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觀大意
止觀大意
员外李华想知道止观的大意,现简要说明其纲要。
简要说明教观体系的大致情况。本宗教义以龙树为初祖。慧文仅列出内观视听而已。到了南岳、天台时期,又依据《法华三昧》开发出陀罗尼,拓展了义理门径,使观法完备。解释诸经时,都采用五重玄义和十种要义来融会贯通观法。具体实践则运用五类方便和十乘修行规范。
所谓五重玄义,指在一切经典前用五种玄义进行解释。名称相通而含义各异,以总摄别。即:解释经题、指明体性、阐明宗旨、辨析功用、判别教相。在《法华经》之前,诸教未能契合这五重玄义,都属粗浅;到了《法华经》,名称与义理都达至玄妙。详细内容如《玄义》十卷所述。
所谓十种要义:一先阐明真理寂灭绝待,超越思议。在一真法界中虽无分别而随缘分别,开显各种谛理,如四种四谛、七种二谛、五种三谛等。无论开显或会归,权实之理清晰可见。二能诠释的教法门径,纲目分明,涵盖显密,指渐教、顿教、不定教、秘密教,以及藏教、通教、别教、圆教。掌握这八种意旨,佛陀一代音声教化的体系便可了然。三当经论相互矛盾、文义抵触时,不能凭主观臆解,也不能单靠广博知识。自古以来争论不休,现用四悉檀原则,没有不能融通的障碍,取舍自在。四善巧破除执着,灵活运用各种方式破除能执之心。所破惑障无论单一或复合,皆能彻底对治。五确立正确法门,对应修行阶位,使依教修行有方法,依行证果有次第。圣贤层次分明,避免增上慢。六任取一句教法都能纵横无碍,而体系次第依然井然有序。七分章科判,钩稽传承关系,梳理文脉起承转合。八注解经文要义理顺畅、契理契机。九翻译外来词汇,使名相含义通畅。十在每句教法下以理观融通,使观法与经文相印,心行成就,而非徒数他人珍宝。若解释《法华经》,更须透彻权实、本迹之义,方能建立修行。此经独得"妙"称,正应依此确立观心要旨。
所谓五类方便及十乘修行规范,即圆顿止观完全依据《法华经》。圆顿止观就是法华三昧的别名。若要修习此圆顿三昧,须具备圆满十乘,方称圆满修行。《方便品》经文虽简略,《譬喻品》中大车之喻已圆满具足。
《止观》十卷大分为二:前两卷略释纲要,后八卷广明行相。略释部分又分为五:发圆觉心、修圆觉行、感圆觉果、起八种教法、归三德涅槃。发圆觉心在第一卷,即依四弘誓愿、四圣谛、六即佛位来区分偏圆发心的相状。四弘誓愿是能发的誓愿,四圣谛是所依的境界,六即佛位是所经历的阶位。若无境界而发愿,名为虚妄之愿;若不辨阶位,则凡圣混淆。依境发愿,即:众生无边誓愿度(依苦谛境),烦恼无数誓愿断(依集谛境),法门无尽誓愿知(依道谛境),佛道无上誓愿成(依灭谛境)。《涅槃经》将四谛开为四重,故弘誓亦有四番。今简偏取圆,以此圆融四愿统摄前三愿,无非法界,故依法界发起妙愿。初心遍摄观照惑境法界,遍修佛法,三身同证。
已发圆觉心,未知此心是初心还是后心,是初心即后心,还是初心异于后心?若初心非后心,或初心异后心,皆非圆融。故辨六即佛位以判是非:理即、名字即、观行即、相似即、分证即、究竟即。“即”故初心后心皆是,“六”故初心后心不混。理同故“即”,事异故“六”。凡经中有“即”字者,如“生死即涅槃”之类,皆以六位甄别,使始终理同而初后不滥。
次明修圆觉行等四文,皆在第二卷。修圆觉行者,谓四种三昧遍摄众行。若无胜行,难证胜果:一、常坐三昧,出自《文殊问经》《文殊说般若经》,亦名一行三昧,因专念法界故,以九十日为一期;二、常行三昧,出自《般舟三昧经》,亦名佛立三昧,成就时见十方佛立于空中,亦以九十日为一期;三、半行半坐三昧,出自《法华经》《方等经》,《法华》以三七日为一期,《方等》不限时节;四、非行非坐三昧,亦名随自意三昧,意起即观,方法出自《请观音经》等大乘经,适用于行住坐卧及事务繁忙时。此四种三昧行相不同而理体相同,故同用十乘观法。
感圆觉果者,由诸行得入圆位,近证初住名无生忍,远至妙觉名寂灭忍。初住功德如《华严经》所赞初住文所示,岂可轻率自谓证真?乃至妙觉,广如经说。
起八教者,既入位已,现八相成道,化十界身,随顺众生根机,运用三藏等四教及渐顿等四教,五时利益众生,贯穿一代教法。
归三德者,机缘既尽,当归三德涅槃。三德者,即秘密藏。《涅槃经》云:“安置诸子秘密藏中,我亦不久自住其中。”
自第三卷起,广释行相,开演前五,令易修行。先释止观名、辨止观体、明体摄法、判法偏圆,此四者在第三卷。次为正修作前方便,在第四卷,即二十五法,总为五科:一、具五缘(衣食具足、持戒清净、闲居静处、息诸缘务、亲近善知识);二、诃五欲(色声香味触);三、弃五盖(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四、调五事(身、息、心、眠、食);五、行五法(乐欲、专念、精进、巧慧、一心)。具此方便,正观可成。
正观者,即十乘观法。若无此十,如坏驴车。十法虽皆圆顿,然人根有三:上根唯一法(观不思议境),中根二或七法,下根具十法。观不思议境者,谓观阴界入无非色心,色从心造,全体是心。经云:“三界无别法,唯是一心作。”此心具足诸法,若漏无漏、若因若果等。经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众生本具,诸佛已证,性相平等。一一心中具一切心,一一尘中含一切尘,身心遍法界,诸佛众生亦然。如是观时,名观心性,能观心性名为上定,上定即第一义,第一义即佛性,佛性即毗卢遮那。此观为诸法之本,诸行之源,能离偏小邪外,故居十法之首。
中根未悟,更修余法:二、起慈悲心;三、安心(总安心以法界为所安,寂照为能安;别安心随顺根性);四、破法遍(以无生门遍破诸惑);五、识通塞(知生死烦恼为塞,菩提涅槃为通,破塞护通);六、道品调适(七科次第调停);七、助道对治(以事善破事恶);八、知次位(明阶位防增上慢);九、安忍(不为外障动摇);十、离法爱(不贪著相似位)。
第五卷至第七卷明正修行,从初心至初住。第八卷后,明观阴发宿习,用观调伏。宿习若起,分为烦恼、病患、业相、魔事、禅境、见境等,各须十乘观法治之。禅境在第九卷,见境在第十卷。余如上慢、二乘、菩萨等习,文略不赘。凡有所发,皆以寂照止观,令等法界,一相无相。
因此本派观法修道的次第与其他学说略有不同。因需契合诸经所述修行仪轨,故对内契合观修之道,对外护持教法门庭。依此修行必不虚度光阴。纵使此生未能证果,亦能坚固善根。其义理广博通达,统摄包容一切法门,直至尽未来际永不改易。若欲依之修行,皆需师授口诀,方能形成本派特有的修行仪轨。湛然见识浅薄,承学无甚功德。原文三百余纸,今略加删减恐多不周全。虽勉力奉行严命,实忧有失大师深意。凡有未尽之处,恳请宽宥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