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道問聖大乘法無我義經
外道問聖大乘法無我義經
我亲自听佛这样说过:
那时佛陀正在大众中讲法。这时有一位外道修行者心中存疑,想要求解。他对大乘佛法感到困惑,于是来到佛陀面前,恭敬地合掌行礼,提出关于"无我"的问题:
"大智大慧的世尊啊,您常说此身无我。如果身无我,那么本性也不存在,那么哀伤啼哭、嬉笑欢乐、憎恨爱恋、挑拨离间等种种行为,又是从哪里产生的呢?这就是我的疑问。恳请您为我解除疑惑。请问如来,您所说的'身'与'本性',到底是有还是无呢?"
佛说:外道,仔细听认真记,我将为你解说。
佛说:身体与本性,本质都是空,如果说或有或无,这就成了两种见解;说它实有,更是一种虚妄。
佛说:应当观察整个身体,头发、指甲、皮肤、体毛、双手、双脚,乃至脂肪、筋腱、脾脏、肠子、骨髓等物,里里外外看遍,都看不见本性。
外道说:大丈夫!如果他自己都没见到本性,凭我的肉眼怎么能看见?或者用天眼能看见吗?
佛说:天眼所见,没有形色、没有形象、没有执著,这种见并非真正的见。
外道说:如果这样说,大圣就是在妄语。如果那些不存在,为何现在能看到这些啼笑、嬉戏、瞋怒、憎爱、两舌等现象?既然有这些现象,怎么能说没有?又说或有或无,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又说:大丈夫!如果既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无,又怎么能说他们有所执着或无所执着?
又说:空应当像什么?
佛说:正是如此。空性无可比拟,因为其本体不可得的缘故。
外道说:若是如此,哭笑、嬉戏、愤怒、憎恨、爱恋、挑拨离间等行为,应当如何看待呢?
佛说:一切现象如同梦境、幻术、变化、影子般虚幻不实。
外道问道:什么是梦境的现象?什么是幻化的现象?什么是影像的现象?
佛说:幻化没有真实形相,空性并非能够执取,梦境本质是空。如同阳光下的浮尘,影像没有实质颜色,虚妄不真实。如此所见乃至一切事物,都如同幻化、如同梦境、如同影像,应当这样观察。
另外,有两种见解能够庄严真如。所谓的庄严,就是称为我,称为他。这叫做人、补特伽罗,叫做世间思维。至于财物、子女、兄弟、妻妾等,称为心所思维的庄严。这些法既没有自也没有他、没有人也没有命、没有补特伽罗、没有有情、没有世间、没有见者、没有财物、没有子女、没有朋友、没有妻妾等。这一切事物都不见自性,又如何能在出世间产生庄严的果报,有善恶生灭呢?那真如的庄严果报,没有善也没有恶,不生也不灭,没有烦恼、没有快乐,而一切法都是如此!
世间的和出世间的两种庄严,让众生因为追求庄严而产生烦恼,陷入轮回,长期辗转不知真如。明白法义的人思考庄严,怀疑这些苦受,认为苦受是恶的,远离解脱却不见正道。愚痴的众生由于迷惑执着,在生死中轮回堕入恶道,行世间法不见真如,直到轮回尽头,就像织网用线反复往来一样。
又如日月运行,昼夜交替,隐现于世间;诸行无常,终将坏灭,轮回生死亦复如是,而真如之体远离一切修饰言语。
还有那些天人、乾闼婆及其眷属等,居于天界,因享受种种福报而堕入一切有之中;又有持明成就的夜叉、紧那罗、摩睺罗伽,他们因种种福报,又堕入地狱或恶精进天,凭借神通造作功德,却因这些福报,有的仍堕于天界。
又如帝释天及转轮圣王,虽具足最上功德与最上威势,但若因执着这些庄严果报而投生畜生道。有智慧者应当时时远离天界至乐,恒常观照菩提心性——此心澄明通达,无有自性、无有挂碍亦无所住,万法皆空,更须远离一切虚妄分别。
外道!菩提心的状态,既不坚硬也不柔软,既不炽热也不冰冷,无从触碰也无法执取;菩提心的状态,既非长久也非短暂,既不浑圆也不方正,既不丰盈也不瘦削;菩提心的状态,既不洁白也不乌黑,既不赤红也不金黄,超越色彩与形相。这菩提心不造作形态也不显露光芒,无自性也无束缚,犹如虚空般无色无相,菩提心的本质超越一切观察。外道!你未能了知菩提心与般若波罗蜜多相应之理;菩提心的本质自性清净,无实物可指也无譬喻可表,不可见不可视,此乃究竟真理;菩提心的状态并非任何物象,无可类比之物,如水泡虽现实非存在,如幻术如阳焰之喻,如泥团制成陶器,名相虽立皆成虚妄。贪嗔痴等亦是幻化所生,本质皆空,如电光刹那不住。观察般若波罗蜜多及一切善行,亦复如是!乃至谈笑嬉戏,歌舞欢愉,饮食爱欲,一切皆如梦境。众生诸行究竟体性皆空,心如虚空,疑惑如何能安住般若之行?恒常如是观照诸法实性,自然解脱,证得无上真理。诸佛所说无上菩提由此生起,应作此观。如是观修者将证得究竟涅槃,乃至往昔所造诸罪皆得净除,生无量功德,此生再不染过失,精进修观必得成就。若未与真如相应者,当忆念真如咒及金刚铃真如无生印,生起与真如相应之行,必定圆满上述功德。
这时外道听完这些话后,认真观察思惟,所有疑惑的罗网全都消除断尽。这样观想之后,他便安住于大乘,满怀欢喜地瞻仰礼敬,然后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