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遊意
法華遊意
開題序
盖闻无上调御一切种智,内具三明、外显七辩,蕴无限之质、应无方之化,无不契会真道、应机施教。至如《妙法莲华经》,实为穷究真理尽显自性的格言、究竟无余的至极教法,义理深远总摄诸典精髓,文辞婉丽极尽巧妙之言,为三圣所赞叹、四依所尊崇。昔时仙人园中未耀此宝珠,今朝灵鹫山中方洒此甘露,实因小志者先启故以羊鹿二车引导,大心者后发方驾此白牛大车,此实菩萨之明训、成道之玄轨。此经虽文分七卷,义含二章:一开方便门,二显真实义。开方便门者,开两种权宜之法;显真实义者,显两种究竟真实。假三车于门外引贪玩孩童,设化城于道中接疲怠众生,是谓权宜方便;皆称我子同赐大白牛车,既知休憩同至宝所,是谓究竟真实。燃灯授记、伽耶成道、王宫降生、双林涅槃,是谓应化之身权宜;弥勒不见其始,学者莫测其终,六道无以拘其生,神力无以化其体,是谓法身真实。二门既为权宜,故称为粗;两种皆云真实,故目为妙。借一破三,三除则一舍;假修斥短,短息则修忘。然则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何实何权?本性寂然,谁开谁覆?故理超言外强称为妙,为物作则故目为法,道玄象表假喻莲花,所言经者,妙显无言寂灭,古今不改,体可遵循,故称为经。
《法华经玄义》十个要点的分别阐释。
一 来意门 二 宗旨门 三 释名题门 四 辨教意门 五 显密门 六 三一门 七 功用门 八 弘经门 九 部党门 十 缘起门
第一、阐明来意这一部分,
佛陀出于何种因缘讲述这部《妙法莲华经》?诸佛从不无故亦不因微小因缘而自发宣说,如今究竟有何等重大因缘演说此经?
妙法莲华的义理深广无边,其中所涉及的因缘关系也并非单一。现在简略地分十个方面来阐述其纲要:第一,为了向诸位菩萨阐述菩萨所应修持的修行法门,因而演说这部经典。
从华严法会开始,到法华会前半场为止,四十多年间,诸多大乘经典已经阐述了菩萨行持,如今为何因缘要再次宣说这部经典呢?
有两种菩萨:一是直往菩萨,二是回小入大菩萨。自古以来为直往菩萨说菩萨行,现在要为回小入大菩萨说菩萨行,因此讲说这部经典。
如何知晓从华严法会起始、至法华经前终结,本是直往菩萨,现今成为回小向大的菩萨呢?
《踊出品》说:这些众生初见我身、闻我说法,便立即信受契入佛慧;除却先前修习小乘者,如今我也令此类众生得闻此经、悟入佛慧。既言“初见我身”,即指在寂灭道场亲见卢舍那佛;“闻我说法”即指华严教法,可知自古以来便为直往菩萨道者宣说菩萨行;“除却先前修习小乘者”,则知此前未曾为二乘人演说菩萨行;“如今我也令此类众生得闻此经、悟入佛智慧”,则知现今正是为回小向大之人宣说菩萨行。
经文为何只依据两人?
最初为宏大之起始设立教法,最终为精微之终结标明宗旨,整场教化过程中的脉络便清晰可辨了。
为何先前是直往菩萨,后来却成为回小向大之人?
正直前行之人长久修行佛道,福德深厚根器锐利,因此优先得度;由小乘转向大乘者未精进修持佛道,福报浅薄根器迟钝,故而后续得度。故《方便品》言"有佛子心性清净柔和且根器利捷,曾于无量诸佛座下修持深妙法门,为此类佛子演说此大乘经典";"钝根者耽乐小乘教法、贪恋生死轮回,虽值遇无量诸佛却未践行深妙之道,为诸般苦恼所困顿,故为其宣说涅槃法门",直至"现今正是殊胜时机,决然演说大乘妙法"。由此可知菩萨根器利捷先闻大乘正道,声闻乘者见识浅薄后入佛智圆满,此说既有明证。
其次,为了接受梵天王的祈请,因而宣说此经。
有人问道:
过去般若等经典已经明确记载佛陀接受梵天王的请求而说法,这与现在的情况有何不同?
