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製逍遙詠
御製逍遙詠序 輕
玄元大道蕴含深远真理。
玄元是虚无至极的玄妙本源,天地的元始精华,纯粹澄澈独一无二,凝定本来寂静。因此老子尊崇其至高无上的道,以五千言阐述教义,包容虚无,可谓深奥广远。
逍遥的最高义理贯通精妙深微。
逍遥是超脱束缚的称谓,具有空灵旷达的含义。大鹏翱翔于广阔天空,至人悠游于无为境界。纵情于自得其乐的境地,任由万物各循本性,方能精妙契合三无之境,化育天地四方。使浮薄的风气重返淳朴之风,精微的玄理正蕴含于此。
我在处理政务之余,专心研读佛经。
在处理繁重政务之余仍不倦于批阅典籍,即使是汉武帝深夜读书的勤勉也无法超越。
三皇五帝的典籍,我略知要旨。
三坟是三皇的典籍,二皇的治国之道胜过五帝。五典是五帝的典籍,五帝的治国之道可以长久施行。因此圣人都能通晓宗旨,精妙掌握其中的要义。
金匮玉函也探究深奥玄妙之义理。
金匮玉函是太公黄石公所珍藏的秘法,内容皆论述六韬三略、富国安民、养生炼神、机权要妙,虽然其深奥精微之处都已探究穷尽。
我常自思对佛法领悟浅薄,未能通达,如临深渊不知所向,故写下此诗题,愿能稍得开解,心中明朗坦荡。
想要阐明至高无道的真谛,所以撰写逍遥歌咏以抒发圣心。然而道体成就却不自居主宰,谦卑反而更显光明。因此用难以测度的言辞,仍借寻常话语来表达。所以老子说,江海能成为百川之王,是因为它善于处下的缘故。
大道的玄妙在于五行能够运行变化。
道本是虚静空寂的,却能应机运用没有固定方式。其玄妙在于能收放自如,从而成就种种变化。所以体现在天上称为五星,体现在万物中称为五行。它经纬人伦纲常,生发滋养各类生命。
天、地、人三才之道可以灵活变通。
天地人三才显现的形象都遵循道的法则。道的变化无穷无尽,这就是道在天地人中的体现。
猛虎咆哮巨龙长吟,阳刚之声与阴柔之音相互应和。
此处阐明至道自然的原理。龙是水畜,云是水气;虎属阴物,风为阴精。同类相召,自然契合。正如《易经》所言: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正是此理。
探究其奥秘,连神明的情状也能分辨清楚。
道的奥秘在于精神完备形体具足,与万物相通。追溯起源探究终结,穷尽事理透彻本性,推究其情状,哪有深奥的道理不能通达呢?
探究其精微之处,刚柔自然符合于易简之道。
广大无边,精妙至极,如同太虚之境。无论昼夜更替、晦明变化,还是寒暑往来,皆顺其自然。故而乾刚坤柔,自然契合简易之道,使万物无需刻意作为却能良好开端,不费劳力却能圆满成就。若非大道至极精微,又怎能详尽阐述于此呢?
愚昧之人不明修身之道,却沉迷旁门左道,妄想驾鹤乘鸾,如同捕风捉影虚妄不实。
愚昧之人不明大道,以为神仙可修成,反观尘世欲舍弃。或设盘承接甘露,或筑台直通云霄,妄求驾驭鸾鹤,如同缚风捉影,终究不可企及。
老子五千言的宗旨尚且不谈神仙之事。
老子所著五千言并未谈及神仙之事,只为阐明道的玄妙深奥,使人回归真实本源。
庄子谈论九万里的高远境界,其道理超越言语和形象。
《南华经》上说:北海有一种叫鲲的鱼,化为鹏鸟,飞行时一程九万里,每六个月才停歇一次。这是通过极庞大的事物来说明万物本质相通、道理归一的境界。由此可见,事物精微处相互契合,真理超越言语形象。庄子所阐述的,确实是至道的核心要义,逍遥境界的玄妙真谛。
古时的圣贤都知道这个道理却不说出来。
自古以来通达大道的人,既然明白道就在自身之中,所以不去言说。老子说“知者不言”,这话确实不错。
愚昧无知之人困于蒙昧,岂敢希冀颜回之德而妄论学问。
愚昧之人妄求仙道,犹如妄图效仿颜回却想比肩孔子,岂非相差太远?
