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論
唯識論一卷(一名破色心論)
唯识学告诉我们,外境其实并不真实存在,之所以看到种种景象,都是因为心识的虚妄分别。就像有眼病的人,会看见空中浮毛或第二个月亮那样。
如果只是心识没有外尘,离了外境却产生妄见,那么地点、时间的确定与否,人物及其所作的事又如何解释呢?这些时间地点等事相,并没有实在的色法等外境,就像人做梦、饿鬼见脓河,都是依各自业力产生的虚妄景象。
好比梦中并没有真实女子,却会因动念而遗精;地狱中种种恐怖景象,也是被业力逼迫而显现。畜生道受苦时,天道并不会感知,因为在天界不会受畜生道的苦。
如果依众生业力,地水火风能这样变化,为什么不能依业力,让心识同样转变呢?业力熏习在其他法上,为什么果报会出现在别处?善恶业熏习在心识上,为什么要离开心识另说果报?
佛说色等六入境界,是为了度化众生,根据众生能接受的程度,方便说有色法化现。依众生本有的心识,虚妄执取外境,因此如来方便说内有六根、外有六尘。
观察这些虚妄无实的现象,就能悟入人我空;观照一切差别法性,就能证入法无我。无论是单一法不可见,多法聚合也不可得,和合之相亦不可见,所以说外尘本空。
如果六尘同时和合,每个尘就应有六个部分;如果六尘合成一处,一切四大种就应成一尘。如果微尘不能和合,那和合的事又怎么成立?说微尘没有方分,但组成的物体却有体积。
有法体又有方位差别,就不能说是一体;影子和障碍若不同时存在,这两者就都不是它本身。如果次序错乱不齐,取舍也不一致,在无量差别境地中,细微之处也应被看见。
现量所见如同梦中境,能见与所见不同时存在,见时没有分别,怎能说是现量见?先前说的虚妄所见,都是依虚妄记忆而生,就像做虚妄的梦,未醒时总以为真实。
彼此互为增上因缘,心识与境缘和合,无明覆盖真心,所以梦与醒的果报不同。死亡可依他心或自心,以及种种因缘,导致心识错乱败坏。
佛经记载檀拏迦、迦陵摩灯等国,因仙人生嗔而化为废墟,可见心念业力之重。一切法以心为根本,一切法以心为最胜,离开心识别无他法,身业口业皆由心起。
他人心识所知的境,并不能如实觉知,因为境不离识,唯有佛陀能如实了知。这唯识深妙法义,并非我思量能及,乃是诸佛殊胜境界,愿以此福德施予一切众生。
问:这开头偈语要说明什么道理呢?答:凡是造论著说都包含三层深意。哪三层呢?一是确立宗旨,二是引用论证,三是譬喻说明。确立宗旨的,就像偈中所说"只有心识没有外境"。引用论证的,就像偈中所说"因为本无尘境却妄见"。譬喻说明的,就像偈中所说"好比人眼生翳病,看见毛轮月影等幻象"。此外还有深意,正如大乘经中所说三界一切唯心所现。所谓唯心,是指只有内在心识,并不存在色香味等外在境界。这怎么证明呢?如《十地经》所说:三界本是虚妄,唯是一心所造。心、意、识及了别这四种法,义理相同而名称各异,这是针对相应心而言,并非指不相应心。心有两种。哪两种呢?一是相应心,二是不相应心。相应心是指一切烦恼束缚、感受想象造作等与心相互作用的现象,所以说"心意与识及了别等名义虽异实质相同"。不相应心则是指真如实相中永恒不变的自性清净心,因此说"三界虚妄但是一心所造",所以偈中说"只有心识没有外境"。已经阐明立宗宗旨,接下来辨析引证。问:有什么事实可以验证,知道色法等外境并不存在,只是内心产生虚妄分别而显现前境呢?答:偈中说"因为本无尘境却妄见"。所谓无尘妄见,是说明根本不存在色法等外在境界,只是内心妄生分别,才能看见色法等外在景象。已经说明引证,接下来显示譬喻。
问:如果说没有颜色等外部境界存在,那么这些只是语言描述,还是确实有实际现象可作比喻呢? 答:偈颂说"就像人眼睛有翳膜,会看见毛轮、月影等现象"。这说明了什么道理呢?好比有人因眼中有翳膜、热气病等病症,所以错误地看见各种现象:在虚空中见到毛轮、阳炎,看见两个月亮,以及梦境、幻影、海市蜃楼。这些现象其实都不存在真实事物,只是错觉却让人产生了色、香、味等感受。外部境界也都是如此——从无始以来,由于内心颠倒迷惑,错误地以为有实际作用,其实根本不存在颜色等外在境界。 问:偈颂说:
如果只是心里没有杂念,远离对外在境界的妄念, 那么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面对什么人、什么事, 心都能保持安定。
这首偈子要说明什么道理呢?如果说我们所见的色相都是虚妄的,并不存在真实的外在境界,那么为什么有颜色的地方眼睛就能看见颜色,没有颜色的地方就看不见呢?
