十餘乃死,立中子盤盤,以國事委其大將范蔓。〔一五〕盤盤立三年死,國人共舉蔓為王。蔓勇健有權略,復以兵威攻伐旁國,咸服屬之,自號扶南大王。乃治作大船,窮漲海,攻屈都昆、九稚、典孫等十餘國,開地五六千里。次當伐金隣國,蔓遇疾,遣太子金生代行。蔓姊子旃,〔一六〕時為二千人將,因篡蔓自立,遣人詐金生而殺之。蔓死時,有乳下兒名長,在民間,至年二十,乃結國中壯士襲殺旃,旃大將范尋又殺長而自立。更繕治國內,起觀閤遊戲之,朝旦中晡三四見客。民人以焦蔗龜鳥為禮。國法無牢獄。有罪者,先齋戒三日,乃燒斧極赤,令訟者捧行七步。又以金鐶、雞卵投沸湯中,令探取之,若無實者,手即焦爛,有理者則不。又於城溝中養鰐魚,門外圈猛獸,有罪者,輒以餵猛獸及鰐魚,魚獸不食為無罪,三日乃放之。鰐大者長二丈餘,狀如鼉,有四足,喙長六七尺,兩邊有齒,利如刀劍,常食魚,遇得麞鹿及人亦噉之,蒼梧以南及外國皆有之。
吳時,遣中郎康泰、宣化從事朱應使於尋國,國人猶裸,唯婦人著貫頭。泰、應謂曰「國中實佳,但人褻露可怪耳。」尋始令國內男子著橫幅。橫幅,今干漫也。大家乃截錦為之,貧者乃用布。
晉武帝太康中,尋始遣使貢獻。穆帝升平元年,王竺旃檀奉表獻馴象。詔曰:「此物勞費不少,駐令勿送。」其後王憍陳如,本天竺婆羅門也。有神語曰「應王扶南」,憍陳如心悅,南至盤盤,扶南人聞之,舉國欣戴,迎而立焉。復改制度,用天竺法。憍陳如死,後王持梨陁跋摩,宋文帝世奉表獻方物。齊永明中,王闍邪跋摩遣使貢獻。
天監二年,跋摩復遣使送珊瑚佛像,并獻方物。詔曰:「扶南王憍陳如闍邪跋摩,介居海表,世纂南服,厥誠遠著,重譯獻賝。宜蒙酬納,班以榮號。可安南將軍、扶南王。」
今其國人皆醜黑,拳髮。所居不穿井,數十家共一池引汲之。俗事天神,天神以銅為像,二面者四手,四面者八手,手各有所持,或小兒,或鳥獸,或日月。其王出入乘象,嬪侍亦然。王坐則偏踞翹膝,垂左膝至地,以白疊敷前,設金盆香鑪於其上。國俗,居喪則剃除鬚髮。死者有四葬:水葬則投之江流,火葬則焚為灰燼,土葬則瘞埋之,鳥葬則棄之中野。人性貪吝,無禮義,男女恣其奔隨。
十年,十三年,跋摩累遣使貢獻。其年死,庶子留陁跋摩殺其嫡弟自立。十六年,遣使竺當抱老奉表貢獻。十八年,復遣使送天竺旃檀瑞像、婆羅樹葉,并獻火齊珠、鬱金、蘇合等香。普通元年,中大通二年,大同元年,累遣使獻方物。五年,復遣使獻生犀。又言其國有佛髮,長一丈二尺,詔遣沙門釋雲寶隨使往迎之。
先是,三年八月,高祖改造阿育王寺塔,出舊塔下舍利及佛爪髮,髮青紺色,眾僧以手伸之,隨手長短,放之則旋屈為蠡形。案僧伽經云:「佛髮青而細,猶如藕莖絲。」佛三昧經云:「我昔在宮沐頭,以尺量髮,長一丈二尺,放已右旋,還成蠡文。」則與高祖所得同也。
阿育王即鐵輪王,王閻浮提,一天下,佛滅度後,一日一夜,役鬼神造八萬四千塔,此即其一也。吳時有尼居其地,為小精舍,孫綝尋毀除之,塔亦同泯。吳平後,諸道人復於舊處建立焉。晉中宗初渡江,更脩飾之,至簡文咸安中,使沙門安法師程造小塔,未及成而亡,弟子僧顯繼而修立。至孝武太元九年,上金相輪及承露。
