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法明門論論義

百法論義

天親菩薩 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明憨山沙門 德清 述
佛說一大藏教。只是說破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及佛滅後。弘法菩薩解釋教義。依唯心立性宗。依唯識立相宗。各竪門庭。甚至分河飲水。而性相二宗不能融通。非今日矣。唯馬鳴大師作起信論。會相歸性。以顯一心迷悟差別。依一心法立二種門。謂心真如門。心生滅門。良以寂滅一心。不屬迷悟。體絕聖凡。今有聖凡二路者。是由一心真妄迷悟之分。故以二門為聖凡之本。故立真如門。顯不迷之體。立生滅門。顯一心有隨緣染淨之用。故知一切聖凡修證迷悟因果。皆生滅門收。其末後拈華為教外別傳之旨。乃直指一心。本非迷悟。不屬聖凡。今達磨所傳禪宗是也。其教中修行。原依一心開示。其所證入。依生滅門悟至真如門以為極則。其唯識所說十種真如。正是對生滅所立之真如耳。是知相宗唯識。定要會歸一心為極。此唯楞嚴所說一路涅槃門。乃二宗之究竟也。學人不知其源。至談唯識一宗。專在名相上作活計。不知聖人密意。要人識破妄相以會歸一心耳。故今依生滅門中。以不生滅與生滅和合成阿賴耶識。變起根身器界。以示迷悟之源。了此歸源無二。則妙悟一心。如指諸掌矣。
佛陀宣说全部经典教法,只为揭示"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真理。佛陀涅槃后,弘法菩萨们在解释教义时,依据"唯心"建立性宗,依据"唯识"建立相宗,各自设立门户,甚至分道扬镳。性相二宗的分歧由来已久,并非始于今日。唯有马鸣大师所著《大乘起信论》能够融会相宗归于性宗,阐明一心所含迷悟差别。该论依据一心建立二门:心真如门与心生灭门。原本寂灭的一心本无迷悟之分,其体性超越圣凡差别。之所以出现圣凡两条道路,全因一心产生了真妄迷悟的分别。因此设立真如门显示本来清净的体性,设立生灭门显示随缘染净的妙用。由此可知,一切圣凡修证、迷悟因果,都包含在生灭门中。而后来"拈花微笑"所传教外别传的宗旨,则是直指超越迷悟、不落圣凡的一心本体,这就是达摩所传禅宗的精髓。
教门中的修行,原本都是依一心开展,其所证境界,也是通过生灭门悟入真如门为究竟。相宗唯识所说的十种真如,正是针对生灭门所立的真如。可知相宗唯识,终究要会归一心为终极归宿。正如《楞严经》所示涅槃正道,实为性相二宗的共同归宿。学人若不明此理,谈论唯识宗时就会拘泥名相,不知圣人设立名相的密意是要人识破妄相、回归一心。因此现在依据生灭门,将不生灭性与生灭性和合为阿赖耶识,变现根身器界,以此开显迷悟根源。若能透彻了悟归元无二的真理,便能妙悟一心,如观掌纹般清晰明了。
相宗百法者。正的示萬法唯識之旨也。以不生滅心與生滅和合成阿賴耶識。以此識有覺不覺義。其覺義者。乃一心真如。為一切眾生正因佛性。其不覺義者。乃根本無明。迷此一心而成識體。故此識有三分。謂自證分.見分.相分。又一師立四分。增證自證分。其證自證分。即不迷之真如。其自證分。乃真如一分迷中之佛性。是為本覺。以眾生雖迷。而本有佛性不失不壞。以有真如自體可證。故云自證。良由一心真如。有大智慧光明義故。今迷而為識。以湛寂之體。忽生一念。迷本圓明。則將本有無相之真如。變起虗空四大之妄相。名為相分。將本有之智光。變為能見之妄見。是為見分。是知一切眾生世界有相之萬法。皆依八識見相二分之所建立。故云萬法唯識。此實相宗之本源也。今唯識宗。但言百法者。始因彌勒菩薩修唯識觀。見得萬法廣博。鈍根眾生難以修習。故就萬法中最切要者。特出六百六十法。造瑜伽師地論以發明之。可謂簡矣。及至天親菩薩從兜率稟受彌勒相宗法門。