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輸盧迦論
壹輸盧迦論一卷
实体本身无恒常, 如此实体亦非实; 自性本质无实体, 故称空性即无常。
问:为何造此偈论?阐述何义破除何人?
答:因为诵读者对浩瀚经典易生懈怠,又因聪慧者虽广学众多论典,却对如来法海深义思惟疲厌,误将无常与体空视为差异而生疑惑。为破除此类妄执,故造此论。所诠何义?今当宣说。万法皆无常,本质本自空;体空即无常,二者无差别。诸法自性本空,故无恒常可得。一切诸佛、缘觉、声闻,皆依空性得解脱,非由断除诸行或执取常法而获自在。偈云:
若执灭为实有,便堕常见之见; 若执灭为后无,则落断见之边。
基于这个道理,所以说一切法的本质是空。诸佛、缘觉、声闻、罗汉,正因为领悟了这个真理而获得利益。现在要说明驳斥的是哪些人。如果有人认为离开现象存在还能谈论无常,这就不是正确的见解。假如无常可以脱离有为法独立存在,那么无常反而成了恒常,就像虚空一样。如果这样,有为法和无为法在本质上就没有差别了。倘若有为法与无为法结合,由于与无为法结合的缘故,那么瓶子就不可被破坏;如果无为法与有为法结合,由于与有为法结合的缘故,涅槃就可能被毁坏。如果二者没有差别,那么一切法都像涅槃一样不可破坏,因为涅槃是恒常的,不是因缘所生的。如果诸行不是因缘所生,与虚空涅槃没有差别,那么有为法就不能称为无常;如果诸行不是因缘所生却仍是无常,那么虚空涅槃就不能称为恒常。这样的话,有为法与无为法就没有优劣之分了。如果脱离有为法的无常还能称为无常,那么脱离恒常的有为法就该称为恒常——但事实并非如此。这样的说法,哪部佛经曾经讲过?依据什么道理?你现在所说的又根据什么道理?你的说法与真理不相应,不是你那错误思维所能衡量的,所以你所说的不是正见。
如果有人执著认为过去、未来、现在的法是独立自存的,要知道这个人所持的不是正见。为什么呢?这是无因生的邪见。如果说未来的法不是因缘所生而是独立自存的,那么现在的法也不是因缘所生而是独立自存的,因为未来与现在的法在自性上是平等无差别的。如果自性平等,现在的法都是缘生的,未来的法为什么不是缘生的?你这个说法是依据佛经所说,还是依义理推论?说法不与真理相应就失去理趣,没有理趣就不可信。倘若未来的法无因无缘自然存在,未来的法就如同虚空没有因缘,脱离因缘就不是因缘所生,那么就没有真实的未来体性;没有未来,现在和过去也就不存在;现在过去不存在,三世就都没有实体。如果认为三世有实体,就是常见,因为主张无因生。如果佛弟子持有这种执著之见,就和外道迦毗罗等没有差别了。这部论不是为迦毗罗、忧楼迦等外道而作,正是为你们这些持相似见解的人而造。刚才说驳斥哪些人?就是为了让你们这些执著之人断除邪见,所以造此论。
现在解释一输卢迦偈的句义。偈中说"自体性无常","自体"指的是有生灭的事物,因为有生灭之法所以称为"体"。执着实有的人将这种法在心中执取为实体,这种法在五蕴、十八界、十二处中随因缘显现,如说一体、二体、多体,像这样或彼或此的人、一或二或众多的事物各有自体,所以称为自体。如地水火风各有坚湿暖动的特性,这样各自有不同的相状和自体,所以说"自体"。有人认为生、住、灭是相同的相状,这种观点不正确,因为自体的本性就是无常。所谓"体"是执着实有的人虚妄分别而生起的,因此离开诸法并没有独立存在的无常实体,因为诸法自相就是无常。如佛告诉比丘:"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的。"根据这个道理,认为离开诸法有无常的自相,这种观点不正确。如果你不明白什么是无常?我现在就来说明。偈中说"如是体无体故",所谓"体无体",你所分别的无常,那个无常并没有实体,所以说"体无体"。自性本空没有实体,所以说"无体"。偈中说"自体性无体",意思是离开"无体"并没有另外的实体,所以说"自体无体"。如果你认为离开"无体"另有实体,这种观点不正确,因为这种说法不是佛经所宣说的。如果认为"无体"就是自体,这也不对,因为佛经中并没有这种说法。世尊在哪部经典中说过这样的法?在佛陀的经典中完全没有这种教义,因为没有经教依据所以不能成立。不是大圣佛陀经典所说的义理就不应相信,所以不能仅凭言说就当作证悟的依据。偈中说"故说空无常",如《调伏三蜜提经》中说,佛告诉三蜜提:"眼是空、无常、不永恒、不坚固、不不变的。为什么呢?因为它的本性就是如此。耳鼻舌身意也是这样。"世尊在这部经典中宣说空和无常,根据这个道理,可以知道诸法都是空和无常的。无常没有实体,所以诸法本性就是无实体,这样"无体"的义理就成立了。如果能这样理解佛经的义理,这个道理就成立;如果不符合佛经,这个道理就不能成立。因为我所说的符合佛经,所以这个道理成立。因此"性自无体"的义理得以成立。《一输卢迦论》一卷,凡是诸法的体性、法、物、事等名称虽然不同但意义相同,所以或称体、或称性、或称法、或称有、或称物,都是"存在"的不同表述。梵文正音称"私婆婆",或译为"自体的体",或译为"无法有法",或译为"无自性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