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水懺法
御製水懺序
《三昧水忏》的由来,是唐代悟达国师知玄的故事。他遇到迦诺迦尊者,用三昧法水洗涤多世的冤仇。知玄于是阐发佛陀觉悟的真谛,写成这部忏文,以利益后世众生,这番悲心愿力极为广大。它所蕴含的福德,深远得没有边际。
所谓“三昧”,就是“正定”的意思。不被各种感受牵动,才是真正的定境。心在空寂中安定不动,其核心是要人向内求自己罢了。人活在世上,除非是上等根器,哪能完全没有无心之过?或是被前世的业缘缠绕?如来佛怀着广大的慈悲心,开启了忏悔的法门。若能以纯净专一的心忏悔行善,那么累积的罪业就会像冰雪一样消融。
好比用水:身体脏了,一洗就干净;衣服污了,一搓就洁净;器具秽了,一冲就清爽。关键就在方寸之心而已。所以说:心是身体的主宰,做善事就有善果,做恶事就有恶报,就像影子跟着形体、回响跟着声音一样,效验迅速,丝毫不差。这部《三昧水忏》的创作,就是为了利益众生,功德非常广大。
想想看,知玄这样十世高僧尚且要承受宿世的业报,何况我们普通人呢?从前孙皓亵渎金佛像,暗中遭到报应,一经忏悔陈述,灾祸立刻消除。法佐议论师父不够谨慎,师父严厉责备他,他忏悔后得以免难。这样的例子很多。普通人反省自心,哪能完全没有愧疚?若不通过忏悔,如何洗清罪业、走上善路?只要一丝恶念不从心中生起,灾祸自然消失,福德不断增长,就像雨水滋润百花,生机繁茂。眼睛虽然看不见,但暗中获得的益处实在很多。
所以说,“三昧”其实就在人的心里,不必向外寻求。我于是写下这些话,放在篇首,并刊印流通,作为方便利益众生的途径。这就像是汲取大海的三昧法水,遍洒大千世界,洗涤无量劫来的尘垢。读到这篇忏文的人,要慎重选择自己的方向啊。
公元1416年7月15日
慈悲道場水懺序
我认为在佛教经典翻译之外,后世贤者著述都有其因缘。若要详细列举其中篇章,实在难以尽述。就以这部被称为"水忏"的灵文来说说它的由来吧。
唐代懿宗时期,有位悟达国师知玄和尚。他还未成名时,曾在京城遇见一位僧人,忘了对方住何处。那位僧人得了恶疾,浑身恶臭,众人都嫌弃他。知玄却与他为邻,时常照料从不厌烦。临别时,那位僧人被他的慈悲感动,嘱咐说:"日后你若遇难,可到西蜀彭州茶陇山找我,山上有两棵松树为标记。"
后来悟达国师住持安国寺,德行高深,懿宗皇帝亲临听法,赐沉香法座,礼遇极厚。不料他膝盖上忽然长出人面疮,眉眼口齿俱全,喂它饮食竟能开口吞咽,与常人无异。请遍名医都束手无策。这时他想起当年那位僧人的话,立即进山寻找。
傍晚时分,他在山间彷徨四顾,果然在云雾间看见两棵松树。循迹而去,只见金碧辉煌的殿宇,那位僧人正站在门前,欢喜相迎。留宿后,悟达诉说病苦,对方安慰说:"不妨事,明早用山下泉水清洗便可痊愈。"
清晨童子引至泉边,正要掬水时,人面疮突然出声:"且慢!您博古通今,可读过《汉书》中袁盎与晁错的故事?"悟达答读过。疮又说:"可知袁盎害死晁错之事?您就是袁盎,我便是晁错。我含冤被斩,世世寻您报复。但您十世为高僧,戒行精严,不得其便。如今您享受皇恩过盛,动了名利心,德行有损,我才能得手。今蒙迦诺迦尊者用三昧法水超度,从此与你解冤释结。"
悟达听得心惊魂悸,急忙取水清洗,顿时痛彻骨髓,昏迷后苏醒,疮已消失。这才明白圣贤示现非寻常能测。回首再看,寺宇早已不见,于是在此结庵修行,后来建成寺庙。宋朝至道年间赐名"至德禅寺"。
悟达国师感念此段奇遇,深思多世冤业若非圣人怎能化解,于是撰写这篇忏法,早晚礼诵,后来流传天下。三卷忏文正是为此而作,取"三昧水洗冤业"之义,称作水忏。这是悟达感念迦诺迦尊者救护之恩,为报本溯源而作。今记述此事缘由,使后来读诵者明白前贤事迹的由来,知晓因果历劫不虚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