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經會疏

南本大般涅槃經會疏卷第十二

大般涅槃經聖行品中(卷第十二)
大般涅槃经圣行品卷第十二
北凉 天竺三藏 曇無讖 譯
北凉时期 天竺三藏法师 昙无谶 译
晉 沙門 慧嚴 慧觀謝靈運 重治
晋朝 僧人 慧严 慧观 谢灵运 重新修订
聖行品中
圣行品
起卷廣明集諦文為三初明集諦二會通三料簡初又三一標名二釋體三明是非初標名二先牒章門。
开篇详细阐述集谛的内容分为三部分:首先说明集谛,其次进行会通,最后进行料简。第一部分又分为三点:一是标出名称,二是解释本体,三是辨明是非。最初标出名称的部分又分为两步:先列举章节标题。
善男子云何菩薩摩訶薩住於大乘大般涅槃觀察集諦。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如何住于大乘大涅槃中观察集谛。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觀此集諦是陰因緣。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观察这集谛是五阴的因缘。
次釋云集因能得陰果故言是陰因緣。
其次解释云集之所以能形成五蕴之果,故称为五蕴的因缘。
所謂集者下二釋體昔教以業煩惱為集煩惱之中具足十使今但言煩惱不明於業本是煩惱煩惱潤業於煩惱中偏說貪愛愛是繫地之惑潤業故生死華嚴云無業無煩惱苦諦無所住無明無所行平等行世間又十二因緣不生不滅是為平等乃名集諦若十二因緣生滅是集非諦此中有七番一明集因於果已起即是五陰成辦於愛還愛此有是愛陰身。
所谓集谛,下文分两部分解释其义理。传统教义以业力与烦恼为集谛,烦恼中包含十种根本烦恼。此处仅说烦恼而不提及业力,实则烦恼本具业力,烦恼滋长业力,故特别强调贪爱。贪爱是系缚众生的惑业,滋养业力故有生死流转。《华严经》云:若无业力与烦恼,苦谛便无处安住;无明不起作用,世间即现平等境界。又言十二因缘不生不灭方为平等,此即真集谛。若十二因缘有生有灭,则仅是集而非真谛。此段包含七重阐述:其一阐明集谛因果,已生起的五蕴成就贪爱,此爱又执着五蕴之身。
所謂集者還愛於有。
所谓集,就是对存在的贪爱。
次愛有二種下是明二種愛。
其次,爱可分为两种,以下是阐明这两种爱。
愛有二種一愛己身二愛所須。
爱有两种:一是爱自身,二是爱所需之物。
己身是我所須是所。
自身是我所依止之处。
三二種愛欲得已得。
三十二种爱欲,已得未得。
復有二種未得五欲繫心專求既求得已堪忍專著。
又有两种人,尚未获得五欲时心念专注追求,得到后又能忍受执着。
四即三界愛。
四就是三界的贪爱。
復有三種欲愛色愛無色愛。
又有三种欲爱、色爱、无色爱。
五三種。
五十三种。
復有三種業因緣愛煩惱因緣愛苦因緣愛。
又有三种爱:业因缘爱、烦恼因缘爱、苦因缘爱。
謂業因緣愛以報因故感此苦果如鴿󳭋多欲皆先舉果次言煩惱因緣愛者以習因故生愛可見次苦因緣愛為脫重苦於輕苦生愛如畏死苦而苦治令差然針灸實苦因此得差即便生愛。
所谓业因缘爱,是因报应而感召此苦果,如同鸽子多欲,皆是先显现果报,后说烦恼因缘。爱因习气而生,由此可见。其次,苦因缘爱,是为解脱重苦而对轻苦生起贪爱。譬如畏惧死亡之苦,而忍受针灸治疗之苦。虽然针灸实为痛苦,但因能治愈病痛,便对此生起贪爱。
六復有四愛即是四事。
又有四种爱,指的是四件事。
出家之人有四種愛何等為四衣服飲食臥具湯藥。
出家人有四种喜爱的事物。哪四种?衣物、饮食、卧具和汤药。
七復有五種愛即是五陰。
又有五种贪爱,就是五蕴。
復有五種貪著五陰隨諸所須一切愛著分別校計無量無邊。
又有五种贪恋执着于五蕴,随顺种种需求而生起一切爱染执着,分别计较无量无边。
善男子愛有二種下第三明是非。
善男子,爱有两种,接下来第三部分说明是非对错。
善男子愛有二種一者善愛二不善愛。
善男子,爱有两种:一是善爱,二是不善爱。
若不善愛則是集若善愛則非集。
不善之爱即是苦因,善爱则非苦因。
其中復三番料簡初將聖對凡簡。
其中又有三重分析,首先以圣者对凡夫进行判别。
不善愛者凡愚之求善法愛者諸菩薩求。
凡愚追求的是不善之爱,菩萨追求的是善法之爱。
次舉菩薩對二乘簡。
菩萨接着对比二乘进行辨析。
善法愛者復有二種不善與善求二乘者名為不善求大乘者是名為善。
善法爱又分两种:追求二乘者为不善,追求大乘者为善。
三諦非諦簡。
三谛并非真正的谛要简别。
善男子凡夫愛者名之為集不名為諦菩薩愛者名之實諦不名為集何以故為度眾生所以受生不以愛故而受生也。
善男子,凡夫的贪爱称为集,不称为谛;菩萨的贪爱称为实谛,不称为集。为什么呢?因为菩萨是为了救度众生才受生,并非因贪爱而受生。
故云凡夫愛名為集不名為諦菩薩愛者名為實諦不名為集菩薩愛者名為實諦不名集者取其解智故名為諦凡夫不爾故但名集若例此義俗亦非諦若望解了則得名諦若復隨情則稱於俗迦葉白佛下第二會通昔說業惑為集今云何獨說愛為苦因先問次答問中先引四經次正結難。
因此说凡夫的爱称为集而不称为谛,菩萨的爱则称为实谛而不称为集。菩萨的爱称为实谛不称为集,是因其具有解智,所以称为谛;凡夫则不然,故只称为集。若以此义类推,世俗法也非谛;若从解悟的角度看,则可称为谛;若随顺情识,则称为俗谛。迦叶向佛请示,第二段会通过去的说法:过去说业惑为集,如今为何独说爱为苦因?先提问后回答。提问中先引用四部经典,再正式提出诘难。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世尊於餘經中為諸眾生說業為因緣或說憍慢或說六觸或說無明為五盛陰而作因緣。
迦叶菩萨向佛禀告说:世尊,正如您在其他经典中所讲,您为众生开示业力是因缘,有时说是傲慢,有时说是六种感官接触,有时说是无明,这些都是五蕴炽盛的因缘。
初引經中言六觸者即是六識取塵而有觸對此亦是集緣此識心得來世果如四識住處為五盛陰。
最初经中所说的六触,指的是六识接触外境而产生感知。这同样属于集起的因缘,这些心识将招感来世的果报,如同四识住于五盛阴之中。
今以何義下正結難。
现在以什么意义来正式提出诘难。
今以何義說四聖諦獨以愛性為五陰因。
现在为何说四圣谛中唯独以爱欲作为五阴的因。
次佛答中又二先歎其問次正答初如文。
在佛陀的回答中又分为两部分:首先是赞叹提问,其次是正式回答。第一部分的含义如经文所述。
佛讚迦葉善哉善哉。
佛陀称赞迦叶说:好啊好啊。
次正答中意云昔教今教兩不相違是故今日說愛是陰界本就今教又二初明愛是根本二明愛之過患根本又二謂法說次譬說。
在正式回答中,意思是说:过去的教法和现在的教法并不互相违背,因此今天讲贪爱是五阴、十八界的根本。这又分为两部分:首先说明贪爱是根本,其次说明贪爱的过患。关于根本又分为两部分:一是法说,二是譬喻说。
善男子如汝所說諸因緣者非為非因但是五陰要因於愛。
善男子,正如你所说,这些因缘并非无因,而是五阴的根本在于贪爱。
善男子譬如大王若出遊巡大臣眷屬悉皆隨從愛亦如是隨愛行處是諸結等亦復隨行譬如膩衣隨有塵著著則隨住愛亦如是隨所愛處業結亦住復次善男子譬如溼地則能生牙愛亦如是能生一切業煩惱牙。
善男子,譬如大王外出巡游时,大臣眷属都会随行。爱欲也是如此,爱欲所到之处,种种烦恼结使也会跟随。又如同沾满油脂的衣服容易沾染灰尘,爱欲也是这样,它所执著之处,业力与烦恼便随之停留。再者,善男子,譬如湿润的土地能生长苗芽,爱欲也是如此,能生长一切业力与烦恼的苗芽。
凡三譬謂大王膩衣溼地皆如文。
大王啊,三则譬喻所言——油腻之衣、湿润之地,皆如经文所述。
善男子菩薩下第二明愛過患又二先標列九章門後一一廣釋。
善男子,菩萨下第二段说明贪爱的过患,又分为两部分:先列出九个章节的标题,后一一详细解释。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住是大乘大般涅槃深觀此愛凡有九種一如責有餘二如羅剎女婦三如妙華莖有毒蛇四如惡食性所不便而強食之五如婬女六如摩樓迦子七如瘡中瘜肉八如暴風九如彗星。
善良的修行者,菩萨中的大菩萨安住于大乘涅槃境界,深入观察这种贪爱,共有九种表现:第一,如同责备尚不满足;第二,如同罗刹女的妻子;第三,如同美丽的花茎上盘踞着毒蛇;第四,如同讨厌的食物却硬要吃下;第五,如同放荡的女子;第六,如同摩楼迦的孩子;第七,如同疮口上的赘肉;第八,如同狂暴的风;第九,如同扫帚星。
釋中自為九章一一章中仍當分合譬前一為二乘作譬後八為凡夫作譬初文者。
释论中自分为九章,每章中仍应分合譬喻。前一种譬喻为二乘人而作,后八种譬喻为凡夫而作。最初这段经文。
云何名為如責有餘善男子譬如窮人負他錢財雖償欲畢餘未畢故猶繫在獄而不得脫。
为什么称为如责有余呢?善男子,好比穷人欠了别人的钱,虽然还了一部分,但因为还有未还清的债务,所以仍然被关在牢里不能解脱。
聲聞緣覺亦復如是以有愛習之餘氣故不能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男子是名如責有餘。
声闻缘觉也是如此,由于尚有爱欲习气的残余,所以不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善男子,这就叫做如同责备尚有残余。
二乘未斷習如還財未盡。
二乘修行者尚未断除习气,如同还债尚未还清。
下八為凡夫尋文可見。
凡夫容易理解下文内容。
善男子云何如羅剎女婦善男子譬如有人得羅剎女納以為婦是羅剎女隨所生子生已便食食子既盡復食其夫。
善男子,什么是像罗刹女的妇人呢?善男子,譬如有人娶了罗刹女为妻,这罗刹女所生的孩子,出生后就被她吃掉。孩子吃完了,接着又吃掉她的丈夫。
善男子愛羅剎女亦復如是隨諸眾生生善根子隨生隨食善子既盡復食眾生令墮地獄畜生餓鬼唯除菩薩是名如羅剎女婦。
善男子爱罗刹女也是如此。她随众生生出善根之子,随即将其吞噬。善子食尽后,又吞食众生,使其堕入地狱、畜生、饿鬼道。唯有菩萨得以幸免,此即名为罗刹女妇。
善男子云何如妙華莖毒蛇纏之譬如有人性愛好華不見華莖毒蛇過患即便前捉捉已蛇螫螫已命終。
善男子,为何像被毒蛇缠绕的美丽花茎?譬如有人生性爱花,却未察觉花茎上有毒蛇的隐患,贸然上前采摘,结果被蛇咬伤,中毒身亡。
一切凡夫亦復如是貪五欲華不見是愛毒蛇過患而便受取即為愛蛇之所毒螫命終即墮三惡道中唯除菩薩是名如妙華莖毒蛇纏之。
