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法明門論論義
佛陀宣说全部经典教法,只为揭示"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真理。佛陀涅槃后,弘法菩萨们在解释教义时,依据"唯心"建立性宗,依据"唯识"建立相宗,各自设立门户,甚至分道扬镳。性相二宗的分歧由来已久,并非始于今日。唯有马鸣大师所著《大乘起信论》能够融会相宗归于性宗,阐明一心所含迷悟差别。该论依据一心建立二门:心真如门与心生灭门。原本寂灭的一心本无迷悟之分,其体性超越圣凡差别。之所以出现圣凡两条道路,全因一心产生了真妄迷悟的分别。因此设立真如门显示本来清净的体性,设立生灭门显示随缘染净的妙用。由此可知,一切圣凡修证、迷悟因果,都包含在生灭门中。而后来"拈花微笑"所传教外别传的宗旨,则是直指超越迷悟、不落圣凡的一心本体,这就是达摩所传禅宗的精髓。
教门中的修行,原本都是依一心开展,其所证境界,也是通过生灭门悟入真如门为究竟。相宗唯识所说的十种真如,正是针对生灭门所立的真如。可知相宗唯识,终究要会归一心为终极归宿。正如《楞严经》所示涅槃正道,实为性相二宗的共同归宿。学人若不明此理,谈论唯识宗时就会拘泥名相,不知圣人设立名相的密意是要人识破妄相、回归一心。因此现在依据生灭门,将不生灭性与生灭性和合为阿赖耶识,变现根身器界,以此开显迷悟根源。若能透彻了悟归元无二的真理,便能妙悟一心,如观掌纹般清晰明了。
相宗百法是明确显示万法唯识宗旨的。以不生灭的心与生灭和合形成阿赖耶识。这阿赖耶识有觉与不觉两种含义。觉的含义是一心真如,是一切众生成佛的正因佛性;不觉的含义是根本无明,迷失这一心而形成识体。因此这识有三种成分:自证分、见分、相分。又有一位论师主张四分说,增加证自证分。这证自证分即是不迷的真如;自证分则是真如在迷中的一分佛性,称为本觉。因为众生虽迷,但本有佛性不失不坏,有真如自体可以证得,所以称为自证。这是由于一心真如具有大智慧光明的特性。如今因迷惑而成识,以本来清净寂灭的体性,忽然生起一念,迷失本有的圆满光明,就将本无相的真如变起虚空四大的虚妄相状,名为相分;将本有的智慧光明变为能见的妄见,名为见分。由此可知一切众生世界有相的万法,都是依八识的见分、相分所建立,所以说万法唯识。这是相宗的根本原理。
现在唯识宗只说百法,最初是因为弥勒菩萨修唯识观,见万法过于广博,钝根众生难以修习,所以从万法中选取最紧要的六百六十法,造《瑜伽师地论》加以阐明,已经算是简略了。等到天亲菩萨从兜率天禀受弥勒的相宗法门,又觉得太繁杂,于是从六百六十法中提出纲要,总成百法,已包含大乘深奥义理,所以造论称为《百法明门》,说明这百法可入大乘之门。因此要了解唯识,必须先明白这百法,因为这百法都是八识所变现的。一切众生都依此识而有生死,三乘圣人都依此识而有修证,通称为世间、出世间法,都包含在这百法之中。然而一切凡圣都执着为我,所以论的开头就标出“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这一个“无”字,就显出世尊出世说法四十九年,单单只为破除凡圣的我见。我见既除,八识之名也就不存,而一心的义理就显现了。由此看来,一切相无不归于性。现在所说的百法,通称为有为法、无为法、世间法、出世间法。世间有为法有九十四种,出世间无为法有六种,“一切”两字已全部包括。虽然说出世间,仍未离我见,所以总说“无我”。因此论主标出“一切法无我”一句,作为性相的根本宗旨,就没有多余的法了。
