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經會疏
大般涅槃经圣行品卷第十二
北凉时期 天竺三藏法师 昙无谶 译
晋朝 僧人 慧严 慧观 谢灵运 重新修订
圣行品
开篇详细阐述集谛的内容分为三部分:首先说明集谛,其次进行会通,最后进行料简。第一部分又分为三点:一是标出名称,二是解释本体,三是辨明是非。最初标出名称的部分又分为两步:先列举章节标题。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如何住于大乘大涅槃中观察集谛。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观察这集谛是五阴的因缘。
其次解释云集之所以能形成五蕴之果,故称为五蕴的因缘。
所谓集谛,下文分两部分解释其义理。传统教义以业力与烦恼为集谛,烦恼中包含十种根本烦恼。此处仅说烦恼而不提及业力,实则烦恼本具业力,烦恼滋长业力,故特别强调贪爱。贪爱是系缚众生的惑业,滋养业力故有生死流转。《华严经》云:若无业力与烦恼,苦谛便无处安住;无明不起作用,世间即现平等境界。又言十二因缘不生不灭方为平等,此即真集谛。若十二因缘有生有灭,则仅是集而非真谛。此段包含七重阐述:其一阐明集谛因果,已生起的五蕴成就贪爱,此爱又执着五蕴之身。
所谓集,就是对存在的贪爱。
其次,爱可分为两种,以下是阐明这两种爱。
爱有两种:一是爱自身,二是爱所需之物。
自身是我所依止之处。
三十二种爱欲,已得未得。
又有两种人,尚未获得五欲时心念专注追求,得到后又能忍受执着。
四就是三界的贪爱。
又有三种欲爱、色爱、无色爱。
五十三种。
又有三种爱:业因缘爱、烦恼因缘爱、苦因缘爱。
所谓业因缘爱,是因报应而感召此苦果,如同鸽子多欲,皆是先显现果报,后说烦恼因缘。爱因习气而生,由此可见。其次,苦因缘爱,是为解脱重苦而对轻苦生起贪爱。譬如畏惧死亡之苦,而忍受针灸治疗之苦。虽然针灸实为痛苦,但因能治愈病痛,便对此生起贪爱。
又有四种爱,指的是四件事。
出家人有四种喜爱的事物。哪四种?衣物、饮食、卧具和汤药。
又有五种贪爱,就是五蕴。
又有五种贪恋执着于五蕴,随顺种种需求而生起一切爱染执着,分别计较无量无边。
善男子,爱有两种,接下来第三部分说明是非对错。
善男子,爱有两种:一是善爱,二是不善爱。
不善之爱即是苦因,善爱则非苦因。
其中又有三重分析,首先以圣者对凡夫进行判别。
凡愚追求的是不善之爱,菩萨追求的是善法之爱。
菩萨接着对比二乘进行辨析。
善法爱又分两种:追求二乘者为不善,追求大乘者为善。
三谛并非真正的谛要简别。
善男子,凡夫的贪爱称为集,不称为谛;菩萨的贪爱称为实谛,不称为集。为什么呢?因为菩萨是为了救度众生才受生,并非因贪爱而受生。
因此说凡夫的爱称为集而不称为谛,菩萨的爱则称为实谛而不称为集。菩萨的爱称为实谛不称为集,是因其具有解智,所以称为谛;凡夫则不然,故只称为集。若以此义类推,世俗法也非谛;若从解悟的角度看,则可称为谛;若随顺情识,则称为俗谛。迦叶向佛请示,第二段会通过去的说法:过去说业惑为集,如今为何独说爱为苦因?先提问后回答。提问中先引用四部经典,再正式提出诘难。
迦叶菩萨向佛禀告说:世尊,正如您在其他经典中所讲,您为众生开示业力是因缘,有时说是傲慢,有时说是六种感官接触,有时说是无明,这些都是五蕴炽盛的因缘。
最初经中所说的六触,指的是六识接触外境而产生感知。这同样属于集起的因缘,这些心识将招感来世的果报,如同四识住于五盛阴之中。
现在以什么意义来正式提出诘难。
现在为何说四圣谛中唯独以爱欲作为五阴的因。
在佛陀的回答中又分为两部分:首先是赞叹提问,其次是正式回答。第一部分的含义如经文所述。
佛陀称赞迦叶说:好啊好啊。
在正式回答中,意思是说:过去的教法和现在的教法并不互相违背,因此今天讲贪爱是五阴、十八界的根本。这又分为两部分:首先说明贪爱是根本,其次说明贪爱的过患。关于根本又分为两部分:一是法说,二是譬喻说。
善男子,正如你所说,这些因缘并非无因,而是五阴的根本在于贪爱。
善男子,譬如大王外出巡游时,大臣眷属都会随行。爱欲也是如此,爱欲所到之处,种种烦恼结使也会跟随。又如同沾满油脂的衣服容易沾染灰尘,爱欲也是这样,它所执著之处,业力与烦恼便随之停留。再者,善男子,譬如湿润的土地能生长苗芽,爱欲也是如此,能生长一切业力与烦恼的苗芽。
大王啊,三则譬喻所言——油腻之衣、湿润之地,皆如经文所述。
善男子,菩萨下第二段说明贪爱的过患,又分为两部分:先列出九个章节的标题,后一一详细解释。
善良的修行者,菩萨中的大菩萨安住于大乘涅槃境界,深入观察这种贪爱,共有九种表现:第一,如同责备尚不满足;第二,如同罗刹女的妻子;第三,如同美丽的花茎上盘踞着毒蛇;第四,如同讨厌的食物却硬要吃下;第五,如同放荡的女子;第六,如同摩楼迦的孩子;第七,如同疮口上的赘肉;第八,如同狂暴的风;第九,如同扫帚星。
释论中自分为九章,每章中仍应分合譬喻。前一种譬喻为二乘人而作,后八种譬喻为凡夫而作。最初这段经文。
为什么称为如责有余呢?善男子,好比穷人欠了别人的钱,虽然还了一部分,但因为还有未还清的债务,所以仍然被关在牢里不能解脱。
声闻缘觉也是如此,由于尚有爱欲习气的残余,所以不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善男子,这就叫做如同责备尚有残余。
二乘修行者尚未断除习气,如同还债尚未还清。
凡夫容易理解下文内容。