世间凡夫也是如此,贪恋五欲之花,看不见其中隐藏的毒蛇般爱欲的祸患,便去追求享乐,结果被爱欲之蛇咬伤毒害,命终堕入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唯有菩萨能免于此,这就像美丽花茎被毒蛇缠绕的譬喻。
善男子云何所不便食而強食之譬如有人所不便食而強食之食已腹痛患下而死。
善男子,为何要吃不适宜的食物而强行进食?譬如有人吃不适宜的食物而强行进食,吃完后便腹痛腹泻而死。
愛食如是五道眾生強食貪著以是因緣墮三惡道唯除菩薩是名所不便食而強食之。
众生贪爱食用这五道中的生命,强行吞食且贪恋不舍,因此缘故堕入三恶道。唯有菩萨例外,这就称为不应食用却强行食用。
善男子云何如婬女譬如愚人與婬女通而彼婬女巧作種種諂媚現親悉奪是人所有錢財錢財既盡便復驅逐。
善男子,为何说像淫女那样?比如愚人与淫女私通,那淫女假装作出种种谄媚之态,表面亲近,实则夺走那人所有钱财。钱财耗尽后,便又将他赶走。
愛之婬女亦復如是愚人無智與之交通而是愛女奪其所有一切善法善法既盡驅逐令墮三惡道中唯除菩薩是名如婬女。
贪爱之女亦复如此。愚痴无智之人与之交往,此贪爱女便夺其所有一切善法。善法既尽,便驱其堕入三恶道中。唯除菩萨,是名如淫女。
善男子云何如摩樓迦子譬如摩樓迦子若鳥食已隨糞墮地或因風吹來在樹下即便生長纏繞縛束尼拘羅樹令不增長遂至枯死。
善良的人啊,就像摩楼迦树的种子。当鸟吃了这种子,种子随粪便落在地上,或被风吹到树下。种子在那里生长,缠绕束缚尼拘罗树,使它无法生长,最终枯死。
愛摩樓迦子亦復如是纏縛凡夫所有善法不令增長遂至枯滅既枯滅已命終之後墮三惡道唯除菩薩是名如摩樓迦子。
爱摩楼迦子也是如此,缠缚凡夫,使其所有善法不得增长,终至枯萎消灭。枯萎消灭后,命终之时便堕入三恶道。唯有菩萨能够免除,这就是所谓的摩楼迦子。
善男子云何如瘡中瘜肉如人久瘡中生瘜肉其人要當勤心療治莫生捨心若生捨心瘜肉增長蟲疽復生以是因緣即便命終。
凡夫愚人五陰瘡痍亦復如是愛於其中而為瘜肉應當勤心治愛瘜肉若不治者命終即墮三惡道中唯除菩薩是名如瘡中瘜肉。
善男子云何如暴風譬如暴風能偃山夷嶽拔於深根。
愛欲暴風亦復如是於父母所而生惡心能拔大智舍利弗等無上深固菩提根本唯除菩薩是名如暴風。
善男子云何如慧星譬如彗星出現天下一切人民饑饉病瘦嬰諸苦惱。
愛之彗星亦復如是能斷一切善根種子令凡夫人孤窮饑饉生煩惱病流轉生死受種種苦唯除菩薩是名如彗星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住於大乘大般涅槃觀察愛結如是九種。
次善男子以是義故下第三料簡苦集世間因果已畢於四諦中間結前有作苦集起後無生四諦忘前是忘生死忘後是忘涅槃約此生滅文中料簡即令第二三四三番皆顯所以者何若見有苦則有苦生若有苦生則有苦滅既解苦無苦苦則不生苦既不生苦則不滅大品云即色是空非色滅空色性自空空中無生亦復無滅淨名云五受陰洞達空無所起是苦義若能如是解苦無苦而有真諦夫集從苦生既解苦無苦寧復有集解集無集即是真諦苦集滅故名為滅諦既無苦集寧得滅諦滅本不然今則無滅是為解滅無滅而有真諦道治苦集既無所治亦無能治故道不二解道無道而有真諦又寄此中間簡無生者明二邊無生世間因果既其不生出世因果亦復不生則無四諦只解世間苦集無苦集亦解出世道滅無道滅即是無生四諦其意無量且略言之若欲簡出第三番者解苦無苦而有實者是就實中又有二意次第實不次第實次第實者即是無量四諦不次第實是無作四諦還就簡四諦為四章初簡苦諦。
善男子以是義故諸凡夫人有苦無諦聲聞緣覺有苦有苦諦而無真實諸菩薩等解苦無苦是故無苦而有真諦。
自有兩本若舊本則言凡夫之人合聲聞緣覺皆言有苦諦若新定本於集諦中則開凡夫二乘有異凡夫但有苦無諦二乘則有苦有諦此於二乘而與奪之舊云苦是境諦是智凡夫無智但有於境所以唯苦無諦二乘之人有少分智故有苦有諦無真實者不能觀苦解苦無苦故非真實集諦例爾。
諸凡夫人有集無諦聲聞緣覺有集有集諦諸菩薩等解集無集是故無集而有真諦。
聲聞緣覺有滅非真菩薩摩訶薩有滅有真諦。
聲聞緣覺有道非真菩薩摩訶薩有道有真諦。
道滅二諦不論凡夫者唯二乘與菩薩道滅二諦有真偽之異以二乘人不能觀滅諦非諦故非真菩薩能知故是真實。
從善男子下第三廣明滅諦雖復滅道寄彼生滅中間而料簡之以生滅滅道猶未釋故故更釋之無生等三後自廣釋次釋滅諦文為三先唱兩章門次釋三結。
善男子云何菩薩摩訶薩住於大乘大般涅槃見滅見滅諦。
唱見滅見滅諦兩門若見滅即是斷章門見滅諦是離章門二乘灰身滅智但有斷離兩事菩薩具智德等事(云云)
二所謂斷一切煩惱下是解釋初八字釋見滅門。
所謂斷除一切煩惱。
是斷惑之無以之為斷。
若煩惱下是釋見滅諦章門為二初用次體。
若煩惱斷則名為常滅煩惱火則名寂滅煩惱滅故則得受樂諸佛菩薩求因緣故故名為淨更不復受二十五有故名出世以出世故故名為我。
初用中凡五句初四句是四德或謂五德今且作四德是就用為言。
二常於色聲下就畢竟寂滅是約體論。
常於色聲香味觸等若男若女若生住滅若苦若樂不苦不樂不取相貌故名畢竟寂滅真諦。
三善男子菩薩下結如文。
善男子菩薩如是住於大乘大般涅槃觀滅聖諦。
善男子云何下第四廣明道諦文為二初明道諦次會通初為三一章門二解釋三結。
善男子云何菩薩摩訶薩住於大乘大般涅槃觀道聖諦。
釋中先譬次合。
善男子譬如闇中因燈得見麤細之物。
善男子,就像在黑暗中借着灯光能看清粗细之物。
初譬中言因燈者即譬八道然燈照物物即常無常等雖異終是一道隨緣異說。
在最初的比喻中提到"因灯",就是用八正道来比喻点燃灯火照亮事物。虽然所照之物有常与无常等不同差别,但归根到底都是同一条正道,只是随着因缘不同而有不同的说法。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住於大乘大般涅槃因八聖道見一切法所謂常無常有為無為有眾生非眾生物非物苦樂我無我淨不淨煩惱非煩惱業非業實不實乘非乘知無知陀羅驃非陀羅驃求那非求那見非見色非色道非道解非解。
菩萨摩诃萨也是如此,安住于大乘大涅槃的境界中,通过八圣道而照见一切法:所谓常与无常、有为与无为、有众生与无众生、物与非物、苦与乐、我与无我、净与不净、烦恼与非烦恼、业与非业、实与不实、乘与非乘、知与无知、陀罗骠与非陀罗骠、求那与非求那、见与非见、色与非色、道与非道、解与非解。
次合譬中云陀羅驃者河西云是真實諦求那是莊嚴瓔珞功德等舊云主諦依諦非陀羅即非真非求那即非俗。
在比喻部分中提到的陀罗驃,河西地区认为是真实谛;求那指的是庄严璎珞、功德等。旧说称为主谛或依谛,但陀罗并非真实,求那也非世俗。
善男子菩薩如是住於大乘大般涅槃觀道聖諦。
善男子,菩萨如此安住于大乘大般涅槃,观察圣谛之道。
迦葉白佛下第二會通佛昔種種異說今但言八道是故會通文為二先問次答問中二先問次難初問為三一唱不相應二釋不相應三結不相應初如文。
迦叶对佛说第二次会通佛过去种种不同说法现在只说八正道因此会通文字分为两部分先问后答问中又分两部分先问后难初次问分为三部分一提出不相符二解释不相符三总结不相符初如经文所述。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若八聖道是道聖諦義不相應。
迦叶菩萨向佛问道:世尊,如果八圣道是道圣谛,那么它们的含义就不相符合。
次何以故下釋者。
接下来解释“何以故”的原因。
何以故如來或說信心為道能度諸漏或時說道不放逸是諸佛世尊不放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是菩薩助道之法或時說言精進是道如告阿難若有人能勤修精進則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或時說言觀身念處若有繫心精勤修習是身念處則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或時說言正定為道如告大德摩訶迦葉夫正定者真實是道非不正定而是道也若入禪定乃能思惟五陰生滅非不入定能思惟也或說一法若人修習能淨眾生滅除一切憂愁苦惱逮得正法所謂念佛三昧或復說言修無常想是名為道如告比丘有能多修無常想者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或說空寂阿蘭若處獨坐思惟能得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或時說言為人演法是名為道若聞法已疑網即斷疑網斷已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或時說言持戒是道如告阿難若有精勤修持禁戒是人則度生死大苦或時說言親近善友是名為道如告阿難若有親近善知識者則具淨戒若有眾生能親近我則得發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或時說言修慈是道修學慈者斷諸煩惱得不動處或時說言智慧是道如佛昔為波闍波提比丘尼說姉妹如諸聲聞以知慧刀能斷諸流諸漏煩惱或時如來說施是道如佛往昔告波斯匿王大王當知我於往昔多行慧施以是因緣今日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为什么如来有时说信心是道,能断诸漏;有时说修不放逸是道,因为诸佛世尊因不放逸而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这也是菩萨的助道之法;有时说精进是道,如佛告诉阿难:若有人能勤修精进,则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有时说观身念处是道,若能专注修习身念处,则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有时说正定是道,如佛告诉摩诃迦叶:唯有正定才是真道,非不正定能称为道,唯有入定才能观照五蕴生灭,不入定则不能;有时说修一法门能净化众生,灭除忧悲苦恼,速证正法,即念佛三昧;有时说修无常想是道,如佛告比丘:若能多修无常想,则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有时说独居空寂处静坐思维能速证菩提;有时说为人说法是道,闻法能断疑网,断疑即证菩提;有时说持戒是道,如佛告阿难:勤修净戒者能超脱生死大苦;有时说亲近善友是道,如佛告阿难:亲近善知识者能具足净戒,若有众生亲近我,则能发起无上菩提心;有时说修慈是道,修慈者能断烦恼达不动地;有时说智慧是道,如佛昔为波阇波提比丘尼说:诸声闻以智慧刀断烦恼流;有时如来说布施是道,如佛往昔告波斯匿王:我因多行布施,故今日得成无上正等正觉。