请有两种时机,答也有两种方式。请的两种时机是:最初请说一乘根本法轮,后来请说三乘枝末教法。答的两种方式是:自古以来应请所说皆是三乘教法,直至今日方能回应最初所请、演说一乘根本法轮。因此今日所明受请之义与往昔不同,具体如《方便品》及《大智度论》初卷所述。
第三、为阐明十方三世诸佛权实二智相互成就之妙用,故说此经。然诸佛之心本无权实之分,岂有一三之别?故内外皆寂,能所俱空,唯于无名相中假名相说,为度化众生故,强立权实之名。正因二智相资相成:非实智无以显权智之妙,非权智无以彰实智之真;实智具发起权智之功,权智有成就实智之用。故经文云“于一佛乘分别说三”,此即从实起权;“我设是方便令得入佛慧”,此乃借权归实。然修学者或执权废实,或执实废权。执权废实者,如历来执守三乘教法之人,不能悟入一乘实相;执实废权者,如闻《法华》一乘教理之菩萨,既知真理唯一无三,遂固守理一而废失三乘妙用。《法华论》释〈药草喻品〉云:“为破菩萨病故来,虽一地所生、一雨所润,而诸草木各有差别”。此明理体虽一而随缘现三,岂可执一理而废三乘之用?昔执三乘者既失实智亦丧权智,今执一乘者既废权智亦失实智,此二类人皆错解如来权实二智,堕于颠倒虚妄断常之见。为破古今执见之偏,令知如来权实二智相资相成;既通达二智,便入佛慧同归一道,故说此经。
四者、为宣说三种净法之门而演说此经。然众生本性寂灭从未有垢净,虽非垢净,于众生颠倒故成为垢染。但此垢重众生不可顿除,故诸佛菩萨渐次引出,因而开设三种净法之教:其一以五戒十善净化三恶道;其次说二乘法净化三界;最后阐明佛乘净化二乘。以三恶道为重苦,三界为中苦,变易生死为轻苦,故说三门以净化三种垢染。三垢既灭则三净亦忘,故演说此经。然说三净是为止息三垢,垢若不存净亦自息,彻悟诸法本性寂然从未垢净,方入佛慧直至成佛道场。
第五、为宣说三摄法门而演说此经。总观诸圣垂教共有三门:一为摄邪归正门,二为摄异归同门,三为摄因归果门。摄邪归正门者,释迦未出世前凡有二邪:一是在家起爱众生,二是出家诸见外道;此二者皆背离正道故称为邪。故〈方便品〉云"以诸欲因缘备受诸苦毒",即指起爱之流;"入邪见稠林若有若无等",谓诸外道也。乃至〈譬喻品〉说起爱譬彼毒虫,诸见喻同恶鬼,如来出世摄此二邪归五乘之正。此二人中有无闻非法者,以人天善根而成就之;有三乘根性者,以三乘法而摄受之。故摄彼二邪归五乘正也。二、摄异归同门者,若禀教之徒闻昔三乘而顿悟一道者,不须更说法华之教;但钝根之流虽舍二邪又执五异,今欲摄此五异同归一乘,谓摄异归同门也。三、摄因归果门者,摄前五异同归一乘但是因行,今为令修因证果故说如来真应二身,谓摄因归果门。《法华》之前仅有初门,此经既融会一代教化则具足三门。然阐明此三门,意欲通达寂灭无言之道,令玄悟之人体此妙极本无邪正,乃至岂存因果耶?故此三门无教不收、无理不摄、如虚空含万象、似大海纳百川。
第六、为宣说三种法轮故演说此经。所言三种者:一者根本法轮,二者枝末之教,三者摄末归本。根本法轮者,乃佛初成道时,于华严会中专为菩萨开示一因一果法门,称为根本之教。然薄福钝根之徒不堪听闻一因一果之法,故将一佛乘分别说为三乘,称为枝末之教。四十余年间演说三乘教法陶炼其心,直至法华会上方得会通三乘归于一道,即是摄末归本之教。
这部经哪里有三轮教的文字呢?