善男子,什么是像罗刹女的妇人呢?善男子,譬如有人娶了罗刹女为妻,这罗刹女所生的孩子,出生后就被她吃掉。孩子吃完了,接着又吃掉她的丈夫。
善男子爱罗刹女也是如此。她随众生生出善根之子,随即将其吞噬。善子食尽后,又吞食众生,使其堕入地狱、畜生、饿鬼道。唯有菩萨得以幸免,此即名为罗刹女妇。
善男子,为何像被毒蛇缠绕的美丽花茎?譬如有人生性爱花,却未察觉花茎上有毒蛇的隐患,贸然上前采摘,结果被蛇咬伤,中毒身亡。
世间凡夫也是如此,贪恋五欲之花,看不见其中隐藏的毒蛇般爱欲的祸患,便去追求享乐,结果被爱欲之蛇咬伤毒害,命终堕入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唯有菩萨能免于此,这就像美丽花茎被毒蛇缠绕的譬喻。
善男子,为何要吃不适宜的食物而强行进食?譬如有人吃不适宜的食物而强行进食,吃完后便腹痛腹泻而死。
众生贪爱食用这五道中的生命,强行吞食且贪恋不舍,因此缘故堕入三恶道。唯有菩萨例外,这就称为不应食用却强行食用。
善男子,为何说像淫女那样?比如愚人与淫女私通,那淫女假装作出种种谄媚之态,表面亲近,实则夺走那人所有钱财。钱财耗尽后,便又将他赶走。
贪爱之女亦复如此。愚痴无智之人与之交往,此贪爱女便夺其所有一切善法。善法既尽,便驱其堕入三恶道中。唯除菩萨,是名如淫女。
善良的人啊,就像摩楼迦树的种子。当鸟吃了这种子,种子随粪便落在地上,或被风吹到树下。种子在那里生长,缠绕束缚尼拘罗树,使它无法生长,最终枯死。
爱摩楼迦子也是如此,缠缚凡夫,使其所有善法不得增长,终至枯萎消灭。枯萎消灭后,命终之时便堕入三恶道。唯有菩萨能够免除,这就是所谓的摩楼迦子。
善男子,就像在黑暗中借着灯光能看清粗细之物。
在最初的比喻中提到"因灯",就是用八正道来比喻点燃灯火照亮事物。虽然所照之物有常与无常等不同差别,但归根到底都是同一条正道,只是随着因缘不同而有不同的说法。
菩萨摩诃萨也是如此,安住于大乘大涅槃的境界中,通过八圣道而照见一切法:所谓常与无常、有为与无为、有众生与无众生、物与非物、苦与乐、我与无我、净与不净、烦恼与非烦恼、业与非业、实与不实、乘与非乘、知与无知、陀罗骠与非陀罗骠、求那与非求那、见与非见、色与非色、道与非道、解与非解。
在比喻部分中提到的陀罗驃,河西地区认为是真实谛;求那指的是庄严璎珞、功德等。旧说称为主谛或依谛,但陀罗并非真实,求那也非世俗。
善男子,菩萨如此安住于大乘大般涅槃,观察圣谛之道。
迦叶对佛说第二次会通佛过去种种不同说法现在只说八正道因此会通文字分为两部分先问后答问中又分两部分先问后难初次问分为三部分一提出不相符二解释不相符三总结不相符初如经文所述。
迦叶菩萨向佛问道:世尊,如果八圣道是道圣谛,那么它们的含义就不相符合。
接下来解释“何以故”的原因。
为什么如来有时说信心是道,能断诸漏;有时说修不放逸是道,因为诸佛世尊因不放逸而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这也是菩萨的助道之法;有时说精进是道,如佛告诉阿难:若有人能勤修精进,则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有时说观身念处是道,若能专注修习身念处,则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有时说正定是道,如佛告诉摩诃迦叶:唯有正定才是真道,非不正定能称为道,唯有入定才能观照五蕴生灭,不入定则不能;有时说修一法门能净化众生,灭除忧悲苦恼,速证正法,即念佛三昧;有时说修无常想是道,如佛告比丘:若能多修无常想,则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有时说独居空寂处静坐思维能速证菩提;有时说为人说法是道,闻法能断疑网,断疑即证菩提;有时说持戒是道,如佛告阿难:勤修净戒者能超脱生死大苦;有时说亲近善友是道,如佛告阿难:亲近善知识者能具足净戒,若有众生亲近我,则能发起无上菩提心;有时说修慈是道,修慈者能断烦恼达不动地;有时说智慧是道,如佛昔为波阇波提比丘尼说:诸声闻以智慧刀断烦恼流;有时如来说布施是道,如佛往昔告波斯匿王:我因多行布施,故今日得成无上正等正觉。
十四部经典多为阿含等教法,论及信心乃至布施等说法各有差异。后世尊者在八圣道之后又提出质疑,其方式有三:一是以现今教义质疑过去教法,二是以过去教法质疑现今教义,三是总结其中过失。
世尊,如果八圣道是道谛,那么这些经文岂不是虚假的。
起初的文字如果过去是对的现在就是错的。
如果那些经典并非虚妄,其中为何不将八正道称为道圣谛。
如果现在是对的,当初为何不说。
三种束缚如经文中所述。
如果他不说明如来过去为何会有错误,但我确信诸佛如来早已远离一切谬误。
佛的回答分为两部分,首先是赞叹提问。
那时世尊称赞迦叶菩萨说:很好很好,善男子,你现在想要了解菩萨大乘微妙经典的所有秘密,所以提出这个问题。
善男子,正答又分为两种,即法和譬喻。
善男子,这些经文都归入道谛。善男子,如我之前所说,若有人能够这样信仰,这种信仰就是信仰的根本,能够辅助成就菩提之道,因此我所说并无错谬。善男子,如来善用无量方便法门,为教化众生而作这样的种种说法。
佛法宣说的要义在于:因众生根机不同而说法各异,但法会所证真理相同。
比如一位高明的医生,下面用比喻来说明。共举六个比喻:一是良医,二是饮水,三是金匠,四是点火,五是一识,六是一色。每个比喻都是先举例子,再说明道理。第一个良医的比喻可以明白。