十四經多是阿含等教信心乃至布施說道不同次世尊若八聖道下難又三一以今難昔二以昔難今三結過。
十四部经典多为阿含等教法,论及信心乃至布施等说法各有差异。后世尊者在八圣道之后又提出质疑,其方式有三:一是以现今教义质疑过去教法,二是以过去教法质疑现今教义,三是总结其中过失。
世尊若八聖道是道諦者如是等經豈非虗妄。
世尊,如果八圣道是道谛,那么这些经文岂不是虚假的。
初文者若昔是則今非。
起初的文字如果过去是对的现在就是错的。
若彼諸經非虗妄者彼中何緣不說八道為道聖諦。
如果那些经典并非虚妄,其中为何不将八正道称为道圣谛。
二若今是者昔何不說(云云)
如果现在是对的,当初为何不说。
三結如文。
三种束缚如经文中所述。
若彼不說如來往昔何故錯謬然我定知諸佛如來久離錯謬。
如果他不说明如来过去为何会有错误,但我确信诸佛如来早已远离一切谬误。
佛答為二第一歎問。
佛的回答分为两部分,首先是赞叹提问。
爾時世尊讚迦葉菩薩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欲知菩薩大乘微妙經典所有秘密故作是問。
那时世尊称赞迦叶菩萨说:很好很好,善男子,你现在想要了解菩萨大乘微妙经典的所有秘密,所以提出这个问题。
善男子去正答又二謂法譬。
善男子,正答又分为两种,即法和譬喻。
善男子如是諸經悉入道諦善男子如我先說若有信道如是信道是信根本是能佐助菩提之道是故我說無有錯謬善男子如來善知無量方便欲化眾生故作如是種種說法。
善男子,这些经文都归入道谛。善男子,如我之前所说,若有人能够这样信仰,这种信仰就是信仰的根本,能够辅助成就菩提之道,因此我所说并无错谬。善男子,如来善用无量方便法门,为教化众生而作这样的种种说法。
法說中意者以機別故說異會齊故理同。
佛法宣说的要义在于:因众生根机不同而说法各异,但法会所证真理相同。
譬如良醫下譬說也凡舉六譬一良醫二飲水三金師四然火五一識六一色皆先譬次合初良醫譬可見。
比如一位高明的医生,下面用比喻来说明。共举六个比喻:一是良医,二是饮水,三是金匠,四是点火,五是一识,六是一色。每个比喻都是先举例子,再说明道理。第一个良医的比喻可以明白。
善男子譬如良醫識諸眾生種種病源隨其所患而為合藥并藥所禁唯水一種不在禁例或服薑水或甘草水或細辛水或黑石蜜水或阿摩勒水或尼婆羅水或鉢晝羅水或服冷水或服熱水或蒲萄水或安石榴水善男子如是良醫善知眾生所患種種藥雖多禁水不在例。
善男子,譬如高明的医生了解众生各种疾病的根源,根据他们所患的病症来配药,并对药物有所禁忌。唯独水这一种不在禁忌之列。有的病人需要服姜水,有的服甘草水,有的服细辛水,有的服黑石蜜水,有的服阿摩勒水,有的服尼婆罗水,有的服钵昼罗水,有的服冷水,有的服热水,有的服葡萄水,有的服安石榴水。善男子,这位高明的医生就是这样,深知众生所患的各种病症,虽然药物多有禁忌,但水不在其中。
河西解水名尼婆羅者煑呵棃水名鉢晝羅煑樹葉為湯以樹為名。
河西地区有一种被称为尼婆罗的解药水,煮制时加入呵梨水,名为钵昼罗。这种药汤是用树叶熬煮而成,以所用树木的名称来命名。
如來亦爾善知方便於一法相隨諸眾生分別廣說種種名相彼諸眾生隨所說受受已修習除斷煩惱如彼病人隨良醫教所患得除。
佛陀也是如此,善巧运用方便法门,针对同一真理实相,随顺众生根机,分别展开种种名相概念来广泛解说。众生依照各自所闻受持教法,受持后依教修行,从而断除烦恼。如同那病人听从良医的教导,疾病便得痊愈。
復次善男子如有一人善解眾語在大眾中是諸大眾熱渴所逼咸發聲言我欲飲水我欲飲水是人即時以清冷水隨其種類說言是水或言波尼或言󳬂持或言𦀟利藍或言婆利或言波耶或言甘露或言牛乳以如是等無量水名為大眾說。
另外,善男子,譬如有一人精通各种语言,在大众之中。这些大众为热渴所迫,都发出声音说:我想喝水,我想喝水。这人立即用清凉的水,根据他们的语言习惯,称这水为波尼,或持,或利蓝,或婆利,或波耶,或甘露,或牛乳,以这无量水名为大众解说。
次飲水中波尼罽賓水名󳬂特者東天竺水名經本或言󳬂持今未定相承為󳬂特𦀟梨藍中天竺水名波利聲論水名波耶藥和水名。
接着喝的水中,有波尼罽宾(北天竺的水名,特指东天竺的水名。经文有时写作“持”,目前尚未确定,传统上称为“特”)、𦀟梨蓝(中天竺的水名)、波利(声论中的水名)、波耶(药和水名)。
善男子如來亦爾以一聖道為諸聲聞種種演說從信根等至八聖道。
善男子,如来也是如此,以一条圣道为各位声闻作种种解说,从信根等直到八圣道。
三金師譬。
三金匠比喻。
復次善男子譬如金師以一種金隨意造作種種瓔珞所謂鉗鎖環釧釵鐺天冠臂印雖有如是差別不同然不離金。
再者,善男子,譬如金匠用同一种黄金随心打造各式饰品,诸如项链、手镯、指环、臂钏、发钗、耳坠、宝冠、臂章等,虽形态千差万别,却始终不离黄金本质。
善男子如來亦爾以一佛道隨諸眾生種種分別而為說之或說一種所謂諸佛一道無二復說二種所謂定慧復說三種謂見慧智復說四種所謂見道修道無學道佛道復說五種所謂信行道法行道信解脫道見到道身證道復說六種所謂須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羅漢道辟支佛道佛道復說七種所謂念覺分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除覺分定覺分捨覺分復說八種所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復說九種所謂八道及信復說十種所謂十力復說十一種所謂十力大慈復說十二種所謂十力大慈大悲復說十三種所謂十力大慈大悲念佛三昧復說十六種所謂十力大慈大悲念佛三昧及佛所得三正念處復說二十道所謂十力四無所畏大慈大悲念佛三昧三正念處善男子是道一體如來昔日為眾生故種種分別。
善男子,如来也是如此,以同一佛道随顺众生种种不同的理解而为之解说。有时说一种,即诸佛唯一之道,无有二法;有时说二种,即定与慧;有时说三种,即见、慧、智;有时说四种,即见道、修道、无学道、佛道;有时说五种,即信行道、法行道、信解脱道、见到道、身证道;有时说六种,即须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罗汉道、辟支佛道、佛道;有时说七种,即念觉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除觉分、定觉分、舍觉分;有时说八种,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有时说九种,即八正道及信;有时说十种,即十力;有时说十一种,即十力与大慈;有时说十二种,即十力、大慈、大悲;有时说十三种,即十力、大慈、大悲、念佛三昧;有时说十六种,即十力、大慈、大悲、念佛三昧及佛所得的三正念处;有时说二十道,即十力、四无所畏、大慈、大悲、念佛三昧、三正念处。善男子,此道本是一体,如来昔日为众生故而作种种分别解说。
合文云或說五種所謂信行等見到道者即信法兩行是見諦道中人信解與見到亦名見得此二是思惟道中人四人在兩道各分利鈍信行在見諦時鈍入思惟還成信解鈍法行可知一往如此數習則利不習則鈍翻覆不定數人云十五心是見諦道十六心去是思惟道論家不爾十六皆是見諦道論家分別利鈍在五停心中入見道無利鈍譬如平水乘船有遲有疾得風隨流無復利鈍餘三文可見。
復次善男子譬如一火因所然故得種種名所謂木火草火糠火󱆄火牛馬糞火。
善男子佛道亦爾一而無二為眾生故種種分別復次善男子譬如一識分別說六若至於眼則名眼識乃至意識亦復如是。
善男子道亦如是一而無二如來為化諸眾生故種種分別。
復次善男子譬如一色眼所見者則名為色耳所聞者則名為聲鼻所嗅者則名為香舌所嘗者則名為味身所覺者則名為觸。
善男子道亦如是一而無二如來為欲化眾生故種種分別善男子以是義故以入聖道分名道聖諦。
善男子是四諦下第三總結。
善男子是四聖諦諸佛世尊次第說之以是因緣無量眾生得度生死。
迦葉白佛下第三明無量四諦慧文為三初明無量無量二結為四無量慧三結為二無量他謂此文會通四諦開善謂是攝法盡不盡今謂正是無量無量慧章初文問答。
迦葉白佛言世尊昔佛一時在恒河岸尸首林中爾時如來取少樹葉告諸比丘我今手中所捉葉多一切因地草木葉多諸比丘言世尊一切因地草木葉多不可稱計如來所捉少不足言諸比丘我所覺了一切諸法如因大地生草木等為諸眾生所宣說者如手中葉世尊爾時說如是言如來所了無量諸法若入四諦則為已說若不入者應有五諦。
問中先舉昔事昔舉大地草木喻於無量無量手中少許喻有作無生當知先說者少不說者多如此之多四諦攝盡四攝不盡若盡不應言多不盡應有第五諦。
佛讚迦葉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所問則能利益安隱快樂無量眾生善男子如是諸法悉已攝在四聖諦中。
佛答亦攝盡亦攝不盡同名四諦名攝則盡分別相貌彼竟不說攝則不盡名同義異故有盡有不盡今佛答之以名往收則皆攝盡。
迦葉復白去第二結無量無量為四無量慧文有問答。
迦葉菩薩復白佛言如是等法若在四諦如來何故唱言不說。
答中二先示根辨智次正釋諦相初文者。
佛言善男子雖復入中猶不名說何以故善男子知聖諦有二種智一者中二者上中者聲聞緣覺上者諸佛菩薩。
具論諦智應有三品下是凡夫不足可論故不說之但舉中上者就四人中判於中上若就法者應指四種四諦以判中上有作無生如前說無量今當辨夫無量者非是條然出四諦外還是四諦種別不同故文云分別挍計有無量種若委論者應從地獄乃至於佛凡聖五陰種別不同於一一陰復更分別無量界入豈是聲聞緣覺所知是無量苦諦又從地獄乃至於佛行業不同一一行業分別挍計有無量種亦非聲聞緣覺所知是為無量集諦又從地獄乃至於佛應以何身應說何法令其修學一一身法分別挍計無量法門以為眷屬亦非聲聞緣覺所知是為無量道諦又從地獄乃至於佛得解脫時因緣不同一一解脫復有無量解脫分別挍計有無量種亦非聲聞緣覺所知如是為無量滅諦如此四境既異有作無生亦非二乘中智所及名稱同異為四諦相如大地一名為無量其相浩然今當略說。
就正釋中四諦為四初苦諦中經文但約陰入界三及重明陰略示苦相初陰者。
善男子知諸陰苦名為中智分別諸陰有無量相悉是諸苦非是聲聞緣覺所知是名上智善男子如是等義我於彼經竟不說之。