这里有几个疑问需要解答:第一,如果没有真实的外在色相,只是虚妄所见,为什么同一个地方,有颜色时就能看见,没颜色时就看不见?第二,如果外在境界都是虚妄的,那应该任何时候都能看见,或者任何时候都看不见才对。所以偈子说“如果只是心识没有尘境,脱离外境虚妄所见,那么处所和时间就不该有确定与不确定之分”。
第三,如果没有真实的外在色相,为什么很多人聚在一起,会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都看到有颜色的东西,也都看不到没有颜色的东西?第四,为什么有眼病的人会虚妄地看见日月、毛轮、苍蝇等,而视力正常的人就不会看见这些?第五,如果没有真实的外在色香味等境界,为什么眼病患者所见的日月、毛轮等都没有实际作用,而正常人看见的却都有实际作用?
第六,如果没有真实的外在境界,为什么梦里见到的饮食、饥饱、刀杖、毒药等都没有实际作用,而清醒时见到的却都有实际作用?第七,为什么海市蜃楼实际上没有城池也没有城池的用处,而其他真实的城池却既有城池也有实际用处?
基于这些理由,有人认为色香味等外在境界都是真实存在的,不同于眼病、梦境和海市蜃楼。所以处所、时间、人和所做的事都是真实存在的,不同于梦境等现象。因此偈子说“处所时间确定不确定,人以及所做的事”。
对此的回答,偈颂这样说:
在特定时间地点发生的各种现象,以及那些没有实体的外在事物, 就像人在梦中、饿鬼道众生所见的景象, 其实都是依据各自业力而产生的虚妄认知。
这个偈子说明了什么道理呢?你说:为什么在有颜色的地方眼睛就能看见颜色,没有颜色的地方就看不见?这个说法不对。为什么呢?因为人在梦中,明明没有颜色的地方却能看见颜色,而有颜色的地方反而看不见颜色。
你又说:为什么同一个地方,有颜色时眼睛就能看见,没有颜色时就看不见?那你怎么解释,在梦里同一个地方,有时候能看见村庄城市和男男女女,有时候这些又全部消失不见?有时候能看见,有时候看不见,并不是一直能看见。
你还说:如果颜色等外在境界都是虚假的,那应该任何时候都能看见,或者任何时候都看不见。这个说法也不对。为什么呢?因为在某些时间地点,虽然没有颜色香味等外在境界,但有人能同时同地看见,有人却看不见。所以偈子说“人梦及饿鬼,依业虚妄见”。
这说明了什么?你之前说:如果没有颜色等外在境界,为什么有时这里能看见那里看不见?这种说法不成立,是错误的理解。为什么呢?因为即使离开颜色等外在境界,时间地点等事情照样能够成立。
你又说:为什么很多人聚集在同一个地方同一时间,有颜色的地方大家都看见颜色,没有颜色的地方大家都看不见?还有你说:有眼病的人会妄见日月毛发苍蝇等,视力正常的人就不会妄见。这些说法都不对。为什么呢?就像饿鬼道众生,虽然离开了颜色香味等外在境界,但时间、地点、众人等一切都能成立。
这是什么意思呢?比如一群饿鬼,或者一百个业力相同的,或者一千个业力相同的,一起看同一条河,有的都看见脓血,有的都看见小便,有的都看见大便,有的看见流动的铁水,有的看见流水。而且河两岸还有很多拿着刀杖的人看守防护,不让他们喝。这明明没有颜色声音香味等外在境界,却都虚妄地看见了。所以偈子说“人梦及饿鬼,依业虚妄见”。
你还说:为什么有眼病的人看见的日月毛发苍蝇等都没有实际作用,而视力正常的人看见的都有用;梦中见到的饮食饥饱刀杖毒药等都没有实际作用,醒来时见到的这些都有用。又说:为什么乾闥婆城实际上没有城也没有城的功用,其他城却是真实存在而有实际功用?这些说法都不对。为什么呢?偈子接着说:
就像梦中并没有真实的女子,身体却因妄念而失去清净, 地狱中的种种刑罚主宰者,其实都是被自心妄念所逼迫折磨。
这个偈子要说明什么呢?就像人在梦里其实根本没有女人,却梦见与女人行房而遗精。众生也是这样,从无始劫以来虚妄地执着色、声、香、味等外在境界,都是这样实际上不存在却以为真实。通过这些比喻,说明了离开色、香等外在境界,却仍然认为有地点、时间、人物、行为这四种事是真实存在的。
还有一个比喻:离开色、香等外在境界而认为四种事真实存在,其实都是虚妄不实的。所以偈子说"地狱中种种主宰者,逼迫众生受苦痛"。这要说明什么?那四种事(处、时、人、作业)离开色香等外在境界却都被认为真实存在。怎么存在的呢?比如地狱里其实没有地狱主,但地狱众生因为自己的罪业,就会看见地狱主。那个地狱主施加各种痛苦,使他们产生这样的认知:这是地狱,这是地狱的位置,这是受刑的时间,这是夜晚、这是白天,这是前期、这是后期,那是地狱主宰、我是罪人。
因为恶业的缘故,他们看见恶狗、铁鸦,或看见铁钩,或看见两只铁羊,或看见两座山从两边夹逼罪人的身体,或看见剑树——罪人往上爬时剑刃朝下,罪人往下时剑刃朝上,四周都是利刃。为什么?因为业力相同的人会聚集在一起,共同见到这些景象,一起受报。如果业力不同,就不会聚在一起,也不会见到相同的景象、受相同的苦。
所以你说地点、时间、人物及其行为必定需要外在的色等境界,认为处、时、人、作业都是真实存在的——这些其实也都是虚妄的。因此,处、时、身、作业这四种事,单用一个地狱的比喻就足以说明全是虚妄,应当这样理解。
问:地狱中的主宰、铁鸦、恶狗、铁羊等,到底是众生还是非众生? 答:都不是真实众生。
问:为什么说地狱主和乌鸦狗这些不是真正的众生呢?回答:因为它们与众生本质不同。具体来说有五个理由可以说明地狱主和乌鸦狗等不是众生。哪五个呢?