又見其繁。乃就六百六十法中。提出綱要。總成百法。已盡大乘奧義。故造論曰。百法明門。謂明此百法。可入大乘之門矣。故欲知唯識。要先明此百法。以此百法。乃八識所變耳。以一切眾生。皆依此識而有生死。三乘聖人。皆依此識而有修證。通名世出世法。即此百法收盡。然一切聖凡。皆執為我。故論首標云。如世尊言。一切法無我。即顯此一無字。便見世尊出世說法四十九年。單單只說破聖凡之我見耳。我見既離。則八識無名。而一心之義顯矣。由是觀之。何相而不歸性耶。今言百法。通名有為無為世出世法。其世間名有為法有九十四。出世間名無為法有六。種故一切兩字。包括殆盡。雖云出世。猶未離我。故總無之。所以論主標一切法無我一句。為性相之宗本。則了無剩法矣。其有為法九十四者。謂一心法有八。心所法有五十一。色法有十一。不相應行法有二十四。然心法八者。謂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第七末那識。亦名意.亦名染淨依。俗呼傳送識。第八阿賴耶識。亦名無沒識。又名含藏識。此八識通名心王。以第八識乃自證分為生死主。其前七識乃屬見分。以為心用。故楞嚴云元以一精明分成六和合。八識心王。無善無惡。不會造業。其作善作惡者。乃心所也。故五十一心所。又名心使。如世人家之奴僕。主人固善。而奴僕作惡累及主耳。起信論中不分王所。但竪說三細六麤生起之相。通名五意。六種染心。但云心念法異一語而已。然心即八識心王。念即心所。法即善惡境界。此唯識相宗乃橫說八識王所業用。故不同耳。其五十一心所。分為六位。
相宗百法是明确显示万法唯识宗旨的。以不生灭的心与生灭和合形成阿赖耶识。这阿赖耶识有觉与不觉两种含义。觉的含义是一心真如,是一切众生成佛的正因佛性;不觉的含义是根本无明,迷失这一心而形成识体。因此这识有三种成分:自证分、见分、相分。又有一位论师主张四分说,增加证自证分。这证自证分即是不迷的真如;自证分则是真如在迷中的一分佛性,称为本觉。因为众生虽迷,但本有佛性不失不坏,有真如自体可以证得,所以称为自证。这是由于一心真如具有大智慧光明的特性。如今因迷惑而成识,以本来清净寂灭的体性,忽然生起一念,迷失本有的圆满光明,就将本无相的真如变起虚空四大的虚妄相状,名为相分;将本有的智慧光明变为能见的妄见,名为见分。由此可知一切众生世界有相的万法,都是依八识的见分、相分所建立,所以说万法唯识。这是相宗的根本原理。
现在唯识宗只说百法,最初是因为弥勒菩萨修唯识观,见万法过于广博,钝根众生难以修习,所以从万法中选取最紧要的六百六十法,造《瑜伽师地论》加以阐明,已经算是简略了。等到天亲菩萨从兜率天禀受弥勒的相宗法门,又觉得太繁杂,于是从六百六十法中提出纲要,总成百法,已包含大乘深奥义理,所以造论称为《百法明门》,说明这百法可入大乘之门。因此要了解唯识,必须先明白这百法,因为这百法都是八识所变现的。一切众生都依此识而有生死,三乘圣人都依此识而有修证,通称为世间、出世间法,都包含在这百法之中。然而一切凡圣都执着为我,所以论的开头就标出“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这一个“无”字,就显出世尊出世说法四十九年,单单只为破除凡圣的我见。我见既除,八识之名也就不存,而一心的义理就显现了。由此看来,一切相无不归于性。现在所说的百法,通称为有为法、无为法、世间法、出世间法。世间有为法有九十四种,出世间无为法有六种,“一切”两字已全部包括。虽然说出世间,仍未离我见,所以总说“无我”。因此论主标出“一切法无我”一句,作为性相的根本宗旨,就没有多余的法了。
