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品經遊意
大品遊意
这条道路幽深微妙,深远难以测度,没有认知也没有观照,没有名称也没有形相。真理超越一切是非分别,大道超脱四句概念,言语无法表述它的奥妙,思虑无法触及它的深意。虽然它呈现为无相之相,却具足一切妙用;虽达到至寂至空的境界,却光明遍照法界。因此经文的开宗明义,以不执着任何法门为根本;诠释义理的最终归宿,以无所得为真得。所以阐释绝相之理必须借助言语,彰显无名之道需要依靠教法。
《摩诃般若波罗经》中,"摩诃"意为广大。所谓大,就是广阔博大、包容一切、至高无上的含义。"般若"在《大智度论》中说"如同炽燃的火堆,四周不可触碰,触之即被灼烧"。这正说明般若真谛,无论翻译与否都不可执着把握。"波罗蜜"意为到达彼岸。"经"字蕴含常法与轨则之义,自古圣贤都不能改动故称为常,能引导修行者心识故称为法,所以称之为经。
般若经的深奥意义可以从五个层面来理解:第一是解释经名含义,第二是辨析核心宗旨,第三是融会教法体系,第四是阐明产生缘起,第五是说明流传脉络。
这部经的题目包含五个部分:第一是“摩诃”,代表广大无边;第二是“般若”,指究竟的智慧;第三是“波罗蜜”,意思是到达解脱彼岸;第四是“修多罗”,即佛所说的经典;最后第五是“序”,也就是全经的引言部分。
“摩诃”这个词,意思是“大”。龙树菩萨说:“摩诃有三层含义:广大、众多、殊胜。”所谓“大”,是指它包容一切、无与伦比,就像《大经》中所说的那样。
关于这个“大”的含义,主要有两种解释:
招提寺的涅槃师依据庄严宗的义理说:“‘大’有十种含义:一境大、二人大、三体大、四用大、五因大、六果大、七导大、八利益大、九断结大、十灭罪大。第一境大,是指境界遍及整个法界。能够领悟这个境界的人,就是人大。所以《十二门论》说‘观世音、大势至这些大菩萨所修持的,所以称为大’。实相般若是所有修行法门的根本,能容纳一切万法,称为体大——就像百花颜色各异却共成一片树荫,万物品类不同却都归于般若。般若智慧能照见最究竟的空性,这种作用最为殊胜,所以称为用大(前一句指智慧本身,这一句侧重其作用)。菩萨修持一切法门,称为因大。既然因行如此广大,所得的果报也必然深远,称为果大。小乘修行只导向三种解脱,菩萨则能引导一切修行,称为导大。既然能引导一切,利益众生的功德最胜,称为利益大。小乘只能断除基本的烦恼,无法断除习气和无明;唯有菩萨能彻底断尽,称为断结大。所以《大品般若经》说‘一念相应的智慧,能断尽无量烦恼及其习气’。小乘只能消除较轻的罪业,无法清净四重罪、五逆罪。所以《阿含经》记载‘阿阇世王死后堕入毖沙地狱’。菩萨能顿时灭除重罪,称为灭罪大。《大品般若经》说‘若能听闻此经,连最严重的恶疾都能消除’。《大智度论》第五十九卷解释〈法称品〉时说‘恶疾是指四重罪、五逆罪’。经文所说‘阿阇世王灭罪’就是指这个道理。”
龙光法师阐述开善寺的义理时说:“‘大’可分为六种:人、境、体、用、因、果。后面的导大、灭罪大等四种,可以归入用大之中。”他还说:“这些都是相对于小乘而称为大,尚未完全通达究竟。如果从横向来阐释,虽然也可以说通,但宗旨有所不同。”
现在普遍采用的,主要是体大和用大两种。为什么呢?因为义理不出中道与假名的范畴。前面所说的十种或六种“大”,其实都可以归入用大。就这个角度而言,“大”有三层意义:第一是相对于小而言的大,这是大小相互对照的因缘法;第二是为了破除小乘狭隘之病而强调的广大,侧重对治功用;第三是赞叹性的“大”——真理本身超越大小概念,如同熊熊大火烧尽一切执着,勉强用“大”来赞叹其根本。这种“大”既不是大也不是小,只是不得已而称为大。
有人问:如果说非大非小称为大,那非偏非中也应该称为中?为什么通常说非有非无才是中道呢?