有为法九十四种包括:心法八种,心所法五十一种,色法十一种,心不相应行法二十四种。心法八种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第七末那识(也称为意或染净依,俗称传送识)、第八阿赖耶识(也称为无没识或含藏识)。这八识通称为心王。第八识是自证分,为生死的主体;前七识属于见分,是心王的作用。所以《楞严经》说“元本一精明,分为六和合”。八识心王本身无善无恶,不会造业,造善造恶的是心所法。五十一种心所法又称为心使,好比世人家中的奴仆,主人虽善,但奴仆作恶会连累主人。《起信论》中不分心王、心所,而是竖说三细六粗的生起相状,通称为五意、六种染心,只说“心念法异”一语。这里的“心”指八识心王,“念”指心所,“法”指善恶境界。而唯识相宗是横说八识、心所的业用,所以有所不同。
五十一种心所法分为六类。
<ul><li>一.徧行五法。謂意.觸.受.想.思。</li><li>二.別境五法。謂欲.解.念.定.慧。</li><li>三.善心所有十一。謂信.進與慚.愧.無貪等三根.輕安.不放逸.行捨及不害。</li><li>四.根本煩惱有六。謂貪.嗔.癡.慢.疑.不正見。</li><li>五.隨煩惱二十。分小中大。小隨有十者。謂忿.恨.惱.覆.誑.諂.驕.害.嫉.慳。中隨二者。謂無慚并無愧。大隨八者。謂不信并懈怠.放逸及昏沉.掉舉.失正念.不正知.散亂。所言隨者。乃隨其根本煩惱分位差別。分小中大者。以有三義。一.自類俱起。二.徧染二性。謂不善有覆。三.徧諸染心。三義皆具名大。具一名中。俱無名小。</li><li>六.不定法四者。謂悔.眠.尋.伺。以此四法不定屬善屬惡故。此五十一心所。皆作善作惡之具也。而有麤細之不同。</li></ul>
遍行五种心所,是善恶最初萌动的念头。虽有五种心法,实则共成一念。第八识本是一精明之体,原无善恶之分。前五识乃八识精明随五根缘境之用,同属现量境界,亦无善恶。第六、七二识实为八识见分,其中第七识虚妄无体,故《楞伽经》云"七识不流转,非生死本因";第六识本具智照功能,虽处迷位能作分别,然须待缘方起,本无自性善恶。若离遍行五法,则一念不生,智光圆满,现量分明,此即名为大定,六根自然任运无为。
然第八识田中含藏无量劫善恶业习种子,内习熏发不觉念起,如深渊游鱼鼓浪自跃,此即作意——警动心念初萌。不论善恶,但起心动念处即是作意,此为生心之始。众生无始以来未曾离念,故参禅看话头截断意识流注,正是禁绝作意。触心所引心趋境:一者无明习气内熏所变之境,二者比量所缘前尘影事。二境返触心识名为触。妄境既现,于顺逆境相执取不舍名为受;境风鼓动安立自相、施设名言名为想;相续不断驱心造业名为思。五法具足方成微细善恶总念,此极微细生灭,故称流注生灭。
"遍行"谓此五法遍于善、恶、无记三性,通贯八识九地一切时中恒常运作。参禅正要斩断此念,离此一念即是真心,如《起信论》云"离念境界,唯证相应"。
别境五种。正是行善作恶的心念。前面说的遍行五种。虽然生起一念善恶。但只是念头而未行动。如果能当下止息。那么业行自然消除。到了别境。就无法停止了。所谓别境。是指分别攀缘各种境界。不同于遍行。这就是造业的心念。因为前面的遍行。引发后来的善恶。其体性贯通粗细。欲。就是乐欲。指对于所喜乐的境界。希望去做。这正是必定行动的心念。解。就是胜解。指对于境界做出决定。知道可以做。无法停止。念。就是明记。指对于可以做的境界。让心清楚记住不忘。定。就是专一。指对于所观察的境界。专注一心。慧。就是黠慧。指对于所做的事境。清楚明白没有疑惑。这五种分别攀缘不同境界而生。如果没有这五种。即使有善恶的念头。也不能做成事业。而这五种法。不仅用于善恶。就是出世修行。也需要这五种才能成就。上面是发起业行的心念。下面是造作的业行。这些业行不外乎善恶两条路。善业只有十一种。恶业则有根本烦恼六种。随烦恼二十种。所以世间众生行善的少。作恶的多。
