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論略註
覈體第二
暂无译文
此有名興難,乃折之一也。因前云涅槃之體非有非無,故今折之,體竟何在?故云覈體。謂即有餘無餘之名以責有實體,非無名也。
暂无译文
有名曰(名家按名以責實,故興折難):夫名號不虗生(謂有名必有實,豈有無實而彰名者)、稱謂不自起(凡名不自名,必因人見有可稱,乃稱其名)。經稱有餘涅槃無餘涅槃者,蓋是返本之真名(非是虗稱)、神道之妙稱(神道之妙,無可稱之,故以涅槃名之,是為妙稱)者也。請試陳之(謂按涅槃有餘無餘之稱,是則涅槃有名也,何言無名?先論有餘興難)。有餘者,謂如來大覺始興、法身初建,
暂无译文
此因有餘以定名,先舉果德以彰因行有餘也。他處有餘,皆依三乘之人證理未圓、斷惑未盡而說。今此論中,單約佛果利生有餘緣未盡而說。詳論文義,蓋是權教三十四心斷結成佛之果號,乃小乘所見之佛,非法報冥一之極果。蓋依小乘見有出生入死以立難也。今言如來,乃十號之一,謂乘如實道而來三界。大覺,乃就德立稱,謂如來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三覺已圓,故稱大覺。然此大覺,乃報身之稱。今論通稱權教之佛亦是大覺,約總德也。法身,非清淨法身,乃權教之佛,五分所成之法身,謂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此五法熏成之身也。姓興初建,蓋指應身初現,六年苦行,於鹿野苑初成正覺,非菩提場為初成也。
暂无译文
澡八解之清流、憩七覺之茂林,
暂无译文
此下正舉佛果已成,返彰因行也。八解者,一內有相外現色、二內無色相外現色、三淨解脫、四空處定、五識處定、六無所有處定、七非非想處定、八滅受想定。此八有斷惑之能,故如清流有浣濯之用。憩者,休息也。七覺支,謂擇法、進、念、定、喜、捨、倚。此七覺法,如來修習已圓,安逸其中,故如休息於茂林之下也。此上言果滿,下顯因圓。
暂无译文
積萬善於矌劫、蕩無始之遺塵,
暂无译文
此讚佛因行,曠大劫來,廣修萬善。蕩,洗滌也。無始無明煩惱,洗滌無遺。
暂无译文
三明鏡於內、神光照於外,
暂无译文
內證三明,謂過去宿命明、未來天眼明、現在漏盡明。由具三明,故了知三世,鑒機說法、曲盡隨宜。
暂无译文
結僧那於始心、終大悲以赴難,
暂无译文
梵語僧那,此云弘誓。謂菩薩最初發心,先發四弘誓願,故云始心。及至成佛,專以利生為事,故云赴難,謂捄八難也。
暂无译文
仰攀玄根、俯提弱喪,
暂无译文
因中上求佛果,以實智證理,故云仰攀玄根。權智化物,故曰俯提弱喪。言眾生沈迷,猶自幼亡家,故云弱喪。
暂无译文
超邁三域、獨蹈大方,
暂无译文
三域,謂三界,謂佛能遠超三界,高證無為。大方,喻所證之理。小乘獨許悉達成佛,故云獨蹈。
暂无译文
啟八正之平路、坦眾庶之夷途,
暂无译文
八正,即八正道,謂正見、正思惟等。由佛開啟眾庶。庶,孽也,即指諸異見外道。夷途,應作邪途,唯佛能坦之。
暂无译文
騁六通之神驥、乘五衍之安車,
暂无译文
言佛以六通御物,如騁神駿。五衍,梵語衍那,此云乘,謂界內人天、出世三乘,共有五乘。應機說法,運載眾生至無畏處,故云安車。
暂无译文
至能出生入死、與物推移,
暂无译文
言如來應機利物,有感即現、緣盡即滅,故云出生入死。隨順機宜,故云推移。《楚辭》「聖人與世推移,而不凝滯於物。」
暂无译文
道無不洽、德無不施,
暂无译文
一雨普潤,無不充洽。三檀等施,物無不利。
暂无译文
窮化母之始物、極玄樞之妙用,
暂无译文
化母,謂造化生物,以喻因緣生法。謂一切諸法從因緣生,故云始物。玄樞實智,妙用權智,即實之權,故云極。
暂无译文
廓虗宇於無疆、耀薩雲於幽燭,
暂无译文
昭廓心境,徹法界之量,故云無疆。梵語薩雲若,此云一切智。謂以一切智,照盡微塵剎土,盡見眾生心數,故云幽燭。
暂无译文
將絕朕於九止,永淪太虗,
暂无译文
上言應緣益物,此言緣盡入滅。朕謂朕兆,物始萌之微也。九止即九地,謂地乃佛之行履。今化緣已畢,將絕跡於化境。永淪太虗,指無餘涅槃。
暂无译文
而有餘緣不盡、餘迹不泯,
暂无译文
度生之緣未盡、教道之跡未圓,故云不泯。
暂无译文
業報猶魂、聖智尚存,此有餘涅槃也。
暂无译文