回答:这是侧重点不同。如果从相互含摄的角度说,确实非有非无可称为大,非大非小可称为中。之所以各有侧重,是因为各自针对的问题不同。佛陀恒常行于中道,却为众生方便说有无。这些有无概念不是让人执着,而是为了表显真理。所以《十地经》说“从有无的方便法门,进入非有非无的真理”,因此非有非无称为中道。为了赞叹真理的极致,勉强称为“摩诃”;又怕人们执着“大”的概念,所以说非大非小才是真正的大。
第二,关于般若。般若这个名称,在不同经论中有不同解释。这里简要列出六种说法:一叫波若,二叫斑若,三叫钵若,四叫钵罗若,五叫蔓多罗,六叫摩何曼多罗。也有称作毗昙的,意思是无与伦比的教法。这些差异是由于翻译不同所致。《大智度论》第十八卷说"般若就是智慧",第四十三卷也说"般若就是智慧",《六波罗蜜经》同样说"般若就是智慧"。道安法师在《折疑论》中引用《无间品》说"般若使人觉悟远离",僧叡法师说"般若就是清净"。而开善寺的学者认为:"远离、清净等都是般若的功用,并非般若的根本义理。就像空慧中包含多种作用一样。《大智度论》第十八卷说'般若是慧'才是直接翻译,其他都是义理阐释。"
我的见解有所不同:般若真法既不是愚昧也不是智慧,慧智等只是其末端作用,所以不能用枝节来替代根本。正法是源头,故以般若为称;智慧是末端,所以多被归为浅显。长安的僧叡法师与鸠摩罗什法师共同翻译《大品般若经》时,在序言中说:"梵语发音不准的予以校正,汉语表达有误的确定字义,无法翻译的就保留原音。因此异名繁多,胡汉各半",这个说法值得参考。经论中将般若译为智或慧,是为了让人生起信心,并非准确翻译。
《大品般若经》说:"般若指众生,毗婆舍那指声闻缘觉,阇那指佛菩萨"。《成实论》解释这段说:"凡夫依教法转化愚痴根生出无痴善根,故称般若;二乘见四谛分证空性,故称见;菩萨照见境界决断分明,故授智名。"我认为:凡夫、二乘、菩萨都体现了正法的作用。凡夫只有趋向之心而未起实际作用,故沿用本体之名;后二者解释同前。
经文说"说智及智处,皆名般若",成论师认为:"这是指教、行、境三者。教能诠释智,智能观照境,境能引发智。这些都是般若的因缘,故总称般若。观照般若实为智慧,故能照境;第一义空是智之缘,称实相般若。因为心悟真理即生明解,违背则生惑乱。"我认为不然:若有境智之别,境不生智、智不照境,就落入断常二见。实则境能发智、智能照境,境智本空,非境非智,平等不二,这才是究竟宗旨。这不二法门为众生开显,即称教行般若;开显而不失本体,即名正法般若。既然是空境空智,所以说智不失境、说境不失智。可知《成实论》将境智割裂了。
《成实论》说:"断惑之导首唯须空慧,因为与执著相违。"开善寺义理在东山时期说"五方便皆缘假理,故第一法与苦忍不构成习因";回阳州后又说"五方便皆缘真谛,故缘假解对治,退不能伏、进不能断";临终时说"先前所说应为正确,因《成实论·四无碍品》说'何谓近法住世谛智?论主答为暖顶'"。我的见解有四句:假伏中断、中伏假断、中假俱断、中假俱伏,详见断伏义中。
成论师认为:"无始以来所染烦恼随心成就,如影随形。故需修行十地渐断诸结。"我的观点不同:心证空性即为断惑。没有如影随形的成就,迷悟本空。故经云"无明即变为明",颠倒本自空寂,无所来去,故说"明与无明,真性无二"。
关于佛果是否断惑有两种观点:开善寺说"佛地即惑",这个道理难解。若佛心起时烦恼灭,惑应属佛地;庄严寺说"灭惑生解如因灭果生,故佛地不即惑。若如此则烦恼自灭,解不开显"。我认为:常迫近伏住、惑力转弱,理当灭惑时解力转胜才能生起。虽不相干涉,但存亡之理自然如此。
般若义理,《大智度论》列出八家学说:第一家说无漏是般若(成论主所用);第二家说有漏是般若(数论家用,因见有得道);第三家说有无漏合为般若;第四家说因中智慧是般若(经云"在因名般若,果称萨般若");第五家说无漏无为不可见无对是般若;第六家说离有无四句为般若;第七家说前六家都是;第八家说前六家中唯第六家正确。龙树菩萨只列出八家而不判是非。我认为:前五家所执只是般若片段,非般若正义;第七家综合之说是指时节作用;第六家才是般若本体。