善心所共有十一种。善指的是:信心、自惭、他愧、无贪等三善根、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以及不害。这十一种法门含摄一切善业。世间与出世间善业皆以信心为根本,因此首先列出。自惭是指内心自我羞愧,想着:我堂堂大丈夫之身,又通晓教法,岂敢造作恶行?怀有这份惭心,恶行自然止息。他愧是指畏惧他人讥讽呵责,因此不亲近恶人,不行恶事。经典说:有惭愧心者,方可称为人。既然具足信心,又增上惭愧,善法自然成就。贪、嗔、痴三者是根本烦恼,又名三毒。行善之人若不断除此三毒,何以称为善?因此必须全然无有。若能无此三毒,即是三善根。精进意为勇猛修行。既已断除三毒,纯然一心向善,必须更加精进勇猛,善行方能增长。此法对治懈怠之病。世间虽有淳善之人,因缺乏精进力,软弱因循,终究一事无成。轻安是指脱离三毒带来的粗重昏沉,如释重负,身心轻快安稳,堪能承担善行。不放逸是指若放纵贪嗔痴,缺乏精进心,便是放逸。此不放逸,正是依止三善根与精进四法进行防护修持的功用。行舍是指通过精进之力舍离贪嗔痴,使心平等正直,自然契入道法。因每一念舍处即是每一念入处。譬如人行路,不舍前步,后步便不能前进,故称为行舍。有此舍心,令心不昏沉不掉举,故能平等。所谓行蕴中的舍,是指行阴念念迁流不息,实为三毒习气引发的妄想,不知不觉令心昏沉掉举。若无此舍,不但昏沉掉举将现行显现。若能念念舍离,则昏沉掉举二者俱舍,自然令心平等正直。初用功时勉力舍离,称为有功用;若舍至一念不生,则任运自然无需造作,自然与道相合。因此我教导人参禅用功,只需在妄念生起时,不必与之对抗,也不要刻意断除,更不可随波逐流,只要放下不顾,心自然安。放下即是舍。不害是指慈悲怜悯众生,不做损害恼乱之事。此法专治嗔心。不嗔则对外不伤害生灵,对内保全慧命,故为至善。犹如儒家之仁,而善法以此圆满终结。
根本烦恼有六种,即贪、嗔、痴、慢、疑、不正见。这六种烦恼是两种我法的根本,也是两种生死的根本,一切枝末烦恼都由此而生。其中贪嗔痴称为三毒,它们伤害法身,断灭慧命最为严重,所以首先列出。慢指我慢,疑指不信,不正见即邪见。这三种是障碍修行的根本,慢障碍无我,疑障碍正信,不正见障碍正知见。三乘修行者能断除三毒,却难以断除这三种。外道的执着,邪见尤为深重。修行难以进入正行的原因,就在于这三种烦恼的过患。《法华经》称为十使烦恼,其中贪、嗔、痴、慢、疑是五钝使,不正见又分为身见、边见、邪见、戒取见、戒禁取见五种,称为五利使。这些烦恼能使众生漂流苦海,所以称为"使"。
随烦恼有二十种。即忿、恨、恼、覆、诳、谄、骄、害、嫉、悭,这十种称为小随烦恼;无惭、无愧,这二种称为中随烦恼;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正念、不正知、散乱,这八种称为大随烦恼。之所以称为随烦恼,是因为它们随根本烦恼而生起。说小、中、大三种,是因为随烦恼有三层含义:一是同类并起,二是遍及染污二性(不善与有覆),三是遍及一切染心。三者皆具足称为大随,仅具其一称为中随。小随与大随同时生起,行为粗猛,各自为主,故称小随,因为忿等十法各自独立生起。无惭、无愧则与一切不善心同时生起,小随与大随同时生起,称为中随。由于无惭、无愧与昏沉、掉举、不信等一齐生起,故称为大随。因为无惭、无愧及不信等与上述善法相反,其含义对照可知,不必详细解释。欲知详情,当研习唯识。
四种不定心所,指的是悔、眠、寻、伺。论中说,不定是指悔与眠,寻与伺各有两种状态。这两种心所各自具备善与恶两种属性,因此不固定属于某一类。这与前述五类心所不同,那些心所必定遍及八识、三性,无论何时何地都存在,而这些心所则有所区别。
悔不定的意思是,比如作恶之人,悔过向善,后悔之前的恶行;又如作恶之人,后悔之前的恶事而不再作恶,因此称为不定。眠指的是睡眠,使身体不得自在,内心极为昏沉,这不属于善或恶,所以称为不定。即使在睡梦中,善恶也不确定。论中说睡眠能障碍观照,将其列为心所,是因为它能导致身心昏沉沉重,但并不固定为善或恶。