有为法九十四种包括:心法八种,心所法五十一种,色法十一种,心不相应行法二十四种。心法八种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第七末那识(也称为意或染净依,俗称传送识)、第八阿赖耶识(也称为无没识或含藏识)。这八识通称为心王。第八识是自证分,为生死的主体;前七识属于见分,是心王的作用。所以《楞严经》说“元本一精明,分为六和合”。八识心王本身无善无恶,不会造业,造善造恶的是心所法。五十一种心所法又称为心使,好比世人家中的奴仆,主人虽善,但奴仆作恶会连累主人。《起信论》中不分心王、心所,而是竖说三细六粗的生起相状,通称为五意、六种染心,只说“心念法异”一语。这里的“心”指八识心王,“念”指心所,“法”指善恶境界。而唯识相宗是横说八识、心所的业用,所以有所不同。
五十一种心所法分为六类。
<ul><li>一.徧行五法。謂意.觸.受.想.思。</li><li>二.別境五法。謂欲.解.念.定.慧。</li><li>三.善心所有十一。謂信.進與慚.愧.無貪等三根.輕安.不放逸.行捨及不害。</li><li>四.根本煩惱有六。謂貪.嗔.癡.慢.疑.不正見。</li><li>五.隨煩惱二十。分小中大。小隨有十者。謂忿.恨.惱.覆.誑.諂.驕.害.嫉.慳。中隨二者。謂無慚并無愧。大隨八者。謂不信并懈怠.放逸及昏沉.掉舉.失正念.不正知.散亂。所言隨者。乃隨其根本煩惱分位差別。分小中大者。以有三義。一.自類俱起。二.徧染二性。謂不善有覆。三.徧諸染心。三義皆具名大。具一名中。俱無名小。</li><li>六.不定法四者。謂悔.眠.尋.伺。以此四法不定屬善屬惡故。此五十一心所。皆作善作惡之具也。而有麤細之不同。</li></ul>
徧行五者。乃善惡最初之動念也。雖有五法。其實總成一念。以第八識元一精明之體。本無善惡二路。其前五識。乃八識精明。應五根照境之用。同一現量。亦無善惡。其六七二識。正屬八識之見分。其七乃虗假。故楞伽云。七識不流轉。非生死因。其六識元屬智照。今在迷中。雖善分別。況是待緣。亦本無善惡。若無徧行五法。則一念不生。智光圓滿。現量昭然。即此名為大定。六根任運無為矣。無奈八識田中。含藏無量劫來善惡業習種子。內熏鼓發。不覺動念。譬如潛淵魚。鼓波而自踊。是為作意。警心令起。不論善惡。但只熏動起念處。便是作意。此生心動念之始也。由眾生無始以來。未甞離念。故今參禪看話頭。堵截意識不行。便是不容作意耳。觸則引心趣境。葢境有二。其習氣內熏者。乃無明因緣所變為境。發出現行。則以比似量所緣前塵影子為境。二境返觸自心。故名為觸。此妄境一現。則違順俱非境相。含受不捨。是名為受。境風飄鼓。安立自境。施設名言。故名為想。微細不斷。驅役自心。令造善惡。故名為思。其實五法圓滿。方成微細善惡總為一念。此最極微細。故云流注生滅。言徧行者。謂徧四一切心得行故。謂徧三性。八識。九地。一切時也。是為恒行心所。參禪只要斷此一念。若離此一念。即是真心。故起信云。離念境界。唯證相應故。
遍行五种心所,是善恶最初萌动的念头。虽有五种心法,实则共成一念。第八识本是一精明之体,原无善恶之分。前五识乃八识精明随五根缘境之用,同属现量境界,亦无善恶。第六、七二识实为八识见分,其中第七识虚妄无体,故《楞伽经》云"七识不流转,非生死本因";第六识本具智照功能,虽处迷位能作分别,然须待缘方起,本无自性善恶。若离遍行五法,则一念不生,智光圆满,现量分明,此即名为大定,六根自然任运无为。
然第八识田中含藏无量劫善恶业习种子,内习熏发不觉念起,如深渊游鱼鼓浪自跃,此即作意——警动心念初萌。不论善恶,但起心动念处即是作意,此为生心之始。众生无始以来未曾离念,故参禅看话头截断意识流注,正是禁绝作意。触心所引心趋境:一者无明习气内熏所变之境,二者比量所缘前尘影事。二境返触心识名为触。妄境既现,于顺逆境相执取不舍名为受;境风鼓动安立自相、施设名言名为想;相续不断驱心造业名为思。五法具足方成微细善恶总念,此极微细生灭,故称流注生灭。
