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三十論頌
唯識三十論頌
护法等菩萨依据这三十颂创作了《成唯识论》,现在简要说明其结构。在这三十颂中,最初的二十四颂阐明唯识的相状;接下来的一颂阐明唯识的体性;最后的五颂阐明唯识的修行阶位。在二十四颂中,开头的一颂半简略辨析唯识的相状;随后的二十二颂半则详细辨析唯识的相状。针对外部的提问:“如果只有识,为什么世间和佛教经典中都说到我和法?”用颂文回答,颂文说:
通过假名安立我与法,便有种种相状显现。 这些相状皆依识所转变,能转变者唯有三种。
所谓异熟识、思量识,以及了别境识。
接下来的二十二行半详细阐述唯识相,因前文颂词简略标示了三种能变,现广泛阐明三种能变的相状。那么,最初能变的相状是怎样的呢?颂文说:
最初阿赖耶识,能成熟一切种子。
不可知的执受, 常与处、触、作意、受、想、思相应, 唯与舍受相应。
无覆无记性,触等亦如是, 恒转似瀑流,罗汉位方舍。
已说明第一能变,第二能变的相状如何?偈颂说:
第五是第二能变,此识名为末那,依彼生起并缘取彼,思量为其本性相状。
四烦恼常相伴,即我痴与我见, 以及我慢我爱,还有其余触等相随。
第七类烦恼被归类为有覆无记,随着所生之处而系缚。 阿罗汉在灭尽定中,以及出世间的圣道,皆无此类烦恼。
前文已阐述第二能变,第三能变之相如何?偈颂云:
第八识的第三能变,共有六种差别, 以认识外境为自性相状,有善、不善及非善非不善之分。
此心所法遍行、别境、善、烦恼、随烦恼、不定,皆与三受相应。
初时遍行触等境, 次第别境谓欲求, 胜解、念、定与慧观, 所缘诸事各不同。
十一善法谓信心、惭心、愧心、 无贪无嗔无痴三善根, 精进心、轻安心、不放逸心、 行舍心及不害心。
烦恼指贪、嗔、痴、慢、疑、恶见。 随烦恼指忿、恨、覆、恼、嫉、悭。
欺骗、谄媚与伤害, 傲慢、不知羞耻与无愧, 心神不定与昏沉, 不信并懈怠。
十四种放逸与失念, 散乱以及不正知。 不定包括悔与眠, 寻与伺各有二相。
已说明六识与心所的相应关系,如何了知它们现起的时分地位?颂曰:
15 依靠根本识,五识随缘显现, 有时同时有时不,如同波涛依水。
意识通常持续显现, 除非生于无想天, 以及无心二定中, 或是沉睡与昏迷。
已经详细分析了三种能变之相作为自身所变二分的依据,如何知道依据识所变而假说的我与法并非独立真实存在,由此一切唯有识呢?颂曰:
17 这些识的转变, 产生能分别与所分别, 由此二者皆不存在, 所以一切唯识所现。
如果只有心识,而没有外在的缘起,那么各种分别又是从哪里产生的呢?偈颂说:
由一切种识, 如此这般转变, 因辗转之力故, 种种分别生起。
虽然内心有意识却没有外在的因缘,那么众生的生死轮回是如何延续的呢?诗中说:
由于各种业力的习气,以及能取与所取的习气共同作用,前一世的异熟果报一旦耗尽,又会生出新的异熟果报。
如果只有识,为什么佛陀在各处经典中说有三种性?要知道这三种性也不离于识,为什么呢?偈颂说:
由于种种分别心,分别种种事物,这些被分别执着的对象,其本质都是不存在的。
21 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 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
21 依他起性是因缘和合所生,是虚妄分别的显现。 圆成实性则恒常远离这种虚妄分别之性。
因此这与依他起性,既非相异也非不异, 如同无常等性质,若非证见此则不能证见彼。
如果存在三种自性,为何佛陀说一切法都没有自性?偈颂道:
依据这三种本性,建立那三种无自性, 因此佛陀以密意宣说,一切法皆无自性。
最初即是相无自性,其次无有自然性, 随后因远离前者,所执我、法之性。
25 诸法之胜义, 即是真如性, 恒常如其本, 此即唯识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