善男子,譬如高明的医生了解众生各种疾病的根源,根据他们所患的病症来配药,并对药物有所禁忌。唯独水这一种不在禁忌之列。有的病人需要服姜水,有的服甘草水,有的服细辛水,有的服黑石蜜水,有的服阿摩勒水,有的服尼婆罗水,有的服钵昼罗水,有的服冷水,有的服热水,有的服葡萄水,有的服安石榴水。善男子,这位高明的医生就是这样,深知众生所患的各种病症,虽然药物多有禁忌,但水不在其中。
河西地区有一种被称为尼婆罗的解药水,煮制时加入呵梨水,名为钵昼罗。这种药汤是用树叶熬煮而成,以所用树木的名称来命名。
佛陀也是如此,善巧运用方便法门,针对同一真理实相,随顺众生根机,分别展开种种名相概念来广泛解说。众生依照各自所闻受持教法,受持后依教修行,从而断除烦恼。如同那病人听从良医的教导,疾病便得痊愈。
另外,善男子,譬如有一人精通各种语言,在大众之中。这些大众为热渴所迫,都发出声音说:我想喝水,我想喝水。这人立即用清凉的水,根据他们的语言习惯,称这水为波尼,或持,或利蓝,或婆利,或波耶,或甘露,或牛乳,以这无量水名为大众解说。
接着喝的水中,有波尼罽宾(北天竺的水名,特指东天竺的水名。经文有时写作“持”,目前尚未确定,传统上称为“特”)、𦀟梨蓝(中天竺的水名)、波利(声论中的水名)、波耶(药和水名)。
善男子,如来也是如此,以一条圣道为各位声闻作种种解说,从信根等直到八圣道。
三金匠比喻。
再者,善男子,譬如金匠用同一种黄金随心打造各式饰品,诸如项链、手镯、指环、臂钏、发钗、耳坠、宝冠、臂章等,虽形态千差万别,却始终不离黄金本质。
善男子,如来也是如此,以同一佛道随顺众生种种不同的理解而为之解说。有时说一种,即诸佛唯一之道,无有二法;有时说二种,即定与慧;有时说三种,即见、慧、智;有时说四种,即见道、修道、无学道、佛道;有时说五种,即信行道、法行道、信解脱道、见到道、身证道;有时说六种,即须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罗汉道、辟支佛道、佛道;有时说七种,即念觉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除觉分、定觉分、舍觉分;有时说八种,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有时说九种,即八正道及信;有时说十种,即十力;有时说十一种,即十力与大慈;有时说十二种,即十力、大慈、大悲;有时说十三种,即十力、大慈、大悲、念佛三昧;有时说十六种,即十力、大慈、大悲、念佛三昧及佛所得的三正念处;有时说二十道,即十力、四无所畏、大慈、大悲、念佛三昧、三正念处。善男子,此道本是一体,如来昔日为众生故而作种种分别解说。
这时文殊菩萨开始阐述第二点关于二谛的智慧。首先列出前人的六种二谛解释:一是有空二谛,二是虚实二谛,三是世间流布(也称随事)二谛,四是相续二谛,五是相待二谛,六是因生二谛。其中"空有"出自《大品般若》,"虚实"出自《阿毗昙》,"流布""相续""相待""因生"出自《成实论》。又有解释认为名称虽异但道理相通:一为凡圣二谛,二为虚实二谛,三为空有二谛,四为假实二谛,五为事理二谛,六为亲疏二谛。
前人解释名义说:俗谛是虚浮,真谛是真实;世谛是变迁,第一义谛是无过失。俗谛相对于非俗,非俗称为真;真谛相对于非真,非真称为俗。虚实相互依存,真假之名由此产生。有人问:真谛既是真实可称为谛,俗谛既是虚浮为何也称谛?他们解释:真谛以真实为谛义,俗谛以虚浮为谛义。兴皇寺说:谛本无二,因缘起而分二。俗谛对凡夫为真实,真谛对圣者为真实,二者都以"真实"解释谛义,不用"虚浮"解释。
现在要问:真谛对圣者为真实,圣者能观照真智,可称为谛;俗谛对凡夫为真实,但凡夫无观照俗智,怎能称为谛?若凡夫无观照俗智却因俗谛对其为实就称俗谛,那么凡夫无观照真智却对真谛为实,也该称真谛了。若说凡夫对真谛无智故不称真谛,那么凡夫对俗谛无智又怎能称俗谛?再者,圣者对真谛为实称为谛,为何圣者对俗谛不实就不称谛?这样圣人岂无方便智?其实谛就是真实不虚。《维摩经》说"四谛即菩提,因不虚妄"就是此意。真实可分为随情真实、随智真实、随情智真实三种,故无论凡圣、真俗都可称谛。譬如一种颜色,凡夫见为有,圣贤见为无;又如同一太阳,醉者醒者所见不同。一谛二谛道理亦然。
前人解释二谛一体无异。龙光说:既称二谛怎会一体?二谛各有体性:以缘起假法为世谛体,无相真理为真谛体。虽二体却相即——俗谛虽有名相即无名相,真谛虽无名相不妨名相。又说二谛一体:空是理体故以真为体,俗是其用;或说从俗取真,以俗为体,真为其用。开善寺说:二谛共以中道为体。这些都不对:若二谛二体,则世间无第一义,第一义无世间,不能相即;若二谛一体,则成一谛非二谛;若二谛以中道为体,执着相障真谛,无知障俗谛,谁又障中道?二谛智不能见中道,怎能作体?若二谛二体各异,谈不上相即;若二谛一体,又与谁相即?《仁王般若经》说二谛不相即如牛两角,《大品般若》说"色即是空",《维摩经》说"五蕴通达空无生起即是苦义",及本经都说二谛相即。
前人将四谛合为二谛:或说苦集世间是世谛,道灭出世是真谛;或说三谛是世谛,唯灭是真谛;或说四谛皆世谛(明因果),无相因果方是真谛;或说四谛即世谛,世谛即真谛。经文说"解苦无苦而有真谛",余三谛亦然。现在要说明:不仅四谛开合不同,二谛开合也非一,后文将述。此处分两番问答,第一问有三层:首先是直接审问。
那时文殊师利菩萨向佛陀禀告说:世尊,您所说的世俗谛与第一义谛,它们的含义是怎样的呢?