文云知諸陰苦是名中智分別諸陰有無量相是名上智云何分別六道陰者是葢人天善。
及無漏善葢人天善則沈沒三途葢無漏善則輪回諸有二乘陰者葢覆等德葢四等則不能化度眾生葢四德則不能至於寶所菩薩陰則葢覆生死涅槃葢生死則大悲拔苦葢涅槃則大慈與樂佛陰則葢覆法界事理葢事則以應身徧應一切機根葢理則以法身徧一切處又六道陰苦二乘陰樂菩薩陰雙是佛陰雙非如此分別豈是二乘所知。
善男子知諸入者名之為門亦名為苦是名中智分別諸入有無量相悉是諸苦非諸聲聞緣覺所知是名上智如是等義我於彼經亦不說之。
次知入為門名為中智分別諸入有無量相是名上智云何分別六道六入名為入門亦名會入眼根色塵會入有為乃至意根法塵會入有為二乘入者入無常無我會入無為菩薩入者眼根入施會入檀波羅蜜乃至意亦如是眼根入戒忍進禪慧之門會入諸波羅蜜乃至意亦如是諸佛入者佛眼入普門門入一切法界慈悲喜捨法界感應會入薩婆若海乃至意亦如是諸經中明六根為寂靜門平等門此義甚多(云云)又六道之是入苦門二乘之入是入不苦門菩薩之入入亦樂亦苦門諸佛之入入非苦非樂門。
善男子知諸界者名之為分亦名為性亦名為苦是名中智分別諸界有無量相悉是諸苦非諸聲聞緣覺所知是名上智善男子如是等義我於彼經亦不說之。
三又知界分性者是名中智分別諸界有無量相是名上智云何分別六道眼界性分唯見於色不能聞聲色界性分但對於眼不對於耳乃至意界性分但能知法不能見聞法界性分但對於意不對耳眼二乘界者眼界性分但是無常苦空無我不得常樂乃至意界性分亦復如是菩薩界者菩薩眼界性分但見色空不能即空即假即中乃至意界性分但能即空不能即假即中亦復如是諸佛界者眼是法界法性性分即能見色聞聲嗅香別味覺觸知法即空即假即中不可思議具足一切無量佛法乃至意亦如是又六道以苦為界二乘不苦為界菩薩亦樂亦苦為界佛以非樂非苦為界。
又知色壞相是名中智下重廣約陰。
善男子知色壞相是名中智分別諸色有無量壞相悉是諸苦非諸聲聞緣覺所知是名上智如是等義我於彼經亦不說之。
文云分別諸色無量壞相是名上智六道之色壞善壞定二乘之色壞因壞果菩薩之色壞有壞無佛色者壞上諸壞壞為法界非壞非不壞悉是法界又六道色壞樂二乘色壞苦菩薩色壞雙是佛色壞雙非(云云)
善男子知受覺相是名中智分別諸受有無量覺相非諸聲聞緣覺所知是名上智善男子如是等義我於彼經亦不說之。
又知受是覺相是名中智分別是受有無量相是名上智六道之受受違受順受不違順於違起瞋覺於順起食覺於不違順起癡覺二乘之受於三覺中一一皆起五分法身須陀洹人初覺無漏(云云)菩薩受者受佛法受眾生受佛法時覺於十力四無所畏諸波羅蜜受眾生於覺於慈悲喜捨四無量心諸佛受者自覺覺他即覺不覺非覺非不覺悉是法界。
善男子知想取相是名中智分別是想有無量取相非諸聲聞緣覺所知是名上智如是等義我於彼經亦不說之。
又知想取相名為中智分別是取有無量相是名上智六道之取但取人我眾生壽命色香味觸二乘之取取於無常苦空無我取於涅槃菩薩之取不取二邊但取中道如來取者取即不取即非取非不取悉是法界。
善男子知行作相是名中智分別是行無量作相非諸聲聞緣覺所知是名上智善男子如是等義我於彼經亦不說之。
又知行作相是名中智分別是行無量作相是名上智六道之行能作二十五有二乘之行能作涅槃菩薩之行作諸波羅蜜諸佛之行即作不作即非作非不作作等法界。
善男子知識分別相是名中智分別是識無量知相非諸聲聞緣覺所知是名上智善男子如是等義我於彼經亦不說之。
又知識是分別是名中智分別是識無量知相是名上智六道分別取此取彼飲苦食毒二乘分別厭生死沈涅槃菩薩分別離邊會中諸佛分別非邊非中經文約苦諦竟。
善男子知愛因緣能生五陰是名中智一人起愛無量無邊聲聞緣覺所不能知能知一切眾生所起如是等愛是名上智如是等義我於彼經亦不說之。
二知愛因緣能生諸陰是名中智知一切愛是名上智六道之愛是後陰因緣二乘之愛五分因緣菩薩之愛是無等等色乃至無等等識因緣諸佛之愛是色解脫乃至識解脫因緣。
善男子知滅煩惱是名中智分別煩惱不可稱計滅亦如是不可稱計非諸聲聞緣覺所知是名上智如是等義我於彼經亦不說之。
三知滅煩惱是名中智知滅煩惱不可稱計滅亦如是不可稱計是名上智凡夫六道亦得有滅差已還生二乘之滅灰斷不起菩薩自滅復令他滅諸佛之滅滅一切滅即是法界。
善男子知是道相能離煩惱是名中智分別道相無量無邊所離煩惱亦無量無邊非諸聲聞緣覺所知是名上智如是等義我於彼經亦不說之。
四道離煩惱是名中智分別能離之道無量無邊是名上智六道之道離善之惡離惡之善二乘之道離漏之無漏菩薩之道離邊之中諸佛之道無離無至何以故一切諸法即是佛道故動見修道品不動見修道品亦動亦不動見修道品非動見非不動見修道品(云云)是為分別無量四聖諦竟從知世諦者是名中智去是第三結四無量為二無量又二先明二諦次明二諦慧初文即是二諦。
善男子知世諦者是名中智分別世諦無量無邊不可稱計非諸聲聞緣覺所知是名上智如是等義我於彼經亦不說之善男子知一切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滅是第一義是名中智知第一義無量無邊不可稱計非諸聲聞緣覺所知是名上智如是等義我於彼經亦不說之。
文中直知世諦是中智分別世諦無量無邊是上智直知三法印即是中智知第一義無量無邊不可稱計是上智世間人但言第一義諦真諦涅槃只得是一不得有二況復無邊今文明第一義諦不可稱計豈唯一種此中言無常涅槃等真諦者與數論不同數云四諦十六諦竝皆見真得聖悉是第一義論家唯無我一種通於真俗餘皆世諦而皆相從言是真者以無常盡於常等倒苦集隨真相從名真依淨名云不生不滅是無常義盡是實相皆第一義又是三法印。
爾時文殊下第二明二諦慧者先出舊解六種二諦一有空二虗實三世流布亦言隨事四相續五相待六因生空有指大品虗實流布指阿毗曇相續相待因生指成論又解意同名異一凡聖二虗實三空有四假實五事理六親疎舊釋名云俗是浮虗真名真實世是代謝第一義是無過俗待不俗不俗名真真待不真不真名俗虗實相待真俗名生他問真是真實可稱為諦俗是浮虗何以稱諦彼解云審實浮虗若爾諦義兩釋俗以浮虗釋諦真以審實釋諦興皇云諦未曾二約緣故二俗於凡為實真於聖為實俱用實以釋諦不用浮虗今問真於聖為實聖有照真智可得稱為諦凡於俗為實凡無照俗智安得稱為諦若凡無照俗智而於俗為實得稱俗諦者凡無照真智於真亦為實亦應稱真諦凡於真無智不稱真諦者凡於俗無智安得稱俗諦又聖於真為實而稱為諦者聖何以於俗不實不得稱為諦是則聖人無權智今言諦者還是審實淨名云四諦是菩提不虗誑故即是審實有隨情審實隨智審實隨情智審實故隨凡隨聖約真約俗俱得稱諦喻如一色凡夫謂有賢聖為無亦如一日醉醒不同有轉不轉一諦二諦其義亦爾舊解二諦一體不異龍光云既稱二諦寧當一體二諦有二體亦俱通緣假法為世體無相理為真體雖有二體而實相即俗雖名相即無名相真無名相不妨名相又言二諦一體空為理本故以真為體俗是其用或言從俗取真俗為其體真是其用開善云二諦共以中道為體義皆不然若二諦二體則世無第一第一無世但是不相即不得有相即若其一體但是一諦則無二諦若其二諦以中為體取相障真無知障俗誰復障中二諦之智不能見中焉得為體若二諦二體二體各異不論相即若二諦一體只是一諦與誰相即仁王般若云二諦不相即猶如牛二角大品即色是空淨名五受陰洞達空無所起是苦義及此經中皆云二諦相即(云云)舊云合四諦為二諦或言苦集世間是世諦道滅出世是真諦或言三諦是世諦唯滅是真諦或言四諦皆是世諦明因果故無相因果乃是真諦或言只四諦是世諦即世諦是真諦文云解苦無苦而有真諦餘三亦爾今明非但四諦開合不同亦就二諦開合非一在後當說就文兩番問答初問為三一直審。
这时文殊菩萨开始阐述第二点关于二谛的智慧。首先列出前人的六种二谛解释:一是有空二谛,二是虚实二谛,三是世间流布(也称随事)二谛,四是相续二谛,五是相待二谛,六是因生二谛。其中"空有"出自《大品般若》,"虚实"出自《阿毗昙》,"流布""相续""相待""因生"出自《成实论》。又有解释认为名称虽异但道理相通:一为凡圣二谛,二为虚实二谛,三为空有二谛,四为假实二谛,五为事理二谛,六为亲疏二谛。
前人解释名义说:俗谛是虚浮,真谛是真实;世谛是变迁,第一义谛是无过失。俗谛相对于非俗,非俗称为真;真谛相对于非真,非真称为俗。虚实相互依存,真假之名由此产生。有人问:真谛既是真实可称为谛,俗谛既是虚浮为何也称谛?他们解释:真谛以真实为谛义,俗谛以虚浮为谛义。兴皇寺说:谛本无二,因缘起而分二。俗谛对凡夫为真实,真谛对圣者为真实,二者都以"真实"解释谛义,不用"虚浮"解释。
现在要问:真谛对圣者为真实,圣者能观照真智,可称为谛;俗谛对凡夫为真实,但凡夫无观照俗智,怎能称为谛?若凡夫无观照俗智却因俗谛对其为实就称俗谛,那么凡夫无观照真智却对真谛为实,也该称真谛了。若说凡夫对真谛无智故不称真谛,那么凡夫对俗谛无智又怎能称俗谛?再者,圣者对真谛为实称为谛,为何圣者对俗谛不实就不称谛?这样圣人岂无方便智?其实谛就是真实不虚。《维摩经》说"四谛即菩提,因不虚妄"就是此意。真实可分为随情真实、随智真实、随情智真实三种,故无论凡圣、真俗都可称谛。譬如一种颜色,凡夫见为有,圣贤见为无;又如同一太阳,醉者醒者所见不同。一谛二谛道理亦然。
前人解释二谛一体无异。龙光说:既称二谛怎会一体?二谛各有体性:以缘起假法为世谛体,无相真理为真谛体。虽二体却相即——俗谛虽有名相即无名相,真谛虽无名相不妨名相。又说二谛一体:空是理体故以真为体,俗是其用;或说从俗取真,以俗为体,真为其用。开善寺说:二谛共以中道为体。这些都不对:若二谛二体,则世间无第一义,第一义无世间,不能相即;若二谛一体,则成一谛非二谛;若二谛以中道为体,执着相障真谛,无知障俗谛,谁又障中道?二谛智不能见中道,怎能作体?若二谛二体各异,谈不上相即;若二谛一体,又与谁相即?《仁王般若经》说二谛不相即如牛两角,《大品般若》说"色即是空",《维摩经》说"五蕴通达空无生起即是苦义",及本经都说二谛相即。
前人将四谛合为二谛:或说苦集世间是世谛,道灭出世是真谛;或说三谛是世谛,唯灭是真谛;或说四谛皆世谛(明因果),无相因果方是真谛;或说四谛即世谛,世谛即真谛。经文说"解苦无苦而有真谛",余三谛亦然。现在要说明:不仅四谛开合不同,二谛开合也非一,后文将述。此处分两番问答,第一问有三层:首先是直接审问。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白佛言世尊所說世諦第一義諦其義云何。
那时文殊师利菩萨向佛陀禀告说:世尊,您所说的世俗谛与第一义谛,它们的含义是怎样的呢?
次世尊下雙定定相有不。
世尊接着问:在双重定境中,是否存在定的相状?
世尊第一義中有世諦不世諦之中有第一義不。
世间的真理中包含最高真理吗?最高真理中包含世间的真理吗?
