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辯邪正經
佛說大辯邪正經
我曾听佛这样说。那时,佛陀在众香城中,带领众多弟子集会说法。城中还有文殊师利菩萨、摄自在心菩萨、观身二种空菩萨、观身二种实菩萨、观身不净菩萨、观身无瑕秽菩萨。在法座之下,更有八万四千弟子以及十地菩萨在场。
《十地菩萨品第二》说的是什么呢?十地菩萨指的是哪十种修行境界呢?
第一地是坚定信心、断除疑惑的菩萨; 第二地是精进修行、勇往直前的菩萨; 第三地是时刻保持正念、断除妄想的菩萨; 第四地是心境安定、不散乱的菩萨; 第五地是智慧圆满的菩萨; 第六地是遵循本师教诲的菩萨; 第七地是传承祖师法脉的菩萨; 第八地是守护佛法僧三宝本质的菩萨; 第九地是圆满一切修行功德的菩萨; 第十地是证得常乐我净究竟自在的菩萨。
这时人群中有一位菩萨,名叫文殊师利,从座位上站起来,恭敬地跪拜合掌,对本师释迦牟尼佛说:“一切众生从无始旷劫以来,在六道中轮回,生死漂泊,从来没有停歇过,受尽各种痛苦折磨。直到今天,恳请本师释迦牟尼佛大发慈悲,怜悯一切众生,救护一切众生,为弟子们简要说说佛法的核心要义。”
佛告诉文殊师利:“仔细听好,认真思量,我来为你详细解说。一切众生从无始旷劫以来,在六道中轮回,生死漂泊,从来没有停歇过,受尽各种痛苦折磨,直到今天,这都是因为迷失了本心。为什么呢?因为心念时时刻刻、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总是追逐外境,被世俗的欲望所染污。心经常处于散乱不定的状态,身体自然也就跟着造业受苦。”
佛对文殊师利说:“你现在诚心请教,应当端正心意。你是怀着什么样的心呢?”
文殊师利菩萨回答:“我刚才诚心请教,是希望您为弟子们简要开示佛法要义。让不知道的人能够知道,让没觉醒的人能够觉醒,让未开悟的人能够开悟,让不通达的人能够通达,让未证得菩提的人能够证得菩提,让不懂安心法门的人能够懂得安心。”
佛告诉文殊师利:“如果要学这个安心妙法,首先应当归依真正的善知识。为什么呢?要让不知道的人知道,也应当归依真正的善知识;要让没觉醒的人觉醒,也应当归依真正的善知识;要让未开悟的人开悟,也应当归依真正的善知识;要让不通达的人通达,也应当归依真正的善知识;要让未证得菩提的人证得菩提,也应当归依真正的善知识;要让不懂安心法门的人懂得安心,也应当归依真正的善知识。”
释迦牟尼佛为初心菩萨说断六种见趣品第四 这时文殊师利菩萨再次向释迦牟尼佛请教:"八万四千弟子同时发愿,想要皈依真正的善知识,应当先修什么法门?" 佛告诉文殊师利:"若有出家人或在家人,想要皈依真善知识,必须先断除六种偏见,才能真正皈依。为什么呢?这六种偏见是什么?第一不可胡乱分别判断,第二不可刻意计较对错,第三不可心生怀疑后悔,第四不可内心存有疑虑,第五不可产生傲慢之心,第六不可言行互相矛盾。先要断除这六种错误见解,才能皈依真正的善知识。"
修道品第五 那时释迦牟尼佛赞叹这样的真善知识,说是不可思议、不可衡量、无可比拟的。他担心大众心里产生疑虑和后悔,不能真心依止真正的善知识,就为大家讲述自己修行成佛的因缘。
佛告诉大众:"请听我讲述自己修行成道的经历。我在修行路上获得了哪些功德?修了哪些行持才成就佛道?回想过去,我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修学有为功德,其中经历许多曲折,因为当时还不明白无为法的道理,总是执着于表面现象。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种种苦难之后,后来有幸遇见大觉世尊。他在毗耶离城的五阴山下,婆罗双树间的功德林中,为我简要开示佛法心要。我依照教导如实修行,大觉世尊又指导我在毗耶离城进入大道场,经过七七四十九天修行,终于证得无生法忍。一切善法圆满具足,百种福慧庄严其身,万千修行圆满成就,最终成就佛果。大觉世尊亲自为我摩顶授记说:愿你将来成道时,名号为释迦牟尼佛,做一切众生的慈父、六道众生的导师,常驻三界接引迷茫众生,弘扬这个法门,代代相传永不间断,如同虚空般没有穷尽。"
释迦牟尼佛说:"我发誓绝不违背大觉世尊的教诲,因此将这个法门流传下来,嘱咐大家代代相传不要断绝。所以今天劝告各位,要设法亲近真正的善知识,这必定能带来大利益。只要能依照教导如实修行,将来必定获得无上果位,和我没有差别。"
文殊师利菩萨请佛开示第六品
这时文殊师利菩萨再次向释迦牟尼佛请教:"什么才是真正的大利益呢?"