世尊接着问:在双重定境中,是否存在定的相状?
世间的真理中包含最高真理吗?最高真理中包含世间的真理吗?
若其有者,则成二难。
如果有的话就是一谛,如果没有的话,岂不是如来虚妄之说吗。
难以理解的是:如果说"有",那就是一谛,因为真谛与俗谛相互依存,真谛中有俗谛,俗谛中有真谛,二谛本质不二,所以说是一。如果说"无",那就是虚妄。确切而言,执着于定有、定无、定一、定异都是虚妄。这些说法都出自佛经,经文中交替呈现不同表述。若执著于确定的有无,就会堕入断见或常见的虚妄之说。
善男子,如来直接回答道。
善男子,世间真理就是最高真理。
真谛与俗谛相互依存,既不断灭也不恒常,确实真实不虚。
世尊开始第二轮问答。
世尊,如果是这样的话,就没有二谛了。
初问之意在于:若说二谛归为一体,便无二谛可言。譬如长存于短中,则丧失长之真性;真存于俗中,则丧失真之本相。如此便只剩一谛。
佛的回答分为两部分,首先简要说明主要意思。
佛说,善男子,有一种善巧的方法,顺应众生的根性,讲说两种真理。
真实的中道本是一体,因善巧方便的因缘而说为二。
如果依照言说展开第二部分的详细解释,共有八种分类:一是世间与出世间,二是有名与无名,三是真实与不真实,四是确定与不确定,五是法与非法,六是焚烧与不焚烧,七是痛苦与不痛苦,八是与他者和合。另外也有分为六种二谛的说法。如果说空与有是虚与实等谛,都表示存在虚与实两种道理,但这并非经典的本意。本文说随顺众生而讲有两种谛,就像顺着醉酒之人的话来说,就会有颠倒的情况,应当用这个意思来解释经文。
一位法师说有七种:一是统一随缘而说,二是各有不同。
另一位法师说七种各不相同。
现在明智的大师提出七种二谛,名称虽有差异,但含义可以会通:一是生灭二谛,二是无生二谛,三是单俗复真二谛,四是单俗单中二谛,五是复俗单中二谛,六是复俗复中二谛,七是圆融二谛。如果依据《法华玄义》的文句,名称稍有不同,但意义必然一致,读者应当知晓。
在每一种中又各分三种,即随情、随智、随情智。
现在想用这七种二谛来解释此文,但佛的旨意难以完全知晓,暂且提出一位法师的见解。八种不同即分为八段文字,首先就世间与出世间两种人来判定二谛,这一部分贯穿以下七种。
善男子,若随言说则有两种:一是世间法,二是出世间法。
善男子,如出世间人所了知的,称为第一义谛;世间人所了知的,称为世俗谛。
世间的种种思虑归结为世俗谛,圣者的智慧认知归结为真谛。这是根据凡情与圣智来判别二谛。
其次,善男子,关于五阴和合的说法,是根据名称的有无来区分的。
善男子,五蕴和合而假名为某甲,凡夫众生随此假名称呼,即是世俗之谛。若分析五蕴并无某甲之名,离开五蕴亦无某甲之名。出世间圣者能如其真实体性而了知,此即第一义谛。
执取五阴称为生,即是世俗谛;离于五阴而了知其本性,即是真谛。这是依据有作四谛而建立。
再者,善男子,有些事物既有名称又有实质。
再者,善男子,有的法既有名称又有实质,有的法则只有名称而无实质。
善男子,有名无实的是世俗谛,有名有实的是第一义谛。
世人所说的真理,名字对应着具体事物,名称指向实际存在;而真谛只有名称却无实体。此处经文正相反:世间只是虚名而无真实,不生不灭与法性相合,这才是真谛。凡夫不能当下体悟色即是空,所以徒有虚名而无实质;圣者能当下证得色即是空,故能名实相符。这是依据无生四谛的道理建立的。
善男子,众生的寿命如同旋转的火轮,这是从单俗复真的角度来论述二谛。
善男子,如我所言,众生寿命、知见、养育、丈夫、作者、受者,热时阳焰、乾闥婆城、龟毛兔角、旋火之轮,以及诸阴界入,这些都称为世俗谛;苦集灭道,则称为第一义谛。
虚幻的名相如同火焰轮转徒有虚名而无实质世人流传的说法即是世俗真理真谛与中道相合共同构成究竟真理若仅将真谛视作第一义谛则不可言说苦集灭道为第一义谛若同时指涉四圣谛即真谛与中道相合此说明无量四圣谛中无论真谛或中道皆同属第一义谛正如前文所言第一义谛无量无边不可言说
善男子,世间法有五种。此处仅就世俗单方面来说明二谛。