三如其有者下雙難。
若其有者,则成二难。
如其有者即是一諦如其無者將非如來虗妄說耶。
如果有的话就是一谛,如果没有的话,岂不是如来虚妄之说吗。
難中意者若言有者即是一諦真俗相即故真中有俗俗中有真二諦不異故言是一如其無者即是虗妄實而言之定有定無定一定異皆是虗妄皆出經者互現其文若定有無便成斷常虗妄之說。
难以理解的是:如果说"有",那就是一谛,因为真谛与俗谛相互依存,真谛中有俗谛,俗谛中有真谛,二谛本质不二,所以说是一。如果说"无",那就是虚妄。确切而言,执着于定有、定无、定一、定异都是虚妄。这些说法都出自佛经,经文中交替呈现不同表述。若执著于确定的有无,就会堕入断见或常见的虚妄之说。
善男子下如來直答。
善男子,如来直接回答道。
善男子世諦者即第一義諦。
善男子,世间真理就是最高真理。
二諦相即不斷不常定非虗妄。
真谛与俗谛相互依存,既不断灭也不恒常,确实真实不虚。
世尊下第二番問答。
世尊开始第二轮问答。
世尊若爾者則無二諦。
世尊,如果是这样的话,就没有二谛了。
初問意者還成一諦故云則無二諦如長在短中則失長真在俗中則失真只成一諦。
初问之意在于:若说二谛归为一体,便无二谛可言。譬如长存于短中,则丧失长之真性;真存于俗中,则丧失真之本相。如此便只剩一谛。
佛答有二初略明大意。
佛的回答分为两部分,首先简要说明主要意思。
佛言善男子有善方便隨順眾生說有二諦。
佛说,善男子,有一种善巧的方法,顺应众生的根性,讲说两种真理。
理實中道唯有一體善巧方便為緣說二。
真实的中道本是一体,因善巧方便的因缘而说为二。
若隨言說下第二廣說凡有八種一世出世二名無名三實不實四定不定五法不法六燒不燒七苦不苦八和合他亦作六種二諦若言空有虗實等諦皆言有虗有實兩理鏗然故非經意今文云隨順眾生說有二諦如隨醉人說則有轉日當用此意以釋經文一師云七種一統隨緣說異一師言七種各異今明智者大師有七二諦名雖不同其義可會一生滅二無生三單俗複真四單俗單中五複俗單中六複俗複中七圓二諦若依法華玄文名相稍別義意必同讀者應知就一種中復各三種謂隨情隨智隨情智今欲以彼七種二諦來釋此文佛旨難知且出一師之見八種不同即為八文初約世出世兩人判二諦者通冠下七。
如果依照言说展开第二部分的详细解释,共有八种分类:一是世间与出世间,二是有名与无名,三是真实与不真实,四是确定与不确定,五是法与非法,六是焚烧与不焚烧,七是痛苦与不痛苦,八是与他者和合。另外也有分为六种二谛的说法。如果说空与有是虚与实等谛,都表示存在虚与实两种道理,但这并非经典的本意。本文说随顺众生而讲有两种谛,就像顺着醉酒之人的话来说,就会有颠倒的情况,应当用这个意思来解释经文。
一位法师说有七种:一是统一随缘而说,二是各有不同。
另一位法师说七种各不相同。
现在明智的大师提出七种二谛,名称虽有差异,但含义可以会通:一是生灭二谛,二是无生二谛,三是单俗复真二谛,四是单俗单中二谛,五是复俗单中二谛,六是复俗复中二谛,七是圆融二谛。如果依据《法华玄义》的文句,名称稍有不同,但意义必然一致,读者应当知晓。
在每一种中又各分三种,即随情、随智、随情智。
现在想用这七种二谛来解释此文,但佛的旨意难以完全知晓,暂且提出一位法师的见解。八种不同即分为八段文字,首先就世间与出世间两种人来判定二谛,这一部分贯穿以下七种。
善男子若隨言說則有二種一者世法二者出世法。
善男子,若随言说则有两种:一是世间法,二是出世间法。
善男子如出世人之所知者名為第一義諦世人知者名為世諦。
善男子,如出世间人所了知的,称为第一义谛;世间人所了知的,称为世俗谛。
一一二諦各有此意世情多想束為世諦聖智多知束為真諦此即隨情智判二諦。
世间的种种思虑归结为世俗谛,圣者的智慧认知归结为真谛。这是根据凡情与圣智来判别二谛。
次善男子五陰和合者約名無名判。
其次,善男子,关于五阴和合的说法,是根据名称的有无来区分的。
善男子五陰和合稱言某甲凡夫眾生隨其所稱是名世諦解陰無有某甲名字離陰亦無某甲名字出世之人如其性相而能知之名第一義諦。
善男子,五蕴和合而假名为某甲,凡夫众生随此假名称呼,即是世俗之谛。若分析五蕴并无某甲之名,离开五蕴亦无某甲之名。出世间圣者能如其真实体性而了知,此即第一义谛。
攬陰名生即世諦即陰離陰如性知之性即真諦此約有作四諦立之。
执取五阴称为生,即是世俗谛;离于五阴而了知其本性,即是真谛。这是依据有作四谛而建立。
三復次善男子或有法有名有實者。
再者,善男子,有些事物既有名称又有实质。
復次善男子或有法有名有實或復有法有名無實。
再者,善男子,有的法既有名称又有实质,有的法则只有名称而无实质。
善男子有名無實者即是世諦有名有實者是第一義諦。
善男子,有名无实的是世俗谛,有名有实的是第一义谛。
他云世諦有名名召於體物應於名真諦但有名而無實今文反此世但虗名而無真實不生不滅與法相稱即是真諦不能即色而空故有名無實能即色是空故有實有名此依無生四諦立之。
世人所说的真理,名字对应着具体事物,名称指向实际存在;而真谛只有名称却无实体。此处经文正相反:世间只是虚名而无真实,不生不灭与法性相合,这才是真谛。凡夫不能当下体悟色即是空,所以徒有虚名而无实质;圣者能当下证得色即是空,故能名实相符。这是依据无生四谛的道理建立的。
四善男子眾生壽命如旋火輪此約單俗複真以論二諦。
善男子,众生的寿命如同旋转的火轮,这是从单俗复真的角度来论述二谛。
善男子如我眾生壽命知見養育文夫作者受者熱時之燄乾闥婆城龜毛兔角旋火之輪諸陰界入是名世諦苦集滅道名第一義諦。
善男子,如我所言,众生寿命、知见、养育、丈夫、作者、受者,热时阳焰、乾闥婆城、龟毛兔角、旋火之轮,以及诸阴界入,这些都称为世俗谛;苦集灭道,则称为第一义谛。
假名幻化熱炎火輪但有其名而無其實稱世流布即是世諦真與中合共為真諦若單以真為第一義不得言苦集滅道是第一義俱指四諦即真中合此明無量四聖諦中若真若中同為第一義諦前文云第一義無量無邊不可稱說。
虚幻的名相如同火焰轮转徒有虚名而无实质世人流传的说法即是世俗真理真谛与中道相合共同构成究竟真理若仅将真谛视作第一义谛则不可言说苦集灭道为第一义谛若同时指涉四圣谛即真谛与中道相合此说明无量四圣谛中无论真谛或中道皆同属第一义谛正如前文所言第一义谛无量无边不可言说
五善男子世法五種去此約單俗單中以明二諦。
善男子,世间法有五种。此处仅就世俗单方面来说明二谛。
善男子世法有五種一者名世二者句世三者縛世四者法世五者執著世善男子云何名世男女缾衣車乘屋舍如是等物是名名世云何句世四句一偈如是等偈是名句世云何縛世捲合繫結束縛合掌是名縛世云何法世如鳴椎集僧嚴鼓戒兵吹貝知時是名法世云何執著世如望遠人有染衣者生想執著云是沙門非婆羅門見有結繩橫佩身上便生念言是婆羅門非沙門也是名執著世善男子如是名為五種世法善男子若有眾生於如是等五種世法心無顛倒如實而知是名第一義諦。
善男子,世间法有五种:一是名世,二是句世,三是缚世,四是法世,五是执著世。善男子,什么是名世?男女、瓶、衣、车乘、屋舍等物,称为名世。什么是句世?四句一偈等偈颂,称为句世。什么是缚世?卷合、系结、束缚、合掌,称为缚世。什么是法世?如敲椎集僧、击鼓戒兵、吹贝知时,称为法世。什么是执著世?如远望有人穿染色衣,便生执著想,认为是沙门而非婆罗门;见有人结绳横佩身上,便生念言是婆罗门而非沙门,称为执著世。善男子,这些就是五种世间法。善男子,若有众生对这五种世间法心不颠倒、如实了知,称为第一义谛。
上以熱炎火輪五譬以譬人我而為世諦今以五法而為世諦五法如炎輪炎輪譬法法譬互舉同是單俗心無顛倒如實知之即單指中道以為如實此明有作無生等苦集為俗指下一實諦為真六善男子若燒若割去此約複俗單中以明二諦。
上方用炽热火焰轮等五种譬喻来比喻执着自我的人我见,以此说明世俗谛;现在则以五法来说明世俗谛。五法如同火焰轮,火焰轮譬喻法,法与譬互相列举,都是单一的俗谛。心若不生颠倒,如实了知,便能直接指向中道,视之为如实。此处阐明有造作、无生等苦集为俗谛,指向究竟一实谛为真谛。善男子,无论是烧是割,这都是从复合俗谛与单一中道的角度来阐明二谛。
復次善男子若燒若割若死若壞是名世諦無燒無割無死無壞是名第一義諦。
再者,善男子,若焚烧、若割截、若死亡、若毁坏,这称为世俗谛;无焚烧、无割截、无死亡、无毁坏,这称为第一义谛。
若燒若死此明體法始終若割若壞此明析法始終即以兩始為有兩終皆無此之有無合之為俗即是複俗單指中道非有非無故無燒割即第一義明上有作無生之真俗同名為俗指下一實諦而以為真。
焚烧与死亡,这阐明有为之法的始终;切割与毁坏,这阐明分析之法的始终。以这两种开始为有,以两种终结为无。这种有无的结合即是世俗谛,复合的世俗谛单独指向中道,既非有也非无,因此没有焚烧与切割,这就是第一义谛。上文所述的有为无生之真谛与世俗谛同称为俗谛,指向最究竟的实相真理而视为真谛。
七善男子八苦有無去此約複俗複中以明二諦。
七位善男子,八苦的存在与消亡这个问题,要依据世俗与胜义二谛来阐明。
復次善男子有八苦相名為世諦無生無老無病無死無愛別離無怨憎會無求不得無五盛陰是名第一義諦。
再者,善男子,世间有八种苦相,称为世俗真理:无生、无老、无病、无死、无爱别离、无怨憎会、无求不得、无五盛阴,这便是第一义谛。
複俗如向言複中者非單指理即事而理法界圓備名為複中此合上來有作無生真之與俗皆名為俗指下一實不可思議而為真諦文雖不顯義推自成然此一番猶是單俗複中二諦八復次善男子下先譬次合明圓二諦。
再者,所谓“俗谛”如先前所言,“复中”并非仅指理体即事相,而是指理法界圆满具足,故称为“复中”。此处统摄前文所述有作、无生、真谛与俗谛,皆归为俗谛;而指向究竟一实不可言说的境界,则名为真谛。经文虽未明言,其义理推究自可显明。然此一番阐释仍属单俗复中二谛范畴。
八、复次善男子以下经文,先以譬喻开显,次以法义合释,阐明圆融二谛。
復次善男子譬如一人多有所能若其走時則名走者若收刈時復名刈者若作飲食名作食者若治材木則名工匠鍛金銀時言金銀師如是一人有多名字。
再者,善男子,譬如一个人具备多种技能。当他奔跑时,就称他为奔跑者;收割时,又称他为收割者;做饭时,便叫他做饭者;加工木材时,则称他为工匠;锻造金银时,则称他为金银匠。同一个人,便有多种称呼。
法亦如是其實是一而有多名依因父母和合而生名為世諦十二因緣和合生者名第一義諦。
佛法也是如此,其本质为一却有多重名称。依父母因缘和合而生,称为世俗谛;依十二因缘和合而生,则称为第一义谛。
真俗相即皆不可思議譬如父母和合生子一人多能以譬圓俗十二緣和合三道即是三德即第一義以顯圓真是名不可思議二諦一切二諦悉入此中方便隨俗說諸二諦無量無邊止論七種何足驚怪能如是知名慧聖行古來皆迷此二諦文今用天台大師七種二諦義來釋八番義則相應真順聖慧。
真谛与俗谛相互依存皆不可言说,譬如父母结合生育子女,一人能作多种譬喻说明圆融的俗谛;十二因缘和合而成的三界轮回(三道),即等同于法身、般若、解脱三德,此即第一义谛,用以彰显圆融的真谛,称为不可思议二谛。一切二谛法门皆可纳入此中。佛陀为随顺世俗而善巧开示种种二谛,其数无量无边,此处仅列举七种,何足为奇?能如此了知,名为智慧圣行。古来修行者多迷惑于此二谛文字,今依天台大师所立七种二谛义理,来解释八种教法次第,则能契合真理,随顺圣者智慧。
文殊師利下第三明一實諦慧聖行若前文中舉四舉二共顯一實何不從四至三而超至二非無三諦但此中文束四為二其義則便束四為三義少不便故不言三解者不同此問以常住佛果是一依一實諦引勝鬘云一苦滅諦即是真實地人云除妄顯棃耶即是實諦中假師云除斷常顯中道為一實諦興皇悉不用佛果所依能依焉是一實妄惑與黎耶為一為異若一既除妄惑亦除黎耶若異待妄說實豈是一實對邊說中中還是邊亦非一實然一切法本無所有畢竟清淨實無所有何曾有實及以不實諦與不諦為緣方便假設言教依文正以一道清淨為一實諦此正真法故華嚴云法性遠離是故今明若非彼是此非一實諦若隨緣異說得意無咎文顯一實甚自分明就文為二一標宗二論義初標有問有答。
文殊师利接下来第三部分阐明一实谛慧圣行。如果在前文中列举四谛、二谛共同显示一实谛,为何不从四谛过渡到三谛,而直接跳到二谛?并非没有三谛,只是此处将四谛归纳为二谛,这样在意义表达上更为便利;归纳为三谛则略显不便,因此不提三谛。对此的解释各有不同。此问以常住佛果为一,依据一实谛。引用《胜鬘经》说:一苦灭谛即是真实。地论师认为:除去虚妄显现阿赖耶识即是实谛。中假师认为:消除断见常见显现中道为一实谛。兴皇一概不用,佛果所依、能依怎会是一实谛?虚妄迷惑与阿赖耶识是一还是异?若是一,既然除去虚妄迷惑,也应除去阿赖耶识;若是异,依赖虚妄说真实,岂是一实谛?针对边见说中道,中道仍是边见,也非一实谛。然而一切法本无所有,毕竟清净,实无所有,何曾有过真实与不真实、谛与不谛?为随缘方便假立言教,依经文正道以一道清净为一实谛,此乃真正之法。故《华严经》云:法性远离。因此现在阐明:若非彼是此,非一实谛;若随缘异说,得意无咎。经文显示一实谛甚为分明。就文分为两部分:一标宗,二论义。开头标宗有问有答。
文殊師利菩薩白佛言世尊所言實諦其義云何。
文殊师利菩萨向佛陀请教说:世尊,您所说的真实谛理,具体含义是什么呢?
