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杖論
手杖論一卷
世间有些人因为缺乏智慧而生起错误见解,看到他们因此沉沦苦海心生怜悯,所以写下这部论典。偈颂说:
平坦大道上行走,偏偏有人步步跌跤,为了这些迷茫的众生,才要讲说这手杖般的教法。
世亲菩萨这样说道:每一尊佛出现在世间,虽然度化了无量无数的众生,但众生的数量始终没有穷尽。就像虚空一样,因为它的本性就是没有边际的。
这里说的“边”是指有限的数量,“无边”就是为了说明众生数量没有极限。“终”是完结的意思,这样就不会产生逻辑上的错误。如果说“无终”是论点,“无边”是理由,这其实犯了逻辑不严谨的毛病。
有些学派提出这样的观点:认为会有从未存在过的新众生突然出现,就像神话中的村庄一样。他们举例说,就像树林虽然被砍伐很多次,但总是能重新生长出来,因此认为一定有全新的众生不断产生。就像经文中记载的药军尊者被问到:是否有旧众生和新众生?由此推断必须承认有新众生存在。如果不这样认为,就像芝麻油会越用越少最终耗尽,众生也应该有穷尽的时候。
但是,如果承认有从未存在过的新众生突然出现,就等于承认生死轮回有起点。既然有起点,就会产生“无因生”的过失——一切事物都可能无缘无故地出现。这是阿遮利耶尊者的根本观点。
对此有人辩解说:由于父母造作善恶业力,通过阿赖耶识和胚胎等条件,新的生命得以产生。随着业力流转,众生或轮回生死或证得涅槃,这完全符合缘起法则,正是僧塞迦罗和毘若南等论师所阐述的道理。既然有这样的教证,为什么还要坚持认为有全新众生呢?这种观点反而会导致承认轮回有开始的过失。
另一些论师指出:这种辩解并不圆满。为什么呢?如果允许有新众生产生,就会导致数量无限增长。有增长就必然有减少,最初的那个就成为无因而生。如果说这些新众生原本不了解轮回,只是依靠他人业力突然产生,那么每个刹那都在不断新增众生,这样就必须承认有一个最初的有情。既然承认增长,就必然承认减少,始终有新增众生,数量不断累积,前前刹那等待减少,最终只能剩下一个。而这个最初的有情不需要其他业力就能产生,就成了无因生,这无法避免无因的过失。
如果说必定有增长,就会招致这种过失。就像吝啬人的财物只进不出就会越来越多。但众生其实有减少的机制——每一尊佛度化无量众生入涅槃,但众生数量并不会因此减少。偈颂说:
佛出现于世本就不易遇到,能听闻佛法也是千载难逢的机缘。 获得人身的机会看似容易,但真正解脱的真理却各有因缘。
佛经上说:佛陀出现在世间实在是难得遇到的事。就像经论中所说的:在第一个无数劫中,已经承侍供养过五乘七万尊佛,第二个无数劫中承侍了六乘七万尊佛,第三个无数劫中承侍了七乘七万尊佛。成就佛果的资粮是极其难积累的。正如偈颂所说:
历经无数艰难修行,种下无数善根种子, 长久精进不懈怠,破除无数烦恼障碍, 终于证得无上智慧,清除所有迷惑困扰, 成就圆满的佛陀果位,如同打开宝匣见珍宝。
即使偶尔遇到如来出世,能对佛陀宣说的清净教法产生恭敬信心的人也实在难得。因为这样的信心需要具足八种闲暇修法的条件才能生起,而这些条件本身就是极其难得的。
相比之下,导致轮回的因缘却很容易具足——那就是惑业烦恼。这些因缘随时随地都会现前:烦恼的根源(随眠)尚未断除;引发烦恼的外境时常出现;凡夫又习惯对境界产生错误的执著分别。这些都是众生容易沉迷的。
而业力只要一旦造作就会紧紧跟随,想要从中解脱反而困难重重。若想用微小的付出对治强大的烦恼,显然无法真正解决问题,这样的做法并不符合因果道理。
正如偈颂所说: (轮回的因缘容易具足,解脱的因缘难以圆满)
物质世界没有增加的总量,但容纳众生的空间却在减少, 生死轮回既然没有开始的时候,这世界应当变得十分拥挤。
如果允许有新的生命产生,那么这种产生应该会持续不断地发生。这是因为我们所处的物质世界与众生世界一样,都有增长的可能。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的世界布局,虽然数量上有定数,但也会有减少的时候,就像劫难来临世界毁灭时,会有界域空无的情况。就像有人说的:好比天上的雨不停地下,毫无间断地从空中落下。同样地,东方世界也在不间断地、毫无缺失地,有诸多世界在形成或毁灭,如此等等。
但众生的新生和增长并非没有限度。然而如果众生数量无限增多,从道理上讲是说不通的,难道要让众生互相挤压承受逼迫之苦吗?现在再问主张新生论的人:你们认为从未存在过的众生突然产生,要借助其他业力意识才能生起,那么这种意识是需要熏习而成,还是不需要呢?
如果说需要熏习,那么从依附于新生开始的意识熏习,就会形成本体,这样会产生很多过错。凡是讨论熏习,都必须与杂染法和清净法同时生起、同时灭去,依止这个基础才能作为那些法生起的因缘。难道那些众生先有了生起的因缘,就能让杂染与清净二法同时生灭,依止这个作为生起因缘吗?
然而能够作为依附对象的意识,与前二法同时生灭,作为那些法生起的因缘,这样难道没有过失吗?如果这样,最初意识允许熏习,那个依附对象就像前一个刹那,既然是这个因缘,那么下一个刹那也应该如此。如果不是这样,熏习的道理就不能成立。
按照这个道理,父亲用功修行获得解脱,或者广学多闻,儿子不用努力就应该和父亲一样。或者有时候儿子如此,父亲也应该如此。像这类过失会越来越多,都会招致而来。
如果说这些功能不需要熏习就能自动产生多种作用。如果有人辩解说:因为染净与生灭本质相同,依赖它们作为成因,就会产生前面说过的过失。现在只取那些能够产生执着作用的,因缘和合时作为增上缘,这样虽然没有根源,那些功能也能生起。这种说法确实避免了不生果的过失。
但这样的话,功能与结果同时灭去,就像业力功能一样。那些贪欲等功能在产生果报后就会完全息灭,好比异熟业的自有功能,结果产生后随即消失。如果不这样,就会陷入无穷尽的过失。这里也是同样的道理。
即便承认这点又有什么问题呢?因为不主张投入其他种子获得解脱,所以不需要勤修苦练。贪欲等功能既然已经灭除,离开这些功能后,对于各自的结果,更不会产生新的种子。由于种子已经断灭,纵然不修习圣道,自然就能达到涅槃。这种说法恰好符合善见天的观点,其实是出于私心赞扬非法行为。就像他们所说的:
我观察世间众生,虽有心识与身体,却远离真正的喜乐,另寻解除痛苦的方法。若能安住于妙乐之中,何必另生其他见解?只要放下贪恋执着之心,自然就能体悟涅槃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