善男子,世间法有五种:一是名世,二是句世,三是缚世,四是法世,五是执著世。善男子,什么是名世?男女、瓶、衣、车乘、屋舍等物,称为名世。什么是句世?四句一偈等偈颂,称为句世。什么是缚世?卷合、系结、束缚、合掌,称为缚世。什么是法世?如敲椎集僧、击鼓戒兵、吹贝知时,称为法世。什么是执著世?如远望有人穿染色衣,便生执著想,认为是沙门而非婆罗门;见有人结绳横佩身上,便生念言是婆罗门而非沙门,称为执著世。善男子,这些就是五种世间法。善男子,若有众生对这五种世间法心不颠倒、如实了知,称为第一义谛。
上方用炽热火焰轮等五种譬喻来比喻执着自我的人我见,以此说明世俗谛;现在则以五法来说明世俗谛。五法如同火焰轮,火焰轮譬喻法,法与譬互相列举,都是单一的俗谛。心若不生颠倒,如实了知,便能直接指向中道,视之为如实。此处阐明有造作、无生等苦集为俗谛,指向究竟一实谛为真谛。善男子,无论是烧是割,这都是从复合俗谛与单一中道的角度来阐明二谛。
再者,善男子,若焚烧、若割截、若死亡、若毁坏,这称为世俗谛;无焚烧、无割截、无死亡、无毁坏,这称为第一义谛。
焚烧与死亡,这阐明有为之法的始终;切割与毁坏,这阐明分析之法的始终。以这两种开始为有,以两种终结为无。这种有无的结合即是世俗谛,复合的世俗谛单独指向中道,既非有也非无,因此没有焚烧与切割,这就是第一义谛。上文所述的有为无生之真谛与世俗谛同称为俗谛,指向最究竟的实相真理而视为真谛。
七位善男子,八苦的存在与消亡这个问题,要依据世俗与胜义二谛来阐明。
再者,善男子,世间有八种苦相,称为世俗真理:无生、无老、无病、无死、无爱别离、无怨憎会、无求不得、无五盛阴,这便是第一义谛。
再者,所谓“俗谛”如先前所言,“复中”并非仅指理体即事相,而是指理法界圆满具足,故称为“复中”。此处统摄前文所述有作、无生、真谛与俗谛,皆归为俗谛;而指向究竟一实不可言说的境界,则名为真谛。经文虽未明言,其义理推究自可显明。然此一番阐释仍属单俗复中二谛范畴。
八、复次善男子以下经文,先以譬喻开显,次以法义合释,阐明圆融二谛。
再者,善男子,譬如一个人具备多种技能。当他奔跑时,就称他为奔跑者;收割时,又称他为收割者;做饭时,便叫他做饭者;加工木材时,则称他为工匠;锻造金银时,则称他为金银匠。同一个人,便有多种称呼。
佛法也是如此,其本质为一却有多重名称。依父母因缘和合而生,称为世俗谛;依十二因缘和合而生,则称为第一义谛。
真谛与俗谛相互依存皆不可言说,譬如父母结合生育子女,一人能作多种譬喻说明圆融的俗谛;十二因缘和合而成的三界轮回(三道),即等同于法身、般若、解脱三德,此即第一义谛,用以彰显圆融的真谛,称为不可思议二谛。一切二谛法门皆可纳入此中。佛陀为随顺世俗而善巧开示种种二谛,其数无量无边,此处仅列举七种,何足为奇?能如此了知,名为智慧圣行。古来修行者多迷惑于此二谛文字,今依天台大师所立七种二谛义理,来解释八种教法次第,则能契合真理,随顺圣者智慧。
文殊师利接下来第三部分阐明一实谛慧圣行。如果在前文中列举四谛、二谛共同显示一实谛,为何不从四谛过渡到三谛,而直接跳到二谛?并非没有三谛,只是此处将四谛归纳为二谛,这样在意义表达上更为便利;归纳为三谛则略显不便,因此不提三谛。对此的解释各有不同。此问以常住佛果为一,依据一实谛。引用《胜鬘经》说:一苦灭谛即是真实。地论师认为:除去虚妄显现阿赖耶识即是实谛。中假师认为:消除断见常见显现中道为一实谛。兴皇一概不用,佛果所依、能依怎会是一实谛?虚妄迷惑与阿赖耶识是一还是异?若是一,既然除去虚妄迷惑,也应除去阿赖耶识;若是异,依赖虚妄说真实,岂是一实谛?针对边见说中道,中道仍是边见,也非一实谛。然而一切法本无所有,毕竟清净,实无所有,何曾有过真实与不真实、谛与不谛?为随缘方便假立言教,依经文正道以一道清净为一实谛,此乃真正之法。故《华严经》云:法性远离。因此现在阐明:若非彼是此,非一实谛;若随缘异说,得意无咎。经文显示一实谛甚为分明。就文分为两部分:一标宗,二论义。开头标宗有问有答。
文殊师利菩萨向佛陀请教说:世尊,您所说的真实谛理,具体含义是什么呢?