答中有八善男子初二共成初義則有七不同一約境。
回答中提到八位善男子,前两位共同构成第一个要义,共有七种不同,第一种是就境界而言。
佛言善男子言實諦者名曰真法善男子若法非真不名實諦。
佛说:善男子,所谓真实不虚的真理,就是真正的佛法。善男子,如果法不是真实的,就不能称为真实不虚的真理。
二約心。
二、关于心
善男子實諦者無顛倒無顛倒者乃名實諦。
善男子,所谓真实不虚的真理,就是没有谬误的,没有谬误的才叫作真实不虚的真理。
三約言說私謂亦可約言行。
我认为也可以从言行方面来理解这三条约定。
善男子實諦者無有虗妄若有虗妄不名實諦。
善男子,真实真理没有虚假,如果有虚假,就不叫真实真理。
四據人。
四种执著的人。
善男子實諦者名曰大乘非大乘者不名實諦。
善男子,真实不虚的真理称为大乘,不属于大乘的就不能称为真实不虚的真理。
五約教。
五、约教。
善男子實諦者是佛所說非魔所說若是魔說非佛說者不名實諦。
善男子,真实不虚的真理是佛所说的,不是魔所说的;如果是魔所说而非佛所说,就不叫作真实不虚的真理。
六約因體。
六种约束的原因本质。
善男子實諦者一道清淨無有二也。
善男子,真实真理唯有一条清净之道,别无二路。
七約果體。
七约果体。
善男子有常有樂有我有淨是則名為實諦之義。
善男子,常、乐、我、净,这就是真实不虚的真理。
文殊白佛下第二論義還論七章初約境論義有問有答問中先領問。
文殊菩萨向佛请示,接下来第二部分的讨论围绕七个章节展开。首先是关于境界的讨论,包含提问和回答。提问部分先进行概述和提问。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若以真實為實諦者真實之法即是如來虗空佛性若如是者如來虗空及與佛性無有差別。
文殊师利对佛陀说:世尊,如果以真实为真谛,那么真实之法就是如来、虚空、佛性。如果是这样,如来、虚空和佛性就没有差别。
一往似問如來虗空佛性三種有何差別尋下答意正是問此三種與一實諦有何差別。
一开始似乎是在问如来、虚空、佛性这三者有什么区别。接下来的回答实际上是在探讨这三者与一实谛之间有何差异。
佛答有三一唱兩章門二釋三結初唱章門又二初唱昔四諦次唱今一實興皇名初為實滅章門次為滅實章門取教為實滅取理為滅實亦以四諦教中之實即是實諦若虗空佛性皆是理實即為諦實故名為諦今此初唱昔四諦者。
佛回答说有三部分:一唱两章门,二解释三结。最初唱章门又分为两部分:先唱过去的四谛,再唱现在的一实。兴皇称最初为实灭章门,其次为灭实章门。以教法为实灭,以真理为灭实。四谛教法中的真实即是实谛,如虚空佛性都是真理之实,即为谛实,所以称为谛。现在最初唱的是过去的四谛。
佛告文殊師利有苦有諦有實有集有諦有實有滅有諦有實有道有諦有實。
各有三句苦是苦境諦是苦教亦是苦智實是苦諦之理不二為實又云除苦一句餘二亦得判實又但取實除兩句只用實為諦。
次如來非苦下第二唱一實章門。
接下来,关于如来非苦的第二部分,阐述一实相的法门。
善男子如來非苦非諦是實虗空非苦非諦是實佛性非苦非諦是實。
善男子,如来既非痛苦也非真理,而是真实的虚空;既非痛苦也非真理,而是真实的佛性;既非痛苦也非真理,而是真实的存在。
三種皆是實非苦者非境非諦者非教是實者是理後三諦亦爾如來虗空佛性亦爾顯時名如來隱名佛性虗空取隱顯不二。
三种皆实,非苦者非境非谛者非教;实者是理。后三谛亦然。如来、虚空、佛性亦然:显现时名为如来,隐没时名为佛性、虚空。取隐显不二之义。
所言苦者下第二釋兩章門只約四諦即為四別一一諦中皆先釋實諦實諦即是昔四諦中之實次釋諦實皆如文。
所谓苦者,第二解释两章门,仅依四谛分为四部分。每一谛中,先解释实谛,实谛即过去四谛中的真实。其次解释谛的真实含义,皆依经文所述。
文殊師利所言苦者為無常相是可斷相是為實諦。
文殊师利所说的苦,是无常之相,是可以断除之相,这是真实不虚的真理。
如來之性非苦非無常非可斷相是故為實虗空佛性亦復如是。
如来的本性既非苦也非无常,亦非可断灭之相,因此真实不虚;虚空佛性亦是如此。
復次善男子所言集者能令五陰和合而生亦名為苦亦名無常是可斷相是名實諦。
此外,善男子,所谓集,就是能让五蕴和合而生起,也称为苦,也称为无常,是可以断除的相状,这就叫作实谛。
善男子如來非是集性非是陰因非可斷相是故為實虗空佛性亦復如是。
善男子,如来并非聚集之性,也非五阴之因,更非可断之相,因此是真实。虚空佛性也是如此。
善男子所言滅者名煩惱滅亦常無常二乘所得名曰無常諸佛所得是則名常亦名證法是為實諦。
善男子,所谓灭,是指烦恼的灭除。声闻缘觉二乘所得的灭称为无常,诸佛所得的灭则名为常,也称为证法,这就是实谛。
善男子如來之性不名為滅能滅煩惱非常無常不名證法常住無變是故為實虗空佛性亦復如是。
善男子,如来的本性不称为灭,能灭除烦恼;既非常也非无常,不称为证法;恒常存在而不变,因此是真实的。虚空佛性也是如此。
善男子道者能斷煩惱亦常無常是可修法是為實諦。
善男子啊,所谓道就是能断除烦恼,既是恒常也是无常,是可以修持的法门,这就是真实不虚的真理。
如來非道能斷煩惱非常無常非可修法常住不變是故為實虗空佛性亦復如是。
如来并非依靠修行之道才能断除烦恼,既非永恒也非无常,不是可以修得的法,而是常住不变的,因此真实不虚。虚空佛性也是如此。
復次言真實者即是如來下第三結章門又二先結三法與真實相即更無異體。
再者,所谓真实即是如来。第三部分总结章节要旨,又分为两点:首先阐明三法与真实相互含摄,本质无别。
復次善男子言真實者即是如來如來者即是真實真實者即是虗空虗空者即是真實真實者即是佛性佛性者即是真實。
再者,善男子,所谓真实即是如来,如来即是真实。真实即是虚空,虚空即是真实。真实即是佛性,佛性即是真实。
次從有苦有苦因下更結是非又兩初結三法異於四諦故是諦實次結三法異於有為有漏是故是實。
其次从有苦有苦因往下再总结是非,又分为两部分:首先总结三法不同于四谛,所以是谛的真实;其次总结三法不同于有为有漏,因此是真实。
文殊師利有苦有苦因有苦盡有苦對如來非苦乃至非對是故為實不名為諦虗空佛性亦復如是。
文殊师利,苦是存在的,苦的因是存在的,苦的灭尽也是存在的,对治苦的方法也是存在的。如来没有苦,乃至没有对治苦的方法,因此是真实的,不称为虚妄。虚空佛性也是如此。
苦者有為有漏無樂如來非有為非有漏湛然安樂是實非諦。
痛苦源于有为有漏法,其中并无真实安乐。如来超越有为有漏,常住清净安乐,真实不虚。
所言有苦即苦諦苦因即集諦苦盡即滅諦苦對即道諦問非虗非實稱為實者非虗非實亦應稱諦答如所問問二諦若齊何故二乘稱諦如來稱實答與奪之殊二乘審知是苦又解苦無苦與其諦名未窮理實故奪其實。
说有苦就是苦谛,苦的原因就是集谛,苦的灭尽就是灭谛,对治苦的方法就是道谛。问:既不是虚也不是实,为什么称为实?答:既然非虚非实,也可以称为谛。问:如果二谛平等,为什么二乘称为谛,如来称为实?答:这是给予和剥夺的不同。二乘确实知道这是苦,又能解除苦,所以给予谛的名称;但未能彻底通达真理,所以剥夺其实的称号。
文殊白佛言如佛下釋第二據心章門先問次答。
文殊菩萨向佛陀禀告说,如佛接下来要解释第二章关于心的部分,先是提问,然后回答。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不顛倒者名為實諦若爾者四諦之中有四倒不如其有者云何說言無有顛倒名為實諦一切顛倒不名為實。
文殊师利对佛说:世尊,如佛所说,没有颠倒的才叫作真实之理。如果这样的话,四谛之中有四种颠倒,如果它们不存在,为什么说没有颠倒才叫作真实之理,一切颠倒不叫作真实?