第一,地狱里的罪孽众生要承受各种痛苦,如果地狱主是众生,按理也应该遭受同样的痛苦;但它们完全不会承受这些苦恼,所以它们不是众生。
第二,如果地狱主是众生,它们和罪人应该会互相残杀,没法区分谁是罪人谁是狱主;但实际上它们不会互相杀害,能够清楚分辨罪人和狱主,所以它们不是众生。
第三,如果地狱主是众生,它们的形体和力量应该相当,会互相杀害,而不应该单方面让罪人害怕;但实际上罪人特别畏惧它们,所以它们不是众生。
第四,地狱大地永远是烧红的铁板,如果地狱主是众生,自己都忍受不了这种痛苦,怎么可能还有能力折磨罪人;但它们确实能惩罚罪人,所以它们不是众生。
第五,如果地狱主是众生,既然没有造孽就不该投生到地狱里;但它们确实出生在地狱中,所以它们不是众生。这是什么道理呢?地狱里受苦的众生都是因为犯了五逆等重罪才投生到那里;地狱主并没有造恶业,怎么会生在地狱?基于这五个理由,说明它们与众生本质不同。
问:如果说那些地狱主不是真正的众生,不会因为造罪业而投生地狱,那么为什么天界中会有畜生呢?这怎么解释?就像天界也有各种鸟类等畜生道众生存在,为什么地狱里不是这样,让畜生、饿鬼等各类众生混杂其中,由它们来作地狱的主宰呢?
回答:偈颂中说道:
投生为畜生还能升到天界,但堕入地狱就完全不同了,因为生在天道之中,就不会遭受畜生的痛苦。
这个偈子说明什么道理呢?那些畜生道的众生能转生到天界,是因为他们在天界环境中还存留少许善业,所以能在天界的物质环境中享受福报。那些地狱中的狱卒和乌鸦、狗等形象,其实并不会真正承受痛苦。正因为这个道理,地狱中并没有真实存在的狱卒和乌鸦狗等,这些都是罪业众生的心识所显现的。
问:如果真是这样,地狱众生因为罪业,外在的地水火风等元素发生种种变化,形成威势强大的主宰者以及乌鸦恶狗等形象。这怎么能说是四大元素的转变呢?那些地狱中的四大元素千变万化,能活动手脚、开口说话,让受罪的众生感到恐怖。比如有两只羊从两边冲过来,共同杀害地狱众生;又看见许多山峰或来或去地伤害众生;还有铁树林和荆棘林,罪人向上爬时树刺朝下,向下走时树刺朝上。这些事实说明,不能说是只有内心没有外在境界啊。
答:偈语说:
如果众生的业力能让地水火风这四大元素这样变化,为什么业力不能让心识也同样转变呢?
这个偈子想说明什么道理呢?你刚才说:是依据罪人的业力,外在的四大元素才这样变化显现。那为什么不说是因为众生的罪业力量,使得他们内心的意识这样转变显现,却要说是外在的四大元素这样变化呢?实际上这只是内心虚妄分别所产生的错觉啊。
业力熏习在别处,果报怎会在别处显现? 善恶种子都种在心田,为何偏要离开心去说因果?
这首偈子要说明什么呢?你之前错误地认为:是因为众生的罪业力量,导致外界的地水火风发生变化,才让造孽的人遭受各种恐怖报应。但为什么不能这样理解呢?其实是因为众生的罪业力量,让自己内心的意识发生了转变。所以偈子说“业力熏染的是心识,果报怎会显现在别处”。这是什么道理?地狱里受苦众生造的所有罪业,都是原本的心所造作,也必然存留在心识中,从来不曾离开心识。正因为这个道理,恶业熏染了心识,自然就该在心识中承受苦果。为什么呢?因为善恶业力熏染的是心意识,而不是外界的地水火风。外界四大元素根本没有被熏染的功能,怎么能错误地说四大变化,让人在四大元素中承受果报呢?所以偈子这样说:
善与恶都是心念的熏染,为何要离开心来谈论呢?