阐明般若的缘由,诸师有两种解释:一说初教破有法无利益,故立正因果破其执。既立因果,则以有相为宗,未申本意;第二说般若(慧观法师所倡)则认为初教也说无相,故见空得道。称相教是从多而论,既是略说,故第二广说无相般若。《大智度论》用十九个"复次"广辨,无一复次依此解释。今略说一二:第一为弥勒广菩萨行故说般若;第二为断邪见疑网;第三为破邪见令入中道;第四为断有无二见令进中道;第五为令信正法;第六复次说为四悉檀故说般若;第七复次说为分别大小乘故说般若。其余复次如论中所说。
波罗蜜第三。波罗这个词,也叫波伽。波罗指的是彼岸,蜜是度过的意思。《贤劫经》说“波是岸,蜜是究竟”。《释论》中详细解释了此岸、彼岸和渡河的含义,这里简要说明三种情况。第一:小乘是此岸,大乘是彼岸。为什么?因为对小乘人讲授的教法比较基础,不够广大深远,所以叫此岸;对根器大的人讲圆满的大乘教法叫彼岸;布施波罗蜜就是渡河的船;通过修行到达果位,就叫度。龙树菩萨说:“在海中渡河是度,到达彼岸是到。这是同一件事的不同说法。”第二:魔道是此岸,佛道是彼岸,渡河的方式同上。第三:世间是此岸,涅槃是彼岸,生死是河流,八正道是渡船。成论师认为:有相是此岸,无相是彼岸;生死是此岸,涅槃是彼岸;烦恼是此岸,智慧是彼岸。这三种说法虽然与前文类似,但实质不同。若执着于从此岸到彼岸的概念,反而无法真正到达。其实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方法能让人从此岸到彼岸,唯有超越我与无我的分别,达到不二的境界,这才真正叫做度。度,就是彻底解脱的意思。
《明修多罗》第四讲提到,经典需要具备三个条件才能称为"经"。是哪三个呢?第一是佛陀亲口所说,第二是具有天眼通的修行者亲眼见证,第三是讲法时放出光明。就像法会上弟子们的对话记录,若是佛陀在山林溪边回答问题时,或者正当讨论佛法时佛陀放出光明,这些都表明有疑问的人可以通过这些对话领悟佛法真谛。
如果不具备这三个条件,即使内容很有智慧,也不能算作真正的佛经。比如佛陀在世时,舍利弗尊者撰写的《阿毗昙》,迦旃延尊者写的《毗勒论》,还有昙摩陈那比丘尼所作的论著,都只能称为"论"。这就好比世间的学问,圣人说的才能叫"经",贤人写的只能叫"书"。
"修多罗"这个词大致有三种叫法:修多罗、修岚林、修多懒。不同经论对它的翻译也不一样。《仁王经》称之为"法本",《大经》和《杂心论》叫作"契经",《成实论》则解释为"直说圣言",有些经书直接简称为"经"。所谓"经"有时候是为了区分经和论的不同,就像圣人说的叫经,其他人说的叫书,这并不是对"修多罗"的直接翻译。
明序第五。历来解释经文的学者认为,"序"是指逐步引入的意思。如果没有合适的时间、地点和听众,正法就无法传播,所以这些前提条件就称为"序"。
关于"序"的含义有三种解释:一是像房屋那样提供依托,二是像舒展那样自然展开,三是像君王那样具有权威。好比天子端坐在太极殿上,大臣们分列左右等候召见。要面见君王,必须经过通传引见,不能直接闯入。说法也是如此,必须具足五个条件,不能贸然开始,所以用序品作为开端,以此体现圣法的庄严。
只要具足了时间、地点和听众,教法自然就能开展,这就是序分的作用——为正法的推行做好铺垫。所谓"王",就是归往的意思。如同君王颁布的政令,符合正道的就畅通无阻;不合正道的,即使有人提出也不会施行。
"秡渠"这个词,就是"品"的意思。把内容按不同义理分类,就称为品。如果完整表述,应该说是"佛陀槃遮摩诃般若波罗蜜",也就是修多罗经。