其後西河離石縣有胡人劉薩何遇疾暴亡,而心下猶暖,其家未敢便殯,經十日更蘇。說云:「有兩吏見錄,向西北行,不測遠近,至十八地獄,隨報重輕,受諸楚毒。見觀世音語云:『汝緣未盡,若得活,可作沙門。洛下、齊城、丹陽、會稽並有阿育王塔,可往禮拜。若壽終,則不墮地獄。』語竟,如墮高巖,忽然醒寤。」因此出家,名慧達。遊行禮塔,次至丹陽,未知塔處,乃登越城四望,見長干里有異氣色,因就禮拜,果是阿育王塔所,〔一七〕屢放光明。由是定知必有舍利,乃集眾就掘之,入一丈,得三石碑,並長六尺。中一碑有鐵函,函中有銀函,函中又有金函,盛三舍利及爪髮各一枚,髮長數尺。即遷舍利近北,對簡文所造塔西,造一層塔。十六年,又使沙門僧尚伽為三層,〔一八〕即高祖所開者也。初穿土四尺,得龍窟及昔人所捨金銀鐶釧釵鑷等諸雜寶物。可深九尺許,方至石磉,磉下有石函,函內有鐵壺,以盛銀坩,坩內有金鏤罌,盛三舍利,如粟粒大,圓正光潔。函內又有琉璃椀,內得四舍利及髮爪,爪有四枚,並為沉香色。至其月二十七日,高祖又到寺禮拜,設無㝵大會,大赦天下。是日,以金鉢盛水泛舍利,其最小者隱鉢不出,高祖禮數十拜,舍利乃於鉢內放光,旋回久之,乃當鉢中而止。高祖問大僧正慧念:「今日見不可思議事不?」慧念答曰:「法身常住,湛然不動。」高祖曰:「弟子欲請一舍利還臺供養。」至九月五日又於寺設無㝵大會,遣皇太子王侯朝貴等奉迎。是日,風景明和,京師傾屬,觀者百數十萬人。所設金銀供具等物,並留寺供養,并施錢一千萬為寺基業。至四年九月十五日,高祖又至寺設無㝵大會,竪二剎,各以金罌,次玉罌,重盛舍利及爪髮,內七寶塔中。又以石函盛寶塔,分入兩剎下,及王侯妃主百姓富室所捨金、銀、鐶、釧等珍寶充積。
十一年十一月二日,寺僧又請高祖於寺發般若經題,爾夕二塔俱放光明,敕鎮東將軍邵陵王綸製寺大功德碑文。
先是,二年,改造會稽鄮縣塔,開舊塔出舍利,遣光宅寺釋敬脫等四僧及舍人孫照暫迎還臺,高祖禮拜竟,即送還縣入新塔下,此縣塔亦是劉薩何所得也。
晉咸和中,丹陽尹高悝行至張侯橋,見浦中五色光長數尺,不知何怪,乃令人於光處掊視之,得金像,未有光趺。悝乃下車,載像還,至長干巷首,牛不肯進,悝乃令馭人任牛所之,牛徑牽車至寺,悝因留像付寺僧。每至中夜,常放光明,又聞空中有金石之響。經一歲,捕魚人張係世,於海口忽見有銅花趺浮出水上,係世取送縣,縣以送臺,乃施像足,宛然合。會簡文咸安元年,交州合浦人董宗之採珠沒水,於底得佛光豔,交州押送臺,以施像,又合焉。自咸和中得像,至咸安初,歷三十餘年,光趺始具。
初,高悝得像後,西域胡僧五人來詣悝,曰:「昔於天竺得阿育王造像,來至鄴下,值胡亂,埋像於河邊,今尋覔失所。」五人嘗一夜俱夢見像曰:「己出江東,為高悝所得。」悝乃送此五僧至寺,見像噓欷涕泣,像便放光,照燭殿宇。又瓦官寺慧邃欲模寫像形,寺主僧尚慮虧損金色,謂邃曰:「若能令像放光,回身西向,乃可相許。」慧邃便懇到拜請,其夜像即轉坐放光,回身西向,明旦便許模之。像趺先有外國書,莫有識者,後有三藏𨚗求跋摩識之,云是阿育王為第四女所造也。及大同中,出舊塔舍利,敕市寺側數百家宅地,以廣寺域,造諸堂殿并瑞像周回閤等,窮於輪奐焉。其圖諸經變,並吳人張繇運手。繇丹青之工,一時冠絕。
版权声明:本站原始经文数据源为 CBETA
译文由人工智能翻译,仅供学习参考,并非权威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