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善同歸集
萬善同歸集序
要知道,大海之所以广阔无垠,是靠无数溪流汇聚而成;修行要达到至高境界,也必须积累种种善行才能成就。深不可测的智慧,来自于长久的包容与沉淀;圣者不可思议的境界,源自勤奋不懈的修行。何况佛陀以无上智慧开示教诲,只要心存一丝善念,就能超脱三界烦恼。
真正想要觉悟,就要日夜体会佛法真谛,弘扬正道,通过不断磨砺使自己逐渐成熟,持之以恒精进修行。不论是凡夫还是圣者,迷惘还是觉悟,要想抵达圣者的境界,就必须彻底转变凡夫之心。这需要通过各种方法熏陶锻炼:或是研读精妙的佛经,学习佛陀的智慧;或是体悟深奥的禅理,继承六祖惠能的法脉。
既不能执着于空性而否定存在,也不能背离实相而追逐虚无。要明白各种教法都是方便之门,最终都要回归真理本体。既通达权宜又明了实相,连虚空都可以包容。所以觉悟的人能通过万物明见本心,展现妙用;迷惘的人却拘泥文字停滞教条,怎能通达无碍?
有的人担负起弘扬经典的重任,有的人严持戒律如护法虎,有的人虔诚礼拜佛像,有的人精进绕塔修行,有的人口诵佛号,有的人心观净土,有的人平等布施不分贫富,有的人广结善缘不分善恶。只要做事平等,利益自然广大。
凡是依戒律修禅定,都需积累福德;造经塑像,必须多方努力。不要自以为已经贤能,认为即心是佛就足够了。从凡夫成佛陀,没有不苦修的释迦牟尼;从妄念入真如,没有不证悟的达摩祖师。重在世人尊崇佛法,并非佛陀另设他途。
要始终珍视精进勤修,不可懈怠苟且;珍惜每寸光阴,探究大道本源。就像堆山差一筐土,怎能成就巍峨高山?若废弃三乘教法,难以踏入慈悲之门。要不自以为是,不舍弃任何善行。追求圆满德行,方可请教真谛。
心不是寻常心,法不是固定法,重在以心传心相互印证,以法授法师徒相承。不要局限于一方面的善行,应当励行各种修行。可以播种菩提种子,可以修习净土法门;明理则往生兜率天,愚昧则堕阿鼻地狱。如果自以为是的修行,就像无水行舟;若本性稍通,也还需渡河之筏。古今圣贤都是凭心证悟,不同时代哪有什么不同法门?
唉!佛法既存在又非存在,心性既空又不空。无修而无所不修,连真修的概念也要放下;无住而无所不住,连安住的念头也要消除。可怜众生本具佛性,原本没有善恶之分,却被外物所转变。若不修习明心,怎能杜绝烦恼?借助善法修行,可谓真正归宿。
所以前辈贤者详尽论述,为后世学子创造条件,于是搜集整理教法目录,开示迷惘众生。
智觉禅师天性通达、智慧圆融,才学广博、见解深远。他多生累劫修行的功德,与佛法真理天然契合;今生弘扬的教法,与诸佛心要完全相应。他看待他人就像看待自己,体察众生的心就像感知自己的心。曾撰写《万善同归集》上中下三卷,用以劝勉所有有缘学习佛法的人。
不论是王公贵族、出家僧众,还是善男信女、贤能之士,只要心怀至诚恭敬、精进修学,便不分贵贱皆能得益。这实在是利益众生的良药,指明成佛的要道。书中汇聚了诸多经论的精髓,为尚未觉悟的众生树立修行典范。殷勤劝化,踏实修持;永远可作为佛门的准则、禅修的法度。
如今法慧院的智如藏主,自小怀有仁厚本性,亲身践行圣贤之道。见到他人贤德就如同自己贤德,见到他人行善就如同自己行善。他汇总历代高僧的论著,复兴失传的修行典范,带来的福泽利益深远,教化众生的善巧众多。更倾尽自己的积蓄,率先捐出微薄资财,发起这项崇高的倡仪,同时恳请各方贤达相助;殊胜因缘既已汇聚,弘法事业必定成就。因此刊印经版汇编成册,重在提供修身自省的明镜,期望流传千古。承蒙错爱托付于我这般才疏学浅之人,我天性愚钝,未能通达精微法义、把握核心要旨;既蒙郑重相邀,难以坚决推辞。暂且记述此事概要,岂敢回避方家指正。时值大宋熙宁五年闰七月七日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