说法有五种来源:一是佛陀亲自所说,二是佛弟子所说,三是诸天所说,四是仙人所说,五是化身人所说。为了区别于其他说法者,所以特别标明"佛说"。根据胡地传来的经本,凡是带有经名的,都写在经文开头,这个传统是由道安法师确立的;后来竺法真为了让经本更便于使用,就把经名题写在卷内了。
第二、辨别核心要义。从五个层面展开:第一阐明根本宗旨,第二说明核心思想,第三辨析因果关系,第四说明时间维度,第五辨别空间远近。
关于佛经的本质,历代高僧有四种主要见解:
第一家认为:真理本身才是真正的经典。就像拕多多罗长者用五阴、十二入、十八界来检验魔说的十三阴、十九界那样,真理是根本,文字只是辅助。正如龙光法师所说:"真理是印证的标准,经文是被印证的对象"。
第二家灵味寺实法师主张:教理相合才是经典。文字与真理相互印证才构成经典,偏重任何一方都不行。外道虽有文字却无真理,就像虫子啃食木头空有其形。《成论》说"不同法门同时具足称为因成假",这种解释正是强调教理相合。
第三家灵耀寺盛法师提出:文字是文经,真理是理经,教与理各自都是经典。文字能诠释真理,真理是被诠释的对象。能诠释的教法、所诠释的真理,二者都是经典。
第四家太创寺宗法师与白马寺要法师认为:教法本身就是经典。开善寺的师父说:"十四种色法中,色尘与声尘是经典本体。"后来营法师补充触尘也是。比如黑暗中触摸石碑能知文字内容,所以声与触都可作为经典载体。《成论》说"音声本性属于法尘范畴,五尘中唯有法尘具足诠释功能,因为诠释作用要通过心行才能领悟"。
我的见解是:一切现象无不是经典。色法表现色性,心法表现心性,万法莫不如此。缘觉观察因缘就能悟道,岂非没有教法?各方众生需求不同,所主修的也不同。香积佛国以香为佛事,释迦教化娑婆世界以音声作佛事,这都是教化因缘不同的缘故。
《善见毗婆沙》中,阿难用七种含义说明经典:一启发、二善语、三秀出、四经强、五涌泉、六绳墨、七贯串。凡是佛语,必有所诠释的真理;外道言语却空无实理。内外相较,佛语能微妙开显实相,称为启发;契合绝待真理,名为善言;开发妙理,称为秀出;教理相彰,谓之经强(南北为经,东西为强);诠释真理无穷尽,如涌泉;规范行为归正,如绳墨;以教法持守真理,如同针线缝衣,称为贯串。天竺见卖线商铺称为"修多罗",正取此意。
《阿毗昙》用五义解释:出生、显示、涌泉、绳墨、结鬘,其理相通可知。
第二点说明宗旨。《成实论》的论师解释:如果把形色声音当作经典的体性,体性就与宗旨不同;如果把所诠释的义理当作经典的体性,体性就是宗旨,因而以所阐明的核心思想为宗旨。关于宗旨的阐释有三家观点:第一位新安寺的耀法师说:“以境界与智慧为宗旨。为什么呢?没有境界就不能产生智慧,没有智慧就不能显明境界。境界与智慧在圣人境界中具有崇高意义,所以将境智合一作为经典宗旨。”第二位藏法师说:“以权智与实智两种智慧为宗旨。”这位法师只立四时教判,因此将《般若经》和《维摩诘经》同归第二时,所以用二智作为两部经的宗旨。第三位治城寺的道法师说:“只以实智为宗旨。为什么呢?第一义空是诸法的根本,世俗谛是枝末。因而以观照真谛的智慧为宗旨,观照俗谛为辅助,故以实智为宗旨。”本经中境界与智慧皆从“不二”生起,因此非境非智即是体性宗旨,这种境智不二的境界在圣者证悟前尚未起用。
第三,说明因果。庄严大师说:"般若智慧只存在于修行过程中,不涉及成佛的结果。所以经上说'在因位是般若,到果位才是萨般若',又说'般若有佛法、有二乘法,这些都是菩萨的修行法门',还说'想要获得一切种智的果报,应当修习般若波罗蜜'。由此可知,般若只属于修行过程。"开善大师则认为:"般若贯通修行过程和成佛结果。之所以说它贯通因果,因为《大涅槃经》说'解脱之法,本身并非涅槃。大般若智慧,也非涅槃',《胜鬘经》也说'这是佛智慧所断、佛菩提智所断'。罗汉所理解的般若是片面理解,所以般若智慧是贯通因果的。"现在的解释是:般若本身既不是智慧,也不分因果。因为依托修行过程就称为因,依托成佛结果就称为果。所以在修行过程中叫般若,到成佛结果就叫萨般若。在修行阶段称为十地,在果位称为法界;在因位称为佛性,在果位称为涅槃。这些都是根据不同情况而设立的名称,并没有不同的实质。但有些人执着名称,产生法执,才会出现这些争论。
