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三品弟子經
佛說三品弟子經
我听到的是这样:
那时,佛陀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与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一起集会讲经。
贤者阿难从座位上起身,向佛陀禀告:我想请教一个问题,恳请天中之天开示,以解除心中的疑惑!
佛说:很好!尽管问。如来将为你解说。
阿难向佛问道:在家男信徒修行学道,有上、中、下三等。恳请佛为我们解说!
佛对阿难说:你是为未来众生提出这个问题,如来将为你解说。仔细聆听,铭记于心。
阿难说:好的,我接受教诲。
佛说:上等的在家男女信徒受持五戒,丝毫不犯的。若能教导开解他人,都要令他们发起菩萨心。什么是菩萨心呢?视天下众生如同婴儿,度人入正道,修行大乘法;完整教导他人,无所贪求,不图供养的衣物、饮食、珍宝钱财;不为小乘之道,以度化众生为根本。
什么是小道?佛说:以修习大乘法门却追求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果位。这就是小道,非菩萨道。菩萨道的法则是教化一切众生,令其通达般若波罗蜜,理解沤和拘舍罗,获得萨芸若智慧。应当知道这样的人修行已久,是过去佛时代的修行者,供养师父如同供养佛陀无二。这样的修行者,堪称最上等的优婆塞、优婆夷。
中辈优婆塞、优婆夷者,亦受持五戒,纤毫不犯;亦是过去诸佛时人。彼本修学道法,未遇明师,未闻般若波罗蜜,不解方便善巧,唯行一种波罗蜜,或布施、或持戒、或忍辱、或精进、或禅定,未于经法中得见智慧。由前功德,得生人道,略有宿世善根,得入佛法之门,持戒圆满,敬师如佛,终不违戒。如是修行者,即为中辈优婆塞、优婆夷。
下等在家男女信众,虽受持五戒却屡屡违犯。若遇明师或通达佛法的贤者,便向其请教法义。当时心生欢喜,向师忏悔罪业,重新精进修持五戒,但终究不能持久。内心怀有贪欲,不再持守佛戒。自高自大,反而憎恶明师贤者,诽谤议论其过失:"我另遇持戒精严、智慧深广的明师,当依其善巧修持!"殊不知此师只为图利供养,竟轻信其言,不精研经律。此类在家信众实为背负尸骸之辈,不应与其共处同坐。败坏他人善心,假借教化之名授其戒法,只为贪求供养,谋取钱财米帛养活妻儿。借佛威神之力,却无心济度十方五道众生,反为受法者妄设知见,不宣大乘妙慧。此非精勤佛门正法之辈,竟对受经者妄言:"当远离世俗因缘,少量饮酒无妨。佛有百味饮食,未尝禁绝酒浆。家中未持戒者,如僮仆奴婢,可令他人代行杀生,自己不动手即可。"此辈实非佛弟子,更障碍佛法功德。
什么是限制佛的功德?佛说:既然教化众生,就不想让四众知晓。
阿难跪着问佛:为什么不想让四众弟子听到知晓?
这些在家男女信徒愚昧无知,自以为聪明,其实根本不明白佛经中深奥精要的智慧。他们不以无知为耻,反而阻碍初学佛法的善知识,不让他们遇见明师获得正解。为什么呢?只因想独占供养,结果反而遮蔽了成佛大道。这些在家信徒虽名为度人,却不见般若波罗蜜,不懂方便善巧。他们如同盲人专修旁门左道,或教人行善积福,却没有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布施不能普遍。他们排斥异己,背离正法。这时四天王太子使者、护持佛法的天神,会逐一记录他们的过失,渐渐远离他们,并命令司命神统计累积其罪业,条列姓名,禀告天帝。这些人阳寿未尽时,就会立即派遣恶神,趁其犯戒之时夺走剩余寿命。死后自然堕入地狱,要经历十八层地狱的刑罚,直到天地毁灭才能脱离。或者转生为畜生,或投胎人道。若投生为人,必定愚痴无智,生在无法听闻佛法的家庭。
佛说:阿难!修行之道应当经常集会讲经说法,不可阻碍佛法义理的传播。愚痴之人若阻断正法流传,便是毁灭佛教的罪过。
佛弟子们听闻佛陀讲经,无不心怀敬畏,端正心意接受教导,向佛陀恭敬行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