"遍行"谓此五法遍于善、恶、无记三性,通贯八识九地一切时中恒常运作。参禅正要斩断此念,离此一念即是真心,如《起信论》云"离念境界,唯证相应"。
別境五者。正是作善作惡之心也。前徧行五。雖起一念善惡。但念而未作。若肯當下止息。則業行自消。及至別境。則不能止矣。言別境者。謂別別緣境。不同徧行。此乃作業之心耳。因前徧行。作後善惡。體通麤細。欲者。樂欲。謂於所樂境。希望欲作。此正必作之心也。解者。勝解。謂於境決定。知其可作。不能已也。念者。明記。謂於可作境。令心分明記取不忘也。定。專一。謂於所觀境。專注一心也。慧。黠慧。謂於所作境。了然不疑也。此五別別緣境而生。若無此五。縱有善惡之念。亦不能作成事業。而此五法。不唯善惡。即出世修行。亦須此五乃能成辨也。上乃起業之心。下乃造作之業。其業不過善惡二途。其善業止有十一。其惡業則有根本煩惱六。隨煩惱二十。故世間眾生作善者少。而作惡者多也。
别境五种。正是行善作恶的心念。前面说的遍行五种。虽然生起一念善恶。但只是念头而未行动。如果能当下止息。那么业行自然消除。到了别境。就无法停止了。所谓别境。是指分别攀缘各种境界。不同于遍行。这就是造业的心念。因为前面的遍行。引发后来的善恶。其体性贯通粗细。欲。就是乐欲。指对于所喜乐的境界。希望去做。这正是必定行动的心念。解。就是胜解。指对于境界做出决定。知道可以做。无法停止。念。就是明记。指对于可以做的境界。让心清楚记住不忘。定。就是专一。指对于所观察的境界。专注一心。慧。就是黠慧。指对于所做的事境。清楚明白没有疑惑。这五种分别攀缘不同境界而生。如果没有这五种。即使有善恶的念头。也不能做成事业。而这五种法。不仅用于善恶。就是出世修行。也需要这五种才能成就。上面是发起业行的心念。下面是造作的业行。这些业行不外乎善恶两条路。善业只有十一种。恶业则有根本烦恼六种。随烦恼二十种。所以世间众生行善的少。作恶的多。
善十一者。善謂信.慚.愧.無貪等三根.勤.安.不放逸.行捨及不害。此十一法。收盡一切善業。世出世業以信為本。故首列之。慚者。謂自慚。云我如此丈夫之形。又解教法。敢作惡耶。有此慚心。則惡行自止。愧者。愧他。謂恐人譏呵。故不親惡人。不作惡事。經云。有慚愧者。可名為人。既具信心。加增慚愧。則善法自成矣。貪.嗔.癡三者。乃根本煩惱。亦名三毒。作善之人。此三不斷。何以為善。故皆無之。若無此三毒。是為三善根。勤者。精進也。既斷三毒。純一善心。必加精進勇猛。善行方增。此治懈怠之病。世有淳善之人。無精進力。軟暖因循。故終身無成。輕安者。謂離三毒麤重昏懵。如釋重負。則身心輕快安隱。堪任善行也。不放逸者。以縱貪嗔癡。無精進心。是為放逸。此不放逸。乃三根精進四法上防修之功能也。行捨者。由精進力。捨貪嗔癡。則令心平等正直。任運入道。以念念捨處。即念念入處。如人行路。不捨前步。則後步不進。故名行捨。以有此捨。令心不沉掉。故平等耳。言行蘊中捨者。以行陰念念遷流者。乃三毒習氣熏發妄想。不覺令心昏沉掉舉。若無此捨。不但昏掉將發現行。若能念念捨之。則昏掉兩捨。自然令心平等正直矣。初用力捨。名有功用。若捨至一念不生。則任運無功。自然合道矣。故予教人參禪做工夫。但妄想起時。莫與作對。亦不要斷。亦不可隨。但撇去不顧。自然心安。葢撇即捨耳。不害者。謂慈愍眾生。不為損惱。此專治嗔。不嗔則外不傷生。內全慧命。故為至善。如儒之仁。而善法繫之終焉。
