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製蓮華心輪迴文偈頌
御製蓮華心輪廻文偈頌卷第一(并序)富
我听说。
朕即是我,意指至高无上的尊贵德行,为天子独有之称。虽未亲见佛陀金身,然得闻珍贵偈颂,故称朕闻。
如来的微妙佛法义理深远。
遵循真实不虚的修行之道而成就正觉,所以称为如来。微妙教法能够诠释真理,深奥义理通过教法得以显现。这妙法标举中道的玄妙精微,如同莲花喻示:法性清净远离染污,理体与果德皆从水中显现;教法与实践同时开展,如同莲瓣自然舒展。
不可轻易评判衡量。
妙法高深精要难测,万象蕴含于一字之中,千种教义备于一言之内。犹如优昙花般难遇稀有,非声闻小智所能轻易揣度衡量。
真理深奥玄妙,智慧广大。
菩提涅槃是理与智两种果报。真谛即是真实不虚的佛性。智广乃无漏根本智慧。奥女指心欲攀缘而思虑断绝,口欲言说而言辞丧失,实乃不可思议。
这难道不是以邪见来揣测吗?
在修行阶段的菩萨和声闻尚未彻底领悟佛陀的深奥教理,更不是九十六种外道邪见的凡夫所能揣测的。
体谅慈悲而包容一切现象。
慈能给予人天快乐,悲能拔除三途苦难。摄受众生者,如瞿师罗长者见三尺佛像而发心,五百婆罗门睹佛光明之身而生信。随顺种种形相,摄化有情。
没有远大的目标而引导众生觉悟。
匪就是非,宏就是大。若不是大智慈悲,谁能引导众生脱离轮回。
救度胎生、卵生、湿生、化生的一切众生。
显现三类化身救度无尽轮回的苦难,普令四生九有众生共修十善五常。
广开利益之门,示现方便之途。
三次转变国土八方庄严清净,开示重要法门,广化众生,因此称为开大利益;显现鹿马之形,接引同类,居于尊高之位,诱导人天,因此称为示现旁通。
比喻讲得很清楚。
佛经上说,有智慧的人通过比喻就能明白道理,因此要用比喻把道理讲清楚。
远离昏沉混乱和错误见解。
远离即是不执着;昏指昏衢,浊即是五浊;颠倒即是三颠倒。若能修行远离颠倒,自然能脱离昏浊。
执着于自我。
凡夫之人执着于自我和法相,这两种执着若不破除,便无法进入圣者之境。
能超越智慧觉悟。
能够超越的即可证得。若菩萨遇上法华会,入开示悟之门,何种智慧不能超越,菩提必定证得。
出自我的内心。
发者即是显明之意,自予怀者乃是圣心。欲显明圣心普覆之念,须施方便,故作此心轮偈。
便作此偈。
这个“而”是语助词,“成”是已经圆满的意思。这首偈就是心轮颂。
消除烦恼障碍。
众生从无始以来轮回不止不得解脱皆因烦恼覆盖障蔽因此佛陀宣说一乘教法以七种譬喻引导众生开启智慧使其破除烦恼覆盖障蔽逐步证得大智。
进入修行之门。
众生自无始以来轮回于诸道,不见正道。如来以种种方便开显教法,劝令精进修习,使其得以趣入。贫子勤勉修行,此喻甚为明显。
抵达彼岸而精进不懈。
达即到达之意。菩萨欲脱离生死此岸,求达菩提彼岸,因而发起慈悲,承受劳苦,历经无数劫难,最终成佛,故称为达彼岸,其精进之心无边无际。
渡过苦难的海洋,自在逍遥。
渡即超越,苦即众苦。因众苦无边,故喻之为海。依《法华经》事理修证,必能超越苦海,方可名为出离三界之人。既已超脱沉溺,故而逍遥自在。
行微小的善事。
将者厌也。其小善者,姑且以君之务化本在无为,合于法华会三之理。今言小善,是谦谕也。
普遍施予一切众生。
普就是普遍,施就是给予,众生就是百姓。经上说,一场雨滋润,三种草都茂盛,这就是普施的含义。
那万丈高山巍然耸立。
四宝峰巍峨耸立,七金山磅礴环绕,非凡俗所能揣测,唯有圣智方能了知。妙高山由四宝构成——黄金、白银、水晶、琉璃;七金山即香水海中环绕七重的金山。
世界毁灭后仍有余烬残留。
那劫难经历三灾须臾消尽万丈高山,汹涌波涛浩浩荡荡,何况炽热烈火炎炎。致使巍峨山峦顷刻化为灰烬。佛经上说:劫火熊熊燃烧,大千世界尽皆毁坏,连须弥巨海也磨灭无余。
五欲业力深重,因缘牵引使沧海化作桑田。
六尘因此纷飞,三业由此躁动悔恨。这表明心念不会凭空生起,必依外境方得显现。譬如居于劫外之地,眼前必定是强境弱识。又如寒暑交替、季节变迁,山谷变为丘陵,日月飞驰如箭,光阴迅速流逝。这些都深合佛教教理,暗契修行要旨。五欲即色声香味触,三业指身口意三种业行。
明白三种修行道路的人,不会沉迷于欲望之河。
