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經
(一)
聞如是:
我听到的是这样: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修行一法,廣布一法已,便得神通,諸行寂靜,得沙門果,至泥洹界。云何為一法?所謂無放逸行。云何為無放逸行?所謂護心也。云何護心?於是,比丘!常守護心有漏、有漏法,當彼守護心有漏、有漏法,於有漏法便得悅豫,亦有信樂,住不移易,恒專其意,自力勸勉。
那时,世尊告诉各位比丘:应当修行一种法门,应当广泛弘扬一种法门;修行这一法门,弘扬这一法门后,便能获得神通,一切行为归于寂静,证得沙门圣果,达到涅槃境界。什么是这一法门?就是不放逸之行。什么是不放逸之行?就是守护自心。如何守护自心?比丘们啊,要恒常守护心念中的烦恼与烦恼之因。若能如此守护心念中的烦恼与烦恼之因,对烦恼之因便能生起欢喜,产生坚定的信心与乐趣,安住不动摇,始终专一其心,自我勉励精进。
「如是。比丘!彼無放逸行,恒自謹慎。未生欲漏便不生;已生欲漏便能使滅;未生有漏便不生;已生有漏便能使滅;未生無明漏便不生;已生無明漏便能使滅。比丘於彼無放逸行,閑靜一處,恒自覺知而自遊戲,欲漏心便得解脫,有漏心、無明漏心便得解脫。已得解脫,便得解脫智,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有,如實知之。」
确实如此。比丘啊!那不放逸修行的人,始终谨慎自律。未生起的贪欲烦恼便不会生起;已生起的贪欲烦恼能使它灭除;未生起的生存烦恼便不会生起;已生起的生存烦恼能使它灭除;未生起的无明烦恼便不会生起;已生起的无明烦恼能使它灭除。比丘安住于不放逸的修行中,独处静修,恒常觉知而自在修行,贪欲烦恼的心便获得解脱,生存烦恼的心、无明烦恼的心便获得解脱。获得解脱后,便生起解脱的智慧,生死已断尽,清净梵行已确立,应做的事已完成,不再受后有,如实了知这一切。
爾時,世尊便說斯偈:
当时,世尊就说出了这首偈颂:
「無憍甘露跡, 放逸是死徑;
無慢則不死, 慢者即是死。
不骄慢才是甘露之道,放逸乃是死亡之路;
不傲慢者得不死,傲慢之人即赴死。
「是故,諸比丘!當念修行無放逸行。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因此,比丘们啊!你们应当精勤修行,不放逸懈怠。比丘们啊!应当这样学习。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这时,众比丘听闻佛陀的教法,欢喜地遵行。
CBETA 编码:T0125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