善心所共有十一种。善指的是:信心、自惭、他愧、无贪等三善根、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以及不害。这十一种法门含摄一切善业。世间与出世间善业皆以信心为根本,因此首先列出。自惭是指内心自我羞愧,想着:我堂堂大丈夫之身,又通晓教法,岂敢造作恶行?怀有这份惭心,恶行自然止息。他愧是指畏惧他人讥讽呵责,因此不亲近恶人,不行恶事。经典说:有惭愧心者,方可称为人。既然具足信心,又增上惭愧,善法自然成就。贪、嗔、痴三者是根本烦恼,又名三毒。行善之人若不断除此三毒,何以称为善?因此必须全然无有。若能无此三毒,即是三善根。精进意为勇猛修行。既已断除三毒,纯然一心向善,必须更加精进勇猛,善行方能增长。此法对治懈怠之病。世间虽有淳善之人,因缺乏精进力,软弱因循,终究一事无成。轻安是指脱离三毒带来的粗重昏沉,如释重负,身心轻快安稳,堪能承担善行。不放逸是指若放纵贪嗔痴,缺乏精进心,便是放逸。此不放逸,正是依止三善根与精进四法进行防护修持的功用。行舍是指通过精进之力舍离贪嗔痴,使心平等正直,自然契入道法。因每一念舍处即是每一念入处。譬如人行路,不舍前步,后步便不能前进,故称为行舍。有此舍心,令心不昏沉不掉举,故能平等。所谓行蕴中的舍,是指行阴念念迁流不息,实为三毒习气引发的妄想,不知不觉令心昏沉掉举。若无此舍,不但昏沉掉举将现行显现。若能念念舍离,则昏沉掉举二者俱舍,自然令心平等正直。初用功时勉力舍离,称为有功用;若舍至一念不生,则任运自然无需造作,自然与道相合。因此我教导人参禅用功,只需在妄念生起时,不必与之对抗,也不要刻意断除,更不可随波逐流,只要放下不顾,心自然安。放下即是舍。不害是指慈悲怜悯众生,不做损害恼乱之事。此法专治嗔心。不嗔则对外不伤害生灵,对内保全慧命,故为至善。犹如儒家之仁,而善法以此圆满终结。
根本煩惱六者。謂貪.嗔.癡.慢.疑.不正見。此六煩惱。乃二種我法之根本。為二種生死之根本。一切枝末從此而生。然貪嗔癡。名為三毒。傷害法身。斷慧命者。唯此為甚。故首標之。慢乃我慢。疑乃不信。不正見即邪見。此三法障道之本。慢障無我。疑障正信。不正見障正知見。三乘能斷三毒。而不能斷此三法。外道之執。邪見更甚。所以修行難入正行者。此三煩惱之過也。法華名為十使煩惱。謂貪.嗔.癡.慢.疑。為五鈍使。不正見分五。謂身見.邊見.邪見.戒取.戒禁取為五利使。由此煩惱能使眾生漂流苦海。故名為使。
根本烦恼有六种,即贪、嗔、痴、慢、疑、不正见。这六种烦恼是两种我法的根本,也是两种生死的根本,一切枝末烦恼都由此而生。其中贪嗔痴称为三毒,它们伤害法身,断灭慧命最为严重,所以首先列出。慢指我慢,疑指不信,不正见即邪见。这三种是障碍修行的根本,慢障碍无我,疑障碍正信,不正见障碍正知见。三乘修行者能断除三毒,却难以断除这三种。外道的执着,邪见尤为深重。修行难以进入正行的原因,就在于这三种烦恼的过患。《法华经》称为十使烦恼,其中贪、嗔、痴、慢、疑是五钝使,不正见又分为身见、边见、邪见、戒取见、戒禁取见五种,称为五利使。这些烦恼能使众生漂流苦海,所以称为"使"。
隨煩惱二十者。謂忿.恨.惱.覆.誑.諂.驕.害.嫉.慳。此十為小隨。無慚.無愧。此二為中隨。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舉.失正念.不正知.散亂。此八為大隨。所言隨者。以隨他根本煩惱而生故。言小中大者。以隨有三義。謂自類俱起。徧染二性。謂不善有覆。徧諸染心。具三名大。具一名中。大小俱起故。行相麤猛。各自為主。故名小隨。以忿等十法。各別而起故。其無慚無愧。則一切不善心俱。大小俱起。名中。由無慚愧則昏掉不信等。一齊俱起。故名為大。葢無慚愧及不信等。與上善法相返。義相對照可知。不必繁解。要知請詳唯識。
随烦恼有二十种。即忿、恨、恼、覆、诳、谄、骄、害、嫉、悭,这十种称为小随烦恼;无惭、无愧,这二种称为中随烦恼;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正念、不正知、散乱,这八种称为大随烦恼。之所以称为随烦恼,是因为它们随根本烦恼而生起。说小、中、大三种,是因为随烦恼有三层含义:一是同类并起,二是遍及染污二性(不善与有覆),三是遍及一切染心。三者皆具足称为大随,仅具其一称为中随。小随与大随同时生起,行为粗猛,各自为主,故称小随,因为忿等十法各自独立生起。无惭、无愧则与一切不善心同时生起,小随与大随同时生起,称为中随。由于无惭、无愧与昏沉、掉举、不信等一齐生起,故称为大随。因为无惭、无愧及不信等与上述善法相反,其含义对照可知,不必详细解释。欲知详情,当研习唯识。