世尊,您刚才说,为什么不讲是因为众生罪业的力量,导致自心意识这样变化,却说是由于心念虚妄分别而说外在的四大元素这样变化呢?这是什么道理?因为佛经中有明确的证明。所谓佛经,就是佛陀如来亲口宣说的教法。这又是什么意思呢?如果只是心识虚妄分别而显现外在境界,并不是从色尘等外境产生眼识等知觉,那为什么如来在经中要讲眼、色等十二处?正因为如来宣说了十二处,所以显然应该存在色、香、味等外在境界啊。对此的回答是:偈颂中说——
世尊为教化众生,解说色声香味等一切现象, 依据众生能接受的程度,用方便法门说化生的存在。
这个偈颂是什么意思呢?就像你刚才说的:因为有经典可以证明,色、香、味等十二处之外的各种境界都是真实存在的。如果这样理解,那么你所引用的经典含义就不准确了。为什么呢?因为在其他经典中,如来依据众生心念业力相续不断的道理,所以说有化生的众生。另外还有一些经典中,明确说到没有我、没有众生、没有寿命,只是因缘和合才有了各种现象的产生。所以偈颂说“根据听法者的接受能力,才说有化生众生”就是这个道理。
如来之所以这样解说色等诸处,是为了让听法的人能够逐步接受佛法。因为那些听法者还不能理解因缘所生的事物本质是空,并不是真的存在色香味等外在境界。所以偈颂说“解说色等诸处法,是为了度化可教众生”的缘故。
世尊问道:如果实际上并不存在色等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对色、声、香、味、触、法的感知),为什么如来的经典中会这样说呢?须菩提尊者回答时用偈颂说道:
因为人们执着于自己本来的心识,误以为心识能认知外在境界, 所以如来才说,存在着内六入和外六入这些分别。
这首偈子说明了什么道理呢?它告诉我们:我们所看见的各种颜色形状等外在景象,其实都是自心产生的虚妄分别。这是因为无始以来心意识种子的变化作用,才让我们虚妄地看见了色、声、香、味等外在境界。所以如来根据这两种虚妄现象,作了如下开示。
哪两种现象呢?第一是根本识含藏的种子,第二是虚妄显现的外在境界。基于这两种现象,如来为我们说明了眼与色等十二处,依次从眼耳鼻舌身意,到色声香味触法。
由于虚妄心依靠无始以来的心意识种子转变,才会虚妄地呈现出色香味触等外在境界。因此如来根据这两种虚妄现象,为我们开示了身与触等十二处的次第关系。
所以偈颂总结说:“依止根本心识的作用,意识虚妄地执取外境,因此如来才开示说,存在内六根与外六尘的十二处。”
有人问:按照这样的道理来修行,能得到什么功德利益呢?回答是这样的:
看清虚妄不真实,就能悟入我空;观察种种差异法,就能通达诸法无我。
这个偈颂要说明什么道理呢?是为了让声闻修行者明白: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接触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从而产生六种认识作用——比如眼睛识别颜色、身体感知触觉等等。但其实根本没有一个真实存在的“见者”,也没有一个真实存在的“觉者”。通过这样的观察,就能让可教化的众生逐步证悟“人无我”的空性。所以偈颂说“看清虚妄不实相,如此证入我空性”。
后半句“观诸差异法,悟入法无我”又说明什么?所谓观察种种差异现象,是指菩萨认识到一切无非内在心识的显现。怎么观察呢?就是明白并没有真实的外在六尘境界,所有内外根尘的对境都是内心识识虚妄分别所现。实际上根本没有真实的颜色可见,也没有真实的触觉可感。通过这样观察,就能悟入因缘所生诸法本质皆空的真理。
问:如果说一切法根本上都是不存在的,为什么之前说"只有识"等等呢?照这样说,那些识等等也应该是不存在的,为什么又说"只有内在的识"呢?
答:我并没有说一切法都是完全不存在的——这样才是真正理解了"诸法无我"的道理。
有人问:照你这么说,怎样才能体悟到"诸法无我"的真理呢? 回答是:这是为了破除虚妄的执念。所谓破除虚妄执念,是因为凡夫和外道总把色相等等现象执着为真实存在的东西。为了破除这种虚妄分别,佛才说色相等等一切现象本质都是空的——但并不是连不可言说的实相也否定掉。
不可言说的实相,正是诸佛如来的境界。要知道只有真实心识是究竟的,其他都是虚妄分别,但若不能以智慧观察,就难以悟入心识的空性。所以依心识来说"诸法无我",是为了破除对虚假现象的执着,绝不是否定真实佛性和究竟心识的存在。
问:按照你刚才说的:只有内在心识而没有外在境界。那么,这个内在心识到底是可以被把握的,还是不能被把握的呢?如果可以把握,那它就和颜色、香味这些外在境界没有差别。如果不能把握,那它就是不存在的。为什么还要说"只有内在心识而没有外在境界"呢?