佛告诉文殊师利:"所谓大利益,没有比能把一切恶转化为一切善更大的了。这就叫做大利益。"
文殊师利菩萨又问:"什么样的人才能做到把一切恶转化为一切善?"
佛说:"文殊师利啊,能转化一切恶为善的,没有比真正的善知识更重要的了。为什么呢?
善知识能在一件事中展现出万千种善巧方法; 善知识能破除二元对立而回归一体真如; 善知识能将贪嗔痴三毒转化为佛法僧三宝; 善知识能降伏如四毒蛇般的烦恼而成就行住坐卧四威仪; 善知识能将五毒转为五戒; 善知识能调伏六识而持守六斋; 善知识能从七识中证得七佛智慧; 善知识能将八苦转为八解脱; 善知识能把妄想颠倒化作恒河沙数功德; 善知识能将无明黑暗变为智慧光明; 善知识能把烦恼转为觉悟; 善知识能让贪嗔痴成为三业清净; 善知识能把嗔恨嫉妒化为慈悲喜舍四无量心; 善知识能导八邪归于八正道。
善知识具有不可思议、不可衡量、无可比拟的大功德。若要详细说明,纵使穷尽劫数也说不尽。"
文殊师利菩萨向释迦牟尼佛请教:“世尊,弟子心中有个小疑问,不知该不该问?”释迦牟尼佛说:“是什么疑问呢?”文殊师利菩萨说:“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设立了声闻、缘觉、菩萨这三乘妙法,又说了无数善巧方法,教化一切众生,希望众生都能发心求道。为什么众生还是不断在生死轮回中流转受苦呢?”
佛告诉文殊师利:“你仔细听好,好好思量,我来为你详细解说。一切众生从远古以来不断在生死中流转,只是因为没有明白我的真意。为什么呢?如果众生能明白我的真意,就和我没有差别了。”佛又说:“是啊,众生往往只懂得表面的比喻法门,有几个人能真正领悟我辨明邪正、透彻究竟的深妙法义呢?”
文殊师利菩萨听了这番话,感叹这是从未听过、不可思议的真理。一时间又心生敬畏,责备自己过往的迷昧,激动得全身扑倒在地,昏厥了过去。好久才苏醒过来,仰天长叹:“多么珍贵啊!多么令人感动啊!没想到今天能遇到法身父母,为我们开示安顿心灵的妙法及其根本因缘,又宣说了辨明邪正、透彻究竟的深妙法义。”
文殊师利菩萨再次向本师释迦牟尼佛请教:“关于辨别邪正之法的深刻道理,怎样才算是正法?怎样才算是邪法?”
佛陀告诉文殊师利:“正法有两种,邪法也有两种。为何这样说?这两种邪法的含义非常深奥:第一种是脱离本质去追求表面现象,这叫‘正中的邪’;第二种是不相信自身有佛性,不相信自身有佛法,贪恋世间事务,随着因缘常常颠倒行事,这叫‘邪中的邪’。”
“两种正法的含义也非常深刻:第一种是虽然暂时离开本质去求现象,但能明白自身本具一体三宝,也知道自身具备无数功德,坚信自身有如来藏法身,这叫‘正中的正’;第二种是只认识外在表象而不识内心本质,多执着表面追求,这叫‘邪中的正’。”
“为什么刚才说四种邪正,其实只有一种是真谛?好比有人要远行去往他方,路程有百万里,道路有八万四千条,其中只有一条是正道,其余八万三千九百九十九条都是邪路。众生要想走上正道,怎样才能到达目的地呢?”