初問意云諦攝倒不如其攝者云何得言不倒為實若不攝者復違前言攝法皆盡進退兩望悉皆有過。
初问的意思是:如果谛理不包含颠倒,那么为何说无颠倒才是真实?如果不包含,又违背了先前所说"包含一切法"的观点。无论进退推究,都存在矛盾。
佛告文殊師利一切顛倒皆入苦諦如諸眾生有顛倒心名為顛倒善男子譬如有人不受父母尊長教敕雖受不能隨順修行如是人等名為顛倒如是顛倒非不是苦即是苦也。
佛对文殊师利说:一切颠倒都归于苦谛。如同众生怀着颠倒之心,就称为颠倒。善男子,譬如有人不听从父母尊长的教诲,或者虽然听了却不照着去做,这样的人就是颠倒。这样的颠倒本身就是苦,并非不属于苦。
然下文具明是苦集攝此中但明是苦諦者偏據果報酬因之義。
然而下文详细说明这是苦的集合,此处仅阐明属于苦谛,是专门根据果报酬偿因缘的意义而言。
第三問答釋約言說章門。
第三章 问答释要:言说门
文殊師利言如佛所說不虗妄者即是實諦若爾者當知虗妄則非實諦。
文殊师利说:如佛所言,不虚妄即是真理。既然如此,当知虚妄便非真理。
佛言善男子一切虗妄皆入苦諦如有眾生欺誑於他以是因緣墮於地獄畜生餓鬼如是等法名為虗妄如是虗妄非不是苦即是苦也聲聞緣覺諸佛世尊遠離不行故名虗妄如是虗妄諸佛二乘所斷除故故名實諦。
佛说,善男子,一切虚妄都归于苦谛。譬如有些众生欺骗他人,因此堕入地狱、畜生、饿鬼道。这类行为称为虚妄。这种虚妄本身就是苦。声闻、缘觉和诸佛世尊远离且不践行这些,所以称为虚妄。正因为诸佛与二乘行者断除了这种虚妄,才称之为实谛。
其中二事可見私謂準佛答文既約斷惑知是約行。
其中两点可以私下认为,根据佛陀的解答文字,既然涉及断除烦恼,可知是针对修行而言。
文殊言如佛所說下第四就人為問。
文殊菩萨说,正如佛所讲,以下第四部分是关于针对人的提问。
文殊師利言如佛所說大乘是實諦者當知聲聞辟支佛乘則為不實。
文殊师利说如果佛所说的大乘是真实真理那么应当知道声闻缘觉乘就是不真实的。
云二乘所說為實不實。
二乘所说的道理是真实的还是不真实的。
佛言文殊師利彼二乘者亦實不實聲聞緣覺斷諸煩惱則名為實無常不住是變易法名為不實。
佛告诉文殊师利:那些二乘修行者,既真实又不真实。声闻和缘觉断除一切烦恼,这称为真实;但他们所证的无常法并非永恒不变,是会迁转变易的,这称为不真实。
佛不定判實與不實約斷惑邊是實而非常住義當不實。
佛不绝对判定真实或不真实。就断除烦恼而言是真实,但并非恒常存在之义,应当视为不真实。
文殊魔說下五就教為難。
文殊菩萨对魔王所说的下面五种教法是为了破除困难。
文殊師利言如佛所說若佛所說名為實者當知魔說則為不實世尊如魔所說聖諦攝不。
文殊师利说:如佛所言,若佛所说称为真实,应知魔说即为不实。世尊,如魔所说,是否属于圣谛范畴?
魔所說者聖諦攝不。
魔王所说的内容是否属于圣谛的范畴。
佛言文殊師利魔所說者二諦所攝所謂苦集凡是一切非法非律不能令人而得利益終日宣說亦無有人見苦斷集證滅修道是名虗妄如是虗妄名為魔說。
佛告诉文殊师利:魔所说的内容包含在二谛之中,即苦谛和集谛。凡是所有不符合正法与戒律、不能让人获得利益的说法,即便终日宣说,也没有人能因此见苦、断集、证灭、修道。这样的虚妄之言,就称为魔说。
佛答意云四諦之中苦集諦攝問外道二十五六等諦為屬何諦又外道所說四諦之中為壞幾諦今明但壞苦集不壞道滅何者彼云冥初生覺後生五大五微等生覺是因壞佛集諦大微是果壞佛苦諦二十五六為佛苦集二諦所攝。
佛陀回答的意思是:在四圣谛中,苦谛和集谛所摄。问:外道的二十五谛、六谛等属于哪一谛?又外道所说的四谛中,破坏了哪几谛?现在说明,只破坏苦谛和集谛,不破坏道谛和灭谛。为什么呢?他们说最初生觉,之后生五大、五微等。生觉是因,破坏佛陀的集谛;大微是果,破坏佛陀的苦谛。二十五谛和六谛被佛陀的苦谛和集谛所摄。
文殊師利言如佛下第六釋約因體章門。
文殊师利说,如佛在第六部分解释关于因体的章节。
文殊師利言如佛所說一道清淨無有二者諸外道等亦復說言我有一道清淨無二若言一道是實諦者與彼外道有何差別若無差別不應說言一道清淨。
文殊师利说:如佛所说,只有一条清净之道,没有第二条。那些外道也说他们有一条清净之道,没有第二条。如果说一条道是真理,那与外道有什么区别?如果没有区别,就不应该说只有一条清净之道。
文殊牒佛一道清淨是實諦者外道亦云一道清淨應是實諦。
文殊菩萨向佛启问:若说唯一清净之道是真实真理,那么外道也宣称唯一清净之道应是真实真理。
佛言善男子諸外道等有苦集諦無滅道諦於非滅中而生滅想於非道中而生道想於非果中而生果想於非因中而生因想以是義故彼無一道清淨無二。
佛说:善男子,那些外道有苦集二谛,却没有灭道二谛。他们把不是灭当作灭来想,把不是道当作道来想,把不是果当作果来想,把不是因当作因来想。由于这个缘故,他们没有一种清净不二的道理。
佛答意明外道但有苦集無道滅於非滅中而生滅想者即橫計非想以為涅槃非道道想者計雞狗戒而以為道非果果想者計於萬物微塵世性之果非因因想者計微塵世性是萬物因問前云不壞滅道今計非想雞狗等戒豈非壞耶答此起橫計橫壞道滅前則不爾彼明二十五諦直言冥初生覺等六諦之中但言主諦依諦何處云計非想之與狗戒故知不壞道滅二諦又問外道有苦諦者前何故云凡夫有苦無諦答直言有苦境以為苦諦非謂苦智。
佛陀的回答表明,外道只认识到苦的聚集,却不懂得灭苦之道。他们错误地将非灭境当作涅槃,将非道法视为正道,将非果报认作正果,将非因缘当作根本因。有人问:前文说他们不破坏灭道二谛,为何此处又说他们执着于非想定、鸡狗戒等邪见?答:这些都属于妄计邪执,属于对道谛灭谛的歪曲破坏,与前文所说并不矛盾。外道主张的二十五谛学说中,只提到从冥初生觉等六谛,其中仅涉及主谛与依谛,何曾说过他们执持非想定或狗戒?由此可知他们并未破坏道灭二谛。再问:既然外道也有苦谛认知,为何前文说凡夫有苦无谛?答:那是指凡夫仅将苦境当作苦谛,而非具有真正的苦圣谛智慧。
文殊言如佛所說下釋第七據果體章門先問次答問為三一唱外道有四德二釋三結此初唱有如文。
文殊菩萨说:正如佛所讲的那样,接下来解释第七部分关于果体的章节。首先提问,然后回答。提问分为三点:一是指出外道具有四种功德,二是解释这四种功德,三是总结。这是第一点,即指出外道具有四种功德,具体内容见原文。
文殊師利言如佛所說有常有我有樂有淨是實義者諸外道等應有實諦佛法中無。
文殊师利说:如果像佛所说的那样,有常、有我、有乐、有净是真实义的话,那么外道也应该具有真实谛,而佛法中却没有这些。
何以故下釋凡有二十四復次計有常樂我淨即為四別初八復次計有常二五復次計有樂三三復次計有淨四八復次計有我此初八復次計常文在初者通以因果故知有常。
以下是翻译结果:
为什么后面解释共有二十四次重复?因为执着有常、乐、我、净四种分别,最初八次重复执着有常,其次五次重复执着有乐,再次三次重复执着有净,最后八次重复执着有我。这最初八次重复执着有常的经文放在开头,是因为从因果上可以推知有常。
何以故諸外道輩亦復說言諸行是常云何是常可意不可意諸業報等受不失故可意者名十善報不可意者十不善報若言諸行皆悉無常而作業者於此已滅誰復於彼受果報乎以是義故諸行是常。
为什么其他外道也宣称诸行是常?他们如何解释这种常呢?他们认为可意与不可意的业报感受不会消失。可意指的是十善业的果报,不可意则是十不善业的果报。如果主张诸行都是无常的,那么造业者在此身灭后,谁能在后世承受果报呢?基于这个道理,他们坚称诸行是常。
二列殺生因必得惡果故常。
杀害众生必得恶报,此理恒常不变。
殺生因緣故名為常世尊若言諸行悉無常者能殺可殺二俱無常若無常者誰於地獄而受罪報若言定有地獄受報當知諸行實非無常。
杀害生命的业力缘故所以称为常。世尊,如果说一切行为都是无常的,那么能杀者与被杀者两者都是无常的;如果都是无常的,那么谁在地狱承受罪报呢?如果说必定有地狱受报之事,就应当知道一切行为实际上并非无常。
三據能專念故常。
三因专注忆念而恒常不断。
世尊繫心專念亦名為常所謂十秊所念乃至百秊亦不忘失是故為常若無常者本所見事誰憶誰念以是因緣一切諸行非無常也。
世尊将心专注于正念,这也称为常。所谓十年所念,乃至百年亦不忘失,因此称为常。若是无常,过去所见之事谁能忆起、谁能记得?由此因缘,一切诸行并非无常。
四舉憶想據所念。
四次忆想依据所念。
世尊一切憶想亦名為常有人先見他人手足頭項等相後時若見便還識之若無常者本相應滅。
世尊,一切记忆念头也可称为常。有人先见到他人的手脚头颈等相貌,后来若再见到便能认出。如果这些相貌是无常的,那么之前的相貌应该已经消失。
五舉修習。
五种修行方法。
世尊諸所作業以久修習若從初學或經三秊或經五秊然後善知故名為常。
世尊的一切行为因长久修习,若从初学开始,或需三年,或需五年,之后方能完全掌握,因此称为恒常。
六舉笇數。
六种算数方法。
世尊算數之法從一至二從二至三乃至百千若無常者初一應滅初一若滅誰復至二如是常一終無有二以一不滅故得至二乃至百千是故為常。
世尊的计数方法,从一数到二,从二数到三,直至成百上千。如果这些数字是无常的,那么第一个一就会消失。如果第一个一消失了,又怎能数到二呢?因此,第一个一不会消失,才能数到二,直至成百上千。所以说这些数字是恒常的。
七據讀誦。
第七依据诵读。
世尊如讀誦法誦一阿含至二阿含乃至三四阿含如其無常所可讀誦終不至四以是讀誦增長因緣故名為常。
世尊教导说,如同诵经的方法,从诵一部阿含经到二部阿含经,乃至三四部阿含经。如果无法持续诵完四部,这样的诵经虽未能达到四部,但因持续诵经的因缘增长,所以称为恒常。
八據形相皆如文。
八种形态都如同文字所示。
世尊缾衣車乘如人負責大地形相山河樹林藥木草葉眾生治病皆悉是常亦復如是世尊一切外道皆作是說諸行是常若是常者即是實諦。
世尊的宝瓶、袈裟、车乘,如同人类承载着大地的形态,山河、树林、药草、草木、叶片,众生治病都是如此,这一切也都是恒常的。世尊,所有外道都这样说:一切现象都是恒常的,如果认为这些是恒常的,那就是真理。