回答中提到八位善男子,前两位共同构成第一个要义,共有七种不同,第一种是就境界而言。
佛说:善男子,所谓真实不虚的真理,就是真正的佛法。善男子,如果法不是真实的,就不能称为真实不虚的真理。
二、关于心
善男子,所谓真实不虚的真理,就是没有谬误的,没有谬误的才叫作真实不虚的真理。
我认为也可以从言行方面来理解这三条约定。
善男子,真实真理没有虚假,如果有虚假,就不叫真实真理。
四种执著的人。
善男子,真实不虚的真理称为大乘,不属于大乘的就不能称为真实不虚的真理。
五、约教。
善男子,真实不虚的真理是佛所说的,不是魔所说的;如果是魔所说而非佛所说,就不叫作真实不虚的真理。
六种约束的原因本质。
善男子,真实真理唯有一条清净之道,别无二路。
七约果体。
善男子,常、乐、我、净,这就是真实不虚的真理。
文殊菩萨向佛请示,接下来第二部分的讨论围绕七个章节展开。首先是关于境界的讨论,包含提问和回答。提问部分先进行概述和提问。
文殊师利对佛陀说:世尊,如果以真实为真谛,那么真实之法就是如来、虚空、佛性。如果是这样,如来、虚空和佛性就没有差别。
一开始似乎是在问如来、虚空、佛性这三者有什么区别。接下来的回答实际上是在探讨这三者与一实谛之间有何差异。
佛回答说有三部分:一唱两章门,二解释三结。最初唱章门又分为两部分:先唱过去的四谛,再唱现在的一实。兴皇称最初为实灭章门,其次为灭实章门。以教法为实灭,以真理为灭实。四谛教法中的真实即是实谛,如虚空佛性都是真理之实,即为谛实,所以称为谛。现在最初唱的是过去的四谛。
接下来,关于如来非苦的第二部分,阐述一实相的法门。
善男子,如来既非痛苦也非真理,而是真实的虚空;既非痛苦也非真理,而是真实的佛性;既非痛苦也非真理,而是真实的存在。
三种皆实,非苦者非境非谛者非教;实者是理。后三谛亦然。如来、虚空、佛性亦然:显现时名为如来,隐没时名为佛性、虚空。取隐显不二之义。
所谓苦者,第二解释两章门,仅依四谛分为四部分。每一谛中,先解释实谛,实谛即过去四谛中的真实。其次解释谛的真实含义,皆依经文所述。
文殊师利所说的苦,是无常之相,是可以断除之相,这是真实不虚的真理。
如来的本性既非苦也非无常,亦非可断灭之相,因此真实不虚;虚空佛性亦是如此。
此外,善男子,所谓集,就是能让五蕴和合而生起,也称为苦,也称为无常,是可以断除的相状,这就叫作实谛。
善男子,如来并非聚集之性,也非五阴之因,更非可断之相,因此是真实。虚空佛性也是如此。
善男子,所谓灭,是指烦恼的灭除。声闻缘觉二乘所得的灭称为无常,诸佛所得的灭则名为常,也称为证法,这就是实谛。
善男子,如来的本性不称为灭,能灭除烦恼;既非常也非无常,不称为证法;恒常存在而不变,因此是真实的。虚空佛性也是如此。
善男子啊,所谓道就是能断除烦恼,既是恒常也是无常,是可以修持的法门,这就是真实不虚的真理。
如来并非依靠修行之道才能断除烦恼,既非永恒也非无常,不是可以修得的法,而是常住不变的,因此真实不虚。虚空佛性也是如此。
再者,所谓真实即是如来。第三部分总结章节要旨,又分为两点:首先阐明三法与真实相互含摄,本质无别。
再者,善男子,所谓真实即是如来,如来即是真实。真实即是虚空,虚空即是真实。真实即是佛性,佛性即是真实。
其次从有苦有苦因往下再总结是非,又分为两部分:首先总结三法不同于四谛,所以是谛的真实;其次总结三法不同于有为有漏,因此是真实。
文殊师利,苦是存在的,苦的因是存在的,苦的灭尽也是存在的,对治苦的方法也是存在的。如来没有苦,乃至没有对治苦的方法,因此是真实的,不称为虚妄。虚空佛性也是如此。
痛苦源于有为有漏法,其中并无真实安乐。如来超越有为有漏,常住清净安乐,真实不虚。
说有苦就是苦谛,苦的原因就是集谛,苦的灭尽就是灭谛,对治苦的方法就是道谛。问:既不是虚也不是实,为什么称为实?答:既然非虚非实,也可以称为谛。问:如果二谛平等,为什么二乘称为谛,如来称为实?答:这是给予和剥夺的不同。二乘确实知道这是苦,又能解除苦,所以给予谛的名称;但未能彻底通达真理,所以剥夺其实的称号。
文殊菩萨向佛陀禀告说,如佛接下来要解释第二章关于心的部分,先是提问,然后回答。
文殊师利对佛说:世尊,如佛所说,没有颠倒的才叫作真实之理。如果这样的话,四谛之中有四种颠倒,如果它们不存在,为什么说没有颠倒才叫作真实之理,一切颠倒不叫作真实?
初问的意思是:如果谛理不包含颠倒,那么为何说无颠倒才是真实?如果不包含,又违背了先前所说"包含一切法"的观点。无论进退推究,都存在矛盾。
佛对文殊师利说:一切颠倒都归于苦谛。如同众生怀着颠倒之心,就称为颠倒。善男子,譬如有人不听从父母尊长的教诲,或者虽然听了却不照着去做,这样的人就是颠倒。这样的颠倒本身就是苦,并非不属于苦。
然而下文详细说明这是苦的集合,此处仅阐明属于苦谛,是专门根据果报酬偿因缘的意义而言。
第三章 问答释要:言说门
文殊师利说:如佛所言,不虚妄即是真理。既然如此,当知虚妄便非真理。
佛说,善男子,一切虚妄都归于苦谛。譬如有些众生欺骗他人,因此堕入地狱、畜生、饿鬼道。这类行为称为虚妄。这种虚妄本身就是苦。声闻、缘觉和诸佛世尊远离且不践行这些,所以称为虚妄。正因为诸佛与二乘行者断除了这种虚妄,才称之为实谛。
其中两点可以私下认为,根据佛陀的解答文字,既然涉及断除烦恼,可知是针对修行而言。
文殊菩萨说,正如佛所讲,以下第四部分是关于针对人的提问。
文殊师利说如果佛所说的大乘是真实真理那么应当知道声闻缘觉乘就是不真实的。
二乘所说的道理是真实的还是不真实的。
佛告诉文殊师利:那些二乘修行者,既真实又不真实。声闻和缘觉断除一切烦恼,这称为真实;但他们所证的无常法并非永恒不变,是会迁转变易的,这称为不真实。
佛不绝对判定真实或不真实。就断除烦恼而言是真实,但并非恒常存在之义,应当视为不真实。
文殊菩萨对魔王所说的下面五种教法是为了破除困难。
文殊师利说:如佛所言,若佛所说称为真实,应知魔说即为不实。世尊,如魔所说,是否属于圣谛范畴?