不定四者。謂悔.眠.尋.伺。論曰。不定謂悔眠。尋伺二各二。謂此二二。各具善惡二法。故不定於一。以不同前五位心所。定徧八識三性一切時一切地。此心所之差別也。悔不定者。如作惡之人。改悔為善。悔前惡行。如作惡之人。悔前惡事不作。故不定耳。眠謂睡眠。則令身不自在。心極暗昧。此非善惡。故名不定。即眠中作夢。亦不定善惡。論說眠能障觀。以眠為心所者。能令身心昏重之用。但非一定善惡耳。言尋伺者。乃作善作惡之心。將作之時。必返求於心。意言籌量。麤轉為尋。入細為伺。所謂麤細發言。言不定者。如讚佛菩薩。初尋後伺。方得妙辭。如刁訟之人。亦由尋入伺。方得成筭。故此二法為不定耳。如上五十一法名心所者。乃心家所有之法也。然八識心王不會造業。其造業者乃心所為之。以此與心相應故同時起耳。此心所法。又名心數。亦名心迹。亦名心路。謂心行處總名妄想。又名客塵。又名染心。又名煩惱。煩者擾也。惱者亂也。有此心所。擾亂自心。然清淨心中本無此事。如清冷水投以沙土。則土失留礙。水亡清潔。自然渾濁。名煩惱濁。今修行人專要斷此煩惱。方為真修。楞嚴經云。如澄濁水。沙土自沉。清水現前。名為初伏客塵煩惱。去泥純水。名為永斷根本無明。故修行人縱得禪定。未斷煩惱。但名清水現前。而沙土沉底。攪之又濁。況未得禪定而便自為悟道乎。如阿難蒙佛開示如來藏性。徹底分明。而自述所悟。但曰心迹圓明。以向來都是妄想用事。全不知不見。今日乃見此是煩惱。方得圓明了了耳。今人以妄想為悟心。豈非自顢耶。然此心所。名雖相宗。要人識破此妄想相。則容易妙悟本有真心矣。豈直專數名相而已哉。
四种不定心所,指的是悔、眠、寻、伺。论中说,不定是指悔与眠,寻与伺各有两种状态。这两种心所各自具备善与恶两种属性,因此不固定属于某一类。这与前述五类心所不同,那些心所必定遍及八识、三性,无论何时何地都存在,而这些心所则有所区别。
悔不定的意思是,比如作恶之人,悔过向善,后悔之前的恶行;又如作恶之人,后悔之前的恶事而不再作恶,因此称为不定。眠指的是睡眠,使身体不得自在,内心极为昏沉,这不属于善或恶,所以称为不定。即使在睡梦中,善恶也不确定。论中说睡眠能障碍观照,将其列为心所,是因为它能导致身心昏沉沉重,但并不固定为善或恶。
寻伺指的是行善或作恶时的心念。在即将行动时,必定会返回内心思量,粗略的思虑称为寻,深入的思虑称为伺。所谓言语的粗与细,指的是如赞叹佛菩萨时,先粗略思虑,再深入推敲,才能得到美妙的言辞;又如奸诈诉讼之人,也是从粗略的寻进入细致的伺,才能达成计谋。因此,这两种心所也称为不定。
以上五十一种心所,是心所具备的法。然而八识心王本身并不造业,造业的是心所,因为它们与心相应,同时生起。这些心所法,又称为心数、心迹或心路,指的是心行之处,总称为妄想,也称客尘、染心或烦恼。烦恼即扰乱,使心不得安宁。清净心中本无这些,如同清水投入沙土,土失去阻碍,水失去清澈,自然变得浑浊,称为烦恼浊。修行之人必须断除这些烦恼,方为真修。《楞严经》说,澄清浊水,沙土自然沉淀,清水显现,称为初伏客尘烦恼;去除泥沙,纯水独存,称为永断根本无明。因此,修行人即便得禅定,若未断烦恼,只能称为清水显现,而沙土沉底,搅动又会浑浊,何况未得禅定便自以为悟道?如阿难蒙佛开示如来藏性,彻底明了,自述所悟时,只说心迹圆明,因为向来都是妄想用事,全然不知不见,如今才明白这些是烦恼,才得以圆明觉悟。现今之人以妄想为悟心,岂非自欺?这些心所虽名为相宗,实则是要人识破妄想之相,从而容易妙悟本有真心,岂止是专研名相而已?