关于佛陀寿命长短的讨论,各家说法不同。成论师提出:"初教阶段佛寿八十年,第二阶段佛寿无量。《释论》记载佛陀有两种身:一是父母所生身,即经中说的常身佛;二是法性身,具有无量寿命和无量光明,这就是经中尊贵的特尊佛。《大品经》也说'想获得长寿,应当修习般若波罗蜜'。《释论》中更说'婆伽梵度化一村众生尚得长寿,何况佛陀度化无量众生,自然寿命无量'。第三阶段七百阿僧祇劫,第四阶段如《法华经》所说,第五阶段则明示常住不灭。"有人问:"若按初教与第二品只是八十年寿命,如何显现特尊佛呢?"解答是:"八十年寿命本身就是在显现特尊佛,并非另有他佛。"慧观师则认为从第二阶段开始就是常驻。我的见解有所不同:佛经记载本无定数,有的说七十九年,有的说八十五年。《阿含经》更明确指出"佛寿本无量,另有净土,只是示现余报而已"。既然如此,怎能确定为固定寿数呢?若暂且判定,初教八十年、第二教无量寿,这其实是长短互现的方便说法——说长不离短,说短不离长,本是因缘所示。
第五点说明成佛历程的长短。成论师认为:"初教只说佛陀今生成道,没有提及前世修行。所以《弥勒经》说'这位阿逸多(弥勒菩萨)仍是凡夫,尚未断尽烦恼',指的就是这个意思。从第二教开始,才开示佛道修行的长远。《大品般若经》第八卷记载'在华严城燃灯佛道场,始终不离六度修行,却无所得',又说'弥勒菩萨已修习六波罗蜜,亦无所得',这些都说明早在久远前就已得道,因此从第二教开始才显发修行长远之义。"
现在我们的理解不同:长短只是随缘说法的善巧方便。所谓"近"并非短暂,"远"亦非长久,哪里真有长短的分别呢?若有人执着长短的分别相,执着近就错过远,执着远就错过近,便会陷入有所得的断常二见。现在的见解是:无碍法门本无定相,长短岂能固定?具体道理将在后文阐明。
第三、关于教法的分类。成论师说:“佛教教法可归为三类:一是顿教,比如《华严经》等大乘经典;二是偏方不定教,比如《胜鬘经》《金光明经》《遗教经》《佛藏经》等;三是渐教,比如四部《阿含经》和《涅槃经》都属于这一类。”
在渐教当中,又有两种分法:一种是将教法分为四类:《阿含经》为第一类;《般若经》《维摩诘经》《思益经》《法鼓经》《楞伽经》等为第二类;《法华经》为第三类;《涅槃经》为第四类。之所以把《般若经》《思益经》合为第二类,是因为《大品般若经》中诸天子说“见第二法轮”,《思益经》中也提到“见第二法轮”。
另一种分为五类,不同法师见解不同,但这两种分法原本都是慧观法师提出的。有一家认为:《阿含经》是第一;禅经是第二;《般若经》《维摩诘经》《法鼓经》等是第三;《法华经》是第四;《涅槃经》是第五。另一家主张:《阿含经》是初教;《维摩诘经》《思益经》《法鼓经》是第二;《法华经》是第三;《般若经》是第四;《涅槃经》是第五。将《般若经》列为第四的原因是,《大智度论》中提到“须菩提听闻《法华经》说‘举手低头,皆能成佛’,因此才问退转不退转的问题”,由此可知《法华经》应在后。
广州大亮法师说:“分五时教法:《阿含经》为初时;离三藏教为第二时,如《优婆塞经》;《般若经》《维摩诘经》《思益经》《法鼓经》为第三时;《法华经》为第四时;《涅槃经》为第五时。”慧观法师则说:“《阿含经》为初时;《般若经》为第二时;《维摩诘经》《思益经》等为第三时;《法华经》为第四时;《涅槃经》为第五时。两经同样说‘见第二法轮’,一是指小乘中的第二,一是指大乘中的第二。”这第二类,是开善寺所传的观点。
我的理解是:分为半教和满教两类。为什么呢?因为佛经中只说到半满两处。另外《大智度论》第一百卷说:“《法云经》《般若经》是显现之教;《法华经》《涅槃经》是秘密之教。”如果这样,那么《维摩诘经》《般若经》等难道比《法华经》等更为浅显吗?
