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心經略疏
般若心經疏
妙樂門人 明曠述
夫以佛法非遙,心中即近;真如非外,棄身何求?迷悟在我,發心即到;明闇非他,信修急證。不訪醫王之藥,何時見大日之光?今為念誦觀行之緣,略註如右,廣釋歷劫不窮。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者。
就此題略有二別:梵、漢語別故。摩訶般若波羅蜜多者,梵語也;心經者,漢語也。若具存梵語者,可言摩訶般若波羅蜜多質多蘇他覽;若偏存漢語者,可言大智慧到彼岸心經。言摩訶者,依大智度論有三種義,謂大、多、勝也。天台大師言:大者,空義;多者,假義;勝者,中義也。即是圓融三諦真如實相之理,是即所觀之理也。言般若者,能觀之智也,即是三種般若也。三種般若者,實相般若、觀照般若、文字般若也。實相般若者,觀中道理之智也;觀照般若者,觀空諦理之智也;言文字般若者,觀假諦理之智也。因時名三智也。言三觀者,謂空、假、中觀也。言三智者,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也。言波羅蜜多者,到彼岸之義也。煩惱與生死云此岸,菩提與涅槃云彼岸也。悟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名彼岸;迷菩提念煩惱、迷涅槃念生死,名此岸。言心者,要妙心也,即上所談圓融三諦理也。經者,說上諸義教也,訓法、訓常也。言法者,軌則義也,三世諸佛師依之成佛故。言常者,三世諸佛各至出世,說而元常無易改故。
觀自在菩薩者。
能觀之人,舉觀自在菩薩一人,以兼一切行人也。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者。
明所觀之理也。即上所明圓融三諦理也。
照見五蘊皆空者。
明所觀之五蘊也。
度一切苦厄者。
明觀五蘊皆空,而免一切苦厄也。苦者,八苦也,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盛陰苦也。言四厄者,一欲厄,二有厄,三見厄,四無明流厄也。
舍利子者。
舉,對揚人也。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者。
明圓融三諦理也。色即是空,非滅色為空也。空即是色,非離空是色也。是云中諦理,是云即空即假即中也。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者。
謂准上色蘊,可知也。此五蘊中,初色蘊者,身也;餘四蘊者,心也。言色者,有形質礙法也;言心者,無形無礙法也。云色而心,色與心無二法。何者?心不在內外,非中間,遍一切處,猶如虗空故。
舍利子者。
上舉對揚人也。
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者。
何者心性自性清淨空寂,而具足百界三千諸法也?自性空寂者,空諦理也;雖性寂而具足百界三千法者,假諦理也;不空不假不可思議者,中諦理也。此三諦理者,在佛不淨,存凡不垢;在佛不生,在凡不滅;在佛不增,在凡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者。
結上五蘊義也。已上五蘊,為上根人所說也。
無眼耳鼻舌身意者。
明無內六根也。
無色、聲、香、味、觸、法者。
明無外六塵也,是空十二入也。言入者,涉入義也,謂六根涉入六塵也。眼所對色有三種也,謂可愛色、不可愛色、平平色也。耳所對聲亦有三種聲也,謂可愛聲、不可愛聲、平平聲。鼻所對香有三種香也,謂可愛香、不可愛香、平平香也。舌所對味亦有三種味也,謂可愛味、不可愛味、平平味也。身所對觸亦有三種觸,謂可愛觸、不可愛觸、平平觸也。意所對法亦有三種法,謂可愛法、不可愛法、平平法也。眼可愛色具生死因、生死果,苦諦、集諦同也。然則眼根具六煩惱,餘五根亦如是,六根都合有三十六煩惱也。約三世都合百八煩惱也,約昨今明都合亦為百八,亦約前念、中念、後念都合為百八也。約惑心生如是百八煩惱,約悟心亦具百八三昧。何者?觀根塵相對,念心即空、即假、即中時,具滅道諦也。道諦涅槃因,滅諦涅槃果也。已上為中根說也。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者。
明無十八界,略舉初後也。若細言者,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也。界者,差別義也。六根、六境、六識,合為十八界也。已上為下根說也。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者。
明順逆十二因緣也。言順十二因緣者,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也。逆十二因緣者,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也。約十二因緣,有四種十二因緣,謂生滅十二因緣、無生滅十二因緣、無量十二因緣、無作十二因緣也,即四教所詮理也。生滅十二因緣者,三藏教為下根聲聞所詮也。無生滅十二因緣者,通教為中根緣覺所詮也。無量十二因緣者,別教為上根菩薩所詮也。無作十二因緣者,圓教為上上根菩薩所詮也。是十二因分為三道,謂無明、愛、取三支煩惱道,行、有二支業道也,餘七支苦道也。苦道轉成法身德,煩惱道轉成般若德,業道轉成解脫德也。三道亦名三障,即報障、煩惱障、業障也。
無苦、集、滅、道者。
明四諦也。即明生死涅槃因果也。苦諦生死果,集諦生死因也。滅諦涅槃果,道諦涅槃因也。問:何故先舉果後舉因也?答:見果知因故。約此四諦亦有四種,謂生滅四諦、無生滅四諦、無量四諦、無作四諦也。亦是四教四諦也。
無智者。
無菩提。
亦無得者。
謂無涅槃也,純一實相,實相外無別法故。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者。
明一切菩薩依般若。
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一切顛倒夢想,究竟涅槃者。
明得益也。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呪、是大明呪、是無上呪、是無等等呪者。
明四教理也。是大神呪者,三藏教生滅四諦理也。是大明呪者,是通教無生滅四諦理也。是無上呪者,別教無量四諦理也。是無等等呪者,是圓教無作四諦理也。
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虗者。
明拔苦與樂之真實理也。已上明顯露般若也。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呪。即說呪曰: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娑婆訶。
已上明祕密般若也。揭諦。揭諦者,世也、度也,是明自度也。波羅揭諦者,明度他。波羅僧揭諦者,總明自度度他也。菩提者,明自他共到所處也。娑婆訶者,明究竟,是中有事究竟、理究竟也(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