答:如来是为了方便引导众生,让他们逐步证悟"我空"和"法空"的真理,才说有个内在心识存在。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真实的内在心识可以被把握。如果不这样说,众生就无法理解"我空"和"法空"的道理。正是基于这个深意,才会说虚妄分别的心识能够彼此认知——这个心能了知那个心,那个心也能了知这个心。
有人问:还有一个疑问。怎么知道诸佛如来根据这个道理,一方面说存在色等一切感官现象,另一方面又说这些现象并非真实存在?再说,识能够感知外境,从这个角度也不能说没有色等感官现象啊。
回答是这样的(用偈颂说明):
本来没有什么单一可见的实体,众多聚合的假相也非真实可见, 一切因缘和合的现象皆非实有,所以说世间本无实在的微尘可得。
这个偈颂要说明什么道理呢?你刚才说色法等种种感官对象都是真实存在的,理由是意识能够捕捉外在境界。这种说法并不正确。为什么呢?有三点理由可以说明色法等感官对象并不真实存在:
第一,是否存在一个实有的微小粒子?就像外道卫世师派等错误主张的,他们认为在头目肢体之外另有一个真实存在的“神我”。那么微小粒子是否也这样——离开颜色、香气等属性后,还能独立存在呢?
第二,是否真有许多不同的微小粒子可以被看见?
第三,是否许多微小粒子聚集起来就能被看见?
这说明了什么?如果真有一个基本粒子存在,那它应该是看不见的。就像外道说的那个离开身体独立存在的“神我”看不见一样。基本粒子也是如此,脱离颜色香气等属性就不可见,所以说根本没有一个实存的粒子可见。因此偈颂说“单个看不见”。
如果真有许多不同的粒子存在,那么每个粒子都应该清晰可见。但实际上看不见,所以多种粒子的差别相也不可见。因此偈颂说“多个也看不见”。
如果说许多粒子聚合起来就能看见,这也不对。为什么?因为连一个基本粒子都不是真实存在的东西,又怎么能聚合呢?所以这个说法不成立。因此偈颂总结说“和合看不见,所以说没有实存的尘法”。
问:为什么说不成立? 答:偈颂说——
六种感官同时作用,各自对应不同的对象, 如果六种感官归为一体,那么万物也就融为一体了。
这个偈颂说明了什么道理呢?如果说微尘从六个方向聚集形成六尘和合,那么微尘本身就应当具有六个方位。既然有六个方位,就必然存在六个面。再者,如果微尘确实占据六个位置,就不可能容纳其他微尘,所以偈颂说"六尘同时聚合时,微尘就具六面性"。
假如六个微尘完全重合在一个位置,那么一个微尘的位置就同时存在六个微尘。若是如此,六个微尘就完全重叠。既然完全重合,六个微尘就变得不可分辨。为什么呢?因为彼此之间毫无差别。照这样推论,一切粗显物质如山河大地等也都应该看不见了,因此偈颂说"若六尘归一处,诸大种成一尘"。
所谓"一尘"其实已非实在物质,正如先前解答的:单一与多重和合的状态本质上不可得见。罽宾国的毗婆沙师提出质疑:我们的理论没有这种过失。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微尘观不主张六方六面之说,微尘是超越色香味触等表象,与粗显物质和合形成四大种等一切宏观事物。
对此回应:偈颂明确指出——
如果微尘没有体积,它们怎么能组成有体积的东西呢?说微尘没有形状,却能组成有形状的物体。
这个偈子要说明什么道理呢?是说微尘聚合形成地水火风四大元素,还是说离开微尘另有四大元素?这里的关键在于:如果认为微尘能聚合成四大,就不能说微尘没有六个方向面且不能相互聚合;如果认为离开微尘另有四大,那这四大又是属于谁的呢?因此偈颂说"如果微尘本身不能聚合,那聚合而成的又是什么呢"。
这说明了什么?假如微尘不能相互聚合成四大,就不能说微尘没有六个方向面却能与粗大物质合成四大。你们所说的与粗物合成四大,只是口头空谈而没有实际依据,所以微尘根本不能形成任何事物。如果微尘自身都不能成物,却说它能形成四大等物质,这完全是不真实的。因此偈颂指出"微尘若没有六个方向面,却能形成有方向面的物质"是矛盾的。
另一个偈颂接着说:
万物各有不同的存在方式,不能简单说它们是一体的。 就像影子与障碍物,若不被广大空间包容, 那么这两者都无法独立显现其本质。
这段偈子要说明什么呢?你刚才说微尘是通过聚合形成的,这个说法其实不对。为什么呢?因为偈子说"如果事物有方位差异,就不能说它们是同一体"。所谓方位差异,是指东边的微尘所在位置,和西边的微尘位置不同;西边的微尘所在处,也和东边的微尘位置不同。上下左右所有方向的微尘位置都是这样各有差别。既然微尘本身有这样的方位区别,怎么能说它们是同一体呢?所以偈子说"有方位差异的事物,不能称为一体"。
"影子遮挡若不是实体"这句话又说明什么?如果每个微尘都没有固定方位,那为什么太阳从东边升起时西边会有影子、太阳在西边时东边又会产生影子?假如微尘没有东西方向的区分,为什么阳光能照亮一边而照不到另一边?所以说微尘并不能构成各种实体物质,因此偈子说"影子遮挡若不是实体"。
"那么这两者就不成立"中的"两者"指什么?一是指被光照亮的地方,二是指被影子遮挡的地方。这要说明什么道理呢?如果微尘之间互不遮挡,就不能说微尘有方位区别。为什么呢?因为微尘若没有方位区域的十分差别,东边的微尘不会遮挡西边的微尘,西边的微尘也不会遮挡东边的微尘。如果微尘彼此都不互相遮挡,那么所有微尘都会聚在同一个点。如果所有微尘都聚在一点,那就等于没有空间存在了。由此可知,一切地水火风四大元素都是微尘所成。既然都是微尘,那就应该看不见,就像前面所说的道理。
问:为什么不直接说四大有障碍,却说是微尘有障碍呢? 答:我反过来问你:是离开微尘之外还有四大存在,还是说四大本身就有障碍? 问:对方解释说:障碍并不离开微尘而存在。 答:既然四大离不开微尘,那就不能说四大有障碍。为什么不说微尘本身就有障碍,而非要说四大有障碍呢?