次計樂有五復次一據因果。
其次分析快乐有五种依据:第一是根据因果。
世尊有諸外道復言有樂云何知耶受者定得可意報故世尊凡受樂者必定得之所謂大梵天王大自在天釋提桓因毗紐天及諸人天以是義故必定有樂。
佛陀啊,有些外道宣称快乐真实存在,如何证明这一点呢?因为感受者必然会得到令人愉悦的果报。佛陀啊,凡是体验快乐者必定获得快乐,比如大梵天王、大自在天、帝释天、毗湿奴天以及诸天与人类。基于这个道理,快乐必定真实存在。
二據有求。
第二是有所求之心。
世尊有諸外道復言有樂能令眾生生求望故飢者求食渴者求飲寒者求溫熱者求涼極者求息病者求差欲者求色若無樂者彼何緣求以有求故故知有樂。
佛陀啊,还有一些外道声称快乐是真实存在的,因为众生都追求快乐:饥饿的人寻求食物,口渴的人寻求饮水,寒冷的人寻求温暖,炎热的人寻求清凉,疲惫的人寻求休息,患病的人寻求痊愈,有欲望的人寻求美色。如果没有快乐,他们为何要追求?正因为有这些追求,所以知道快乐是存在的。
三據樂因。
三依快乐之因。
世尊有諸外道復作是言施能得樂世間之人好施沙門諸婆羅門貧窮困苦衣服飲食臥具醫藥象馬車乘粖香塗香眾華屋宅依止燈明作如是等種種惠施為我後世受可意報是故當知決定有樂。
世尊,还有一些外道这样说:布施能获得快乐。世间的人喜欢布施给沙门、婆罗门等贫穷困苦的人,给予他们衣服、饮食、卧具、医药、象马车辆、末香涂香、鲜花、房屋、住处、灯明等种种物品。他们这样做是为了后世得到称心如意的果报。因此应当知道,快乐确实是存在的。
四據樂緣。
四种使人快乐的因缘。
世尊有諸外道復作是言以因緣故當知有樂所謂受樂者有因緣故名為樂觸若無樂者何得因緣如無兔角則無因緣有樂因緣則知有樂。
世尊,还有一些外道这样说:因为有因缘,所以知道有快乐。所谓感受快乐的人,因为有因缘才称为快乐。如果没有快乐,怎么会有因缘?就像没有兔角,就没有因缘。既然有快乐的因缘,就知道有快乐。
五據三品。
五根三品。
世尊有諸外道復作是言上中下故當知有樂下受樂者釋提桓因中受樂者大梵天王上受樂者大自在天以有如是上中下故當知有樂。
世尊,有些外道这样说:因为有上中下之分,所以应当知道有乐。下等受乐的是帝释天,中等受乐的是大梵天王,上等受乐的是大自在天。因为有这样的上中下之分,所以应当知道有乐。
三三復次計有淨一據淨因。
再者,执着于清净这一观念,乃是基于清净之因。
世尊有諸外道復言有淨何以故若無淨者不應起欲若起欲者當知有淨。
世尊,又有外道主张存在清净境界,理由是:如果没有清净境界,就不应该生起贪欲;既然会生起贪欲,就说明必定存在清净境界。
二據淨緣。
依据清净因缘。
又復說言金銀珍寶瑠璃頗棃硨磲碼碯珊瑚真珠璧玉珂貝流泉浴池飲食衣服華香粖香塗香燈燭之明如是等物悉是淨法。
又说金银珍宝、琉璃、颇梨、砗磲、玛瑙、珊瑚、珍珠、璧玉、珂贝,以及流泉浴池、饮食衣服、华香末香、涂香灯烛等光明之物,这些都是清净之法。
三據淨器。
以三种清净器具为依据。
復次有淨謂五陰者即是淨器盛諸淨物所謂人天諸仙阿羅漢辟支佛菩薩諸佛以是義故名之為淨。
又有清净称为五蕴,这清净的器皿承载种种清净之物,即人、天、诸仙、阿罗汉、辟支佛、菩萨、诸佛。因此道理,称之为清净。
四八復次計有我一據造作。
再者,执着有个“我”的观点,是以行为造作为依据的。
世尊有諸外道復言有我有所覩見能造作故譬如有人入陶師家雖復不見陶師之身以見輪繩定知其家必是陶師我亦如是眼見色已必知有我若無我者誰能見色聞聲乃至觸法亦復如是。
世尊,有些外道宣称存在一个"我",理由是能观察和造作。譬如有人走进陶匠的家,虽然没看见陶匠本人,但通过看见陶轮和绳子,就能确定这户必是陶匠之家。同理,当眼睛看见色境时,就必定知道有个"我"存在。如果没有这个"我",那么是谁在见色、闻声乃至触知外境呢?其他感官认知也是这个道理。
二據相貌。
依据两种特征。
復次有我云何得知因相故知何等為相喘息視眴壽命役心受諸苦樂貪求瞋恚如是等法悉是我相是故當知必定有我。
再者,如何知道“我”的存在?通过特征就能明白。什么是特征呢?呼吸、眨眼、寿命、心念活动、感受苦乐、贪求欲望、憎恨愤怒,这些现象都是“我”的特征。因此应当明白,必定有“我”存在。
三據別味。
三种依据不同的意义。
復次有我能別味故有人食果見已知味是故當知必定有我。
此外,因为有我能辨别味道,所以有人吃了果子后能知道其味道,由此可知必定存在我。
四據作業。
四种依据的行为准则。
復次有我云何知耶執作業故執鐮能刈執斧能斫執缾盛水執車能御如是等事我執能作是故當知必定有我。
另外,如何知道有我的存在呢?因为能执持作业的缘故。拿镰刀能割草,拿斧头能砍柴,拿瓶子能盛水,拿车能驾驭,这些行为都是由我来执持操作的。因此应当知道,必定有我的存在。
五據求乳。
五处寻乳。
復次有我云何知耶即於生時欲得乳哺乘宿習故以是當知必定有我。
再者,如何知道有我存在呢?就在出生之时,婴儿本能地寻求哺乳,这是前世习气的延续。由此可知,必定有我的存在。
六據名字。
第六依据名称。
復次有我云何知耶和合利益他眾生故譬如缾衣車乘田宅山林樹木象馬牛羊如是等物若和合者則有利益此內五陰亦復如是眼等諸根有和合故則利益我是故當知必定有我。
再者,何以证明有我存在?因为众缘和合能利益众生。譬如瓶罐、衣物、车乘、田宅、山林、树木、象马牛羊等物,唯有因缘和合方能产生作用。内在五蕴亦是如此——眼根等诸根唯有和合运作,方能利益于我。由此可知,必定存在真实不虚的"我"。
七據有遮。
七种执取存在障碍。
復次有我云何知耶有遮法故如有物故則有遮閡物若無者則無有遮若有遮者則知有我是故當知必定有我。
再者,如何知道有“我”存在呢?因为有阻碍作用的缘故。就像有物体存在,就会有阻碍;如果没有物体,就不会有阻碍。既然有阻碍存在,就可以知道有“我”。因此应当明白,必定有“我”。
八據伴類。
八种依止的类别。
復次有我云何知耶伴非伴故親與非親非是伴侶正法邪法亦非伴侶智與非智亦非伴侶沙門非沙門婆羅門非婆羅門子非子晝非晝夜非夜我非我如是等法為伴非伴是故當知必定有我。
再者,如何知道有“我”存在?通过观察相伴与不相伴的现象。亲友并非真正的同伴,正法与邪法也不是同伴,智慧与愚痴同样不是同伴。沙门与非沙门、婆罗门与非婆罗门、子女与非子女、白昼与黑夜、“我”与“非我”——这些相对的事物都无法成为彼此的真正伴侣。因此应当明白:必然存在一个真实的“我”。
世尊諸外道等下第三總結外道應有實諦。
世尊,那些外道等人,接下来第三部分是总结外道应当有真实的道理。
世尊諸外道等種種說有常樂我淨當知定有常樂我淨世尊以是義故諸外道等亦得說言我有真諦。
世尊,那些外道们用各种方式宣扬常、乐、我、净的存在,要知道他们确实认为有常、乐、我、净。世尊,正因为这个道理,那些外道也能宣称自己掌握了真理。
佛言下二如來答文為三初略次廣三結初文二初非後釋初如文。
佛说下面如来回答分为三部分:首先是简略回答,其次是详细解释,最后是总结。简略回答又分为两部分:先是否定,后是解释。开头的部分如经文所述。
佛言善男子若有沙門婆羅門有常有樂有淨有我者是非沙門非婆羅門。
佛说:善男子,如果有出家人或修行者认为存在永恒、快乐、纯净、自我的境界,那么这些人就不是真正的出家人或修行者。
次何以故下釋非。
接下来解释为何说"非"的原因。
何以故迷於生死離一切智大導師故如是沙門婆羅門等沈沒諸欲善法羸損故是諸外道繫在貪欲瞋恚癡獄堪忍愛樂故是諸外道雖知業果自作自受而猶不能遠離惡法是諸外道非是正法正命自活何以故無智慧火不能消故是諸外道雖欲貪著上妙五欲貧於善法不勤修故是諸外道雖欲往至正解脫中而持戒足不成就故是諸外道雖欲求樂而不能求樂因緣故是諸外道雖復憎惡一切諸苦然其所行未能遠離諸苦因緣是諸外道雖為四大毒蛇所纏猶行放逸不能謹慎是諸外道無明所覆遠離善友樂在三界無常熾然大火之中而不能出是諸外道遇諸煩惱難愈之病而復不求大智良醫是諸外道方於未來當涉無邊險遠之路而不知以善法資糧而自莊嚴是諸外道常為淫欲災毒所害而反抱持五欲霜毒是諸外道瞋恚熾盛而復反更親近惡友是諸外道常為無明之所覆蔽而反推求邪惡之法是諸外道常為邪見之所誑惑而反於中生親善想是諸外道希食甘果而種苦子是諸外道已處煩惱闇室之中而反遠離大智炬明是諸外道患煩惱渴而復又飲諸欲醎水是諸外道漂沒生死無邊大河而復遠離無上船師是諸外道迷惑諸倒言諸行常諸行若常無有是處。
为何沉迷于生死轮回?因背离一切智大导师故。此等沙门婆罗门沉溺诸欲,善法衰微故。此诸外道被贪嗔痴牢狱所缚,却甘之如饴故。此诸外道虽知业果自作自受,仍不远离恶法故。此诸外道非依正法正命自活,因无智慧火消业故。此诸外道虽贪恋上妙五欲,却匮乏善法,不勤修故。此诸外道虽欲达正解脱,然戒行不具足故。此诸外道虽求安乐,却不知求乐因缘故。此诸外道虽厌众苦,所行未离苦因故。此诸外道虽被四大毒蛇缠绕,仍行放逸,不知谨慎故。此诸外道被无明遮蔽,远离善友,乐住三界无常大火中,不得出离故。此诸外道遭遇烦恼重病,却不求大智良医故。此诸外道将涉险远长路,却不知积善法资粮以自庄严故。此诸外道常被淫欲毒害,反紧抱五欲霜毒故。此诸外道嗔火炽盛,反亲近恶友故。此诸外道常被无明覆盖,反追寻邪法故。此诸外道常被邪见欺骗,反生亲善想故。此诸外道希求甜果,却种苦子故。此诸外道已陷烦恼暗室,反远离大智明灯故。此诸外道患烦恼渴,反饮欲念咸水故。此诸外道漂没生死大河,反远离无上船师故。此诸外道执颠倒见,妄言行法恒常,然诸行若常,绝无是处。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二
大涅槃经第十二卷
日東 天台沙門本純 分會
日本东部 天台宗僧人本纯 分会

南本大般涅槃經會疏卷第十二

版权声明:本站原始经文数据源为 CBETA
译文由人工智能翻译,仅供学习参考,并非权威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