《信解品》所言“长者居于狮子座,眷属环绕罗列宝物”,即指《华严经》根本教法;“呼唤其子不得,故密遣二人,脱去珍贵御服而披弊垢衣”,乃喻隐一乘说三乘,称为枝末教法。如富长者知晓其子志意怯劣,先以柔顺调伏其心,后教以大智,称为摄末归本教。《譬喻品》又云,譬如长者虽具力能却暂不施展,唯以殷勤善巧方便救度诸子脱离火宅之难,而后各赐珍宝大车。首句喻隐根本教,次句喻起枝末教,末句喻摄末归本,正是三转法轮次第分明之明证。
首先阐明根本,之后说明摄末归本,这两者有何不同?
过去南方与北方都认为:《华严经》是究竟圆满的教法,《法华经》是未了义之说。如今认为并非如此。此经阐明初时说一乘未能救度众生,后说一乘方能救度众生。得度与未得度之义虽有差别,但初后所说一乘并无不同。若因后说一乘方能救度便判为未了义教,那么初说一乘未能救度也应属未了义教;若因初说未能救度即判为未了义教,则诸佛出世时便欲以未了义法教化众生,这便违背诸佛本怀、损伤父子恩情。现今阐明《法华经》与《华严经》有同有异。所谓同者,皆显一道清净平等大慧故。《从地踊出品》云「是诸众生始见我身闻我所说,即便信受入于佛慧,除前修习学小乘者,如是等人我今亦令得闻是经入于佛慧」,佛慧即是平等大慧,故知《华严》与《法华》同称平等大慧,诸佛知见并无差异。所谓异者,略说五种:一、化主不同。《华严》化主多称卢遮那,《法华》化主称为释迦;又《华严》为一佛所说,《法华》则普集分身诸佛共说;《华严》有菩萨说法,《法华》则为佛亲说。二、徒众不同。《华严》为直往菩萨说,《法华》为回小向大者说;《华严》纯为菩萨说,《法华》兼为五乘人说;《华严》顿为菩萨说,《法华》渐为菩萨说。三、时节点不同。《华严》初时说一乘,《法华》终时明究竟。四、教法门庭不同。直说一乘平等大道无所破斥,称为华严教;此经破三乘执著后方归于一乘终极。五、处所不同。《华严》七处八会说,此经一处一会说。
《法华经》中是否也有多处多次的法会呢?
同在此灵鹫山,故仅有一处;然依前后次序实有净秽三时:初分经文于秽土中说;〈见宝塔品〉起至〈嘱累品〉止的第二分经文于净土中说;〈神力品〉一章将十方世界融为一土,合在净秽双融中说,自〈药王菩萨本事品〉始至〈普贤菩萨劝发品〉终,复还秽土中说。
《法华经》具备三种法轮中的哪几种?
《华严经》是根本法轮,自《华严》之后至《法华》之前所宣教法为枝末之教,此经则属摄末归本。然《法华经》总括佛陀一代教化,统摄顿渐二教而具足三乘教法。此三乘教法皆是从无名相法中为度众生而权设名相之说。究竟寂灭之道本无三乘之别亦无不三之执,无所依止亦无所得。
第七、为消除声闻与菩萨两种疑惑而演说此经。声闻的两种疑惑:一是旧疑,如舍利弗说"我们同入法性,为何如来以小乘法来度化我们",又说"想问世尊,是错失还是未错失,四十余年常怀此疑",这就是旧疑;如说"初闻佛所说,心中大惊疑",则是新疑。菩萨的旧疑是:过去受三乘教法,既执着道理有三,或疑退堕二乘境地,或疑进成佛道。现今的疑惑是:疑佛所说今昔相违,昔说有三今不应明一,今辨有一昔不应说三。大小二乘行者闻说此经,两种疑惑都得以消除,故《方便品》说"菩萨闻此法,疑网皆已除,千二百罗汉悉亦当作佛"。
问:声闻新旧二疑的文证依据,菩萨新旧疑的出处又在哪些经文?
答:舍利弗三次启请中提到,求佛的诸位菩萨人数多达八万,他们渴望听闻圆满具足的成佛之道。由此可知,菩萨们心中也存在疑惑。
八万大士皆是证得法身的菩萨,怎会存有此等疑惑?
身体权且施行接引真实修行者,法身菩萨府中与新学之人同列,因此没有过失。
菩萨与声闻的疑惑有何不同?