世尊问:究竟是微小的尘埃有障碍,还是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有障碍?我们暂且不讨论这个,但色、声、香、味、触、法这些感官现象确实存在。善实反问:那我要请问您:究竟什么才是这些感官现象的真实本质呢?
有人提问:质疑者这样解释——眼睛等感官所感知的青色、黄色、红色、白色这些现象,就是各种感官认知的表现形态。我的回答是:我正是为了深入思考这个问题,才希望能利益众生。为什么眼睛等内在感官能捕捉到青色、黄色等外在境界?这些现象究竟是单一整体,还是众多分别的存在?若是众多分别的存在,前面已经说明"多"的本质其实不可得见;若是单一整体,同样也无法真正把握。正如偈颂所说:
如果修行未能循序渐进,取舍的标准也各不相同, 那么在各种细微的差别处, 也应当能观察到无量无边的微妙境界。
这段偈子想说明什么呢?如果说某块青色是纯粹单一的整体,不掺杂黄色等其他颜色,那么当人用眼睛分辨颜色、在地上行走时,就不能说脚步是依次踏过各个局部的。所以偈子说"若一行不次"——如果是一体就不会有先后次序。
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如果整片青色真是完全同一的物体,那么抬起脚踩下去时,就应该同时踩到所有青色区域才对。但实际并不能同时踩遍所有地方,所以证明它并非真正的一体。
"取捨亦不同"这句又说明什么?如果青色真是单一整体,为什么抬脚行走时,只能踩到脚掌落下的特定区域?为什么会有踩到的地方、没踩到的地方以及脚步之间的空隙?若是真正的一体,就不该有"踩这里不踩那里"的分别。所以偈子用"取捨亦不同"来破斥这种执着。
"差别无量处"这句揭示:如果整片青色是同一物体,为什么其中会显现出无数差别?比如象、马、车等为何不会混杂在同一位置?若真是一体,白象站立的地方就该同时有马匹存在——但事实上象、马各有自己的活动区域。若是同一物体,为什么象能到的地方马却到不了?为什么象与马之间会存在空隙?这就是"差别无量处"要破除的谬见。
"微细亦应见"最后指出:如果青草等真是单一整体,那么在这些青色物体中存在的粗细不同的昆虫,为什么我们只能看见粗大的虫,却看不见细微的虫?若是真正的一体,就应该同时看见所有细微众生。这个矛盾正说明"单一整体"只是虚妄的执着。
有人问:为什么意识会思考那些青、黄等颜色呢? 回答:因为你之前说,人们错误地把看到的青黄等颜色当作真实存在。所以我观察了组成物质的微小粒子,发现这些粒子本身并不能独立构成任何物体。既然无法独立构成,眼睛等感官就抓取不到所谓的颜色等外在景象。这就证明:只有内在的感知,没有外在的实存境界。
又问:人们是依据四种信念来确认存在的:一是亲眼所见,二是推理得知,三是借比喻理解,四是依经典教导。其中“眼见为实”最令人信服。如果没有颜色等外在境界,为什么世人都说自己亲眼看见青黄等物呢? 回答:有偈语这样说——
亲眼见到的事物就像梦中所见,能见的眼睛和所见的事物不会同时存在, 正在看见的当下并没有分别心起作用,怎么能说是亲眼所见呢?
这个偈子要说明什么道理呢?我之前说过,梦境都是虚妄不实的。普通人在烦恼梦境中见到的一切事物,也都是如此。所以偈子说“眼前所见如同梦中景象”。
“能见与所见不能同时存在”这句话要说明什么?好比我们看见颜色时,其实并不真正理解颜色的本质。这是什么意思呢?就像当我们看见青色、黄色这些颜色时,虽然觉得自己看见了,但当时并没有真正认清这些颜色的真相。为什么呢?因为要等到后来的意识分别起作用时,才能完全明白。而当意识开始分别时,眼睛等感官的认知已经消失了——因为感官认知总是先起先灭的。既然如此,怎么能说自己“亲眼看见”了那些青黄颜色呢?