魔王所说的内容是否属于圣谛的范畴。
佛告诉文殊师利:魔所说的内容包含在二谛之中,即苦谛和集谛。凡是所有不符合正法与戒律、不能让人获得利益的说法,即便终日宣说,也没有人能因此见苦、断集、证灭、修道。这样的虚妄之言,就称为魔说。
佛陀回答的意思是:在四圣谛中,苦谛和集谛所摄。问:外道的二十五谛、六谛等属于哪一谛?又外道所说的四谛中,破坏了哪几谛?现在说明,只破坏苦谛和集谛,不破坏道谛和灭谛。为什么呢?他们说最初生觉,之后生五大、五微等。生觉是因,破坏佛陀的集谛;大微是果,破坏佛陀的苦谛。二十五谛和六谛被佛陀的苦谛和集谛所摄。
文殊师利说,如佛在第六部分解释关于因体的章节。
文殊师利说:如佛所说,只有一条清净之道,没有第二条。那些外道也说他们有一条清净之道,没有第二条。如果说一条道是真理,那与外道有什么区别?如果没有区别,就不应该说只有一条清净之道。
文殊菩萨向佛启问:若说唯一清净之道是真实真理,那么外道也宣称唯一清净之道应是真实真理。
佛说:善男子,那些外道有苦集二谛,却没有灭道二谛。他们把不是灭当作灭来想,把不是道当作道来想,把不是果当作果来想,把不是因当作因来想。由于这个缘故,他们没有一种清净不二的道理。
佛陀的回答表明,外道只认识到苦的聚集,却不懂得灭苦之道。他们错误地将非灭境当作涅槃,将非道法视为正道,将非果报认作正果,将非因缘当作根本因。有人问:前文说他们不破坏灭道二谛,为何此处又说他们执着于非想定、鸡狗戒等邪见?答:这些都属于妄计邪执,属于对道谛灭谛的歪曲破坏,与前文所说并不矛盾。外道主张的二十五谛学说中,只提到从冥初生觉等六谛,其中仅涉及主谛与依谛,何曾说过他们执持非想定或狗戒?由此可知他们并未破坏道灭二谛。再问:既然外道也有苦谛认知,为何前文说凡夫有苦无谛?答:那是指凡夫仅将苦境当作苦谛,而非具有真正的苦圣谛智慧。
文殊菩萨说:正如佛所讲的那样,接下来解释第七部分关于果体的章节。首先提问,然后回答。提问分为三点:一是指出外道具有四种功德,二是解释这四种功德,三是总结。这是第一点,即指出外道具有四种功德,具体内容见原文。
文殊师利说:如果像佛所说的那样,有常、有我、有乐、有净是真实义的话,那么外道也应该具有真实谛,而佛法中却没有这些。
以下是翻译结果:
为什么后面解释共有二十四次重复?因为执着有常、乐、我、净四种分别,最初八次重复执着有常,其次五次重复执着有乐,再次三次重复执着有净,最后八次重复执着有我。这最初八次重复执着有常的经文放在开头,是因为从因果上可以推知有常。
为什么其他外道也宣称诸行是常?他们如何解释这种常呢?他们认为可意与不可意的业报感受不会消失。可意指的是十善业的果报,不可意则是十不善业的果报。如果主张诸行都是无常的,那么造业者在此身灭后,谁能在后世承受果报呢?基于这个道理,他们坚称诸行是常。
杀害众生必得恶报,此理恒常不变。
杀害生命的业力缘故所以称为常。世尊,如果说一切行为都是无常的,那么能杀者与被杀者两者都是无常的;如果都是无常的,那么谁在地狱承受罪报呢?如果说必定有地狱受报之事,就应当知道一切行为实际上并非无常。
三因专注忆念而恒常不断。
世尊将心专注于正念,这也称为常。所谓十年所念,乃至百年亦不忘失,因此称为常。若是无常,过去所见之事谁能忆起、谁能记得?由此因缘,一切诸行并非无常。
四次忆想依据所念。
世尊,一切记忆念头也可称为常。有人先见到他人的手脚头颈等相貌,后来若再见到便能认出。如果这些相貌是无常的,那么之前的相貌应该已经消失。
五种修行方法。
世尊的一切行为因长久修习,若从初学开始,或需三年,或需五年,之后方能完全掌握,因此称为恒常。
六种算数方法。
世尊的计数方法,从一数到二,从二数到三,直至成百上千。如果这些数字是无常的,那么第一个一就会消失。如果第一个一消失了,又怎能数到二呢?因此,第一个一不会消失,才能数到二,直至成百上千。所以说这些数字是恒常的。
第七依据诵读。
世尊教导说,如同诵经的方法,从诵一部阿含经到二部阿含经,乃至三四部阿含经。如果无法持续诵完四部,这样的诵经虽未能达到四部,但因持续诵经的因缘增长,所以称为恒常。
八种形态都如同文字所示。
世尊的宝瓶、袈裟、车乘,如同人类承载着大地的形态,山河、树林、药草、草木、叶片,众生治病都是如此,这一切也都是恒常的。世尊,所有外道都这样说:一切现象都是恒常的,如果认为这些是恒常的,那就是真理。
其次分析快乐有五种依据:第一是根据因果。
佛陀啊,有些外道宣称快乐真实存在,如何证明这一点呢?因为感受者必然会得到令人愉悦的果报。佛陀啊,凡是体验快乐者必定获得快乐,比如大梵天王、大自在天、帝释天、毗湿奴天以及诸天与人类。基于这个道理,快乐必定真实存在。
第二是有所求之心。
佛陀啊,还有一些外道声称快乐是真实存在的,因为众生都追求快乐:饥饿的人寻求食物,口渴的人寻求饮水,寒冷的人寻求温暖,炎热的人寻求清凉,疲惫的人寻求休息,患病的人寻求痊愈,有欲望的人寻求美色。如果没有快乐,他们为何要追求?正因为有这些追求,所以知道快乐是存在的。
三依快乐之因。