声闻自以为达到究竟,但所闻并非究竟,因此产生疑惑。菩萨没有这种疑惑,只有上述两种疑惑,这是两者的区别所在。
消除疑惑又有何益处呢?
若不消除疑惑,那么声闻无法精进于道、菩萨却有退转之途。如今开启方便之门以显示真实之相,解除大乘小乘的疑惑,使得菩萨再无退转之路、声闻得以精进求道,因此这部经典所带来的利益极为深远。
第八、为宣说中道之法而说此经。
如何知道将要宣说中道呢?
二周说法最初都从眉间放出白毫光明,上不越过顶、下不触及足。从眉间放光者,表明二周说法皆阐明中道法义。初周阐明一道清净,一道清净即是中道;第二周阐明一法身,一法身亦是中道。然法身本无二致,随义理而立名相,故知二周皆彰显中道义理。
为何要阐明中道呢?
道法从不偏向任何一边,所谓"中道"乃是为对治以往偏执之病而施设的假名。何以故?如来昔日说五乘教法,本为彰显"非五"的实相——既不存在五乘之别,亦不存在"非五"之执,诸法本性寂灭无所依附,此即名为中道,中道即是妙法。然受教之徒闻昔时五乘之说,便生起五乘差别之解,故堕于种种边见:修人天乘者堕生死边,求声闻缘觉乘者堕涅槃边,学三藏教者堕小乘边,习摩诃衍者堕大乘边;乃至昔日执五乘差别者堕于差别边,今闻一乘又作一乘执解者堕于一边。今破除此诸种边见令心无所住著,正是《妙法莲华经》宗旨,故称为中道。
九者、为显明诸菩萨念佛三昧之要义故宣说此经。往昔未完整开显法身真实与应化方便,凡夫二乘及初发心菩萨尚未识得佛之本真,故不解念佛亦不解礼佛。若以有所得之心念佛,实乃念有所得而非念佛;以有所得之心礼佛,实乃礼有所得而非礼佛。既不礼不念,则佛非其师,其人非佛弟子。今既开显应化方便与法身真实,方解礼佛念佛真义,始可谓师徒相契。
过去为何还不认识佛呢?
答。昔日执见虽多,不外三种:其一不识本体唯一而化现多途,其二不识本体无生灭而应现生灭之相,其三不识释迦久远证得法身非仅伽耶城示现成佛。为对治此三种执病,故开示三种教门:第一普集分身示现本一迹多,阐明释迦与净土诸佛皆属应化显现,非因此土净秽方成法身,故法身本无二致、应身显现各异。若执应身各异而法身不二,亦未脱二边之见、存所得心,实为不动真际而应化十方,既不动而应、虽应常寂,故此应身即是法身。如《涅槃经》云“我今此身即是法身寂而常应”,不失应身故不二而二,开显本迹二而不二,终无二身之别。第二开宝塔并坐示现生灭互显。多宝如来灭度实非真灭,彰显释迦虽示生非真生,不生不灭名为法身,方便示灭称为应用。若言法身自不生灭、应身自生灭,仍堕生灭与无生灭二见。今明王宫降生,生而不起;双树示灭,灭而不失。故生灭宛然却未曾起谢,生灭宛然故是应用,未曾起谢称为法身。第三过去久远成佛、未来永不灭度,称为法身。燃灯佛授记、伽耶城成道,皆属方便应化之身。
释迦牟尼佛早已证得法身,法身有久远和近期的区别吗?
法身没有久远与短暂的分别,正因法身超越时间长短,所以觉悟也没有时间长短的差别。究其根本,觉悟本就是对于法身的体证,既然法身本身不受时间限制,那么觉悟自然也不存在久暂之分。如此说来,释迦牟尼虽早已觉悟,实则并无"久悟"可言;同理可知现今众生即便乍悟,也本无"近悟"可得。由是通达久悟不曾遥远,近悟亦非迫近,故知久暂本无二致。虽无二别却显现二相,正因如此,古今觉性从未失落。
为什么只阐明这三种意义呢?
关于释迦牟尼佛的应化身,必须具备这三个层次。首先法身与诸佛无别,应化身则随缘示现。有人疑问:这无二的法身究竟有生灭还是无生灭?因此接着阐明法身本无生灭,应化身则有生有灭。虽然已说明法身无生灭、应化身有生灭,但尚不清楚释迦是初证法身还是久远劫前早已证得?所以第三层阐明成佛久远之理。一切诸佛多具前两种特征,而释迦牟尼佛则圆满具足这三个层面。
三种佛身如何区分权宜与真实?