上中下三种根器称为三乘:声闻乘比喻为羊车,缘觉乘比喻为鹿车,菩萨乘比喻为牛车。这三乘已渡过急流,终将抵达彼岸。
明智之人常驻清净之地。
四智是觉悟的根本名称。诸佛将八识转化为四智,即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不明白的人难以超越轮回之流,明白的人必定生于佛国。若非圣智难以穷尽,不是帝王之心无法探究。
明白人生如同虚幻的梦境,觉悟世间犹如水面的泡沫。
时光飞逝如同幻梦,人生短暂恍若浮泡。只因未悟真常之理,难以挽救衰败之身。若不透彻通达,怎能明白其中深意?所以《道德经》说:愚昧之人对已成之事尚且糊涂,聪慧之人却能预见未发之机。
教化众生的种种方法。
执政者对待百姓应当常怀怜悯之心,以仁爱施政,用恩德滋养。这不仅彰显君主圣明、臣子贤能,更能促进父慈子孝的社会风气。
悟得真空妙理,自然心生喜乐,舍弃妄想,超脱尘缘。
而后安住空观之门,专意佛门教义,贵在以二空真谛,暗除八倒妄执,则封惑自然消解,疑障当即遣除。
我在处理政务之余,也用心研读佛经。
天下文字制度统一,皇帝临御万邦,大小政事皆亲自决断于心。废寝忘食勤于政务,阅览典籍弥补礼仪缺失,调和文武治国之道,坚定仁慈节俭之心。同时又仰慕如来佛法,深切向往佛教真谛经典。
于是创作回文偈颂,深入探求玄妙的本源。
凝定心神静心思索,契合真如境界,搜罗龙藏中的珍贵经函,撷取贯花妙旨的精华,穷究至高真理,囊括众多圣言,正是圣者兴起思虑、创制经典的深意所在。
因果一章终成圆满。
起始以心字为首,冠于诸篇之首,作为范例。回文诗成二百首,以心字为框架;观字交织成罗纹,得八百首。连同心字篇,总计完成千首心偈。
莲花舒展绽放一朵。
莲花生自清波,绽放为菡萏,根深叶茂,郁郁芬芳。如心偈者,文句出于睿智,理义犹如莲花,开则遍及三乘,合则同归五字。极尽玄机之妙,并显造化之功。
如初圆明月般光彩相连。
偈颂集成千首,经卷分为两函。如蝉联珠缀,似玉洁冰清。经文要旨,一心涵盖万法。犹如满月映照天河,又似彩辉遍洒人间。光明照耀众生,慧光远注十方。
这部经典名为莲花回文偈。
心偈取莲华之相,彰显妙法深义,周遍回旋,光辉粲然,义理昭明。
帝王治国之道深远,非我所能尽述,惭愧才疏学浅,言辞杂乱无章。
平定四方,养育万民,使天下安居乐业、教化治理太平,这是圣人的职责。至于静心沉思,吟咏性情,超脱世间虚幻之心,传承诸佛宣扬的教义,则是圣人在闲暇时所做的。唯独以心为偈,抒发深挚情感,顺应时代智慧要旨,自由创作非凡之作,言辞正直光明,广为流传,再次阐述真理。
这人举止粗鲁,本性质朴。
鲁质所议之辞以所制心偈近乎真理,引导修持存养,臣下如能观照,即可悟见佛性。
同时诏令高僧进行注解,初步探究根本义理。
莲华心颂织出神妙机巧的罗纹,宝网交织放光,旨在接引众生。其中深意如同醍醐上味,意在滋养。而今圣旨飞降,自凡天之上而来,命臣注解,务必详明圣心。臣等智慧不及笙融,学问惭愧安远,本无超人之誉,何敢承担流传千古之名?肩负重任,不敢懈怠,惶恐至极。如今恭敬秉承圣制,谨慎探究律注,广搜三藏真文,永远尊奉圣人的金偈。
宝铃金铎大振其声。
宝轮旋回之文,实为法幢高树所集,以文成注,利益并显,如铃铎发清音。盖所依附之文,应使声韵含雅。
贯穿于深奥的言语与精妙的义理之中。
贯穿是摄持的道理。玄言是能诠释的教法。妙旨是所诠释的义理。即教法能摄持义理,举扬生机。因此慈恩大师说:摄集这些妙理,贯通又驾驭那些凡庸众生,令其彻底脱离苦海,最终登上觉悟彼岸。
永远成为渡口与桥梁,救度沉沦众生。
回文至教传于未来,实为苦海之舟,亦是泥犁之梯。如世尊所言,张设大教之网,渡众生之鱼,达于彼岸。
常作智慧火炬,破除黑暗迷惑。
被烦恼障和所知障的黑暗遮蔽了智慧之心,使众生长久迷失于轮回之中。此心偈将永远照亮那无明覆盖之处。
愿所有信众都明白我的心意。
如今皇帝一心要让众生发菩提心,修出离行,趣向无上佛果,最终成就佛道,这就是他的本意。
现今雕刻成图像注解并偈颂共二十五卷,完整陈列于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