接下来分析五家关于教法演变脉络的观点。第一家认为:十二部经对应《阿含经》,修多罗对应禅经。为什么呢?因为禅定能启发智慧,所以用修多罗对应禅经;方等教对应《般若经》《思益经》等;般若教对应《法华经》;醍醐教对应《涅槃经》。慧观法师将十二部配属《阿含经》,是因为《阿含经》从事相上分别四谛道理,与十二部经分类法相契合。
第二家称无相教为修多罗,因为其所说二谛体性能令修行者证悟空性——这是万法的根本,所以被称为法本。第三家称方等教,是就教法特点得名,因其破除小乘的狭隘局限,故称方等。第四家称般若教,因其能使众生获得与佛同等寿量和平等大慧,如《法华经·多宝佛品》所述。第五家称大涅槃教,因其永断生死,如醍醐般体性清凉。
我的见解是:小乘教可称为十二部经,如《提谓经》所说的三归五戒等。修多罗配属小乘半字教(基础教法),方等教总配满字教(圆满教法),般若教特指般若部类。因为方等教虽广博,但般若才是核心——它是证果的关键。既有能证之因,必有所证之果,所以第五教特指圣果。涅槃与般若实为同一实相的不同名称,因此各大乘经论都可配属般若,并非如你所说只有第五教才是终极果位。
关于教判时序,各师观点不同。慧观法师和新安法师主张先小后大。庄严寺法师则认为从第二教已阐明常住真理,引《仁王经》“超度世谛第一义谛”、《大品般若》“法身无来无去”为证。开善寺法师则认为前四教皆属无常,《仁王经》所说的“湛然”是指契入真理不退转,并非否定生灭。
我认为常与无常都是方便说。《仁王经》“超度世谛第一义谛”正是阐明非有非无的中道。妙觉圆具二谛,可谓从有无方便门入非有非无实相。
各家教判名称也有差异:慧观称初教为相教,第二为通教(因未彻转空性),第三《维摩经》为贬教(批评小乘),第四为同归教,第五明常住。开善寺则称初教为三乘别教(分别说三乘果),第二为三乘通教(三乘同修般若),第三为抑扬教(抑小扬大),第四为同归教(皆成佛道),第五为常住教。
关于佛身寿量,经教各有说法。《首楞严经》说“七百阿僧祇劫”,而《维摩》《思益》等经无此说。我认为这都是随众生根机而说,实则法身无有长短差别。如经云“十方诸如来,同共一法身”,既以正法为体,岂有常无常之分?
显教与密教有两种区分方式:《净名经》说天人得益者为显教,《释论》百卷称《法云》《般若》为显教,《法华》《涅槃》为密教。成实论师认为《大品》等般若经典只解果位浅义,故称显教;《法华》兼明深奥内证,故称密教。我的见解不同:《法云》等顿开本怀故为显,《法华》等先破执著后显实故为密。
关于说教次第,成实师主张十二年前说小乘后说大乘。我认为应有四种情况:始终说大、始终说小、先大后小、先小后大。《涅槃经》记载佛陀初成道时已说涅槃深义,而《释论》记载须菩提在闻《法华》前已疑问不退转法,可见教法并非机械按时间排序。诸佛度生随缘说法,岂会固定后期才说大乘?