已上雖分王所。總屬八識之見分。
以上虽分主次,皆属八识之见分。
十一色法者。謂眼.耳.鼻.舌.身五根。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此五根乃八識攬地水火風四大所成內身。為識所依之根。五塵亦是四大能所八法所造。為所受用境。其法塵乃外五塵落謝影子。屬六識所變。一半屬心。一半屬境。此十一法。通屬八識相分境。以唯識所現故。
十一种色法是指:眼、耳、鼻、舌、身这五种根,以及色、声、香、味、触、法这六种尘。这五根是由八识聚集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所构成的内在身体,作为识所依赖的根基。五种尘也是由四大元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八法所产生,是识所受用的对象。法尘则是外在五种尘消散后留下的影像,属于六识所变现,一半属于心,一半属于境。这十一种法全都属于八识的相分境,因为都是由唯识所显现。
問曰。此五根身。乃眾生之內身。言攬四大所成。此義云何。
问:这五根身是众生的内在身体,说是由四大和合而成,这是什么意思?
答曰。楞嚴經云。迷妄有虗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國土。知覺乃眾生。此言因迷一心。轉成阿賴耶識。則靈明真空。變為頑空。於頑空中。無明凝結成四大妄色。故云依空立世界。乃妄想澄凝所成之國土耳。由有四大妄色。則本有之智光。轉為妄見。以彼妄色為所見之境。妄見既久。則搏取四大少分為我。而妄見托彼四大以為我身。故四大本是無知。因妄見執受而有知。真心無量。今被無明封固。潛入四大以為心。所謂色雜妄想。想相為身。故云知覺乃眾生。是為五蘊之眾生耳。故內五根外六塵通屬八識之相分。故參禪必先內脫身心外遺世界者。正要泯此相見二分。單究八識無明本體。故身心世界不消。總是生死之障礙耳。所言分別我法二執者。以執身為我執。根塵為法執。二乘修行。但破身見。則出分段生死。其分別法執。從初信心。歷三賢位。直至初地。方破此執。豈易易哉。
二十四種不相應者。此乃色心分位。葢依前三法上一分一位假立得等之名。揀非心心所色等。故名不相應。以不與心王相應。以不能作善作惡。故非心所。但係唯識所計分位差別。以是我所執之法。故亦列在有為法數。義有多解。非所急務。故不必一一。恐妨正行耳。
此上九十四種名有為法。以是眾生生死之法。乃妄識所計。有造作故。故名有為。名世間法。下六無為。乃出世法。
無為法有六種者。謂虗空無為.擇滅無為.非擇滅無為.不動無為.受想滅無為.真如無為。此六種法。揀異有為。故立無為名。雖云出世法。實通小乘。以不動乃三果那含。受想滅乃滅盡定耳。虗空無為者。從喻得名。謂無為法。體若虗空。無所造作。下五無為。通以此喻。然此虛空喻。有大小不同。如華嚴云。若人欲識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虗空。遠離妄想及諸取。令心所向皆無礙。又云。清淨法身。猶若虗空。此則直指法界性空。即起信所云。如實空鏡。以體絕妄染。故如虗空。此乃大乘法性真空。實一心之別稱也。此中虗空。義通大小。正取虗豁無有造作。以作下五無為真諦之喻耳。擇滅無為者。擇謂揀擇。滅謂斷滅。由無漏智。斷諸障染。所顯真理。故立斯名。此在權教菩薩分斷分證。及二乘所證涅槃空法。正屬擇滅。故曰證滅高證無為。實在二乘。非擇滅者。謂不由擇力。緣缺所顯。即實教菩薩以如實觀。觀諸法性本自寂滅。以立此名。不動無為者。謂第四禪。離前三定。三災不至。無喜樂等動搖身心。得不動名。即五那含定。受想滅無為者。無所有處。想受不行。名受想滅無為。通滅盡定。此與不動皆屬二乘。真如無為者。理非倒妄。不妄不變。名為真如。以遠離依他徧計。此正唯識所證十種真如。若依起信。正是八識體中本覺。及真如門。乃對生滅之真如。未盡一心。故是相宗之極則。此上百法。乃總答云何一切法也。下答云何為無我。