寻伺指的是行善或作恶时的心念。在即将行动时,必定会返回内心思量,粗略的思虑称为寻,深入的思虑称为伺。所谓言语的粗与细,指的是如赞叹佛菩萨时,先粗略思虑,再深入推敲,才能得到美妙的言辞;又如奸诈诉讼之人,也是从粗略的寻进入细致的伺,才能达成计谋。因此,这两种心所也称为不定。
以上五十一种心所,是心所具备的法。然而八识心王本身并不造业,造业的是心所,因为它们与心相应,同时生起。这些心所法,又称为心数、心迹或心路,指的是心行之处,总称为妄想,也称客尘、染心或烦恼。烦恼即扰乱,使心不得安宁。清净心中本无这些,如同清水投入沙土,土失去阻碍,水失去清澈,自然变得浑浊,称为烦恼浊。修行之人必须断除这些烦恼,方为真修。《楞严经》说,澄清浊水,沙土自然沉淀,清水显现,称为初伏客尘烦恼;去除泥沙,纯水独存,称为永断根本无明。因此,修行人即便得禅定,若未断烦恼,只能称为清水显现,而沙土沉底,搅动又会浑浊,何况未得禅定便自以为悟道?如阿难蒙佛开示如来藏性,彻底明了,自述所悟时,只说心迹圆明,因为向来都是妄想用事,全然不知不见,如今才明白这些是烦恼,才得以圆明觉悟。现今之人以妄想为悟心,岂非自欺?这些心所虽名为相宗,实则是要人识破妄想之相,从而容易妙悟本有真心,岂止是专研名相而已?
以上虽分主次,皆属八识之见分。
十一种色法是指:眼、耳、鼻、舌、身这五种根,以及色、声、香、味、触、法这六种尘。这五根是由八识聚集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所构成的内在身体,作为识所依赖的根基。五种尘也是由四大元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八法所产生,是识所受用的对象。法尘则是外在五种尘消散后留下的影像,属于六识所变现,一半属于心,一半属于境。这十一种法全都属于八识的相分境,因为都是由唯识所显现。
问:这五根身是众生的内在身体,说是由四大和合而成,这是什么意思?
所谓"无我",主要有两种:一是补特伽罗无我,二是法无我。这两种无我,直指本心根源。我执与法执有粗有细,粗者称为分别我法二执,细者名为俱生我法二执。这两种执着,从凡夫、外道、二乘开始,历经三贤十圣,直到等觉菩萨才能彻底破除。破除这两种执着,就能证得本心,这就是成佛。
补特伽罗意为"数数取趣",指众生不断起惑造业称为"能取",将来堕入五趣称为"所取"。这是针对凡夫执着分别五蕴假我,以及外道执着神我,因而遭受分段生死之苦而言。其实二乘所执着的五蕴即离我、涅槃我,以及地上菩萨未破藏识,七地以前都未脱离俱生我执,因而遭受变易生死的微细之苦。本论只说到凡夫的分别我执,未涉及圣者,这是相宗一贯的说法。其实佛意是要用圣教量全部破除,才能彰显大乘究竟义理。
法无我是指所执着的法。凡夫的法执就是身心世界等六尘依报,外道执着妄想涅槃,二乘执着偏空涅槃,菩萨执着取证真如。论中说:"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因为有证得之心,就属于微细法执。所谓存有觉知之心,都称为障碍。所以八地菩萨虽已证平等真如,仍会生起贪着,这就是微细法执。这种执着未空,所以未能尽除异熟识,仍属因果范畴。直到金刚道后异熟空尽,才能证入果海。《起信论》说:"菩萨地尽,觉心初起,心无初相,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名究竟觉。"
按照这百法来看,前九十四法是凡夫所执的人法二我,六种无为法是二乘菩萨所执的人法二我。虽然证得真如,仍属迷悟对待,总归生灭边事。只有当下忘怀生灭情见,不立圣凡分别,才能彻证本心根源,所以说一切皆无。这实际上是从相归性的最高准则。
可叹现今学者,只懂得分别名相,不明白即相即性、回归本源的宗旨,致使圣教真义隐没。有志参禅者想要获得正修行路,岂可不慎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