法身是真实而非方便,化身是方便而非真实,应身有两种含义:其一,内在与法身相应称为应身,法身既然常住不变,应身也就常住不变,这意味着应身是真实而非方便,因此《涅槃经》说"诸佛所师从的是法,因为法常住,所以诸佛也常住";其二,外在与大乘根机相应,在净土成佛所以称为应身,这种应身是方便而非真实,因此七卷本《金光明经》说"应身与化身是假名存在,并非真实,念念生灭所以称为无常",这就是证明。既然认识这三种含义,也就认识了佛,所以如今修行念佛三昧更能增益功德。又综合这三种含义归结为两种要义:前两种说明身的方便与真实,后一种说明寿命的方便与真实。《涅槃经》也阐明长寿与金刚身,之所以只说明这两者,是因为众生只有形体和寿命,随顺众生也就阐明这两个方面。
《大品经》说:如何称念佛号?因为无所忆念。既然无所忆念,为何还要称念呢?
众生与佛本来不二,便不见佛是所念、众生是能念,因此内外皆忘、缘观俱寂,所以称为无忆。
《大品经》中或许有此文句,但此经何处宣说如此念佛之法?
《寿量品》说:如来如实知见三界的真相,既没有生死也没有退转或出离,不存在住世也不存在灭度,不是真实也不是虚幻,不是相同也不是相异,不似三界所见却照见三界。三界即是众生,故知众生与佛本无差别,岂有能念者与所念对象的分别?因此《中论》说:生死与涅槃并无二致。众生与法身的关系也是如此。这正是经论的核心要义,必须依此进行礼敬与念诵。
第十、为令现在未来十方众生能如实分辨罪福果报,因而宣说此经。若有一言毁谤正法及谤持经者,便获广大罪报;若起一念随喜之心,则招无边福报。所以如此,是因罪福皆从违顺实理而生,此经既阐说究竟实相,故信受者福泽深厚,毁谤者罪业深重。古疏本阐明说经因缘甚为广博,今略说十门要义。
第二、阐明宗旨门:从古至今关于宗旨与经体的讨论,有的说是一体,有的说是有差别。主张差别的观点,是以教法为经体、以义理为宗旨,因此《涅槃经》解释七善文时提到“知法知义”——知法指十二部经藏,知义指教法所诠释的义理,故以能表诠的教法作为经体,以所表诠的义理作为经宗。主张宗体一体的观点认为:所表诠的义理既是理宗旨,能诠解的经文又回归诠释宗旨,因此宗体不二。现今阐明“一”与“异”应随应时机运用,贵在使人领悟,本无固定标准。昔日在会稽时,编纂解释《法华经》宗旨的共有十三家,现今略述当世盛行的三种说法:第一种主张以万善之因作为此经宗旨。之所以如此,是因本经虽文有七卷而宗旨归于“一乘”,“是”即指因,故“乘”以运出为义,运载行人从因至果,到达果位后便无须再进,因此果非乘。如《大品般若经》说“此乘从三界出,至一切种智中住”,《大智度论》解释此言“乘至菩提时即改称种智”,故知以因为乘。《胜鬘经》云“于佛果上更无说一乘法事”,由此可知果非乘。
此经前部分详细阐明因的方面,后部分辨析果的方面,为何偏重以因乘为宗旨?
后章阐明佛果是为成就前文所述之因,通过修行一佛乘之因而证得寿量无边之果,故举果相以显成因、以因行为宗旨。
有人主张此经以佛果为宗旨。之所以如此 是因为要理解一经宗旨应当观察经题 经题所称"妙法"即是以如来灵智为体 陶冶尘垢使诸尘尽净故称为妙 应物施教作世间轨范故称为法 自修行因位以来粗劣未除 不得称为妙法 既然以果地功德为妙法 便以果德为经宗 因此释迦牟尼佛以玄妙法音初唱赞叹佛智甚深 多宝如来称扬善哉赞叹大慧平等 即是明证。另有主张此经以一乘因果为宗旨 故开章阐明一乘之因 后分彰显一乘之果 借莲花为喻者 此花不生则已 生则花实俱含 此经不说则已 说则因果双彰。
现在所要阐明的是与旧说相同,还是另有不同?