言無我者。略有二種。一補特伽羅無我。二法無我。此二無我。直顯一心之源也。葢我法二執。有麤有細。麤者名分別我法二執。細者名俱生我法二執。此二種執。始從凡夫外道二乘。歷三賢十聖。直至等覺。方纔破盡。破此二執。即證一心。是名為佛。今此二無我。則麤細二執皆在此中。言補特伽羅。云數取趣。謂諸有情數數起惑造業。名為能取。當來五趣。名為所取。此葢就凡夫所執分別五蘊假我及外道所執之神我以取分段生死之苦者而言也。其實二乘所執蘊即離我。及涅槃我。與地上菩薩未破藏識。七地已前俱未離俱生我執。以取變易生死之微苦者。今論中但說凡夫分別之我。未及聖人。葢就相宗一往所談耳。其實佛意以聖教量盡皆破之。方極大乘之義也。法無我者。謂我所執之法也。凡夫法執。即身心世界六塵依報。外道所執妄想涅槃。二乘所執偏空涅槃。菩薩所執取證真如。論云。現前立少物。謂是唯識性。以有所得故。非實住唯識。以有證得。是為微細法執。所謂存我覺我。俱名障礙。故八地菩薩已證平等真如。尚起貪著。是謂微細法執。此執未空。故未盡異熟。尚屬因果。直至金剛道後異熟空時。即入果海。即起信云。菩薩地盡。覺心初起。心無初相。遠離微細念故。得見心性。名究竟覺。是則按此百法。前九十四。乃凡夫所執人法二我。六種無為。乃二乘菩薩所執人法二我。以雖證真如。猶屬迷悟對待。總屬生滅邊收。故今生滅情忘聖凡不立。方極一心之源。故皆無之。此實即相歸性之極則也。嗟今學者。但只分別名相。不達即相即性歸源之旨。致使聖教不明。而有志參禪者。欲得正修行路。可不敬哉。
所谓"无我",主要有两种:一是补特伽罗无我,二是法无我。这两种无我,直指本心根源。我执与法执有粗有细,粗者称为分别我法二执,细者名为俱生我法二执。这两种执着,从凡夫、外道、二乘开始,历经三贤十圣,直到等觉菩萨才能彻底破除。破除这两种执着,就能证得本心,这就是成佛。
补特伽罗意为"数数取趣",指众生不断起惑造业称为"能取",将来堕入五趣称为"所取"。这是针对凡夫执着分别五蕴假我,以及外道执着神我,因而遭受分段生死之苦而言。其实二乘所执着的五蕴即离我、涅槃我,以及地上菩萨未破藏识,七地以前都未脱离俱生我执,因而遭受变易生死的微细之苦。本论只说到凡夫的分别我执,未涉及圣者,这是相宗一贯的说法。其实佛意是要用圣教量全部破除,才能彰显大乘究竟义理。
法无我是指所执着的法。凡夫的法执就是身心世界等六尘依报,外道执着妄想涅槃,二乘执着偏空涅槃,菩萨执着取证真如。论中说:"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因为有证得之心,就属于微细法执。所谓存有觉知之心,都称为障碍。所以八地菩萨虽已证平等真如,仍会生起贪着,这就是微细法执。这种执着未空,所以未能尽除异熟识,仍属因果范畴。直到金刚道后异熟空尽,才能证入果海。《起信论》说:"菩萨地尽,觉心初起,心无初相,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名究竟觉。"
按照这百法来看,前九十四法是凡夫所执的人法二我,六种无为法是二乘菩萨所执的人法二我。虽然证得真如,仍属迷悟对待,总归生灭边事。只有当下忘怀生灭情见,不立圣凡分别,才能彻证本心根源,所以说一切皆无。这实际上是从相归性的最高准则。
可叹现今学者,只懂得分别名相,不明白即相即性、回归本源的宗旨,致使圣教真义隐没。有志参禅者想要获得正修行路,岂可不慎重啊!

百法論義()

版权声明:本站原始经文数据源为 CBETA
译文由人工智能翻译,仅供学习参考,并非权威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