在佛法中,并没有“现见即真实”这样的道理。为什么呢?因为一切现象都在刹那生灭、从不停留。当我们看见色相时,意识分别和完整认知并不存在;当意识分别生起时,眼睛等感官认知及其对象已经消失不见了。正是因为这个道理,不能说在四种信心中“现前亲见”最为殊胜。所以偈子说:“能见所见不同时,见时未曾起分别,何以妄称现量见”。
你说这个道理不对。为什么呢?因为一般人看到外界事物时,都是先由眼睛识别看见,之后意识才能回忆辨认,所以肯定存在颜色、气味等外在现象。根据这个道理,就不能说没有外在境界。为什么?因为看见青色等外界现象,就叫做亲眼见到了青等境界。
回答是:这个说法不正确。为什么呢?你刚才说:先由眼睛识别看见,之后意识才能回忆辨认。这个说法不成立。为什么?我先前已经说过,内在的心识会产生虚妄分别,让人以为有外在境界,其实并不存在颜色等外在现象。刚才说的眼睛识别,其实就是虚妄分别,就像梦里见到的一切景象。都是依据先前虚妄分别的习气,后来意识才会去思维回忆。
这是什么意思呢?依据之前对颜色等境界的虚妄分别,虚妄的眼识就会产生相应的心相。虚妄的意识又进一步虚妄分别,这样想着:我正在识别青等境界。所以不能说眼睛先看见境界,意识再去分别。因此你说的"眼识先见色,之后意识再回忆"这个道理,是站不住脚的。
世尊问:就像梦里看见的景象都是虚假的,醒来时的所见所闻也同样是对虚妄现象的分别执取。既然如此,为什么世人都知道梦境是假的,却认为醒来时所见都是真实的呢?所以说清醒时看到的色相,应该和梦境中的虚妄所见有所不同。
善实尊者回答:偈颂这样说:
先说说虚假的念头,都是因为心里胡思乱想, 就像人在梦里看见幻象,没醒来时都以为是真的。
这段偈子要说明什么道理呢?你刚才说:梦里看见的事物都是虚假的,但醒时所见就不同了——这样的类比并不恰当。为什么呢?因为人在做梦时,只要还没醒来,都会觉得梦里所见是真实的,等到醒来才知道都是虚妄。所以偈子说"身处虚妄梦境中,未醒之时不知假"。
世间凡夫也是如此。由于无始以来被虚妄颠倒的习气所染,就像处在无明的睡梦中,把梦中不真实的虚妄分别当作真实的外境。唯有觉醒的人才能看清这些境界都是虚妄。这是什么意思呢?因为通过出世间的真实智慧,没有分别执着,如实地觉悟到世间一切外在现象都是虚妄。依靠这种出世间清净实智,就能生起世间出世间的殊胜智慧,如实看透一切境界皆属虚妄。这个道理和梦境的比喻并无不同。
问:如果只是自心变化产生虚妄分别,外境并不真实,为什么我们遇到善知识会听闻善法,遇到恶知识会听闻恶法?倘若没有外在境界,这些法又是谁说的?若无人说法,如何能听闻?若未曾听闻,这些法又怎么成立?答:偈中说——
当这些条件相互影响,彼此的心念相应和合, 由于无明遮蔽了本心, 所以梦境与清醒时的果报才显现出差别。
这个偈颂说明什么道理呢?一切众生其实都是凭着虚妄的分别心在思考和记忆,才会产生“我听说”这样的想法。当说话人的意识传递信息时,听话人的意识就会产生“我听他这么说”的念头。但实际上,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真实外在对象。所以偈颂说“彼此互相影响,心识因缘和合而生”。有人问:如果像梦中虚妄的心识没有真实境界一样,醒来时也是同样虚幻的话,那为什么梦中行善作恶、与现实中的善恶行为,所得的果报会有差别呢?
答:正如偈语所说“无明遮蔽本心,所以梦境与醒时的果报不同”。这说明了什么呢?我之前已经说过,一切现象都源于内心,并不存在独立于心的外在境界。正因为梦境与清醒时的心念状态不同,所以善恶业的形成并不依赖所谓的外在环境。
问:如果三界只是内心的显现,不存在外在的身体行为和客观环境,那么屠夫猎人为什么能杀害猪羊牛马呢?倘若没有实际杀害行为,为什么屠猎者会背负杀生罪业?由此可见,应该存在客观的色相香味等外在境界。
答:偈语指出(破此执见):
死亡可能因他人心念所致,也可能源于自心执念,随着各种因缘条件的聚合,最终会使自己的心识消散破碎。
这首偈语说明了什么呢?就像有人因为依附恶鬼、食精鬼之类而精神失常,也有人因为自我执著而心智迷惑,还有人因为总想着喜欢或讨厌的事情而内心混乱,更有人在梦中被鬼魅附体而失去正念。就像佛经中记载的:大迦旃延比丘让娑罗那王做恶梦的例子。律藏中也提到有位比丘,夜间踩到瓜皮以为是踩死蛤蟆,因这种妄念死后堕入恶道。所以偈语说"随着各种因缘,会迷失本心"。
关于"死亡既可能由他人心念导致,也可能源于自心执念"这一点,怎么证明呢?就像有仙人起嗔恨心诅咒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时,连带着害死了其他众生。这种依凭他人心念的力量,使得那些众生在虚妄分别中生命之流被切断,应当这样理解。又如偈语所说:
檀拏迦和迦陵摩灯这些地方,因为仙人生起嗔恨心而变得荒芜,可见心的造业力量最为深重。
这个偈子要说明什么道理呢?如果说生命死亡时,既不依赖他人的心念,也不依赖自己的心念,那为什么如来还要强调心念造作是最重要的呢?所以经中特别询问优波离长者说:"长者啊,你可曾听说过,是什么原因导致檀拏迦国、迦陵迦国、摩灯伽国这些地方变得荒芜空旷,既没有众生也没有草木?"优波离长者回答佛陀:"瞿昙啊,我过去听说,是因为仙人的嗔恨心,才杀害了这么多无量众生。由此可知,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只是心念造作。如果不是这样,如来为什么在各种经中反复强调这个道理呢?"所以偈颂说"经中记载檀拏迦、迦陵摩灯这些国度,都是因为仙人的嗔恨而变成荒芜"。
有人问:如果说那些人是靠着仙人的嗔恨心,才相信仙人鬼能杀害他们,那么这三个国家的众生其实并不是因为仙人的嗔恨心而死啊?