如今全面考察经论,应当开列四种不同的判别方式:第一是破斥而不采用,第二是采用而不破斥,第三是既采用又破斥,第四是不采用也不破斥。所谓破斥而不采用,是指现在既不完全沿袭旧说,也不刻意与旧说立异。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推究前文义理未能成立——有些观点不能苟同,有些观点又不能强立差异。既然前文诸义都无法确证成立,那么究竟要与何者辩论同异呢?
为何追求崇高理想却未能实现呢?
现在用三种思路来推断,就知道前面的解释是错误的:第一,总体来看三位论师的框架都不出因果范畴,而《正观论》大力破斥十家因果之说,说明一切因果都不能成立。此处略举几个要点说明不成立的状况:三位论师既然以万善为因、寿量为果,那么万行因中究竟包含寿量之果、还是无果?如果因中已有果,则因失去生果的功能,果也丧失酬答因的作用。若万行之因本无寿量之果,纵修万行终不能生果;倘若万行因无果却能生果,那么万恶因无佛果也应生出佛果。又《大品经》说「若言因中有果、因中无果、亦有亦无、非有非无,如是之人即谤佛法僧系属于魔,是魔眷属」,这岂是一乘因果的教义?况且因中有果、因中无果、亦有亦无、非有非无,本是僧佉、卫世师、勤沙婆、若提子等外道见解,并非佛法。纵然说修万行为因、得寿量果报,请问万行之因是待果生起才灭、还是不等果现就灭?若待果起而灭则堕常见;若不待果起而灭则落断见。既属断常二见便不成因果,如何能作此经宗旨?既是断常便障碍一乘妙法,怎能用障法为宗?若说一念善心相续至佛果,请问是灭后相续、还是不灭而续?若灭后相续则有能续之力、无所续之体;若不灭而续则有所续之体、无能续之功,如何能相续至佛果?以经论推究,根本不存在这种因果,又与何物论同异?第二、纵使有此因果,对方若执道理上实有因果便成有所得,经云「有所得者无道无果」,如何能立为宗?又有所得者,经称「不动不出」,完全违背乘义,岂能用为经宗?《涅槃经》云「有所得者名为无明」,岂可用无明作平等大慧之经宗?「有所得者名二十五有」,如何能以二十五有作为众德经宗?
《大品般若经》与《涅槃经》自然可以讨论有得与无得,《法华经》阐明低头举手等微小善行皆能成就佛道,岂会将有得之善排除于一乘教法之外?
得与无得实为众经之宗旨、圣观之渊薮,辨明得失之根本、昭示佛教之偏正,岂不囊括《法华》要义?且此经文本就自辨得与无得,今略举三处为证:其一,开宗明义即言"我以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诸著";其二,后〈流通分〉富楼那赞佛云"甚奇世尊以智慧方便拔出众生处处贪著"—所谓处处贪著即著小乘著大乘、著三乘著一乘,故知此经正明无所得义。又此经盛谈寂灭,如云"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又言"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寂灭相实为无得实相之异名,不应谓此经辨有所得。其三,即以此经文反诘:若言乘为因者,其义非然,今讲《法华》当以《法华》为证。《法华》明三车一车皆为果德,故〈譬喻品〉云"今此三车皆是在门外",即三界外果德为车,故下文合譬皆以果德相合——举涅槃合羊车,举自然慧合鹿车,举佛果四德智合牛车,举大涅槃果德合大车,故言"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又举佛果众德合大车,故云"悉与诸佛解脱三昧",故名等赐大车。由此可知三车一车皆是果乘非因乘。又此经题名"妙法",妙法者佛果德无不圆、惑无不尽,故称为妙;因德未圆、惑犹未尽,不得称妙。则当以果德为宗,因行非宗。次问第二义:若偏执佛果为乘,亦非正见。诸子求车,佛即赐车,诸子得车即是得果,故言乘是宝车直至道场,可知因行亦为乘体。且《大品》等经皆明乘是因义,岂可偏用果为乘耶?次破第三义:因果为宗,亦非究竟。此经初分自始至终盛谈果德,略引三证:一者开宗略说叹佛智慧甚深,二者广说开佛知见,三者多宝证说叹大慧平等,故知初分全程彰显果德,非明因行。以此诸义衡之,三家解释皆不成立,故无可与同异。
为何必须破除种种妄执?