最后阐明“但”与“不但”之义。“但”是住着义,“不但”是无住义。大小乘教法本质上皆无住着——说有不住有,说空不住空。为方便故,暂说小乘为但(住着因果法相),大乘为不但(无住于法)。修行人也有两类:小乘者执着教法名“但”,大乘者如幻无住名“不但”。若扩展来说应有四句:俱但、俱不但、但中不但、不但中但。如《十地论》《成实论》等执着大小乘相状,可称“但”;若知大小皆无迹,可称“不但”。
就佛身而言,暂说释迦教偏重方便(但),卢舍那佛纯说一乘(不但)。但释迦教中实含但与不但二种,因受众根机不同;而舍那佛唯说一乘,故无但不但之分。经云“《华严经》不入二乘手”,是指二乘人若执着即不能契入,并非完全不得见闻。《大品般若》前五分佛说为不共法,后分须菩提转说为共法,即是显教方便。
第四、般若部类。《释论》说般若分为两种:一种是共般若,一种是不共般若。对此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认为:共般若是指《大品般若经》中三乘共同修学的教法;不共般若则专指菩萨在第十地修行时听闻的般若法门,不是其他九地修行者所能听闻的。另一种认为:单就《大品般若经》本身也包含共与不共两种性质。经中说"欲证得菩萨果乃至声闻果都应当修学"的部分,属于共般若;而专门针对菩萨宣说的内容,则称为不共般若。
其实并没有独立的高深般若法门,只是因为二乘修行者也能部分听闻,所以称为共般若;而菩萨所修远超二乘,故称不共般若。这是根据是否有方便善巧来区分圣者共修与不共修的内容,并非另有一个特殊的深妙般若。
般若经典又分为上、中、下三等:上品是《光赞般若》,若完整翻译应有五十卷,但因历时长久部分散佚,竺法护只译出十卷;中品是《大品般若》,卷数不确定,有二十七卷本,由鸠摩罗什法师翻译。《放光般若》二十卷,是朱士行从于阗国取回,也属于《大品般若》系统;下品是《小品般若》,共七卷,属于随行类经典。
还有四种般若的分类:上品、中品、下品加上《金刚般若》。另有一种说法是上、中、下三品加上不共般若。更有五种般若的说法,包括《摩诃般若》《天王问般若》《光赞般若》《仁王般若》等。
从《天王问般若》衍生出五部般若经典:一是《须真天子问般若》七卷,二是《法文天子问般若》三卷,三是《四天王问般若》一卷,四是《文殊师利问般若》,五是《思益梵天问般若》。从《光赞般若》分出两部:《成具般若》和《光净般若》。
关于《金刚般若》:原本有一卷,是从《大品般若》中"校量功德"一品抄出单独流通的经典。有观点认为在五时教法中,它属于第一时所说;若依《仁王经》判教,《金刚般若》属第二时。但另有义理证明《金刚般若》理应是最初所说的:第一从听法众数量看,《大品》有五千人,《金刚经》仅千二百五十人,岂会前多后少?第二《大品》不数地论修行,《金刚经》则具足地数;第三经中明确说"所得慧眼,未曾得闻"。由此三点可证非是后说。当然也有主张依《仁王经》所列次第的判教观点。
第五步,说明佛经传入的经过。曹魏时期有位出家人叫朱士行,他在研究《小品般若经》时,发现经文意思不够完整。于是在甘露六年,他专门到于阗国寻找完整的经本,果然找到了《大品般若经》。但那个国家的高僧只信小乘佛教,所以当朱士行要带经书回国时,那些僧人就对国王说:"汉地来的学者是要抛弃佛陀的正法啊。他们拿着婆罗门的经典,准备带回本国传播。陛下不应该准许。"国王听信了他们的话,阻止朱士行带走经书。这时朱士行对国王表明心迹:"我冒着生命危险来到这里,就是为了求取真经。如果陛下不许带走这部经,请允许我做个试验。"他当场发誓说:"如果这部经与汉地有缘,投入火中火焰就会熄灭。"这部《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蕴含的真理极其精微,深远难以测度,超越认知与观照、超越形相与名相,道理超越一切是非判断,大道超脱所有言语表述,语言无法详尽说明;真理超越两边对立,思维无法完全把握。虽然看似空无一相却包含万相,一切功用无不具足,至为寂静至为空灵,佛光普照整个法界。所以开宗明义以无住为本,诠释教理以无得为究竟。因此要阐明绝相之理还需借助言语,诠释无名之体仍需依靠经教。所谓摩诃般若波罗蜜:"摩诃"译为"大",包含广博无边、包容一切、至高无上之意;"般若"据《大智度论》说"如同炽烈火聚不可触碰,触之即被灼烧",其实可译与不可译皆无定论;若就其作用而言亦可翻译;"波罗蜜"即是到达彼岸;"经"字含有法则与永恒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