世尊,还有一些外道这样说:布施能获得快乐。世间的人喜欢布施给沙门、婆罗门等贫穷困苦的人,给予他们衣服、饮食、卧具、医药、象马车辆、末香涂香、鲜花、房屋、住处、灯明等种种物品。他们这样做是为了后世得到称心如意的果报。因此应当知道,快乐确实是存在的。
四种使人快乐的因缘。
世尊,还有一些外道这样说:因为有因缘,所以知道有快乐。所谓感受快乐的人,因为有因缘才称为快乐。如果没有快乐,怎么会有因缘?就像没有兔角,就没有因缘。既然有快乐的因缘,就知道有快乐。
五根三品。
世尊,有些外道这样说:因为有上中下之分,所以应当知道有乐。下等受乐的是帝释天,中等受乐的是大梵天王,上等受乐的是大自在天。因为有这样的上中下之分,所以应当知道有乐。
再者,执着于清净这一观念,乃是基于清净之因。
世尊,又有外道主张存在清净境界,理由是:如果没有清净境界,就不应该生起贪欲;既然会生起贪欲,就说明必定存在清净境界。
依据清净因缘。
又说金银珍宝、琉璃、颇梨、砗磲、玛瑙、珊瑚、珍珠、璧玉、珂贝,以及流泉浴池、饮食衣服、华香末香、涂香灯烛等光明之物,这些都是清净之法。
以三种清净器具为依据。
又有清净称为五蕴,这清净的器皿承载种种清净之物,即人、天、诸仙、阿罗汉、辟支佛、菩萨、诸佛。因此道理,称之为清净。
再者,执着有个“我”的观点,是以行为造作为依据的。
世尊,有些外道宣称存在一个"我",理由是能观察和造作。譬如有人走进陶匠的家,虽然没看见陶匠本人,但通过看见陶轮和绳子,就能确定这户必是陶匠之家。同理,当眼睛看见色境时,就必定知道有个"我"存在。如果没有这个"我",那么是谁在见色、闻声乃至触知外境呢?其他感官认知也是这个道理。
依据两种特征。
再者,如何知道“我”的存在?通过特征就能明白。什么是特征呢?呼吸、眨眼、寿命、心念活动、感受苦乐、贪求欲望、憎恨愤怒,这些现象都是“我”的特征。因此应当明白,必定有“我”存在。
三种依据不同的意义。
此外,因为有我能辨别味道,所以有人吃了果子后能知道其味道,由此可知必定存在我。
四种依据的行为准则。
另外,如何知道有我的存在呢?因为能执持作业的缘故。拿镰刀能割草,拿斧头能砍柴,拿瓶子能盛水,拿车能驾驭,这些行为都是由我来执持操作的。因此应当知道,必定有我的存在。
五处寻乳。
再者,如何知道有我存在呢?就在出生之时,婴儿本能地寻求哺乳,这是前世习气的延续。由此可知,必定有我的存在。
第六依据名称。
再者,何以证明有我存在?因为众缘和合能利益众生。譬如瓶罐、衣物、车乘、田宅、山林、树木、象马牛羊等物,唯有因缘和合方能产生作用。内在五蕴亦是如此——眼根等诸根唯有和合运作,方能利益于我。由此可知,必定存在真实不虚的"我"。
七种执取存在障碍。
再者,如何知道有“我”存在呢?因为有阻碍作用的缘故。就像有物体存在,就会有阻碍;如果没有物体,就不会有阻碍。既然有阻碍存在,就可以知道有“我”。因此应当明白,必定有“我”。
八种依止的类别。
再者,如何知道有“我”存在?通过观察相伴与不相伴的现象。亲友并非真正的同伴,正法与邪法也不是同伴,智慧与愚痴同样不是同伴。沙门与非沙门、婆罗门与非婆罗门、子女与非子女、白昼与黑夜、“我”与“非我”——这些相对的事物都无法成为彼此的真正伴侣。因此应当明白:必然存在一个真实的“我”。
世尊,那些外道等人,接下来第三部分是总结外道应当有真实的道理。
世尊,那些外道们用各种方式宣扬常、乐、我、净的存在,要知道他们确实认为有常、乐、我、净。世尊,正因为这个道理,那些外道也能宣称自己掌握了真理。
佛说下面如来回答分为三部分:首先是简略回答,其次是详细解释,最后是总结。简略回答又分为两部分:先是否定,后是解释。开头的部分如经文所述。
佛说:善男子,如果有出家人或修行者认为存在永恒、快乐、纯净、自我的境界,那么这些人就不是真正的出家人或修行者。
接下来解释为何说"非"的原因。
为何沉迷于生死轮回?因背离一切智大导师故。此等沙门婆罗门沉溺诸欲,善法衰微故。此诸外道被贪嗔痴牢狱所缚,却甘之如饴故。此诸外道虽知业果自作自受,仍不远离恶法故。此诸外道非依正法正命自活,因无智慧火消业故。此诸外道虽贪恋上妙五欲,却匮乏善法,不勤修故。此诸外道虽欲达正解脱,然戒行不具足故。此诸外道虽求安乐,却不知求乐因缘故。此诸外道虽厌众苦,所行未离苦因故。此诸外道虽被四大毒蛇缠绕,仍行放逸,不知谨慎故。此诸外道被无明遮蔽,远离善友,乐住三界无常大火中,不得出离故。此诸外道遭遇烦恼重病,却不求大智良医故。此诸外道将涉险远长路,却不知积善法资粮以自庄严故。此诸外道常被淫欲毒害,反紧抱五欲霜毒故。此诸外道嗔火炽盛,反亲近恶友故。此诸外道常被无明覆盖,反追寻邪法故。此诸外道常被邪见欺骗,反生亲善想故。此诸外道希求甜果,却种苦子故。此诸外道已陷烦恼暗室,反远离大智明灯故。此诸外道患烦恼渴,反饮欲念咸水故。此诸外道漂没生死大河,反远离无上船师故。此诸外道执颠倒见,妄言行法恒常,然诸行若常,绝无是处。
大涅槃经第十二卷
日本东部 天台宗僧人本纯 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