若执着因果等见解即属有所得,有所得便称为粗浅而非微妙;有所得便称非法而非正法,有所得即是不净染着而非清净莲华。今息灭因果等见解即是无所得,无所得故名为妙法、称为莲华,故此经宗旨在此。
如何知道调息有所证悟时所见即是妙法莲华?
今略引三证:一、《正观论》说“从因缘品来推求诸法,有也无、无也无、亦有亦无也无、非有非无也无,是名如、法性、实际、涅槃”,故知求有所得因果,不可得即是妙法。二者、《法花论》释〈方便品〉说“我以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诸著,著四种:一者著界,谓三界等;二者著地,谓欲界地乃至灭尽定地;三者分著,谓在家著五欲、出家著名利;四者乘著,著小乘、著大乘等”。故知有所著不名妙法,无所著即是经宗。三者关中肇公《百论·序》说“萧焉无寄理自玄会,傥然靡据事不失真,变本之道著乎兹矣”,故知心无所依著即是妙法,为此经宗也。
第二、取用而不破斥者,须先彻底破除先前所执着的断见与常见等有所得之执念,使其完全消尽无余,而后方能阐释诸佛以因缘假名设立的善巧方便法门。若众生应闻"因"为宗旨而得悟,便为其说"因";应闻"果"为宗旨而得悟,即为其说"果";应同时闻"因果"为宗旨而得悟,则为其说"因果"。三世诸佛菩萨说经造论,皆以令众生悟道为根本宗旨,而教法本无固定不变之相。
如何知道是这样的呢?
九、正如此经所言:又见佛子心无所著,以此妙慧而求佛道。因观照究竟空性故不执著生死,常行慈悲故不滞涅槃,于生死涅槃皆心无挂碍,称为无著法师。
第十《摄大乘论》说:了知诸法空性名为菩萨,恒常践行慈悲安忍则称摩诃萨,此即指菩萨摩诃萨法师。又如《安乐行品》所言:辨明四种行法亦展示弘通经教的楷模轨范,具体内容详见经文注疏所述。
第九、说明不同版本。此经有新、旧两种版本:古本名为《正法华》,由敦煌同地沙门竺法护于晋太康七年(或有人称十年)八月十日译出此经,传授给优婆塞聂承远,九月二日完成,由张士明、张仲政执笔记录。新本名为《妙法莲华》,鸠摩罗什于后秦姚兴弘始十年二月六日在长安大寺译出(另说为弘始五年四月二十三日在长安逍遥园译出),时值晋安帝时期。道观、僧叡二位法师皆称“弘始八年召集四方义学沙门两千余人译出此经”。僧叡公云:“当时听受领悟的僧众有八百余人,皆是各方英杰一时之选”。今考“十年翻译”应为文字讹误。鸠摩罗什于后秦弘始三年二月二十日抵达长安,弘始四年正月五日即开始译经,弘始八年八月二十日在长安圆寂,不可能于弘始十年再度翻译。另有胡僧枝(缺字名),于曹魏甘露元年在交州译出六卷本,称《法华三昧经》;又有沙门支道良,在晋代(年号缺)康元年抄译五卷本,称《方等法华经》。此二版本江南皆未流传,仅存一卷本《法华三昧经》及一卷本《萨昙分陀利经》,应另查经录求证。然西晋与东晋有别:昔时江右称为西晋,此经尚流传于城外;自晋室南渡后称东晋,至晋安帝义熙年间此经始传至江南。然此经渡江流传已近三百年矣。
第十、阐明讲经缘由。经典既有两种版本,最初讲经亦有两位法师。汉地以竺法护为始,护公于永熙元年八月二十八日,比丘康那律师在洛阳抄完《正法华经》后,与法护口头校勘古训译出深义。九月文本齐备,十四日在东牛寺设斋会讲毕此经,无论昼夜众人无不欢喜。其后新译《法华经》完成,道融法师在长安宣讲,开创九辙判教法门,时人尊称为九辙法师。自此之后,著述讲经者不可尽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