佛陀告诉文殊师利:“众生若要走上正道,必须依靠真正的善知识,结下善缘标记才能到达。求道之人首先要确立‘一’为根本,佛陀设立八万四千法门,若要说真谛,都应当回归到这个‘一’。凡夫与圣贤本质上也是一体。凡夫追求圣境,就像放弃水而求冰——冰就是水,水就是冰,冰外没有水,水外没有冰。”
“烦恼与觉悟本是一体。远离烦恼去求觉悟,就像离开形体去找影子——形就是影,影就是形,形外没有影,影外没有形。自心与佛性本是一体。背离自心去求佛,就像背对声音去寻回声——声就是响,响就是声,声外没有响,响外没有声。”
“本来没有来去,只是一体幻化出两个名称。什么才是真正的‘一’?若分别解说,在自心本性之外寻求的都是邪见,在自心本性内求证就能归一。众生分别出三乘,佛陀就设立三乘教法。若能通达诸法实相,就会明白三原本无三,连‘一’也是空名。忽然悟到诸法本性皆空,彻底明白毕竟寂灭,悟得无为大道,这才叫做无言无说。”
文殊师利菩萨再次向释迦牟尼佛请教:“关于三十二相,具体是指什么?”佛告诉文殊师利菩萨:“请仔细听,我为你详细解说。三十二相有两层含义:一是在凡夫境界中,称为三十二种恶相;二是在贤圣境界中,称为三十二种善相。为什么呢?所谓三十二种恶相,是指凡夫身上具备的八苦、八难、八疑、八邪——四组八类,合为三十二种恶相。”
释迦牟尼佛说:“我在修行之初,尚未遇到导师时,也是如此。自从得遇导师之后,他教导我将八苦转化为八解脱,将八难转化为八自在,将八疑转化为八种正信,将八邪归入八正道。这四组八类,合为三十二种善相。为何如此?这两类相中蕴含的功德如同恒河沙数,无法说尽。若要我详细说明,纵使经历无数劫也难以穷尽。”
文殊师利菩萨向释迦牟尼佛再次请教:“请问什么是八十种好?”佛陀告诉文殊师利:“你仔细听好,好好思考,我来为你详细解说。八十种好的含义非常深远——断除十恶就是十善,化解五逆就是五敬顺,降伏七识就是七佛,将八种邪曲谄媚之风转为八种清净香风,让六识生起六波罗蜜,不染着六尘就是六通,转化六贼成为护法的六神王。十善、五敬顺与七佛境界,八种微妙香风,六波罗蜜,本自无生的六通,以及守护法身的六神——这些四十八种功德,与三十二相相辅相成,共同成就了八十种好。”
第十一品 较量功德 佛对文殊师利说:“你若是我的上首弟子,要报答我的恩情,就应当立下坚定的志向。什么样的志向呢?你若能报答我的恩情,就要完全依照我的教导,弘扬这部最高法要,教化一切众生证得无生法忍,这就是真正的立志。为什么呢?我过去曾听闻定光如来以及大觉世尊、诸位菩萨圣贤等证得无生法忍,都是通过坚定志向而成就的。明白地说,有志向的人,万千修行都能圆满;没有志向的人,连一件善行也难以成就。为什么呢?我在过去曾与八万四千弟子共同较量立志的功德,在一切修行法门中,没有比立志更第一、最困难、最稀有的事了。
为什么呢?譬如有人铸造纯铜人像,数量达到万万座,都塑造成人形来供奉供养,这算难吗?这还不算难。什么才是难?如果有善男信女,听闻解说正邪大辩的甚深妙法,当即生起信心,这才是真正的难。又譬如有人铸造纯银像,数量多如恒河沙数来供奉供养,这算难吗?这还不算难。什么才是难?如果有善男信女,对师父、僧人和父母尽孝心,做到彻底圆满,这才是真正的难。再譬如有人铸造纯金像,数量多如大地草木来供奉供养,这算难吗?这还不算难。什么才是难?如果有善男信女,能破除人我执和法我执,这才是真正的难。又譬如有人用纯檀香木建造高耸入梵天的大塔,并用七宝庄严装饰来供奉供养,这算难吗?这还不算难。什么才是难?如果有善男信女,能流传这个法门,互相嘱托传承不让中断,这才是真正的难。再譬如有人用七宝建造精舍布满整个阎浮提世界来供奉供养,这算难吗?这还不算难。什么才是难?如果有善男信女,能依照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教导,修习立志功德并坚定到底直至成就,这才是真正的难。”
当时法会中有八万四千弟子,听闻这些话后,都欢喜踊跃,感叹这是从未有过的教诲。大家同时发起宏大誓愿,要修习立志功德,依照佛所说的去实践修行。
即使熟读十二部经典,若不能分辨邪见与正见,终究是执持偏见之人,算不上真正觉悟佛法者。心中不起恶念、口中不出恶言、行为不做恶事——能坚守这三项修行,便能快速超脱生死苦海。
就算读了上千篇经文,却没有领会其中的真义,还不如真正明白一句话。
只要修行者认真思考体会,就能获得解脱之道。切莫白白耗费光阴,始终迷失在错误的路途上。
玄奘法师和长年师父以及邪奢等人,在如来的七宝洞窟中,发现了这部《如来大辨邪正甚深密藏经》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