从前秦始皇被邪见迷惑,徒然仰望蓬莱仙山。
秦始皇被邪念迷惑,不修道德,妄想学做神仙,企图求得长生不老,于是派遣徐福前往蓬莱仙岛采集仙药。徐福因找不到仙药而不敢返回,秦始皇却仍未醒悟,依然痴心等待。
汉武帝轻视民力,莫寻员峤。
汉武帝神智超群英武绝伦尤其喜好方士祈祷山岳后来感应王母降临帝宫传授他六甲生辰秘诀自认为必能登仙轻视百姓大建高台宫观肆意杀戮降服之人既失上仙告诫又难寻贪欲之根了
这都是不修仁德、贪求利益所致。
安守本分叫做仁,爱惜生命叫做德。已经耗尽了民力,却又向往神仙遨游。这就像驾着车辕去遥远的越国,实在可悲啊。
事情本不该如此,实在令人叹息。
行事不效法古人,举动违背经典,百世之后,这样的过失仍不会消失,实在令人叹息啊。
如今所述,大约如此。
今所制之作,或取法阴阳,效法乾坤而阐述玄妙;或阐明金水,依据离坎而论说深奥。追随庄老清净之遗风,继承轩辕淳朴之绝学。近乎至高之道,乐得广大境界,并非仰慕那些神仙方术。
或是观察自身。
要么通过内在涵养纯净和谐的气息,静心修炼真一的本心,行动契合灵性的根源,最终都归于玄妙的根本。
或远取万物。
或借日光月华铅水金液托其形而成其言。
理解真理不可执着于单一途径。
探究真理必有所通达,通达真理者方能成就天下事业。至于顺应时势知晓变化,关键在于把握时机,又岂能固守一种方法呢。
其含义不能用单一道理来理解。
探究其意必借于筌,得筌者方能通晓天下心志。至于穷尽神妙变化之极,在于深入精微,岂能以单一之理求取?
探究幽深微妙。
探究财宝的奥秘,能通达幽深精微之理。
仔细考量佛法规范。
仔细思考参详规矩法度。
聪明的人看到认为它明智,仁爱的人看到认为它仁慈。
使智者观逍遥之旨则行动无有穷尽,仁者得逍遥之道则淡泊无为。
玄妙观察能映照三界清净。
上清、玉清、太清称为三清。玄览即心照,混同真心,明朗玄照,超越那三天之上。
斜着走也能通往一切存在。
不须急速而能迅速,未见征兆已然萌发。仁者智者无法局限,动与静皆归一致。既能周遍运行无碍,又有什么万物不能通达呢?
诗歌颂词华丽却无实质。
泛泛而谈而不注重实质,则可能流于浮华。
我的能力还不足以弥补当前政治上的缺陷和不足。
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追求实效,若只崇尚虚华言辞,终究无益于事。
我的能力还不足以拯救众生的苦难。
要让百姓都达到富足长寿的境界,根本在于遵循大道。如果一味崇尚虚浮的言辞,确实无法救治百姓的困苦。
假有独享其名,实则不精于用。
言辞是用来通达万物情状的。假若有人独占述作之名,却不明述作之用,那便是华而不实。
如同画饼充饥,终无实益。
光彩夺目,庄严美好,只能悦目,不能饱腹,终究无用。
不如提出恰当的建议来帮助当下的世人。
圣人的心意难以直接窥见,因此通过现象来观察,用言语来表述,顺应时代的需求,符合世人的期望。其要义在于精微恰当,玄妙之处在于长生之道。
因此只求契合义理,不执着文辞。
致力契合那真实的道理,所以不追求华丽的文辞。
愿以此启迪未来觉悟解脱之人。
但愿能将这些留给后世爱好古雅、博学多才之人,使他们领悟逍遥自在、超脱束缚的真谛。