回答这个问题,可以用如来曾经与一位资深尼乾子外道的对话来说明。如来在外道经典中问这位修行多年的尼乾子:“在身、语、意三种业力中,哪一种最严重?”这位资深的尼乾子回答如来说:“身体造作的业最重。”
如来就问他:“尼乾子,你看那座城里的所有众生,数量是多还是少?”这位长期修学的外道回答:“多得数不清,无边无际,根本无法计算。”
如来又问:“尼乾子,如果有恶人想要杀害所有这些众生,需要几天才能杀完?”尼乾子说:“不是一年两年能杀得完的。”
这时如来告诉这位资深的尼乾子:“摩灯伽等三个国家的众生,你可曾听说过他们是怎么死的?是因为身体造作的业被杀,还是因为意念造作的业被杀?”
尼乾子回答:“瞿昙,我以前确实听说过,是因为仙人生起嗔恨心,靠意念的业力就杀了那么多众生。”
佛说:“尼乾子,如果真是这样,你为什么还说身体造的业最重呢?”
尼乾子承认:“确实如此,是我没有仔细审察,听错了所以才这么说。”
通过这个典故可以证明我的观点:三界一切法都是唯心所造,并没有独立存在的身体和口业。这是什么意思呢?就像世人常说“贼人烧了山林、村落和城市”,而不会说“火”烧的。这个道理也是一样,一切都是依心而起,善业恶业都是由心成就的。
正因为这个道理,佛经中有首偈语说:
一切现象都源自内心,心才是最重要的根本。离开了心,就没有任何现象存在,身体和语言的行为都只是心的外在表现罢了。
您提出的问题很有深度。关于“只有心识,没有身、口造作的业”这一观点,有人提出了两个很好的疑问。
第一个疑问是:如果说没有外在的境界,这说不通。为什么呢?因为他心智通的人,能够观察觉知到其他众生的心念,这被观察的他心就是外在的境界啊,怎么能说没有外在的境界呢?
第二个疑问进一步追问:那么,他心智通的人,到底是真实地知道了他人的心,还是不真实地知道?如果他不能真实知道,那为什么说能知他心呢?如果他能够真实知道,那又怎么能说没有外在的境界呢?
对于这些问题,有一个偈颂回答如下:
一般人只能感知到自己的心识所呈现的境界,无法如实地认识真相,因为外在境界其实离不开心识的作用,只有佛陀才能如实地了知一切。
这首偈子说明了什么道理呢?说的是我们以为能知道他人心思,其实并不能真正了知。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只是用自己的妄想去猜测别人的心,根本做不到真正了解。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的意识本身就是混杂的——念头、情绪、分别心搅在一起。所以偈子里说:“揣测他人心,并非真了知,因心外无境,皆是自己识。”
有人问:是不是所有的圣人都无法知道其他众生的心思,还是说也有能知道的?回答是:偈颂说"只有佛能如实地了知"。这是什么意思呢?就像佛所证悟的究竟果位,那种超越言语的殊胜境界,只有佛能真正明白,其他人无法完全理解。因为世间修行者的他心通,对能感知和所感知的境界都不能如实认知,这是由于他们还存在能所对立的虚妄分别。世间人用虚妄分别心去理解,认为这仅仅是意识活动;但实际上佛的境界无量无边、极其深奥,不是普通心识所能测度的。所以偈颂说:
我写这部唯识论,并非出于我个人思考, 而是诸佛微妙的境界, 以这份福德布施给一切众生。
这个偈颂说明了什么道理呢?这是诸佛最深奥的境界,不是我们凡夫能够通过思考揣测明白的。为什么呢?因为这种境界根本不是靠我们的思想、意识和分别心所能理解的。既然这样,那这究竟是什么境界呢?偈颂说"这是诸佛微妙的境界"。这又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唯有诸佛如来,用他们圆满的智慧,对一切万事万物的真相都能完全如实地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