按此二語,論中立難有餘涅槃,正指三藏果頭佛也。所謂同除四住,此處為齊。若伏無明,三藏則劣。以無明未盡、異熟未空,故云業報猶魂。尚須智斷,故云聖智尚存。以二皆有餘,立難以此。
暂无译文
經曰:「陶冶塵滓,如鍊真金。萬累都盡,而靈覺獨存。」
暂无译文
此結證有餘涅槃也。約塵滓之言,「陶」應是「淘」,謂洗也。冶,鎔冶銷融也。塵滓喻煩惱,如銷真金,先去鑛垢。
暂无译文
無餘者,謂至人教緣都訖,靈照永滅,廓爾無朕,故曰無餘。
暂无译文
此下言無餘涅槃也。謂聖人由機教相扣,故現身三界。機教俱盡,故潛耀斂輝,靈照永滅。永滅,應跡俱絕,故廓爾無朕。如薪盡火滅,故云無餘。
暂无译文
何則,夫大患莫若於有身,故滅身以歸無;勞勤莫先於有智,故絕智以淪虗。
暂无译文
何則下,徵釋無餘之所以也。蓋以身智為累,故俱滅為無,是為無餘。此正小乘所見也。大患莫若於有身,《老子》云:「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若吾無身,吾有何患?」以厭患其身,故滅身以歸無。又云「絕聖棄智」,謂因智以勞形,故絕智淪虗,故心逸而無累。
暂无译文
然則智以(因也)形倦、形以智勞,輪轉脩途,疲而弗已。
暂无译文
智則分別執取,形則根塵和合,起惑造業,故輪轉生死。長劫不返者,身心之過也。
暂无译文
經曰:「智為雜毒,形為桎梏。淵默以之而遼,患難以之而起。」
暂无译文
此引證智形為累之所以也。智即《起信》六麤之智相,乃分別執取,為無明三毒煩惱之本,故為雜毒。桎梏刑器,乃形累之譬。桎拘足,梏縛手。形骸拘攣,亦猶是也。謂分別情生,故與淵默之理相遠,生死苦患因之而起,此智之過也。故聖人釋智遺形,所以免累。
暂无译文
所以至人灰身滅智、捐形絕慮,內無機照之勤、外息大患之本。
暂无译文
聖人因知形智之累,故灰身歸無。以損其形、滅智淪虗,故忘緣絕慮。由絕慮故,內無機照之勤。勤,勞也。由損形故,外息大患之本。身心兩忘,所以大患永息,生死頓超。
暂无译文
超然與羣有永分、渾爾與太虗同體。
暂无译文
形智俱亡、則生死永絕、高超三界、故與羣有永分。心與理冥、返一絕跡、故渾與太虗同體。
暂无译文
寂焉無聞、怕爾無兆,冥冥長往,莫知所之。其猶燈盡火滅,膏明俱竭。此無餘涅槃也。經云:「五陰永盡,譬如燈滅。」
暂无译文
此結屬無餘涅槃之相也。謂涅槃之體無聲,故寂焉無聞。無色,故怕爾無兆。泯絕見聞,故冥冥長往,莫知所之。之,猶往也。形智俱泯,故如燈盡火滅,膏明俱竭。以竭盡無餘,故云無餘涅槃。下引經證此,乃小乘偏空涅槃也。蓋論意折辭,皆約小乘起見故難;其答以大乘正義,故以破偏執也。
暂无译文
然則有餘可以有稱,無餘可以無名。無名立,則宗(崇也)虗者欣尚於沖默;有稱生,則懷德者彌仰於聖功。斯乃誥典之所垂文、先聖之所軌轍。
暂无译文
此舉益將以結難意也。如上有餘無餘之說,則若有若無皆可指陳。若無名立,則使小乘崇虗者,欣然趣尚於沖默虗無之理;若有名可稱,則合大乘懷聖德者益觀其功。此讚述有無皆不失理,此乃聖經誥典之垂文,先聖隱顯化物之軌轍。故下責之曰。
暂无译文
而曰有無絕於內、稱謂淪於外,視聽之所不暨、四空之所昏昧,使夫懷德者自絕、宗虗者靡託,無異杜耳目於胎殻、掩玄象於雲霄外,而責宮商之異、辯玄素之殊者也。
暂无译文
此,指本論,責其乖理也。難者意謂,若有名可稱,使懷德者有所歸;無名既立,則令崇虗者有所託。今如所論,有無雙絕、稱謂俱喪,如此則懷德絕分、崇虗者無憑。雖云玄妙,但非見間之,何異杜塞耳目於胎殻,為生盲生聾之人。玄象,指日月。且又掩日月之光如長夜,而責之以辯宮商之音、別玄素之色者,不亦遠乎。
暂无译文
子徒知遠推至人於有無之表、高韻絕唱於形名之外,而論旨竟莫知所歸、幽途故自蘊而未顯,靜思幽尋,寄懷無所,豈所謂朗大明於冥室、奏玄響於無聞者哉?
暂无译文
此結責違理,以明無益也。謂子言涅槃之道,超出有無稱謂之外,徒知高推聖境、逈絕形名,而論之旨趣畢竟莫知所歸宿、涅槃幽眇之途自是蘊覆而未顯發。名家謂我靜而思之、幽而尋討之,茫然奇懷無所依託,非所謂朗涅槃大明之道於重冥之室使其共見、奏玄響於絕聽之地令其共聞者哉。謂是欲明而返暗,欲通而返塞也。
暂无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